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文件编制:审核:批准:2022 年目录1.合用范围 (1)2.编制依据 (1)3.总体要求、目标与原则 (1)3.1 总体要求: (1)3.2 工作目标: (1)3.3 基本原则: (2)4.职责分工 (2)5.术语和定义 (2)5.1 风险risk (2)5.2 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 risk (3)5.3 重大风险major risk (3)5.4 危(wei)险源hazard (3)5.5 风险点risk site (3)5.6 危(wei)险源辨识hazard identification (3)5.7 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 (3)5.8 风险分级risk classification (3)5.9 风险分级管控risk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3)5.10 风险控制措施risk control measure (4)5.11 风险信息risk information (4)5.12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risk classification control list (4)6.风险点的确认 (4)6.1 风险点划分的原则 (4)6.2 风险点排查 (4)7.危(wei)险源辨识 (5)8.风险评价 (6)8.1 风险评价方法 (6)8.2 风险评价准则 (7)8.3 风险评价与分级 (7)8.4 确定重大风险 (8)8.5 风险点级别确定 (8)9.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8)10.风险分级管控 (9)10.1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9)10.2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9)10.3 风险告知 (9)11.文件管理 (10)12.分级管控的效果 (10)13.持续改进 (11)13.1 评审 (11)13.2 更新 (11)14.附件 (1)1.合用范围本实施方案合用于XXXX 公司范围内的风险识别、评价、分级、管控。

化工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化工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1.总则为了有效指导公司各部门落实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达到降低风险、消除风险,杜绝和减少各种隐患和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编制本作业指导书.本作业指导书介绍了公司实施风险点、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以下统称危害因素)、风险分析、风险分级和风险管控的相关术语、定义、常用方法、风险管控、工作要求、工作程序等。

1。

1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全公司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危害因素识别、风险分析、评价、分级、管控等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AQ/3013—2008《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安监总局2014年第13号公告《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试用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的决定》(省政府令第311号第二次修订)《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省人大常委会二十五次会议《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309号)《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882-2016)《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GB37/T2971—2017)《山东省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验收评定标准》(试行)1。

3基本程序实施风险管控工作,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或程序文件的基础上,一般程序包括:成立组织机构实施培训编制作业指导书和有关台账、记录采用相应的方法辨识危害因素并填写相关记录采用适用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并填写相关记录分析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提出改进的控制措施并填写相应的记录依据制定的准则,判定风险等级并填入分析记录逐级评审并审核、审定、批准,形成台账或控制清单组织全员学习本岗位的风险,落实风险控制措施组织人员及时并定期评审、更新风险信息结合实际实施风险分级管控有效运行体系,实现持续改进.2.术语与定义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作业指导书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作业指导书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4)1.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重要性 (4)1.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基本概念 (4)第2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5)2.1 风险评估方法 (5)2.1.1 定性评估方法 (5)2.1.2 定量评估方法 (5)2.2 风险评估程序 (5)2.3 食品中危害识别 (6)2.4 暴露评估与风险量化 (6)2.4.1 暴露评估 (6)2.4.2 风险量化 (6)第3章食品安全监测 (6)3.1 监测目的与任务 (6)3.1.1 监测目的 (6)3.1.2 监测任务 (6)3.2 监测计划制定 (7)3.2.1 制定原则 (7)3.2.2 监测内容 (7)3.3 监测方法与手段 (7)3.3.1 监测方法 (7)3.3.2 监测手段 (8)3.4 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 (8)3.4.1 数据收集 (8)3.4.2 数据分析 (8)第4章食品安全风险控制 (8)4.1 风险控制策略 (8)4.1.1 风险消除 (8)4.1.2 风险降低 (8)4.1.3 风险转移 (8)4.1.4 风险容忍 (9)4.2 预防性控制措施 (9)4.2.1 原料管理 (9)4.2.2 生产过程控制 (9)4.2.3 员工培训与管理 (9)4.2.4 设施设备维护 (9)4.2.5 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 (9)4.3 应急处理与风险管理 (9)4.3.1 应急预案 (9)4.3.2 应急演练 (9)4.3.3 信息报告与披露 (9)4.3.5 风险评估与监控 (10)第5章食品生产环节风险评估与监测 (10)5.1 食品生产环节风险识别 (10)5.1.1 原材料风险识别 (10)5.1.2 加工过程风险识别 (10)5.1.3 设备与设施风险识别 (10)5.1.4 人员与管理风险识别 (10)5.2 食品生产环节风险控制 (10)5.2.1 原材料风险控制 (10)5.2.2 加工过程风险控制 (10)5.2.3 设备与设施风险控制 (10)5.2.4 人员与管理风险控制 (10)5.3 食品生产环节监测要点 (11)5.3.1 原材料监测 (11)5.3.2 加工过程监测 (11)5.3.3 设备与设施监测 (11)5.3.4 人员与管理监测 (11)5.3.5 成品监测 (11)第6章食品流通环节风险评估与监测 (11)6.1 食品流通环节风险识别 (11)6.1.1 货源风险识别 (11)6.1.2 运输风险识别 (11)6.1.3 储存风险识别 (11)6.1.4 销售环节风险识别 (11)6.2 食品流通环节风险控制 (12)6.2.1 货源风险控制 (12)6.2.2 运输风险控制 (12)6.2.3 储存风险控制 (12)6.2.4 销售环节风险控制 (12)6.3 食品流通环节监测要点 (12)6.3.1 监测频次 (12)6.3.2 监测内容 (12)6.3.3 监测方法 (12)6.3.4 异常情况处理 (12)6.3.5 监测记录与报告 (12)第7章餐饮服务环节风险评估与监测 (13)7.1 餐饮服务环节风险识别 (13)7.1.1 食品原材料风险 (13)7.1.2 食品加工风险 (13)7.1.3 食品配送风险 (13)7.1.4 餐饮服务人员风险 (13)7.2 餐饮服务环节风险控制 (13)7.2.1 食品原材料控制 (13)7.2.3 食品配送控制 (13)7.2.4 餐饮服务人员控制 (13)7.3 餐饮服务环节监测要点 (13)7.3.1 食品原材料监测 (13)7.3.2 食品加工过程监测 (14)7.3.3 食品配送过程监测 (14)7.3.4 餐饮服务人员监测 (14)7.3.5 消费者投诉与反馈 (14)第8章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沟通 (14)8.1 风险交流的重要性 (14)8.1.1 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 (14)8.1.2 有助于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14)8.1.3 有助于消费者科学合理地选择食品 (14)8.1.4 有助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管理 (14)8.2 风险交流策略与手段 (15)8.2.1 多元化的交流渠道 (15)8.2.2 互动性的交流方式 (15)8.2.3 个性化的信息推送 (15)8.2.4 专业化的交流团队 (15)8.3 食品安全信息发布 (15)8.3.1 及时性 (15)8.3.2 准确性 (15)8.3.3 完整性 (15)8.3.4 权威性 (15)8.3.5 规范性 (15)8.3.6 透明性 (16)第9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16)9.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16)9.1.1 法律层面 (16)9.1.2 行政法规层面 (16)9.1.3 部门规章层面 (16)9.1.4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16)9.2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实施 (16)9.2.1 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 (16)9.2.2 食品安全标准的实施 (16)9.3 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16)9.3.1 国际食品安全法规 (17)9.3.2 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17)9.3.3 我国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制定 (17)9.3.4 国际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在我国的实施 (17)第10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的未来发展 (17)10.1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 (17)10.1.1 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测序、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

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word资料12页

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word资料12页

伊犁南岗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2011年8月1日发布2011年8月5日实施目录一、目的 (1)二、定义 (1)三、范围 (2)四、组织机构及职责 (3)1、组织机构 (3)2、职责 (3)五、评价准则 (3)六、评价程序 (5)七、评价方法 (5)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5)1.1 定义 (5)1.2 分析流程 (6)1.3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 (6)2、安全检查表法(SCL) (7)2.1 定义 (7)2.2 分析流程 (7)2.3 安全检查表类型 (8)2.4 安全检查表格式 (9)八、风险控制 (9)九、隐患治理 ............................................................................... - 9 -十、风险信息更新 ..................................................................... - 10 -为规范风险评价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辨识在生产、管理、服务、活动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评定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合理划分风险等级,确定优先控制顺序,为安全生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在生产过程中识别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止事故发生,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

二、定义1、风险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者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2、风险识别应包括组织活动三种状态下有各种潜在的风险。

三种状态是指: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

作业活动、生产系统等连续长时间运行的工作状态,是正常状态。

在进行开车、停车、检修等临时性工作时,与正常状态有较大的不同,属异常状态。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东营市泰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二零一七年五月目录一编制目的 (3)二编制依据 (2)三编制要求、目标与原则 (4)四编制机构 (5)五编制程序 (6)六编制方法 (6)七危险源辨识(危害因素辨识) (7)八风险评价和风险分级 (17)一编制目的为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要求,特制定本指导书。

指导书规定了公司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各项要求的指导性方法和实施建议,旨在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实现“关口前移、风险导向、源头治理、精准管理、科学预防、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要求,使公司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持续提升公司本质安全水平,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

本指导书适用于公司风险分级管控。

二编制依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公司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鲁安办发【2016】10号)DB37/T-2882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2883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东营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东营市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东安发【2017】4号)及其他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相关政策等要求。

三编制要求、目标与原则明确开展该项工作的严肃性和总体要求,以及开展该项工作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和坚持的原则,确保该项工作开展的长期性、有效性。

3.1总体要求:结合本公司特点,建立精准、动态、高效、严格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面排查、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对公司风险实施标准化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1.目的为有效推进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工作,特制订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

2.成立组织机构公司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厂长、生产部长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设备、工艺、电气、仪表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分管负责人及各岗位人员应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3.实施全员培训本公司将风险分级管控的培训纳入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本单位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结果、风险管控措施,并保留培训记录。

4.编写体系文件公司建立了风险管控制度、作业指导书、风险点统计表、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等有关记录文件,确定危险源辨识、分析、风险评价方法及等级判定标准。

5.工作程序和内容5.1风险点确定5.1.1风险点划分原则5.1.1.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公司风险点划分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将风险点划分按照原料、产品储存区域、生产车间、装置、公辅设施等功能分区进行划分。

5.1.1.2操作及作业活动公司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作为风险点。

5.1.2风险点排查5.1.2.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公司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在本单位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立风险点统计表,见表6-7。

5.1.2.2风险点排查的方法风险点排查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等进行。

5.2危险源辨识5.2.1辨识方法5.2.1.1公司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5.4.2评价发生危害事故、事件旳也许性有多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旳条件(例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与否能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此前与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旳频繁程度;
5.4.3评价风险。结合所辨别旳危害事件发生旳也许性及后果旳严重性,并决定其风险旳大小以及与否可以容忍旳风险;
5.8.2识别作业活动过程中旳危险、有害原因一般要划分作业活动,作业活动旳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旳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部门划分或者将上述措施结合起来进行划分。进入受限空间,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带压堵漏,物料搬运,机(泵)械旳组装操作、维护、改装、修理,药剂配制,取样分析,承包商现场作业,吊装等皆属作业活动。作业活动划分后,应填写《作业活动清单》。
5.4评价风险和影响
评价小组应对所识别旳危害事故、事件或环境原因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也许影响旳最大范围,以便采用有效或合适旳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减少或控制在可以容忍旳程度,详细环节包括:
4)
5.4.1决定所识别旳危害及影响发生旳后果有多严重,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规定、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环境影响旳程度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对分企业形象旳影响;
5.4.4对所识别旳不可容忍旳风险以及重大风险进行汇总,编制《重大风险信息登记表》。
5.5风险控制
一般及一般以上风险必须制定针对性旳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旳发生。对各单位辨识、评价出来旳重大或不可容忍,单独制定管理、控制、改善方案,报企业审查。
5)
5.5.1风险控制措施旳内容
风险分值D=LEC。D值越大,阐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长安全措施,或变化发生事故旳也许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旳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容许范围内。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作业指导书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作业指导书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作业指导书
一、概述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确保评估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本指导书依据国家和行业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用于指导评估人员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二、评估目的
通过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和漏洞,为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建议,提高组织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三、评估范围
1. 信息系统的资产识别,包括硬件、软件、数据等;
2. 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措施,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等;
3. 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和风险,包括内部威胁、外部威胁等;
4. 信息系统安全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四、评估方法
1. 资产识别: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信息系统的资产进行全面梳理和识别;
2. 安全控制措施检查:通过检查安全管理制度、技术防范措施等,评估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3. 威胁分析:分析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和风险,包括威胁来源、威胁方式和影响程度等;
4. 风险评估:根据资产的重要性和威胁的可能性,评估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
5. 风险处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风险处理措施和建议。

五、评估流程
1. 前期准备:明确评估目的、范围和要求,组建评估团队,制定评估计划;
2. 资产识别:收集资产信息,进行资产梳理和分类;
3. 安全控制措施检查:对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检查和测试;
4. 威胁分析:分析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和风险;
5. 风险评估:根据资产重要性和威胁可能性,进行风险评估;
6. 风险处理:提出风险处理措施和建议;
7. 编写评估报告:汇总评估结果,编写评估报告。

金融风险评估与防范作业指导书

金融风险评估与防范作业指导书

金融风险评估与防范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金融风险概述 (3)1.2 风险评估与防范的重要性 (4)1.3 风险评估与防范的基本流程 (4)第2章信用风险评估 (4)2.1 信用风险识别 (4)2.1.1 借款人基本信息分析 (4)2.1.2 财务状况分析 (5)2.1.3 信用历史分析 (5)2.1.4 行业与市场风险分析 (5)2.2 信用风险度量 (5)2.2.1 专家评分法 (5)2.2.2 信用评分模型 (5)2.2.3 信用风险价值(Credit Value at Risk, CVaR) (5)2.2.4 �压力测试 (5)2.3 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5)2.3.1 完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5)2.3.2 强化信用风险控制手段 (6)2.3.3 提高信用风险评估能力 (6)2.3.4 加强贷后管理 (6)2.3.5 建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 (6)第3章市场风险评估 (6)3.1 市场风险识别 (6)3.2 市场风险度量 (6)3.3 市场风险防范措施 (7)第4章操作风险评估 (7)4.1 操作风险识别 (7)4.1.1 内部流程风险 (7)4.1.2 人员因素风险 (7)4.1.3 系统风险 (8)4.1.4 外部事件风险 (8)4.2 操作风险度量 (8)4.2.1 损失分布法 (8)4.2.2 内部衡量法 (8)4.2.3 情景分析 (8)4.3 操作风险防范措施 (8)4.3.1 加强内部控制 (8)4.3.2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8)4.3.3 提高系统安全性 (8)4.3.4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8)4.3.5 加强外部合作 (9)第5章流动性风险评估 (9)5.1 流动性风险识别 (9)5.1.1 定义及分类 (9)5.1.2 识别方法 (9)5.2 流动性风险度量 (9)5.2.1 度量指标 (9)5.2.2 度量方法 (9)5.3 流动性风险防范措施 (10)5.3.1 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10)5.3.2 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储备 (10)5.3.3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10)5.3.4 加强流动性风险监测与报告 (10)5.3.5 建立应急预案 (10)第6章利率风险评估 (10)6.1 利率风险识别 (10)6.1.1 定义与分类 (10)6.1.2 识别方法 (10)6.2 利率风险度量 (11)6.2.1 度量方法 (11)6.2.2 指标体系 (11)6.3 利率风险防范措施 (11)6.3.1 资产负债管理 (11)6.3.2 风险控制策略 (11)6.3.3 内部控制系统 (11)第7章汇率风险评估 (11)7.1 汇率风险识别 (12)7.1.1 定义与范围 (12)7.1.2 识别方法 (12)7.2 汇率风险度量 (12)7.2.1 度量方法 (12)7.2.2 模型选择与验证 (12)7.3 汇率风险防范措施 (12)7.3.1 合约保值 (12)7.3.2 资产负债管理 (12)7.3.3 多元化策略 (13)7.3.4 风险监测与预警 (13)7.3.5 员工培训与激励机制 (13)第8章法律合规风险评估 (13)8.1 法律合规风险识别 (13)8.1.1 定义法律合规风险 (13)8.1.2 法律合规风险来源 (13)8.1.3 法律合规风险识别方法 (13)8.2 法律合规风险度量 (13)8.2.1 法律合规风险度量方法 (14)8.2.2 法律合规风险度量指标 (14)8.3 法律合规风险防范措施 (14)8.3.1 建立完善的合规管理制度 (14)8.3.2 加强合规风险监测与评估 (14)8.3.3 强化合规风险管理 (14)8.3.4 提高合规意识与能力 (14)8.3.5 建立合规风险应对机制 (15)第9章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15)9.1 信息科技风险识别 (15)9.1.1 系统性风险 (15)9.1.2 非系统性风险 (15)9.2 信息科技风险度量 (15)9.2.1 定性度量方法 (15)9.2.2 定量度量方法 (16)9.3 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措施 (16)9.3.1 系统性风险防范 (16)9.3.2 非系统性风险防范 (16)第10章风险评估与防范的监督与管理 (16)10.1 风险评估与防范的组织架构 (16)10.1.1 风险管理部门 (16)10.1.2 业务部门 (17)10.1.3 内部审计部门 (17)10.2 风险评估与防范的内部控制 (17)10.2.1 控制环境 (17)10.2.2 风险评估 (17)10.2.3 控制活动 (18)10.2.4 信息与沟通 (18)10.2.5 监督与改进 (18)10.3 风险评估与防范的外部监管 (18)10.3.1 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 (18)10.3.2 监管合作 (19)10.4 风险评估与防范的持续改进与优化 (19)10.4.1 改进措施 (19)10.4.2 优化策略 (19)第1章引言1.1 金融风险概述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投资者、金融机构或金融体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是指对工作场所和相关活动中的危险源进行系统辨识,并评估其可能带来的风险程度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存在的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

二、目的本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份详细的指导,以便能够正确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三、步骤1.了解工作场所及相关活动: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所要评价的工作场所和相关活动的情况。

包括工作场所的位置、规模、业务类型等信息,以及所涉及的活动的具体流程和涉及的人员和设备。

2.辨识危险源: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工作场所和相关活动中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这些危险源可以包括物理因素(如高温、高压等)、化学因素(如有毒物质、易爆物等)、生物因素(如病原体、细菌等)、人为因素(如操作不当、缺乏安全意识等)等。

3.评估风险程度:学生应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工作场所及相关活动的实际情况,对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风险程度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

定性评估可以使用风险矩阵法,将危险源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界定,确定其风险等级。

定量评估可以使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出具体的风险值。

4.控制和防范措施:根据评估的结果,学生需要提出相应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以降低风险。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完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加强培训与教育等。

5.报告撰写:最后,学生需要将评估结果和相应的控制和防范措施整理成一份报告。

报告包括工作场所和相关活动的详细介绍、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估的风险程度、提出的控制和防范措施等内容。

四、注意事项1.要重视实地考察:学生应到实际工作场所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亲身观察和交流了解实际情况。

2.要慎重评估风险:在评估风险时,学生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基于科学依据进行评估。

切勿主观臆断或盲目估计风险值。

3.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和防范措施:学生在提出措施时,应考虑其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

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制度(四篇)

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制度(四篇)

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制度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是组织内部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规范风险评价工作流程,确保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的制度内容:1. 目的和适用范围: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适用范围,例如对某个项目、业务流程或组织整体进行风险评价。

2. 责任和权限: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和权限,例如风险评价的负责人、风险评价小组成员的职责和权限。

3. 评价方法和工具:介绍风险评价的方法和工具,例如风险矩阵、风险金字塔、故障树分析等。

说明各个工具的使用范围和操作流程。

4. 数据收集和分析:说明数据的收集方式和来源,例如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收集数据。

指导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以得出风险评价结果。

5. 风险等级划分和评价指标:明确风险等级的划分标准,并列举评价指标。

指导评价人员如何根据评价指标对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

6. 报告和沟通:规定风险评价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以及报告的提交和审批流程。

指导如何与相关部门或人员进行沟通,以便针对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措施。

7. 更新和审查:规定风险评价的更新和审查周期,以及应进行更新和审查的情况。

例如,新项目启动、现有项目变更、内外部环境变动等。

8. 监督和纠正措施:明确对风险评价过程的监督和纠正措施,例如内部审核、外部审计、持续改进等。

阐明违背风险评价制度规定的行为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或制裁。

以上是一个可能的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的制度内容,具体制度的内容可以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制度(二)是指为了规范风险评价作业,并确保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组织制定的一套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指南。

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目的和依据:明确风险评价作业的目的和依据,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组织内部要求等。

2.组织机构和责任分工:明确风险评价作业的组织机构,包括风险评价委员会、风险评价组织负责人和评价人员等,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责分工。

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二〇一目录1.规范性引用文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关于危险化学品企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安监总管三〔2010〕186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令第260号)《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年完整版)《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13年完整版)《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AQ3013《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该行业涉及的其他标准、规范、文件。

2.术语与定义危险有害因素:简称危害因素。

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害因素辨识: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害因素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特性的过程。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

可能性,是指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危险情况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和程度。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指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

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作业指导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作业指导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作业指导书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为了实现企业安全和事故预防管理的目标,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作业指导书,对企业安全事故预防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作业目的本指导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制定符合安全监管要求的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生产经营的持续发展。

三、作业原则1.以人为本,注重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做到安全文化教育全覆盖。

2.确定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以防范和控制事故风险。

3.实施科学的风险评估、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措施。

四、作业内容1.制定企业风险分级管理制度。

(1)安全生产文化培训:制定安全培训计划,为员工安排必要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2)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确定安全生产管理的各层级职责和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

(3)安全标准化建设: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贯穿全流程的安全标准化体系,使企业安全管控更为严格。

2.风险分级管控(1)风险评估:对从事的所有作业和生产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并将其分为高、中、低三级风险。

(2)分级管控: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和管理措施,提高防范事故的能力。

(3)平稳换班:对高风险部门或岗位进行平稳换班管理,及时调整人员安排,面对高风险时刻做好备选措施。

3.隐患排查与治理(1)隐患排查:通过定期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潜在危险隐患,记录隐患信息和清单,及时处理。

(2)隐患治理:对发现的隐患,及时分级治理,采取相应措施消除隐患,确保生产过程中不再发生同类事故。

(3)隐患督办:对于发现的隐患记录和解决过程进行督办管理,确保隐患清零。

五、作业流程1.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2.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3.风险评估测算4.制定风险分级防范措施5.隐患排查6.制定隐患治理方案7.隐患督办六、注意事项1.秉承“安全第一”的原则,把安全管理工作摆在首位,使员工安全工作成为企业的重要生命线。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作业指导书(2018)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作业指导书(2018)

1.合用范围 (3)2.编制依据 (3)3.总体要求、目标 (3)4.职责分工 (3)5.术语和定义 (3)6.工作程序和内容 (6)7.文件管理 (9)8.隐患排查的效果 (9)9.持续改进 (10)10.附录 (10)附录 A 现场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附录 B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附录 C 现场管理类隐患排查管理台账附录 D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管理台帐附录 E 事故隐患排查管理程序本指导书合用于******公司的事故隐患排查管理工作。

本指导书编制依据《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及相关政策要求,并充分结合公司安全管理实际。

3.1 总体要求。

实现作业现场事故隐患的动态管理,按照责任制要求,确保事故隐患能够及时发现、及时管理,最大限度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3.2 总体目标。

实现作业现场隐患排查管理的“全覆盖、无死角、无空档”;实现“零隐患、零伤害”目标。

按照专业特点、区域特点、职能层级等进行职责分工。

5.1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简称隐患、事故隐患或者安全隐患。

隐患通常指潜藏或者不易发现的危(wei)险或者祸患。

在安全生产领域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wei)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5.2 隐患分级隐患的分级是以隐患的整改、管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影响范围为标准的,可以分为普通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5.2.1 普通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即将整改排除的隐患。

5.2.2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管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对重大隐患,相关行业可制定重大事故隐患目录。

确定为重大事故隐患的普通原则是: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整改时间长或者可能造成较严重危害的;涉及重大危(wei)险源的;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wei)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 10 人以上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因外部因素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设区的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认定的。

危险源识别评价及控制作业指导书

危险源识别评价及控制作业指导书

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及重大危险源控制作业指导书(一)危险源的识别—--要求识别全面(1)识别危险源时应考虑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应考虑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还应考虑所有设施(无论由本单位还是由外界所提供)。

(2)根据《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事故类别》,事故类别分为20种。

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它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它伤害。

(3)法定职业病有尘肺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如中暑、高原病手臂振动病等)、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10大类,共计115种.(4)公司根据建筑行业特点,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列出了一个危险源识别清单(表1)供各项目经理部参考,各项目经理部应该根据项目的实际作适当的增减,做到与项目的实际相符。

1表1: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记录编号:CJIC—DR—5.4.3-2 记录序号:2345678910部门: 制表人:负责人: 日期:注:1、各项目经理部参照以上内容,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危险源。

(二)危险源的评价—要求评价正确(1)危险源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是非判断法、D=LEC法等,公司推荐采用是非判断法.(2)用是非是判断法确定重大危险源判断法是由有经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基于一定的信息资料和经验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对生产、设备、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安全状态进行评价,经评价,确定重大风险。

即第一步确定是否存在风险,第二步在已确定有风险的基础上再确定是一般风险还是重要风险。

如某房建项目经理部经有经验工程人员在一起讨论,一致认为表1所列的危险源除桥梁工程、水利工程以外(删除桥梁、水利部分危险源)都是本项目存在的危险源,而脚手架安装和拆除、模板的塔设和拆除、地方疾病等三个为重大危险源,其他为一般危险源。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档案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档案

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风险分级管控档案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建设档案目录1、安全风险管控组织机构成立文件2、安全风险管控制度3、风险(分析、评价)作业指导书4、作业活动清单5、工作危害分析(危险源辨识)记录6、设备设施清单7、风险评价记录8、风险点基本信息表9、风险点登记表10、主要风险点一览表11、岗位风险告知卡12、风险告知卡13、培训记录14、会议记录安全风险管控组织机构成立文件(企业成立风险管控组织的红头文件,企业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安全风险管控制度(各企业结合本企业实际予以制定)风险(分析、评价)作业指导书(各企业结合本企业实际予以制定,一定要务实有效、有针对性)作业活动清单专业整理分享工作危害分析(危险源辨识)记录(JHA)专业整理分享专业整理分享设备设施清单专业整理分享风险评价记录(SCL-LS)专业整理分享风险点基本信息表专业整理分享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点登记表专业整理分享主要风险点一览表专业整理分享岗位风险告知卡专业整理分享风险告知书(将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相邻企业单位)(发动全员开展“两个体系建设”,对员工如何开展风险点、危险源排查进行培训,企业职工因倒班等情况不能全员参会的,可分批次培训。

培训记录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培训时间,二、培训地点,三、培训人,四、参加培训人员(要有签到表,不能代签),五、培训内容(包括培训讲稿、培训会议记录),六、培训影像资料,七、培训通知)(企业主要负责人宣贯、安排、分析、调度“两个体系建设”召开的会议记录。

内容包括:会议时间,地点,召集人,主持人,记录人,参会范围,参会人员,未到会人员,主要议题,会议内容等,一定要留存影像资料。

注意,会议记录不是会议纪要,要写实性的记录会议的整个过程,即每名同志的发言情况。

格式应该为:XXX说:XXXX。

XXX说:XXX。

)。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评价作业指导书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评价作业指导书

中铁十八局集团公司作业指导书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作业指导书二00三年六月天津第一章概述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是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是首要工作,也是个初始评价。

识别出与组织相关的所有危险源,评价出重大危险源,并针对其制定管理方案,加以控制和预防。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两大类:一、第一类危险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为第一类危险源。

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遭到破坏或失效,事故将不可避免。

常见的危险源如下:a.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b.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c.能量载体;d.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e.危险物质,如各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等。

二、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为第二类危险源。

其通常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的失误,即人的行为的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物的因素通常是指物的故障,即由于性能低下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系统的运行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

第二章危险源辨识一、危险源辨识评价控制步骤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步骤图见图一。

(一)业务活动分类内容包括工程、设备、人员和程序,并收集有关信息。

(二)危险源辨识辨识业务活动有关的所有危险源,并考虑谁会受到伤害以及如何受到伤害。

类别进行分类。

如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3816—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分为六大类:物理性危险源(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行物危害;明火;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粉尘与气熔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化学性危险源(易燃易爆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生物性危险源(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源(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行为性危险源(指挥失误;操作错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行为性危险因素);其他危险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1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时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事故发生的前提;
4.3.2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破坏了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使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的难易程度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4.4危险源辨识
5.1.2内容介绍
安全检查表内容包括标准、规范和规定,随时关注并采用新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正确的使用安全检查表分析将保证每个设备符合标准,而且可以识别出需进一步分析的区域。安全检查表分析是基于经验的方法,编制安全检查表的评价人员应当熟悉装置的操作、标准和规程,并从有关渠道(如内部标准、规范、行业指南等)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查表,如果无法获得相关的安全检查表,评价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编制合适的安全检查表;所拟定的安全检查表应当是通过回答安全检查表所列的问题能够发现系统的设计和操作的各个方面与有关标准不符的地方。许多机构使用标准的安全检查表对项目发展的各个阶段(从初步设计到装置报废)进行分析。换句话说,针对典型的行业(如锅炉房、液化气站建设项目等)和工艺,其安全检查表内容是一定的。但是,完整的安全检查表应当随着项目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而不断完善,这样,安全检查表才能作为交流和控制的手段。
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1.3风险
风险是指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即:风险(R) = 频率(P) × 严重度(S)
2评价目的
2.1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确保我公司硫酸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设施在安全方面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标准和规定。
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主要参照GB64418-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
第二类危险源是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出现的人—物—环境方面的问题,其辨识、评价和控制应在第一类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第二类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比第一类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更为困难。第二类危险源辨识即查找危险因素。
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
1 风险评价相关定义
1.1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也叫安全评价,是对系统或作业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及其严重程度所进行的分析和评估,并以既定指数、等级或概率值作出定性、定量的表示。
1.2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现实的各种系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某些种类的危险源。
1.3危害
B、化学性危险因素:易燃易爆性物质; 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害、危险因素
C、生物性危险因素: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害、危险因素
D、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负荷超限; 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 心理异常; 辨识功能缺陷; 其他心理、生理性危害危险因素
3评价区域划分
3.1评价区域划分原则
按照以下原则划分安全评价单元
1.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划分;
2.以装置、设施和工艺流程的特征划分;
3.将安全管理、外部周边情况分别划分为一个评价单元。
3.2评价单元划分方法
常用的评价单元划分方法有:
3.2.1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为主划分评价单元。
(1)对工艺方案、总体布置及自然条件、环境对系统影响等综合方面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可将整个系统作为一个评价单元;
(6)将危险性大且资金密度大的区域作为一个评价单元;
(7)将危险性特别大的区域、装置作为一个评价单元;
(8)将具有类似危险性潜能的单元合并为一个大单元。
4危害辨识
4.1有助于危害辨识的三个问题
4.1.1是否存在危险源?即查找危险源。
4.1.2谁(什么)会受到伤害?
4.1.3伤害如何发生?
4.2危险源分类
(2)将具有共性危险因素、有害因素的场所和装置划为一个单元。
3.2.2以装置和物质特征划分评价单元。
(1)按装置工艺功能划分;
(2)按布置的相对独立性划分:
(3)按工艺条件划分评价单元;
(4)按贮存、处理危险物品的潜在化学能、毒性和危险物品的数量划分评价单元;
(5)根据以往事故资料,将发生事故能导致停产、波及范围大、造成巨大损失和伤害的关键设备作为一个单元;
4.4.1危险因素分类
(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A、物理性;B、化学性;C、生物性;D、心理、生理性;E、行为性;F、其他
A、物理性危险因素:设备、设施缺陷; 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 振动危害;电磁辐射低温物质; 粉尘与气溶胶; 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E、行为性危险因素:指挥错误;操作失误; 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行为性危害和危险因素
(2)可能导致的事故分类(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进行分类)
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2.2找出我公司硫酸生产系统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主要条件。
2.3对该项目生产工艺和系统运行过程中固有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和综合分析。
2.4提出消除、预防或减弱建设系统危险性、提高系统安全运行等级的安全对策措施,为今后安全运行以及日常管理提供依据,确保安全生产。
5.1安全检查表法(SCA)
5.1.1概述
安全检查表分析(Safety Checklist Analysis)是将一系列分析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的状态,这些项目包括设备、贮运、操作、管理等各个方面。传统的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列出一些危险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险、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其所列项目的差别很大,而且通常用于检查各种规范和标准的执行情况。安全检查表分析的弹性很大,既可用于简单的快速分析,也可用于更深层次的分析,它是识别已知危险的有效方法。
4.4.2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
(1)厂址;
(2)厂区平面布局;
(3)建(构)筑物;
(4)生产工艺过程;
(5)生产设备、装置;
(6)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
(7)工时制度、女职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
(8)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5风险评价方法简介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本身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
4.2.1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包括各种能量源和能量载体);
4.2.2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约束 、限制能量措施失效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物—环境)。
4.3危险源与事故的关系
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