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林嘉教授)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二、历史的维度: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发展 • (一)是追求自由还是追求安全 • 一般来说,一国的法律环境给予劳动关系双方更多的协
商空间,偏向于当事人自治,则更多地追求自由的价值; 一国的法律环境更注重通过国家强制性立法对劳动关系 进行干预,偏向于国家强制,则更多地追求安全的价值。
7
• (二)劳动法的产生发展就是对劳动关系不断强制的过 程
谈判
20世纪70年代
和实践 策,个体争议解决机制
个人雇佣 20世纪70年代— 政府
权利
20世纪末
保护性立法 立法和普通法原则确立了雇员的权 利,诉讼作为纠纷解决机制
9
(三)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法的影响——放松管制的 提出 背景: •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产业结构的变化 • 互联网的发展
10
• 放松管制现象: • 1、劳动保护去管制化 • 2、非典型劳动关系迅速发展 • 3、工会力量式微
的原因,法律是社会中各种利益冲突的表现,实际上是 利益的安排和平衡。” • 私法以个人利益为本位,公法以国家利益为本位,社会 法则是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
3
• 私法是以个体自治的调整模式为主 • 公法则是以国家强制的调整模式为主 • 劳动法作为社会法,综合采取个体自治、团体自治以及
国家强制多种调整模式
5
各种调整模式之间的关系: 多种调整模式之间形成层级关系,基于此种层级区分所形 成的法规范在效力上产生适用的先后顺序,原则上国家强 制的规范优先,团体自治形成的规范次之,个体自治所缔 结的规范则是最后。 通过国家强制与团体的自治对居于不平等地位的缔约当事 人的双方的意思自治设定相应的底线,从而对强势主体进 行适当的制衡。
• 劳动基本权保护和反歧视法得到发展
11
• 三、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 (一)《劳动合同法》对个别劳动关系的调整 • 1、《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评估 • 2、《劳动合同法》修改的争论 • 关于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 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12
• 3、《劳动合同法》修改需要考虑的几大关系: •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 管制与自治的关系 • 劳动安全与弹性的关系 • 劳动立法与司法的关系
13
• (二)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 当前我国集体劳动争议现状 • 2013年,各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处理10人以上集体
劳动争议1.3万件,涉及劳动者39.5万人,案均涉及30人, 同比分别增长19.2%、23.3%和3.4%。 • 2014年上半年,涉及劳动者集体行动(罢工)数量大幅 增加,由工会系统参与处置或掌握的数据共计2000多件。 • 2015年集体行动2773件。
者集体享有,并由劳动者的代表——工会来行使的权利。 • 结社自由(freedom of association)、集体谈判权
(collective bargaining)和罢工权(the right to strike) • 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称之为劳动三权(劳动者之团结权、
团体协商权和争议权)
16
14
• 集体争议高发之原因分析 • 1、经济下行和调整对企业的影响 • 2、劳动者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和权利诉求日益增强 • 3、企业前期的违法行动引发的后续效应 • 4、缺乏必要的沟通协商机制和自我修复机制
15
• 权利基础:劳动三权理论 • 集体劳动权(宪法上的权利)。 • 所谓集体劳动权,又称劳动者的集体权利,是指由劳动
17
• 集体谈判权,我国的相关劳动法规如《工会法》、《集 体合同规定》、《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行业性 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劳动合同法》中 皆有所规定,可谓有法可依。
18
• 关于罢工权 • 罢工权的性质?是否为核心的公民权利? • 罢工是目的还是手段? • 德国联邦劳动法院指出,没有罢工权的集体协商对
劳工而言无异于集体行乞(collective begging)。 • 我国1954年宪法没有罢工权的规定,1975年宪法的
第28条和1978年宪法的第45条都有关于罢工权的规 定,1979年和1980年分别对宪法进行了两次修改, 罢工权仍然保留,直到1982年的现行宪法,“罢工自 由”才从宪法明文规定中消失。
• 劳工能否享有团结权,组建真正代表自己利益诉求的组 织?
• 1948年就已纳入ILO第87号公约(C87-Freedom of Associ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Organize Convention 1948)——《结社自由及保护组织权公约》, 该公约所规定的结社自由已成为国际劳动法领域最为基 本的原则,其重要性已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 截止2007年12月份,148个国家已批准该公约,批准国 的比例已占ILO会员国82%。我国至今没有加入。
• 1、以国家统合为代表的欧洲各国劳动法的发展 • 2、以自由竞争为代表的美国劳动法的发展
8
时代
时间
主导者 雇佣制度
特点
产业 19世纪80年代— 企业 雇主特权和自 雇主确定劳动条款和条件。法律制
经营
20世纪20年代
治
度是基于契约自由以及为防止国家
干预个人财产权的宪法性保护
集体 20世纪30年代— 工会 劳工市场机制 集体协议,劳资关系稳定,宏观政
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林嘉 2017年4月
1
• 一、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基本理论 • 法律调整模式是指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方式、方法的具
体形式。 • 法律调整方法是指对社会关系施加法律影响的方法、方
式、类型的总和。
2
• 调整模式差异的本质:利益 • 20世纪利益法学创始人菲力普•赫克说:“利益是法产生
4
• 劳动关系之特点 人身性和财产性的兼容:形式上的财产性,实质上的人身性 从属性与平等性的兼容:形式上的平等性,实质上的从属性
• 德国学者拉德布鲁赫(G•Radbruch)归纳社会法的基本特征包 括:第一,考量表面上平等的人格概念背后不同的、基于社会地 位而产生的个别性,即社会强者与社会弱者的差别(强调法律主 体的特殊性)。第二,对社会弱者的保护及对社会强者的约束 (社会法的保护功能)……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二、历史的维度: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发展 • (一)是追求自由还是追求安全 • 一般来说,一国的法律环境给予劳动关系双方更多的协
商空间,偏向于当事人自治,则更多地追求自由的价值; 一国的法律环境更注重通过国家强制性立法对劳动关系 进行干预,偏向于国家强制,则更多地追求安全的价值。
7
• (二)劳动法的产生发展就是对劳动关系不断强制的过 程
谈判
20世纪70年代
和实践 策,个体争议解决机制
个人雇佣 20世纪70年代— 政府
权利
20世纪末
保护性立法 立法和普通法原则确立了雇员的权 利,诉讼作为纠纷解决机制
9
(三)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法的影响——放松管制的 提出 背景: •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产业结构的变化 • 互联网的发展
10
• 放松管制现象: • 1、劳动保护去管制化 • 2、非典型劳动关系迅速发展 • 3、工会力量式微
的原因,法律是社会中各种利益冲突的表现,实际上是 利益的安排和平衡。” • 私法以个人利益为本位,公法以国家利益为本位,社会 法则是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
3
• 私法是以个体自治的调整模式为主 • 公法则是以国家强制的调整模式为主 • 劳动法作为社会法,综合采取个体自治、团体自治以及
国家强制多种调整模式
5
各种调整模式之间的关系: 多种调整模式之间形成层级关系,基于此种层级区分所形 成的法规范在效力上产生适用的先后顺序,原则上国家强 制的规范优先,团体自治形成的规范次之,个体自治所缔 结的规范则是最后。 通过国家强制与团体的自治对居于不平等地位的缔约当事 人的双方的意思自治设定相应的底线,从而对强势主体进 行适当的制衡。
• 劳动基本权保护和反歧视法得到发展
11
• 三、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 (一)《劳动合同法》对个别劳动关系的调整 • 1、《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评估 • 2、《劳动合同法》修改的争论 • 关于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 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12
• 3、《劳动合同法》修改需要考虑的几大关系: •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 管制与自治的关系 • 劳动安全与弹性的关系 • 劳动立法与司法的关系
13
• (二)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 当前我国集体劳动争议现状 • 2013年,各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处理10人以上集体
劳动争议1.3万件,涉及劳动者39.5万人,案均涉及30人, 同比分别增长19.2%、23.3%和3.4%。 • 2014年上半年,涉及劳动者集体行动(罢工)数量大幅 增加,由工会系统参与处置或掌握的数据共计2000多件。 • 2015年集体行动2773件。
者集体享有,并由劳动者的代表——工会来行使的权利。 • 结社自由(freedom of association)、集体谈判权
(collective bargaining)和罢工权(the right to strike) • 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称之为劳动三权(劳动者之团结权、
团体协商权和争议权)
16
14
• 集体争议高发之原因分析 • 1、经济下行和调整对企业的影响 • 2、劳动者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和权利诉求日益增强 • 3、企业前期的违法行动引发的后续效应 • 4、缺乏必要的沟通协商机制和自我修复机制
15
• 权利基础:劳动三权理论 • 集体劳动权(宪法上的权利)。 • 所谓集体劳动权,又称劳动者的集体权利,是指由劳动
17
• 集体谈判权,我国的相关劳动法规如《工会法》、《集 体合同规定》、《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行业性 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劳动合同法》中 皆有所规定,可谓有法可依。
18
• 关于罢工权 • 罢工权的性质?是否为核心的公民权利? • 罢工是目的还是手段? • 德国联邦劳动法院指出,没有罢工权的集体协商对
劳工而言无异于集体行乞(collective begging)。 • 我国1954年宪法没有罢工权的规定,1975年宪法的
第28条和1978年宪法的第45条都有关于罢工权的规 定,1979年和1980年分别对宪法进行了两次修改, 罢工权仍然保留,直到1982年的现行宪法,“罢工自 由”才从宪法明文规定中消失。
• 劳工能否享有团结权,组建真正代表自己利益诉求的组 织?
• 1948年就已纳入ILO第87号公约(C87-Freedom of Associ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Organize Convention 1948)——《结社自由及保护组织权公约》, 该公约所规定的结社自由已成为国际劳动法领域最为基 本的原则,其重要性已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 截止2007年12月份,148个国家已批准该公约,批准国 的比例已占ILO会员国82%。我国至今没有加入。
• 1、以国家统合为代表的欧洲各国劳动法的发展 • 2、以自由竞争为代表的美国劳动法的发展
8
时代
时间
主导者 雇佣制度
特点
产业 19世纪80年代— 企业 雇主特权和自 雇主确定劳动条款和条件。法律制
经营
20世纪20年代
治
度是基于契约自由以及为防止国家
干预个人财产权的宪法性保护
集体 20世纪30年代— 工会 劳工市场机制 集体协议,劳资关系稳定,宏观政
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林嘉 2017年4月
1
• 一、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基本理论 • 法律调整模式是指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方式、方法的具
体形式。 • 法律调整方法是指对社会关系施加法律影响的方法、方
式、类型的总和。
2
• 调整模式差异的本质:利益 • 20世纪利益法学创始人菲力普•赫克说:“利益是法产生
4
• 劳动关系之特点 人身性和财产性的兼容:形式上的财产性,实质上的人身性 从属性与平等性的兼容:形式上的平等性,实质上的从属性
• 德国学者拉德布鲁赫(G•Radbruch)归纳社会法的基本特征包 括:第一,考量表面上平等的人格概念背后不同的、基于社会地 位而产生的个别性,即社会强者与社会弱者的差别(强调法律主 体的特殊性)。第二,对社会弱者的保护及对社会强者的约束 (社会法的保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