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

合集下载

齐鲁吴越巴蜀三秦楚文化

齐鲁吴越巴蜀三秦楚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以四川为中心,辐射到陕 南、鄂西和云贵部分地区,由川东的 巴文化和川西的蜀文化共同构成。由 于这里与中原地区存在自然阻隔,有 助于强化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化传统。 巴蜀文化的风格以热烈、诙谐、高亢 为特征。
三秦文化
三秦之地,即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 的东南部。 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的 功利主义特点,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与北方 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农耕文化的基础 上,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 留下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种宗教、各种 艺术形式的痕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由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里的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逐渐滞后,原有文化开放 性日益减弱,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文化心态。
其他区域文化
岭南文化,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说,包括 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性文化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文化基本上属于这 一地区的移民文化)。岭南文化带有浓厚的 域外色彩,家庭组织和区域性组织较发达, 具华洋混合的新文化风格。 东北文化在辽、金、元、清时期具有浓厚的 游猎文化特色,但在不断与汉族文化融合过 程中,在辽东地区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猎文 化交融的特征。
齐鲁文化
齐鲁之地,古称“海岱”,是因为它以泰山和大海 为地理标志。新石器时代,东夷在这里创造了北辛、 大汶口和山东龙山等文化系列,成为齐鲁文化的源 头。 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基 本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 齐鲁之地的农业发达,又因濒临沿海和运河、黄 河,商业城市比较繁荣,民间手工业如陶瓷、纺织、 冶炼等也颇发达。因此,鲁的农业、齐的工商业, 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等大批文化巨 人,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鲜明个性。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 特点。
三晋文化

《山海经》江汉沿岸的冢陵传说及楚族的自川入鄂——兼论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联

《山海经》江汉沿岸的冢陵传说及楚族的自川入鄂——兼论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联

穴 的两种不 同名称 ,丙 穴位于今 重庆奉节 一带 ,熊
穴当然也是如此 。
都也。……又楚之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矣。4
《 中次九经》列在 熊 山前 面的依次是 勾橘之 山 、 风 雨 之 山 、玉 山 ,其 中 的勾桶 之 山 、J 雨 之 山为 x L
岷 山,江水 出焉 ,东北流注于海。…… 又东北 一百 四十里 。曰崃 山,江水 出焉,
东流注 于大江。…… 又 东北一百五十里 。曰曙山,江水 出焉, 东流注于大江 ……
熊 山之穴 .夏启 而冬 闭 ,是一个 富有传奇 色彩的地 方。 《 水经 注 ・ 》有关丙穴 的记载与此相似 : 江水
之山 。从所 涉地理 方位考察 ,基 本是沿着 长江北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先 山冢
《 山海经 ・ 中次 九经 》记载 : “ 山 、勾 桶 、风 文
雨 、脱 之 山 ,是 皆冢也 。 ”这 里列 出有 坟 墓遗存 的
从 西 向东伸 展 。其 中提到 的熊 山 ,可 以作 为一个地
理标 志加 以运用 。文 中对熊 山有如下记载 : 熊 山.有穴 焉 ,恒 出神 人。 夏启 而冬 闭, 是穴也 ,冬启乃 必有兵 。
山共 四座 。 《 中次 九经 》所 载 的 山水 属 于岷 山系 列 ,其 中有岷 山 ,而没 有文 山 。对 此 ,郝懿 行说 : “ 此上 无 文 山 ,盖 即岷 山也 。 《 记 》又 作 汶 山 , 史 并古字通用 。 ”①关于岷 山所 处的具体方位 , 《 中次 九经》提供 了可供参考 的信 息 :
《 山海 经 ・ 藏 山经 》 的组 成部 分 之 一 《 五 中山
经》 ,所 占篇幅 在 《 山经》 中居 于首 位 ,与楚 文化

齐鲁吴越巴蜀三秦楚文化

齐鲁吴越巴蜀三秦楚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以四川为中心,辐射到陕 南、鄂西和云贵部分地区,由川东的 巴文化和川西的蜀文化共同构成。由 于这里与中原地区存在自然阻隔,有 助于强化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化传统。 巴蜀文化的风格以热烈、诙谐、高亢 为特征。
三秦文化
三秦之地,即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 的东南部。 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的 功利主义特点,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与北方 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农耕文化的基础 上,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 留下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种宗教、各种 艺术形式的痕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由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里的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逐渐滞后,原有文化开放 性日益减弱,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文化心态。
历史 吴、越二国史实见诸文献,始自春秋。《春 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吴王阖 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这是史书上都注 明了的。然而在这以前,吴、越的文化中心又在何 方。关于吴都的地望,文献上记载是周太伯奔吴, 初居梅里,后居姑苏,此两地皆在苏州、无锡之间, 属太湖地域。但我们发现苏州、无锡一带的商周时 期文化遗存没有非常明显的商周文化因素,而宁镇 地区长江北岸沿江地带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却发现 大量的西周时期的周文化因素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 而形成的吴文化遗存。如南京的锁金村、安徽的屯 溪等地。这说明吴文化 的早期活动中心不在太湖流 域的苏、无,而是在宁镇及安徽一带。
吴越文化
吴安徽东部和江 西的东北部。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 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极为发达。经过长 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 从北方转移到这里。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 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 来,城市极为繁荣。以“吴侬软语”为特征 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 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 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 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8.2巴蜀与楚文化旅游区

8.2巴蜀与楚文化旅游区
二、主要旅游地及风景名胜区
1.川西游览区
包括位处四川盆地边缘的成都平原及其以西的区域。本区域以山岳峡谷风光为主要特色,并拥有众多世界级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
(1)成都历史文化名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细雨》),你们知道“锦官城”指的什么地方?请同学试着介绍该地方。
气候特征
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旅游资源
山水园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是湖北旅游资源的三大特色
二、主要旅游城市和游览胜地
1、武汉市
出示武汉地图,分析武汉地理位置的特点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围绕独特地理位置,分析归纳武汉气候、发展历史和旅游资源情况。
武汉市
位置
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是湖北省省会。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汇合,有“江城”、“九省通衢”之称。
按照游览线路,进行模拟导游,认识武当山主要旅游景点,理解其旅游特色。
6、神农架
引导学生围绕神农架是否存在“野人”这一话题,分组进行辩论,要求首先介绍神农架的位置、气候、景观特色等。其次,查阅相关资料对“野人”话题进行辩论,拓宽学生知识面。
7、十堰
出示东风牌汽车图片,提问,知道他的产地吗?
我国现代化汽车工业城市,被称为“百里车城”、“中国的底特律”。
湖北省
地理位置
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
名称由来
因位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地貌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北三面环山,以西部的山地较高,统称为鄂西山地,中南部低平为平原地带,以江汉平原为主,整体上形成了一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的盆地。素有“鱼米之乡”和“千湖之省”的美誉。
历史文化
历史悠久,素有“荆楚”之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旅游

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区别及其影响力(也是正统姬姓国家)

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区别及其影响力(也是正统姬姓国家)

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区别及其影响力(也是正统姬姓国家)今天我们会用“巴蜀之地”来形容四川、重庆这两个省市,与今天四川盆地二省分治相类似,其实在先秦时期,四川盆地也同时存在着两个古国,那就是巴国和蜀国。

巴国本是周王室分封在陕南的一个小国,后来为求发展,向南迁徙到重庆、川东一带。

春秋时期,巴国与楚国结盟,四处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一度达到极盛时期。

但这个巴国想趁楚国危难时进攻楚国,结果惨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巴国占据的领土,大致为今重庆全部、四川东部以及秦岭以南的陕西大部。

巴国建国于西周大分封时,其首代君主是姬姓。

《左传》记载周人曾说:“巴、濮、楚、邓,吾南土也。

”《华阳国志》记载:“巴国远世,则黄、炎之支;封在周,则宗姬之戚亲。

”《左传》中记载了楚国的君夫人有巴姬,这里的“姬”,指的是君夫人是姬姓,说明巴姬是由巴国嫁到楚国的宗室女。

所以说,巴国统治者是周天子宗室这一点是确认无疑的。

根据考古学成果并结合相关史料,巴国中心最早在秦岭以南,距离周天子所在地很近。

但是巴国为子爵,它的旁边有强大的庸国,西边还有强蜀,巴国在此地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于是便将发展重心转向南方地带,大多土著人群生活的今重庆、川东一带。

巴国王室虽然是周的宗室,但其国内的情况却十分复杂。

今天重庆热衷宣传的巴文化,其实包括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

如果说巴国文化可能源于周文化,而且受到楚文化的很大影响,那么巴地文化就与当地复杂的蛮族族群相关。

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蜒之蛮”。

这些族群当中,有一支叫賨人,生活在嘉陵江一带,后世史籍称其为“板楯蛮”。

在板楯蛮的传说中,曾经有白虎危害世间,有一位英雄出现,射杀了白虎,拯救了百姓。

这个族群很有可能与一支以白虎为图腾的族群为敌。

《后汉书》中曾记载了一支叫禀君蛮的族群,说这就是巴人的一支,他们的首领禀君曾率众迁到盐水(今清江)附近,而当地有盐神也想定居于此,禀君不许。

盐神便召来群虫致灾,遮天蔽日,十余日看不到太阳。

巴蜀文化与楚文化

巴蜀文化与楚文化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几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类型---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

其中,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虽然同为长江流域文化,且在地理上处于近邻,但它们却有着迥异的风格和特点。

前者有着神秘奇幻的《山海经》,后者有着浪漫瑰丽的屈子《楚辞》;前者尚鬼,后者崇巫。

一东一西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南方文化的两大支柱。

因此比较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进行比较。

一、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源流及特征(一)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楚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夏商之际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

西周末年楚人还只是一个弱小的部落,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

《史记》中记载其“僻在荆蛮,筚路蓝缕”。

而《左传》中记载楚令尹子革对楚灵王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楚国逐渐壮大起来,疆域不断扩大,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为问鼎霸业的泱泱大国[1]。

楚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逐步实现了与蛮夷民族的大融合。

由于这些民族绝大多数处于原始社会的汪洋大海中,各个部落的地貌、风俗、习惯、制度、生产方式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对楚国发生着影响。

所以可以这样说,楚国是在融合这些蛮夷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文化也是在对这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和氛围中成长的。

因为缺少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积淀,楚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后来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中,楚民族对中原优秀文化也有过借鉴,但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与楚地原始部落文化对楚民族文化形成的催化作用相比,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显然是有限度的。

长江三大古文化区

长江三大古文化区

长江三大古文化横贯于中国南部的长江, 其作为“世界河流之王”不仅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 而且还拥有无以伦比的人文资源优势。

它仅在古代文化遗产方面所呈现出的泱泱气度与落落风貌, 在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大体系中就足以令人叹羡。

一、长江三大文化区的物质遗产从历史区域上看, 长江文化可以分为巴蜀文化区、楚文化区及吴越文化区三大区域, 它们分别是长江上游、中游及下游的古代文化。

它们之中, 当然还可作细致的划分, 如巴蜀文化区亦可再分为滇文化区、黔文化(夜郎文化) 区等, 它们与四川盆地(包括盆周地区)内的巴蜀文化间的关系在新、旧石器时代或各有起源, 后来即互有影响、互为补充, 共同发展, 至春秋战国间则最终为巴蜀文化所涵盖。

虽然, 由于地域的辽阔, 其彼此间的差别不可能完全消融, 但共同的特点则是明显的, 主要的。

这犹如春秋战国之际四川盆地内的巴蜀文化尽管又可以按巴文化、蜀文化独立看待, 但由于交融点、共同点太多而终被研究者以巴蜀文化笼而统之的道理一样。

这个道理, 已被从云南到贵州中经川西平原直至川东岭谷的考古发掘资料所大体证实。

同理, 在吴越文化(或称扬越文化)区内, 尽管可以再分为赣文化区、徐淮文化区、闽台文化区、岭南文化区, 甚至于吴文化区、越文化区, 但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尽可以以吴越文化区去大体概括。

至于楚文化(或称荆楚文化)区, 因为两湖文化同出一源, 自古一体, 所以一直被研究者视为一个比较单纯而独放异彩的独立文化区域。

长江文化代表了南中国文化, 是古代中国南方民族和移居、生活于南方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万里长江沿线亦是中华民族的一条生命线和发展线。

长江流域早在几百万年前便分布着若干个人类发源点与生长点, 最早有距今200万年的巫山人(其化石出土于重庆巫山县)、距今170 万年的元谋人(出土于云南省元谋县)———两者代表着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直立人。

此外在长江流域还发现有距今六七十万年的郧县人(出土于湖北省郧县)、郧西人(出土于湖北郧西县) , 距今20 万年的长阳人( 出土于湖北长阳县)、丽江人(出土于云南省丽江县)、和县人(出土于安徽省和县), 距今5~1 万年的资阳人(出土于四川省资阳市)、汉阳人(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

巴楚文化概述

巴楚文化概述

水)。传说伏羲母亲名叫华胥,有巨人迹出于雷泽, 华胥以足履之有娠(帝王本纪),生伏羲。华胥之

“华”与大禹夏后氏之“夏”,合称“华夏”,这就
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民族的由来。
关于女娲与伏羲创造人类的传说很多,但均不成
体系。在这个传说中,将伏羲奉为巴人始祖,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巴文化与中原文明的关系。
从语言系属上看,巴人是藏缅语族先
楼下养畜,傍水而居;死后大多采取船 棺葬、悬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 葬。賨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
的 主
要 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给自足,“賨布”
特 就是賨人织的麻布,秦灭巴后,令板楯 征 蛮以交纳賨布代替户赋,由此賨布名传
海内。
02 楚文化


楚族源于中原,与中原华夏集团

有着密切的关系。楚文明的主源是中
展 大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军事、制陶、丝 织品、冶炼、绘画、雕刻,特别是哲学和
文学得到了高度程度发展,成为极其灿烂
的楚文明。这些文明最终融入到大一统的
汉文明之中。在文学方面,《楚辞》是秦
以前楚文化的卓越代表,屈原、宋玉是卓
越的代表人物。
03 巴楚文化

我们所讲的巴楚文化,既有考
楚 文
古学文化——主要是秦汉以前的, 也有历史性文化兼地域性文化—— 主要是魏晋以后的。总而言之,它
楚的影响是双向的。 3、战国时代,郢都有流行歌曲《下里》和《巴人》。学者大抵认为 《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然而,楚歌与巴歌流行在同时、 同地,彼此难免相互影响,即楚歌有巴风,而巴歌亦有有楚风。
04 旅游发展
巴楚文化与三峡的关系
一、巴楚文化是三峡文化独有的文化资源

巴蜀 楚文化

巴蜀 楚文化

绝公 三 ’权 绝 ‘书 碑 工, 是 绝鲁 唐 ’建 宰 而刻 相 得字 裴 名, 度 。因 撰 ‘文 文, 绝大 ’书 ‘法 书家 柳
诸葛亮
青羊宫坐落在成都西南郊,南面百花潭、武侯祠(汉昭烈庙),西望杜甫草堂, 东邻二仙庵。相传宫观始于周,初名“青羊肆”。据考证,三国之际取名“青羊观” 到了唐代改名“玄中观”,在唐僖宗时又改“观”为“宫”。五代时改称“青羊观” 又复名为“青羊宫”,直至今日。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 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 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贡 嘎 山
剑门蜀道是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剑门关为核心,北起陕西宁强,南到成都 ,全长450公里。 因1000年前诗仙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得以名扬天下 。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 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 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 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境内(距成都95公里), 总面积482.8平方公里。区内大雪山海拔5364米,是成都第一峰,终年积雪不化, 在阳光照射下,洁白晶莹,银光灿烂,秀美壮观。唐代大诗人杜甫盛赞此景, 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绝句。西岭雪山也因此得名。
巴蜀与楚文化
是成 盆都 地是 的四 西川 部的 ,省 成会 。都 , 平位 原于 东四 部川 。
国 家 级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四川位于中国中部偏西,长江上游,简称川或蜀。
武侯祠(Temple of Marquis)是纪念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 的祠宇。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乡侯为汉时 爵位,自下而上,分别是亭侯,乡侯,县侯,关羽授封寿亭侯),死后 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 祠”。

区域文化传统与唐诗创作风貌的离合——以楚、蜀文化为例的分析(一)

区域文化传统与唐诗创作风貌的离合——以楚、蜀文化为例的分析(一)

区域文化传统与唐诗创作风貌的离合——以楚、蜀文化为例的分析(一) 【内容提要】文化的历史传统与诗人活动的地域空间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交叉和叠合,由于这一关系导致了诗歌创作风貌与文化传统的结合或分离。

或者表现为传统和现实的一致性,诗人的创作在延伸传统,如楚文化对唐代诗人创作的影响;或者表现为由于地域偏僻而导致传统文化与现实的距离,顽强的古老文化传统却成了抵制时俗文化的利器,巴蜀文化对陈子昂的影响即为一例。

【关键词】传统/地域/楚文化/陈子昂传统文化因发生的关系,常常表现为地域文化的特点。

因此某一地域特点鲜明的文化传承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交合。

同中心文化或中原文化相比,它们更多是处于次中心或边缘地带文化区,如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

唐代诗歌中,这种叠合通常表现为有地域特征的人事在诗歌中的表现,在长沙诗中常常会咏唱贾谊;在蜀中诗中常常会咏唱诸葛亮。

即使在一般诗中也会关注历史上这一区域的人文景观。

如张说《过庾信宅》云:“兰成追宋玉,旧宅偶词人。

笔涌江山气,文骄云雨神。

包胥非救楚,随会反留秦。

独有东阳守,来嗟古树春。

”庾信宅在今湖北江陵县北,本为宋玉宅,侯景之乱时,庾信自建康遁归江陵,居之,故《哀江南赋》云:“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

”以上是比较具体的表现,作为地域文化和地域空间的叠合,主要还是表现为一种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这方面楚文化最具代表性。

一、文化叠合论:文学中的楚风楚文化在唐代的传播有两个方面:其一,楚文化在一般文化意义上的传播,表现为时间性。

自汉以来,楚文化不断渗透。

文学中上标举的《风》《骚》,衍化为两个传统,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

其二,表现为地域性,我们讲楚文化,实际上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泛楚文化,在唐代人的眼里,有巴楚、吴楚的对称性连称,说明楚有很大的区域范围,其北至淮水,储光羲《安宜园林献高使君》云:“楚言满邻里,雁叫喧池台。

”安宜,今江苏宝应。

孟浩然《夕次蔡阳馆》云:“听歌知近楚,投馆忽如归。

楚文化概述

楚文化概述

楚文化概述楚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楚国地区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3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文化是一种多元而富有活力的文化,涵盖了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以下是对楚文化的概述和相关参考内容。

楚国是中国古代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楚国繁荣发展了几个世纪,形成了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点。

楚国的语言主要是楚语,虽然楚文独具特色,但由于后世的文字记录较少,关于楚语的详细资料相对较少。

在楚文化的文学方面,楚辞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楚辞是楚国的古代诗歌,主要反映了楚国丰富多彩的生活、爱情、哲学思考等各个方面。

著名的《离骚》就是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此外,楚辞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如《九歌》、《九辩》等,这些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楚文化在艺术方面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楚国的艺术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玉器和墓葬等方面。

楚人善于制作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如鼎、钟、觥等,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展现了楚文化的审美追求和技艺水平。

楚文化中的玉器也十分著名,楚人对玉石的崇拜和善于雕琢玉器的技艺被广泛流传。

此外,楚文化中的墓葬也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楚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成为研究古代艺术和历史的重要材料。

在哲学和宗教方面,楚文化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楚国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楚辞》和《楚书》等文献中。

楚辞中的哲学思考比较深邃,涉及到人生、命运、世界观等诸多问题,表现出楚国人民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而楚书则是楚国国家宗教的重要文献,记载了楚国的祭祀仪式、信仰等内容。

楚人崇拜自然和祖先,相信祭祀可以保佑国家和人民的安定和繁荣。

楚国的政治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楚国实行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楚国的君主称为“王”,王权较为强大,并且楚国的行政区划较为细分,地方政权相对独立。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全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地域内的文化。

现代的山东省,先秦时代,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的地域,汉代以后统一为山东。

齐鲁文化是我国最繁荣的文化,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系统,而东临海滨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两种古老的文化存在差异。

相对地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尚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汉代以后实现了文化融合。

二、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风俗略同的地区。

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同。

它西部毗连西藏和云南、贵州;西北部与青海相接,北部与陕西、甘肃为邻,东连湖北、湖南。

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戏剧文化、雕版文化等为主要内容。

雕版,古书上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茶,《神农本草》这本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四川的盖碗茶小有名气。

三、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域,又特别是湖北。

荆楚文化有八大特点:一是炎帝的神农文化;二楚国的历史文化,如青铜铸造、丝织刺锈,还有哲学、辞赋(楚辞)、音乐、舞蹈等;三是秦汉文化,如赤壁赋、隆中对等;四是清江巴土文化,如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独居一格;五是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的资源。

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

六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的巫峡、瞿塘峡、西陵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

七是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和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河(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

八是现代革命文化。

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近代的“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巴蜀文化与楚文化相互交融的原因

巴蜀文化与楚文化相互交融的原因

巴蜀文化与楚文化相互交融的原因1. 引言巴蜀文化和楚文化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之一,它们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在相互交流中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探讨巴蜀文化与楚文化相互交融的原因。

2. 地理环境的影响2.1 巴蜀地区巴蜀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形复杂多样,山川纵横。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巴蜀人民勇敢、坚韧的性格,也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2 楚地楚地位于中国中部,以长江为界,东临江汉平原,西接湖南湖北两省。

这里水土丰沃,气候宜人,适合农业和渔业发展。

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楚地成为一个繁荣富庶的地区。

3. 历史背景的影响3.1 巴蜀文化的形成巴蜀地区在古代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其文化发展受到了外界的较少影响。

巴蜀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包括语言、习俗、艺术等方面。

3.2 楚文化的形成楚地位于华夏文明与岭南文明交汇的地带,曾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楚人勤劳智慧,善于创造,并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

3.3 历史事件对交融产生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巴蜀地区和楚地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两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交融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公元前316年,秦国攻灭楚国后,许多楚人逃亡到巴蜀地区,并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来。

4. 经济交流促进了文化交融4.1 川江航运贸易川江航运贸易是巴蜀地区和楚地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形式。

长江和岷江是两个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通过船舶运输,巴蜀地区和楚地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这促进了两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2 农业技术的传播巴蜀地区以农业为主导经济,而楚地也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

两个地区之间在农业生产技术上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例如种植技术、灌溉系统等方面。

这种技术交流不仅促进了双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

5. 文化传播加强了文化交融5.1 文学艺术交流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略说长江三大古文化区

略说长江三大古文化区
江堰水利灌溉工程( 4 年灌溉农 田 2 8 1 9 9 2 万亩 , 到 洞在岳麓山抱黄洞( 今湖南善化 西) 所创岳麓山书
19 年扩大至 10 96 10多万亩) 、创立于秦始皇二 十
院 。以后建宁崇安( 今属福建) 人胡安国父子讲学南
“ , 乾 六年 ~ 三十三年( 公元前 2 1 2 ~前 24 的广西兴 岳 ,率开湖湘之学统”奠定了湖湘文化的基础 。 1 年) 安灵渠( 兴修 , 史禄 以沟通湘 、 漓二水 , 系长江与 道元年(15 , 联 16 年)蜀人张拭主持岳麓书院 , 对湖湘 珠江两大水系。其斗门为船闸的先导 , 是世界上最 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 了推波助澜 的作用。[ 起 4 1 至绍
扬雄 、 陈子昂、 白、 、 、 、 、 李 苏轼 苏洵 苏辙 杨慎 的古文明。它们主要以发达的稻作文明( 以河姆渡 王褒 、
文明为代表) 与渔耕文 明( 以大溪文化为代表) 为载 张船山等大文学家 、 大哲学家 、 大思想家 , 出谯 孕育
体。 迨及商周时 , 三个文化区所创造 出的青铜文明
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 万里长江沿线亦是中华民族的

条生命线和发展线。 长江流域早在几百万年前便
分布着若干个人类发源点与生长点 ,最早有距今 20万年的巫山人 ( 0 其化石出土于重庆巫山县) 、 距
今 10 7 万年的元谋人 ( 出土于云南省元谋县) ——
两者代表着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直立人 。 此外 在长江流域还发现有距今六七十万年的郧县人( 出 土于湖北省郧县)郧西人( 、 出土于湖北郧西县 )距 ,
今 2 万年的长 阳人( 0 出土于湖北长阳县)丽江人 、 ( 出土于云南省丽江县) 和县人 ( 、 出土于安徽省和 县)距今 5 l , 一 万年的资阳人( 出土于四川 省资阳 市) 、 汉阳人( 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 。至于在浙 江省 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距今六七千年 的河姆渡文 化遗址 、 在重庆市巫山县大溪 口发现的距今五六千 年的大溪文化遗址 、 在安徽省含 山县凌家滩村发现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不少文化。

在黄河流域的文化,被称为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

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则为长江流域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上的差距,让两个流域的文化风格迥异。

而同属于南方文化的巴蜀和荆楚,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

一、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源流及特征(一)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楚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夏商之际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

屈原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高阳是黄帝的后人,那屈原也就是黄帝后人。

而屈原是楚国王室,所以楚人的先祖也来自于北方,楚文化也有北方中原文化的色彩,与中原文化一体。

当楚国的先祖来到荆楚大地时,楚国当地还有许多蛮夷。

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逐步实现了与蛮夷民族的大融合。

楚国是在融合这些蛮夷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文化也是在对这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和氛围中成长的。

楚国是在西周初年周成王时期建立的,所以缺少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积淀,楚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楚民族对中原优秀文化也有过借鉴,形成了一个杂糅的文化。

(二)楚文化的特性关于楚文化的特征,专家们大多倾向于四个方面的特征,即,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这一点是从荆楚民族的形成来看的。

楚先民们在北方强国的压迫下被迫南迁,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直遭受侵伐的,于是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壮大自己;第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

这一点是从楚人立国为出发点的。

周成王仅封予熊绎子男之爵,与当时其他诸侯地位差距甚大。

西周中叶,楚君熊渠分封诸子,均以“王”为号。

他不惧周朝,还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中原) 之号谥。

”实在是豪迈之举;第三,和谐融合的竞争意识。

西周时期的楚国一直是受到周王室压迫和中原诸侯国歧视的弱小异族邦国。

楚武王自立为王,楚庄王开疆拓土威震中原,既而雄霸天下,楚国在与周王朝竞争中国,逐渐强盛起来。

论楚文化对巴蜀文学的影响

论楚文化对巴蜀文学的影响

On the Influence of Chu Culture on the Bashu
Literature
作者: 陈涛[1]
作者机构: [1]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四川内江641100
出版物刊名: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43-4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7期
主题词: 巴蜀文学;五次高峰;楚文化;老庄学说;屈原精神
摘要:巴蜀文学在汉、唐、宋、明和民国时期曾五次登上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这个辉煌成就的取得与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楚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自东方移殖巴蜀文苑,不仅从价值取向、思想境界上拓展了巴蜀文学的发展空间,而且在文学内容与形式上引导巴蜀文学作出了卓有成就的创新。

区域文化传统与唐诗创作风貌的离合——以楚、蜀文化为例的分析(一)

区域文化传统与唐诗创作风貌的离合——以楚、蜀文化为例的分析(一)

区域文化传统与唐诗创作风貌的离合——以楚、蜀文化为例的分析(一) 【内容提要】文化的历史传统与诗人活动的地域空间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交叉和叠合,由于这一关系导致了诗歌创作风貌与文化传统的结合或分离。

或者表现为传统和现实的一致性,诗人的创作在延伸传统,如楚文化对唐代诗人创作的影响;或者表现为由于地域偏僻而导致传统文化与现实的距离,顽强的古老文化传统却成了抵制时俗文化的利器,巴蜀文化对陈子昂的影响即为一例。

【关键词】传统/地域/楚文化/陈子昂传统文化因发生的关系,常常表现为地域文化的特点。

因此某一地域特点鲜明的文化传承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交合。

同中心文化或中原文化相比,它们更多是处于次中心或边缘地带文化区,如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

唐代诗歌中,这种叠合通常表现为有地域特征的人事在诗歌中的表现,在长沙诗中常常会咏唱贾谊;在蜀中诗中常常会咏唱诸葛亮。

即使在一般诗中也会关注历史上这一区域的人文景观。

如张说《过庾信宅》云:“兰成追宋玉,旧宅偶词人。

笔涌江山气,文骄云雨神。

包胥非救楚,随会反留秦。

独有东阳守,来嗟古树春。

”庾信宅在今湖北江陵县北,本为宋玉宅,侯景之乱时,庾信自建康遁归江陵,居之,故《哀江南赋》云:“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

”以上是比较具体的表现,作为地域文化和地域空间的叠合,主要还是表现为一种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这方面楚文化最具代表性。

一、文化叠合论:文学中的楚风楚文化在唐代的传播有两个方面:其一,楚文化在一般文化意义上的传播,表现为时间性。

自汉以来,楚文化不断渗透。

文学中上标举的《风》《骚》,衍化为两个传统,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

其二,表现为地域性,我们讲楚文化,实际上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泛楚文化,在唐代人的眼里,有巴楚、吴楚的对称性连称,说明楚有很大的区域范围,其北至淮水,储光羲《安宜园林献高使君》云:“楚言满邻里,雁叫喧池台。

”安宜,今江苏宝应。

孟浩然《夕次蔡阳馆》云:“听歌知近楚,投馆忽如归。

大汉各有特色的文化,可分为齐鲁、荆楚等五种,你家是哪种文化

大汉各有特色的文化,可分为齐鲁、荆楚等五种,你家是哪种文化

大汉各有特色的文化,可分为齐鲁、荆楚等五种,你家是哪种文化汉朝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汉朝芜湖可细分为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西汉1、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

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

2、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确切地说,汉文化的很大成份来源于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

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

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

汉代十三州3、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

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4、关中文化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

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以田为上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

关中5、北方文化北方文化亦即燕赵文化。

这种文化观念主要产生于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国、中山国、燕国以及以北的地区。

这一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

除了上述五种文化主体之外,还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等,都曾对汉文化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同时更多的则是受后来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全国一统的“大一统汉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
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不少文化。

在黄河流域的文化,被称为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

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则为长江流域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上的差距,让两个流域的文化风格迥异。

而同属于南方文化的巴蜀和荆楚,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

一、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源流及特征
(一)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楚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夏商之际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

屈原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高阳是黄帝的后人,那屈原也就是黄帝后人。

而屈原是楚国王室,所以楚人的先祖也来自于北方,楚文化也有北方中原文化的色彩,与中原文化一体。

当楚国的先祖来到荆楚大地时,楚国当地还有许多蛮夷。

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逐步实现了与蛮夷民族的大融合。

楚国是在融合这些蛮夷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文化也是在对这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和氛围中成长的。

楚国是在西周初年周成王时期建立的,所以缺少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积淀,楚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楚民族对中原优秀文化也有过借鉴,形成了一个杂糅的文化。

(二)楚文化的特性
关于楚文化的特征,专家们大多倾向于四个方面的特征,即,
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这一点是从荆楚民族的形成来看的。

楚先民们在北方强国的压迫下被迫南迁,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直遭受侵伐的,于是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壮大自己;
第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

这一点是从楚人立国为出发点的。

周成王仅封予熊绎子男之爵,与当时其他诸侯地位差距甚大。

西周中叶,楚君熊渠分封诸子,均以“王”为号。

他不惧周朝,还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中原) 之号谥。

”实在是豪迈之举;
第三,和谐融合的竞争意识。

西周时期的楚国一直是受到周王室压迫和中原诸侯国歧视的弱小异族邦国。

楚武王自立为王,楚庄王开疆拓土威震中原,既而雄霸天下,楚国在与周王朝竞争中国,逐渐强盛起来。

第四,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荆楚地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交叉地带,是九省通衢,也正是这种情况,使得楚文化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并率先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南方各族进行兼容并包,形成了五彩斑斓、极具吸引力的荆楚文化。

(三)什么是巴蜀文化
我们今天所采用的关于巴蜀文化的概念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义的巴蜀文化,它指“四川省地域内,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题,包括省内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四)巴蜀文化的特征
那么,山清水秀且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巴蜀地区的文化又会有怎样的特性呢?
第一,强烈的反叛意识,锐意的革新精神。

“巴蜀人总能引领文坛的革新。

蜀中才子,
西汉时代的司马相如的创作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李白豪迈的文字张扬属于时代的激情,他们都不仅仅是文学家,更是思想界的先锋。

第二,瑰丽飘逸的思想,至情至性的品格。

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流水,这些都是诗人笔下的场景。

这些景色可以让巴蜀人产生神秘奇幻想象。

诞生了像《山海经》这样的奇书,它淋漓尽致的展开想象,记述了无数稀奇古怪的故事。

二、巴蜀文化和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文学
从文学上来说,南北方的风格差异是很大的。

大体上来说,北方文风比较朴实和理性,而南方孕育出了浪漫的神话。

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同时作为南方文化的代表,便拥有了共同的风格基调。

但是,二者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这种浪漫主义下的文学又是有些细微差别的。

春秋时期楚国文学成就多在诗歌,《诗经》中的《汉广》一首,就是江汉地区所作,描写了楚地人民的安逸、快乐生活。

到了战国时期,楚国文学的成就在于散文和诗歌,以庄子散文和屈原诗为典型。

是这一时期是楚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峰。

《庄子》一书,千奇百怪,“寓言十九”,这是庄子浪漫主义的一种表现。

他总是用一些极为夸张的事物来描述“大道”。

不仅内容怪诞,文字也是绮丽。

他所追求的,是无欲无求的田野生活。

而在诗歌的造诣上,成就最高者,莫过于屈原。

屈原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楚辞写了很多女神的故事,里面的神灵,都有些有肉。

楚辞中的很多形象,就是他自己的写照。

在了解了楚国文化中的浪漫主义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巴蜀大地上的浪漫主义。

古代巴蜀作家多富浪漫气质,巴蜀文化也兼具南北文化的特征。

它受到了楚和秦的双重影响。

我们从以下几个例子来说明。

汉大赋是最能显示出崇高特征的。

说道汉赋,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他认为,作家在创作前应有仰观宇宙、俯察万类的气势和胸怀,亦即创作主体需具有崇高的意识。

李白的诗潇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用词也十分瑰丽。

三、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中的原始信仰
说到古人的原始信仰问题,南方文化以巫鬼信仰为最盛,南方文化中又以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影响最大。

巫起源于原始宗教,是沟通人神的“中间人”,指导人对于鬼神的祭祀。

春秋战国时期,巴蜀和楚的巫崇拜极为鼎盛。

在楚国,巫师祭祀之风成就了楚国的巫学传统,巫、医一体。

当秦消灭了巴蜀和楚国后,楚国的巫风很快就衰落了,但巫信仰却在巴蜀地区继续盛行。

东汉时期,张道陵在四川创了五斗米教。

后来巫的位置下降,但在民间,巴蜀的巫崇拜却和佛道并行发展。

直到近现代,巴蜀的部分地区依然有巫汉、巫婆以及由巫派生出来的算命、卜卦、看相、看风水等行当。

四、墓葬文化
(一)楚文化
离丹阳不远的湖北襄樊真武山遗址、宜城郭家岗遗址等,其房屋建造比较简单,既有半地穴式建筑,又有地面建筑,有单间,也有连间,土坯墙,有柱洞,地表经烧烤过。

墓葬建筑也比较简单,均为竖穴土坑式,规模不大,无任何附属设施,随葬品也不多。

(二)巴蜀文化
据现有资料表明,巴蜀本地墓葬或无葬具,或为独木棺(即船棺,典型例证为成都市商业街发掘的一个规模极大规格极高的船棺葬遗址),其他在墓葬的结构形制等方面也比较简单。

在三峡地区,还有悬棺,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五、出土文物
(一)楚文化
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其中的青铜编钟、尊盘、联襟对壶、鹿角立鹤、漆木衣箱等堪称国宝;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龙凤妇女图,子弹库出土的男子御龙图;直至西汉仍广泛流行的楚式山字镜。

楚国青铜器、漆器、丝织品的种类繁多、工艺精美,可谓熠熠生辉,中原列国望尘莫及。

(二)巴蜀文化
在四川成都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出土的高达十二米的青铜神树,纵目的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都是在中国境内从来没有出土过的。

薄如蝉翼的纯金打造的镂空太阳神鸟,以现在的工艺都很难打造。

六、音乐
(一)楚文化
楚人有极高水平的乐理知识(曾侯乙墓出土大型乐器、荆州凤凰山古墓群出土大量乐器及乐舞图案织物等)。

(二)巴蜀文化
巴蜀人有民歌(劳动号子、山歌、神歌)、曲艺(四川清音、四川扬琴、花鼓、弹唱、善书)、戏曲(川剧、灯戏、傩戏、曲剧)、器乐(吹打乐、锣鼓乐、丝竹乐以及各种乐器的独奏曲)。

七、展望未来
巴蜀文化和楚文化都是我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也面临着挑战。

巴蜀文化和楚文化要想走得更远,就要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保持文化的活力。

但同时也要保持住自己文化的核心,有核心的文化,才不会被其他文化所打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