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调研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太原市徐沟中学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落莫朔风凛冽偌(rùo)大廿( èr ) 四桥
B.瑕疵一遛空地怪癖(pì)怏(yàng)怏不乐
C.黯然忧患倍尝攒( cuán)射像模(mó)像样
D.国粹冥顽不灵编纂(zuǎn )勾(gòu)当(dà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鲁强一向很自信,这次接受任务后,他以为自己的计划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B.近年来,中东的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C.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过度开采仅存的林木资源,结果只能是纸浆价格上扬和用纸量增加,势必会造成洛阳纸贵的局面。
D.张老师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安之若素,仍然坚守三尺讲台,心系全体学生,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据介绍,“国宾导游”将肩负翻译.导游等多项角色于一身,专门负责接待政府部门外宾和内宾.会展团队和重点团队等。
B.温家宝总理5月22日重访北川中学,在高三(一)班教室的黑板上,用粉笔写下“多难兴邦”,并对同学们说:“我们要记住这4个字,相信经历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
C.这个地方的百姓太穷,存款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很少;居民经济紧张,电影票价几元甚至十几元都承受不起。
D.质量执法大队的小王,对某企业送检的一批肉制品,未按该分管局长的意见,加盖“合格”签章,以至受到停职检查的处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从流坑那一条条铺着彩色鹅卵石的巷子走过,脚下发出的声响,像敲击编钟。微微闭上双眼,让人思接千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应着千年古韵一路跌宕流向梦一般的前方
②那一排排泥瓦覆盖着的屋
③不知是状元楼高,还是庶民的檐低
④站在至高点俯瞰全村
⑤恩江的悠悠波浪
⑥酷似麒麟的脊背
A.④③②⑥⑤① B.①③②④⑥⑤ C.②③⑤④⑥① D.⑤⑥①④②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
与西方人对时间的覃思相比,中国哲人更早开始了对于时间的妙悟。孔夫子从黄河滚滚东去不舍昼夜领悟到时间的永恒,庄子以“白驹过隙”喻指人生的短暂。这种对时间的诗性感受方式,从一个侧面映照出中国哲学的诗意与情趣。追溯哲人的诗性思考,我们会发现《诗经》的导源作用。《诗经》以诗歌的形式传达了先民对于时间的感受与思考,从中可以谛听到个体意识由蒙昧朦胧向觉醒迈进过程中坚实的足音。
《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在诗人而言并非刻意为之,实在是基于先民对时间的深切感受。这种感受大致包括三个层面:时序感受.心理感受.生命感受。
《诗经》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先民对时间的感受与农时.物候息息相关。大而言之,春秋代序为年,而“春”.“秋”.“年”的本义都与农业有关。在古人看来,季节首先意味着劳作收获,是他们的生命方式。小而言之,日出日落,月令交替,决定着先民的生活节奏。《豳风·七月》最为集中地表现了先民在时间流程中对于大自然的律动的把握。全诗按月排比,平铺直叙,非常适宜于表现时间长河的平缓匀速流淌。先民随着自然的律动呼吸,平静地接受自然的恩赐,“当耕而耕,当蚕而蚕,当作而作,当息而息”(黄熏《毛诗集成》)。《七月》正是通过逐季逐月地展示与之相应的特定意象,完成了这幅年年岁岁循环不已的风俗画卷。
与《七月》将喜愠消融于时序的写法不同,行役诗的抒情主人公感受时序则满腹牢骚。《小雅·采薇》前三章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表明士卒滞留边地时间之长;“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是久役难归所产生的激烈情绪。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诗句敏感于“往”与“来”中时序的变迁,生发出沧桑之感,以至“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将哀痛之情推向极致。
如前所述,时间或曰时间词本身并无情感因素,只有它与特定意象联系在一起才会触动人心,产生诗美。对于时间,不同心态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相爱的青年男女对离别时间的心理感受自会与他人不同,盼归的少妇对于黄昏的心理感受也异于常人。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将时间分为“内在的时间”与“客观的时间”.“世界的时间”,所谓“内在的时间”即根据主体自身的体验去把握时间,亦可称之为主观时间。《王风·采葛》.《郑风·子衿》“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诗句绝妙解说了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区别。至于《王风·君子于役》首次将“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黄昏景致与伤别念远联系起来,正是盼归少妇对于黄昏时节的独特心理感受所致,这种心理感受经过后世诗人不断的体味与复现,无疑具有了原型的意义。正如清人许瑶光所言,“已使唐人闺怨句,最难
消遣是黄昏”。“黄昏意象”作为文人对于时间的独特心理感受长久地留在古典诗词中。又如黍离之痛亦具有原型意义,它的产生恰恰也基于时世变迁对诗人心理造成的影响。
5.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先民对时间的“心理感受”的一项是()
A.《小雅·采薇》前三章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之后,用“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表达久役难归所产生的激烈情绪。
B.在古人看来,季节首先意味着劳作收获,是他们的生命方式。小而言之,日出日落,月令交替,决定着先民的生活节奏。
C.《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诗句敏感于“往”与“来”
中时序的变迁,生发出沧桑之感。
D.《王风·君子于役》首次将“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黄昏景致与伤别念远联系起来,正是盼归少妇对于黄昏时节的独特心理感受所致。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哲人对时间的诗性感受方式,从一个侧面映照出中国哲学的诗意与情趣。
B.《豳风·七月》按月排比,平铺直叙,非常适宜于表现时间长河的平缓匀速流淌。
C.与将喜愠消融于时序的写法不同,行役诗的抒情主人公感受时序则满腹牢骚。
D.不同心态对时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相爱的青年男女对时间的心理感受自会与他人不同。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先民对时间的深切感受时序感受.心理感受.生命感受。可见,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感受。
B.先民随着自然的律动呼吸,平静地接受自然的恩赐。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C.时间或曰时间词本身并无情感因素,只要它与特定意象联系在一起就会触动人心,产生诗美。
D.“黄昏意象”作为文人对于时间的独特心理感受长久地留在古典诗词中,故古典诗词定有“黄昏意象”。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