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石钟山记7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石钟山记文言文原文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文言文注释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石钟山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石钟山记》原文宋代: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导语】《石钟山记》通过对石钟山的实地考察,探求出山名的由来,反驳了李勃的观点,证实和补充了郦道元的观点,得出:凡事要重视“耳闻目见”,而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一富于哲理的结论。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一.教学要点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二.教学重点: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三、教时安排:二教时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

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

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

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板书课题)二、简介作者作品1、石钟山简介(由学生读课后注解,教师展示相关图片):此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

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风水声如钟;石声如钟;山形如钟)。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思想家和文学家。

“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

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

石钟山记原文

石钟山记原文

石钟山记原文《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彭蠡者,今之鄱阳湖也。

鄱阳湖之口,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因以为名。

余自九江泛舟而东,观于石钟山之下,止于湖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石钟山记》原文续篇客既醉,梦回庐山,见李白笑曰:“子何为至此?”苏子答曰:“寻幽访胜,适逢此山,欲求高人雅士,共赏明月清风耳。

”李白大笑,曰:“子乃真雅士也,此山钟灵毓秀,正合子意。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石钟山记宋朝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钟⼭记原⽂翻译及知识点总结《⽯钟⼭记》是北宋⽂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钟⼭后所写的⼀篇考察性的游记。

⽂章通过记叙对⽯钟⼭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件事物,必须要深⼊实际,认真调查。

下⾯是⾼三⽹⼩编整理的⽯钟⼭记原⽂、翻译及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钟⼭记原⽂《⽔经》云:“彭蠡之⼝有⽯钟⼭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浪,⽔⽯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中,虽⼤风浪不能鸣也,⽽况⽯乎!⾄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于潭上,扣⽽聆之,南声函胡,北⾳清越,桴⽌响腾,余韵徐歇。

⾃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丁丑,余⾃齐安⾈⾏适临汝,⽽长⼦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湖⼝,因得观所谓⽯钟者。

寺僧使⼩童持斧,于乱⽯间择其⼀⼆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不信也。

⾄莫夜⽉明,独与迈乘⼩⾈,⾄绝壁下。

⼤⽯侧⽴千尺,如猛兽奇⿁,森然欲搏⼈;⽽⼭上栖鹘,闻⼈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有若⽼⼈咳且笑于⼭⾕中者,或⽈此鹳鹤也。

余⽅⼼动欲还,⽽⼤声发于⽔上,噌吰如钟⿎不绝。

⾈⼈⼤恐。

徐⽽察之,则⼭下皆⽯⽳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淡澎湃⽽为此也。

⾈回⾄两⼭间,将⼊港⼝,有⼤⽯当中流,可坐百⼈,空中⽽多窍,与风⽔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之歌钟也。

古之⼈不余欺也!”事不⽬见⽿闻,⽽臆断其有⽆,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之不详;⼠⼤夫终不肯以⼩⾈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渔⼯⽔师虽知⽽不能⾔。

此世所以不传也。

⽽陋者乃以斧⽄考击⽽求之,⾃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

(——⾼考语⽂频道)⽯钟⼭记原⽂翻译《⽔经》说:“鄱阳湖的湖⼝有⽯钟⼭。

”郦道元认为在下⾯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和⽯互相碰撞,发出的声⾳好像⼤钟⼀般。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注释】《石钟山记》宋·苏轼《水经》①云:“彭蠡②之口有石钟山焉③。

”郦元④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⑤。

是说⑥也,人常疑之。

今以⑦钟磬⑧置水中⑨,虽⑩大风浪不能鸣(11)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12)始访(13)其遗踪(14),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15)。

自以为得之(16)矣。

然是说也,余尤(17)疑之。

石之铿然(18)有声者,所在皆是(19)也,而此独以钟名(20),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21),余自齐安(22)舟(23)行适(24)临汝(25),而长子迈将赴(26)饶(27)之德兴(28)尉(29),送之至湖口(30),因(31)得观所谓石钟者(32)。

寺僧使小童(33)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34),余固(35)笑而不信也。

至莫(36)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37)欲搏人(38);而山上栖鹘(3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4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41)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42)也。

余方心动(43)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44)如钟鼓不绝(45)。

舟人(46)大恐(47)。

徐(48)而(49)察(50)之(51),则(52)山下皆石穴罅(53),不知其浅深(54),微波入焉(55),涵澹(56)澎湃(57)而(58)为(59)此(60)也。

舟回至两山(61)间,将入港口(62),有大石当(63)中流(64),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65),与风水相吞吐(66),有窾坎镗鞳(67)之声,与向(68)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69)焉(70)。

因(71)笑谓迈曰:“汝识(72)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73)之无射(74)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75)之歌钟(76)也。

古之人(77)不余欺(78)也!”事不目见耳(79)闻,而臆断(80)其(81)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82)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83)虽知而不能言(84)。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水经》①云:“彭蠡②之口有石钟山焉③。

”郦元④以为下临⑤深潭,微风鼓⑥浪,水石相⑦搏⑧,声如洪钟。

是说⑨也,人常⑩疑之。

今(11)以钟磬(12)置水中,虽(13)大风浪不能鸣(14)也,而况(15)石乎!至唐李渤(16)始访(17)其遗踪(18),得双石于潭上,扣(19)而聆(20)之,南声函胡(21),北音清越(22),桴(23)止响腾(24),余韵(25)徐(26)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27)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28),所在(29)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30),何哉?元丰七年(31六)月丁丑(32),余自齐安(33)舟行(34)适(35)临汝(36),而长子迈将赴(37)饶之德兴(38)尉(39),送之至湖口(40),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41)焉(42),余固(43)笑而不信也。

至莫(44)夜月明,(45)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46)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47)欲搏(48)人;而山上栖鹘(4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5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51)者,或曰此鹳鹤(52)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53),噌吰(54)如钟鼓(55)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56)山下皆石穴罅(57),不知其浅深(58),微波入焉(59),涵淡(60)澎湃(61)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62)口,有大石当中流(63),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64)吞吐,有窾坎(65)镗鞳(66)之声,与向(67)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68)焉(69)。

因笑谓迈曰:“汝识(69)之乎?噌吰者,周景王(71)之无射(72)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73)之歌钟(74)也。

古之人不余欺(75)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77)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77)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78)终(79)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80)能知;而渔工(81)水师(82)虽知而不能言(83)。

石钟山记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石钟山记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石钟山记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石钟山记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石钟山记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钟山记宋代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注释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注释石钟山记苏轼【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1.蠡:(lǐ)2.鹘:(hú)3.磔:(zhé)4.吰:(hóng)5.罅:(xià)6.枹:(fú)7.硿:(kōng)8.窾:(kuǎn)9.镗鞳:(táng tà)10噌吰:(cēng hóng)【译文】《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石钟山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石钟山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石钟山记》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原文:石钟山记宋代-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对照翻译:《水经》云:“《水经》说:“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石钟山记原文及译文

石钟山记原文及译文

石钟山记原文及译文石钟山记原文及译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石钟山记》翻译及赏析

《石钟山记》翻译及赏析

《石钟山记》翻译及赏析《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石钟山记》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石钟山记原文及赏析

石钟山记原文及赏析

石钟山记原文及赏析石钟山记原文及赏析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记:这是篇带考辨性的游记,其中固然有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亲身的感受写景状物;同时还有在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雄辩的驳论,透辟的说理。

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

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

”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

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石钟山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石钟山记》原文宋代: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
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时安排:二教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

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

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

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

“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

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

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 hóng)罅(xià)窾坎(kuǎn kǎn)莫(mù)镗鞳(tāng tà)识(zhì)无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
(二)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四)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第二段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
(二)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三)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四)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六、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请生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宏亮,吐字清楚,断句正确.二、分析课文结构
请生齐读课文,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质疑--提出对两位古代名人观点的疑问;第二部分(2.3):察疑--通过实地观察,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4):释疑
三、分析赏读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5、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6、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7、“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8、.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 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

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内容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

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

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先记游,后议论。

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

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作业:
1、学案中的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
3、翻译背诵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