材料环境学复习资料
《环境材料》课程知识 复习 学习材料 试题与参考答案
《环境材料》课程知识复习学习材料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欧盟出台的ROHS和WEEE指令在(B)正式执行。
A.2003.02.13B.2006.07.01C.2006.02.28D.2007.03.012.最先提出环境材料概念的人是( C )A.三岛良绩B.Walter J WC.山本良一D.翁瑞3.SCR反应器布置在热段、高灰布局段的优点为(C)。
A.防止堵塞B.材料寿命长C.催化活性高D.反应器体积小4.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 A )A.社会环境B.人文环境C.生态环境D.能源环境5.按照废水处理工艺过程来分类,一般可分为(C)。
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6.依据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C )A.一B.二C.三D.四7.用于超高温条件下气体除尘的纤维材料是(D)。
A.玻璃纤维B.涤纶C.PTFE纤维D.陶瓷基纤维8.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是指()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社会环境本身问题D.外来环境问题9.氮、磷含量较高的废水排入水中导致的污染属于(D )。
A.需氧型污染B.毒物型污染C.感官型污染D.富营养型污染10在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资源消耗可分为直接消耗和( D )A.直接利用B.直接浪费C.间接利用D.间接消耗11.蛋白质化学成分含量最多的是(B)。
A.氢B.碳C.氮D.硫12.材料依据物理化学属性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 C )A.能源材料B.结构材料C.复合材料D.功能材料13.木材从结构上看,含量最多的是(B)。
A.软组织B.管胞C.辐射状组织D.树脂道管14.现代高科技的三大支柱没有以下哪一项( B )A.生物技术B.太空技术C.材料技术D.信息技术15.下列不属于天然石材具有的特性是(D)。
A.耐火性B.热胀冷缩C.耐冻性D.耐腐蚀性16.第一次产业革命的突破口为( A )A.蒸汽机B.石油、新能源C.计算机D.纳米材料17.从水污染治理材料角度来看。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学1、如何理解环境的含义?从哲学上讲: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因中心事物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与人类有关的周围事物,即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2、环境要素的含义及其特点?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中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即环境组成的最小单位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②等值性③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④环境诸要素出现有先后,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3、环境的功能特性有哪些?一、整体性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四、隐显性五、持续反应性六、灾害放大性七、可塑性4、何谓环境本底值、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1)、环境的本底值环境在未受污染影响时,环境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的正常值,称为环境的本底值。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称为环境容量(3)、环境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由于环境对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而逐步被转化为无害物质,此种作用称为环境的自净能力。
5、举例说明环境的隐显性、持续反应性和灾害放大性。
❖隐显性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其危害的后果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显露出来,这便是环境的隐显性。
除了某些重大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事件(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其它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类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例如,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需要经过20年的时间才显现出来;又如DDT农药,目前各国均已停止使用,但已进入生物圈和人体中的还要经过几十年,才能从生物中彻底排除。
❖持续反应性环境的持续反应性,表现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止危害一次,往往多次危害。
例如:有些污染物、污染因素侵犯人体或其它生物体,不仅危害受害者本身而且会产生遗传变异,造成对一代乃至后世几代的危害。
环境学复习资料
环境学复习资料水环境一.水资源的特征:1.作用上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2.补给上的有限性——供不应求3.时空上的多变性——时空分布不均4.利用上的多样性——“一水多用”二.中国水资源的特点1.总量多,人均少2.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3污染严峻——水质性缺水三.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策1.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开源、节流、治污、管理四.补:水环境质量标准1.含义:水环境质量标准,简称水质标准,是为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基于水环境基准,结合社会经济、技术能力制定的控制环境中各类污染物浓度水平的限值。
水环境质量基准,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2.我国的水质标准主要的四种: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8918-2002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五.水污染1.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2.水污染的主要来源(1)点源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2)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城市径流污染六.几种主要的水质指标1. 固体悬浮固体(SS)是指那些不溶于水中的泥砂、粘土、有机物、微生物等悬浮物质。
溶解固体是指水经过过滤之后,那些仍然溶于水中的各种无机盐类、有机物等。
水中的悬浮物质是颗粒直径约在10-4mm以上的颗粒。
肉眼可见。
这些微粒常常悬浮在水流之中,水产生的浑浊现象,也都是由此类物质所造成。
2.有机物(氧平衡指标)生化需氧量(BOD,biological oxygen demand)是指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时所消耗的氧气量,是一种以微生物学原理为基础的测定方法。
实际中,一般采用测定5天的耗氧量,以BOD5表示。
环境学原理复习资料-扩展内容
环境学原理第一章环境学基本理论第一节环境和环境问题一、环境(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surrounding)1、哲学上从哲学上来说,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它与其主体相互依存;它的内容随着主体的不同而不同。
2、环境科学环境的含义应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边的事物。
人类的环境不等于自然环境。
人类环境:原生的自然环境,经过人类的创造和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3、工作需要而对环境下的定义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二)环境要素及其属性1、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的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也叫环境基质。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平常所说的环境要素通常指自然环境要素:水、大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环境属性:(1)最差(小)限制律(2)等值性、(3)环境整体大于诸要素之和(4)相互依赖性(三)环境的基本类型1、按环境的主体分为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以人或人类作为主体,其它的生命物体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即人类生存环境(环境科学中多采用);以生物体(界)作为环境的主体,不把人以外的生物看成环境要素------生态环境(生态学中往往采用)。
2、按照环境的范围大小,由近及远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3、按环境要素分如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按其主要的环境组成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
社会环境常依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或环境的功能再进行分类: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等二、环境多样性——环境基本属性之一环境多样性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基本规律。
环境工程学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学复习资料引言:环境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学科。
它涉及到水、土壤和空气等环境组成的分析和处理,旨在提高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
本文档旨在提供环境工程学的复习资料,帮助读者回顾相关的知识点和概念。
一、环境工程的基础知识1. 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环境工程的定义和范畴- 环境工程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2. 环境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监测方法- 环境污染物的传输与转化机理- 环境工程治理技术的分类和应用二、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影响1.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和来源- 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健康的影响- 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和措施2.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和来源- 不同类型水体的污染特点和处理方法 - 水体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3.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和来源- 土壤污染的评价和监测方法- 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和措施三、环境工程治理技术1.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大气污染的减排技术-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案例分析2. 水体污染治理技术- 水体污染的净化技术- 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 水体污染治理工程案例分析3.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土壤污染治理工程案例分析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 废物管理和排放标准法律法规2. 环境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 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 地方环境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 国际环境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结论:环境工程学是一门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的学科。
通过本文档的复习资料,读者可以重新回顾和理解环境工程学的基础知识、环境污染的成因与影响以及环境工程治理技术。
此外,了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于环境工程实践也非常重要。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档的学习,深化对环境工程学的理解,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学复习资料最详细版
09级7班?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二章绪论环境问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概念:所谓环境,总是相对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行成的物质、能量自然现象的总体〞常简称为环境。
2、环境构造: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局部(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容与方式。
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总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个独立组成局部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描述总体环境的有序性和根本格局的宏观概念。
3、环境规律: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响性,灾害放大性。
4.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烟花规律的根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皂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环境质量:是在一个具体的环境,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开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二简答题:1、简述环境科学的根本原理环境学把社会和自然的直接演化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制约关系,从多层次乃至高层次上讨论人与环境协调演化的具体途径。
它涉及到科学技术开展方向的调整,社会经济模式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人与环境和谐,环境协同原理,环境多样性原理,规律与规划原理。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产生和开展的?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开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开展而产生开展的。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人口压力。
第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第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环境问题的特点有: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计化,政治化。
开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开展趋势:第一,人口激增和贫困-开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2)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编辑:细JO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差异性和变化性;(危害作用的滞后性)。
3.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4.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5.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6.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具体包括:(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2)揭示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4)研究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7.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8.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9.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第二章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的发生:大气污染物由人为源和天然源进入大气,就参与了大气的循环过程,经过一定的滞留时间后,又通过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生物活动、和物理沉降等过程从大气中去除。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共15分)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 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 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 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 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4.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及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6.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7. 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8.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 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 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及能源, 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10.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及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11.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 大气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2.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重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3、环境规划: 是人们为使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14、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 引起土壤质量恶化, 并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这种现象叫土壤污染。
15.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研究对象:⼈类——环境系统1.环境:就是围绕于中⼼事物的东西(客观事物的整体)(1)⾃然因素:地貌、⽓候、⼟壤、植被、⽔⽂(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法律、宗教、道德2.环境的类型:⾃然环境、社会环境、⼯程环境3.环境的特性:(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个有机整体。
(2)变化性:地域分异;内部结构、外在状态不断变化。
(3)开放性:指环境是⼀个开放系统,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和输出。
(4)有限性:环境为⼈类发展提供的资源都不是⽤之不竭的;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量也不是⽆限的。
(5)综合性:⾃然环境已不是纯粹的天然环境,⽽是综合了⼀定的社会因素。
(6)可调节性:⾃然环境是⾼度复杂的系统,当⼈类⾏为作⽤引起的环境结构与状态的改变不超过⼀定的限度时,环境系统的⾃动调节功能可以使这些改变逐渐消失使结构和状态恢复原有的⾯貌。
(⼆)研究任务1.基本任务:揭⽰⼈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2.主要任务:(1)环境的背景知识:演化规律、基本特征、环境结构(2)⼈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3)探索污染物对⼈体危害的机理,为⼈类健康是⽣活服务(4)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三)⼈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事物的⼈类和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盾(⼈类和环境之间的消极影响就构成环境问题)(1)⼈类的⽣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对环境起改善和美化作⽤消极——>对环境起退化和破坏作⽤(2)⾃然环境限制和破坏⼈类的⽣产和活动2.3.⼋⼤公害事件第⼆节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1).理论地理学:环境科学的⽅法论、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法、环境规划原理与⽅法(2).综合环境学:①宏观:全球环境学②中观:区域环境学③微观:聚落环境学(3).部门环境学:①与⾃然科学过渡:物理、化学、⼤⽓、⽔⽂、⼟壤环境学等②与技术科学过渡:⼯程环境学③与社会科学过渡(⼆)环境科学的分科:1.环境科学:①环境⽣物学②环境物理系③环境化学④环境⽣态型⑤环境医学⑥环境地学2.环境技术学:①环境控制学②环境⼯程学(环境污染防治⼯程技术、环境系统⼯程…)3.环境社会学:①环境法学②环境经济学③环境管理学④环境规划学⑤环境教育学⑥环境美学⑦环境⼼理学⑧环境理论学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发⽣和发展1.探索阶段:(1)⼤约在公元前5000多年,中国在烧制陶瓷时就在柴窑中采⽤了烟囱排烟。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一、绪论1、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2、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3、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4、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5、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6、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7、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环境工程学复习资料 全
名词解释:吸声系数:材料吸收的声能与入射到材料上的总声能之比,叫(α)。
α=Eα/E i =(Ei-Er)/Ei=1-r式中:Ei——入射声能;Eα——被材料或结构吸收的声能;Er——被材料或结构反射的声能;r——反射系数。
吸声量:又称等效吸声面积,与某表面或物体的声吸收能力相同而吸声系数为1的面积。
一个表面的等效吸声面积等于它的吸声系数乘以其实际面积。
物体在室内某处的等效吸声面积等于该物体放入室内后,室内总的等效吸声面积的增加量,单位m2。
活性污泥:是以细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所组成的活性微生物为主体,此外还有一些无机物、未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和微生物自身代谢的残留物。
活性污泥法:就是以含于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培养基,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连续地培养活性污泥,再利用其吸附凝聚和氧化分解作用净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
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设置填料,填料淹没在废水中,填料上长满生物膜,废水与生物膜接触过程中,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和转化为新的生物膜。
从填料上脱落的生物膜,随水流到二沉池后被去除,废水得到净化。
污染系数:用来表示污染程度大小=风向频率/平均风速干绝热递减率:干气团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100m)的温度变化量称为干绝热直减率,用rd表示,单位K/100m。
有效驱进速度:实际中常常根据在一定的除尘器结构型式和运行条件下测得的总捕集效率值,带入德意希方程式中反算出的相应驱进速度值,以ωp表示。
驱进速度:荷电粒子在电场力和流体阻力作用下,在电场方向上做等速运动,这时的速度称为驱进速度。
SVI:污泥体积指数,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静置30min后,每克悬浮固体所占有的体积。
SDI:污泥密度指数,曝气池混合液在静置30min后,含100ml沉降污泥中的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克数。
斯托克斯直径ds:指在层流内的空气动力径。
SBR: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其污水处理机理与活性污泥法相同。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学概论一、名词1、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的,与某一中心食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2、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3、土壤修复定义:土壤修复技术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
4、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5、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固体废物,由于不适当的处理、贮存、运输、处置或其他管理方面,它能引起或明显地影响各种疾病和死亡,或对人体健康或环境造成显著的威胁。
”6、危险废物:指能引起或导致死亡或疾病增加;在管理不当时,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即时或潜在危害的废弃物。
7、电磁辐射:在遥感中常指电磁波。
它指电磁波通过空间或媒质传递能量的一种物理现象。
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以及生态过程中多样性和变异性总和,是环境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9、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在一定剂量(一般用单位机体体重的吸收量来表示)的污染物作用下,生物体中发生效应或反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10、半致死浓度(剂量):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得试验生物死亡率为50%的毒物浓度或剂量,用于急性毒性作用的定量描述。
二、简答题1、环境研究的对象: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调控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2、环境学研究的任务第一,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
第二,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第三,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
第四,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生态破坏:生态破坏(ecology destroying)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2、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3、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产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4、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5、系统生态学(systems ecology):即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中的生物,看成是完整的统一体,并对其动态系统应用系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的方法论,采用数量的生态学的一种观点。
6、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7、经典生态学是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动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
8、现代经济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化发展,宏观是主流。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宏观表现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系统的发展,微观领域主要体现在生理生态、分子生态学等。
9、应用生态学(applied ecology):将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所得到的基本规律和关系应用到生态保护、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使人类社会实践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10、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 ecology):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作用,寻求受损害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11、生态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
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六、生物环境;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P194-197(;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2.生物多样性P199-204(填空);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六、生物环境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 P194-197(名词解释、简答)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
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引入物种,其目的是为了生物防治引入物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引入物种、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引入物种以及在战争中运用细菌或病毒等作为武器;(2)无意识引入,即通过国际人员往来、商品贸易渠道、交通工具、海洋垃圾等引入的;自然入侵,即自然界中的植物靠自身扩散传播慢慢侵入到其他生态系统、或是通过自然媒介和动物媒介传播的。
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
(2)压迫、排斥本地物种,造成物种的单一化,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3)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或直接取食本地物种。
(4)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燃性(5)影响遗传多样性(6)危害农林业和经济的发展(7)对人类健康的危害2.生物多样性 P199-204(填空)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七、全球化1.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措施 P240-241(简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合作应对。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
2坚持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凑个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名词解释环境问题P1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表现:究其原因,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即通常所说的生态破坏问题;二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即环境污染问题。
2.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酸雨。
P3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
3.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的概念P6,P7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4.环境生态学的研究重点: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P9第二章1.生物的多样性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P11,12(1)遗传多样性:指同一物种内不同种群之间和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染色体水平的多样性和基因水平的变异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
一个物种遗传变异越丰富,对环境适应能力越强,进化的潜力越大。
(2)物种多样性: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等。
物种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和核心类容。
(3)生物多样性:自己看看。
(4)景观多样性: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
斑块是景观尺度上最小的均质单元,廊道是呈线状或带状的联系斑块的纽带,基质是景观中面积大、连续性高的部分。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简述环境的概念与分类环境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与⼈类发⽣相互作⽤的⾃然要素及其总体。
环境分类(1)按性质分类:⾃然环境⼯程环境社会环境(2)按空间范围划分: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空间环境)2、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环境问题:⼴义:,任何不利于⼈类⽣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狭义,⼈类社会经济活动作⽤下,⼈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不利于⼈类⽣存和发展的变化。
(1)原⽣环境问题由环境⾃⾝变化引起,使⼈类社会遭受⼀定损害的环境问题。
特点:⾃然⼒是主要控制⼒,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然孕育过程。
(2)次⽣环境问题由⼈类活动作⽤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破坏(⽣态破坏)⼈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态退化及由此⽽衍⽣的有关环境效应。
⽣物环境破坏⾮⽣物环境破坏②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进⼊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变化,对⼈类或其他⽣物的正常⽣存和发展产⽣不利影响的现象。
③环境⼲扰⼈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环境,达到⼀定程度,产⽣对⼈类不良的影响。
特点:局部性、区域性、在环境中没有残余物质。
3、简述环境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
研究内容(1)⼈类社会经济⾏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态破坏;(2)环境系统在⼈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3)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4)寻求⼈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法。
第⼀章1、什么叫⼤⽓污染、⼤⽓污染源?⼤⽓污染是指⼤⽓中⼀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环境标准与环境基准)程度,并持续⾜够的时间,以⾄破坏⼈和⽣态系统的正常⽣存和发展,对⼈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材料的电化学基础电解池:电能→化学能原电池:化学能→电能原电池:一个系统由两个电极和与电极相接触的电解质组成,当两极间用导线连接起来,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则该系统称为原电池。
电池电动势:电池中离子的迁移和电子流动的驱动力是电极电位差。
原电池中,如果让电子回路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短路,则直到电池被破坏为止,电流将不停地在回路中流动,只是电流不再对外做功(如发光);电子自耗于电池内阴极还原反应中憾注金属阴极锌的离子化。
这种外电路短路的电池称为腐蚀原电池。
依靠腐蚀原电池的作用而进行的腐蚀过程,称做电化学腐蚀。
腐蚀原电池的组成:阳极、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路。
电化学腐蚀的三种过程:(1)阳极过程:金属溶解,以离子形式进入溶液,并把等量电子留在金属上;(2)电流流动过程:电子通过金属从阳极转移到阴极;在溶液中,阳离子从阳级区向阴极区移动,阴离子从阴极区向阳极区移动;(3)阴极过程:溶液中的氧化剂接受从阳极流过来的电子后本身被还原。
电极定义:与离子导体相接触的电子导体。
((一个)电极也称为半电池。
)双电层的结构模型:由紧密层与分散层组成。
(1)紧密层厚度用d表示,d值决定于界面层的结构,特别是当两相中剩余电荷能够相互接近时,该层就紧密,d值则小。
d值一般在1×10-8cm数量级。
(2)分散层厚度用δ表示,一般在1×10-6~1×10-7cm数量级,与浓度和温度有关,扩散决定了分散层厚度δ值。
双电层的形成引起界面附近的电位跃,如图2-7所示,当金属带负电时,双电层电位跃是负值,当金属带正电时,电位跃是正值,在溶液深处电位为零。
电极电位的定义:所谓某电极的电极电位是左侧为标准氢电极,右侧为该某电极所构成的电池的电动势。
而电池的电动势是可测的。
标准氢电极是氢压为单位逸度(若H2为理想气体,则为1个大气压,0.1MPa)电解质溶液的氢离子活度为1的氢电极。
能斯特方程(电极电位的计算):参比电极:参比电极是具有稳定的再现性高的电极电位,用于测定其他电极的电极电位的电极。
氢电极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当具有不同电极电位的两个电极组成一个电池系统,且外电路短接时,就构成了一个腐蚀电池。
当腐蚀电池的阳极和阴极的极性可用肉眼分辨出来时称宏观腐蚀电池,否则就是微观腐蚀电池。
宏观腐蚀电池包括:电偶电池、浓差电池、温差电池。
他们的原理分别是:1)电偶电池:当两种有不同电极电位的金属或合金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并处于电解质溶液中时,电位较负的金属遭受腐蚀,而电位较正的金属却得到了保护。
这种腐蚀电池称为电偶电池。
多发于:(1)锌一铜相连浸入稀硫酸中;(2)船舶中的钢壳与其铜合金推进器;(3)化工设备中金属的组合件(如螺钉、螺帽、焊接材料等和主体设备连接)也形成电偶腐蚀。
2)浓差电池和温差电池的原理:同类金属浸于同一种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溶液的浓度、温度或介质与电极表面的相对速度不同,可构成浓差或温差电池。
浓差电池包括:盐浓差电池和氧浓差电池。
盐浓差电池:将一长铜棒的一端与稀的硫酸铜溶液接触,另一端与浓的硫酸铜溶液接触,根据Nerston 公式,与较稀溶液接触的一端,其电极电位较负,作为电池的阳极将遭到腐蚀。
氧浓差电池:由于金属与含氧量不同的溶液相接触而形成的。
由氧电极的电极电位式可知,溶液中氧浓度高的地方其电极电位高,而溶液中氧浓度低的地方电极电位低,所以位于高氧浓度区域的金属为阴极,位于低浓度区域的金属为阳极,阳极金属将被溶液腐蚀。
氧浓差电池多发于:(1)工程部件多用铆、焊、螺纹等方法连接,连接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缝隙,由于在缝隙深处氧气补充较困难,形成浓差电池,导致了缝隙处的严重腐蚀。
(2)埋在不同密度或深度的土壤中的金属管道及设备也因为土壤中氧的充气不均匀而形成氧浓差电池腐蚀。
(3)海船的水线腐蚀等也属于氧浓差电池腐蚀。
温差电池多发于:(1)由于浸入电解质溶液的金属处于不同温度的情况下形成的。
它常常发生在换热器、蒸煮器、浸入式加热器及其他类似的设备中。
(2)Cu在硫酸盐的水溶液中,高温端为阴极,低温端为阳极。
组成温差电池后,使低温端的阳极端溶解,高温端得到保护。
(3)铁在盐溶液中却是热端为阳极,冷端为阴极,热端被腐蚀。
检修不锈钢换热器时,发现其高温端比低温端腐蚀更严重,这就是温差电池造成的。
微观电池: 是因金属表面电化学不均匀性引起的。
1)化学成分不均匀形成的微观电池2)组织结构的不均匀性形成的微观电池(沿晶腐蚀)3)物理状态的不均匀性形成的微观电池在铁板弯曲处和铆接处容易发生腐蚀就是这个原因4)金属表面膜不完整形成的微观电池(小孔腐蚀和应力腐蚀的主要原因)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的比较所谓化学腐蚀是指金属表面与非电解质直接发生纯化学作用而引起的腐蚀。
依靠腐蚀原电池的作用而进行的腐蚀过程,称做电化学腐蚀。
3)两者间最本质的三个区分要素是:①腐蚀过程驱动力不同②能量转换③电子传递从电化学机制来看,决定金属腐蚀倾向大小的是构成腐蚀电池的电动势的大小。
给出标准版电极电势判断哪些金属会腐蚀哪些不会腐蚀。
极化:根据1SO8044规定,电极电位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
极化现象:由于电极上有电流流过而造成的电位变化的现象就是极化现象。
极化方向(即结果):都使腐蚀原电池两极间的电位差减小,导致腐蚀电池所流过的电流减小,即“使腐蚀速度减小”。
极化产生的原因:1.阳极极化的原因:活化极化、浓差极化、钝化✧活化极化:(1)阳极过程是金属失去电子而溶解成水化离子的过程。
(2)在腐蚀原电池中,金属失掉的电子迅速由阳极流至阴极,但一般金属的溶解速度却跟不上电子的迁移速度,这必然破坏了双电层的平衡,使双电层的内层电子密度减小,所以阳极电位就往正方向移动,产生阳极极化。
(3)这种由于阳极过程进行缓慢而引起的极化称为金属的活化极化(或电化学极化),用超电压ηa表示。
✧浓差极化:(1) 由于阳极表面金属离子扩散缓慢,会使阳极表面的金属离子浓度升高,阻碍金属的继续溶解。
(2) 如果近似理解为平衡电极,由能斯特公式可知,金属离子浓度增加,必然使金属的电位往正方向移动,产生阳极极化,称做浓差极化ηc。
钝化:(1) 在腐蚀过程中,由于金属表面生成了保护膜,阳极过程受到膜的阻碍,金属的溶解速度大为降低,结果使阳极电位向正方向剧烈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钝化。
(2) 铝和不锈钢等在硝酸中就是借助于钝化而耐蚀。
由于金属表面膜的产生,使得电池系统中的内电阻随之而增大,从而引起电极电位的升高,这种现象称为电阻极化,用ηr表示2.阴极极化的原因:(1)阴极过程是得到电子的过程,若由阳极过来的电子过多,阴极接受电子的物质由于某种原因与电子结合的速度进行得慢,使阴极处有电子的堆积,电子密度增大,结果使阴极电位越来越负,即产生了阴极极化。
这种由阴极过程缓慢所引起的极化称做阴极活化极化,用电压ηa表示。
氢离子生成氢分子的放氢阴极过程进行缓慢所引起的极化称做析氢超电压,简称氢超电压;因为吸氧生成氢氧根离子的阴极过程进行缓慢所引起的极化称为吸氧超电压,或称做氧超电压。
这些都属于电化学超电压类型。
(2)阴极附近反应物或生成物扩散较慢也会引起极化。
(3)例如:①氧或氢离子到达阴极的速度跟不上反应速度的需要,造成氧或氢离子补充跟不上,引起极化。
②阴极反应产物氢氧根离子离开阴极的速度缓慢也会直接影响和妨碍阴极过程的进行,使阴极电位向负的方向移动,这种极化均为浓差极化ηc,阴极一般无电阻极化。
实际腐蚀可能以某种或某几种超电压(极化)对腐蚀起控制作用。
极化曲线:会通过极化曲线图分析腐蚀过程、判断极化腐蚀电位、电流大小和交点的特殊物理量等。
四种极化曲线:腐蚀计划图的应用:腐蚀极化图用来解释各种因素对于腐蚀电流的影响(1)初始电位差对最大腐性电流的影响(2)极化性能的影响(3)超电压的影响(4)含氧量及络合离子对腐性的影响析氢反应的步骤吸氧腐蚀:原理:(1)氧向金属(电极)表面的输运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氧在各种溶液在有着相应的溶解度。
腐蚀过程中,溶解氧不断地在金属表面还原,大气中的氧就不断地溶入溶液并向金属表面输送。
氧的金属表面的输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分成以下几条:1)氧通过空气/溶液界面溶入溶液,补足在溶液中的溶解度;2)以对流和扩散方式通过溶液的主要厚度层;3)以扩散方式通过金属表面溶液的静止层而达到金属表面;4)氧在电极表面上吸附。
(2)氧去极化腐性的一般规律A:如果金属在溶液中的平衡电位较正,则阳极反应的极化曲线与氧的阴极还原反应的极化曲线在氧的离子化超电压控制区相交,这时的腐蚀电流的密度小于氧的极限扩散电流密度的1/2。
如果阴极极化率不大,氧离子化反应是腐蚀过程的控制步骤。
金属腐蚀速度主要决定于金属表面上氧的离子化过程。
B:在氧的扩散控制腐蚀条件下,金属腐蚀速度主要受溶解氧传质速度的影响,电极材料及阴极性杂质对腐蚀速度影响很小。
C:影响吸氧腐蚀的因素:溶解氧的影响、溶液流速的影响、盐浓度的影响、温度对吸氧腐蚀速度的影响金属的电化学钝化、以下图为典型,它的每一段分别代表了什么?3阶段-CD :金属处于稳定钝化状态,其溶解速度受钝态电流密度控制,而与电位无关,是为稳定钝化区;此时金属以ip的速度溶解着,这是维持钝态所必需的最小电流,故称维钝电流,ip基本上与电极电位变化无关,不再遵循塔菲尔公式,这时金属表面可能生成一层耐蚀性良好的高阶氧化膜。
ip也是在钝态下耐蚀性的标准,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溶解速度决定了金属的溶解速度ip。
4阶段―DE :溶解电流再次上升,发生一些新的溶解反应,形成高价离子,视电位高低也可能发生放O2反应,为过钝化区。
在DE区阳极电流密度迅速增大,在钝化区生成保护膜,因氧化作用的加强,又被氧化成可溶性的高价化合物,加速了金属的溶解。
如:5 阶段―EF:为二次钝化区;有些金属具有此二次钝化区。
6 阶段―FG:为二次过钝化区。
由图2-46可见,金属活性态的阳极溶解速度,随电极电位的增加而增加,一旦超过某界限电位,便有急速减少的现象的发生,则称此现象为电化学钝化。
它是由于在金属表面生成保护性表面膜而引起的。
此表面膜通常称为钝化膜。
由纯化学因素引起的钝化称为化学钝化或自钝化。
溶液的氧化能力越强,金属越易发生钝化。
然而,过高的氧化能力又会使已钝化的金属活化。
已经钝化了的金属在强氧化性介质中或者电位明显提高时,又发生腐蚀溶解的现象被称为过钝化。
金属材料耐腐蚀性能影响的四个因素:在一定的腐蚀介质条件下,金属的耐蚀性主要取决于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极化性能,钝化能力及腐蚀产物的保护性等。
第三章特定环境中的材料的腐蚀特征从工程技术上看,全面腐蚀相对局部腐蚀其危险性小些,而局部腐蚀危险极大。
往往在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金属构件就突然发生断裂,甚至造成严重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