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
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型科学探究备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的传播过程。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达到: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抽象能力。
2、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科学、严密的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声音的发生难点声音的传播教学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备注导入:播放流水声、动物的叫声、音乐引入课题。
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学生实验: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接触喉咙,让学生说出感觉。
学生实验:观察下列两种情况下泡沫球跳动的情况。
①将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
②将音叉敲响,再使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音叉。
学生实验: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槽里的水面,可见水面的显著振动。
学生实验: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
总结学生实验:关键:振动学生实验:关键:振动学生实验:关键:振动学生实验: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接触喉咙,让学生说出感觉。
学生实验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学生实验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学生实验2、声音的传播同学们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这个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呢??实验猜想: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大家已经知道了气体能够传声,那么固体和液体是否也能传声呢?请同学们设计说明。
固体能够传声:实验结论:固体能够传声。
3、液体能够传声:关键:振动声音的产生条件:振动我们已经知道振动的物体能发声,振动物体通过什么把振动传给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气体能够传声:以“听到飞机声”为实例,实验设计:①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学生说出现象。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用10篇)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视频展示一组高山流水、虫鸣鸟叫、交响乐、人声嘈杂的画面,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声现象。
询问学生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
(板书标题)(二)、探究学习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
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
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案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能力目标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三)情感目标1、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产生的原理;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四、教具:音叉、小锤。
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曲《我和你》非常动听,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对唱改为手语,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没有声音,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引起学生思考与讨论(学生举手回答)。
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
自然界也有许多声音,既美妙又神秘。
师: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生: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师: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
(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总结声音是怎样产生?)总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师:有声源,有物体正在发声,但是有声源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时候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为什么?生: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
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提示引导并提问: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让学生看课本 29 页后讨论)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写好教案是上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及保证。
那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大家了解吗?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一课题§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总课时4知识目标1. 知道声音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力目标利用声速计算距离和测距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天坛的回音壁,增强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及其利用教具板书设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
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二。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教后小结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一。
新课引入我说上课,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声音的声源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样传播的?最后大家就听到了这个声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阅读阅读材料“人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闭合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结人耳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能不能听得到?有一次,我去登泰山,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对这后面的人大声叫了一声,结果我听到了我叫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先后两次听到自己同样的声音过?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因为回声阿!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解:340_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解:340_1.5/2≈255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教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和特性。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性4. 声音的传播实例5. 声音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传播实例。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声源(如锣鼓)、传声介质(如空气、水)、声音接收器(如耳朵)、测量工具(如米尺)。
2.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关动画、图片、实例。
3. 教学视频:声音传播实验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趣味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声源的特点,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引导学生掌握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4.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区分这三个特性。
5. 声音的传播实例: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传播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小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知识点掌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定义和特性物体振动与声音的产生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1.3 教学活动:引入声音的概念,让学生听取不同物体的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尝试振动物体并观察产生的声音。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原理不同介质的传播特性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让学生分析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效果。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解释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特点。
第三章:声音的强度与距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3.2 教学内容:声音强度的定义和单位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实验观察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情况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强度的概念和单位。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让学生分析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描述声音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学生能够解释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原因。
第四章:声音的频率与音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频率声音的音调特点。
4.2 教学内容:声音频率的定义和单位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实验观察不同频率声音的音调特点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频率的概念和单位。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一、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频率、振幅和声压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原理振动与声音的关系频率、振幅和声压的概念1.3 教学过程:1.3.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或敲击物体,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1.3.2 讲解:使用PPT或实物演示,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释振动停止后,声音为什么会消失。
1.3.3 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让学生通过改变物体的振动频率,观察声音的变化。
1.3.4 总结:强调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引入频率、振幅和声压的概念。
1.4 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二、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让学生掌握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原理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2.3 教学过程:2.3.1 导入:通过播放声音,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
2.3.2 讲解:使用PPT或实物演示,讲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解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3.3 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让学生通过改变介质的性质,观察声音传播速度的变化。
2.3.4 总结:强调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引入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2.4 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三、声音的频率与音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频率的单位赫兹(Hz)。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频率对音调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频率与音调的关系频率的单位赫兹(Hz)频率对音调的影响3.3 教学过程:3.3.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音调的声音,引起学生对音调的兴趣。
3.3.2 讲解:使用PPT或实物演示,讲解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
提醒注意点: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会立即停止
3.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
最后简单介绍声音的保存:就是保存振动规律
(一)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真空演示实验(视频)
根据视频里提出问题,并得到结论
1.用真空泵抽出钟罩内的空气。
当空气被逐渐抽去时,闹铃声会(“减弱”或“变得更响亮”)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你仍然能听到声音吗?。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2.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
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吗?
结论: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真空不能传声。
从敲桌子和钓鱼要安静的例子引出空气可以是介质,液体固体也可以是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统称为介质。
声音的传播形式:以水波为例,从中间发出向四周散开,类似水波。
所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
(三)声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_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本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才能、实验才能、和科学抽象才能;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展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局部,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课程标准: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探究声音的产生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
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
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
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
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1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学习目的知识目的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才能目的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展实验探究。
会描绘实验现象,搜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情感目的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别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意识。
学习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习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具与媒体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假设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教学程序内容与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根据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老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刚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答复〕老师:从本节课开场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二、新课教学按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4个,然后逐个进展探究。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展: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发声的物体在振动1、先观看有关的视频〔什么是声现象〕。
2、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以及传播条件。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准确认识理解乐音的特征,并用这特征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理解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
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方法
类比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同时起立?又为什么同时坐下?(听到“起立”、“请坐”)
2、那再仔细听!(播放多媒体声音)
3、那再仔细听一下!(请后排一生朗读,不能回头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
美妙的音乐声、朗朗的读书声、嘈杂的吵闹声、机器的磨损声······,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
今天,声音现象在多领域都有所应用,如: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医学上利用超声波探伤等等。
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问:你知道是谁在朗读?你怎么知道,根据什么判断?
(听到声音)
师:(即学生朗读内容)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
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新课讲解:
一、声的产生
实验证明:
(1)请同学们用手指感受自己喉咙发声时的振动。
(2)请同学们还有什么实验可证明?(塑料直尺、敲鼓、橡皮筋等)。
(3)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靠近乒乓球;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问1:老师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传到同乡们的耳朵里的?(空气)
问2:空气,气体能传声,还有什么能传声?(同学们猜想,教师出示幻灯片)
知道声音的常温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速度的关系,并且利用此关系解答一些与距离有关的题目。
答: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即固体>液体>气体
理解: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三、声音的能量
向平静的水面投入一块石头,水面会以石头与水面的接触点为中心泛起涟漪。
石头打击
水面引起振动并形成水波,能量就向外传播开了。
当人用橡皮锤敲击音叉时,人给了音叉能量,音叉作为生源就振动起来,并且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这种振动的传播形成声波。
这样能量就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