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第一讲现代汉语
实用、理论性不强。
向同学推荐几本应该认真阅读的书
朱德熙《语法讲义》 (1982)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1979)商务印书馆
5、现代汉语语法简史 (一)创建时期 1、第一本语法著作 马建忠《马氏文通》 西文有一定之规矩,学者可以循序渐进而至所止境,华文 经籍虽亦有规矩隐寓其中,特无有为之比拟而揭示之。 研究对象,《论语》《孟子》《左传》《公羊传》等。
第一讲 语法学及汉语语法简史
一、语法和语法学 1、语法就是语言的结构规律。 2、语法学:就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二、语法的特征 1、抽象性 2、生成性 3、递归性 4、民族性
三、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结构的一致性。
3、词的多功能性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2、《北京口语语法》 李荣 美国华人语言大师 赵元任 鸡不吃了 国语入门
一把椅子坐两个人
3、教学语法的发展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 胡裕树 中学语法教学大纲
《现代汉语》
1、我是老师 2、是他打破的玻璃 3、你说的极是 4、是活都不干
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二)革新时期
30年代,批判模仿语法,建立新的体系
1、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
《要略》不重理论的说明,而重规律的揭示;不重体系 的构拟,而中事实的描述。 2、王力
3、高名凯 《中国现代语法》 特殊句式
《汉语语法论》 汉语无词类可分
(三)发展和繁荣时期 1、吕叔湘、朱德熙 《语法修辞讲话》 匡谬正俗
马氏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以拉丁语法为蓝本,首创以(字) 词本位为中心的比较完整、比较系统、比较科学的汉语体系,对 后世汉语语法研究影响极大。《马氏文通》的诞生标志着汉语语 法学的创立,是汉语语法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现代汉语语法简介PPT课件
详细描述
古代汉语语法较为复杂,词语的词性、时态等变化较多,句子结构也较为多样; 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较为简单,词语的用法和句子结构也更加规范和统一。此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现代汉语语法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02
现代汉语的词类
名词
总结词
表示事物名称的词
详细描述
名词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名称的词,如“人”、“书”、“学校”、“思想”等。名词可以根 据其性质和特点进一步分类,如专有名词、普通名词、抽象名词等。
动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
详细描述
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如“吃”、“跑”、“是”、“有”等。动词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 动词,还可以根据其功能分为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
形容词
总结词
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
详细描述
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的பைடு நூலகம்质或状态,如“美丽的”、“高大 的”、“有趣的”等。形容词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 容词,还可以根据其功能分为定语形容词和谓语形容词。
副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时间、方式等的词
详细描述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时间、方式等,如“ 非常”、“刚刚”、“慢慢地”等。副词可以分为程度副词、时间副词、方式副词等。
现代汉语语法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地域文化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方言和语言习惯对现代汉语语法产生了影响,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风格。例如,南方地区的语 言较为婉转、细腻,北方地区的语言则更加直白、简洁。
现代汉语语法对地域文化的传播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第一节中国语法学的创立——《马氏文通》1898一、作者简介:马建忠二、主要内容:字类系统和句法成分系统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1、词类系统(字类)实字: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数量词)状字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2、句子成分系统起词:充当主语的词语词:充当谓语的词(内动、外动)止词:充当宾语的词表词:静字充当谓语司词:介词宾语加词:介字与其司词读:小句3、位次系统主次(作起词的名字)宾次(作止词的名字)正次(中心语)偏次(修饰语-------定语)三、对《马氏文通》的评价1、建构了中国最早的语法体系、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议论为科学。
)2、缺陷:模仿痕迹太重(普遍唯理语法阿尔诺、朗斯罗);第二节第一部完备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1924一、作者简介:黎锦熙1890-1978 真正的语言学家二、主要内容1、句本位语法从动态环境中看语法结构及其功能词类系统名词、代名词实体词动词述说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介词、连词关系词助词、叹词情态词转类铁桥形容词狮子的勇猛名词落花、飞鸟形容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无定类句位决定了词的性质分类2、句法分析——图解法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连带成分:宾语和补足语外动词同动词工人请我讲演我爱他诚实附加成分:形容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1、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和马建忠一同被称为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
2、帮助确立和巩固了白话文的地位,提出了宏大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心词分析法。
3、句本位不太切合汉语的实际。
汉语的词和句子成分不存在对应关系,词无定类。
(一线制双线制)第三节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一、陈望道和方光焘陈望道:发起者和组织者,并一步步把文法革新讨论引向深入,提出“文法应该主要研究表现关系”。
方光焘:理论建树者,提出“广义形态”的说法(词语组合能力、重叠)。
二、文法革新的宣言王力和《中国文法学初探》三、文法革新时期的最高成就吕叔湘和《中国文法要略》、王力和《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中国文法要略》不囿于以往固有的格局,全力挖掘汉语结构的特点及其规律,是文法革新运动的实质性成果。
汉语语法学史
第三节 对句法的初步探讨
一、倒装 二、省略 三、对文
第四节 术语演变
一、实字、虚字 二、动字、静字 三、句法、字法、文法、语法
第五节 汉语语法学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语言内部原因 汉语本身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使汉语的语法
特点难于被发现。 二、社会原因 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压制束缚了语法学的发展。 三、学术传统 传统语文学狭隘的实用目的限制妨碍了汉语语法学
第二节 《马氏文通》后的一批文言 语法著作
一、章士钊《中等国文典》(1907) 二、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 三、杨树达《高等国文法》(1930) 四、其他
刘复《中国文法通论》(1920) 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1922)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兴起
一、序曲 胡适《国语文法概论》(1921) 二、现代汉语语法奠基之作《新著国语文法》
分析的第一步》
第二节 海外的汉语语法研究
一、苏联的汉语语法研究 二、美国的汉语语法研究 三、日本的汉语语法研究 四、其它国家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三节 汉语语法学的本体研究
一、汉语语法学评论的开展 二、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 三、汉语语法理论研究
第四节 汉语语法边缘学科的研 究
一、语法和修辞的结合研究 二、语法和逻辑的结合研究 三、语法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研究
第八讲
台湾和海外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台湾的汉语语法研究
一、《中国文法讲话》 二、《中国古代语法》 三、《国语变形语法研究》 四、《主题在国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
(1924) (一)《新著国语文法》的作者 黎锦熙 (二)《新著国语文法》的内容、语法体系 (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
第四节 古今语法比较研究
第一章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简史
四 词义 词所承载的所有内容(信息)。 1、特点 (1)客观性 (2)概括性 (3)模糊性 (4)民族社会性
2、词义的演变 (1)扩大 河;同志;果实 (2)缩小 虫;国家; (3)转移 兵;走;闻;爱人;
3、词义的类型 (1)概念义 又称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内容,是 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意义,也是词典解释中 最重视的意义。
基本义不等于词的本义(词源) 注:“兵”的意义
转义 (1)引申义 由基本义或本义推演发展出来的意义。 深: 基本义:指从上到下的垂直距离大。 引申义: 从到里的水平距离大; 深奥; 感情厚,交情密切; 浓; 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很、十分;
比喻义 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并逐渐 固定下来的意义。 如: 帽子:原指戴在头上防雨、遮太阳或装饰品的
3 多义词 具有几个互相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 “好”: 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 友爱、和睦; 痊愈; 使人舒服、惬意; 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 赞许、同意; 多或久; 程度深;……
词语的多义性是词义发展变化的结果。
多义词的基本义和转义
基本义:一个词在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 最常见、最基本的意义。 (常用义 中心义)
二 借鉴与意识到汉语特点
1952 丁声树《汉语语法修辞讲话》 1956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1982 朱德熙 《语法讲话》 1985 《语法答问》 大量现代汉语教材出现
汉语语法的特点
非形态性语言; 语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基本一致;
50年代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
第四节 语法研究趋势
3、重叠式 由两个相同词根重叠而构成的合成词。 妈妈 爸爸 哥哥 妹妹 星星 注意: 叠音式单纯词和重叠式合成词的区分 妈妈 姥姥 星星 猩猩
汉语语法史概要
汉语语法史概要汉语语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先秦时期的“小篇”语法,到明清以及近现代,形成汉语固有的语法体系。
在汉语语法发展史上,不同时期发展出了不同的语法学说,其中涉及到如何组织句子,如何确定词性,如何进行句式分析等等诸多语言学研究。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的语法观念开始,结合先秦后期的语法学说,简要概述历史探究中汉语语法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期的语法观念从古代史料来看,早在先秦时期,古中国即已出现了初步的语法观念,其中最著名的是“小篇”。
小篇汇聚了战国中多个国家的语言学研究,其中涵盖了语言学类型、句子结构、句子变化、词性以及语义等多个方面。
小篇法在东汉以后便被广泛引用并进行完善,但不计其数的语言学研究也没有得到汇总正式编撰,而小篇本身只是一部语言学总结,其中记载的语法体系仅是初步的。
二、秦汉时期的语法学说随着朝代的变迁,由秦汉时期开始,各种关于汉语语法的学说陆续出现,形成了七家学派。
其中,卫法家将汉语语法从概念上系统化,开创了“字类论”;朱熹的语法学说注重词类的划分,以及词的语序;而孙膑的学说则主要关注语言关系的统一和分类。
此外,刘勰的语义学说、黄宗羲的乐学说等都对汉语语法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明清时期的语法思想明清以来,汉语语法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句法概念、句式分析等问题。
比如,王安石的《元鼎比论》从词的语义出发,从而探究句法概念;归本主义则从古文现文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语法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句子式术语等;而比较语法学派则从汉语与外语比较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现代汉语语法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汉语语法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有鲁迅及其复兴语法实验,以及张罗门等学者对汉语语法的细致研究,探讨形态语法、语义语法与句法语法等学科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对现今的汉语语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语语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古代的“小篇”语法,到秦汉时期的七家学派,再到明清以及近现代,汉语语法经历了文明史上不断迭代及完善的历程,形成适应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多种语法体系。
汉语语法学简史
我认识这个人。 这个人我认识。 (黎:宾居句首) 他一口水也不喝。(黎:宾语提到动词前) 前面来了一个人。(黎:倒装主语)
怎样把二者结合起来是难题。
马氏文通往往其实作为第一部系统地研究平和规模已经大大出人意表平和规模已经大大出人意表只要看文通问世二十余无论就内容的充实程度论还通多有逊色对比之下就文通全面论述了古汉语系统建立了汉语语法体系言学史上的座丰碑?马氏文通后又有章杨树达等语法学家的著作杨树达等语法学家的著作氏的著作此处不再详述章士钊刘付陈承泽作但多数影响力不如马作但多数影响力不如马述
B.主语的定义(施事、话题或陈述对象) 王力《主语的定义及其在汉语中的运用》: “主语问题的关键在主语的定义上。关于主 语宾语问题的讨论,我想建议先解决主语的 问题,主语解决了,宾语也跟着解决了。”
说文四大家:
1. 2. 3.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 《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 《说文句读》
一、汉语语法学的萌芽(酝酿)时期
1.3 音韵学方面
南朝 沈约《四声谱》将中国的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对中国的声韵学
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隋 陆法言《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开创
句读之学
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二、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 (1898—1936)
2.1 马建忠《马氏文通》
二哥马建勋早年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四哥马 相伯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办人。马建忠与四哥就 读中西学并重的天主教耶稣会徐汇公学,学习法文和拉 丁文等课程,同时准备科举。受1854年至1860年第二次 鸦片战争的影响,他“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 者”,进入耶稣会初学院做修士,继续学习拉丁文、法 文、英文和希腊文等。经过十余年的刻苦努力,成了一 位“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至希腊、 拉丁古文,无不兼通”的学贯中西的新式人才。马建忠 作为当时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之一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 道路,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 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 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这就使得国人“积 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 理之文”。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 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
现代汉语语法简史
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史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
(潘文国)认知与表述(不强调系统与交际)是人类特有的功能;方式(不强调工具)体现了语言的主体性而非客体性;过程体现了动态语言学的思想。
二、语法的定义:语法是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
进一步说,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三、汉语语法的特点:(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主要体现为:第一、词类无形态标志;第二、名词、动词、形容词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研究:我们研究/研究语法/研究清楚/打算研究/研究课题/语法研究/研究很重要)(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可以省略(试回答英语和汉语问句:Do you eat an/one apple every day?/你每天吃一个苹果?).(3)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对应。
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4)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汉语里,词和词组之间是组成关系,词组和句子之间是实现关系(词组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
(5)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志。
(吃苹果/吃大碗/吃食堂/吃利息/吃大户/(一锅饭)吃十个人)四、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在实词和实词组成的句法结构里,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语法结构关系是指诸如主语与谓语、述语与宾语、定语与中心语等等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是指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联系,诸如施事与动作、动作与受事、事物与性质等等关系。
五、句式或句法结构研究思路或途径:(一)分析研究该句式或该句法结构内部的构造特点(结构层次、语义特征、语义指向、语义角色、语义结构);(二)观察了解该句式或该句法结构跟其他句式或其他句法结构之间的某种联系(变换分析)。
(陆俭明)六、研究原则:形式与意义相结合.“语法研究发展到今天,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义,那只能是废话;如果光注意意义而不注意形式,那只能是胡扯。
现代汉语语法简史
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史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
(潘文国)认知与表述(不强调系统与交际)是人类特有的功能;方式(不强调工具)体现了语言的主体性而非客体性;过程体现了动态语言学的思想。
二、语法的定义:语法是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
进一步说,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三、汉语语法的特点:(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主要体现为:第一、词类无形态标志;第二、名词、动词、形容词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研究:我们研究/研究语法/研究清楚/打算研究/研究课题/语法研究/研究很重要)(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可以省略(试回答英语和汉语问句:Do you eat an/one apple every day?/你每天吃一个苹果?)。
(3)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对应。
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4)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汉语里,词和词组之间是组成关系,词组和句子之间是实现关系(词组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
(5)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志。
(吃苹果/吃大碗/吃食堂/吃利息/吃大户/(一锅饭)吃十个人)四、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在实词和实词组成的句法结构里,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语法结构关系是指诸如主语与谓语、述语与宾语、定语与中心语等等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是指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联系,诸如施事与动作、动作与受事、事物与性质等等关系。
五、句式或句法结构研究思路或途径:(一)分析研究该句式或该句法结构内部的构造特点(结构层次、语义特征、语义指向、语义角色、语义结构);(二)观察了解该句式或该句法结构跟其他句式或其他句法结构之间的某种联系(变换分析)。
(陆俭明)六、研究原则: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语法研究发展到今天,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义,那只能是废话;如果光注意意义而不注意形式,那只能是胡扯。
第二讲汉语语法学简史
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和意义
A、其对语言习得理论的开拓,开阔了人们对语言固有的 看法,对当代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的影响都很大。
3、从形式与意义两个重要因素在汉语语法研究中 所处的地位,可以将汉语语法研究大致分为以下 四个阶段:
A、从意义出发的阶段:从十九世纪末至20世 纪40年代末。
B、从形式出发、意义处于次要地位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
C、强调形式与意义结合的阶段:20世纪80 年代、90年代。
D、向语义研究倾斜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 以来。
注意语言的特征,强调形式的描写与分析,提出根据 “分布”来划分词类的标准。有意无意地排斥意义的作用。
④强调语言结构内部的层次,提出“直接成分分析法”对 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总结归纳出多种分析语言的方法: 如层次分析法、替换法、变换法、分布法等。
代表人物索绪尔的语言理论简介:
1、区分了“语言”和“言语”。他认为语言是社会的、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特点:
①语言是一个严密的结构系统,语言学要重点研究语言结 构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提出“组合关系”和 “聚合关系”这两大结构关系。
②区分语言和言语,认为语言学要研究的是语言,而不研 究言语;区分语言的共时和历时,认为语言学家要关心的 是共时的客观记录和描写,可以不考虑历史的因素。 ③ 重视对语言形式的分析。
1、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以意合相结合, 故人们不易注意到语法结构的规律。
2、汉语中声调、轻重音、句调、儿化等语音现 象,本应由语法来体现,却被表意而不是表音 的汉字隐没了。如:
现代汉语语法史
现代汉语语法史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酝酿、萌芽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第三章引进、初创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第四章革新、探索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第五章发展、繁荣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第六章逐步成熟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第七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参考文献:1、*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2003。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商务印书馆,2003年。
3、*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
4、林玉山《现代语言学的历史和现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5、*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语文出版社,1987。
6、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商务印书馆,2006年。
7、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8、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
10、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11、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黎锦熙选集》《王力选集》《吕叔湘选集》《胡裕树、张斌选集》《朱德熙选集》《邢福义选集》《陆俭明选集》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掌握以下概念:语言、语法、语法学史、语法史2、掌握语法的性质3、认知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中外比较)4、了解语法学的历史分类和用途分类。
5、了解汉语语法学史的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语法概述一、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语言是能指和所指即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三要素为语音、词汇和语法。
语言符号系统中最基本的两种关系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二、语法概述(一)语法的定义1、语言的结构规律,即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则。
2、语法学:对语言的结构规律进行描写的科学。
(二)语法的特点概括性、生成性、递归性、稳固性、民族性。
现代汉语语法学史
第五讲 王力的语法学体系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第七讲 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 第八讲 建国初期有影响的几部著作
第九讲 汉语词类问题讨论
第十讲 汉语主宾语问题讨论 第十一讲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第十二讲 几种统编教材语法系统的比较
第十三讲 《中学语法教学 系统提要》
第十四讲
朱德熙的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学
中文系
檀栋
一、学习的目的
1、 通过对现代汉语各个时期语法学流派的了解,掌握现 代汉语语法的产生、发展的规律。 现代汉语语法学参考书目.doc 2、为进一步学习研究语言学打下良语语法学简史
第二讲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 第三讲 《新著国语文法》的建树和局限性 第四讲 我国汉语语法学界的第一次大讨论 ————介绍《中国文法革新论丛》
第一讲汉语语法学简史第二讲陈承泽国文法草创第三讲新著国语文法的建树和局限性第三讲新著国语文法的建树和局限性第四讲我国汉语语法学界的第一次大讨论介绍中国文法革新论丛第五讲王力的语法学体系第六讲吕叔湘的语法论著第七讲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第八讲建国初期有影响的几部著作第九讲汉语词类问题讨论第十讲第十讲汉语主宾语问题讨论汉语主宾语问题讨论第十一讲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第十二讲几种统编教材语法系统的比较第十三讲中学语法教学系统提要第十四讲朱德熙的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
分类
比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 行分类,如明喻、隐喻、借
喻等。
用法
比喻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 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理 解和感受。
比拟
定义
01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将一个事物赋予人的特征或情感,使文
章更加生动形象。
分类
02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用法
03
比拟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读者对所描述的事物
名词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句 法成分。
动词
定义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 等意义的词。
分类
动词可以根据其意义和语法功能分为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大类。及物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直接作用于宾语, 如“写”、“说”、“唱歌”等;不 及物动词则表示动作行为不直接作用 于宾语,如“走”、“跑”、“思考 ”等。此外,还有一些兼作及物和不 及物的动词,如“给”、“掉”、“ 有”等。
祈使语气
表达请求或命令。例如:请安静!
用于发出命令、请求或邀请。例如:请坐!
感叹语气
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感慨。例如:多么 美丽的景色啊!
VS
用于表达强烈的感受、赞美或批评。 例如:多么讨厌的天气啊!
06
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比喻
定义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 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 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
疑问句
疑问句的定义
疑问句是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它可以分为一 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两种。
疑问句的构成
疑问句通常由疑问词、疑问语气助词和疑问句 调组成。
疑问句的例子
例如,“你今天有空吗?”、“你喜欢什么颜色?”、“这个手机多少钱?”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第一节中国语法学的创立——《马氏文通》1898一、作者简介:马建忠二、主要内容:字类系统和句法成分系统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1、词类系统(字类)实字: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数量词)状字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2、句子成分系统起词:充当主语的词语词:充当谓语的词(内动、外动)止词:充当宾语的词表词:静字充当谓语司词:介词宾语加词:介字与其司词读:小句3、位次系统主次(作起词的名字)宾次(作止词的名字)正次(中心语)偏次(修饰语-------定语)三、对《马氏文通》的评价1、建构了中国最早的语法体系、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议论为科学。
)2、缺陷:模仿痕迹太重(普遍唯理语法阿尔诺、朗斯罗);第二节第一部完备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1924一、作者简介:黎锦熙1890-1978 真正的语言学家二、主要内容1、句本位语法从动态环境中看语法结构及其功能词类系统名词、代名词实体词动词述说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介词、连词关系词助词、叹词情态词转类铁桥形容词狮子的勇猛名词落花、飞鸟形容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无定类句位决定了词的性质分类2、句法分析——图解法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连带成分:宾语和补足语外动词同动词工人请我讲演我爱他诚实附加成分:形容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1、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和马建忠一同被称为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
2、帮助确立和巩固了白话文的地位,提出了宏大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心词分析法。
3、句本位不太切合汉语的实际。
汉语的词和句子成分不存在对应关系,词无定类。
(一线制双线制)第三节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一、陈望道和方光焘陈望道:发起者和组织者,并一步步把文法革新讨论引向深入,提出“文法应该主要研究表现关系”。
方光焘:理论建树者,提出“广义形态”的说法(词语组合能力、重叠)。
二、文法革新的宣言王力和《中国文法学初探》三、文法革新时期的最高成就吕叔湘和《中国文法要略》、王力和《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中国文法要略》不囿于以往固有的格局,全力挖掘汉语结构的特点及其规律,是文法革新运动的实质性成果。
《中国文法要略》的主要内容上卷:词句论(概念与分类)(1)词类:名、动、形、限制(副)、指称(代词)、关系(连)、语气(2)词组:联合关系(并列)、组合关系(附加)、结合关系(主谓)(3)句子:叙事句(动作动词)、表态句(形容词谓语)、判断句(用“是”或者不用)、有无句(中心动词是“有”或“无”)。
(4)句子成分:主语和谓语(5)简句和繁句:简句,只包含一个词结;繁句,包括复句和包孕句(句子成分是一个主谓短语)。
(6)转换和变化:下卷:表达论(语义与功能)(1)范畴:数量他什么都不说。
周遍性(所有的、一个也不例外)指称(有定、无定)这、那数量词零形式方所时间现在、过去、将来动相了既事相正反.虚实: 否定、可能、必要传信传疑语气系统行动.感情(2)关系:离合.向背异同.高下比较同时.先后时间次序释因.纪效因果假设.推论擒纵.衬托让步、无条件对《中国文法要略》的评价(1)注重词句结构与表达的关系(2)不拘泥于现成说法,挖掘汉语特点把字句和被字句;汉语的主语具有二重性(起词、止词——施事和受事我知道这件事、这件事(宾语?)我知道)(3)注意文言和白话的比较,是一部较好的古今比较语法。
第四节语法研究的繁荣时期(1949-1966)一、《语法修辞讲话》(1951)评价:对语法知识和语法规律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具有匡谬正俗的作用。
二、《北京口语语法》(1952),原名《国语入门》\赵元任著、李荣翻译(1)运用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进行汉语语法研究的成功范例,一切以语言结构的形式为出发点,重视层次、功能和关系。
(2)词的分类以形式为出发点,即分布特征。
(3)句子成分的分析以形式为标准,认为主语等于话题:两个人坐一把椅子,一把椅子坐两个人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丁声树等著结构主义语法的初次成功运用,选择性吸收了结构主义部分理论,并和汉语语法事实相结合,避免了机械搬用国外理论。
四、50年代语法问题大讨论1、汉语词类划分问题的大讨论传统语法——意义结构主义——形式2、一些新的观点功能主义——原型范畴不可彻底分类总是有交叉地带沈家煊——分立模式和包含模式汉语的词类是包含模式的,我怕你/我怕抓、我要吃/我要水、她的不来。
汉语的动词和名词是包含模式,动词是名词的一个次类。
(见沈家煊《我只前进了一小步》2009)2、主宾语问题的讨论(p214——)析句的标准时什么?意义——施受关系形式——句法位置这个问题到现在仍然是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施事、话题、主语受事、焦点、宾语现在一般认为:典型的主语是施事和话题的重合,典型的宾语是受事和焦点的重合。
主语和宾语都各是一个原型范畴,其中有资格度高的和资格度低的。
五、《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用于中学语法教学)第五节开拓和深入时期(1978-)一、研究概况二、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三、朱德熙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2、《语法讲义》和《语法答问》四、一些有影响的中青年语法学者1、陆剑明范晓李临定邢福义范继淹龚千炎刘月华孟琮史有为吴为章廖秋忠鲁川邵敬敏邹韶华马庆株王维贤以结构主义为基底,重视描写,同时吸收新理论。
2、沈家煊周国光齐沪扬袁毓林石毓智郭锐沈阳刘丹青方梅张伯江周小兵崔希亮张国宪张旺熹以认知、功能理论为理论框架对语法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
语法学流派第一节传统语法传统语法是经过两千来年的时间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传统语法以词为基本单位,包括形态学和句法学两个部分。
形态学研究词的结构、形式和类别;句法学研究句子中词的排列和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系。
传统语法的历史渊源和研究目的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特点:⑴它的研究对象是书面语的语法,忽视口语语法⑵重意义轻形式,划分句子成分和词类都是依据意义标准⑶严格区分词汇现象和语法现象,重视形态变化的分析和研究⑷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分析,从词的构造、变格变位、句子成分、句子类型等方面分析语法现象⑸把历史典籍著作看作语法规范,忽略当前的语言事实,所以是规范的(prescriptive)而不是描写的(descriptive)⑹与逻辑的关系非常紧密。
从古希腊时代起,语法和逻辑就形影不离。
传统语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句子分类、词类、句子成分分析等现在依然使用着,而且传统语法迄今为止仍然是教学语法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结构主义语法结构语法也称结构主义语法,其理论来源是索绪尔的理论。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在方法论上具有极大的意义,使语言研究由传统的孤立的原子式研究走向现代的系统的研究。
索绪尔认为: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是由有各种关系的成分构成的,这种关系综合起来可分成两种:一是组合关系,二是聚合关系。
每个语言成分的性质不能孤立地确定,而只能在组合或聚合关系中确定。
结构主义学派共同特征:⑴强调研究语言的结构、研究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⑵强调“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坚持从形式出发研究语法⑶强调纯断代的描写语法⑷十分讲究分析语法的方法和步骤⑸重视口语的研究。
结构主义的三个分支学派及其代表人物:1.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是俄国的特鲁别茨科依、雅克布森和丹麦的马泰休斯。
布拉格学派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不能将语言形式与超语言的因素完全割裂开来,因此主张从功能入手进行语言研究。
布拉格学派创立的音位学理论,把社会因素对语音的影响考虑在内。
在语法研究中布拉格学派认为语法研究的基本单位是形位(语法特征),形位之间是对立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会“中和”。
形位间的对应可以通过偶项特征的强弱不对称性表现出来,语法意义也可以通过语言符号的不对称性进行考察。
在句子分析方面,将句子分成“主位”和“述位”两部分,前者是“表达的出发点”,后者是“表述核心”。
另外布拉格学派强调对功能语体进行研究。
布拉格学派的主张为后来各种功能主义语法起到了开导的作用。
2.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是丹麦的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和乌尔达尔。
哥本哈根学派进一步发展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的学说,将语言的“内容”和“表现”两个层面都区分出“形式”和“实体”两个方面,认为前者是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后者是外在的东西;认为语言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观点决定了该派语法研究的特点:首先,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方面,该派特别强调组合关系,认为它是成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体现。
其次,该理论强调理论独立于经验,所以在分析语言时,采用演绎法。
哥本哈根学派的主张比较抽象难懂,但很精密,对后来的形式语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3.美国描写学派美国的结构主义是从描写美洲印第安语开始的,它的全盛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段(30年代)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是该语法的理论建构时期,形成了该派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后一段(50年代)以哈里斯和霍凯特为代表,是结构语法的成熟期。
此学派规定了语法分析的任务是确定单位和单位之间的关系,具体做法是从话语切分开始,再把切分出来的单位进行归类,分析过程中主要采取分布原则。
美国描写学派的语法分析体系包括三个层次——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
音系学研究语言的声音系统;形态学研究语素与语素的组合;句法学研究语素构成词、短语、句子、话语等较大单位的组合方式。
美国结构语法分析时主要采用分布分析法、替换分析法、扩展分析法以及直接成分分析法。
前两种方法体现聚合关系的思想,后两种方法体现组合关系的思想。
描写语法后期,哈里斯还提出变换分析法,动态地考察句式之间的关系。
美国描写学派最大的贡献是制订出一套详尽的对语言结构作形式分析的程序和描写的方法,影响深远,已广为继承和发展。
描写语法也有自身的弱点:它强调形式而忽视语义,重口语而轻书面语,因此有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比如对某些歧义结构的分析无能为力。
这些不足孕育了新的语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