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_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

合集下载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教案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教案

高中生物《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湘西自治州永顺县第二中学高中生物教研组彭继云一、地位与作用渗透现象演示实验位于人教育版高中生物《必修》第4章第1节开篇的问题探讨。

做这个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现象,认识半透膜的作用,概括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从而为本节讲述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都相关于一层半透膜及细胞吸水失水现象建立了良好的知识铺垫。

二、实验原型三、原实验的不足之处1、该实验只证明水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但没有证明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

2、原装置渗透面积比较小,水分子扩散速度比较慢,液面上升时间比较长。

3、长颈漏斗口径较宽,捆扎玻璃纸比较困难,因此可能出现漏水现象。

4、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是倒立的,通过漏斗颈向装置内加入溶液也非常麻烦。

四、实验改进与创新之处1、将漏斗颈伸入膜内,捆扎容易,将倒置的长颈漏斗正立,这样就方便了溶液的注入。

2、用加碘的淀粉溶液代替无色的蔗糖溶液。

既容易观察液面上升情况,也检验淀粉分子是否通过玻璃纸而进入烧杯内液体中。

五、实验器材铁架台、淀粉、玻璃纸、碘液、盛清水的烧杯、橡皮筋六、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七、实验过程1、将玻璃纸折成袋状,将长颈漏斗颈伸入其内,用橡皮筋捆扎;2、往漏斗内注入加碘的淀粉液,将玻璃纸浸入到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在铁架台上固定,使标记环至淀粉液面起始的位置;3、观察液面上升。

八、实验效果1、在短时间内,能明显的看见长颈漏斗液面上升的现象。

2、半透膜允许水分子等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

九、自我评价1、操作简便:方便了溶液的注入。

2、易于观察,效果明显:在短时间内就能明显的看见溶液液面上升现象。

3、增加验证性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半透膜允许水分子等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

渗透作用实验的探究性教学与改进

渗透作用实验的探究性教学与改进

() 1实验步骤。 ①取 甲、 乙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 甲瓶 内盛
清水 . 乙瓶 内盛 浓 蔗 糖 溶 液 。 再 取 甲 、 两 个 相 同 长 颈 漏 斗 , ② 乙
漏 斗 口各 紧扎 一 个 鱼鳔 , 甲长 颈漏 斗 内 装 适 量 的浓 蔗 糖 溶 液 ,
乙 内 装 等 量 的 清水 。③ 同 时 把 甲 、 漏 斗 分 别 放 入 甲 、 乙 乙两 个 瓶 中 . 液 面 高 度 作 标 记 . 察 漏 斗 内 的液 面是 否发 生变 化 。 将 观 ( ) 验 结 果 ( 验 结 束 小 组 交 流 讨 论 实 验 结 果 , 同 学 2实 实 请 们 描 述 实验 现 象 ) 甲内 液 面 上 升 , 。 乙漏 斗 内液 面下 降 。 ( ) 果 分 析 ( 师 引 导 学 生 分 析 , 斗 内 液 面 上 升 下 降 3结 教 漏
的 原 因 ) 。 师 生 共 同分 析 并 得 出 如下 结 论 : 水 分 子 可 以 自由通 过 半 透 膜 , 蔗 糖 分 子 不 可 以 。 位 体 而 单 积 清 水 中 的 水 分 子 数 目 比 单 位 体 积 的 蔗 糖 溶 液 中 的 水 分 子

渗 透 作 用 实 验 的 探 究 性 教 学 与 改 进
吴 晓敏
( 安市第二中学 , 北 迁安 迁 河

040 ) 6 4 0

用 探 究 性 实 验 突 破 难 点
于 由漏 斗 扩 散 入烧 杯 内 的数 量 。因 此 甲漏 斗 内的 液 面 上 升 了 ,
渗 透 吸 水 实 验 是 高 中 生 物 必 修 1 块 的一 个 的 重 点 和 难 模 点 实验 , 知 识 点 在 考 题 中经 常 出 现 , 于很 多 学 生 对 原 理 理 该 由 解不 清楚 .故 试 题 的 正 确 率 较 低 。为 了加 深 对 渗 透 原 理 的 理 解 . 实 际 教 学 中 , 们 对 教 材 实 验 进 行 了改 进 , 《 透 作 用 在 我 把 渗 演示 实验 》 为 探 究 试 验 , 果 不 错 。 改 效 1 设 问题 情 境 . 创 演示 实 验 : 一 粒 高 锰 酸 钾 放 人 一 杯 清 水 中 , 快 就 会 发 将 很 现 。 锰 酸 钾 的 紫 红 色 慢 慢 向 四周 扩 散 开 来 , 到 高 锰 酸 钾 完 高 直 全溶 解 . 内 的 清 水 变 成 紫 红 色 溶 液 为 止 。 可 见 , 一 种 浓 度 杯 在 不均 匀 的溶 液 中 由 于分 子 不 断 运 动 ,溶 质 分 子 总 是 从 浓 度 高 的地 方 向浓 度 低 的地 方 扩 散 ,这 种 扩 散 过 程 一 直 要 到 整 个 溶 液 的浓 度 完 全 相 等 为 止 。 如 果 两 种 浓 度 不 同 的溶 液 被 一 层 半 透膜 隔开 . 种 半 透 膜 只 能 使 水 分 子 透 过 , 质 分 子 由于 比较 这 溶 大 而 不能 透过 , 么 半 透 膜 两 侧 溶 液 浓 度 差 能 不 能 消 除 呢 ? 那 学 生 自然会 产生 疑 问 。接 着 弓 导 学 生 进 行 实 验 。 I 2 学 生进 行 实验 .

介绍一种“渗透作用与水分流动”演示实验装置

介绍一种“渗透作用与水分流动”演示实验装置

胚 盘
气 室 卵 白
度差。教材 中介绍 : 在一个 长颈漏 斗 的漏 斗 口外 密封 上玻璃纸 , 向漏斗 口注入蔗糖 溶液 , 将漏 斗浸入盛有清 水 的烧杯 中, 使漏斗管内外 液面高度相 等 , 然后观察漏 斗管液 面变化 。因缺少对 照组 , 学生 很难 总结 出渗透 作用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 条件。本 文采 用更简单 的实 验装置 , 并增设对照组 , 取得了满 意的实验效果 。
图 1 用 1%盐酸处理蛋壳 5
B c都没有发生渗透现象 。通 过 A、 、 B组 的对照分析 , 学生很容易总结 出渗透 作用 产生需 半透膜 ; c组对 A、 照分析 , 发现渗透作用 产生 还需半 透膜两 侧的溶液具
有浓度差 。
方法二: 采用 内壳膜 , 因内壳膜 与外壳膜大多 紧密 接合 , 仅在蛋 的钝端两者分离构成气室( 如图 2 , )故先将 鸡蛋的钝端敲- d: , - ,L再用镊子将气室外的蛋壳及 紧贴  ̄ 的外壳膜剥掉, 出气室处 的内壳膜, 露 再在 另一端敲一
出其 中的蛋清和蛋黄 , 用清水 多清洗几 次 , 将蛋壳 并 再
放于盛有 1%盐酸 ( 白醋) 5 L烧 杯上 , 5 或 的 0m 有孔 的
端朝上 , 8h后可腐蚀掉下端 的蛋壳 , 出卵壳膜 约 露 ( 1 。若要缩短时间 , 图 ) 可增加 盐酸 的浓度。

图 3 实验结果照 片
教学中一个很重 要 的实验 , 目的是 通过教 师对该 实 其 验的演示 、 讲解 以及学生观察 , 学生能 自己分析 出渗 透 现象发生 的原 因, 总结 出渗 透作用产 生必须具 备 的 并
两个条件 : 一是半透膜 ; 二是半透膜 两侧的溶液具有浓
卵 黄 系

探究“渗透实验装置”的改进

探究“渗透实验装置”的改进

探究“渗透实验装置”的改进作者:马建琴来源:《中学生物学》2019年第02期1探究背景渗透作用是本节教学内容的一个难点。

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渗透现象进而认识半透膜的作用,得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并总结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

因此,顺利实施渗透作用演示实验是突破难点的重要教学手段。

但教科书中的实验材料单一、用具复杂、方法步骤过于机械,而且耗时长,一节课到结尾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材实验装置的设计存在缺陷,操作难度大,液面上升速度慢。

若教师能引领学生走出教材,深化课堂资源、拓展实验领域,则学生会另有一番成就感。

下面通过探讨渗透实验的现有缺陷、半透膜材料的选择,意在改良渗透实验装置,让实验的操作更简便,实验现象更明显。

2探究原理(1)半透膜是一种允许小分子物质(水自由)通过,而大分子(蔗糖)不能透过的膜。

(2)半透膜的两侧溶液要有浓度差。

3探究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理解渗透作用概念及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2)进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判断分析渗透系统的构成条件,形成实验设计、观察分析与创新实践能力。

(3)基于实验探究,观察與分析,采用概括与归纳的方法,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4)利用渗透作用原理指导农业生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新点(1)用透析膜代替玻璃纸。

(2)将单一的玻璃纸变为系列半透膜材料,进行横向比较。

(3)课堂实验拓展为开放性实验。

(4)将实验装置由长颈漏斗变为输液器、带塑料盖的轻巧透明包装盒等自制的渗透装置。

(5)优化课本试剂,将蔗糖中加入红墨水或改用红糖水。

(6)延伸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探究精神。

5探究实验实施阶段(1)样本的收集:购买的透析膜(用玻璃纸或膀胱膜作为半透膜,取材处理不太容易)、鸡蛋膜、膀胱膜、洋葱内表皮、海带、肠衣、阔叶植物叶片、鱼鳔等。

(2)配置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或红糖水。

渗透作用实验装置改进

渗透作用实验装置改进

渗透作用实验装置改进【摘要】本文针对渗透作用演示实验装置的不足做了一些补充和改进,不仅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效果,还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关键词】渗透作用半透膜改进【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98-011 实验在教材中的低位及作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有一个渗透实验演示装置。

渗透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该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渗透作用的理解和后面内容的学习。

2 实验的原型及不足之处2.1 实验原型(图1)图12.2 不足之处本人通过多次实验,发现该实验有些不足之处:①半透膜材料玻璃纸不容易买到,且为非生物材料,学生不易理解。

②由于半透膜有一定弹性,当烧杯中的水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后,随着水量的增多对膜向下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由于膜的弹性而致使漏斗管液面上升现象不明显。

③不能通过该实验充分说明该半透膜的半透性。

④蔗糖溶液无色,不便于观察漏斗内液柱的上升。

⑤长颈漏斗上无刻度,不能准确的体现渗透作用发生的速度。

3 实验改进及装置3.1 实验改进为了获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并且让学生充分理解渗透作用原理,本人做了以下改进:①半透膜使用鸡蛋膜(取材容易,且是生物材料)。

②用铁纱窗网,制作一个底座,渗透装置可以放置于其上,可以解决由于膜的弹性致使漏斗管液面很难出现上升的问题,使短时间内实验效果显著。

③将“蔗糖溶液”换成“淀粉与氯化钠的混合溶液”,在发生明显的渗透现象以后,可以通过检测烧杯内蒸馏水中是否有淀粉(淀粉遇碘液变蓝),检测烧杯内蒸馏水中是否有氯化钠(遇硝酸银,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从而充分说明半透膜的半透性。

④淀粉溶液为淡白色,便于观察漏斗内液柱的上升。

⑤长颈漏斗上贴上有刻度的纸条,可以更准确的以数据的形式体现渗透作用发生的速度。

3.2 改进后的装置(图2)4 实验器材及试剂4.1 器材鸡蛋膜、长颈漏斗(带刻度)、铁纱窗网、烧杯、铁架台、棉线、玻璃棒、滴管、试管等;4.2 试剂蒸馏水、1%的淀粉与30%氯化钠的混合溶液、碘液、硝酸银溶液5 实验原理(1)渗透作用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①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2)充分说明半透膜的半透性:①通过碘液的检测,可以证明烧杯内水中无淀粉,从而说明淀粉不能穿过鸡蛋膜;②通过硝酸银的检测,可以证明烧杯内的水中有氯离子,从而说明氯离子可以穿过鸡蛋膜;6 实验过程(1)验证淀粉、氯化钠混合溶液中确实含有淀粉(淀粉遇碘变蓝)及氯离子(用硝酸银检测)(2)验证烧杯中蒸馏水中不含淀粉(淀粉遇碘变蓝)及氯离子(用硝酸银检测)(3)安装渗透装置(4)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

活动 之前要求家长能够制订活动 的计划 ,
身 也缺 少学 习的动 力 ,亲子 之间缺 少 沟 通和 交流。但 是他们 对于孩 子又 寄予 了 很 高 的期望 。这 类家庭 我们重 点从 。 家
明确活动的主题 ,活动 的目标,活动的 步 骤。活动 结束 以后 ,要求 家长和孩 子
实现 分享。通过 开展 家庭 学 习活动 ,不 少 家长都认识 到 ,不仅 要培 养学 生 的知 识 技 能 。还 皮该 注 重孩 子 情 感 的培 养 , 同时也认识 到 ,知 识不仅 来 自书本 , 知 识 更来 自生活 , 来 自大 自然。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
湘西 自 治州永顺县第二中学 彭继云
地位与作用 比较 困难 ,因此可能 出现漏水现 象。 4 . 装置 中的长颈 漏斗 是倒立 的 ,通 2 . 往 漏斗 内注入加碘 的淀 粉液 和蔗 糖 混合液 ,将 玻璃纸浸 入到盛 有清 水 的


渗透现象演示实验位于人教育版高
清水 的烧杯 、橡皮 筋
六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 ( 圈略 ) 七 、实验过程
2 . 易于观 察 ,效 果明显 : 在短 时 间
内就 能明显的看见溶液液面上升现 象。
3 . 增 加验 证性 实验 ,帮助 学 生理解
1 . 将 玻璃纸 折成袋 状 ,将长颈 漏斗
颈 伸入其 内,用橡皮筋捆扎。
二 、实验原 型 ( 圈略 ) 三、原 实验的不足 之处 1 . 该 实验 只证 明水 分子可 以通过半

2 . 用加碘 的淀粉 溶液和 蔗糖 混合液
代替 无 色的蔗糖 溶液。 既容 易观 察液 面
1 . 在短 时 间内 ,能 明显 的看见 长颈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及教学组织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及教学组织
长 颈漏斗 倒置装 置 中 的半 透膜 面积 小 , 由于漏斗 管 的 管 径 大 , 面上 升 的速 度 慢 , 液 发生 渗 透 作用 的时 间较 长, 在课堂 上做效 果 不 明显 。为 了避 免 上述 问题 的 出
溶液 , 烧杯内的溶液为清水 , 同的则是 A组用鱼鳔 不 膜 B组用 塑 料纸 隔 离糖 溶 液 和清 水 。设 置好 后 都 用 铁 架 台 固定 好 调 节好 两个 移 液 管 的液 面 在 同一 适 当 高度处 , 各作标记。教师可以请学生参考书本预习情 况 ,推理预期 图 1 两个装置最终液面的变动情况 , 并 分 析 原 因。 、



A C D
现, 可选用移液管 , 移液管的管径很细很小 , 在很短的 时间内, 液面迅速上升, 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 适于课堂
演示 实验 。
3 教材 实验 中所用 的溶 液改进
蔗糖溶液和清水都是无色 ,实验现象不容易观
图 2 改进 后 的渗透 作 用实验对 比装 置 示意 C组 和 A组 的装 置是 一样 的 鱼鳔 膜 ,0 3%的 蔗糖
察, 分析后改进为蔗糖溶液 中滴少许红墨水 , 以增加 实验的直观性 , 实验现象清晰可见。 4 教材 中实验 方案 改进
溶液和清水 的摆放位置哈好相反 。 D组鱼鳔膜内外都 是 3%的蔗糖溶液 。设置好后同样 ( 0 下转第 6 页 ) 4
与评价 , 必须 自 始至终以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 性与差异性为出发点和归宿 , 才能 凸显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教学 , 因地 、 应 因时、 因校循序渐进 , 量 力而行 。切忌盲 目照搬 , 必须正确评估 自 的优势与 身 劣势 , 要依据其 自身的特点 , 尽量突出学校的优势 , 以 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 。 1 教 学规 范 - 3

高中生物渗透装置的教学改进及反思

高中生物渗透装置的教学改进及反思

高中生物渗透装置的教学改进及反思一、原渗透装置概述高中生物中,典型的渗透装置通常由一个半透膜袋(如玻璃纸或动物膀胱膜等),内装一定浓度的溶液,然后将其置于盛有另一种浓度溶液的烧杯中构成。

通过观察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液面高度变化来探究渗透现象及原理。

例如,当半透膜内为蔗糖溶液,外为清水时,水分子会从清水一侧通过半透膜向蔗糖溶液一侧扩散,导致蔗糖溶液一侧液面升高。

二、原装置存在的问题1. 现象不明显对于一些浓度差异较小的溶液组合,液面上升或下降的高度变化很缓慢且幅度小,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难以让学生清晰观察到明显的渗透现象。

例如,当使用较低浓度的蔗糖溶液和浓度相差不大的水进行实验时,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较为显著的液面变化。

2. 半透膜选择受限常用的半透膜如玻璃纸,其制作和安装相对繁琐,且容易破损。

动物膀胱膜的获取则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稳定性,同时这些半透膜的通透性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重复性不佳。

3. 实验误差较大装置的密封性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如果烧杯口与半透膜袋之间密封不严,容易导致外界空气进入或内部溶液渗漏,从而干扰液面高度的准确测量,使实验数据产生误差。

此外,溶液中的溶质可能会通过半透膜的微小孔隙扩散到另一侧,影响溶液浓度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渗透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三、改进措施(一)装置结构改进1. 采用更直观的U型管装置设计原理:将传统的烧杯和半透膜袋组合改为U型管结构。

U 型管的一侧装入半透膜袋及溶液,另一侧装入另一种溶液,中间用活塞或夹子隔开。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液面高度的变化更加直观地在U型管两侧显示出来,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

优点:①相比于烧杯装置,U型管的液面高度差更容易测量和读取,能够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②U型管的结构相对稳定,减少了因装置晃动或倾斜等因素导致的实验误差。

2. 优化半透膜固定方式改进方法:在U型管的管口处设计一个专门的半透膜固定卡槽,将半透膜平整地固定在卡槽内,并用橡胶圈或夹子进行密封加固。

“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

“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
l 装 置 的制 作
图 l
11 塑料 漏斗的制作 .
用 一次性输 液器的吗啡 氏管
13 套膜 和结扎 .
在做成 的吗啡 氏管漏斗底 部蒙上
制成。先用刀 片切去 吗啡 氏管 上端 ( 头一 端) 大 的头 部( 切割线 以稍 低 于侧 壁 上缘 为好 ) 。切 口可在纸 上 稍作摩擦 , 以避 免切 口粗糙 损坏 半透膜 。再从 吗 啡 氏 管下端与粗导 管接头 处 , 将粗 导管剪 去。把 过滤器 下 面的细导管拔下 ( 针头 可剪去 ) 接 于吗啡 氏管 的断头 , 处( 操作 如图 1 。这样 , 个带 细导 管的塑料 漏 斗就 ) 一 做成了。 12 制取半透 膜 . 取新鲜 鸡蛋一个 , 中部打开 , 从 将
已制好 的鸡蛋 壳膜 , 用橡 皮筋扎住 , 注意松 紧要适 度 , 过松会漏水 , 过紧 了会使塑料 漏斗变形或损 坏卵壳膜 ,
也会造成 漏水 。 14 饱和蔗 糖溶液 的加 注 . 取下 吗啡氏管漏 斗上 的 细导管 , 用带针头的注射器 吸取饱 和的蔗糖 溶液 , 小心 地注入漏 斗 内, 以液 面平 漏 斗 口为好 , 然后 套 上细 导
管。将细导管上端 固定在铁 架台上 , 端 的塑料漏 斗 下 浸在清水 中即可 。 另外 , 以在蔗糖溶液中加入几滴红 墨水 , 可 学生就 能清楚地看 到漏 斗 内红 色液 体 ( 蔗糖 溶 液 ) 细导 管 沿
上升 ( 23 。 图 、 )
内容物倒 出, 用食指和拇指将 卵壳弄成小 的碎片 , 注意 不要损 坏卵壳膜 , 然后将 卵壳碎 片一点点从 卵壳膜 上
氧呼吸的概念 、 过程 、 场所和反应 式及理解两者 的区别
突破 策略 : 主要是 利用多媒 体课件 辅助 理解有 氧

高中生物“渗透作用实验”的探索与改进

高中生物“渗透作用实验”的探索与改进

高中生物“渗透作用实验”的探索与改进作者:李晶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24期摘要:“渗透作用演示实验”是普通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材中,细胞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这一重要过程,设计了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对该实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和改进,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改进半透膜渗透作用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28-011 改进背景渗透现象是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在讲述“水分子的跨膜运输”这一知识点时设置的演示实验。

设计了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其具体方法是: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处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到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液面与烧杯中清水的液面高度相等。

过一段时间,观察漏斗内液面的高度是否发生了变化。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该实验虽然设计简单,操作方便,但是仔细分析此实验,在一些实验设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操作者不易向封闭的长颈漏斗内加入蔗糖溶液;其二,蔗糖溶液为透明的液体,实验现象不明显,特别是后排学生观察不到,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其三,做实验的关键材料——玻璃纸(又叫赛璐玢)有些中学不容易找到,以致实验不能正常进行。

针对这些情况,现将该实验进行探索与改进。

2 改进后的实验过程2.1 渗透作用的原理渗透作用: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

或水分子从水势高的一方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一方移动的现象。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1)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有浓度差。

2.2 改进方法一2.2.1 实验材料及器材新鲜的生鸡蛋1枚、0.4 g/ml蔗糖溶液、蒸馏水、红墨水、100 ml烧杯1个、250 ml烧杯1个、盐酸(质量分数为20%)、10 ml量筒1只、直径10 cm圆形硬纸板一个、剪刀、圆规、锥形漏斗。

对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两点改进

对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两点改进

:
( 葡萄糖 ) + C 6 H C H 0 I J ( C H O I{ ) C H O
` :
4
2
( 果糖 )
u
,
:
+
ZC
(O H )
在 二 十分 钟 内漏斗 管中液柱 上 升 的高 度 二十分钟 内管 中液 往上升高度 的比 较
其实验结果如 下表

C H
O H (CHO H )
+
`
CO O H (
,
生红 色沉 淀
C 一: H
`
对 比 试验
漏斗
Z:
管 的 内径 为 6 毫米 的普 通 长 颈 漏斗
内盛 3 0 %

0
1
:
+
H
:
O一 H
:
-5 0
,
)
`
C工 1 O H 0

Z
的蔗糖 溶 液 实验 装置 后

,

膜 外 的烧 杯 中 盛 蒸馏 水
待完 成

CHO H )
:
,
分 别 观 察并 记 录 用下 列一 些 半透
,
,
4
同时
,
我 们 查 阅 了 高 中 《 化 学 》课 为此
, ,
硫 酸 铜溶液 和 毫 升 1 0 % 的氢氧 化钠 溶 液 经 振
也未 曾 用 蔗糖 溶液 做 过 渗 析实验

荡 加 热 后 反 应 生 成 氢氧 化 铜
C
u

溶 液 呈蓝 色
:
我们在 这 些 方 面 作 了 如 下 两 点 改 进 践 中得到 了 良好 的效果

“渗透现象”演示实验的改进

“渗透现象”演示实验的改进
材的 图式 , 排 了 “ 分 通 过 半 透 膜 进 入 蔗 糖 溶 安 水
入 的过程 中 , 用手 指捏 挤蛋 膜 内的液 体 , 空 气 可 将
排除 。 ④把 装有溶 液 的蛋 膜小 心放 人盛 有清 水 的烧
杯内, 用铁 架 台和试 管 夹等器 械 固定 , 注意 蛋膜 下 方不 要碰 到烧 杯底 部 ( 图 1 。 见 ) ⑤先 观察 玻璃 管 内 的初 始 高 度 , 一 段 时 间 过 后再 行观 察 , 两次 观 察 的差 值 即 为 液 面上 升 的 高
的是清 水而 非 蔗 糖 。需 要 注 意 的是 , 择 的两 个 选 膜 大小 要基 本相 同 , 要将 两个 膜 内的 液 面 调 至 等 高( 体 见 图 1 。这 样 , 教 学 时 教 师 就 可 以充 具 ) 在 分利 用此 套装 置 , 求学 生讨 论 如下 问题 : 要
①一 段时 间后 , 蔗 糖 与放 清 水 的 膜 内液 面 放 将如 何 变化 ?为什 么 ?
现象 ?
中称 为“ 照 ”对 照有 自身对 照 ( 对 , 同一 装置 反应前
后 的 比较 ) 相互 对 照 ( 同处理 的装 置 反 应 后 的 、 不
④如 果将 蛋 膜 换 成 是纱 布 , 两个 膜 内 的液 面
将发 生什 么 变化 ? 为什 么 ?
⑤上 述 装置 中 为什么 要在 另一 个半 透膜 中放
过 程 中 . 导 学 生进 行 了有 关 主题 的 实验 设 计 训 练和 具 体 的 探 究性 活 动 。 引 演 示 实验 教 学 实践
关 t 词 渗 透现 象
“ 透现 象” 高 中生 物 新 课 程 在 讲 述 “ 分 渗 是 水 的跨 膜运 输 ” 部 分 知 识 点 时 , 设 立 的 演 示 实 这 所 验 。对 这一 实验 , 各个 版 本 的 新 教 材 安排 的演 示 内容有 所不 同。人教 版新 教材 基本 延用 了原 先教

渗透作用实验的改进

渗透作用实验的改进
渗透作用实验的创新
安乡县第三中学 李西陵
实验作用
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是让学生 通过观察分析渗透现象进而认识半透 膜的作用,理解渗透作用的概念及其 发生的条件,为后面讲述动物细胞和 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打 好基础。
实验原型
不足之处
1. 不能直观地说明渗透 作用的原理及其所需的 条件;
2. 原实验中蔗糖溶液的 加注,起始液面的控制 等操作较繁琐;
4、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改进小结
1、改一组实验为三组对照实验;
2、用废弃带橡胶塞的无色饮料瓶的上半部分替代 漏斗,方便加注液体,且增大膜面积使液柱上升 更快;
3、选用海带作为半透膜替代玻璃纸,取材更方便 易得;有利于学生养成利用身边生活材料进行科 学实验的意识;
4、用红糖替代白砂糖,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5、用注射器调节液面高度。
实验现象
A组液柱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B组液柱上升 C组液柱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实验结论
A组和B组的对照实验说明半 透膜溶液两侧具有浓度差。
B组和C组的对照实验说明要 有半透膜。
渗透作用 发生的条件
材料与用具:
材料:泡发的海带
试剂:30%的红蔗糖溶液,清水
用具:3个废弃塑料瓶的上部分,3个带细玻璃 管和注射器的橡胶塞,3套铁架台及夹子 ,3个水槽, 塑料薄膜,橡皮筋,凡林 ,烧杯等
泡发的海 带
30%的红蔗 糖液
带细玻管 和注射器
剪切好的 塑料瓶上
方法及步骤:
实验装置组装
取3个大小相等的塑料瓶的上半部分等用具组装成三套实验 装置(如图所示),分别标号A、B、C。其中在A组和B组 中的塑料瓶的剪切口用一层海带封口,C组用塑料膜封口。
实验操作步骤

“渗透现象”实验装置的改进

“渗透现象”实验装置的改进

&渗透现象(实验装置的改进黄艳萍付新苗*(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州350108)摘要将塑料饮料瓶改造为"渗透现象”的实验装置,采用透析袋作为半透膜材料,解决了教材中"渗透现象”演示实验装置密封不好、实验效果不佳等问题。

关键词渗透现象实验装置改进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中的“渗透现象”演示实验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半透膜的特性$分析渗透现象发生的原理和条件$从而正确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但在实践中,由于装置的设计问题导致实验很难做好$大部分教师课堂上通常是以播放视频的形式来讲解该实验,学生感性认识不足。

笔者对渗透实验装置进行了简化和改进,达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实验现象明显、操作方便,学生自己可以动手完成。

1装置的改进教材中的实验装置为“在一个长颈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半透膜,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内外液面高度相等”。

这个装置设计看似很好,但实验操作很难成功,最大的问题是半透膜的密封问题,由于漏斗口外壁光滑,蔗糖溶液密度较大;如果用皮筋包扎来密封固定半透膜,皮筋很容易滑脱;如果用棉线包扎,则包扎时容易留有缝隙,存在密封性不严的问题,而且包扎过程中经常会把半透膜磨破%虽然长颈漏斗这种上小下大的结构能使液面高度变化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长颈细长口径小,注入蔗糖溶液时易被气泡阻挡;玻璃器材在搬运使用过程中容易破碎等。

此外,实验装置需要用到铁架台、大烧杯、漏斗等,作为演示实验,教师上课时携带不方便。

我们用塑料饮料瓶改造作为“渗透现象”的实验装置取得了比较好的实验效果。

采用普通的500mL 纯净水瓶,在距瓶离底约3/5处将瓶身裁断成两部分,然后在瓶口处用皮筋密封好半透膜,利用瓶口的螺纹解决皮筋滑脱问题。

下半部分注入蒸馏水,上半部分倒过来注入蔗糖溶液后扣在下半部分上(水位要没过瓶口一定高度),尽量保持内外液面平衡,并做好液面的初始标记(图1v)。

对“渗透现象”演示实验的改进

对“渗透现象”演示实验的改进
面 上方 滴 加 数 滴 红 墨 水 。需 要 注 意 的是 , 加 注 膜 . 验 效 率 不 高 图 1所 示 。 . 实
教 材 中 的 装 置 是 在 一 个 长 颈 漏 斗 的 漏 斗 口 处 密 封 上

层 玻 璃 纸 。 漏 斗 内 注 人 蔗 糖 溶 液 . 后 将 漏 斗 浸 往 然
液体 。 空气排 除。 将
4把 装 有 溶 液 的 蛋膜 小 心 放 入 盛 有 清水 的烧 杯 内, ) 用 铁 架 台 和 试 管 夹 等
器 械 固定 . 意 蛋 膜 下 注
膜 。水 分 进 出膜 的 速 度 不 高 , 液 面 抬 升 较 慢 。 此 外 , 斗 内 漏 蔗 糖 溶 液 无 色. 生f 别 是 后 学 特
2将 鸡 蛋 大头 的一 端 朝 下, 在 盛 有 质 量分 数 1 % ) 放 5 盐 酸 和体 积 分 数 9 %酒 精 混 合 液 的小 烧 杯 中 . 玻 璃 5 用
棒 均匀 转 动 . 泡 约 5 mi 去 除 掉 蛋 壳 。然 后 用 清 水 浸 n,
试 剂进 行 处 理 。 这样 做 不 仅 繁琐 . 中学 教 师 在 短 时 间 内 也 难 以掌 握 正 确 的操 作 方 法 。 外 , 璃 纸 这 种 材 料 来 此 玻
溶 液 时 。 分 几 次 慢 慢 加 入 ( 好 是 将 蛋 膜 放 在 清 水 要 最 中 。 浮 力 支 撑 1 否 则 会 因 为 一 次 加 入 的 溶 液 量 太 大 用 ,
而 冲破 蛋 膜 。 加 入 的过 程 中 , 用 手 指捏 挤 蛋 膜 内 的 在 可
入 到 盛有 清 水 的烧 杯 中 . 管 内液 面 高 度 相 等 , 段 使 一
方 不 要 碰 到 烧 杯 底 部

渗透装置【渗透作用演示装置的改进】

渗透装置【渗透作用演示装置的改进】

渗透装置【渗透作用演示装置的改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有一个渗透作用与水分流动的演示实验装置(图1),渗透作用是本节教学内容的一个难点,做好渗透作用演示实验是突破难点的重要教学手段。

经笔者多年教学,发现按照教材中渗透作用示意图来做这个实验,存在一些不足。

(1)用玻璃纸或膀胱膜作为半透膜,取材处理不太容易;(2)长颈漏斗口的直径较大,半透膜受到蔗糖溶液的压力而下沉,影响液面高度的正常变化,效果不显著;(3)半透膜的固定和蔗糖溶液的加注也存在一定的麻烦;(4)实验装置比较大而沉重且长颈漏斗无固定架,不便于巡回演示。

为使此装置既能在短时间内液面上升效果明显,又能在课堂上边授课边演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此装置在简单易做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图2)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取材容易:用鸡蛋膜代替玻璃纸或膀胱膜,作为实验中的半透膜。

(2)装置简洁,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用橡皮管把玻璃管与长颈漏斗颈端相连,并固定在支架上来代替长颈漏斗等。

由于玻璃管小,便于半透膜好固定,并连接了一个长颈漏斗颈端,便于蔗糖溶液的加注。

玻璃管的口径比较小(只有2~3mm),有利于控制半透膜下沉现象的发生,并且扩大了半透膜的面积,渗透速度快,液面上升明显,实验效果明显。

(3)可重复性强:当一个班演示完毕后,可将盛有清水的烧杯移走,松开橡皮夹,使两边的液面回到相等的位置。

这样,一个装置可连续使用几个班,节约了教师重复准备实验装置的时间,也节约了实验材料等。

另外,即使要更换蔗糖溶液也方便,可以用带软管的注射器从长颈漏斗颈端中抽出。

(4)便于巡回演示:实验装置有三部分构成(即腊盘、烧杯和固定的支架),比较小而轻,便于巡回演示。

改进后的仪器或特点及用途。

①特点:采用生化实验器材制成的验证生物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时产生渗透作用的装置,取材方便,使演示现象直观、明显,效果显著;可重复性强,便于巡回演示;兼具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关于“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实验改进

关于“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实验改进

关于“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实验改进
李文雄
【期刊名称】《实验教学与仪器:高中版》
【年(卷),期】2005(022)012
【摘要】新编高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中,有一个教师演示实验:“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此实验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很不方便.
【总页数】1页(P17)
【作者】李文雄
【作者单位】湖南省嘉禾县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1
【相关文献】
1.“探究渗透作用条件”实验改进 [J], 尤彩云
2.介绍一种"渗透作用与水分流动"演示实验装置 [J], 祝华珍;申定健
3."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 [J], 李志远
4.“渗透作用”的实验改进 [J], 郝迎霞;乔秀芹
5."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 [J], 李志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 将其下端 1/3 长浸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 注意根部避光) , 置于通风良好的室内, 以散射光照射为主。入水初期, 需每 1~2 d 换水
一次, 并及时注意水质变化, 以后可稍延长换水天数。一般在 15 ℃左右的温度条件下, 约 20 d 鹅掌柴浸在水中的茎段下部皮孔部位
和基部切口处, 开始形成白色愈伤组织, 此后 10 d 左右, 这些愈伤组织便能分化出不定根。再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水生不定根
第 23 卷第 9 期 2007 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 School Biology
文件编号: 1003 - 7586( 2007) 09 - 0050 - 02
Vol.23 No.9 2007
“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
李志远 (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 222006)
生物学科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 它反映的是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 因此, 在 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制作的模型、 挂图、动画等进行直观教学, 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如:学习“顶端优势”时, 教师可以选取顶端优势 现象明显的盆景或枝条让学生观察; 学习“根瘤与根 瘤菌”内容, 可以取生长旺盛的大豆根系并制作根瘤 菌的临时装片进行观察; 学习“无氧呼吸”, 可以取几 个苹果用塑料袋扎紧, 让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 “酒 味”, 使学生身临其境。总之, 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 教 师应当启发学生因地制宜地寻找简单而又能说明问 题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凡是能够让学生亲自观察、 探索的, 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 在“探究性学习”中 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
科学的意识及科学的价值观, 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 李寅昊 董必慧 盐城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盐城 24002)
51
!!!!!!!!!!!!!!!!!!!!!!!!!!!!!!!!!!!!!!!!!!!!!!!
教学一得
中学生物课外简易兴趣实验— ——水培鹅掌柴
鹅掌柴( Schefflera octophylla.) , 英文名 Ivy Tree, 别名鸭脚木、手树, 为五加科、鹅掌柴属常绿乔木。原产地南太平洋新赫布 里
要勤换水, 需 2~3 d 换水一次。水位控制以浸过根部, 让少量根系暴露在空气中为宜。换水时可用清水冲洗植物根部, 剪除无用的老
根, 同时洗去叶面的灰尘, 摘除黄叶。水培鹅掌柴一般几个月至一年左右不需补充养分。长期水培, 可通过叶面喷施营养液补充养
分, 也可在水中加入适量无机培养液, 但要注意定期更换, 以免产生盐毒害。
在做成的吗啡氏管漏斗底部蒙上已制好的鸡蛋 壳膜, 用橡皮筋扎住, 注意松紧要适度, 过松会漏水, 过 紧了会使塑料漏斗变形或损坏卵壳膜, 也会造成漏水。 1.4 饱和蔗糖溶液的加注
取下吗啡氏管漏斗上的细导管, 用带针头的注射 器吸取饱和的蔗糖溶液, 小心地注入漏斗内, 以液面 平漏斗口为好, 然后套上细导管。将细导管上端固定 在铁架台上, 下端的塑料漏斗浸在清水中即可, 如图 2 所示。
便能长达 6 cm 左右, 即可配上合适的玻璃器皿, 制作成 一株瓶外观枝叶油绿、瓶内白根漂洒 、景 观 高 雅 洁 净 的 水 培 盆 景 , 再 在 瓶 中
添上几条金鱼, 则成为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的水培袖珍盆景。
1.3 日常养护
水培鹅掌柴的日常管理十分简单。根据水质情况, 适时换水, 以保证器皿内水中的供氧量, 一般 1 周换水一次即可。夏季炎热时
1 ̄2 min 细导管膜
蔗糖溶液 清水 半透膜
渗透作用发生前的情况
渗透作用发生后的情况
图 2 饱和蔗糖溶液的加注示意
另外, 可以在蔗糖溶液中加入几滴红墨水, 学生 就能清楚地看到漏斗内红色液体( 蔗糖溶液) 沿细导 管上升。 2 装置的优点 2.1 取材方便
50
用一次性输液器的吗啡氏管制成。先用刀片切去 吗啡氏管上端( 大头一端) 的头部( 切割线以稍低于侧 壁上缘为好) 。切口可在纸上稍作摩擦, 以避免切口粗 糙损坏半透膜。
再从吗啡氏管下端与粗导管接头处, 将粗导管剪 去。
把过滤器下面的细导管拔下( 针头可剪去) , 接于 吗啡氏管的断头处( 操作装置如图 1 所示) 。
供药用。
1 实验方法
1.1 实验时间
从 3 月下旬到 10 月下旬。
1.2 不定根诱导
鹅掌柴繁殖育苗, 可采用水培诱导法。选择生长健壮、营养充足、无病虫害的盆栽或地栽鹅掌柴为母株。在其上剪取长约 10~15 cm
左右的半木质化的带叶茎段, 上切口平剪, 下切口剪成斜面, 倾角度约 45°, 切口要求平滑。剪去下部叶片, 只留上部的 2~3 片掌状复
底群岛。鹅掌柴四季常青, 叶片油绿色, 呈掌状复叶互生, 小叶 6 枚~11 枚, 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 形, 全缘, 革质光亮; 斑叶品种, 黄、
绿相间, 圆锥状花序, 小花淡红色, 浆果深红色, 是一种理想的室内观赏植物。鹅掌柴耐修剪, 萌发力强, 植株姿态优雅, 特别适用于
美化居室可与高档花卉品种媲美。鹅掌柴花为冬季之蜜源, 枝叶可作插花陪衬材料, 同时还是南方冬季的蜜源植物, 根皮及叶又可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 1 中有 “物质跨膜运 输”的内容, 其中“渗透作用”是重点和难点, 为了便于 学生理解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教 材 “问 题 探 讨 ”处 安 排 了 “渗 透 作 用 与 水 分 的 流 动 ” 演示实验, 此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渗透 作用的理解和后面内容的学习。教学中我发现, 若按 教材介绍的装置做, 常常由于半透膜与漏斗的接触面 较大, 造成半透膜的制取比较麻烦, 且不易结扎, 导致 实验现象不明显。为此, 我对原装置进行了改进, 效果 较好。 1 装置的制作 1.1 塑料漏斗的制作
影响; 不同矿质元素对鹅掌柴生长的影响等。
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 , 只有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 验活动, 不断优化学 生 的 知 识 结 构 和 能
力结构, 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 激发学生产生关注周围世界, 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 并在活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产生
因为它是用一次性输液器制成, 各地都有。由于 塑料漏斗是用输液器的吗啡氏管制成, 底面积只有约 1.6 cm2, 所以需用的半透膜也较小。用卵壳膜(鸡蛋壳 膜)既方便又实用。(特别提醒: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和注 射器时要注意安全! ) 2.2 效果明显
由于塑料漏斗上端的细导管内径只有 2 mm, 故 蔗糖溶液的液面上升速度较快, 室温 20 ℃时, 20 min 内 的 平 均 速 度 为 0.5 cm/min。 最 初 3~5 min 可 接 近 10 cm/min。因此, 与教材中使用“长颈漏斗”相比, 蔗 糖溶液的液面上升速度较快, 效果更加明显, 可以与 实验讲解同步进行, 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渗透作用的 原理。 2.3 可重复性强
这样, 一个带细导管的塑料漏斗就做成了。 1.2 制取半透膜
取新鲜鸡蛋一个, 从中部打开, 将内容物倒出, 用
粗导管
从此处拔下 细导管 切去针头 过滤器 接于此处 环切处
吗啡氏管
图 1 实验装置示意图
食指和拇指将卵壳弄成小的碎片, 注意不要损坏卵壳 膜, 然后将卵壳碎片一点点从卵壳膜上剥下, 面积不 需要太大, 略大于吗啡氏管横截面就可以了。剥离完 毕后, 用水稍稍冲洗即可。 1.3 套膜和结扎
教师在实验前或实验后, 可将实验原理、实验过 程等制成动画进行投影演示, 以加深对“渗透作用”这 一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由于演示装置较小, 为使每位学生都能观察清 楚, 教师可以多准备几组装置, 均匀地放在教室的各 个位置, 并与学生一起做。这样, 既让全班学生清楚地 观察到实验现象, 加强对渗透作用原理的理解, 为学 习“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和渗透失水”打下基础, 又培 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原装置加注一次蔗糖溶液后, 在使用 1~2 个班
后, 速度明显减缓, 无论是倒出还是加入都很麻烦。而 此装置只要取下细导管, 即使在课间 10 min 也可以 用注射器吸出和加入蔗糖溶液, 从而保证漏斗内有足 够浓度的蔗糖溶液, 使实验效果明显。另外:也方便于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时自己动手做, 以加深理解。 3 演示说明
2 实验价值
水培鹅掌柴可作为课堂教学示范材料, 如观察根的形态结构和生长过程, 植物的向性 , 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环 境 、基 因 、性 状 三
者关系等。水培盆景制作过程能培养学生的耐心, 细致, 能提高学生自然审美能力。此外 本实验还可开发为趣味性实验、科技小制
作、研究性学习实验。例如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课外实验活动的方案, 研究不同种类 、不同浓度的促生根剂对水培鹅掌柴生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