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 ppt
合集下载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 中医方剂学概述 • 中医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 中医方剂的配伍与变化 • 中医方剂的煎煮与服用 •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目录
PART 01
中医方剂学概述
REPORTING
中医方剂学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中医方剂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及其临 床应用的学科。
剂量的变化规律
在临床应用中,剂量的变化往往会导 致整个方剂功效和主治的变化,因此 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中医方剂的变化规律
药味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以适应病 情的变化。
药量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的用量,以 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剂型更换
将汤剂改为散剂、丸剂或膏剂等不同剂型, 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 物以及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
观察病情变化
服用中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不 良反应或病情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PART 05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REPORTING
六味地黄丸
总结词
滋补肾阴的经典方剂
详细描述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和牡丹皮组成,主治肾阴虚引起的头晕 目眩、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等症状。
热服
煎好的药液趁热服用,多用于解表药或温补 药。
饭前服用
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汤剂,建议饭前30 分钟左右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
中医方剂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
服用中药方剂时应遵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和指 导使用。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 中医方剂学概述 • 中医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 中医方剂的配伍与变化 • 中医方剂的煎煮与服用 •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目录
PART 01
中医方剂学概述
REPORTING
中医方剂学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中医方剂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及其临 床应用的学科。
剂量的变化规律
在临床应用中,剂量的变化往往会导 致整个方剂功效和主治的变化,因此 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中医方剂的变化规律
药味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以适应病 情的变化。
药量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的用量,以 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剂型更换
将汤剂改为散剂、丸剂或膏剂等不同剂型, 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 物以及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
观察病情变化
服用中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不 良反应或病情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PART 05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REPORTING
六味地黄丸
总结词
滋补肾阴的经典方剂
详细描述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和牡丹皮组成,主治肾阴虚引起的头晕 目眩、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等症状。
热服
煎好的药液趁热服用,多用于解表药或温补 药。
饭前服用
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汤剂,建议饭前30 分钟左右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
中医方剂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
服用中药方剂时应遵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和指 导使用。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2024鲜版
先秦时期
《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医学著 作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明清时期
温病学派的崛起,创制了大量治疗温热病 的方剂,如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 温热论》等著作,丰富了方剂学的内涵。
汉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学体系,使方剂学形 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宋金元时期
指导临床用药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 。
促进中药新药研发
通过对古方、验方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创制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中药新药。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将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3/27
参加学术交流
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与同行 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28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9
8
君臣佐使理论及应用
• 君臣佐使理论:是中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 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 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 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 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
2024/3/27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7
• 方剂学概述 • 方剂组成与结构 • 常见中药方剂类型及特点 •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应用 • 现代创新中药方剂研究进展与挑战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与提高
(2024年)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3/26
11
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通过现代分离和分析技术,研究方剂中的 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方剂的药效作用机制 。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方剂配伍规律进行 深入研究,揭示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
方剂制剂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
方剂临床应用研究
采用先进的制剂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提 高方剂的制剂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评价方剂的临 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科学依据。
2024/3/26
12
03
CATALOGUE
常见疾病治疗方剂举例
2024/3/26
13
感冒类疾病治疗方剂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外感风寒表实 证。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主治外感风 寒表虚证。
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3/26
1
CATALOGUE
目 录
2024/3/26
•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药物组成及功效解析 • 常见疾病治疗方剂举例 • 中药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2
01
CATALOGUE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2024/3/26
药物性味
指药物具有的四气五味,反映药物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2024/3/26
药物归经
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 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功效关系
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其功效密切相关,不同性味归经的药物具有不 同的功效。
9
药物配伍变化规律探讨
方剂学ppt课件
• 《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北宋大观年间政府令陈师文将官办药局所收 的成药处方加以校订而。虽载方788首,但却是经13
宋元时期
•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著
• 《伤寒明理论》
金代成无已——最早阐述方剂配伍意义 的医家
首次选用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对《伤寒 论》中的20首方剂配伍进行了分析。 1提出佐药的概念,完善《黄帝内经》 2完善“七方”说 3完善“十剂”说
21
复习思考题
1、掌握方剂、方剂学的概念
2、简述方剂学发展过程中对 方剂学有贡献的主要医家和著 作
22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 关系
证
方
法
剂
药
23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教学目标:
1
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的关系
2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
3
了解方剂与中药之间复杂的关系
24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外台秘要》
王焘著 载方6800余首 汇集历代名方和 一些海 外传来的方剂
12
宋元时期
• 《太平圣惠方》
由北宋翰林医官院组织王怀隐等人编著,共 100卷,载方16834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 编写的方书。
• 《圣济总录》
北宋徽宗时期朝廷组织编著。全书共200卷, 载方近两万首,几乎将汉至两宋之际的方书收罗 殆尽,是剂资料的又一次总结,成为我国方剂专 著的大典。
9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肘后备急方》
葛洪 载方510首 以简、便、廉、效为特 点
• 《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10
• 《药对》
徐之才著,将药物按功效归为宣、通、补、 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后世 《圣济经》中将十种演化成十剂。
北宋大观年间政府令陈师文将官办药局所收 的成药处方加以校订而。虽载方788首,但却是经13
宋元时期
•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著
• 《伤寒明理论》
金代成无已——最早阐述方剂配伍意义 的医家
首次选用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对《伤寒 论》中的20首方剂配伍进行了分析。 1提出佐药的概念,完善《黄帝内经》 2完善“七方”说 3完善“十剂”说
21
复习思考题
1、掌握方剂、方剂学的概念
2、简述方剂学发展过程中对 方剂学有贡献的主要医家和著 作
22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 关系
证
方
法
剂
药
23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教学目标:
1
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的关系
2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
3
了解方剂与中药之间复杂的关系
24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外台秘要》
王焘著 载方6800余首 汇集历代名方和 一些海 外传来的方剂
12
宋元时期
• 《太平圣惠方》
由北宋翰林医官院组织王怀隐等人编著,共 100卷,载方16834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 编写的方书。
• 《圣济总录》
北宋徽宗时期朝廷组织编著。全书共200卷, 载方近两万首,几乎将汉至两宋之际的方书收罗 殆尽,是剂资料的又一次总结,成为我国方剂专 著的大典。
9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肘后备急方》
葛洪 载方510首 以简、便、廉、效为特 点
• 《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10
• 《药对》
徐之才著,将药物按功效归为宣、通、补、 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后世 《圣济经》中将十种演化成十剂。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医方集解》:清代,汪昂编著。开创了新的治法 (功效)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祛湿剂
【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湿、热、瘀)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
君: 茵陈蒿18g--清利湿热,利疸退黄
·祛湿剂·
茵臣: 栀子9g--清热利湿,通利三焦,导湿热自小便而出
陈佐:大黄6g--泄热破瘀,使湿热壅遏毒邪从二便而出
蒿
三药皆为苦寒,寒能清热,苦能除湿,泻热通腑, 通利二便,使湿热瘀毒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而解。
藿 陈三农治制府王姓,感冒瘴气,寒热,胸膈饱闷, 香 头疼眩晕,恶心,脉数而洪。用藿香正气散加厚朴、 正 槟榔、羌活、防风、苏叶。一剂而寒热退,头不疼。 气 减去羌、苏、防风,加草豆蔻、半夏、枳壳,恶心胀 散 闷发热俱愈。
《续名医类案》卷6
【病例分析】
•李××,女,36岁。
藿•主诉:恶寒发热,头痛,呕吐,腹泻2天。
散
湿邪下注 常多自利或便溏
在·祛在湿剂· 体天 为为 阴湿 ,, 在在 脏地 为为 脾土 。;
【病机】湿滞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方解】
·祛湿剂·
平 君: 苍术-- 辛苦温燥,尤善燥湿运脾 苦辛温燥 胃 臣: 厚朴-- 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二药相伍,燥湿以健脾,行气以化湿,湿化气行则
香正•病史:患痛回者散家素后(具有即体胃感用炎恶药,寒不时,详有发)腹热一胀,次,头,纳痛病差,未。周好昨身转天酸,外痛今出,晨应自并酬服见,头胸
气
腹痞满胀痛,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头痛加剧,
散
微恶风寒,大便二次,如水样,舌淡,苔白腻,脉
浮弦。
•分析 辨证: 治法: 选方: 处方:
第二节 清热祛湿
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中医方剂学概论PPT课件
2019/2/13
理 法 劑學概論 賴姿吟 醫師
3
方劑學定義
• 方劑學是中醫治療的基礎,是在臨床診 斷之後,依據辨證的結果,選擇適宜的 藥物,酌定適當的用量,按照組方原則, 妥善配伍而成。
2019/2/13
中醫方劑學概論 賴姿吟 醫師
4
單味藥 → 多味藥
中藥學 → 方劑學 方劑是應用中藥治病的進一步發展
2019/2/13 中醫方劑學概論 賴姿吟 醫師 12
方劑學的歷史發展—金元時期
• 金‧張元素《臟腑標本藥式》、《醫學啟源》。 師古法不泥其方。如九味羌活湯。 • 金‧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宣明方 論》 。認為”六氣皆從火化”,後世稱”寒涼 派”。 如雙解散、涼膈散。 • 金‧張從正《儒門事親》,擅用汗、吐、下三 法,後世稱”攻下派”。 • 金‧李杲《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 ,從 脾胃論治,後世稱”補土派”。 如補中益氣湯。
方劑學的歷史發展—宋朝時期
• 宋‧《太平聖惠方》100卷,方16834首,是 我國歷史上由國家編寫的第一部方書。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我國第一部成 藥典,收方788首。 • 宋‧《聖濟經》,是由政府編寫的 一部醫經, 曾同《內經》、《道德經》並列學校課本 • 宋‧《聖濟總錄》收方近20000首,包括內、 外、婦、兒、五官、針灸、正骨各科用方。
2019/2/13 中醫方劑學概論 賴姿吟 醫師 8
方劑學的歷史發展—魏晉南北 朝時期
• 晉‧葛洪《肘後備急方》,具簡、廉、驗 特點。如海藻酒治瘿、檳榔殺蟲等。 • 南北朝‧《劉涓子鬼遺方》,為現存最早 的中醫外科專著,有內服、外用方藥 140首。
2019/2/13
中醫方劑學概論 賴姿吟 醫師
9
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
痹症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现代制备工艺发展趋势
机械化与自动化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培养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注重人与自然、社 会的和谐。
辨证论治
根据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灵活运用四诊合参, 确立治则治法。
知常达变
掌握疾病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调 整治疗方案。
方剂学在辨证论治中作用
确立治则治法
01
根据病情制定相应治则治法,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包括单一用药、联合用药、序贯用药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 择。
注意事项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用 药安全、有效。
案例分析:成功避免禁忌
1 2 3
案例一
患者因感冒就医,医生开具处方时注意到患者正 在服用另一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及时调整用 药方案,避免了不良后果。
案例二
01
新技术应用
如超临界萃取、微波萃取、膜分离等。
02
03
制剂创新
研发新型制剂,如缓控释制剂、靶向 制剂等。
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剖析
药材质量控制
炮制工艺控制
制剂过程控制
成品质量检验
确保原料药材质量符合 标准。
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 操作。
对制剂过程进行全面监 控,确保产品质量。
对成品进行全项检验, 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现代制备工艺发展趋势
机械化与自动化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培养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注重人与自然、社 会的和谐。
辨证论治
根据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灵活运用四诊合参, 确立治则治法。
知常达变
掌握疾病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调 整治疗方案。
方剂学在辨证论治中作用
确立治则治法
01
根据病情制定相应治则治法,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包括单一用药、联合用药、序贯用药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 择。
注意事项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用 药安全、有效。
案例分析:成功避免禁忌
1 2 3
案例一
患者因感冒就医,医生开具处方时注意到患者正 在服用另一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及时调整用 药方案,避免了不良后果。
案例二
01
新技术应用
如超临界萃取、微波萃取、膜分离等。
02
03
制剂创新
研发新型制剂,如缓控释制剂、靶向 制剂等。
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剖析
药材质量控制
炮制工艺控制
制剂过程控制
成品质量检验
确保原料药材质量符合 标准。
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 操作。
对制剂过程进行全面监 控,确保产品质量。
对成品进行全项检验, 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方剂学ppt课件
61739首 约700
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
按功用(治法) 分类方剂的典范
8
中医方剂 一直散见于历代医籍中 20世纪50年代 初步系统化
逐渐从中医药学中分化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9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辨证立法,依法统方
方剂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就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 论理,凭借四诊所得资料,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 病机、病性、病位、病情。
1
第一章
概
述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 法和方剂的理论、组方规律 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2
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方剂学是理、法、方、药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临床辨证之进行治疗 的主要措施。
3
方剂的组成是以 中医学理和中药 药理为依据的。
大量有效古方也 是现代中药开发 的重要资源库。
4
历代著名方书简介 五十二病方
君: 熟地黄24g
补肾填精
80
肾精
肾阴
化生 肾阳
81
方解
君: 熟地黄24g 臣: 山萸肉12g 干山药12g
补肾填精 补肝肾,固精
82
山萸肉
熟地黄
肝 肾阴
肾精
化生 肾阳
83
山萸肉
熟地黄
山药
肝 肾阴
肾精
化生 肾阳
脾
84
山萸肉 肝
熟地黄
山药 脾
肾
85
方解
君: 熟地黄24g 臣: 山萸肉12g 干山药12g 佐: 茯 泽 苓 9g 泻 9g
泻,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舌苔
白,脉浮。
34
【方解】 泽泻— 淡渗利湿 君: 茯苓、猪苓——淡渗利水 臣: 佐: 白术— 补气健脾,运化水湿
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
按功用(治法) 分类方剂的典范
8
中医方剂 一直散见于历代医籍中 20世纪50年代 初步系统化
逐渐从中医药学中分化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9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辨证立法,依法统方
方剂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就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 论理,凭借四诊所得资料,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 病机、病性、病位、病情。
1
第一章
概
述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 法和方剂的理论、组方规律 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2
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方剂学是理、法、方、药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临床辨证之进行治疗 的主要措施。
3
方剂的组成是以 中医学理和中药 药理为依据的。
大量有效古方也 是现代中药开发 的重要资源库。
4
历代著名方书简介 五十二病方
君: 熟地黄24g
补肾填精
80
肾精
肾阴
化生 肾阳
81
方解
君: 熟地黄24g 臣: 山萸肉12g 干山药12g
补肾填精 补肝肾,固精
82
山萸肉
熟地黄
肝 肾阴
肾精
化生 肾阳
83
山萸肉
熟地黄
山药
肝 肾阴
肾精
化生 肾阳
脾
84
山萸肉 肝
熟地黄
山药 脾
肾
85
方解
君: 熟地黄24g 臣: 山萸肉12g 干山药12g 佐: 茯 泽 苓 9g 泻 9g
泻,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舌苔
白,脉浮。
34
【方解】 泽泻— 淡渗利湿 君: 茯苓、猪苓——淡渗利水 臣: 佐: 白术— 补气健脾,运化水湿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课件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中医方剂学之补益剂PPT
佐:白芍——酸甘质柔,养血敛阴 川芎——辛散温通,活血行气,调经止痛
·白芍、川芎助君、臣以增加活血行血之效。
配伍要点:
● 地、芍得归、芎之助则补血而不滞血; ● 归、芎与地、芍同用则行血而不伤血; ● 本方滋而不腻,温而不燥,补中有行,补而不滞,共
奏补血养肝,行血调行之效。是临证补血、调经的常 用基础方。
运用
1、本方药性平和,温面不燥,是治疗脾虚夹湿的代表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脾胃气虚症状外,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
3、临证加减: 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 纳差食少者加炒麦芽、神曲、焦山楂 咳痰色白量多加半夏、陈皮
3.现代运用: · 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 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夹湿者。
临床运用
1、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对于阴虚发热,以 及血崩气脱之证非其所宜。
3、临证加减: ● 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 ● 瘀滞重者白芍易赤芍,再加桃仁、红花 ● 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吴茱萸。
3.现代运用: · 对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等慢性皮肤病、骨 伤科疾病以及过敏性紫殿、神经性头痛等属营血虚滞者 均可应用。
臣:山药、莲子肉—补脾益气,固涩止泻 扁豆、薏苡仁—健脾祛湿
佐:砂仁—行气和胃,化湿醒脾 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 大枣—补脾养胃
使:甘草—调药和中。
配伍要点:
● 以四君子汤加渗湿健脾之品,虚实并治
● 输布精气养肺,体现“培土生金”之法 ● 配伍桔梗意义:方中桔梗一是借其升浮之性,
与渗利药配伍,降中寓升;二则取其上行入 肺,以其宣利肺气
【主治】 1、脾气虚夹湿泄泻证。 2、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
·白芍、川芎助君、臣以增加活血行血之效。
配伍要点:
● 地、芍得归、芎之助则补血而不滞血; ● 归、芎与地、芍同用则行血而不伤血; ● 本方滋而不腻,温而不燥,补中有行,补而不滞,共
奏补血养肝,行血调行之效。是临证补血、调经的常 用基础方。
运用
1、本方药性平和,温面不燥,是治疗脾虚夹湿的代表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脾胃气虚症状外,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
3、临证加减: 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 纳差食少者加炒麦芽、神曲、焦山楂 咳痰色白量多加半夏、陈皮
3.现代运用: · 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 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夹湿者。
临床运用
1、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对于阴虚发热,以 及血崩气脱之证非其所宜。
3、临证加减: ● 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 ● 瘀滞重者白芍易赤芍,再加桃仁、红花 ● 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吴茱萸。
3.现代运用: · 对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等慢性皮肤病、骨 伤科疾病以及过敏性紫殿、神经性头痛等属营血虚滞者 均可应用。
臣:山药、莲子肉—补脾益气,固涩止泻 扁豆、薏苡仁—健脾祛湿
佐:砂仁—行气和胃,化湿醒脾 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 大枣—补脾养胃
使:甘草—调药和中。
配伍要点:
● 以四君子汤加渗湿健脾之品,虚实并治
● 输布精气养肺,体现“培土生金”之法 ● 配伍桔梗意义:方中桔梗一是借其升浮之性,
与渗利药配伍,降中寓升;二则取其上行入 肺,以其宣利肺气
【主治】 1、脾气虚夹湿泄泻证。 2、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
2024版年度pptppt课件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2024/2/2
代表方
在基础方的基础上加减 变化,具有独特疗效和
特点的方剂。
加减方
自拟方
在代表方的基础上根据 病情需要进行药物加减
的方剂。
10
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患 者具体情况自行组方的
方剂。
03 常用中药及配伍 禁忌
2024/2/2
11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
01
02
03
04
解表药
发散风寒、风热,治疗感冒、 咳嗽等症状。
现代制备工艺
引入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 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药制剂类型
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多种类型,满足不同临床需求。
2024/2/2
16
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法
质量评价标准
包括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 均一性等方面,确保产品质量可
控。
2024/2/2
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化学分析、生物活性测定、指 纹图谱等多种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 评价。
中医方剂学是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 配伍、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 核心,注重方剂的配伍与变化,强 调理、法、方、药的统一。
4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方剂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 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医家的不 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 论体系。
现状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药制剂的智能化生产
利用纳米技术对中药制剂进行改进,提高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控制系统, 提高中药制剂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2024/2/2
18
05 临床运用与案例 分析
代表方
在基础方的基础上加减 变化,具有独特疗效和
特点的方剂。
加减方
自拟方
在代表方的基础上根据 病情需要进行药物加减
的方剂。
10
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患 者具体情况自行组方的
方剂。
03 常用中药及配伍 禁忌
2024/2/2
11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
01
02
03
04
解表药
发散风寒、风热,治疗感冒、 咳嗽等症状。
现代制备工艺
引入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 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药制剂类型
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多种类型,满足不同临床需求。
2024/2/2
16
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法
质量评价标准
包括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 均一性等方面,确保产品质量可
控。
2024/2/2
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化学分析、生物活性测定、指 纹图谱等多种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 评价。
中医方剂学是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 配伍、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 核心,注重方剂的配伍与变化,强 调理、法、方、药的统一。
4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方剂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 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医家的不 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 论体系。
现状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药制剂的智能化生产
利用纳米技术对中药制剂进行改进,提高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控制系统, 提高中药制剂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2024/2/2
18
05 临床运用与案例 分析
2024年度中医方剂学全套课件(精)
10
03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运用
2024/3/23
11
麻黄汤类方解析及临床运用
组成与功效
药理作用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 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 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脉浮紧。
麻黄汤具有抗炎、抗过敏、解热镇痛 等作用。其中,麻黄碱能兴奋肾上腺 素能神经,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收缩血管、 升高血压;桂枝含有挥发油,能刺激 汗腺分泌,增加散热;杏仁中的苦杏 仁苷能抑制呼吸中枢,起到平喘作用 。
13
银翘散类方解析及临床运用
组成与功效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银翘散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 、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 牛蒡子组成,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 毒之功效。主治风热感冒,症见发热 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等。
银翘散具有抗病毒、抗炎、解热镇痛 等作用。其中,金银花和连翘是主药 ,金银花含有绿原酸等成分,具有抗 病毒作用;连翘含有连翘酚等成分, 具有抗炎作用。桔梗和牛蒡子能宣肺 利咽,薄荷和竹叶能清利头目,荆芥 穗和淡豆豉能解表散邪。
银翘散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扁桃体炎等属风热感冒者。若 需加减运用,可根据具体病情酌加桑 叶、菊花等以加强疏散风热之力,或 配黄芩、山栀等以清泄里热。
2024/3/23
14
04
现代名方选介与临床实践
2024/3/23
15
现代名方选介及功效主治
桂枝汤
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
名老中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 的诊疗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 证特色。
名老中医在传承中医精华的同时,也积极 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医学知识,不断创新 发展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法”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功用”
-
22
2、治法具有多体系的特点:
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如: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三焦治法体系 脏腑治法体系
-
23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辨证 病机 治法 方剂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
-
19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一、概念: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 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
20
《黄帝内经》 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为
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
21
二、内容 1、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治法 :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方剂——具有特定剂型的中药处方。
辨证
立法
组成原则
选药、定量、配伍 剂型、用法 方剂
-
6
因此可见,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物拼
凑或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
为符合要求的方剂,我们在开始学习有关方
剂知识时,对此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
7
《方剂学》的涵义: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 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 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
24
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
25
第二节 常用治法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 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 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
26
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
10
基础方:病机相同的病证的通用方。
如: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之基础方。
代表方:体现了医学流派或方剂理论的方。
如: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法代表方。
常用方:确实有效的常规用方。
如:银翘散——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
11
关于背诵方歌:先诵后背
关于方歌选择: 三种类型: 《长沙方歌括》 《汤头歌诀》 趣味记忆法
-
15
(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1.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 唐·王焘 《外台秘要》
-
16
(五)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2.《伤寒明理论》开方论的先河 3. 各医家流派、 医学大家的贡献:
《小儿药证直诀》等
-
17
-
37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情之属性。 (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1、定义: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 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 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 的一类治法。
-
35
2、适应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 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
36
3、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 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以规成园,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园”
剂: 古文通“齐”,整齐、整合、排列 ;调配、调 和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 齐”
3
可见方剂是指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 和方法组合成方。
-
4
方剂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 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 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
5
(六)明清时期 特点:方、药的共同发展;由博返约的
规范、整理。 《普济方》古代规模最大的方书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长沙方歌括》
-
18
(七) 近现代时期 特点: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寒温
热清
虚补
单一治法
(七法)
汗
+
实 泻 吐 消 和(复合治法)
下
八法
-
27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
28
一汗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 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 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
29
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
12
第一节 方剂学发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
13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 1.《黄帝内经》 初步奠定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2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
14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简、便、廉、效 《小品方》 《刘娟子鬼遗方》
方剂学
主讲:钱月慧 副教授
-
1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方剂学概念及基本任务
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
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
2
一、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
方:1、医方、药方、处方
“譬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
2、规定、规矩 之意。
-
32
二 吐法
1、定义: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 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 治法。
-
33
2、适应证特点: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 蓄实邪。 3、使用注意: (1)吐后调养脾胃。 (2)止吐方法:
A:冷稀饭、冷开水。 B:姜汁。 C:麝香一~二厘。
-
34
三下 法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
30
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
-
31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邪的性质。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3)兼顾兼挟病证。 (4)不宜久煎。
-
8
二、 方剂学的任务 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
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 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 课程奠定基础。
-
9
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1、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 2、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4、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 5、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
“功用”
-
22
2、治法具有多体系的特点:
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如: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三焦治法体系 脏腑治法体系
-
23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辨证 病机 治法 方剂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
-
19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一、概念: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 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
20
《黄帝内经》 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为
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
21
二、内容 1、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治法 :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方剂——具有特定剂型的中药处方。
辨证
立法
组成原则
选药、定量、配伍 剂型、用法 方剂
-
6
因此可见,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物拼
凑或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
为符合要求的方剂,我们在开始学习有关方
剂知识时,对此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
7
《方剂学》的涵义: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 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 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
24
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
25
第二节 常用治法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 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 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
26
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
10
基础方:病机相同的病证的通用方。
如: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之基础方。
代表方:体现了医学流派或方剂理论的方。
如: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法代表方。
常用方:确实有效的常规用方。
如:银翘散——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
11
关于背诵方歌:先诵后背
关于方歌选择: 三种类型: 《长沙方歌括》 《汤头歌诀》 趣味记忆法
-
15
(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1.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 唐·王焘 《外台秘要》
-
16
(五)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2.《伤寒明理论》开方论的先河 3. 各医家流派、 医学大家的贡献:
《小儿药证直诀》等
-
17
-
37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情之属性。 (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1、定义: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 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 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 的一类治法。
-
35
2、适应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 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
36
3、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 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以规成园,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园”
剂: 古文通“齐”,整齐、整合、排列 ;调配、调 和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 齐”
3
可见方剂是指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 和方法组合成方。
-
4
方剂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 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 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
5
(六)明清时期 特点:方、药的共同发展;由博返约的
规范、整理。 《普济方》古代规模最大的方书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长沙方歌括》
-
18
(七) 近现代时期 特点: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寒温
热清
虚补
单一治法
(七法)
汗
+
实 泻 吐 消 和(复合治法)
下
八法
-
27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
28
一汗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 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 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
29
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
12
第一节 方剂学发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
13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 1.《黄帝内经》 初步奠定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2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
14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简、便、廉、效 《小品方》 《刘娟子鬼遗方》
方剂学
主讲:钱月慧 副教授
-
1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方剂学概念及基本任务
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
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
2
一、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
方:1、医方、药方、处方
“譬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
2、规定、规矩 之意。
-
32
二 吐法
1、定义: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 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 治法。
-
33
2、适应证特点: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 蓄实邪。 3、使用注意: (1)吐后调养脾胃。 (2)止吐方法:
A:冷稀饭、冷开水。 B:姜汁。 C:麝香一~二厘。
-
34
三下 法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
30
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
-
31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邪的性质。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3)兼顾兼挟病证。 (4)不宜久煎。
-
8
二、 方剂学的任务 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
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 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 课程奠定基础。
-
9
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1、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 2、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4、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 5、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