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
《左转》与《战国策》语言的比较
语言方面: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史记》乃“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场面和记叙外交政治辞令, 记事叙述完整, 文笔严密;记言委婉动听, 措辞有力。
《战国策》最突出的是宣扬纵横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强调游士的作用。
文章也反映“士”的特点:出言无所顾忌, 放言无惮;情感真实, 贴近生活;气势雄壮, 纵横驰骋;善用比喻, 形象生动。
《左传》的辞令十分优美, 说理透辟, 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
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 但是, 《左传》受编年体影响, 为了寻求事件的戏剧性、情节的联贯性而大量运用严谨、后重的词语, 从而道德意味浓厚, 艺术趣味只能次之。
而《战国策》则语言流畅犀利, 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 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 阐述自己的论点, 是论辩文的典范。
它的叙事更生动、更曲折、更波澜迭起、更扣人心弦。
一扫《左传》的古朴、典雅、厚重而代之以新鲜、活泼、浪漫。
《战国策》是策士之言, 讲究铺张夸饰, 文笔酣畅淋漓、富于变化, 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 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
叙事状物, 置地有声;议论说理, 气势恢宏。
大量运用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大大增加了文章气势和语言的力量。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王》中, 第一段苏秦的说辞, 对偶句、排比句叠出, 大肆铺叙夸张秦国的地势、物势、政势、军势、民势, 句式短促, 整中有变, 声调铿锵和谐, 词锋雄辩犀利, 造成了咄咄逼人的气势, 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这与《左传》行文辞令所表现出来的委婉曲折的特点有很大区别。
虽说《左传》和《战国策》有着很多相异之处, 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 它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一页, 需要我们携手去发扬光大。
《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 但两者相比照, 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 纵恣多变, 委曲尽情。
分析比较《左传》《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分析比较《左传》《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左传》和《战国策》都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著作,它们在语言艺术方面有一些共同点,同时也有一些差异:共同点:1.古代汉字文化的影响:由于都属于古代文献,这两部著作都受到了古代汉字文化的深刻影响,使用了古代汉字的表达方法和词汇,使得语言更加古朴、典雅。
2.原始性的叙述风格:这两部著作都力求客观、详实地叙述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务,没有过多修饰和雕琢。
它们追求史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原始的叙述风格呈现出历史事件的发展。
差异:1.文风差异:《左传》的文风相对庄重、严肃,注重客观描述和政治思考,语言简练而直接。
而《战国策》的文风更加活泼、生动,用词更灵活且富有感染力。
2.修辞手法的运用:《左传》在叙述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修辞效果。
而《战国策》则更追求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通过描写细节和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使叙述更鲜活生动。
3.叙述的侧重点:《左传》主要关注政治斗争和君臣关系,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评价和纠正。
因此,其语言更多地用于论述和陈述,强调客观性和客观评价。
而《战国策》侧重于战争和政治故事,更注重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描写,语言更富有战略性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虽然《左传》和《战国策》都是历史著作,但在语言艺术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左传》注重客观性和政治思考,采用简洁、直接的叙述风格和修辞手法。
而《战国策》更注重活泼、生动的描写,追求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这些差异使得两部著作在文学表达上各具特色,丰富了先秦时期文献遗产的多样性。
(精品)比较战国策,史记和左传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 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 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 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 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 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 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 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作者已 无可考,书名亦为西汉刘向所凝定。它是一部国 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 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 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 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 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 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 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 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 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 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 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 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左传》 《史 记》 《战国策》
比较
叶曦 邱维 王云坚 王丽 俞炜涛 安天威 赵俊豪 刘巍 郭栋 周文果
目录
版本比较 作者写作心态比较 文本体例年代比较 细说:孟尝君比较
作品评价比较
文本比较 作者写作背景比较 作品影响比较
作品文风思想内容比较 作品特点比较
关于文本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西汉时称之为 《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 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 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 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 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 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左传》与《战国策》的粗略比较
国, 还把 武姜软禁 起来 , 而且发 誓永不 相 见 , 这又 是对伦 常道 德 的破坏 行为 , 也是
。
作者所 反对的
最后 ,
颖考叔出面调 和 了
母 子 的矛 盾 , 君子 对颖 考叔 “ 纯 孝” 的评
论 , 其 实都 是作者 企 图 运 用道 德 观 念 来迸
。
行 说教
在今天看来 ,
这 种 笔 墨好象是多
余的 ,
但在 当时 ,
。
却是煞 费苦心 的
这反
映 了 《左传 》尊礼 义 的 思想 倾 向。 《战 国 策 》却不再 讲礼 米 , 只 言 功
。
。
利 苏 秦是 个典型 例子 苏 秦追 求 功 名
利 禄 , 先 以连 横说 秦主 , 不 成功 ; 后 来又
、
以 合纵 说 燕王
赵王 ,
大获成 功 。 没 有固
行为,
。
好 寻 找机 会 收拾共 叔段
最后 , 共 叔段 准备攻 城 , 武 姜 为 内
应 , 庄 公采 取断 然措施 , 打 败 了共 叔 段 ,
还处置 了武 姜 , 遂置姜 氏于城 颖 , 而 誓 之
曰:
“不 及黄 泉 , 无 相 见 也” 。
既
而
。
悔之
这就是说 ,
。
把 武姜 软禁 起 来了
但是 ,
知 族 , 而 七 国则 无 一 言 及 之
春
秋时 扰宴 会赋诗 , 而 七 国则 不 闻
夹 , 春 秋 时扰 有赴 告 策书 , 而 七
国
则无
。
有矣
从顾 氏 的这 段话 中 , 可 以 看出 春秋 战 国不
。
同时代 的 不 同思 想 倾 向和 不 同 的文 风
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
《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一、性质方面:《左传》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它虽然是对《春秋》的解说,但它。
有相对的独立性,采用了《春秋》编年体的形式,而专以记述史事成书。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和活动的著作,是一部分国记述战国事迹的史料汇编,属于国别体杂史。
二、语言方面:《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是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与句外。
”(《史通》卷六《叙事》)《战国策》的语言带有明显的纵横家的色彩,主要倾向代表了战国纵横游士的思想,内容不再受旧道德观念的束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孝”、“廉”、“信”这些道德观念作了大胆的否定。
三、人物塑造方面:《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
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安革}之战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风格的不同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风格的不同展开全文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左转》和《战国策》说辞,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蒋寅、张宏生有同题论文《<</SPAN>左传>与<</SPAN>战国策>中说辞的比较研究》。
蒋文认为:⑴在陈说方式上,《左》以情理服人,《战》以声势夺人;⑵在陈说内容上,《左》持之有故,信而可征,《战》则杜撰寓言,间杂鄙俚;⑶在陈说态度上,《左》言辞恳切,彬彬有礼,《战》强词夺理,巧言令色;⑷在辞令风格上,《左》平实典重,委婉蕴藉,《战》铺张扬厉,夸饰鄙俗。
张文则认为,《左传》和《战国策》辞令在表现形态上有文与野的不同,在层次逻辑上有密与疏的不同,在语言风格上有婉与恣的不同(《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一期,第120、128页)。
[1] 我们在此基础上讨论二者的不同。
㈠陈说方式的不同《左传》以情理服人,《战国策》以声势逼人。
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衰微,但礼乐仍然是社会生活的核心,据劳孝舆《春秋词话》统计,《左》中行人辞令共引用《诗经》七十五则,如《左传·昭公元年》“楚令尹享赵孟”一段,叔向引用《诗经》“赫赫周公,褒姒灭之”来阐明强大却不符合道义就会走向灭亡的道理。
这些大量广泛的引用形成了《左》的陈说方式上的特点,行人们大量引用诗经等经典,借用其中的道德伦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用情理服人,达到行人的外交目的。
而《战》则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许多策士们更是出自民间,《诗》所代表的西周时期的礼乐离他们越来越远,因此《战》的说辞体现出多用排比,声势逼人的特点,如苏秦在游说魏王时说:“今窃闻大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这段说辞可谓句句夸大,气势滂泼,通过夸耀魏国的强大,来体现魏王事秦想法的愚蠢,从而达到六国连横的目的。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左传》和《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两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们分别记录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然而,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
一、成书时间和背景不同《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依据鲁国的史料,同时参考其他诸侯国的史料编写而成。
而《战国策》则是一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其中不少篇章由当时著名的策士、游说之辞整理而成。
二、内容及风格不同《左传》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其记述风格以叙事为主,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同时兼有评论和注释。
其叙事方式多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左传》还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历史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相比之下,《战国策》则更注重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内容,其记述风格以策士的游说之辞为主,充满了辩论和说服的色彩。
这些策士们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谋略来游说各国君主,劝其采纳他们的建议,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因此,《战国策》更加强调说理和逻辑推理,其文风也更加华丽、雄辩。
三、史学价值和影响不同《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它不仅提供了春秋时期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还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此外,《左传》还对古代中国的史学理论、叙事方式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代表作之一。
而《战国策》则在中国古代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提供了战国时期大量的历史资料,还通过展现策士们的游说之辞和谋略思维,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思想变革。
此外,《战国策》中的不少篇章还涉及到当时的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四、文学价值不同《左传》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品。
左传与战国策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 之。”
•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 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 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 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 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 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 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 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 们。”
苏秦在秦国不被重用
继续游学,六国拜相,使秦十年不敢东望。
• 唐睢(sui)不辱命保护安陵君 • 安陵君被封安陵,紧邻秦国,秦王欲夺之。
一、战国策
• 1、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 2、国别体史书 • 3、苏秦——六国拜相 • 4、战国四公子
食客多达三千人
xuan
jia
一、战国策
• 1、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 2、国别体史书 • 3、苏秦——六国拜相 • 4、战国四公子
《左传》与《战国策》
• 二、《春秋》——春秋笔法 •Leabharlann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
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 为“春秋笔法”。 • 由于《春秋》写的过于简单,所以有一本 书专门对其进行翻译解释。 • 《左传》
•多 •行 •不 •义 •必 •自 •毙
• 齐鲁 • 长勺之战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 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 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 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
左传与战国策的语言特色对比
左传与战国策的语言特色对比左传与战国策的语言特色对比2010-11-10 18:04左传与战国策的语言特色对比最佳答案①《战国策》的主要倾向代表了战国纵横游士的思想,内容不再受旧道德观念的束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孝"、"廉"、"信"这些道德观念作了大胆的否定。
这与《左传》以儒家为主的思想显然不同。
②在人物塑造方面,《左传》重在塑造仁厚纯正的政治家形象,而《战国策》则为那些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立传。
③在风格上,《战国策》的文风驰骋纵横,驰说云涌,充分表现了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而《左传》是曲折的历史记事或委婉的外交辞令,风格委婉曲折。
左传与战国策的语法不同之同《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宋时已有缺佚,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本书内容相似。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Word版
科目:中国文学史作业:《左传》和《战国策》的比较研究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00211班姓名:周全鹏学号:2008021122教师:李老师《左传》和《战国策》的比较研究春秋末战国初,各国士大夫或游士说客的言论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作为主要内容而记载的文章如雨后春笋。
《左传》和《战国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
同时这两部书都是我过古代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我国的文学发展起到了很高的奠基作用。
在对社会和文学的发展影响应该说各有其特点,在研究上我支持张寅关于《左传》和《战国策》的研究说辞,比较支持张宏文的理论说法。
《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帐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左传侧重反映了春秋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一、在叙事描写上《左传》最为擅长的是描写战争,叙事层次分明,脉络清楚,首尾完整,情节也紧张动人,故事性强。
如《烛之武退秦师》,它不仅叙述了事情起因——晋秦围郑,也叙述了郑伯请求烛之武出使秦,烛之武如何用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晋国也撤兵而使郑安宁的过程,故事情节完整。
又如《曹刿论战》,虽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叙述仍是脉络连贯,条理井然,事件也环环相扣,情节也跌宕起伏。
作者通过战前的背景、布局、力量的对比、人心的背向及战后的反应等方面来反映战争,使读者能更好地感悟出战争胜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文中详写论,略写战,目的在于突出人心的背向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左传》每一篇文章都是层次分明,情节完整,故事性强,但表达方式上以叙为主,文学色彩味不够浓。
《战国策》比起《左传》来,叙事明快,铺陈贴切。
比较《左传》与《战国策》的外交辞令——兼谈春秋战国的社会心态
比较《左传》与《战国策》的外交辞令——兼谈春秋战国的社会心态《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内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诸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
居为《春秋》三传之首,是主流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既然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涉,便少不了外交官间的唇枪舌战,少不了精彩的外交辞令。
《左传》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逻辑之谨严、道理之明晰、辞采之华瞻、委实让人叹为观止,有着极为动人的感染力。
无论是在敌强我弱,还是在敌胜我败,甚至是在订立城下之盟,身为俘虏之时,外交官都能巧妙地使自己的说辞入情入理,起到折冲樽俎、消弭战祸的作用。
它不但反映了春秋时代复杂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机巧微妙的外交活动,同时又表现了春秋时代外交场合那种彬彬有礼的风尚和高度的语言技巧。
先看其中的两个外交事例。
在《秦晋殽之战》中,秦军在盂明、西乞、白乙的率领下浩浩荡荡过周及滑时,被郑国商人弦高偶遇,他急中生智,送牛犒师,并用略带欢迎的口吻说出了弦外之音:“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敞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弦高这一番话,表面上在犒劳秦师,实际上是在警告秦军休要轻举妄动;表面上是说为秦师提供粮草,做好保已工作,实际上是告诉他们郑国已经作好了应战的充分准备。
郑穆公接到弦高报信后,派使者到客馆看视,知道了秦客已收拾好车子,磨好兵器,喂饱马匹而枕戈待旦,于是郑穆公又派大夫皇武子去客馆辞谢秦客。
皇武子绵里藏针、巧揭实质,用挽留式的语言下达了使对方非走不可的逐客令:“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圃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这一番辞令,表面上句句是颇具歉意,恭敬协商的客气话,实际上却句句带刺,嘲讽与谴责双管齐下的逐客令;表面上显得热情好客,实际上却表现了对他们的无限憎恶。
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异同[宝典]
《国语》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史事,而以记言为主,故名为《国语》。
2.体例《国语》始创国别史之体。
全书共21卷,分国记载周(3卷)、鲁(2卷)、齐(1卷)、晋(9卷)、郑(1卷)、楚(2卷)、吴(1卷)、越(2卷)八国的史事。
它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包括的时代大体为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一前453)。
二《国语》的思想特点《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
其目的虽然都在善善恶恶,最终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但《国语》显然按照某种明确的说教意图,对史实作过一番选择,其所记者大都从中能够引出某种教训的言和事。
较之“政府档案”般的《尚书》训诫之文和专于客观史实的笔录中寄寓褒贬的《春秋》之文,《国语》在继承的前提下显然有了新的发展。
因此,《国语})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重民”、“尚礼”、“崇德”等。
《国语》的思想观念固然不纯,但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倾向。
三《国语》的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看来,《国语》具有不小的价值。
它在一定程度上象地反映了春秋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变化的轮廓。
它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当时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
较之《尚书》与《春秋》,《国语》显然已大有进步。
此外,《国语》在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不乏虚构和想象;文章的结构也有所创新;其语言大体平实畅达,风格则不尽一致。
这些特点,体现了史家之文的新的发展。
虽然总的看夹,《国语》的文学成就尚不及《左传》,但其少数篇章则又有所过之。
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国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典范。
它大约与《国语》同时或稍后成书,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出现了不少新的特点,标志着史家之文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左传》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战国策》知识归纳
四.《左转》和《战国策》
1. 《左转》著者、成书年代:
春秋三转,传——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字(阐明经义),《春秋左氏传》鲁国左丘明、《春秋共羊传》齐国公羊高、《春秋谷梁传》鲁国谷梁赤,成书年代在战国—西汉。
2. 《左转》注本:
1) 经与传本是分开的,古人称“别本单行”。
2) 西晋•杜预着《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左传》的内容逐年附于《春秋》的后面,同时为经和传作注。
3) 杜预《春秋序》:“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符,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唐•孔颖达在杜注基础上作《春秋左传正义》。
4)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
5) 《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中华书局,1987
6) 《左传选》,徐中舒编着,中华书局,1963
7)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3. 《左转》体例和特点:
1) 共18万字,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各方面的历史: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
2) (唐)刘知几《史通》:“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
3) 语言:简明生动精确。
4) 文学价值:文笔简练,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战争场面生动,外交辞令出色。
5) 内容:记述《春秋》时代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重大事件。
6) 史料价值:兼记各国,大小通吃,系统详实。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
科目:中国文学史作业:《左传》和《战国策》的比较研究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班姓名:周全鹏学号:22教师:李老师《左传》和《战国策》的比较研究春秋末战国初,各国士大夫或游士说客的言论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作为主要内容而记载的文章如雨后春笋。
《左传》和《战国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
同时这两部书都是我过古代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我国的文学发展起到了很高的奠基作用。
在对社会和文学的发展影响应该说各有其特点,在研究上我支持张寅关于《左传》和《战国策》的研究说辞,比较支持张宏文的理论说法。
《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帐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左传侧重反映了春秋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一、在叙事描写上《左传》最为擅长的是描写战争,叙事层次分明,脉络清楚,首尾完整,情节也紧张动人,故事性强。
如《烛之武退秦师》,它不仅叙述了事情起因——晋秦围郑,也叙述了郑伯请求烛之武出使秦,烛之武如何用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晋国也撤兵而使郑安宁的过程,故事情节完整。
又如《曹刿论战》,虽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叙述仍是脉络连贯,条理井然,事件也环环相扣,情节也跌宕起伏。
作者通过战前的背景、布局、力量的对比、人心的背向及战后的反应等方面来反映战争,使读者能更好地感悟出战争胜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文中详写论,略写战,目的在于突出人心的背向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左传》每一篇文章都是层次分明,情节完整,故事性强,但表达方式上以叙为主,文学色彩味不够浓。
《战国策》比起《左传》来,叙事明快,铺陈贴切。
作者不但善于运用环境气氛来渲染、烘托人物,还出现生动、细腻、传神的人物神态描写或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叙事艺术比较
春秋左传与战国策的叙事艺术比较一、背景介绍《春秋左传》和《战国策》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历史记载作品。
它们分别代表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叙事艺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二、《春秋左传》的特点1. 叙事风格简洁明快《春秋左传》以简洁明快的文字风格展示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
作者鲁哀公的大臣左丘明通过记录鲁国历史事件,以及对事件原因和结果的解释,将复杂的政治纷争浓缩成简洁而生动的文字。
2. 着重描绘人物形象《春秋左传》注重描绘各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
3. 强调道德观念《春秋左传》明确强调了君臣之道、贵贱之分、礼义之道等道德观念。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人物行为的评价,传达了一种以德治国和尊重礼法的价值观。
三、《战国策》的特点1. 叙事形式多样《战国策》以多种不同的叙事形式呈现,包括演讲、对话、议论、记叙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战国策》更加生动有趣,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 突出政治思想《战国策》注重揭示当时诸侯国内外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通过对政治思想和政治家言行的记录,探讨各种不同政治观点和主张。
3. 注重实用性《战国策》更加注重实用性,强调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它关注军事战略、外交手段等方面,提供了一些可供当时统治者参考借鉴的经验教训。
四、两者叙事艺术比较1. 叙事风格差异《春秋左传》以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为特点,突出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而《战国策》则更加注重多样的叙事形式,以及政治思想和实用性的呈现。
2. 叙述角度差异《春秋左传》以左丘明的视角来叙述历史事件,突出了鲁国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而《战国策》则以作者的视角来记录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更加全面地展示了整个战国时期的局势。
3. 强调内容差异《春秋左传》强调道德观念和德治原则,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评价,传达一种尊重礼法、追求德行的价值观;而《战国策》则注重政治思想、实用经验等方面,更加关注当时政治局势和统治者应对问题的手段。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在叙事、写人、记言方面有何异同
通过阅读作品,试比较《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在叙事、写人、记言方面有何异同?答:不同:叙事:一、《左传》:1.《左传》发展了《春秋》的笔法,不在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表现起道德评价。
2.《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
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3.《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但倒叙和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如“宣公三年”。
4.《左传》叙事很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其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后果。
城濮之战的介绍等。
5《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如在总结城濮之战的经验是“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6《左传》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是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
二、《国语》:《国语》是一部国别史。
以记言为主。
《国语》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
把重点放在大量的议论文字上。
但《国语》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
如《晋语》前四卷对晋献公诸子争位的叙述,展示了春秋时期一场复杂政治斗争的生动画卷,描绘出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反应了《国语》叙事的成就。
三、《战国策》1.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的达到辩说的目的。
《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从切身的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要阐述的道理。
2.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说辩的说服力。
“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
写人:《左传》1.《左传》由于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时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时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如郑庄公、晋文公等。
2. 《左传》广泛的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的个性鲜明。
《左转》与《战国策》语言的比较
语言方面:《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场面和记叙外交政治辞令,记事叙述完整,文笔严密;记言委婉动听,措辞有力。
《战国策》最突出的是宣扬纵横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强调游士的作用。
文章也反映“士”的特点:出言无所顾忌,放言无惮;情感真实,贴近生活;气势雄壮,纵横驰骋;善用比喻,形象生动。
《左传》的辞令十分优美, 说理透辟,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
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但是,《左传》受编年体影响,为了寻求事件的戏剧性、情节的联贯性而大量运用严谨、后重的词语,从而道德意味浓厚,艺术趣味只能次之。
而《战国策》则语言流畅犀利,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
它的叙事更生动、更曲折、更波澜迭起、更扣人心弦。
一扫《左传》的古朴、典雅、厚重而代之以新鲜、活泼、浪漫。
《战国策》是策士之言,讲究铺张夸饰,文笔酣畅淋漓、富于变化,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
叙事状物,置地有声;议论说理,气势恢宏。
大量运用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加了文章气势和语言的力量。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王》中,第一段苏秦的说辞,对偶句、排比句叠出,大肆铺叙夸张秦国的地势、物势、政势、军势、民势,句式短促,整中有变,声调铿锵和谐,词锋雄辩犀利,造成了咄咄逼人的气势,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这与《左传》行文辞令所表现出来的委婉曲折的特点有很大区别。
虽说《左传》和《战国策》有着很多相异之处,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它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一页,需要我们携手去发扬光大。
《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论语)
2、【汉语文字】言归于好 【出处】《左传· 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 好。”奉教撤兵,~。(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回) 【汉语拼音】yán guī yú hǎo 【词语解释】言:句首助词,无义;归于:回到;好:和好。指彼此 重新和好。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或组织等之间 近义词: 破镜重圆、重修盟好 反义词:话不投机
作者
பைடு நூலகம்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 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 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 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 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 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 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尹吉甫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 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出生于江阳(现泸州市),晚年被流放至房 陵(房县古称),死后葬于今湖北房县青峰山。房县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 他辅助过三代帝王,到周幽王时听信谗言,被周幽王砍了头,后来知道错杀, 做了一个金头进行了厚葬,为了隐蔽别人盗墓,做了十二座墓葬于房县东面。 周宣王大臣。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人。猃 狁(古民族)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周宣王五年(前823),尹吉甫率 军反攻到太原,并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负责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献, 并在朔方筑城垒。遗物有青铜器兮甲盘。湖北有尹吉甫宗庙-----建于唐朝的著 名的房陵青峰区宝堂寺,泸州有尹吉甫抚琴台遗址,山西平遥古城有尹吉甫 点将台、湖北有墓和墓碑遗址。 西周宣王时,北方猃狁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侵扰甚剧。周宣王 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猃狁,率军反攻到太原而返,驻 防今平遥城一带。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周宣王时,平遥旧城狭 小,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曾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俱低。”又载:“受命 北伐猃狁,次师于此,增城筑台,教士讲武,以御戎寇,遂殁于斯。” 曾作《诗经· 大雅· 烝民》、《大雅· 江汉》等。
左传_行人辞令与_战国策_策士辩辞比较
社科纵横2001年第4期《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辩辞比较陈才训(兰州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甘肃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左传》行人辞令和《战国策》策士辩辞风格迥异。
一个是含蓄委婉、不卑不亢、机智沉着;一个是纵横驰骤、酣畅淋漓、雄辩恣肆。
究其形成各自不同风格的深层原因,主要是行人和策士各自所处时代政治背景不同,各自奉行道德标准不一。
进而也形成两书不同的文风。
【关键词】行人辞令 策士辩辞 风格 成因【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1)04-0045-02 《左传》和《战国策》不仅是我国古代两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们也是优秀的历史散文杰作。
就两部作品整体而言,它们的文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尤其在语言上,它们都取得了很高成就。
《左传》中行人辞令之美和《战国策》中策士说辞之雄辩,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左传》和《战国策》是我国论辩文的滥 。
《左传》行人辞令和《战国策》策士说辞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是由其时代政治思想背景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差异造成的。
唐人刘知己在评价《左传》行人辞令时曾说:“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曲而美,其语博而奥。
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
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谅非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
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行也。
”①就此,《左传》行人辞令的风格,可概括为:委婉含蓄,讲究辞令的修饰之美和人物所处地位、环境的吻合,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语微婉而多切”,②“文采甚胜”。
③我们可欣赏一下“烛之武退秦师”中郑人烛之武的辞令之美。
僖公三十年,强大的秦晋联合围攻弱小的郑国,郑文公派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烛之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瓦解秦晋联盟,然而,要想瓦解具有传统姻亲关系的秦晋又谈何容易。
可烛之武明白,虽秦晋暂时结成联盟,但它们都有各自的本国利益,都想成为霸主。
因此,烛之武在和秦穆公谈话时措辞十分高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
《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
一、性质方面:
《左传》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它虽然是对《春秋》的解说,但它。
有相对的独立性,采用了《春秋》编年体的形式,而专以记述史事成书。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和活动的著作,是一部分国记述战国事迹的史料汇编,属于国别体杂史。
二、语言方面: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是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与句外。
”(《史通》卷六《叙事》)《战国策》的语言带有明显的纵横家的色彩,主要倾向代表了战国纵横游士的思想,内容不再受旧道德观念的束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孝”、“廉”、“信”这些道德观念作了大胆的否定。
三、人物塑造方面:
《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
物形象。
《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
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安革}之战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战国策》侧重记载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言行,书中围绕谋臣策色是的游说活动。
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注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四、记事方面: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
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安革}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战国策》的叙事较《左传》更生动,更曲折,更波澜迭起,更扣人心弦。
它的结构更巧妙,人物更生动、语言更活泼,一扫《左传》的古朴、典雅、厚重,而代之以新鲜、活泼、浪漫。
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并对后世产生影响。
总之,《左传》与《战国策》都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奇葩,值得我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