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符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洋淀的符号

周恒

最近,我做了点关于白洋淀旅游文化方面的调查。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最能代表白洋淀?有人说,白洋淀就是荷花、芦苇、等湿地风光;有人说是鱼虾、稻米和鸭蛋、松花蛋等;也有人说是白洋淀抗日人,小兵张嘎等。我认为,能代表白洋淀的应该是具有白洋淀特点东西。荷花、芦苇、鱼虾、稻米、松花、鸭蛋,固然是白洋淀的特产,但是,其他地方不也有出产吗?具有一个地方的特色的东西,不仅要有它的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还应该有那个地方的人文属性。否则,就不能代表那个地方。把代表那个地方的东西,称为那地方的符号。那么,白洋淀的符号是什么?

童谣:

安州的蓆,采蒲台的苇,圈头的鱼虾端村的嘴,赵北口的鱼汤喝了不后悔。关城的菱角同口的米,王家寨的荷花,白洋淀的水,新安的漕船下了天津卫。

白洋淀地域文化——白洋淀地名趣闻轶事2009-09-24

作者:白洋淀-白洋淀水天blog

华北明珠河北白洋淀闻名遐迩,位于河北省保定、沧州境内的五个县市,分布在保定市的安新县、雄县、高阳县、容城县和沧州市的任丘市,是国家5A级重点旅游区。其85%的面积归属保定安新县,因位于石家庄、北京、天津三大城市腹地,距离几乎等约158公里。

一、白洋淀的名称和由来白洋淀自然水域面积366平方公里,淀内共有143个大小不等星罗棋布的淀泊,白洋淀是众多淀泊中面积最大的一个约2万亩,故以此命名。关于白洋淀的名称,从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有着深厚文化底蕴。

一为“白羊淀”。这是历史上人们对烟波浩淼的白洋淀一种由直观印象形成的称呼。白洋淀原来范围很大,又曾是黄河故道。据古老的地理典籍《山海经》记述:上古时期白洋淀一带曾是黄河故道,这里洪水滔天。到东汉永平十三年,古黄河改道南移,大量河水存积在这片洼地,形成较大面积的水域。又,《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莫州有九十九淀”。莫州包括莫县、清苑、文安、任丘、长丰、唐兴(即现在的安新)等广大地区。实际上,当时的白洋淀,西至清苑,东南到任丘、文安、徐水。

这么大的水域,每逢大风卷起层层波浪时,宛如一群白羊前拥后挤地奔跑,于是便有了白羊淀的称呼。

二作“掘鲤淀”。西晋时期,著名辞赋家左思的《三都赋·魏都赋》中曾写道:“……其中侧有鸳鸯交谷,虎涧龙山,掘鲤之淀,盖节之渊。”唐代注释家李善对“掘鲤之淀”的注释为:掘鲤之淀的位置在“河间莫县之西”,这正是当今的白洋淀。故白洋淀亦称掘鲤淀。

三曰“白洋淀”。

据《安新水利志》记载:早在《宋史·河渠志》中就有白洋淀的称呼。到明朝正德十二年,杨村河决口始成“泽国”,并形成徐、漕、雹、萍、一亩、方顺、唐、滋、沙九河入淀之势。人们看到淀水“汪洋浩淼,势连天际”故称白洋淀。

四称“西淀”。清乾隆二十八年,正式划定了东、西淀界限,“大清河自雄(雄县)入,迳张青口(今文安),口西西淀,口东东淀”。按这一界限,白洋淀正淀(今端村正南)应划属西淀。所以白洋淀还被称作“西淀”。

清拔贡伊人镜重置新安八景,其中一景名——西淀风荷,诗赞曰:露华浓邑芰荷香,水面风鳞趁早凉。先问问源亭畔路,好催双桨出横塘。二、白洋淀地名中的文化现象地名这种文化符号,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白洋淀自然也不例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地人的生存状态、民风民俗、历史渊源。由143个大小淀泊组成的白洋淀中,散落着39个纯水村(即淀中村庄)和134个淀边村(环淀和堤上建起的村庄)。这些村镇名字的背后,多半有故事、传说,溯源村镇名字及有关村镇的故事,也是件十分有趣的事。

安新县城建设大街一角新安城起名始末安新县是原新安县和安州县合并而得名,新安城战国时为燕国的浑泥城。

金章宗宠妃李师儿家居此地,有渥水环城。李师儿回家省亲时,向章宗请求,改名为渥城,并建城墙。为让宠妃一笑,章宗还在城墙东南角建“梳妆楼”,楼下辟荷塘。至元朝,以金将安州治此,遂称“新安”。

三台敬业禅寺山门燕筑三台以耀武三台镇原来只是安新县城西约20里的一个村落。战国时期燕魏分界,《城冢记》中记载:“燕魏分易水为界,筑三台登降以耀武。”从此,筑城五里余,成为军事要地。三台镇出名,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容城县三贤(元代学者刘因、明代忠良杨继盛、清初大儒孙奇逢)之一刘因柜官不出,到三台广收弟子讲学。

后来,元皇庆元年朝廷为其讲学处赠匾“静修书院”。另一原因则是三台有座明朝洪武年间建造的五印塔。塔高18米,共有7层,塔下雕有“五印浮图”四个大字。塔周镶嵌7块方形石碑,记载着古塔的来历及作用。其中碑文“盖天下事,一人任则力单,而难胜;众人任则力齐,而易荷。”传至今日,仍发人深思。

同口军阀陈调元庄园同口原名为洞口宋朝时,称为洞口村,只有十几户。明朝永乐年间山西发洪水,灾民涌入河北,不少人来到洞口,为避讳水患,遂将洞口改为同口。

端村河道长堤十三段更名为端村端村,位于安新县城南偏东7.9公里处,面临白洋淀的正淀,整个村庄建在大堤之上。东面是“大淀之头”淀头村,西面是“将官之城”关城村,原名为“段村”。因为明朝时,村里的居民在堤上分了十三段居住,一段住着十几户人家,

被称作“段村”。清朝乾隆帝驻跸巡猎至此,在长堤西头建起行宫一座。据传说,乾隆在当时的“段村”驻跸时曾换平民装束,视察十三段居民,看到堤上柳阴下渔民织席,堤外,碧水滔滔,堤内,稻谷金黄,兴致所发,随口说道:“端端正正一水村,十三段住是何因?迁来居民百余户,改名端村朕意钦。

”随行官员领会乾隆意图,随即迁来一百多户渔家,把十三段连在一起,改名端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圈头音乐会淀圈居首名圈头“金圈头、银圈头,铁打采蒲台”,这是白洋淀过去盛赞圈头因苇田多,旱涝保收而流传的谚语。圈头位于县城东南偏北10.6公里处。明代时,原名叫作傅家屯,后来因为该村在39个纯水村中居于首位,而39个水村又围成一个淀圈,被称为“圈之头”,后来流传成为圈头。清代乾隆皇帝在圈头建行宫一座,与端村行宫、郭里口行宫、赵北口行宫并称为清代白洋淀上的“四座行宫”。

官城变关城关城,位于安新县城西南8.7公里处。原名为卞家庄子,村内原来卞姓人家较多。相传闯王李自成攻打京城时,有一名将官奉令率一彪人马在此驻扎。他为了便于防守,命部下用砖垒起一道围墙,取名为“官城”,后来演化为“关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