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

合集下载

(通史版)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通史版)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链接选修——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选修 4) 1.背景:春秋时期,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诸侯争霸和礼崩乐坏使人际关系 紧张。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主张 (1)政治 ①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 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②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 对政府向百姓收重税。 ③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易混辨析】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图解历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孔子的思想体系
信息提取: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特别是“仁”的思想不断发展,成 为后世继承发扬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图证历史】 从甲骨文至篆文的演变 信息提取:上面图片反映了我国的汉字向着简单化、实用性发展的趋势。
【构图解史】 古代手工业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知识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王室衰微,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_尊__王__攘__夷__”的旗号 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各诸侯国积极开展变法运动,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影响最 大。
知识点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农业生产模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著名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 郑国渠。 (2)小农经济产生 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_自__耕__农__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 展的因素之一。
(2)教育 ①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提出“有教无类”。 ②教学目标上主张培养学生“成人”“成君子”;教学方法上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学 思结合;教学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经典(《诗》《书》等)、政事和治 国本领。 ③晚年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其后世弟子根据孔子言论编纂了《论 语》。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课件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课件
基层治理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推行___县__制_______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___个__体__小__家__庭_____;在民间实行什伍
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
评价 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
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小练2] 商鞅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谈谈你对商鞅变 法思想的认识。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表达了商鞅敢于挑战陈旧观念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商鞅变法顺应 时代潮流的进步性。
唯物史观——商鞅变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打击旧 贵族,使地主阶级获得政治地位。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 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3)普遍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国君直接任免官员,使从地方到中央的 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 主阶级的意志。
3.变法图强运动 (1)变法运动
背景 目的 成效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__富__国__强__兵____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___君__主__专__制___的政治制度
(2)商鞅变法
经济 _重__农__抑__商_____,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
内容
军事 行政管理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2)先秦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表现
①德治——儒家(人性善,以德治国;孔子、孟子。) ②法治——法家(人性恶,以法治国;商鞅、韩非子。)
(3)先秦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评价
①儒家德治——不符合兼并战争的现实,无助于富国强兵,不受君主重视。 ②法家法治——有助于富国强兵和君主专制,受重视,推动秦国完成统一。
二、课标解读与深化探究
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
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
②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剧烈。
逐渐确立,家庭为单位封
③贵族削弱,新兴地主势力崛起。 建小农经济产生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十分剧烈,经济大幅度发展,促使 西周以来形成的社会秩序逐渐解体,迫使各国统治者对传的统治国 方式进行调整。
(2)诸侯之间兼并战争日益激化,更加推动各国君主采取措施提
(2)百家争鸣的影响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 想理论基础;③百家思想成为后世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3)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人及主张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核心思想是“仁”;克己复礼(思想保守);政治上“为 政以德”;适时改良;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深化探究 1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仁政”“有教无类”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 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今 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无为”“道”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 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 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 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第2讲 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 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2讲 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 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三、经济大发展
3.劳作方式:
农业
集体劳作→家庭式(张2劳地01作说5·:,一全个国小农Ⅰ农夫卷经耕,2济4种)《肥产吕沃生氏的春土秋地·可上以农养》活在九描口述人农,耕耕种之一利般时的不土无地夸
时间:春秋时期也A.能促养进活了五个口体人小。农战经国济时的期形农成业收益的增加(
)
原因:
①生产工B.抑具制和了耕手作工技业术和(商铁业犁的牛发耕展)的进步。 ②土地C私.导有致制畜的力出与现铁制农具的使用
④初步形成各地区—、—各张民帆《族中共国同古的代血简缘史认》 同、文化认同。
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思考探究 • 从“华夏认同”角度考察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
史料一 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 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
——摘编自张纪仲《山西历史政区地理》 史料二 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 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 。
(2021·重庆高考·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
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
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
(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 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 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课件

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课件

讲要点 1.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性质及影响。 (1)性质 春秋时期的霸主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而战国中后期的七 雄已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春秋争霸的实质是奴隶主贵族 争夺土地和人口的争霸斗争;而战国时期的战争,除扩大 地盘、抢夺人口、激烈混战等方面与春秋时期相似外,开 始具有了封建兼并战争的性质,以后逐步转化为封建统一 战争。 (2)消极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持续了 500 多年,给人民带来 了沉重灾难。战争期间,人民要承担巨额战争费用,还要 服无限期兵役,许多士兵、平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特点: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农业上牛耕和铁器的 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手工业中的各个行 业也都出现了技术革新,推动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②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农业方面,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 方式瓦解,而代之以个体农业为特征的封建小农经济;手 工业方面,奴隶社会“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个体手 工业作坊和商人开始大量涌现,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土地制度的巨大变革。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瓦 解,代之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
(1)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其核心
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由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开始变为封建土地 (2)教材中春秋时期变革是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未改变社 会性质; 战国时期的变革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是一场封建化的 运动。
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 的 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 来越大,和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也越来越深,纷 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 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2)主要变法改革活动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3)影响:新的 封建 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理解升华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 的先后顺序应是:铁器、牛耕的推广→私田出现→私田出现 →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各国赋税改革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争霸战争客观上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经过 战争,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不断减少,实现了区域性的 局部统一,为最后统一创造了条件;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各诸 侯国为了立于不败之地,纷纷改革变法,增强实力,这些改革 变法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演进,封建制最终得 以确立;同时,在长期激烈的战争中,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 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促进了民族融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5张PPT).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5张PPT).ppt

春秋五霸:
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建立霸权)。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 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列国纷争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韩非子·有度》:荆(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 三千里。 《韩非子·难二》:[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史记·秦本纪》:[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列国纷争
如何区分春秋和战国的地图?
“三家分晋”——春秋末期,晋国国内大权已经被六家卿大夫把持,他们合起来架空国君, 同时他们之间也展开争夺,最终韩式、赵氏、魏氏获胜,将晋国一分为三。后周威烈王正式 册封韩赵魏三家卿大夫为诸侯,韩赵魏三国成立,晋国灭亡。
“田氏代齐”——春秋末期,齐国卿大夫田氏一步步掌握大权,废掉国君,自立为国君。 后被周安王正式承认。所以齐国虽还叫齐国,但国君已不是姜姓,而是田氏。
——摘编自 沈长云《先秦史》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列国纷争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时期特点?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春秋: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 道德大废, 上 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 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 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政治: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经济: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文化:
三、孔子、老子 四、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
织等)。
(7)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8)社会向题: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9)从属部分:手工业和商业一直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 (10)指导思想:重农抑商政策。
【必修三】
(一)百家争鸣
(导语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 成。儒家和道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
社会背景
(二)列国祸乱 1.列国篡弑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 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太史公自序》) 2.四裔交侵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僖公四 年》)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 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 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 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 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 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伦理文化影响深远。
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 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 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人心。《吕氏 春秋》中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认为古代的圣王之所以能够领导民 众,首先在于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民众务农不仅可以收获地利,而且有 益于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 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意流徙。这样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 的稳定,现固君主的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代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2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2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研真题·引领航向]
一、拓宽知识广度
1.(2019·高考全国卷Ⅱ·T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
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命题点:战国后期,秦 国能够完成,大型水利 工程的原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史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
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
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史料解读】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1)史料一反映了国家形态从“封建制”到“官僚制”的演变。
(2)史料二反映了王夫之对郡县制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认识。
二、挖掘知识深度
2.(2013·高考全国卷Ⅰ·T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
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
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位贤能到血缘世袭是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排除 A 项,“周秦之变”一个方面是从贵族
政治到官僚政治,排除 B 项;礼乐治国和法律治国体现的是儒家和法家治国思想的不
同,排除 D 项。
4.(命题点:秦朝官吏管理的规范化)秦代《置吏律》规定:官吏的初次使用和提拔,
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官吏只有得到中央正式任命后才能行使职权,否则依
三、百官公卿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一单元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一单元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3.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君主专制制度违背原始民主传统;商鞅变法中 “废井田,开阡陌”,这是废除土地国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制。都是春 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反映,它们都推动了当 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都是历史的进步。 4.商周为青铜制造的鼎盛时期,人们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 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5.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但尚未成为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汉朝以后, 铁犁牛耕成为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四、科技起步
夏朝
《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 天文学
象和农事等内容
商朝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 天文学
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返回
易错提醒 精准读背
易错提醒
1.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造成了社会 剧烈动荡,但也有如下积极影响:加速了不同地域、民族间的交融,促 进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扩展了疆域,促进局部统一;促进各国的制度 改革。 2.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权力变化分两个角度看,在周王室中,周天子 的权力是不断减弱的;在各诸侯国内,各国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君主 的权力得到巩固和加强。
重点探究
材料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 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 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 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 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 民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农业 (1)生产力 ①铁制农具开始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②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 生产率。 (2)生产关系 ①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小农经济产生,并逐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③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PPT-第二单元春秋战国史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PPT-第二单元春秋战国史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经济: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②历史局限 A、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C、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商鞅变法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 也有消极的影响,如“焚书坑儒”政策。
3、商业的发展
(1)商业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 会地位提高。
(2)“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确立: ①背景: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 及政权统治。 ②过程: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 商业是末业,国家鼓励农业,限制商业。此后历代封建 统治者基本承袭此制度。
③影响: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 济的增长,维护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但封建社会 后期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政治上:各国变法都重视发展农业;封建制度的 确立。 (2)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 私有制和小农经济的确立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军事:频繁的战争促进了各地生产技术的交流。 (4)思想:诸子百家都重视农业发展。
(四)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结合;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 调为政以德;重“人治”,追求圣君贤相;注重对人进 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 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④影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一定程度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 的发展。但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是中国封 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课件
重点突破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儒家思想是如何体 现人文精神的?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 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 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 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 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学派
主要特征
社会基础
儒家 以“仁”、“礼”为核心;强调等没级落观贵族力图恢复旧秩序;民众反
念、伦理道德和人的社会责任感;对苛政、暴政的愿望 主张通过德治实现天下大治
道家 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强调人与 没落贵族力图恢复旧秩序;人民渴
自然的和谐,崇尚超脱的处世态 望和平稳定 度;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墨家 反对战争,主张提高劳动者的地 劳动人民渴望稳定的生产、生活环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 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
孔子
老子
墨子
韩非子
学派 代表 儒家 孔子
孟子
思想主张
“仁”、“礼”;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有教无 类 提出“仁政”学说 ;主张人性本善说;强调先义后利

D
转变”的表现是( )。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④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春秋战国时 期的百 家争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春秋战国时 期的百 家争鸣
探究二:概括先秦儒、道、墨、法思想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产 生的社会基础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人民版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人民版

(2)基本主张
①孔子 a.政治思想:提出“_仁__”与“_礼__”的学说;推行“德治”;注重政治与人 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b.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_有__教__无__类__”;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c.编订典籍:整理“六经”,包括《_诗__》《书》《_礼__》《易》《_乐__》《春秋》。 ②孟子ab..发提挥出孔“子民“为德贵治,”社思稷想次,之提,倡君“为_轻仁__”政__的”学学说说。。 ③荀子ab..天深人入关讨系论上儒,家强“调礼“”天的行思有想常,”认,为提学出习“的制最天高命目而标用是之把”握。“礼”。
“士”的崛起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 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 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 阶层形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核心论点:诸侯争霸、社会大变革推动了士阶层的崛起,士阶层的崛起促进了百家争鸣 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3.诸子思想的意义 (1)_儒__家__思__想__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 2 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奖励耕战;加强_中__央__集__权__
加强_君__主__集__权__、厉行赏罚、 _奖__励__耕__战__;“事异则备变”
立乃至秦统一全国起到了重要作 用;汉代以来,其_法__治__思想被吸 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 政权的工具

高考历史 先秦时期第2讲课件 精品

高考历史 先秦时期第2讲课件 精品

①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作用 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使秦国逐步强盛,为 统一六国 奠定了基础
消极 实行的严刑峻法和 文化高压 政策, 对后来的秦朝有 影响 消极影响
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未 改变社会性质,战国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是 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封建化运动。
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1)背景:周朝王室衰微,诸侯不再朝觐和纳贡。 (2)目的: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支配其他诸侯国。 (3)表现
①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前期,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 政,以“ 尊王攘夷 ”号令诸侯,葵丘会盟 确立霸主地位。 ②晋楚争霸:城濮之战后, 晋文公 成为中原霸主。公元 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 楚庄王 称霸中原。 ③吴越争霸:吴王 阖闾 和越王 勾践 是春秋后期先后称
霸的两个霸主。
如何理解“春秋无义战”的说法? 提示:因为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 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属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扩张和掠夺 战争,双方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2.战国兼并战争 (1)背景: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
代国君掌握了大权。 三家分晋 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 七雄争霸的格局。 (2)表现 ①齐魏交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双方经桂陵之战和 马陵之战 ,魏国大为削弱。 ②秦赵交战: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 ,是战国兼并 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秦军大获全胜。
(3)艺术
① 春秋战国 时期绘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 绘画 ②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是《妇女凤鸟图》和《御
2.文学艺术 (1)诗歌
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至 春秋中叶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体现了 人文 精 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②屈原:采用 楚国方言,利用南方民歌的形式,创造出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PPT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PPT

1990 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guó] 季墓,出土了一件玉柄铁剑,是 迄今为止我国内地年代最早的人 工冶铁的实物,年代为西周末
2
四() 、春秋春战秋国战时国期水的利经工济程图
水 利 工 程 建 设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春秋战 国时期 的经济P PT【PP T实用 课件】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3)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a.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制度,实质上承认私人 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春秋战 国时期 的经济P PT【PP T实用 课件】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3)各国纷纷铸造货币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4)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都会
(5)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 背景、目的、作用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4 . ( 2 0 1 9 ·丰 台 期 末 ) 右 图 为 战 国 时 期 货 币 流 通 区 域 分 布 图 。 下 列 对 该 图 解 读 正 确 的 是 A. 各诸侯国都实行独立的货币制度 B.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区域货币流通 C. 诸侯争霸促进了货币制度的统一 D. 思想文化繁荣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铸铁的出现是
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标 志。 中国从块铁到铸铁发明的过渡只
用了约一个世纪的时间,而西方则花费 了近3000年的漫长时光。 中国古代炼
铁技术发展得如此迅速是世界上绝无 仅有的,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说, 这是世界炼铁史上的一个唯一的例外 。
——《古代手工业》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春秋战 国时期 的经济P PT【PP T实用 课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4)戏曲: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晏究
视角一 材料一
探究主题一 大转型——从宗法分封到中央集权的出现 宗法分封制瓦解
[问题] (1)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西周至战国历史变迁的信息,并加 以说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提取历史信息和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提取历史信息后, 从原因和影响角度入手进行说明。由图能直接得出诸侯国数量的变化,以及 周王室都城的变化等。这些与王室衰微和诸侯强大有关。 [结论] (1)周王室的都城东迁,诸侯国的数量减少。随着周王室衰微,西北少 数民族的南下,平王东迁;诸侯强大争霸,卿大夫夺权,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 解;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出现了局部统一的局面,客 观上利于不同民族的交融与交流,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a.变法措施:
措施
内容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 维护了 新兴地主的阶利级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以农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求富
统一度量衡
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 物质基础
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 制度都有促进作用
加强 集权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制定连坐法 普遍推行 县制
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重农抑商,阻碍
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③成果: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中央集权郡县官
僚制国家。
(二)影响:
1.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促进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
2.局部统一的局面,为大一统奠定基础。
3.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产
生了
华夏认。同进观入念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
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二、经济大发展
1.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家庭和私营手工业出现。
2.农业:
(1)生产力 ① 铁制农具开始广泛使用,
也牛得耕到推广。
②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4.韩非与法家 (1)地位: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 法家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认为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主张法治。
(3)影响: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 1 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 儒家 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 论基础。(即“外儒内法”)
制定秦律,轻罪重罚,以 法治国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 国的兵源得到保证 巩固了 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 统治
措施
奖励 军功
思想 控制
改革 旧俗
内容
影响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 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 力,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 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思想控制,也压制了人民的 思想,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重大损 失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 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 妻小家庭政策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 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 统治
b.特点:以 法家思为想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巩固改革;以
为富目国的强,兵措施全
面,核心是“农战”和“法治”;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孟子和荀子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
供了理论基础。
2.道家 (1)老子 ①思想主张: a.哲学思想:世界本原:“道”,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摈除了 “天命”的绝对权威。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 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b.政治思想: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倡导政治上“无为而 治”,以“无事取天下”,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②影响: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学派对中国 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流派及其主要主张
1.儒家
(1)孔子
①思想主张 a.“仁”(核心):“仁者爱人 ”。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方法:“忠恕”。作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 社会秩。序 b.“礼”:克己复礼。含义:西周的 等级名分制。度方法:克己复礼;正名。评价:体
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3.墨子与墨家 (1)地位: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 ①“兼爱”:相比孔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具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主张的兼爱 是没有 等级差别的爱。
②“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③“尚力”:强调 生产劳动 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④“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墨子思想代表了 下层劳动群,特众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他的思想曾被 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但到战国之后,墨子思想不受人们重 视。
(2)孟子 ①思想主张: a.“仁政”学说(核心):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实行仁政 ,必须重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b.主张人性 本善说: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c.义利观: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影响: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以 后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之一,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五年高考:2012·13.古代书写材料竹木简
福建考情回顾
备考分析: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用竹木简作为书写材料;建议复习备考,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包 括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科技教育等方面
必备知识
★一、政治大变革 (一)阶段划分及表现: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1.春秋:诸侯称霸。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 霸权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和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统称为 “春秋五霸”。
(3)荀子
①思想主张: a.具有朴素的 唯物思:认想为自然界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
动性“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 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c.政治思想:继承儒家,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又吸收法家思想,主张

②影礼响法:荀并子施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
(2)生产关系 ①井田制逐步瓦解, 土地私有逐制步确立。 ② 自耕农经济产生,并逐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③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3.商业: 私商出现,并取代官商占据主导;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 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三、思想大繁荣——百家争鸣 (一)概况 1.概念: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按照本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各自提出对政治、 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程的主要原因
(2)2017·海南卷,1:春秋时期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 九鼎 (3)2013·全国Ⅰ卷,24: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墓葬与东方六国地区墓 葬的区别 (4)2018·全国Ⅲ卷,24:战国以前的墓葬中铁器实物的发现地分布 情况 (5)2017·全国Ⅱ卷,24:春秋战国之际,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6)2015·全国Ⅰ卷,24:战国时期农业收益增加的影响 (7)2018·全国Ⅰ卷,24:《墨子》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8)2017·全国Ⅲ卷,24: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 (9)2015·全国Ⅰ卷,40: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 (10)2015·全国Ⅱ卷,40: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的比较
2.思想特征: (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 封建转制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 宽松自;由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思想文化: 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 4.性质: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
2.战国: (1)卿大夫夺权,兼并战争不断:从春秋末期开始,一些卿大夫掌握了实权,如晋 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 君,史称“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 了,形成了“战国七雄”;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 年被秦国吞并。 (2)变法成为潮流: ①背景: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 ②代表:商鞅变法。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
考情分析 必备知识 课堂探究 即时演练
考情分析
关联新课标
试题角度
备考分析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 时期的经济发展和 政治变动,理解战 国时期变法运动的 必然性;了解老子、 孔子学说;通过孟 子、荀子、庄子等 了解“百家争鸣” 的局面及其意义。
(1)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集权是建造一批大型水利工
度:独立思考,敢私于学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f.整理典籍:晚年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
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
②影响 a.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的派创始人。 b.在当时: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c.对后世: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 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