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爱老人用心开始

关爱老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一、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及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是老龄化国家了。按照这一通行的国际标准,2006年12月1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二十世纪末,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五大特点:那就是

1、老龄人口数量多。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6%。

2、老龄化速度快。我们国家从成年型社会过渡到老年型社会用了17年多的时间,而其他国家几乎都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

3、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不平衡。上海市是第一个进入老龄化人口的城市,它在1979年进入老龄化,而西部地区,根据预测,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地区将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它可能要到2012年才能进入老龄化。最快和最慢相隔30年,就反映我们地区差异非常大。

4、人口“未富先老”。在1999年我们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0多美金,而其他发达国家一般都是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10000美金才进入老龄化。

5、城乡老龄化倒置。绝大多数国家的城镇老龄化要高于农村,而我们国家正好相反,农村老龄化要高于城镇。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影响

这些特点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建设方面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使国民经济财富的积累和发展时期缩短,势必会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使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在社会方面,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显现出一些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加上其他配套改革的滞后,因此社会化养老保障任重道远,社会服务支持系统急需健全;在文化方面,老年人群体出现被社会边缘化的趋势,一些老年人由此产生了消极、悲伤、孤独等失落心理。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未雨绸缪,多管齐下,积极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借鉴国外和我国一些省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我们认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既要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又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既要立足当前做实事,又要着眼于长远打基础。具体的说,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家庭与社会养老保障、统筹城乡老龄工作、统筹老年物质与精神保障、统筹老年福利事业与老年产业、统筹敬老道德建设与老年法制建设。

(一)、统筹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障

家庭养老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模式。目前,我国老年人养老仍以家庭为主,特别是农村老年人。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由家庭提供。

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2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格局的深刻变化,家庭结构趋向于小型化、核心化和空巢化,家庭抚养结构逐步演变为“421”和“821”模式。延续了上千年的这种反馈式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将逐步弱化。

所以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非常强烈。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此十分关心,做了很多的努力。不仅投入了相当一部分的资金,而且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院)。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受“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的影响,90%的老年人还是愿意生活在家庭里,生活在社区里。日本的调查也表明,在福利(养老)设施中养老的老年人因心情郁闷而死亡的比率远远高于居家老人。家给老年人的安慰是任何一个多好的机构都不能代替、不能给予的。国外人士也不断的提示我们:在制定我国养老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我国老年人的特点,考虑到我们的长项——家庭养老,尽量少走弯路。

因此我们要从国情和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居家养老的传统优势,把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障结合起来,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近几年像上海、北京、天津、宁波等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层次不同、内容有别、形式多样的养老新模式。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社区的积极性,以居家养老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让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享受到了包括生活照料、卫生保健、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等全方位的服务。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新型的养老模式,既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使老人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它正逐渐成为各级政府解决老有所养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统筹城市老龄工作与农村老龄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事实上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结构,使城乡差距逐步拉大。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生活相对困难,医疗保障水平偏低,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在发展老龄事业指导上,也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突出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城乡之间的社会养老保障程度差距尤为明显。2006年,我国城市老年人领取养老金(退休金)的比例为78%,在农村,这一比例仅为4.8%。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公报》中称:2007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137万人,而在农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仅为5171万人。在许多城里老人忙于习书作画、健身养生的时候,不少农村老人的晚年却是在贫困疾病中挣扎度过。“活到老,干到老”是许多农村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城里老人为长寿忙,农村老人为活命愁”的强烈反差,凸显出了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已迫在眉睫。为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发展农村老龄服务。”“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们再来看看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情况。目前,中国农民工总数达到 2.1亿人,在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中,参加养老保险的只是少数。截至2007年底,农民工参保人数不足4000万。如果大量的农民工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他们进入老年后丧失了劳动能力又没有养老保障,一定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那么,那些参加了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以深圳为例:深圳是国内农民工参保覆盖面最广、参保人数最多、参保比例最高,并最早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的城市。但是在春节期间却出现了农民工退保的热潮。促使农民工大规模退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保转移的门槛限制。不能转移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民工来讲,根本起不到养老保险的作用。养老保险应该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保障,而不是变成带不走、挪不动的地方粮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个问题也做出了决定:“扩大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据最新消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目前已经完成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草案,正在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呼之欲出。

对此,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老龄事业,加大农村老龄工作力度,在资源配置、制度建设以及工作指导上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老龄事业发展,逐步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