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首先,病原侵入植物体内是病害发生发展的第一步。
病原体多以孢子、霉菌丝、细菌或病毒颗粒等形式存在,通过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散布到
植物受害地区。
一旦病原体接触到植物的受感染部分,它们就可以通过破
损的表皮进入植物体内,通常是通过伤口、气孔、导管或细胞的开口进入。
一部分病原体也可以通过凝结体、根和叶的皮肤和根部细胞等途径侵入植物。
病原侵入后,营养吸收是病害发展的第二阶段。
病原体在植物内部或
外部寄生,利用植物的营养为生存和繁殖提供条件。
病原可以通过分泌物、细胞膜上的特殊结构或菌丝网络等途径吸收植物组织中的养分。
它们还可
以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毒素和类似抗生素的物质,破坏植物细胞运输系
统和抵抗机制,从而更好地依赖植物为它们提供营养。
最后,病原体的扩散是病害发展的最后一步。
一旦病原体成功地寄生
在植物体内,在一定的时间内,它会利用植物的组织和气孔进行无性或有
性繁殖。
在繁殖的过程中,病原会产生大量的孢子或霉菌丝,依靠风、水、虫子等外部因素传播到其他植物上。
这种传播过程可以是局部传播,即病
害在同一植物各部分间传播;也可以是距离传播,即病害通过空气、水、
土壤等传播到其他植物上。
植物病害的三要素
植物病害的三要素植物病害的三要素是指病原体、宿主和环境。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植物病害的病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
病原体通过侵入植物体内,繁殖和生长,导致植物发生病害。
病原体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病原体对植物的侵害方式和病害症状也各不相同。
有些病原体通过感染植物的根部或地下茎,引起根腐病、立枯病等;有些病原体通过感染植物的叶片、茎部或果实,引起叶斑病、枝枯病、果腐病等。
病原体的侵染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宿主是指被病原体感染并发生病害的植物。
不同的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不同,有些植物对某些病原体具有较强的抗性,不易感染;而有些植物则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
宿主的抗性与其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其生理状态、养分供给等因素有关。
对于同一种病原体,不同的宿主植物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病害症状和严重程度。
因此,了解宿主的特性和抗性对于防治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是指病原体和宿主发生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对病原体和宿主的生长和繁殖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某些病原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繁殖迅速,易引发病害;而在干燥环境下,病原菌的繁殖能力较弱。
土壤的酸碱度、肥力等也会影响植物的健康状况和病害的发生。
光照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适宜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抵御病害。
病原体、宿主和环境三要素是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础。
只有在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病害才能发生。
因此,在防治植物病害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可以选择抗病性强的宿主品种,改善环境条件,以减轻病原体对植物的侵害;也可以通过合理的病害防治措施,控制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植物病害发生的三个重要要素。
了解和掌握这些要素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在综合考虑这些要素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病害防治策略,保护植物的健康生长。
园林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一、植物病害的发生过程 从病原物与寄主感病部位接触侵入,到引起植物表 现症状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病害的发病过程,简 称病程。病程大致可划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 四个时期。实际上病程是一个连续的侵染过程。 (一)接触期 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到开始萌发入侵称接触期。接触 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病毒、植原体 和类病毒的接触和侵入是同时完成的,细菌从接触到 侵入几乎也是同时完成的,都没有明显的接触期。
表真 皮菌 的孢 全子 过直 程接 穿 透 寄 主
病原物能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这与病原物
的种类、寄主的抗病性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环境 条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湿度和温度。大多数真菌 孢子萌发都离不开水分,甚至必须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如蔷薇白粉病菌在相对湿度95%~98%时,萌发率为 99.2%,而相对温度在28%~30%时,萌发率只有53.5%。 南方的梅雨季节和北方的雨季,植物病害发生普遍而 严重;少雨干旱季节发病轻或不发病。适宜的温度可 以促进真菌孢子的萌发,并缩短入侵所需的时间。此 外,光照、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入也有一定影响。 保护性杀菌剂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病原物侵入。喷洒保 护剂、减少和保护伤口、控制侵染发生的条件,是防 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措施。
嫁接
牛松 墨 天
寄 主
传病介体
松材线虫病
嫁接
松材线虫
三、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 使某种植物受到巨大损失,这种现象称为病害的流行。
病害流行的条件:有大量易于感病的寄主;有大量致病力强的 病原物;有适合病害大量发生的环境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 不可,而且必须同时存在。 1.病原物方面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的连续再侵染, 使病原物迅速积累。感病植物的长期连作,病株及其残体不加 清除或处理不当,均有利于病原物的大量积累。对于那些只有 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病害,每年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病 原物群体最初的数量。借气流传播的病原物比较容易造成病害 的流行。从外地传入的新的病原物,由于栽培地区的寄主植物 对其缺乏适应能力,从而表现出极强的侵染力,常造成病害的 流行。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间;有的附着在种子表面;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分
生孢子器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有的病菌能侵入块根、块 茎和鳞茎。
3 病植物残体
病株残体包括寄主植物的秸秆、残枝、败叶、落花、
落果和死根等残余组织。绝大部分的弱寄生物,如多数病 原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或以腐生的方式在残体 上生活一段时期。病毒也可随病株残体休眠。病株残对病 原物既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增强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 也可提供营养件,作为形成繁殖体的能源。当残体分解和 腐烂的时候,其中的病原物往往也渐死亡和消失,因此残 体中病原物存活时间长短,一般与残体分解快慢有关 。
1 只是以伤口作为侵入的部位; 2 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部位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
3 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活,然后再进一
步侵入健全的组织,这后两类病原物也称为伤口寄生 物,大都属于寄生性较弱的寄生物,第三种情况的事例 很多。 伤口的新鲜程度直接影响病原物侵染的成功率。
侵入期
3、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病原物侵入寄主,除接种数量生理活性外,还受寄主的感病
期、感病器官、病原物侵入时环境条件的影响。
①湿度 在一定范围内,湿度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孢子
能否萌发和侵入,是影响病原物侵入的主要因素。多数病原物 要求高湿的条件才能保证侵入成功。高湿条件持续的长短又影 响病原菌的侵入率,有的甚至要求有水膜存在。
②温度
主要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大多数病原物接种体
侵入期
1.2 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段时间。
植物的病原大多是内寄生的,只有极少数是真正的外寄生。 1、侵入方式: 主动侵入 被动侵入 真菌、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病原细菌、病毒
2、侵入途径: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二、病原物侵入途径与病害防治的关系
1、栽培过程中防止和减少伤口,促进伤口愈合。 2、根据抗侵入的条件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 3、根据抗侵入的条件对病害进行预测预报。 4、为化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 如化学保护剂的
复合侵染(compound infection)
• 在侵染过程中,病原物随机传播到寄主植 物上,同一侵染位点可同时或先后遭受不 止一种病原物的侵染,并常常表现几种病 原物混合寄生的复杂症状。
第四节 发病期
一、发病期的概念
• 植物受到侵染以后,经过一定的潜育期 即表现症状而发病。从出现症状开始即 进入发病期,直到生长季结束,甚至直 到植物死亡为止的一段时间。
光照对于某些真菌的萌发有刺激作 用或抑制作用。
第二节 侵入期
侵入期的概念
病原物在寄主表面或周围萌发或生长 到达侵入部位。就有可能侵入寄主植物。 通常,将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关 系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
一、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
1、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 真菌:大都是以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者以 菌丝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有的真菌还能 从角质层或者表皮直接侵入,高等担子菌还 能以侵入能力很强的根状菌索侵入。
系统侵染(systemic infection):病原物可以从侵入点 扩展到寄主大部分或全株的现象。所引起的病害 称为系统病害。
病原物的系统侵 染分三种情况
(1)沿导管蔓延; (2)沿筛蔓延;
(3)沿生长点蔓延。
许多维管束病害和绝大多数病毒病 害和菌原体病害都是系统侵染引起的, 如棉花黄萎病、番茄青枯病、烟草花叶 病和枣疯病等。
园艺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5)大多数真菌是以孢子萌发后形成的 芽管或者以菌丝侵入的。
第三节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二、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侵入前期
侵
染
侵入期
过
程
潜育期
发病期
第三节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二、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1.接触期 接触期又称侵染前期,是指病原物的繁殖体等
以各种方式到达植物体表面,并与植物的感病部位接 触的时期。如真菌的孢子、细菌的菌体等可以通过气 流、雨水以及各种生物带到植物体表。
2.侵入期 侵入期是指病原物从寄主体表进入体内,与寄主
(1)专性寄生物 (严格寄生物) (2)强寄生物(兼性寄生物) (3)弱寄生物(兼性寄生物) (4)严格腐生物 (专性腐生物 )
第三节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一、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
病原物根据它们寄生能力的强弱分为
(1)专 性寄生 物 (严 格寄生 物)
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 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营养 方式为活体营养型(biotrophe)。如 果寄主植物死亡,对它们十分不利,如 菟丝子,如果寄主死了,它也无法再生 活下去。
第三节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一、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
(二)病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破坏寄主,引起病害的能力。
主 的 致病 病原 作物 用对
寄
表现在对寄主的养分、水份的大量掠夺;
病原物的代谢产物,如各种酶、毒 素和生长素类物质对寄主的破坏作用。
第三节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一、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
植物病害的形成,是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 病原物的致病作用和寄主植物的抗病作用相互作用 的结果。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是指造成植物生长、发育异常或病死的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病害。
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体:病原体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体细胞、原核生物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寄生在植物体内或外,通过直接侵染或介体传播进入植物内部,破坏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病害的发生。
2.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高温、高湿和高湿度环境是许多病原体繁殖和传播的有利条件。
此外,干旱、寒冷、干燥等环境条件也会影响植物健康,使其抵抗病害的能力降低。
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植物对病原体的抗病性是由其遗传物质决定的,不同品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抗病性。
当植物缺乏特定的抗病性基因时,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和攻击,从而引起病害的发生。
4.土壤因素:土壤因素也是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中的养分、酸碱度和含水量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抗病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中养分不足或养分过多会使植物体质虚弱,降低植物的免疫力,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5.农艺管理不当:农艺管理不当也是植物病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田间灌溉不当,导致水分过湿,增加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化学肥料使用过量,导致养分过剩,使植物生长过旺,易受病害侵袭;药剂喷洒不适当,导致药效不足或过量,达不到防治效果等。
6.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也是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他植物、昆虫、土壤中的微生物等生物都可能成为植物病害的传播媒介。
例如,许多昆虫是植物病原体传播的载体,它们吸食有病原体的植物汁液后,再传播到其他健康的植物上,从而引起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总之,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病害可能由不同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
为了减少植物病害的发生,除了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外,还要注重种植健康品种、优化农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植物病害的危害。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莫继荣摘要任何一种病虫害的零散发生到发展必须具备病虫来源、寄主植物、传播途径三大要素;它成为流行爆发性病虫害也必须包括寄主植物、病虫来源、环境条件三大要素。
从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爆发是一个随时间推进的危害度递进过程,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的。
所以不要等到一种病虫害爆发了才采取措施。
任何一种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大方针是预防为主,采取生物与物理方法综合防治,实现生物与环境、生物相互控制的生态平衡。
具体是指: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尤其是在其越冬越夏的藏身之处,采取措施减少病虫基数;掌握主要流行性病虫害的寄主范围,采取抗病虫害的不同寄主植物轮作;营造一个利于植物健康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如合理密植,开沟排水等;建立病虫害定期调查、预测预报体系,在一个病虫害发生之初就要采取控制措施(如杀虫灯、矿物农药和有机农药使用)。
一、基本原理有机农业中的有机种植主要是解决不用化学投入物、不用转基因品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不用转基因品种,在转基因品种没有普及,绝大部分是常规品种的今天,不存在任何问题。
关键在于农药使用泛滥的今天,抗药性害虫成了优势群体以后,如何解决不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问题,它与不用化肥生产有机农产品,并列成为有机种植需要解决的两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
(一)、生物与环境、生物相互控制的生态平衡原理有机种植认证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其寓意有三点:1、其一,土壤退毒、优良土壤结构培育、良好土壤理化性状形成,需要这个时间;其二,轮作制度培肥土壤,有机肥的矿化速度,土壤肥效的物质循环补偿能力需要这个时间建立;其三,害虫天敌数量的恢复,植物多样性和昆虫多样性交互作用的生态平衡建立需要这个时间。
美国有人作过这样的试验:一块独立农耕地抛荒两年,任其杂草横生,第三年种上作物,发现地力更肥了,病虫害也不要用药防治了;又如,北方冬季严寒,处于休耕,北方土地比南方土地肥沃。
植物病害三角关系
植物病害三角关系
植物病害三角关系是指植物、病原体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这个三角关系中,植物是病害的宿主,病原体是引起病害的主要因素,环境则是影响病害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植物是病害的宿主,它们的生长状况和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着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如果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免疫力强,那么它们就能够抵御病原体的入侵,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相反,如果植物生长状况不佳,免疫力弱,那么它们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攻击,从而引发病害。
病原体是引起病害的主要因素。
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它们通过侵入植物体内,繁殖生长,从而引发病害。
不同的病原体对植物的危害程度不同,有些病原体能够直接导致植物死亡,有些则只是引起植物生长缓慢、产量降低等问题。
环境是影响病害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着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高温干燥的气候容易导致植物受到真菌病害的侵袭,而湿润的气候则容易导致植物受到细菌病害的侵袭。
植物病害三角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植物、病原体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我们在进行植物病害防治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采取综合
防治措施,才能够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指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物侵害,或受不良环境影响,而在生理细胞和组织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外部呈现不正常现象,引起产量降低或者品质变劣的现象。
病害三角:植物病害需要有病原物、寄生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三者配合才能发生,三者共存于病害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这三者的关系称为病害三角或病害三要素。
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植物病害的病状:指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现象植物病害的病征:指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病害都有病征表现。
传染性病害:由生物病原物引起的病害(系生物病原物侵染造成的,可以在植物之间传染的病害)非传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系外界环境的非生物因素造成的,在植物间不会传染的病害,又称非侵染性病害)无性繁殖:指真菌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孢子称为无性孢子。
有性繁殖:指真菌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方式所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单主寄生:在一种寄主上就能完成生活史,又叫同住寄生(多数真菌)转主寄生:必须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真菌的多形性:在真菌的生活史中,有的真菌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类型的孢子,这种现象称为真菌的多形性子囊果:子囊包在有菌丝组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子实体。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的一个重要性状,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反应多为阴性,少数为阳性。
病毒:是一组DNA或RNA核酸分子,包围在蛋白和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借助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物质和能量完成复制,伴随核算突变发生变异。
病毒粒体:是病毒的基本存在形式,度量单位是纳米。
植物病毒的钝化温度:病毒在病株粗枝叶中,经恒温水浴处理10分钟及丧失侵染力的最低温度。
植物病毒的体外存活期:病毒在病株粗枝叶中,置于20~22℃室温下,能保持侵染里的最长时间。
病毒的复制增生:病毒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再组装成子代病毒粒体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复制增生病毒的移动:病毒从植株的某一部位扩散到另一部位的过程(植株内扩散)病毒的传播:病毒从某一植株扩散到另一植株的过程(植株间扩散)寄生性植物: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活着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自养,必须从其他植物上获取营养物质而营寄生生活。
病害的发病与发展规律
末发期
总结词
病害数量减少,症状减轻或消失。
详细描述
在末发期,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或防治措施 的作用,病害的数量逐渐减少,症状减轻或 消失。这一阶段需要继续保持防治措施,同 时进行病情监测,防止病害再次爆发。
05
病害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轮作
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 原菌和害虫数量,降低病 害的发生率。
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生态调控
通过合理配置作物布局、优化农田生态 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减少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
在必要情况下,合理使用农药,控制 病害的蔓延,但需注意安全用药和环
境保护。
农业防治
推广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施肥 等农业措施,降低病原物的数量和活 力,减轻病害的危害。
02
雨水传播的病原物通常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较重的体 重,如真菌的菌丝体、细菌的菌落等。
03
雨水传播通常发生在雨季或潮湿的环境中,是近距 离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昆虫传播
01 昆虫传播是指病原物通过昆虫的取食和活动在不 同植物之间进行传播。
02 昆虫传播的病原物通常具有特定的寄主范围和昆 虫媒介,如病毒、细菌和真菌等。
病毒性病害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植物病害,其症状包括花叶、黄化、畸形等。 病毒性病害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昆虫、机械等方式,因此在防治时需要注意 防治传毒媒介。
线虫性病害
总结词
由线虫寄生引起的病害,症状通常包括根结、根腐等。
详细描述
线虫性病害是由线虫寄生引起的植物病害,其症状包括根结、根腐等。线虫性病害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土壤传 播,因此在防治时需要注意土壤消毒和改善土壤环境。
土壤类型
不同土壤类型对病害的发生有不同的 影响,例如沙质土和黏土对某些病害 的发病有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
农业植物病害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农业植物病害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农业植物病害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由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疾病。
其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给农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防治农业植物病害,我们需要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农业植物病害的生物学特性1. 病原体特性农业植物病害的病原体多种多样,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
真菌是引起植物病害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多通过孢子传播,并在植物体内侵染引起病状。
细菌和病毒通常通过昆虫媒介或者伤口侵入植物体内,引起相应病害。
线虫多侵害植物的地下部分,如根系等。
病原体的生活史和传播方式对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宿主特性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与宿主植物密切相关。
不同的农作物对于病原体具有不同的抗性或易感性,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感病性。
作物品种的抗性是影响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宿主植物的抗病性和易感性,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合的品种,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环境特性环境因子是影响农业植物病害的关键因素之一。
气候、土壤和栽培管理等环境条件对病原体的生长发育和植物的抗病性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真菌病害的发生,而通风良好的栽培措施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农业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1. 预防措施预防是农业植物病害防治的首要策略。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做好田间管理,保持田面整洁,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 选择抗病性较好的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 优化种植密度和间隔,提高植物之间的通风透光性,减少湿度,防止病害传播。
- 合理施肥,增强植物免疫力,提高抗病性。
2. 治疗措施当农作物受到病害侵袭时,需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根据病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以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喷洒或者施用。
需要注意的是,药剂的选择应该合乎环保标准,避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园艺植物病理学第四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园艺植物病理学第四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寄主植物的抗病性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害循环病害的流行与预测预报<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第一节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寄生性(Parasitism) 指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专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锈菌、白粉菌、霜霉菌、黑粉菌、病毒非专性寄生物(Non-obligate parasite):蠕孢菌、丝核菌、镰刀菌、链格孢菌、细菌强寄生物、弱寄生物、严格腐生物。
<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二、致病性(Pathogenicity) 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一般来说病原物是寄生物,但寄生物不全是病原物。
寄生性的强弱不能代表致病性的强弱。
同一种病原物的不同小种、菌系、株系或群体,致病性的强弱可能有所不同,称为致病力(Virulence)强弱的差异。
强毒系,弱毒系。
<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第二节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和寄主的抗病机制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夺取寄主细胞的营养物质吸收寄主细胞养分、水分分泌酶:如果胶酶分泌毒素:如AK毒素、HT毒素分泌生长调节物质: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
多糖类物质防御反应抑制物机械压力<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抗病性的定义: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活动的能力。
抗病性的类型:免疫、抗病、耐病、感病、避病。
免疫:完全不发病。
抗病:发病较轻或很轻。
耐病:发病较重但产量损失小。
感病:发病较重并且产量损失大。
避病:寄主感病时期和病原物盛发期错开。
水平抗性:多基因控制、数量遗传、非小种专化抗性。
垂直抗性:单基因抗性、质量抗性、小种专化抗性。
<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寄主的抗病性机制结构(物理)抗病性与生化(化学)抗病性先天抗病性(固有或被动抗病性)与诱导抗病性(主动抗病性)<i>园艺植物病理学总论</i>一、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绪论内容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控制植物病害的一门生物学科一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的概念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作用,其强度或持续的时间超过了植物的忍耐范围,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形态上表现出异常,甚至死亡,并引起产量降低或品质变劣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四要素症状:在形态上表现出病态(不正常),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局部或整株死亡病理过程:在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持续的、系列的病变经济学:农业生产损失病原:即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二、植物病害的类型1. 根据病因(cause)划分侵染性病害( infectious disease)非染性病害( non-infection disease)其他依据划分植物或作物类型:蔬菜病害、果树病害、玉米病害寄主受害部位:叶部病害、根部病害症状表现:腐烂病、根肿病传播方式与介体;气传病害、土传病害、水传病害侵染性病害:生物因素引起;能传染;病害由少到多、由点到片;大多数受染性病害的症状具有病征;生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非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引起;不传染;病害常成块、成片的出现,给人以突然的感觉。
病害的产生常与环境条件的变化及农事操作有关;无病征;不良环境因素有:极端温度、极端水分、极端光照、极端pH值、缺氧、缺素或过剩、无机盐毒害、大气污染、药害、栽培不当、遗传基因突变四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三要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产生涉及三个方面,即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即植物产生病害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感病的植物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1. 感病的植物植物是病害发生的本体,是植物发病的内因。
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生理状况和发育阶段决定植物对于外界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反应能力。
2. 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植物生长环境中存在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是病害发生的前提条件。
病害的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 (三)潜育期
• 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症状 为止这一段时期,称潜育期。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 主植物体内生长、蔓延、扩展和获得营养物质、水 分的时期。潜育期的长短与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 寄主的生长情况,抗病性以及环境条件都有关系。 如病毒、类病毒、植原体所引起病害的潜育期一般 在3~27个月,常见的叶斑病潜育期一般为7~15d,幼 苗立枯病潜育期只有几个小时。
• (二)侵入期
•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这一段时期,称 侵入期。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一般有三种:
• 伤口侵入 伤口的种类很多,如修枝伤、叶痕、虫 伤、灼伤、冻伤及机械损伤等。病毒和植原体从伤 口侵入,寄生性较弱的细菌如棒杆菌、野杆菌、欧 氏杆菌多从伤口侵入,许多兼生真菌也从伤口侵入, 内寄生植物线虫多从植物的伤口和裂口侵入。
• 环境条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温度,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升高,潜育期缩短。如毛白杨锈病,在13℃以 下,潜育期为18d;15~17℃为13d;20℃为7d。了解 潜育期是植物病害预测预报的主要依据。
• (四)发病期
• 从寄主开始表现症状而发病到症状停止发展为止这 一段时期,称发病期。这一阶段由于寄主受到病原 物的干扰和破坏,在生理上、组织上发生一系列的 病理变化,继而表现在形态上,病部呈现典型的症 状。植物病害症状出现后,病原物仍有一段或长或 短的扩展时期。叶斑和枝干溃疡病斑都有不同程度 扩大,病毒在寄主体内增殖和运转,病原细菌在病 部出现菌脓,病原真菌或迟或早都会在病部产生繁 殖体和孢子。在外界环境条件中,温度、湿度、光 照等对真菌孢子的产生都有一定影响。植物病害症 状停止发展后,寄主病部组织呈衰退状态或死亡, 侵染过程停止。病原物繁殖体进行再侵染,病害继 续蔓延扩展。
锈
植物病害三角关系
植物病害三角关系
植物病害三角关系是指由宿主植物、病原体和环境三者构成的复
杂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三个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植物病害的发
生和发展。
宿主植物是指受到病害影响的植物,它们的种类、体质、生长状
态等都会影响病害的发生。
例如,抗病基因丰富的植物对病害的抵抗
力强,而体弱的植物则易受到病害侵袭。
另外,宿主植物的生长阶段、生长环境、栽培方法等也会对病害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病原体是指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微生物,如病菌、病毒、真菌等。
它们的种类、感染力、扩散速度、适应性等都会影响病害的危害程度
和传播速度。
例如,一些病原微生物可以在不同的宿主植物中传播,
或者在不同的季节或气候条件下活动。
因此,对于病原微生物的认识
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是指植物生长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
土壤、施肥、管理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和变化对于宿主植物和病原微
生物都具有影响。
例如,干旱、水浸、高温等不良的生态因素会增加
植物的感染性和病害的传播速度。
因此,环境因素的调节和管理也是
有效控制植物病害发生的关键因素。
因此,只有对植物病害三角关系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更
加有效地预测和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导学案-植物保护技术》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导学案一、导入你是否曾经注意到,身边的植物会遭遇各种病害的侵略?这些病害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呢?今天我们将进修《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二、目标1. 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规律。
3. 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展规律。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和预防控制。
三、观点诠释1. 植物侵染性病害:指植物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侵入并引起的疾病。
2. 分类:按病原微生物的不同,植物病害可分为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等。
四、发生规律1. 病原微生物侵入:病原微生物通过伤口、气孔、根部等途径侵入植物体内。
2. 感染病原微生物:植物组织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发病变。
3. 病原微生物繁殖:病原微生物在植物体内迅速繁殖,加重病害。
4. 病害发展:病害逐渐扩散至整株植物,导致植物发展受阻,产量减少甚至死亡。
五、发展规律1. 病害传播: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水、土壤、昆虫等途径传播,加速病害蔓延。
2. 病害防控: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菌剂、清除病株、优化发展环境等,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3. 抗性培育:选育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种,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六、案例分析某果园的苹果树出现了真菌性病害,导致果实腐烂、产量下落。
经过专家分析,发现病原微生物是通过风传播引起的。
果园主人采取了及时喷洒杀菌剂、清除病株等措施,成功控制了病害的蔓延,果园恢复了正常发展。
七、总结通过进修《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我们了解了植物病害的定义、分类、发生规律和发展规律,掌握了预防和控制病害的方法。
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珍爱植物健康,增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八、拓展延伸1. 请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探讨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2. 了解不同季节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内容第一节侵入前期第二节侵入期第三节潜育期第四节发病期植物病理学2病原物的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在其体内繁殖和扩展,使寄主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
植物病理学3•对寄主植物而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因而也称为病程(pathogenesis)。
这一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为了便于分析,一般将侵染过程划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时期。
植物病理学4第一节侵入前期一、侵入和侵入前期的概念•接触:指病原物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的初次直接碰触。
•侵入前期:是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到达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
植物病理学5二、侵入前期在病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病原物侵入之前, 病原物处于寄主体外复杂的环境中, 包括各种生物竞争因素的影响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病原物必须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才能进一步侵染, 所以,侵入前期是病程能否进行下去的关键时期也是侵入和发展的有利时机。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就是要利用这一时期。
植物病理学6三、侵入前期分为接触前和接触后接触前•大多数病原物都是被动地被携带或传播,随机地落在寄主植物和其它物体上,一般只有很少部分的病原物能被传到寄主植物表面,大部分都落在不能侵染的植物或其它物体上。
但是有些昆虫传带病原物到植物体上的效率很高。
植物病理学7接触前是植物病害防治的有利和关键时期•病原物处于寄主体外的复杂环境中,包括各种生物竞争因素的影响,病原物必须克服各种对其不利因素才能进一步侵染。
•病原物种类繁多,接触前病原物的形态不同,有休眠状态的,有随时可以萌发侵入的。
病原物是休眠状态的,遇到合适的条件萌发成活动状态,它们在成功侵入寄主前都在寄主体外暴露一段时间。
植物病理学8接触前影响病程的主要因素植物表面的理化状况和微生物组成对病原物的侵入前期影响最大。
植物根分泌物:能引诱土壤中植物线虫和真菌的游动孢子向根部聚集,促使真菌孢子和病原物休眠体的萌发,有利病原物侵染结构的形成和进一步侵入。
根围或叶围微生物:包括微生物的拮抗作用和竞争作用,因而,可利用这些有益微生物来进行病害的生物防治。
植物病理学9接触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在植物表面或根围常常有一段生长的阶段,它包括真菌的休眠体萌发后所产生的芽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裂繁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这些生长活动有助于病原物到达它侵入植物的部位。
植物病理学10四、病原物与寄主之间的识别活动•病原物与寄主之间有一系列的识别活动,其中包括物理学和生化识别等。
—物理学识别:包括寄主表皮的作用,水和电荷的作用。
表皮毛、表皮结构等对病原物有刺激作用,称作趋触性。
—生化识别:植物表面的水滴中往往累积有较多的无机盐和植物的分泌物,所以对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的生长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植物病理学11五、影响侵入前期的主要因子侵入前期,病原物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温度和湿度往往影响病原物的活动和侵入结构的形成。
许多真菌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光照对于某些真菌的萌发有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
植物病理学12第二节侵入期侵入期的概念病原物在寄主表面或周围萌发或生长到达侵入部位。
就有可能侵入寄主植物。
通常,将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关系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
植物病理学13一、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1、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真菌:大都是以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者以菌丝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有的真菌还能从角质层或者表皮直接侵入,高等担子菌还能以侵入能力很强的根状菌索侵入。
•细菌:主要是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而有的只能从伤口侵入。
植物病理学14•植物病毒:从各种方式造成的伤口侵入的。
虫媒传染的病毒是通过虫媒口器取食时才能侵入寄主植物。
汁液和嫁接传染的病毒也可通过其它媒介造成的伤口侵入寄主植物。
•线虫:穿刺和进入未损伤的植物细胞和组织。
•寄生性种子植物:吸根穿透力很强。
植物病理学152、侵入方式•被动侵入:细菌随着水滴或水膜从植物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病毒则通过摩擦和介体侵入,这些方式都是被动的。
•主动侵入:真菌以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者以菌丝、根状菌索侵入;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侵入时的主动性更加明显。
植物病理学16各种途径的侵入过程1 、表皮直接侵入(1)真菌直接侵入的典型过程:真菌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膨大而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上产生较细的侵染丝;侵染丝穿过植物的角质层,在细胞间扩展,然后再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
侵染丝穿过角质层和细胞壁以后,就变粗而恢复原来的菌丝状。
植物病理学17植物病理学18真菌直接侵入的典型过程示意图(2)侵入机制•附着胞和侵染丝的机械压力。
例如麦类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形成的侵染丝的压力可达7个大气压,能穿透寄主的角质层。
•酶降解学说。
•机械压力和酶降解学说。
植物病理学192、自然孔口侵入•植物的许多自然孔口如气孔、排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
•在自然孔口中,尤其是以气孔最为重要。
真菌的芽管或菌丝从气孔侵入寄主的情况是最常见的,许多细菌也是从气孔侵入的。
植物病理学203、伤口侵入•植物表面各种机械损伤造成的伤口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
•植物自身在生长过程中也可以造成一些有利于病原物侵入的自然伤口,如叶片脱落后的叶痕和侧根穿过皮层时所形成的伤口等。
•真菌、细菌的一些种类能通过伤口侵入。
植物病理学21•有的病原物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途径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
•还有一类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活,然后再进一步侵入健全的组织。
这类病原物有时也称作伤口寄生物,大都是属于寄生性较弱的寄生物。
•植物病毒的伤口侵入情况是比较持殊的,它需要有寄主细胞并不死亡的极轻微的伤口作为侵入的途径。
防治方法与病原生物的侵入途径有关。
植物病理学224、其他侵入途径:(1)花器侵入,如桃果花腐病。
(2)幼苗侵入,如小麦黑穗病。
(3)根毛侵入,如十字花科根肿病。
植物病理学23侵染剂量•病原物要有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寄主感染和发病,病原物完成侵染所需的最低接种体数量称为侵染剂量(Infection dosage)。
•侵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活性、侵入部位和寄主品种的抗病性而异。
许多侵染植物叶片的真菌,单个孢子就能成功侵染。
植物病理学24二、病原物侵入途径与病害防治的关系1、栽培过程中防止和减少伤口,促进伤口愈合。
2、根据抗侵入的条件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
3、根据抗侵入的条件对病害进行预测预报。
4、为化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如化学保护剂的使用和化学内吸剂的使用。
植物病理学25三、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病原物的侵入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湿度和温度影响最大。
多数病原物在高湿条件下才能侵入成功。
因此,人工接种时接种植物往往需要保湿。
细菌侵入需要有水滴和水膜存在;多数真菌的侵入,湿度越高越有利,最好有水滴存在。
•温度主要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入速度。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愈高,病原物侵入愈快。
光照与侵入也有一定关系。
对于气孔侵入的病原真菌来说,因为光照关系到气孔的开闭而影响其侵入。
植物病理学26第三节潜育期•潜育期的概念: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
•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
但是寄主并不是单纯供给水分和营养物的培养基,寄主对病原物的侵入有一定的反应。
因此,潜育期也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斗争的时期。
植物病理学27病原物侵入寄主后有三种情况(1)病原物侵入,但没有建立寄生关系;(2)病原物侵入,建立了寄生关系,能否得到发展,还要看具体条件而定。
(3)病原物侵入,建立了寄生关系,得到了扩展,病程进行下去。
植物病理学28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扩展的方式和部位1、各类病原物在寄主内扩展,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局部侵染(local infection):病原物侵入后扩展的范围局限于侵入点附近的现象。
所形成的病害称为局部病害,如斑点病、腐烂病等。
系统侵染(systemic infection):病原物可以从侵入点扩展到寄主大部分或全株的现象。
所引起的病害称为系统病害。
植物病理学29植物病理学30(1)沿导管蔓延;(2)沿筛管蔓延;(3)沿生长点蔓延。
病原物的系统侵染分三种情况许多维管束病害和绝大多数病毒病害和菌原体病害都是系统侵染引起的,如棉花黄萎病、番茄青枯病、烟草花叶病和枣疯病等。
2、侵入寄主后,不同病原物的扩展也是不同的。
病原物在寄主组织内的生长蔓延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病原物在植物细胞间扩展,从细胞间隙或借助于吸器从细胞内吸收养分和水分,如专性寄生真菌等;二是病原物侵入寄主细胞内,在植物细胞内寄生,借助寄主的营养维持其生长,如病毒、菌原体等;三是病原物在植物细胞间和细胞内同时生长。
如多数真菌菌丝可以在细胞间生长,同时又可穿透细胞壁在细胞内生长;病原细菌大多在寄主细胞外生存、繁殖,有些也可进入寄主细胞内。
植物病理学31潜伏侵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物侵入后在寄主体内潜伏,寄主不立即表现症状,而在一定条件下或在寄主不同发育阶段才表现症状。
如苹果轮纹病、苹果炭疽病等。
植物病理学32症状隐蔽(masked symptom)•病原物侵染后使寄主表现症状,但在某些条件如低温或高温下,症状可以暂时隐蔽,如条件适宜又可重新出现。
如棉花黄萎病出现症状后在棉株现蕾时由于高温症状隐蔽,以后温度降低时又可再表现。
植物病理学33复合侵染(compound infection)•在侵染过程中,病原物随机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同一侵染位点可同时或先后遭受不止一种病原物的侵染,并常常表现几种病原物混合寄生的复杂症状。
植物病理学34第四节发病期一、发病期的概念•植物受到侵染以后,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即表现症状而发病。
从出现症状开始即进入发病期,直到生长季结束,甚至直到植物死亡为止的一段时间。
植物病理学35二、产孢期•随着症状的发展,真菌的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产生孢子等子实体,称为产孢期。
•新产生的病原物的繁殖体可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
•环境条件特别是温、湿度对症状出现后病斑扩大和病原物繁殖体孢子形成影响很大。
植物病理学36思考题1.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分哪几个时期?2.什么是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3.环境条件对病原物的侵染有何影响?4.各类病原物侵入寄主有哪些途径?5.真菌是如何直接侵入植物的?植物病理学37第九章病害循环植物病理学38本章内容第一节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第二节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第三节病原物的传播第四节侵染循环的种类第五节侵染循环与病害控制植物病理学39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的概念•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有人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