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第一章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论(低版本)

中药学总论(低版本)

冬麻
春麻
树皮、根皮类



通常在春、夏时节剥取树皮,如黄柏、 厚朴、杜仲。 根皮,应于秋后采集,如牡丹皮、地骨 皮、苦楝皮。 但肉桂多在十月采收,因此时油多易剥 离。
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以
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

桑螵蛸应在三月中旬采收,过时则虫卵已孵化。 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则角化。 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质佳。 小昆虫等,应于数量较多的活动期捕获,如斑蝥于 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该书公元731年即传
入日本,并广为流传 ——

《 延 喜 式 》
“ 草凡 ”醫 生 皆 讀 蘇 敬 新 修 本
四、隋唐时期
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本草拾遗》
成书时期:开元年间(713—741年)
作者:陈藏器
主要内容:在《新修本草》基础上增补了大量民间药
物 (692种以上)。尤其是按药物功用特点分列为宣、


“草药”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代 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中药的起源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 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经过 无数次的口尝身受,逐步认 识到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 些植物可以治疗疾病,初步 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
药有三品
上品:120种,滋补强壮,延年益 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
中品:120种,治病补虚,兼而有 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
下品:125种,功专去寒热,破积 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 服。
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总结

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除中药的制剂外,均是中药学研究的内容。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

《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365种。

除《本草经集注》外,均是清代的本草。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陶弘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新修本草》。

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证类本草》的作者是唐慎微。

《证类本草》成书于宋代。

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的官修本草是《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

《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清代。

《中药大辞典》,成书于民国时期。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滇南本草》。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植物类药,叶类的采收期是花蕾将开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炮制。

中药炮制的目的减毒、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增效、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藏和制剂、纯净药材及矫味矫臭。

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性能。

大戟、甘遂、川乌、巴豆等药物内服需炮制,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毒性、烈性、副作用。

用酸醋炒玄胡,其炮制目的是增效。

常用的炮制大法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切制不常用炮制的大法。

修制包括的内容是纯净处理、切制处理、粉碎处理。

雄黄的炮制方法是研成细粉或水飞。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烘焙、煨、煅。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

为了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宜采用酒制。

用液体辅料与药材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是炙。

为了增强黄芪、甘草的补中益气作用,宜采用炙。

为使磁石、自然铜、鳖甲等药物酥脆,宜采用淬。

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是惮。

除常用的四类炮制法以外,其他常用的特殊制法有制霜、发酵、发芽。

将大麦、稻谷发芽,其目的是产生新药效。

中药学 总论

中药学 总论

第三章
• 炮制的目的:
• • • • • • • • • •
中药的炮制
一、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材,区分等级 二、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三、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四、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五、降低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eg:姜矾水制半夏、胆巴水制附子
六、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eg:延胡索醋制能增强活血止痛功效
• 临床意义:因为疾病病位有上下表里之不同,病势趋向有上下内
•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
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 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 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花、叶、皮、 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 多都是沉降药。 ps.旋覆花虽为花然药性沉降,苍耳子虽为果实药性 升浮。
6、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eg:人参恶莱菔子 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eg:甘草反甘遂;贝 母反乌头。详见“十八反”、“十九畏”。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 中药的用药禁忌诸药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的饮 食禁忌四个方面。
• 一、配伍禁忌:
• 1、“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 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 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 沙参、细辛、芍药 • 2、“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 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 二、证候禁忌:临床用药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慎用的药 物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 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禁用的药 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 香、三棱、莪术、水蛭、斑鳌、雄黄、砒霜等。 • 三、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 • 四、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事物的禁忌,又简称食 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第一至八章中药学总论

第一至八章中药学总论
2012-3-10 18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对中 中药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 药的质量好坏和疗效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药的质量好坏和疗效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就是说, 也就是说,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份含 量最高时进行。 量最高时进行。 如园参中人参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月份 1 4 6 8 10 12 人参皂甙% 人参皂甙% 7 10.1 20.3 22.6 16.2 7.8 故采收应在6~9月为宜。 故采收应在6 月为宜。
2012-3-10 11
《本草拾遗》,作者陈藏器, 本草拾遗》 作者陈藏器, 陈藏器 713年 成书于开元年间 公元713 成书于开元年间 (公元713年~741 ),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 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 年),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 即宣、通、补、泻、轻、重、滑 、 湿十种,为后世中药按临 涩、燥、湿十种,为后世中药按临 床功效分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床功效分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4
《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江苏新医学院,
成书于1977年 成书于1977年 1977
《 中华药海 》 载药约 8000 种 , 成 中华药海》 载药约8000 8000种
书于1984年 书于1984年 1984
《中华临床中药学》、《中华本 中华临床中药学》 等成书于1998 1998年 草》等成书于1998年 中药学》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为中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为中药,
2012-3-10 21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贮藏中药,由于药材受外界因素和 贮藏中药, 自身因素的影响,质量不断发生变化, 自身因素的影响,质量不断发生变化, 其变化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 其变化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质变后 的中药,质量低劣,有效成分损失, 的中药,质量低劣,有效成分损失,可 致疗效降低,失去药用价值, 致疗效降低,失去药用价值,甚至产生 不良反应,危害人体健康。 不良反应,危害人体健康。

中药学知识(总论,各论1-2章)

中药学知识(总论,各论1-2章)

中药学知识汇集一、本草著作1.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

成书于东汉,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它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

2.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编著;载药:730种。

本书按药物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

3.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年代:唐代;载药:844种;历史价值:1、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2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例。

4.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载药:1558种;创新: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

5.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本草纲目》(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明代;内容:1892种,附图1160余幅,附方11000首,分16部、60类。

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明,实物考证确切;学术价值: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

6.本草知识第六次大总结:《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清朝;载药:921种。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年出版,收载药物8980种,内容尤丰富,为当代“官修本草”。

二.产地,采集1.道地药材:即产于某一地区、质量好、疗效佳、应用历史悠久的优质药材。

2.中药的采集:植物药采收时间(1)全草类药: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期采收。

如麻黄、益母草等。

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采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采收的。

(2)叶类药:叶片充分生长的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

如苏叶等。

但桑叶在霜后采收。

(3)花类药: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

如红花、辛夷等。

(4)果实、种子类药:成熟或将熟期采收。

如瓜蒌、苍耳子等。

但青皮、枳实等采幼果。

(5)根及根茎类药:早春或深秋采收。

《中药学总论》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ppt课件
41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四气:温、热、寒、凉 寒或凉性药物:例如大黄对于热解便秘、燥屎坚
结,有清热泻下软坚的作用。 寒>凉
大黄
42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四个大苦大寒的中药:大黄、黄连、黄柏、栀子 黄连
黄柏
栀子
43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四气的临床指导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44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趣味中医药养生
主讲:黄伟剑
1
中药学总论
2
以下哪些为中药,哪些不是中药?
3
4
总论内容:
第一章 中药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与贮藏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五章 中药的作用
5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 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包括 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 留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 差,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中药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 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 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30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对一些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后,可以 明显降低药物毒性及其副作用,使之广泛用于临床, 并确保安全用药。 ★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等生用内服易 于中毒,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 ★巴豆泻下作用剧烈,宜压油取霜用。
35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方法: 1)修治 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为进一步的 加工贮存、调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 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 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

新世纪(第二版)《中药学》总论

新世纪(第二版)《中药学》总论
炮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 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本草蒙荃》“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为炮制专著。 炮制的目的:(8 个方面)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 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附:道地药材歌诀: 东北人参细五味 河南菊地药牛膝
广东陈砂苏薄荷 四川黄连乌芎贝 宁夏枸杞甘当归 青海大黄蒙黄芪 云南三七与茯苓 晋参鲁胶兼浙贝 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 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⑥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炮制的方法主要有五类: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修治 修治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 ①纯净药材——有挑、筛、刷、刮、挖、撞等方法。 ②粉碎药材有捣、碾、研、磨、镑、挫等方法。 ③切制药材主要有切、铡等方法。 2.水制法 水制法的主要目的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 药性等。常用的方法——有漂洗、浸泡、闷润、喷晒、水飞等。 3.火制法 火制法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等 炒——炒黄、炒焦、炒炭 ①炒黄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等。 ②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等。 ③炒炭是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地榆炭等。 炒黄、炒焦的目的——是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缓和药性或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炒炭的目的——是缓和药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止泻的作用。 炙法——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 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 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 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蜜炙百部、枇杷叶 酒炙——可增强活血之功;当归、川芎、大黄 醋炙——可增强止痛功效或降低毒性;香附、元胡、甘遂、芫花 姜炙——可增强止呕作用;竹茹、半夏 盐炙——可引药人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黄柏、杜仲 烫法——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 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软,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得煎出, 以充分发挥疗效。如:龙骨、牡蛎、棕榈炭、血余炭。 煨法——煨法是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 加热的方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 用,增强疗效。

中药学总论部分

中药学总论部分

中药学(总论部分)[前言]中药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系统学习传统中药知识为主,适当介绍有关中药的现代研究,是一门考试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1.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基本理论;2.熟练掌握300味左右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临床应用等有关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解释;3.了解有关中药理论及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现代研究的进展情况。

[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节中药的起源植物:11146(占大多数)天然药材{动物:1581矿物:801、什么是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其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

狭义的中药是指中药饮片。

饮片:供配方用的一切药物的加工品。

2、什么是中药学?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及药物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偶然中毒到主动尝)--日而遇七十毒—知性能(治病)-知疗效--(效差淘汰,效好肯定)--口述到文字--理论―实践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秦汉时期)记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记载药物730种。

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本经》。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李勣苏敬编写)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4年),载药850种。

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并流传海内外。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唐慎微)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记载药物1746种,附方3000余首,图文对照,方药并收,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中药学总论全套精品课件

中药学总论全套精品课件

• 据医药学史专家研究,早期的人类主要以植物 类食物充饥,所以最先发现和使用的是植物药。 将有毒植物用于狩猎,可谓原始社会利用植物 药的一大创举。在渔猎生活和生产大量开展之 后,又认识了某些动物类药物。进入原始社会 后期,随着采矿和冶炼活动的出现,才相继掌 握了矿物药的加工和应用知识。在这一时期, 我们的祖先还从野果与谷物的自然发酵现象中, 发明了酒的酿制,这对日后的医药产生了深远 影响。
四个步骤中,中药学占据着落实到病人身上的最 后一环。 “用药如用兵”
一、 代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渐 认识到某些植物可能对人体产生的 影响,逐渐形成了早期的药疗。
• 原始社会药物知识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断地进 行采集和渔猎活动,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 了解到若干植物和动物对人体的影响。最初,由 于缺少辨别能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中毒遭 遇和药效反应,因而很自然地使先民们在觅食时 有所选择和避忌。在罹患疾病时,上述经验启示 人们对这些植物和动物的药效作用加以利用,通 过反复试验和观察,逐步形成了简单的药物知识。 自古相传的伏羲“尝味百药”和“神农尝百草之 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 地概括了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人类寻求食物的 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 。这一过程,充满着艰辛与 危险,并为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2、西周时期
已经有了专业的“医师”;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并有“五药”的记载,以及汤液、药酒 等剂型
• 早期的药物知识出现以后,经历了由零 星、分散而逐渐集中和系统的积累过程。 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文字的出现和使 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到书面记载, 其传播速度得以大大加快。
• 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除了作为饮料 之外,酒还具有祛寒邪,通血脉,行药势,消 毒和助溶等多方面的医疗作用,故古人将酒誉 为“百药之长”。从繁体医(医)字的汉字结构 中,亦体现了酒对早期中医药的影响。在当时 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中,又开始出现了“药”字。 东汉时的《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 从草,乐声。”不仅明确了药为治病物质的基 本含义,而且反映了药物以植物类为最多的客 观事实。

《中药学》总论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ppt课件
43
第三节 升 降 浮 沉
44
一、升降浮沉: 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上、下、内、
外) 一般分为升浮和沉降两个方面。
45
二、升降浮沉的作用:

上行向外——解表、升阳、祛风、散寒、

涌吐、开窍等。


清热、泻下、利水、重
下行向内——镇安神、潜阳、降逆、

止咳平喘、收敛固涩等


确定味的依据

药物滋味 药物作用
42
四、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性和味是辨识药物功效的重要依据。显
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 物的共性——有内在联系。 1、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类药中) 如: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清 热燥湿、泻火解毒。 2、气同味异,味同气异——作用有同中 之异,异中有同。
20
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是历代逐渐发展和充实起来的, 参酌前人的记载,根据现代实际炮制经 验,常分为五类:

纯净药材
1、修治 粉碎药材

切制药材
21

漂洗:海藻、紫河车

浸泡:半夏(白矾水)
2、水制 闷润:荆芥、当归

喷洒:

水飞:朱砂、滑石

(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分类;(16纲、60类)
12
(3)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前 人对药物功用的论述,特别对本草史和 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和发挥;
(4)通过实践积累资料订正谬误,充实 书本
(5)对国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对 我国医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 世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 别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 贡献)

中药学总论(1-7章)

中药学总论(1-7章)

四 气
[概
念]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 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 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 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 概念之一。
[确立依据]
机体发生反应 药物作用(治疗病证)

温热
机体发生反应
寒凉
机体发生反应
温热
治疗作用
寒凉
治疗作用
[作用及适应证]
1.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等作用,适用于阳热证。 2.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适 用于阴寒证。
成就: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2.采用图文对照编写方法 ,开创了 世界药学著作的编写形式。
五、宋 代
《证类本草》
成书年代:公元1082年 作者:唐慎微 载药情况:该书以《嘉祐》、《图经》为基 础,并广泛收录其他文献中的药学资料,收 药1558种,药后附列单方3000余首,首开方 药相互印证的先例。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药物治疗疾病的机理
疾病
阴阳失调 偏盛偏衰
药物偏性
健康
阴平阳秘
中药性能
[概
念]
中药的性能:简称药性,是药 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功能的统 称。是用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 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 经、毒性等。
中药性能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毒性
第一节
m
沉 浮
[作用及适应证]
1.升浮药:一般具有解表、升阳 祛风、散寒、涌吐、开窍、透疹、 温阳、益气等功效。 2.沉降药:具有清热、泻下、利 水渗湿、 消导积滞、重镇安神、 潜阳息风、降逆止呕、止咳平喘及 收敛固涩等功效。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

第二节 炮制常用的辅料
一、液体辅料 酒、醋、蜂蜜、生姜汁、甘草汁、黑豆汁、 米泔水、盐水、胆汁等等 二、固体辅料 稻米、麦麸、白矾、豆腐、土、蛤粉、滑 石粉、河沙
第三节 炮制的方法



一、修制 1.纯净处理 2.粉碎处理 3.切制处理
第三节 炮制的方法



二、水制 1.润 2.漂 3.水飞
第二节 中药的采收和加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中药的采收 1.全草类药材的采收 2.叶类药材的采收 3.花类药材的采收 4.果实和种子类药材的采收 5.根和根茎类药材的采收 6.树皮或根皮类药材的采收
二、中药的加工

1.除去泥沙和杂质 2.干燥的方法:晒干、阴干、烘干
第四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中药的种植
二、中药种植的养殖方法 1.有性繁殖(种子繁殖) 2.无性繁殖(营养繁殖) (1)分株繁殖 (2)扦插繁殖 (3)压条繁殖 (4)嫁接繁殖

第一节 中药的种植



三、中药种植的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2.浇水 3.施肥 4.修剪整形 5.病虫害防治 6.引种和驯化
中药学总论
第一章 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本草 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拾遗》、 《证类本草》、《珍珠囊》、《饮膳正 要》、《本草纲目》 《中华本草》

第二章 中药的种植和采收
第一节 中药的种植 一、中药种植的环境条件 1.阳光 喜阳、喜阴、耐阳 2.温度 3.水分 4.土壤 沙土 砾土 黏土 壤土
第三节 炮制的方法



三、火制 1.炒 2.炙 3.椴 4.煨

最新 中药学总论 课件

最新 中药学总论 课件

3、载药总数:365味(分上、中、下三品)
《本草经集注》 1、作者:陶弘景 2、成书年代:梁代 3、载药总数:730 味 4、成就:全面总结魏晋以来的药学成就;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首创诸病通用 药。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1、 作者:李勣 、苏敬等23人
2、成书年代:唐显庆4年
3、载药总数:844种 4、成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是我国也 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图文并茂;流传甚广, 影响中外。
温相当于热)
平性:介于微温与微寒之间
三、确定: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疗效总结 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的。 四、作用: 温热药作用:减轻或消除寒证。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 通经络,回阳救逆。 寒凉药作用:减轻或消除热证。清热解毒,泻火凉血。 五、药性与治则的关系 寒者热之,疗寒以热药。 热者寒之,疗热以寒药。
6.相恶: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合用,能使原有的疗
宜升浮不宜沉降
宜沉降不宜升浮
五.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诸因素
1.四气五味 辛、甘,温热者多为升浮药 ; 苦、酸、咸,寒凉者多为沉降药 。 2.质地 花、叶、皮、枝多为升浮药; 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多为沉降药
(特殊 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3.炮制: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4.配伍:少量沉降药配大量升浮药则升浮;少量升浮药 配大量沉降药则沉降。 特殊:如桔梗载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
三.作用
升浮药作用(主上升 向外):疏散解表,解毒透 疹,宣肺止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 脉,开窍醒神等 沉降药作用(主下行 向内):清热泻火,泻下通
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降逆,止呕
,止呃,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 崩止带等

中药学课件总论

中药学课件总论

宋 代
《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载药情况:1558种
成就: 1.保留以往药学的资料 2.图文并茂,方药兼收的编写方式 3.完全具备了综合本草的规模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七、明 代
作者,明代李时珍,成书 于公元1578年,共52卷,载药 1892种,附方 11096首,新增 药物374种。全面总结了明以 前的药性理论,保存了大量医 药文献,还介绍了植物学、动 物学等多学科知识,是我国科 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
明 代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载药情况:1892种,附方11000余首,附图1109幅 内容:全书52卷,16部,62类
成就: 1.完备自然分类法(析族区类法) 2.结合临床实践 3.整理明代以前药学著作 4.涉及范围广泛,丰富世界知识宝库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八、清 代
作者,赵学敏,成书于公 元1765年。共十卷,载药921 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是 新增药物最多的古代本草之一。 在《纲目》的基础上创造性的 发展了本草学,是我国本草学 的第六次大总结。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作者,南朝(公元420- 479年)雷敩,是我国第一部 炮制专著。书中系统的介绍了 多种炮制方法以及炮制的作用、 目的,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五、隋唐时期
又名《唐本草》,唐· 苏 敬、李勣等编写,成书于公 元659年。载药844种,新增 药物114种,采用图文并茂的 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 的先例。是我国第一部官修 本草,也是世界公开颁布的 最早的药典。
中药学
总论——序言
•中药
植物 动物 矿物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 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 中药材 中药饮片 中成药 作用的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
按性能分 上品(120种)—能补养,可久服,大都无毒( 人参、地黄、大枣) 中品(120种)—能治病,能补虚。无毒或有毒 (黄连、麻黄、百合、当归) 下品(125种)—能祛邪破积,有毒者多,不可 久服、多服。(大黄、巴豆、乌头)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神农本草经集注》 ⑴作者:陶弘景. ⑵年代:南朝梁代.(公元492年)约完成于公元500年左右 ⑶记载药物数730种,分为七类. ⑷书写格式:朱《本经》,墨《名医别录》, 别书、 大(正文)小(注解)结合. ⑸特点:改进了药物的一般分类: 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虫 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 又各分为上、中、下品). 按药物的用途分类---创立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防 风,防己;治黄疸通用茵陈、栀子 本书对后世影响较大,唐代《新修本草》就是在此基础上 补充修订而成的。
2.《本草经集注》 成书------南北朝 作者-------陶弘景 载药-------730种 特点------(1)该书首先采用按药材来源的自然属性 分类,将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 兽等7大类。 (2)其内容更加详实,成为第一部综合性 的大型本草。
3.《新修本草》 成书-------唐代 作者-------苏敬等22人 载药-------844(或851)种 意义------(1)该书为第一部官修本草(或称为世界 最早的药典) (2)其图文对照的编写方式,开创了世 界药学的先例。
2.《新修本草》(《唐本草》): ⑴作者:苏敬等22人,由孙无忌等高官领衔; ⑵成书时间:唐显庆四年(659年); ⑶内容:共五十四卷,载药844种,其中新增114种, 分9类; ⑷结构及体例:由《本草》、《药图》、《图经》三 部分组成。朱字《本经》、墨字《别录》,以上均为大 字;另有“陶注”、“谨按”,均为小字;新增药物尾 标以“新附”,为大黑字。 ⑸特点:①由国家组织编纂,有药典性质; ②增加图谱。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比
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 A.《神农本草经》B.《神农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2.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书籍是( ) 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 C.《神农本草经集注》 D.《本草拾遗》 二、多项选择题 1.《本草纲目》具备下列哪些特点?( ) A、收载药物1892种 B、新增药物374种 C、全书52卷 D、附图1160幅 E、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
六.金元时期
1.《珍珠囊》—张元素著,载药100种。 贡献:将归经与升降浮沉学说明确化、系统化,正式纳 入中药性能行列。后由李东垣、王好古加以发扬光大。 2.《饮饍正要》—忽思慧著,载各种食物468种。为营养 和食疗类专著。 3.元代有“广惠司”,后改为“回回药物局”,由阿拉伯 医生配 制“回回”药物。
一、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1.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1世纪) 2.起源于劳动人民——即药食同源 3.中药学的形成:识识相因-口耳相传-文字记 载 “毒药”——这个时期的“毒药”是中药的 总称,并非专指有毒性反应的药物。 此时期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学知识
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一.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 ⑴ 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 ⑵ 以动物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⑶ 日常生产劳动及生活; ⑷ 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寻找。 2.“火”和“酒”对药物应用的推动。
七.明代
1.《本草品汇精要》—明代唯一官修本草。 由刘文泰等49人编纂。记载药物1815种,分10部,又各分 上、中、下品;绘有精美药图1358幅。但本书未印行。 2.《救荒本草》——朱橚(朱元璋五子,周王)编; 《神农本草经疏》及《炮炙大法》—缪希雍著; 《滇南本草》——兰茂著
3.《本草纲目》 ⑴作者:李时珍。 ⑵成书年代:明代。 (公元1578年)明万历6年 ⑶内容:全书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附药图1160幅、 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 ⑷价值:A、改正了前代本草著作中的许多错误 B、在分类方法上,按纲分目,纲目分明 把药物分为16纲(部)、60目(类)。 为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
很高兴与各位共弋中华药海! 愿与大家教学相长,共谋进步!
中药学
方玲
2011.2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
2、了解中药的起源与中药的发展。
3、熟悉各个时期的主要本草著作。
(序)中药学的定义
一、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 集、性能、功能、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 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称为“本草”。 二、“中药”与 “本草”的概念 “中药”:中药是祖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指在中医理 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 作用的物质。 “本草”:我国天然药材资源丰富,包括植物药、动物 药、矿物药。由于其来源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普遍,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本草”首 见于《神农本草经》。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把记载 中药的典籍称为“本草学”。
中药研究手段的改革: ⑴传统方式—文献考证;性状鉴别; 临床验证。 ⑵现代:生药、植物化学、药理学→ 栽培、饲养、良种选育、微生物、组织 培养、化学分析、药剂学、炮制学、传 统本草考证→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纳 米技术等。
二、主要本草著作简介: 1.《神农本草经》 成书-----东汉(或汉代) 作者-----已无法考证(不是一时一人之作) 载药-----365种,大多朴实有验 意义和价值-----(1)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2)代表了秦汉时期的药学成就 (3)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奠 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3.中药学的产生 ⑴临床疗效为依据——口尝身受; ⑵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加以归纳、概括——商 代的五行学说、周代的阴阳学说和《易经》的有关 理论。
4.记载药物知识的文献: ⑴医药典籍 《五十二病方》(药物247种)、 《黄帝内经》(药物26种;大量 药学理论) 。 ⑵人文典籍 《诗经》(药物100余种)、 《山海经》(药物49-146种)、 《楚辞》(药物40种以上)等.
二.秦汉时期 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仓公者,……姓淳于氏,名意.少 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传黄帝、扁 鹊之脉书, …及《药论》,甚精.” 2.本草:本词首见于记述西汉历史的《汉书》,共3处,分别为 《平帝纪》、《郊祀志》、《游侠传• 楼护传》. 3.《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⑴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⑵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 ⑶作者不明,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⑷共三卷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良、毒分为上、中、下三 品; (这是中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法,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 法”。) ⑸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四气五味、 有毒无毒) 、 配 伍七情、 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用药的度等.
欧洲纽伦堡药典(公元1542年)早8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官修本草。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 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医药著作的先例,无论形式和内容,都 有崭新的特色。唐朝政府规定,为医学者必读之书。
3.《本草拾遗》:陈藏器编撰。 分序例、拾遗、解纷三部分,增药692种; 价值:为唐代仅次于《新修本草》的著作。 4.《食疗本草》:载药200多种,为营养和食疗专著 5.《海药本草》:载药100余种,主要为外来药。 6.《蜀本草》(《重广英公本草》):作者韩保昇 增补药物14种;系统整理了七情畏恶。 内容包括《唐本草》 《图经》 韩氏增补部分。
2.《炮炙论》— 我国最早的炮制学专著.
⑴作者:雷敩. ⑵年代:南朝刘宋时期. ⑶内容:记述300种药物的实际炮制操作.
四.隋唐五代时期 1.《千金方》作者-孙思邈;
《千金要方》---讨论药物采集、贮藏、栽培等内容 《千金翼方》---中有《药录纂要》和《本草》 两章,记述 药物713种,分9类,又各分上、中、下品。
五.宋代
1.官修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经本草→ (证类本草) → 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2.个人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衍义 宋代(公元1082年)宋元丰5年 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共三十卷,载药1500余种(1558种), 收方3000余个。方药兼收。 特点:此书积累了民间和历代本草文献上的大量资料, 有论、有图、有药物主治和炮制方法,综合了民 间用药经验,是医学家集中劳动群众用药经验、 成果的汇集。 3.药局:御药院→太医局卖药所(熟药所)→修合药所→医药惠 民局、医药和剂局→太平惠民局
4.《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成书------北宋 作者------唐慎微 载药------1558种 较前增加476种
意义------(1)首创在药后大量附列单方的形式,共 附方3000余首 (2)转引大批北宋以前的方药资料,使之 得以保存和流传后世,具有极重要的文献 值价。
5.《本草纲目》 成书-------明代 作者-------李时珍 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 新增药物374种 ,全书52卷 , 附图1160幅 意义-------(1)是古代本草中的不朽巨著,可谓集我 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2)其对其他自然科学亦有举世公认的巨 大贡献。
6.《本草纲目拾遗》
成书--------清代 乾隆30年 作者--------赵学敏 载药--------921种,其中716种《纲目》 未收载,多为民间药外来药。对《纲目》 已收载药物备而不详予订正。 意义------(1)该书对《本草纲目》进行了大量 的补充和重要订正,创造性的发展了中 药学 (2)其新增的许多药物,具有较大的 实用价值。出色完成了我国本草学第六 次大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