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债的历史

合集下载

我国公债的发展史回顾

我国公债的发展史回顾

一、公债概述公债是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运用国家信用方式,向国内外投资者所借的债务。

与其他财政收入相比,公债是基于政府信用展开的借贷活动,政府信用度较高,公债的发行就十分顺利;与税收的无偿性、固定性和强制性相比,公债作为债务的一种需要还本付息,是否发行、如何发行由政府根据当前经济社会状况调整,认购人是否认购,认购多少秉持自愿原则。

公债按照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公债。

短期公债灵活性较强,政府可根据需要随时发行,能有效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但短期偿债风险较高;中期公债偿还期限居中,政府可通过发行中期公债弥补财政赤字或进行投资;长期债券期限最长,政府还款压力较小,可以长时间使用公债资金稳定财政平衡,但发行期限越长,诸如通货膨胀风险和期限风险,这些因素会影响长期公债的发行。

依据发行地域可分为内债和外债,内债和外债在不同时期会根据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状态相互配合着发行,适时调整发行品种及规模。

按照发行主体则分为国债和地方债,前者的发行主体是中央政府,全国范围内发行,考虑国民经济全局的影响,后者的发行主体是地方政府,立足于地方发展状况,发行范围可以超出本地,但对总体国民经济的影响仍然有限。

文章接下来将回顾我国公债的发展史,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公债的发行特点,总结历史经验,取长补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债务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很早就出现了,我国在西周开始出现国家借债。

随着周朝王室衰弱,狭小的领地无法满足国家财政需求,诸侯国势力庞大,周郝王时期出现债台高筑的现象。

东汉时期,朝政腐败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百姓苦不堪言从而爆发农民起义,当权者为了镇压起义亟需军费,当财政无力支持军费支出时,便向官民举债。

总体看来,鸦片战争前封建王朝的借债更倾向一种偶然性的政府行为,等到晚清时期,伴随着外族入侵,政府不得不大量举债弥补财政赤字。

二、新中国成立前的公债清光绪后期发行的“昭信股票”拉开了中国公债的序幕,借债逐渐成为清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这些公债既包括内债也包括外债。

国家公债

国家公债

四我国公债历史与现状第一阶段:1950-1958为了保证正在进行的革命战争和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发行2亿份“人民胜利折实国债”,发行总价值302亿元。

1954到1958年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分5次第二阶段:1959-1980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逐步形成,靠税收和利润以及银行信用控制绝大多数的财富。

59年后,就没有发行国债,68年还清,直到80年,我国为“既无内债也无外债国家”。

第三阶段:1981-1991由于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等原因,1979年开始出现财政赤字。

1981年恢复发行国内公债,1981年1月16 日国务院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确定从1981年开始,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

1988年,国家对国库券发行办法作了重要改进,有提高利率、缩短还本期限(5-3)的同时,国务院批准自1988年4月起在沈阳、上海、重庆、武汉、广州、深圳、哈尔滨等七个金融改革试点城市首次进行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的试点工作,允许转让国库券,但不能作为货币流通。

1988年6月,第二批54个城市开始进行国库券转让试点。

第四阶段:1991年至今1991年,财政部和中国人名银行决定,扩大市场交易券种,从3月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增加开放国债流通转让市场的城市。

至今,国库券市场已走向全面开放。

为推动国债推销方式从以行政手段发行为主逐步向市场推销方式过渡,1991年财政部决定在小范围进行国库券承购包销试点,并全面开放地市级以上城市的国债流通市场。

承购包销,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国债发行手段。

它由承销机构直接向国债发行主体财政部承购国债发行任务,然后通过各自的分销网点向社会、主要向城乡居民发售。

1991年4月20日,由58家国内金融机构自愿组成的国债承销团与财政部正式签订合同,承购报销25亿元国库券。

90年代后,公债发行增速较快,1994年我国规定财政赤字不得向中央银行借款解决,必须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1994年国债发行量突破1000亿元。

《经济学公债》课件

《经济学公债》课件

七、参考文献
• 文献一 • 文献二 • 文献三 • 文献四
《经济学公债》PPT课件
经济学公债PPT课件介绍了公债的定义、市场化、对经济的影响、风险与管理、 历史与现状以及总结和推动公债市场化的思考。
一、公债的定义及基本概念
公债的定义
公债是指政府或机构借债筹集资金的一种债务工具。
债券的种类
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债券等。
债券的基本要素
包括票面利率、到期日、发行价格等。
世界各国公债的现状
公债市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各国公债市场在规模和发展水平 上存在差异。
中国公债的现状
中国公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并 逐步开放。
六、总结
1 公债的重要性
公债在经济运行中起到重要的融资和调控作用。
2 公债的前景与挑战
3 推动公债市场化的思考
公债市场化面临着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
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
二、公债的市场化
公债市场化的定义
将公债作为一种交易品种在市 场上自由买卖。
公债市场化的意义
提高公债流动性,引导资金流 向,增加市场效率。
公债市场化的途径
建立交易所、完善相关法律法 规、加强信息披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公债对经济的影响
1
公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公债发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2
公债对借贷市场的影响
公债融资会影响借贷市场的竞争和利率。
3
公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公债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四、公债的风险与管理
公债的风险及其分类
包括违约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公债的管理
政府和机构需要有效管理公债的发行和偿还。

公债学课件第二章公债理论的历史回顾与简要评述

公债学课件第二章公债理论的历史回顾与简要评述

2、公债有害论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 “财政学之父”)、李嘉图、萨伊、休 谟 主要观点: SMITH认为政府和君主的奢侈浪费 公债发行的根源,公债的盛行是意大利 共和国和西班牙等国走向衰落的重要原 因;公债实际上是“资本机能向收入机 能”的转化,政府借入资本就意味着消 耗、浪费和非生产性费用的增加,公债 导致的资本积累下降对经济增长是有害 的;由于公债比税收具有更快速筹集资 金的功能,容易导致战争的发生,因此, 公债是战争的催化剂。
第二章 公债理论的历 史回顾与简要评述
一、西方公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公债理论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理论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中,大致可将 公债思想划分为:
公债无害论 公债有害论 公债中立论 公债有益论 公债负担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公债问题进 行了许多阐述,其学说思想贡献 也应归属西方公债理论范畴。


5、公债负担论

代表人物:詹姆斯.M.布坎南 莫迪利亚尼、米勒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即使在民 主政治条件下,政治家和官僚 组成的政府也往往追求自身利 益而非公共利益,从而摈弃和 批驳凯恩斯主义的公债“非负 担”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的公债理论观点

批判了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公债非负担观点, 指出公债通过负担的转移会形成下代人的 负担。 作为替代税收来筹措公共支出所需资金的 公债,会扭曲公共财政预算决策。
萨伊和休谟的观点
SAYS以法国公行公债的经验 教训,坚决反对政府发行公债。 政府举债造成资本被消费而起到 反生产的负面作用,且每年偿还 利息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公 共债务与私人债务不同,其不仅 会会侵蚀资本,且会导致通货膨 胀。 萨伊认为,由于政府的不负 责任,公债可将资本从一个生产 领域转向另一生产领域的观点是 不成立的。

第八讲 公债

第八讲 公债

八、公债的应债来源
也称为公债的发行对象,就是公债发行的资 金收入来自何处。 按照发行影响不同,分为: 银行系统:商业银行、央行 非银行系统:社会公众、政府机构。

银行系统认购公债对经济的影响:
商业银行认购公债,将通过财政资金的使用和转移, 在经济中增加相当于认购额一倍的货币供给,所以 对经济的影响是扩张性的。 央行认购公债,增加商业银行系统的准备金,使银 行存款多倍扩大,货币供给量多倍增加,所以对经 济的影响是扩张性的,其扩张程度远大于商业银行 认购,是乘数式的。
七、公债的发行条件

公债的发行条件是指政府对发行公债及与发 行有关的诸方面所作的规定。包括票面额、 公债期限、公债发行价格、公债利率等。
公债的发行价格:平价发行、折价发行、增价发行
具体参考教材P288
公债的利率:主要参考三个因素 1、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2、政府信用状况 3、社会资金供给量

预算直接拨款(通过预算列支):政府从预 算中安排一笔资金偿还当年到期的公债本息。 举借新债:指政府通过发行新的公债筹集资 金偿还到期债务。

十、公债管理

公债管理:广义上讲,政府围绕公债运行过 程所进行的决策、组织、规划、指导、监督 和调节等一系列的工作的总称。狭义的公债 管理仅指政府的债务管理机构对既定规模下 的公债结构所进行的调整措施。

操作方法:
1.变动政府债券的期限构成
在经济过热时,增加长期公债比重,减少流动性, 对经济产生紧缩性影响 在经济过冷时,增加短期公债比重,增加流动性, 对经济产生扩张性影响 2.调整公债的应债来源 经济过热时,尽量从非银行来源借入资金,缩小银 行系统持有公债的比重,以此降低社会的流动性; 经济过冷时,扩大银行系统持有公债的比重,限制 非银行系统认购,以此增加社会的流动性。

国债利率 历史数据

国债利率 历史数据

国债利率历史数据国债利率是指由政府发行的公债的利率,也是反映国家信用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债利率也在不断变化和波动。

本文将围绕国债利率历史数据展开阐述,分步骤介绍国债利率的波动情况以及影响因素。

第一步:了解国债利率的含义国债利率是指国家发行政府债券所支付的利率。

政府债券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等,其收益率影响着整个金融市场,也是国家政策执行的重要基础。

国债利率的高低往往反映了市场对于国家信用的认可和经济条件的变化。

第二步:了解国债利率的历史数据第一次出现国债利率是在1913年。

此后,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债利率也在不断变化和波动。

我们可以通过查看历史数据来了解国债利率的变化趋势。

例如,1950年到1955年间,国债利率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不超过2%。

随着经济的发展,1980年代初期国债利率超过了10%。

而在21世纪初期,国债利率呈现下降趋势,直到2008年出现了明显波动。

第三步:探究国债利率波动的原因国债利率的波动离不开经济环境和政策导向。

一般来说,如果经济景气,政府不需要通过高利率来吸引投资者。

相反,当经济形势不好时,政府会适当提高国债利率吸引资金进入市场,以持续经济发展。

此外,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也会影响国债利率的走势。

如果通货膨胀率升高,货币紧张就会导致国债利率升高;反之则下降。

综上所述,国债利率是金融市场上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波动有着重要的经济学含义和政策导向。

我们应该掌握国债利率的历史数据,深入分析其波动原因,以构建科学的金融市场预测体系,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历史发行国债时间表

历史发行国债时间表

历史发行国债时间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发行债券的历史,但是正式的国债制度的确立还是在近代以后的事情。

国债作为一种国家借贷的方式,是国家资金筹措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国债发行时间表:清朝1.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光绪银两券光绪银两券是清朝时期最早发行的国债,面值为一两或二两。

此次发行主要是用于清朝政府的军事开支和外债偿还。

中华民国1.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国有船舶贷款该贷款用于建设和购置国有船舶,增强海军建设能力。

这也是中华民国建立后第一次正式发行国债。

2. 中华民国十年(1921年):胜利凭证债券胜利凭证债券是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发行的债券,用于偿还先前战争中欠款,并改善国内经济状况。

3. 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收复贷款此次国债发行是为了筹集资金,实施北伐战争并收复中国领土上的外国租界和外籍势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年(1950年):人民公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发行的国债是人民公债。

这是用于解决新中国建设初期面临的严重财政困难,推动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八年(1979年):外汇储备金债券此次发行的债券旨在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金,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发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卅二年(1983年):国家建设债券为了加快国际先进技术引进和国家工业、交通、农业等领域的发展,中国发行了国家建设债券。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四年(1995年):国家发展储蓄券该债券的发行是为了筹集国家经济建设资金,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国债发行历史还在继续,每一次发行都承载着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希望。

国债的发行不仅是国家资金筹措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和国家信用的体现。

国债的规模和种类也在不断拓展和发展,从最早的光绪银两券到现在的各类债券和国债品种,都为国家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国债的发展历程还将继续,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公债发展历程

中国公债发展历程

中国公债发展历程
公债作为一种政府借款工具,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程。

以下就是中国公债发展的主要阶段:
1. 元朝时期:元朝开始使用公债作为财政手段,用于筹集军费和政府开支。

元朝实行银币制度,官方发行的票据类似现代公债的形式。

2. 明朝时期:明朝初年也曾发行过公债,以筹集战争经费和养育无业游民。

明成祖朱棣时期,推行“两税法”,通过购买公债的方式筹集资金。

3.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是中国公债发展的重要阶段。

清朝初年,政府发行了最早的国债——“金票”,用于抵押赎回外债。

19
世纪末,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清政府开始大规模发债,用以资助军费和现代化建设。

4. 民国时期:民国成立后,财政困难成为重要问题,公债发行成为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

1913年,北洋政府发行了第一种
公债——“金元公债”。

之后,各省政府也相继发行地方公债。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公债发行体系得到重建。

1949年,中国政府发行了新币制下的首批国债。

随着国
家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公债市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公债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和挑
战。

比如,在清末民初时期,公债发行过度以致负债累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公债市场相对不发达等。

总体而言,中国的公债发展历程充满曲折与变化。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通过稳健的财政政策和加强公债管理,逐渐完善了公债发行体系,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
债务用途
国民政府利用内债资金主要用于战争、各项政策 实施以及发展经济等方面。
日伪政权时期
发行背景
日伪政权时期,日本侵略 者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侵 略战争和在华的殖民统治 。日伪政权通过发行内债 来筹集资金。
发行概况
在1938年至1945年期间 ,日伪政权共发行了约10 次内债,其中1938年至 1940年期间发行了4次, 1941年至1945年期间发 行了6次。
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
汇报人:
日期:
• 国内公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国内公债的黄金时期 • 国内公债的衰落与消亡 • 国内公债的影响与评价 • 国内公债的未来展望
01 国内公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与背景
晚清时期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全球贸易的兴起,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外债条款。这些外债主 要来自列强在华投资和借款,为国内公债的起源奠定了基础。
对财政风险的影响
过度发行公债可能会增加财政风险,导致政 府债务违约和财政危机。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促进金融市场发展
公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品种之一,其发行和交易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影响利率水平
公债的发行和交易可以影响利率水平,通过公债的发行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水平,通过公债的交易调节货币供 应量,影响利率水平。
03
推进市场化改革
逐步减少政府在公债市场的干预,发 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提 高公债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公债市场的发展前景
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随着经济发展和政府举债需求 的增加,公债市场规模将继续 扩大,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
机会。
投资品种将更加丰富
为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公 债市场将推出更多类型的投资 品种,如企业债券、地方政府

[经济学]第10章公债

[经济学]第10章公债

二、公债的发行方式
4.直接销售方式(也叫承受发行法)
5.综合方式 6.强制摊派方式
三、公债的偿还
(一)偿还方式
1.还本方式 (1)市场购销偿还法(买销法); (2)比例偿还法(分期逐步偿还法); (3)抽签轮次偿还法; (4)到期一次偿还法; (5)以新替旧偿还法。
(三)我国公债的历史演变
二、公债的基本特点
(一)从债务人(政府)的角度讲,公债具
有:自愿性; 有偿性; 灵活性。 (二)从债权人(购买者)的角度讲 公债 1.安全性; 2.收益性; 3.流动性。
三、现代公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通过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公债产生的主要动 因。 2.筹集建设资金 弥补财政赤字是从平衡财政收支的角度说明公债的 功能。筹集建设资金则是从财政支出或资金使用角 度来说明公债的功能。 3.调节经济 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 置,是财政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表10-1 我国当前国债负担率水平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国债余额
3300.3 4361.4 5508.9 7765.7 10542 13020 15618 19874.5 44.3 32.2 26.3 41.0 35.8 23.5 20.0 27.3
15.56 20.84 22.29 15.75 17.26 35.8 45.4 48.1 30.88 33
五、公债的种类与结构
(一)公债的种类 1.从地域或来源角度来看,公债分为内债和外债; 2.从公债偿还期限来看,可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 债(1~10年)和长期公债; 3.从公债是否可以买卖或自由流通来看,可分为可 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 4.从公债发行主体来看,分为中央(联邦)政府公 债和地方政府公债;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启示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启示
一、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的历史变迁
自清 末 我 国 开 始 发 行 地 方 债 以 来,已 经 有 100余年的 历 史。 地 方 债 从 兴 起、泛 滥、规 范,最 后 销 声 匿 迹 ,不 到 50 年 ;新 中 国 建 立 后 ,地 方 债 又 两次重新回到 历 史 舞 台,至 今 仍 在 国 家 治 理 中 发 挥着重要作 用。因 此,笔 者 将 我 国 地 方 债 的 发 展 变迁分为两 个 大 的 阶 段、七 个 小 的 阶 段。 第 一 阶 段按照政府的 更 替 顺 序 划 分 为 四 个 小 阶 段,分 别
一些学者对此 展 开 了 研 究,贾 康 从 地 方 债 务 的产生原因、内 涵、规 模、风 险 防 范 等 方 面 进 行 研 究[1]。刘尚希从 政 府 间 财 政 关 系 分 析 地 方 债 务, 认为地方财力减少和支出的需求增加是地方地方 政府举债的原因 。 [2] 有的学者就地方债 务 的 内 涵 以及规模进行论述,从经济增长、养老保险金 缺口 等多个维度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压力测试。还有 一些学者关注经济增长、财政压力、土地制度 等变 量与地方政府 债 务 的 关 系,用 宏 观 数 据 进 行 实 证 分 析 研 究 。 [3-5]
收 稿 日 期 :2019-01-31 基 金 项 目 :四 川 省 软 科 学 项 目 “四 川 省 地 方 政 府 性 债 务 风 险 防 范 与 管 理 研 究 ”(2016ZR0156) 作者简介:刘飞扬(1989—),男,重庆荣昌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 院 博 士 研 究 生,主 要 从 事 财 政 学 研 究;付 志 宇 (1977—),男,贵 州 遵 义 人 ,西 南 交 通 大 学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博 士 ,主 要 从 事 中 国 财 税 制 度 与 思 想 研 究 。

国库券

国库券
国库券(Treasury bills)是国家财政当局为弥补国库收支不平衡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因国库券的债务人是国家,其还款保证是国家财政收入,所以它几乎不存在信用违约风险,是金融市场风险最小的信用工具。国库券是国库直接发行的用以解决短期财政收支失衡的一种债券,由于期限短、流动性强、安全性高,被视为零风险债券或"金边债券"(Gilt edged Bond)。
我国国库券的期限最短的为一年,而西方国家国库券品种较多,一般可分为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期四种,其面额起点各国不一。国库券采用不记名形式,无须经过背书就可以转让流通。发行国库券的主要目的在于筹措短期资金,解决财政困难。当中央政府的年度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发生赤字时,国库券筹资是一种经常性的弥补手段,
国库券的发行方式,通常实行招标制,即每次发行前,财政部根据近期短期资金的需要量、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的需要等因素,确定国库券的发行规模,然后向社会公告。各投标人在规定的发行规模的约束下,分别报出自己拟购买的价格和数量。在众多参与价格投标的投标人当中,出价最高者首先中标,之后按出价顺序,由高到低依次配售,直至售完为止。这就是所谓的“竞争性投标”。也有一些小规模的金融机构,无力或不愿意参与竞争性投标,便按照投标最高价和最低价的平均数购买,这是“非竞争性投标”。
[编辑本段]基本特征
作为债权债务证书,国库券的债权人是投资者,债务人是国家,其本息偿还保证是国家后续的财政收入。所以,国库券几乎不存在信用违约风险,是证券市场上风险最小的一种债券。国库券的偿还期限,各国规定不一。西方国家的国库券,分为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期4种,是一种短期政府债券。我国的国库券有3年、5年和10年的,是一种中长期政府债券。
◆收益高。国库券的利率一般虽低于银行存款或其他债券,但由于国库券的利息可免交所得税,故投资国库券可获得较高收益。

第十讲、近代中国的外债历史

第十讲、近代中国的外债历史
北洋时期(1912-1928)是复辟与反复辟 的激烈斗争时期。“城头变幻大王旗”, “你方唱罢我登场”。例如,袁世凯称帝、 亲日派段祺瑞政府、张勋扶持末代帝及直系 和奉系军阀统治时期。
“只要先前未曾有的中华民国存在,就是他 (孙中山)的丰碑”(鲁迅)。
2019/7/6
《公债经济学》
14
2.2、北洋政府外债的运用
出(无经济效益),还本利 息就成巨大财政包袱,拖欠、 展期、再展期就成家常(而 每一次展望就意味着利率提 升、利息外流)。
(核心是债务重组),并于 1921年成立整理内外债委 员会。主要内容:清理、登 记、商讨、偿还规划(发新 债或偿债基金)等。
教训:由于外债的非生产性 债务整理失败的标志:债务
2019/7/6
《公债经济学》
15
2.2、北洋外债的运用分析:为什么称其为恶债?
北洋外债是军阀混战的经费来源。北洋 政府国库如洗,只得依靠外债。1912- 1928年用于军事支出的外债达6.7亿银 元,占北洋外债43%。
北洋外债是镇压人民革命的帮凶。例如, 袁世凯“83天的皇帝梦”与其善后大借 款和“二十一条”,段祺瑞与亲日派和 “三一八惨案”。
借贷无门关税低押只能一20201225公债经济学1824债务整理失败的原因分析政局的动荡如城头变幻大王旗革命的风云如国共合作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北伐战争列强的勒索和欺榨如北洋政府将提高关税的关税会议作为救命稻草却未成功20201225公债经济学19附录
第十讲、近现代中国的外债分析
主讲人:贺晖
2019/7/6
北洋外债是北洋政府出卖国家主权、中 国逐渐殖民化的历史见证。清政府将关 税、厘金和田赋抵押贻尽,北洋政府就 以盐税、森林、矿藏等作抵押。

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

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

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外债史的起点。

在清代,中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地发行国债,并且不断向西方国家借款。

下面是
关于清代外债史的一些资料:
清朝的外债主要是向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借款。

最早的一笔外债是发生在1854年,当时清政府向英国借款30万英镑,用于抵制太平天国的叛乱。

此后,清政府为了维持国防和基建,不断
向西方国家借款。

其中最大的一笔外债是在1913年签订的“中法公债”,总金额为4400万英镑。

清政府的外债违约问题也时有发生。

最著名的一次是1898年的“下关条约违约事件”,当时清政府未能按时还款,使得英国和德国
两国军舰进入了中国的下关口岸,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耻辱。

总的来说,清代的外债历史充满了曲折和挣扎。

这段历史不仅反
映了中国政府解决财政困境的尝试,也说明了中国在与西方国家的经
济往来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2024年辛亥鼎革与财政举债_晚清民初“爱国公债”的发行与偿还》范文

《2024年辛亥鼎革与财政举债_晚清民初“爱国公债”的发行与偿还》范文

《辛亥鼎革与财政举债_晚清民初“爱国公债”的发行与偿还》篇一辛亥鼎革与财政举债_晚清民初“爱国公债”的发行与偿还一、引言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开启了民国的新纪元。

在这一过程中,财政举债成为推动革命和建设新政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晚清民初时期,为筹集资金支持革命和建设,政府发行了大量的“爱国公债”。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时期财政举债的背景、公债的发行与偿还情况,以及其对中国近代财政史的影响。

二、晚清民初财政举债的背景晚清时期,由于内外交困,政府财政状况严重恶化。

为筹集资金支持革命和建设,政府不得不采取发行公债的方式筹集资金。

这一时期,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政府需要通过举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支持革命和建设。

同时,社会各界对政府的信任度较高,认为政府发行公债是为了国家利益而筹集资金,因此公债的发行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三、爱国公债的发行在辛亥革命后,为支持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政府发行了大量的“爱国公债”。

这些公债的发行主要通过政府信用担保,以筹集资金支持国家建设。

公债的种类繁多,包括国库券、建设债券等。

发行方式多样,包括直接销售、招标承购等。

公债的利率和期限根据不同的债券种类和市场需求而定。

四、爱国公债的偿还政府在发行公债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公债的偿还问题。

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增加税收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偿还公债。

在偿还过程中,政府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按时足额偿还公债本息。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政透明度等,以确保公债的偿还工作顺利进行。

五、辛亥鼎革与财政举债的影响辛亥鼎革与财政举债对晚清民初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财政举债为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推动了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其次,公债的发行和偿还过程锻炼了政府的财政管理能力,提高了政府的信用度。

最后,这一时期的财政举债经验为后来的财政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六、结论辛亥鼎革与财政举债是晚清民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债券的起源

债券的起源

债券的起源
在证券中,债券的历史比股票悠久,其中最早的债券形式是在奴隶制时代产生的公债券。

据文献记载,希腊和罗马在公元前4世纪就开始出现国家向商人、高利贷者和寺院借债的情况。

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公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许多封建主、帝王和共和国每当遇到财政困难、特别是发生战争时便发行公债。

12世纪末期,在当时经济最发达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政府曾向金融业者募集公债。

其后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相继仿效。

15世纪末16世纪初,美洲新大陆被发现,欧洲和印度之间的航路开通,贸易进一步扩大。

为争夺海外市场而进行的战争使得荷兰、英国等竞相发行公债,筹措资金。

在1600年设立的东印度公司,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股份公司,它除了发行股票之外,还发行短期债券,并进行买卖交易。

美国在独立战争时期,也曾发行多种中期债券和临时债券,这些债券的发行和交易便形成了美国最初的证券市场。

19世纪30年代后,美国各州大量发行洲际债券。

19世纪40—50年代由政府担保的铁路债券迅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铁路建设。

19世纪末到20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各国相继进入垄断阶段,为确保原料来源和产品市场,建立和巩固殖民统治,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股份公司发行大量的公司债,并不断创造出新的债券种类,这样就组建形成了今天多品种、多样化的债券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公债的历史(1949-现在)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国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1950-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国债。

在此后的"一五"计划期间,又于1954-1958年间每年发行了一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总额为35.4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862.24亿元的4.11%。

1958年后,由于历史原因,国债的发行被终止。

第二个阶段(1981年至今):我国于1981年恢复了国债发行,时至今日国债市场的发展又可细分为几个具体的阶段。

1981-1987年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且发行日也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

这一期间尚不存在国债的一、二级市场,国债发行采取行政摊派形式,面向国营单位和个人,且存在利率差别,个人认购的国债年利率比单位认购的国债年利率高四个百分点。

券种比较单一,除1987年发行了54亿元3年期重点建设债券外,均为5~9年的中长期国债。

1988-1993年间国债年发行规模扩大到284亿元,增设了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新品种。

1988年国家分两批在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初步形成了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

1990年后国债开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国债的场内交易市场,当年国债交易额占证券交易总额120亿元的80%以上。

1991年我国开始试行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国债期货和回购两个创新品种。

1994年财政部首次发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国债;1995年国债二级市场交易活跃,特别是期货交易量屡创纪录,但包括"3.27"事件和回购债务链问题等违规事件频频出现,致使国债期货交易于5月被迫暂停。

1996年国债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首先是财政部改革以往国债集中发行为按月滚动发行,增加了国债发行的频度;其次是国债品种多样化,对短期国债首次实行了贴现发行,并新增了最短期限为3个月的国债,还首次发行了按年付息的十年期和七年期附息国债;第三是在承购包销的基础上,对可上市的8期国债采取了以价格(收益率)或划款期为标的的招标发行方式;第四是当年发行的国债以记帐式国库券为主,逐步使国债走向无纸化。

1996年以后,国债市场交易量有所下降。

同时,国债市场出现了托管走向集中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与非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分离的变化,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即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深沪证交所国债市场和场外国债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