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基础学习知识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是(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第五页,共三十四页。
第三层
•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 1、夫子之谓也
• 2、夫我zxxk 乃行之,反而求之 宾语 前置 (bīnyǔ)
• 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这样
所以:表原因
合:符合
(zhèyàng)
• 4、明足以(zúyǐ)察秋毫之末
明:形作名,视力 末:尖端
• 5、则王许之乎 许:相信,认可




《 》


第一页,共三十四页。
1、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dìlì),地利(dìlì)不如人和。
3、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五 十 步 笑 百 步。
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页,共三十四页。
第一层
•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谈论
• 2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
• 3、无以,则王乎?以:同“已”,停止。
小固不可以(kěyǐ)敌大小的势力;大的势力。
寡固不可以敌众 少的一方;多的一方。
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
从而刑之
加以刑罚。动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四页。
古今 异义 (ɡǔ jīn)
吾何爱一牛
吝啬(lìn sè)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的原因

2.《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

2.《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古今异义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古义:吝啬;今义:喜欢)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古义:表原因的虚词。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5.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义:用来推广到;今义:连词,相当于“和”)6.否,吾何快于是..(古义:如此;今义: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7.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古义:到这里;今义: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8.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一带;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9.然后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今义:连词,因此,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二、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反通“返”,回到)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申诉,控诉、控告)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花白)10.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11.王说(说,通“悦”,高兴)12.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1)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3)权.,然后知轻重(名词作动词,称一称)(4)然后从而刑.之(名词作动词,处罚)(5)是罔.民也(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7)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2.名词作状语(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通假字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二、古今异义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

2.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生命。

3.委而去之委: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4.域民不以封疆为界域:古义:限制;今义:疆域。

5.是亦走也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6.臣虽知言不必用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一定。

7.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古义:难道;今义:照顾。

8.既克,公问其故克:古义:战胜;今义:克服。

9.居庙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担忧,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就替他担心。

高、远:高,高处。

指庙堂,朝廷。

远,远地。

指江湖,远离朝廷的地方。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下视其辙乱,攻其不备也下视其辙乱,攻其不备也:走到下车去察看他们的车印,攻打他们没有防备的地方。

下:方位词作动词,下车。

三军既惑且疑,则皆反矣三军既惑且疑,则皆反矣:三军就会疑惑,就会犹豫不前,就会倒退逃跑。

惑、疑:形容词作动词,疑惑、怀疑。

则:于是、就。

三军:泛指军队。

三、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得志与民由之由:实现2.使动用法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使动用法,使稳固。

3.意动用法先苦后甜先苦后甜:以……为先,以……为后。

以先苦后甜为后。

4.使动用法使无病者不得无病无病者不得无病:使动用法,使没有病的人患病。

无病者不得有病。

5.使动用法以一服八以一服八:使动用法,使一国臣服于八国之下。

以一国臣服于八国之下。

6.使动用法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乐死:使动用法,使……安乐死。

安乐死。

7.使动用法以残年余力以残年余力:使动用法,使……尽余年之力。

以尽余年之力。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doc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doc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 ,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活用1、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使⋯⋯来朝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作名,力5、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作名,肥美的食物6、暖不足于体与:暖,形容作名,暖的衣服7、然小固不可以大:小,形容作名,小的国家;大,形容作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众:寡,形容作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作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弱,形容作名,弱小的国家;,形容作名,大的国家10 、是以君子庖厨也:,形容作,离11 、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作,尊敬,;老②,形容作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作,;幼②,形容作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作,作榜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作,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作,开网捕捉,引申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 ,之,起提宾作用4 、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 ,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能,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1)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听到)(2)能于市朝,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舟中夜琵琶者(听到)(4)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道有先后,有攻(听到)(6)起舞而喜(听到)(7)(廉)以勇气于侯(名)(8)(葛亮)不求达于侯(名)( 9)网天下放失旧(文献)(10)(屈原)博()4、是(1)是何心哉!()(2)是乃仁也!()3(4)道有先后,有攻,如是而已()(5)是不也,非不能也()(6)是心足以王矣()5、盖(1)盖亦反其本矣!( 同“盍”,何不,什么不) (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盖子 )(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超)(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知识要点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检测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华夏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绩王业,取得世界3、王无异于庶民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触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坎阱捕捉,引申为陷害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四、特殊句式判别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庶民之不见保:见,透露表现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分类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分类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 分类梳理
1.通假释义。
无以,则王乎 (“以”同“已”,停止) 王说(“说”同“悦”,高兴) 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 刑于寡妻 (“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道路)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同“诉”,诉说) 是罔民也 (“罔”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陷害)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
7、文化常识 (1)衅钟 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2)海内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 海内,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3)商贾(gǔ) 古人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 者为贾,故有“行商坐贾”之说。 (4)庠序 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5)孝悌 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3)宾语前置句 是以后世无传焉 (即“以是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即“臣未闻之也”) 莫之能御也 (即“莫能御之也”) 何由知吾可也 (即“由何知吾可也”) 牛何之 (即“牛之何”) 一羽之不举 (即“不举一羽”,“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舆薪之不见 (即“不见舆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 (4)主谓倒装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3)形容词的活用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不接近)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个“老”字及 下句第一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是“敬爱”“爱护” 的意思;第二个“老”字及下句第二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名 词,分别是“老人”“小孩”的意思)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肥甘, 美味的食物;轻暖,又轻又暖的衣服) 小固不可以敌大(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小的势力;大,大的 势力) 寡固不可以敌众(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寡,人少的一方;众,人 多的一方) 弱固不可以敌强(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弱,弱小的力量;强,强 大的力量)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是(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1.无以,则王乎王:如果没有什么可以超越王的话,那么王就是最高的。

2.保民而王保:保护人民,才能稳定地掌握王位。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因为王与百姓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所以王对百姓的爱不会有所差异。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因为君子要远离低俗的事物,所以要远离厨房。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明亮的视力可以看到极小的东西。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1)尊敬、爱护老人;(2)指老年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1)爱护、关心幼儿;(2)指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用寡妇作为示范来处罚。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美食。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轻薄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臣子受到危险。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指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秦楚来朝拜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小国家无法与大国家相抗衡。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人口稀少的国家无法与人口众多的国家相抗衡。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弱小的国家无法与强大的国家相抗衡。

17.以一服八服:使对方服从自己。

18.然后从而刑之刑:用刑罚来处罚。

19.是罔民也罔: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上华丽的衣服。

21.树之以桑:种植桑树。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可以听到关于齐桓、晋文的事迹。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这就是仁德的表现。

2.夫子之谓也: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3.是诚不能也:这就是无法实现的。

4.是折枝之类也:这就是折断树枝的事情。

5.是罔民也:这就是捕捉、陷害百姓的事情。

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百姓没有看到保护的效果。

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有人带着牛经过堂下。

2.将以(之)衅钟:打算用衅钟来刺激。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打算用某种手段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4.明以(之)教我:通过明亮的灯光来教育我。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二、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7、何以异以何异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主谓倒装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树之以桑三、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行军用兵之道(方法)得道者多助(道义、道德)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动词,往)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之间,取独)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词)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建房)⑷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②吴广素爱人(爱护)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5)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做名词,视力)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四、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地区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五、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厉害到如此地步吗,或作一般句理解,可翻译成“像(你说的)这样严重吗”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



王坐于堂上
即“王于堂上坐”
构怨于诸侯
即“于诸侯构怨”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即“而以羊易之”
树之以桑
即“以桑树之”
有复于王者曰
“于王复”
天下可运于掌
“于掌运”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以孝悌之义申之”
“于道路负戴”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于王之野耕”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
1.通假字
词语
句子
解析

王说
同“悦”,高兴

为长者折枝
同“肢”,肢体

刑于寡妻
同“型”,作榜样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同“彩”,色彩
盖、反
盖亦反其本矣
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归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同“途”,道路

是罔民也
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告诫他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穿丝织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孟子(前372—前309),名。

战国时期的、、。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且称其为。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学说和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题日是编者加的:齐恒,即(?一前643),名,春秋时期齐国君。

晋文,即(前697—前628),名,春秋时期晋国君。

齐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二、字词梳理(1)齐宣王(?一前301):(2)无以,则王乎:(3)保民:(4)胡龁:(5)何之:(6)衅钟:(7)舍之:(8)觳觫:(9)就:(10)以羊易之:(11)诸:(12)爱:(13)诚有百姓者:(14)褊小:(15)异:(16)彼恶知之:(17)隐:(18)牛羊何择焉:(19)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1)仁术:(22)远庖厨:(23)说:(2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5)夫子之谓也:(26)夫子:(27)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28)戚戚:(29)复:(30)钩:(31)明:(32)秋毫之末:(33)舆薪:(34)王许之乎:(35)独何与:(36)不见保:(37)形:(38)何以异:(39)挟太山以超北海:(40)语:(41)为长者折枝:(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3)天下可运于掌:(4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家邦:(45)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46)权:(47)度:(49)危士臣:(50)构怨:(51)快于心:(52)求吾所大欲:(53)肥甘:(54)轻暖:(55)釆色:(56)声音:(57)便嬖:(58)辟:(59)朝秦楚:(60)莅中国:(61)若:(62)缘木而求鱼:(63)殆:(64)邹:(65)方千里者九:(66)齐集有其一:(67)盖亦反其本矣:(68)发政施仁:(69)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70)涂:(71)疾:(72)赴愬跑来诉说:(73)惛:(74)进于是:(75)辅吾志:(76)不敏:(78)恒产:(79)士:(80)放辟邪侈,无不为已:(81)从而刑之:(82)罔民:(83)制:(84)畜:(85)乐岁终身饱:(86)凶年:(87)驱而之善:(88)从之也轻:(89)此惟救死而恐不赡:(90)奚暇治礼义哉:(91)农帛:(92)彘:(93)时:(94)百亩之田:(95)谨庠序之教:(96)中:(97)孝悌:(9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二、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3)王说.:(4)为长者折枝.:(5)刑.于寡妻:(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7)盖.亦反其本矣:(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10)是罔.民也:(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古今异义(古/今)(1)吾何爱.一牛古义:今义:(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今义:(3)至于..兄弟古义:今义:(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今义:(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今义:(6)然后从而..刑之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危.士臣:(3)朝.秦楚:(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6)轻暖..不足于体与:(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8)寡.固不可以敌众:(9)弱.固不可以敌强.:(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13)刑.于寡妻:(14)然后从而刑.之:(15)是罔.民也:四、一词多义(一)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道.芷阳间行:(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5)策之不以其道.:(6)会天大雨,道.不通:(二)诚(1)诚.有百姓者:(2)是诚.何心也:(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三)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4)不求闻.达于诸侯:(5)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四)盖(1)盖.亦反其本矣:(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3)枝枝相覆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五)其(1)其.若是,孰能御之:(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重要虚词(一)之:1.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

《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 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题日是编者加的:齐恒,即齐恒公(?一前643),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君。

晋文,即晋文公(前697—前628),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君。

齐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二、字词梳理(1)齐宣王(?一前301):名辟疆,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2)无以,则王乎: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无以,不得已。

以,同“已”,停止。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保民:安民,养民。

(4)胡龁:人名,齐宜王的近臣。

(5)何之:到哪里?之,往。

(6)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叫作“衅钟”。

(7)舍之:放了它。

舍,释放。

(8)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

(9)就:走向。

(10)以羊易之:用羊米替换它(指牛)。

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11)诸:“之乎”的合音词。

(12)爱:吝惜。

舍不得。

(13)诚有百姓者:的确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

(14)褊小:狭小。

(15)异:对……感到奇怪。

(16)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7)隐:痛惜,哀怜。

(18)牛羊何择焉:牛和羊两者有仆么区别呢?择,区别三、通假字。

(19)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宜,应出。

(20)是:这,指以羊易牛。

(21)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22)远庖厨:意思是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归纳《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归纳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放、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放荡;邪辟,不老实)2、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3、异: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4、方: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方圆)5、孝、悌:申之以孝悌之义(恭敬父母是孝,尊敬兄长是悌)二、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通“型”,作榜样)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三、一词多义1、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②吴广素爱人(爱护)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2、明: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词,视力)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③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3、道:①促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理)④任重道远(路,道路)四、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矣。

(王:名作动,统一天下,王道)2.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王:名作动,称王)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前“老、幼”:形作动,尊敬、爱护;后“老、幼”:形作名,老人,小孩)4.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保:使动用法,使……安定)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6.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朝:使动用法,使……来朝)7.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服:使动用法,使……服从)8.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名作动,张开罗网捕捉,陷害)五、古今异义的词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 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二、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 7、何以异以何异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主谓倒装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树之以桑三、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行军用兵之道(方法)得道者多助(道义、道德)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动词,往)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之间,取独)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词)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建房)⑷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②吴广素爱人(爱护)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5)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做名词,视力)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四、古今异义: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地区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五、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子曰:盖各言尔志? (同“盍”,何不,为什么不) 6、其(1)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如果,连词)(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难道)(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大概)(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表加强语气)(6)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还是)(7)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表选择,还是)(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祈使语气,一定)六、重要虚词一、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代齐桓晋文之事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3、故民之从之也轻:代保民而王的人4、“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于”,做复指宾语5、王曰:舍之! :代牛6、以羊易之:代牛7、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做这件事的原因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别人心思9、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10、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代王道11、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代王道1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代一般人民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之,指五亩之宅。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代指推行王道却没有统一天下的人(事)15、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指示代词,译为“这(类)”1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指示代词,译为“这(类)”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1个)1、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6、故民之从之也轻三、宾语前置的标志(3个)1、夫子之谓也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四、往,到……去,向(2个)1、牛何之?2、然后驱而之善。

五、君子之于禽兽: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实义。

相类似的用法如:“寡人之于国也”六、结构助词“的”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除上文提到的相关语句外,文中其余的“之”都属于这种用法。

以一、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或“因为这”,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二、同“已”,止无以,则王乎?三、“所以……者”的固定格式,译为“……的原因”1、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2、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四、用作连词,用法同“而”(一)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挟太山以超北海……(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从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从而。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同上。

五、以为,认为,有时和“为”一起用,但有时以为连用时又是“以之为”的省略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以王为爱”,即认为王吝啬,“以为”连用。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认为;后面的“为”是做之意。

可译为百姓认为大王做事吝啬。

3、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六、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以”后省略了“之”,此句可译为希望你辅助我(完成)我的愿望。

明白的把这教给我,“之”指王道,即上文所说的具体做法。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此句可译为重视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嘱给他们。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的倒置,可译为把桑树种植在五亩之宅内外。

树,种植之意,动词。

(二)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1、“以”可译为“用,用来”的有(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此句可译为德行怎么样能用来推行王道。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可,能或能够之意,“以”译为用(来)。

(3)对曰:‘将以衅钟。

“以”后省略了之(牛),此句可译为将用它来祭钟。

(4)以羊易之。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文中出现两次)译为用这样的行为……2、可译为“凭借,凭,依据”的有(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何以”即以何,凭什么(区别),形:具体表现。

异:动词,区分,区别。

(2)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以”后省略之凭借的手段(兴甲兵……)于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1、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于,在。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无:通“毋”,副词,不要。

异:奇怪,这里是感到奇怪的意思。

于:对于。

3、君子之于禽兽也……于,对于。

4、有复于王者曰:……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

下文“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中的“于”用法同,不译。

5、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于,到。

(文中出现两次)6、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第一个为“给”;第二个为“到”;第三个引出动词“御”(治理)涉及的对象“家邦”,不译;另外,加点的“诸”是文言兼词“之于”的合音。

之,到;于的用法同第三个。

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于,在。

8、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第一个是“跟”“同”,第二个是“在”。

9、否,吾何快于是?快于是,即于是快,于,对。

10、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于,“跟”“同”。

11、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前四个是“在”,第五个为“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