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经过王通、啖、赵、韩、李等人的努力,儒学在隋唐时期开始复兴,并由汉学逐渐向宋学转变,这对宋明理学的兴起和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隋唐时期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它阶段性地总结了封建社会前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又为两宋文化的再次高涨开辟了新的前景。从儒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隋唐儒学正处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从汉学向宋学转变的关键时期。在统治者的提倡之下,隋唐儒学重新取得了正宗地位,并对汉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继承,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儒学的复兴,从而为宋代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

宁 欣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表现,城市的数量、空间分布、职能和类型、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流动、人口文化结构,以及城市网络体系、城市市场商品流通和商品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变化乃至社会变化的集中反映。

唐宋时期也是城市历史上人口流动频率较高的时期,大量、频繁的人口面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是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显著表现。

由于城市变化对唐宋时期社会变革具有关键性影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唐宋城市相关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以往研究的不足已经逐渐被专家学者所认识,并且形成了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一、唐宋城市经济社会研究的整体性

1.整体考察唐宋社会变革是研究者的共识,但由于唐宋分属于两个历史朝代,很多学者都按断代史的框架开展研究,唐宋城市分开研究的局限,使唐宋城市发展变化的有机衔接与变化不能充分和深刻地显现出来,唐宋时代变革的整体性亦无法完整体现,全汉升、加藤繁等对唐宋经济史的开拓性研究,主要特点就是把唐宋时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应把唐宋时代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通过比较研究探讨其间的深刻变化。

2.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唐宋城市变化的主要原因,如何通过考察比较唐和宋同一城市、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城市群的变化,考察商品经济在社会转型期对城市变化是如何起作用的;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唐宋时期城市变化的重要方面,如何通过考察人口结构的多维性变化(城市内外空间流动、社会纵向和横向流动等),揭示这一历史时期城市变化的内涵,以及通过城市变化反映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还大有可探讨的余地。

3.中国近代化进程启动后,近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之一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这一现象引起学者们的充分关注,相比之下,对中国古代城市在形成、发展乃至转型过程中大量显性和隐性的流动人口和人口流动研究尚嫌薄弱。唐宋由于人口流动而引起城市人口结构变化的资料极为零散,缺乏系统整理,也是以往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研究唐宋城市变化所蕴涵的丰富信息,由此进一步考察揭示这一时期城市变迁与社会变化更深刻的内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二、唐宋城市经济社会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在唐宋转型期,土地关系、阶级关系、商品经济、社会结构等变化及其相互影响都是极为深刻的。作为社会载体的城市,唐和宋比较,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带根本性的变化。第一,城市类型和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的传统中心城市进一步向复合性城市转变,其城市商业、经济职能逐渐加强,有的已转变为以经济商业职能为主;过去以经济商业职能为主的城市作用更加突出;由于水陆交通线的发达和开辟,新兴城市大都以经济商业职能为主。第二,城市空间分布:城市分布重心已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已经打破坊市界限,外部空间结构则突破城墙界限向城周地区扩延;南北城市的发展由于

4

战争和民族矛盾造成的北方经济阻滞呈现明显的差异。第三,城市人口结构和数量:大都市政治军事性人口比重减少,经济商业服务性人口比重明显加大,传统的政治军事性人口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与市场发生了更多的联系;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在整个社会中的人口比重也明显增加;上述变化使城市人口结构在社会不同层面不断进行流动和重组,市民阶层初步形成。第四,人口流动的趋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趋势加快,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同时,新兴的工商业交通沿线城市成为人口集中和流动性人口的集散中心;这些因商品经济发展而引起的由农村向各级城市的流动、由农业人口向工商业人口的流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使然,与政治军事原因引起的人口流动相比,更具有主动意义。第五,城市网络体系: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城市市镇市场网络体系逐渐形成。第六,城市人口文化结构:商品经济的活跃,营造出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在这一氛围中酝酿出全新的市民文化,城市文化结构呈现出与唐不同的面貌。第七,城市变革的历史局限性:从政治体制、城市社会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探讨,唐宋城市变革尚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三、唐宋城市经济社会中“第三产业”兴起的意义

生活服务业是依托城市发展而兴起的行业,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服务业逐渐从传统的商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我们今天所概括的“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拓宽和延伸它所赋有的内涵和外延。当我们思考中国古代城市发展问题时,生活服务业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领域,也可以说,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程度的真实反映。

唐宋时期,城市生活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第一,唐中期以后,生活服务业在整个商业中所占比重明显增加。第二,生活服务业逐渐形成规模化经营。第三,生活服务业经营内容与项目逐渐扩大。第四,从业人员的身份逐渐复杂和多样化。从事生活型服务业的人员在身份地位上不再局限于专门的工商业者,还包括普通百姓、官僚、军吏、寺庙道观里的僧道尼姑,甚至没落的世家大族子弟。第五,经营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第六,服务业商人集团形成专业化的经营格局。第七,城市服务业出现新的行业增长点。如剔粪业、修理业、拾荒业、器物租赁业等。第八,生活服务业的促销活动与城市文化娱乐紧密结合。保洁业、拾荒业、修理业和雇佣服务业,都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新发展起来的新型服务业,既适应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民众生活需求的广泛性,也成为城市生活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北宋开封城市生活服务业与城市的繁荣同步。服务行业的数量明显增多。对于唐长安两市内以及北宋开封城内共有多少服务性行业,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宋敏求《长安志》卷八《东市》条记载,唐代长安东市有220行,《西湖老人繁盛录》记载南宋临安有414行,据此我们可以约略推断介于两个时代中间的北宋,它的服务性行业应该是多于长安而少于南宋的。这一点从《东京梦华录》中也能反映出来。城市生活服务业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根据城市人口数量、人口结构、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不断上规模,求变化。

四、应更充分发掘笔记小说中与城市经济社会有关的史料

晚唐五代人高彦休为《阙史》作序云:“皇朝济济多士,声名文物之盛,两汉才足以扶轮捧毂而已。区区晋、魏、周、隋已降,何足道哉!故自武德、贞观而后,吮笔为小说、小录、稗史、野史、杂录、杂纪者,多矣。贞元、大历已前,捃拾无遗事,大中、咸通而下,或有可以为夸尚者,资谈笑者,垂训诫者,惜乎不书于方册,辄从而记之,其雅登于太史氏者,不复载录。”正所谓“唐宋而后,作者弥繁”。

自唐始,士人由地方向中央迁徙,文人聚集城市蔚然成风。城居文人以城市社会生活为背景著述了大量题材丰富的笔记小说。宋人在述史、考史时已逐渐重视对笔记小说的采摭与利用,而且也更多地以纪实性的笔记形式述史、证史与考史。唐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都市社会的平民化,笔记小说反映了大量普通百姓的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实态与心态,是正史中难以寻觅的。

宋人对唐人小说中包含的信息多采取谨慎态度,而他们的撰述侧重于对杂记见闻的纪实性著述或考证。洪迈在《夷坚志癸・序》中阐明了宋人对唐人小说的取舍:“《唐史》所标百余家,六百三十五卷,班班其传,整齐可玩者,若牛奇章、李复言之《玄怪》,陈翰之《异闻》,胡璩之《谈宾》,温庭筠之《乾月巽子》,段成式之《酉阳杂俎》,张读之《宣室志》,卢子之《逸史》,薛涣思(当为薛渔思)之《河东记》耳,余多不足读。”但他认为“《太平广记》率取之不弃”的原因是“探赜幽微,可资谈暇”。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对唐人小说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文备众体,可以见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