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调研考试试题
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
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佝.偻(gōu)洗尽尘滓.(zǐ)杀一儆.百(jǐng)强.人所难(qiǎng)B.踟.蹰(chí)牛山濯.濯(zhuó)纵横捭.阖(bǎi)退避三舍.(shě)C.拗(ǎo)开浑身解.数(xiè)烜.赫一时(xuǎn)金蝉脱壳.(ké)D.岑.寂(cén)舐.犊情深(shì)扺.掌而谈(dǐ)返璞.归真(pú)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笑靥连锁店优柔寡断梦寐已求B.陨落入场券恬退隐忍淋漓尽至C.收讫主弦律得鱼忘筌荒诞不经D.谄媚照相机风声鹤唳永葆生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史铁生的散文名著《我与地坛》一文浓缩了作者对多年艰辛生活的深切体悟,读来楚楚动人....,感慨良多。
B.闹得沸沸扬扬....的江苏省高考方案几经波折后终于尘埃落定,新方案更加突出了语文、数学的基础地位。
C.刚从世锦赛载誉归来的羽坛名将林丹,即使着便装上街,也同样是精神抖擞,引得路人纷纷侧目而视....,暗暗喝彩。
D.他是个有名的电视迷,经常看得出神入化....,有时竟忘了吃饭,工作之余与别人谈论的话题也总是离不开电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金卷《清明上河图》是融书画神韵与黄金艺术为一体的文化珍品,具有较强的韧性、抗腐蚀、耐氧化,理论上可以保存万年之久。
B.为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团中央、全国学联日前准备启动“创业中国——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工程”大型公益活动。
C.为了对丝绸之路这一人类文明史上东西文明交互影响的血脉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研究,中央台及时启动了《敦煌》一片的拍摄计划。
D.由冯小刚导演,章子怡、葛优主演的《夜宴》在宿迁上映,但电影院前门可罗雀,因为观众很难承受五六十元甚至上百元的票价。
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调研试卷真题
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调研试卷一、选择题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时尚圈总是那么,又处处充满惊喜。
有人穿得光鲜靓丽,颠倒季节甚至混淆性别;有人穿得动感前卫,想法怪异,总要变着法子搞些新花样——总之让人。
当现实版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频频出现在大街小巷,曾经饱受争议的T台夸张设计也就渐渐了。
A . 五光十色注目不足为训B . 光怪陆离侧目不足为奇C . 五光十色侧目不足为训D . 光怪陆离注目不足为奇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鲁迅是除张爱玲之外,另一位让我感觉非常冷的作家。
是冷,构成了鲁迅的辨别度,他的冷和张爱玲的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①但如果你对鲁迅有一个整体性的阅读,你会发现,鲁迅的基础体温其实是非常高的②他太克制了,克制得让人心疼③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理解是他很克制④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⑤他的冷不是动态的、北风呼啸的那种,而是寂静的、天寒地冻的⑥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A . ①③②④⑤⑥B . ①⑥③②④⑤C. ⑤①⑥③②④D . ⑤③②④①⑥3. 下列对联与所描绘的传统文化精品,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②翻转折叠演万象,撕烫剪刻话春秋③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④投入红炉身软化,选成碧玉质坚凝A . ①书画②陶瓷③皮影④剪纸B . ①皮影②陶瓷③书画④剪纸C . ①书画②剪纸③皮影④陶瓷D . ①皮影②剪纸③书画④陶瓷4. 春华中学举行“全校师生读书月”徽标征集活动,下列是各徽标及推荐理由,其中最切合活动主题的一项是()A . ①以学生作为画面主体,展现当代青年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B . ②画面洗练风趣,猫头鹰专心读书的神态启迪学生读书要专注,给学生方法的指导。
C . ③众人开卷阅读的画面,既突出了读书的主题,又强调了此次活动“全体性”的特点。
2022-2023学年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共14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广东省惠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题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广东省惠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题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东南”与“西北”是古代中国频繁对举的两个方位概念。
司马迁说:“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这句话凝聚了古人丰富的地理经验。
很多历史文献也描述中国的地理大势为“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不惟地形,“东南”与“西北”在经济、文化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地理差异。
西晋张华《博物志》记:“东南之人,食水之产;西北之人,食六畜产。
”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云:“东南之俗好文,故进士多而经学少;西北之人尚质,故进士少而经学多。
”两宋时期,在经济文化重心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国人口“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在南宋即已形成。
到了明代,郭之奇已使用“东南人满,西北土满”来形容这样的人口分布格局变化。
至清康熙时,移民殖边以均人口的思想也被人提出来,朱奇龄明确主张“以东南有余之民,任西北有余之地”。
进入近代,西北移民殖边之论成为潮流,“东南人满,西北土满”一语,为近代中国社会各界人士耳熟能详。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南人满,西北土满”也早已是知识界表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口头禅。
胡焕庸将半壁区划法具体落实在中国人口地理研究之中,创制出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提出了一条可以标识中国东西部人口差异的分界线——“胡焕庸线”(以下简称“胡线”),即“瑷珲—腾冲线”,因地名变迁也被称为“黑河—腾冲线”。
“胡线”是依靠较高精度的人口数据,运用分界线思维和标准化手段,在现代科学研究过程中化约和展现“东南人满,西北土满”传统认识的产物。
可以说,学理上的“胡线”提出不足百年,但事实上的“胡线”已存在了千余年。
不能忽视的另外一个事实是,“胡线”是建立在一个“整体的中国领土空间”基础上画出的人口地理分界。
近代中国的领土空间是随着清代疆域观念变化和国际条约体系的介入,以清代疆域为主体逐步确立下来的。
2024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4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2024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2024.2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如果想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你就会去观察一大堆白色天鹅;当你看到无数天鹅都是白色的,会觉得这个假说似乎很合理。
从“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推出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推论方式就是归纳法。
演绎法则是跟归纳法很不一样的逻辑论证:如果前提是真的,结论便必定为真。
举个例子,“所有人终究会死”与“苏格拉底是人”两个前提(大前提与小前提)都为真,据此得到的结论“苏格拉底终完会死”是合理的。
演绎法是“从一般推出特殊”,而归纳法则是“从特殊推出一般”,从一组观察资料来论证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
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就算你进行再多观察,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你的普遍化主张。
例如:正巧有一只黑天鹅出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就会被证伪。
许多科学家与哲学家都相信,做科研就是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说。
如果像他们一样认为科学进步是靠着归纳法,那么你就必须面对归纳法自身存在的问题。
科学怎么能以如此不可靠的推论方式为基础呢?波普尔则干净利落地避开了这个问题。
根据他的说法,科学不是靠归纳。
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警如“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
科学家的下一步是去找到办法来测试假说。
在上面的例子中,便要去找一大堆不同种类的气体来加热。
但测试并不是要找出证据来支持假说,而是观察这个假说能否经得起种种证伪的尝试。
只要有一种气体被加热的时候没有膨胀,就足以破坏“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的假说。
如果通过一个反例驳斥了一个假说,那么就会带来一点新知:知道那个假说不是真的。
科学的进步是因为科学家从错误中学习。
观察到一大堆加热时确实会膨胀的气体,不会带给我们知识,或许只是让我们对自己的假说多一点信心。
江西省上进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2024-2025学年上学期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考查范围:高中全部内容。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深入讨论代谢学两条法则的细节之前,让我们先看一看在解剖课堂上被扔进焚烧桶的这个器官——脂肪。
脂肪在医学用语中叫作“脂肪组织”如今被视为至关重要的维持生命的器官之一。
根据定义,器官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独立于其他部分,并具有特定功能。
脂肪的特定功能便是调节能量。
我们将看到,脂肪不仅贮存能量,同时也控制着能量的消耗。
一种轻质、保温的能源脂肪由被称为脂肪细胞的个体细胞构成。
这些细胞对任何哺乳动物的生存而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海豹到骆驼乃至人类。
脂肪具有三个主要特性。
首先,与肌肉或骨骼相比,它更轻,因此便于随身携带。
其次,它能隔绝寒冷,因此能防止过多的热能通过空气而流失,尤其是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
如果你是....一只裹着厚厚脂肪的海豹,游在冰冷的大洋中,这便是极大的便利;而如果你是....40摄氏度沙漠中的一头骆驼,这便是极大的不便——除非你将....所有的脂肪储藏在一个大肉疙瘩(或称“驼峰”)里,以使身体的其余部分能够呼吸。
第三,脂肪能够贮存大量能量。
综上所述,脂肪是一种高效、轻质且具有保温性的能源。
每一个脂肪细胞都具备独特的能力,在需要的时候贮存能量。
贮存的能量越多,脂肪细胞就变得越膨胀,在尺寸上也变得更大。
在变胖的最初阶段,你并不会长出更多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的数量保持不变,但每一个细胞都因其贮存的能量变多而肿胀起来,增大到其原来体积的6倍。
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调研测试试卷
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调研测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调研测 (共10题;共65分)1. (6分) (2020高三下·齐齐哈尔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尽管古代东方写意画的意境潇洒、品格高雅,但这恐怕还不是中国画主要的成就,西方绘画在表现个性情感方面所产生的经典作品应该也是不胜枚举,况且西方画家生性淳朴,待艺术真诚,且开放包容,尤其越到近代画面意味也越醇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画作品令西方美慕的恐怕还是水墨写意画,因为书法线条的介入,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精深幽微,包含广大,这个语言系统又极具现代价值。
中国画赖以存在的基本特征是以毛笔线条表现为主导的“写意画”,()。
有了“自然质朴”的社会情感,就会少很多矫揉造作的“假大空”的、脱离人们群众真实情感的美术样式,这也是中华文明以淳朴务实为基础的民族精神的特征——对“浮华制作”的厌弃以及对具有“朴实内美”精神品格的笔墨写意的尊重。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所以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这个语言系统精深幽微,包含广大,极具现代价值。
B . 所以中国绘画才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极具现代价值,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精深幽微。
C . 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精深幽微,又极具现代价值。
D . 中国绘画才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精深幽微,又极具现代价值。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它可以统摄在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范畴内,并且也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
江苏省苏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调研测试语文2024.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
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
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有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能表现本国精神。
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
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
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
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
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落。
四十年来,上海等通商大埠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多为租界外国人建设,中国市民只是附和而已。
此类建筑无中国复兴精神迹象。
今后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建设,但应是自觉的,由专业建筑师指导,在科学结构上有艺术表现,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
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
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
它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
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
细项上东西凑合且多属过去时代,不适应中国经济情形也不能普遍。
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监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开学调研监测考试语文试题2024.9 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再来看战争。
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
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
然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
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
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
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
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
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试题含含答案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2013-9-26一、(共 15 分,每题 3 分)1. 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全都不同样的一组是().铜臭臭氧巷子巷道高亢引吭高歌舒适持之以恒A./ ../../../ ..无须会见负疚归罪遂心半身不遂拘泥泥古不化B ./../../../..佣金佣工靓妆靓女狙击前倨后恭纶巾经纶世务C ./ ../ ../../.D.炽热 / 咫尺媲美/毗邻丧气/含英咀华廉价/脑满肠肥.........2.以下各项字形所有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伏帖锻炼倒塌坐收渔利声名鹊起B.弛骋谛造坐落融合贯穿忍气吞声C.幅员缥渺慰籍真知卓见精神涣发D.勇猛题要急躁英豪气慨豪门旺族3.挨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适合的一组是()① 他忘不了那一段的旧事,也忘不了曾帮助过他的人。
②考生在考试时碰到一时拿禁止的题目,不重要张,要沉着思虑,认真认真追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增很多情味。
郁郁葱葱的万竿碧竹,更显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
④假如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难过,那么这类人生得太单薄了。
A. 酸楚思索忘却不免B.心酸思索释怀难免C.酸楚捉摸释怀难免D.心酸捉摸忘却不免,显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水平易技术队伍的素质经过神舟飞船上的一块块仪表板充足表现了出来。
B.传统大学教育不论是从前的精英式教育,仍是此刻的普及性教育,都与市场和家产联合重视不够,不与家产联合就没法解决教育的效率问题。
C.事实证明,修筑青藏铁路是加速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措施,是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D.旅行胜地那绿如屏风的青山,潺潺的流水以及油画般的景致,把游人带着迷人的天地。
5.以下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黄仁宇的《孔孟》一文选自《赫逊河边谈中国历史》。
( 生活·念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2 年版 )B.先人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质量调研试题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质量调研试题第Ⅰ卷(共30分)一、(9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 嫡.传/同仇敌.忾诋.毁/砥.柱中流塞.外/塞.翁失马B 兜.售/豆.蔻年华悱.恻/成绩斐.然间.或/间.不容发C 落.泊/落.花流水开拓./落拓.不羁解.数/解.甲归田D 稽.查/反唇相讥.辐.条/芙.蓉出水诨.名/贿.赂公行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擦皮鞋营生如今又见兴起;见得多了;也就不以为然....了;何况这也确实是一种正当的职业。
B.他已经离休多年了;仍无时无刻....惦念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C.在这颗核桃上;刻着28个罗汉;个个栩栩如生;真是鬼斧神工....。
D.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相濡以沫....;生活美满幸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可以预料;中国的电脑事业一定会成为21世纪的拳头产品。
B 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500克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花粉。
C 父亲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D 改变原有的大学录取模式;是为了增加录取工作的透明度。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尽管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工作相当古老——有两个例子;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北非学者阿拉伯·英布·卡尔顿;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14世纪撰写的对他人的描述——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人类学是相对晚近的西方文明的产物。
例如;在美国;学院或大学(在罗彻斯特大学)普通人类学含学分的第一次课程直到1879年才开设。
倘若人们一直关心他们自己及其起源以及其他人;那么为什么成体系的人类学学科这么长时间才问世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像人类历史一样复杂。
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与人类的技术局限有关。
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范围。
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冒险。
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第一卷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侮辱怃然忤逆宁缺毋滥捂捂盖盖B、颀长祈祷歧路漂亮多彩企足而待C、研磨筵席岩溶严丝合缝争奇斗妍D、喻义熨帖鬻画钟灵毓秀与人为善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厉害利害得失符合随声附和B、变换变幻莫测株连珠联璧合C、大意微言大义廉正廉政建设D、驱除祛除病魔作客做客他乡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丰老汇闻名音乐剧《猫》的主题曲《回忆》,引领着观众进入时空隧道。
演出终止后,观众掌声__。
②也没有教师教,不知什么时候他___学会了音乐。
③送上我新出的论文集一本,敬希___。
④我们应该对媒体___渲染的畅销书做平复的分析。
A、叠起径自校正大肆B、迭起竟自教正大事C、叠起竟自校正大事C、迭起径自教正大肆4、下列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信息时代,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人们不喜爱那些穿靴戴帽、庞杂冗长的空话套话。
B、清华IT毕业生炙手可热,与世界范畴IT专业人才数百万的缺口有关。
C、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成功飞行,实现了中国人期盼已久的飞天妄图。
消息传来,国人弹冠相庆,世界为之轰动。
D、米兰·昆德拉在世界文学史上拥有的崇高的地位,他所阐述传达的理念阻碍了专门多人。
他的《生命不能承担之轻》秀色可餐,是他最好的作品。
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什么缘故关于这种教育乱收费现象至今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B、巴格达连续发生爆炸案件后,为防范“基地”组织突击,美国政府千名士兵加大对纽约等地的戒备。
C、继《玉观音》之后,海岩的新作《平淡生活》目前正在北京郊区紧张拍照。
该片除了仍由丁黑担任导演外,制作班底也全部来自《玉观音》,只是听说海岩要借该片转型。
D、世界舆论认为,与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剑拔弩张、军事色彩浓重的太空竞争相比,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更多地表达了和平、合作与科学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太原市徐沟中学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落莫朔风凛冽偌(rùo)大廿( èr ) 四桥B.瑕疵一遛空地怪癖(pì)怏(yàng)怏不乐C.黯然忧患倍尝攒( cuán)射像模(mó)像样D.国粹冥顽不灵编纂(zuǎn )勾(gòu)当(dàng)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鲁强一向很自信,这次接受任务后,他以为自己的计划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B.近年来,中东的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C.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过度开采仅存的林木资源,结果只能是纸浆价格上扬和用纸量增加,势必会造成洛阳纸贵的局面。
D.张老师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安之若素,仍然坚守三尺讲台,心系全体学生,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A.据介绍,“国宾导游”将肩负翻译.导游等多项角色于一身,专门负责接待政府部门外宾和内宾.会展团队和重点团队等。
B.温家宝总理5月22日重访北川中学,在高三(一)班教室的黑板上,用粉笔写下“多难兴邦”,并对同学们说:“我们要记住这4个字,相信经历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
”C.这个地方的百姓太穷,存款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很少;居民经济紧张,电影票价几元甚至十几元都承受不起。
D.质量执法大队的小王,对某企业送检的一批肉制品,未按该分管局长的意见,加盖“合格”签章,以至受到停职检查的处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从流坑那一条条铺着彩色鹅卵石的巷子走过,脚下发出的声响,像敲击编钟。
微微闭上双眼,让人思接千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应着千年古韵一路跌宕流向梦一般的前方②那一排排泥瓦覆盖着的屋③不知是状元楼高,还是庶民的檐低④站在至高点俯瞰全村⑤恩江的悠悠波浪⑥酷似麒麟的脊背A.④③②⑥⑤① B.①③②④⑥⑤ C.②③⑤④⑥① D.⑤⑥①④②③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与西方人对时间的覃思相比,中国哲人更早开始了对于时间的妙悟。
孔夫子从黄河滚滚东去不舍昼夜领悟到时间的永恒,庄子以“白驹过隙”喻指人生的短暂。
这种对时间的诗性感受方式,从一个侧面映照出中国哲学的诗意与情趣。
追溯哲人的诗性思考,我们会发现《诗经》的导源作用。
《诗经》以诗歌的形式传达了先民对于时间的感受与思考,从中可以谛听到个体意识由蒙昧朦胧向觉醒迈进过程中坚实的足音。
《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在诗人而言并非刻意为之,实在是基于先民对时间的深切感受。
这种感受大致包括三个层面:时序感受.心理感受.生命感受。
《诗经》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先民对时间的感受与农时.物候息息相关。
大而言之,春秋代序为年,而“春”.“秋”.“年”的本义都与农业有关。
在古人看来,季节首先意味着劳作收获,是他们的生命方式。
小而言之,日出日落,月令交替,决定着先民的生活节奏。
《豳风·七月》最为集中地表现了先民在时间流程中对于大自然的律动的把握。
全诗按月排比,平铺直叙,非常适宜于表现时间长河的平缓匀速流淌。
先民随着自然的律动呼吸,平静地接受自然的恩赐,“当耕而耕,当蚕而蚕,当作而作,当息而息”(黄熏《毛诗集成》)。
《七月》正是通过逐季逐月地展示与之相应的特定意象,完成了这幅年年岁岁循环不已的风俗画卷。
与《七月》将喜愠消融于时序的写法不同,行役诗的抒情主人公感受时序则满腹牢骚。
《小雅·采薇》前三章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表明士卒滞留边地时间之长;“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是久役难归所产生的激烈情绪。
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诗句敏感于“往”与“来”中时序的变迁,生发出沧桑之感,以至“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将哀痛之情推向极致。
如前所述,时间或曰时间词本身并无情感因素,只有它与特定意象联系在一起才会触动人心,产生诗美。
对于时间,不同心态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相爱的青年男女对离别时间的心理感受自会与他人不同,盼归的少妇对于黄昏的心理感受也异于常人。
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将时间分为“内在的时间”与“客观的时间”.“世界的时间”,所谓“内在的时间”即根据主体自身的体验去把握时间,亦可称之为主观时间。
《王风·采葛》.《郑风·子衿》“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诗句绝妙解说了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区别。
至于《王风·君子于役》首次将“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黄昏景致与伤别念远联系起来,正是盼归少妇对于黄昏时节的独特心理感受所致,这种心理感受经过后世诗人不断的体味与复现,无疑具有了原型的意义。
正如清人许瑶光所言,“已使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黄昏意象”作为文人对于时间的独特心理感受长久地留在古典诗词中。
又如黍离之痛亦具有原型意义,它的产生恰恰也基于时世变迁对诗人心理造成的影响。
5.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先民对时间的“心理感受”的一项是()A.《小雅·采薇》前三章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之后,用“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表达久役难归所产生的激烈情绪。
B.在古人看来,季节首先意味着劳作收获,是他们的生命方式。
小而言之,日出日落,月令交替,决定着先民的生活节奏。
C.《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诗句敏感于“往”与“来”中时序的变迁,生发出沧桑之感。
D.《王风·君子于役》首次将“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黄昏景致与伤别念远联系起来,正是盼归少妇对于黄昏时节的独特心理感受所致。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国哲人对时间的诗性感受方式,从一个侧面映照出中国哲学的诗意与情趣。
B.《豳风·七月》按月排比,平铺直叙,非常适宜于表现时间长河的平缓匀速流淌。
C.与将喜愠消融于时序的写法不同,行役诗的抒情主人公感受时序则满腹牢骚。
D.不同心态对时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相爱的青年男女对时间的心理感受自会与他人不同。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先民对时间的深切感受时序感受.心理感受.生命感受。
可见,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感受。
B.先民随着自然的律动呼吸,平静地接受自然的恩赐。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C.时间或曰时间词本身并无情感因素,只要它与特定意象联系在一起就会触动人心,产生诗美。
D.“黄昏意象”作为文人对于时间的独特心理感受长久地留在古典诗词中,故古典诗词定有“黄昏意象”。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甫,字子美,京兆人。
审言生闲,闲生甫。
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
”帝怒,诏三司杂问。
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帝解,不复问。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饥,辄弃官去。
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
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
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
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
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唐才子传)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的是A.少贫不自振振:通赈,救济 B.迨审言以文章显迨:等到C.窃恐转死沟壑窃:暗地里,暗自 D.亲诣其家诣:看望9.下列句子都能够表现杜甫“放旷不自检”性格特点的一项是①沉郁顿挫,随时敏给②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③关辅饥,辄弃官去④甫见之,或时不巾⑤常醉登武床,瞪视⑥武中衔之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玄宗看了杜甫的赋颂后,觉得他很有才能,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先提拔他为河西县尉,后又改派他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杜甫担任左拾遗官职时,为平民时的朋友房获罪琯获罪相说情,唐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
C.安禄山叛乱时,杜甫避乱,寄住鄜州的家长年生活艰难,年幼的孩子甚至要饿死;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流落剑南,建草堂居住。
D.杜甫在成都受世交节度使严武的优待,但他性格急躁,对严武傲慢放肆,使严武心中怀恨,甚至想杀掉杜甫。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20分)四.(23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
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5分)(2)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甫见之,或时不巾。
(5分)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一题,5分)1.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
(《石头城》)2.惨象,;流言,。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记念刘和珍君》)杜甫在《》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