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 建筑史:指的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建筑物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轨迹。
建筑史研究不仅包括建筑物的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的变化,还涉及到建筑与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关系。
2. 古代建筑:指的是在古代时期所兴建的建筑物,其形式和风格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城墙等多种类型,展示了古代人类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艺。
3. 仿古建筑:指的是后世人在古代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复制和恢复的建筑物。
仿古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和艺术。
4. 木构建筑:指的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建筑物。
木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结构灵活、造型多样、工艺精湛。
5. 砖木结构:指的是在建筑中同时使用砖和木材作为结构材料的建筑系统。
砖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能够满足建筑物不同部分的需求,并且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6. 笔架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物的出檐部分向四周伸出,形状如同笔架。
笔架式建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建筑以拱券式为主的形式,丰富了建筑风格。
7. 曲尺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的平面呈曲线形状。
曲尺式建筑有助于形成独特的空间感和景观效果,常用于庭院、园林等场所。
8. 园林建筑:指的是以园林为主题的建筑群体。
中国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精巧的构造和丰富的意象,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9. 角楼:指的是城墙或城门的两侧建造的突出物,其形状通常为四角形或多角形。
角楼不仅起到城防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象征意义。
10. 抱厦: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建筑物的上层伸出并支撑在下层之上,形成了一种抱着的效果,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和造型艺术价值。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重檐庑殿:重檐庑殿顶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重檐歇山顶是等级上仅次于它的建筑。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2.铺作:P5363.金柱:位于檐柱以内,除了处于建筑纵轴线以外的所有柱子。
4.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
5.中柱:6.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7.鸱尾:屋脊的尖顶饰。
8.平座:宋代建筑构造名称,亦称鼓座。
建筑周围用木柱、梁额、斗拱等构件架设的平台。
依位置不同,有楼阁平座、城头平座、地面平座、水中平座、塔身平座等多种类型。
平座外缘一般设有勾阑以供凭栏远眺。
9.腰檐:10.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11.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12.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13.三朝五门:P53214.一整两破:旋子彩画中藻头部分的图案的一种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整圆和两个半圆,以抽象的牡丹花――旋子为母题.是旋子彩画的基本形式,藻头由短至长形式为①勾丝绕(3份)②喜相逢(4份)③一整两破(6份)④一整两破加一路(7份)⑤一整两破加金道冠(7.5份)⑥一整两破加二路(8份)⑦一整两破加勾丝绕(9份)⑧一整两破加喜相逢(10份)15.蜀柱:即瓜柱,宋代称蜀柱。
瓜柱:用在梁上,承托上一个梁用。
16..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这种做法叫侧脚。
元代尚可见到,到明清以不多用。
17.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8.人字栱:19.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20.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古代建筑:指中国古代时期所建立的建筑物,包括宫殿、神庙、城墙、寺庙、园林等。
2. 木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木材构造,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
木结构建筑物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具有轻巧、灵活、透气性好的特点。
3. 石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石材构造,如中国的城墙、古代寺庙等。
石结构建筑物通常具有耐久、坚固的特点。
4. 青砖黄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其中青砖指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砖瓦,颜色呈青灰色;黄瓦指用黄土制成的瓦片,颜色呈黄色。
5. 斗拱:指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拱形结构,由一组石块或木片构成,形状呈斗或V形。
斗拱常用于建筑物的门户、门洞等处,具有美观、坚固的特点。
6. 筒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瓦片,形状呈筒状,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屋面覆盖。
筒瓦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具有防水、隔热、密封等功能。
7. 石槽木构: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就是利用尺寸吻合的槽和凸榫连接木构件,而木构件与石构件的接触面上滴有树脂。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
8. 斗拱砖券: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装饰性砖石构件,呈斗形或拱形,常用于门窗的上方或屋檐下。
斗拱砖券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的立面装饰,具有美观、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9. 园林: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融入人工建筑物、植物、水景等元素的园艺景观。
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精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10. 南方水乡建筑:指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以水乡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水泥墙体,屋顶多用瓦片覆盖。
南方水乡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而闻名,如苏州园林、杭州湾的民居等。
11. 北方民居:指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农村民居建筑。
北方民居常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形式严谨,屋顶多采用筒瓦覆盖,具有抗寒、保暖的特点。
12. 角楼:指中国古代城墙或寺庙建筑物的一种特殊形式,位于建筑物的角落,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部分
①,L 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②,J 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③,L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④,J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⑤,L 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6,J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7,L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8 ,J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9 ,L<<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10,J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11,L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12,J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13,L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14,J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15,L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16,J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17,L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18,J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19,L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20,J步架: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21,L檐不过步:指从挑檐檩到檐端的距离小于一步架(22斗口).22,J举折法:宋代建筑屋顶构架的做法,求得的屋面由若干折线构成.23,L举架法:清代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殿.有单檐,重檐两种,单檐又称五脊殿.25,L歇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看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宋称九脊殿,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26,J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27,L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28,J缠柱造: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音胡hu).29,L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30,J墀(音池chi)头:山墙的侧面(即建筑的正立面方向)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为墀头.31,L霸王拳: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式样.清代老角梁头也作成霸王拳式样.32,J雀台:飞檐椽头钉连檐及瓦口,钉时连檐需距椽头半斗口,称为雀台.33,L槅扇:用以隔断,带槅扇门的可做建筑的外门,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大致划分为花心(槅心)和裙版两部.花心是透光通气的部分,用细木棂子,裙版雕刻图案文字等.大多用于宫殿,庙宇,高级住宅.34,J借景: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条件,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都是借的体现,属于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中扩大空间的手法中"不尽尽之"的一种手法.(外景被看到,借鉴到园中)35,L平身科:柱与柱之间的斗拱,清代称平身科,既为宋代的补间铺作.没有梁架在其上,没有受力.36,J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称角科,宋代称转角铺作.37,L柱头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称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承托梁,受力斗拱.38,J间的名称:建筑中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的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其左右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39,L四椽栿:相当于明清的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40,J明栿: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41,L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42,J平闇: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1:抱厦:亦称龟头屋,是由两个九脊殿(歇山顶)作丁字相交的形式,其凸出部分便称抱厦。
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四出抱厦”。
2:马面:城墙每隔一定距离(一般不超过两箭之遥)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上建有敌楼,以利于防守者从侧面有效的射击敌人,此墩台即称马面。
这种形式最迟从六朝即有。
3: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椽等构件组成。
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
4:小木作: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
由门窗. .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
5:内外槽:宋《营造法式》称金厢斗底槽,由一圈内柱和一圈外柱组成的柱网。
其中内柱圈成的空间称为“内槽”,内柱与外柱之间形成的空间称为“外槽”,故总称“内外槽”,其进深为四间,是唐代宫殿.佛寺的主殿惯用的布局形式,可获得重点突出的内部空间作为庄重的活动场所。
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均属此形式。
6: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进深为三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
7:前后槽:宋《营造法式》称单槽,以一系列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其进深为两间。
8:分心槽:宋《营造法式》称分心斗底槽,在门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其进深为两间。
它与前后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内槽置于平面正中,一个则偏重于一边。
实例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9:辇道:又称陛.御道。
古代封建社会中专供最高统治者使用的道,是一种坡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
常与踏垛(阶级)组合在一起,汉代文献中就有“左平右槭”的记载。
平,指斜平坡道;槭,指阶级形踏垛。
唐宋时将辇道置于两踏垛间,明清时其功用已为装饰化所替代。
如故宫太和殿的台阶,两边是踏垛,中间御道斜面上雕刻龙卷水云波纹等,称“龙凤石”,已纯为装饰物了。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精简)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旋子彩画: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
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
按金量的多少、图案内容和颜色的层次可分为:①烟琢墨石碾玉;②金琢墨石碾玉;③金线大点金;④墨线大点金;⑤金线小点金;⑥墨线小点金;⑦雅伍黑。
2.样式雷:清代两百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的誉称,始祖雷发达。
先后负责建造了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及帝后陵墓建筑等。
3.紫禁城:明清王朝的宫殿。
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
主要有外朝和内廷组成。
内外都环以宫墙。
外朝是主持政务举行仪式的地方:主要包括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
内廷是皇帝及其家眷成员居住的地方。
4.营造法式: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建筑书籍,北宋将作监李诫编著。
一规范各种建筑设计标准,建筑艺术形式以及施工料例为目的,用以关防公料,杜防贪污。
全书正文34卷,分五个部分: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前面还有看详和目录各一卷。
5.斗拱: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所特有的构件,主要有水平的方形斗升,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用来承担屋顶的重量,作为屋顶和柱之间的过渡部分。
它还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6.明三暗五:最典型的是故宫的午门,两端城墙的北端东西相向各开一个门洞,东观城墙下的洞口成为左掖门,西观城墙下的洞口称为右掖门,进掖门洞口折而向北转出口处,与午门正面三个门洞出口处在同一墙面上。
所以午门的门洞从正面看是三个洞口,从后面出口看是五个洞,这种建筑形式为“明三暗五”。
7.里坊制度:形成于春秋至汉,在三国至唐达到极盛。
是一种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
把全城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被限制在一些定时开放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及附属机构占据全城最有利的地形,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有高墙环绕,设里门和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
8.经幢:在八角形的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传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营造法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建筑史_名词解释_部分
中建史专着《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涂,道路。
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营造法式》:李诫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编成,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刊印的古典建筑法规性专着,作为宫室、坛庙、官署、府第工程的预算、计工料之用。
《园冶》:中国古代的造园学。
作者是明代计成,字无否,本书出版于1634年。
全书共分三卷。
一卷:①兴造论②园说③相地④立基⑤屋宇⑥装折。
二卷:栏杆(图示多)。
三卷: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造石,借景。
其造园目标是,"虽由人做,宛自天成"。
造园方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其造园优化标志,"妙于得体合宜,未可均率"。
造园步骤,"目寄心期,意在笔先"。
其造园构思,一般建筑上"三分匠,七分主人"."第园筑之主,犹需什九,而用匠什一"。
《鲁班经》:原名《鲁班经匠家镜》,午荣编,成书于明代,是一本民间匠师的业务用书。
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
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屋的工序。
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一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清式营造则例》:是梁思成研究中国清代建筑的专着。
书中详述了清代宫式建筑的平面布局、斗栱形制、大木构架、台基墙壁、屋顶、装修、彩画等的做法及其构件名称、权衡和功用,并附《清式营造辞解》、《各件权衡尺寸表》和《清式营造则例图版》。
工官宇文恺: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
精熟历代和多种工艺技能,官至工部尚书。
主持兴建了隋东西两大都,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
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
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
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
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
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
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
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
属殿堂型构架。
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
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中国建筑史之名词解释
一些古建的名词解释,转贴。
修改订正过一遍,不尽然。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 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美人靠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
建筑历史名词解释1:抱厦:亦称龟头屋,是由两个九脊殿(歇山顶)作丁字相交的形式,其凸出部分便称抱厦。
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四出抱厦”。
2:马面:城墙每隔一定距离(一般不超过两箭之遥)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上建有敌楼,以利于防守者从侧面有效的射击敌人,此墩台即称马面。
这种形式最迟从六朝即有。
3: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椽等构件组成。
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
4:小木作: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
由门窗. .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
5:内外槽:宋《营造法式》称金厢斗底槽,由一圈内柱和一圈外柱组成的柱网。
其中内柱圈成的空间称为“内槽”,内柱与外柱之间形成的空间称为“外槽”,故总称“内外槽”,其进深为四间,是唐代宫殿.佛寺的主殿惯用的布局形式,可获得重点突出的内部空间作为庄重的活动场所。
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均属此形式。
6: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进深为三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
7:前后槽:宋《营造法式》称单槽,以一系列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其进深为两间。
8:分心槽:宋《营造法式》称分心斗底槽,在门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其进深为两间。
它与前后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内槽置于平面正中,一个则偏重于一边。
实例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9:辇道:又称陛.御道。
古代封建社会中专供最高统治者使用的道,是一种坡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
常与踏垛(阶级)组合在一起,汉代文献中就有“左平右槭”的记载。
平,指斜平坡道;槭,指阶级形踏垛。
唐宋时将辇道置于两踏垛间,明清时其功用已为装饰化所替代。
如故宫太和殿的台阶,两边是踏垛,中间御道斜面上雕刻龙卷水云波纹等,称“龙凤石”,已纯为装饰物了。
中国建筑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四. 名词解释1.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紧,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来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2. (名词解释)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有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
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由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4.普拍枋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犹如一道腰箍梁介于柱子和斗栱之间,既起拉结木构架作用,又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辅作。
明、清称为平板枋。
5.嫩戗发戗“戗”指的是建筑的戗脊,“嫩戗“指角梁,“发戗”就是起翘,嫩戗发戗的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嫩戗斜插在老戗背上,并形成50-60度夹角。
6.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价,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7.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实例见山西晋祠圣母殿及山西应县木塔。
8.兆域图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古墓中发掘出一块铜版地图,即《兆域图》。
《兆域图》地图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1厘米。
该地图图文用金银镶嵌,铜版背面中部有一对铺首,正面为中山王、后陵园的平面设计图。
它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一张建筑设计图。
是迄今为止世界现存最早的建筑设计平面图。
9. (名词解释)《园冶》《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系统的专著。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2、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
3、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拱的。
4、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的。
5、推山:是庑殿顶(宋称四阿顶)建筑的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有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布架距离都不一致。
6、收山: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7、举折(举架):举是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组成屋面横断面坡度的若干折线。
宋称举折,先按照房屋进深,将脊檩“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个脊檩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8、举架,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从下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最后脊的高度不是预定的,是由下向上连加得到的。
举架与举折——定屋架坡度的方法。
清式为举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
宋式先定脊的高度,逐步架减小坡度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
10、托脚:支撑平檩的构件。
11、平闇(暗):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12、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
13、砌上露明造:屋不用平棊、平闇,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
1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15、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者石雕刻而成。
一般是两旁各一,称为“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建一个小阙,称为“子母阙。
16、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
垂花门的外檐柱不是从地上立起的,而是悬在中柱的横木上,称为垂柱,垂柱下面有一个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因此称为垂花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例题01】分心槽、九脊殿、托脚、阙、计成(1998年试题)解析:这几个名词解释题中,分心槽、托脚属于概念性名词,九脊殿、阙属于阐释性名词,计成属于叙述性名词。
答案:分心槽:宋《营造法式》上将建筑中(尤其是门屋建筑中)一列中柱等分建筑平面的做法称为“分心槽”。
九脊殿:“歇山”建筑的别称(清称“歇山”,宋称“九脊殿”,亦称“汉殿”、“曹殿”),因其屋顶有正脊一条,垂脊四条,戗脊四条,总数为九,故称“九脊殿”。
托脚:宋式大木构件,斜置于下一层梁的梁头和上一层檩间的构件,其功能主要是扶持檩木。
阙: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为“阙”。
计成:明代造园家和造园理论家,少年时即以绘画知名,中年后居于江苏镇江。
曾为布。
政史吴又于、中书汪士衡营造私园。
后撰有在中国造园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园冶》(该书初名为《园牧》,后更名为《园冶》)。
【例题02】侧脚、金箱斗底槽、嫩戗发戗、螭首、计心造(2001年试题)解析:这组名词解释题中除了螭首属于“石作”外,其他四个名词均属于大木作的范畴。
这道题目很具代表性,各校中国建筑史部分的名词解释类考题很多都出自于古代建筑技术部分的内容。
几个名词中,侧脚、金箱斗底槽、计心造属于概念性名词,嫩戗发戗、螭首属于阐释性名词。
答案:侧脚:我国古代早期建筑中的柱子,特别是最外一圈檐柱向内侧微微倾斜的结构做法,在《营造法式》中被称为侧脚。
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殿身由内外两圈柱子及上部斗拱将内部空间形成里外两重,形如“回”字。
嫩戗发戗:“戗”指建筑物的戗脊,“嫩戗”指仔角梁,“发戗”指起翘。
嫩戗发戗是指屋檐翼角起翘十分明显的结构做法。
螭首: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蛟龙之属。
古代碑额、殿柱及殿阶上常塑刻螭首形花纹。
计心造:宋代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都有横拱的一种斗拱结构方法。
【例题03】大木大式、三朝五门、负阴抱阳、舍宅为寺、步移景异(1999年试题) 解析:这几道名词解释题中的“大木大式”和“三朝五门”属于阐释性名词,后三个均属于叙述性名词,很难用定义的严格方式表述出来,只要能将其陈述清楚即可。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
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
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
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
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
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
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
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
属殿堂型构架。
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
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墨菲
美国建筑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14年他主持清华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
后来又对南京大学校园做了规划,并主持了中国的很多项目,他的规划、设计当时认为体现了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与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的结合。
墨菲后来担任了“国民政府建筑顾问”,对30年代中国建筑师的传统复兴建筑创作有很大影响。
吕彦直
吕彦直,山东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
早年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
1925年吕彦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了头奖,他的方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后来还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
关颂声
关颂声是广东人,生于1890年。
美国马萨诸塞州工业学院毕业。
1919年来到天津,开办基泰工程司事务所,承包建筑工程。
基泰工程司是天津近代成立最早的中资建筑公司之一,与天津当时众多的外资工程公司在规模和技术方面相比毫不逊色。
该公司在天津承建了多处大型建筑,主要有永利工业公司大楼、中原公司、基泰大楼、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
上海沙逊大厦
于1929年建于上海,平面呈A 字形,建筑为钢结构的10层大楼,局部高12层。
是当时标准很高的一幢大型饭店。
由英商维克多·沙逊经营的沙逊洋行房产,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
普宁寺大乘阁
位于河北承德市,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仿西藏三摩耶庙。
大乘阁是一座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塔,高36.65米。
高三层,上面五个屋顶一大四小,造型稳重。
大乘阁位于9米高的石台正中,综合了汉式建筑中楼、阁、殿、亭等多种形式,这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
阁内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像高21.85米。
1.嵩岳寺塔是那个朝代建造的(A.北魏 B.隋 C.唐)
2.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哪个朝代建造的(A.北宋 B.辽 C.金),其构架形式是(A.殿堂型 B.殿阁型 C.堂阁型)
3.《园冶》作者是(A.孝诫 B.李渔 C.计成),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A.宋代 B.明代 C.清代)
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园冶》一书作者是(计成),其出版年代是(明代)
2.蓟州独乐寺观音阁的建筑年代是( 辽统和二年 ),它是(殿阁)型构架
3.宋代称为华栱,清代称为(翘)
4.清代称为五架梁,宋代称为(四椽栿)
5.在天花板上面的梁,作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为(草栿)
1. 斗栱跳头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不置的叫(偷心)
2. 清代大木大式建筑有时又称为(殿式建筑)。
一般用于宫殿、庙宇、官署、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它的建筑尺度以(斗口)作为衡量的标准
3. 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木格,这种作法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平闇),另一种是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格和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称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
4. 梁的断面大多为矩形,宋代木构架的高宽比为(),明清时期则近于( 2:1 )
5. 榑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部分称为(),其长度依屋椽数而定。
6. 建于1929年的上海沙逊大厦,平面呈( A )字形,建筑为(钢)结构。
7. 清式石栏杆是先在台基或地面上置(地栿),再在上面立(望柱)、(栏板)和(抱鼓石)
8. 宋代歇山建筑有两种称谓:在殿堂称(九脊殿),非殿堂称(厦两头)
9. 清称为翘的构件,宋称为(华栱),清称为十八斗,宋称为(交互斗)
1.1926年设计,1928年开工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
2.瓜柱,宋代称为(瓜子栱)。
明间,宋代称为(当心间)
3.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中国追重要的建筑学术研究团体,学社成立于( 1930 )年,由创办人(朱启钤)任社长
4.清式建筑做法中,一檩径为( 4.5 )斗口,一椽径为( 1.5 )斗口
1.在近代中国建筑设计机构中,基泰工程司是当时中国建筑师事务所中首屈一指的,以(关颂声)为建筑设计主义负责人
2.四面坡的庑殿顶,宋代称为(四阿顶),或称为(五脊殿)
3.1928年由(梁思成)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学制四年,教学体系仿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体系,建筑艺术和设计课程多于工程技术课程
4.大木大式建筑有时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开间可自( 9 )间多至( 11 )间,进深可多至( 11檩)
5.南禅寺大殿殿身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总体构架属《营造法式》的“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的(厅堂)型构架
6.宋称绰幕枋,清称(雀替)
7.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犹如一道腰箍梁介于柱子与斗拱之间,既起拉结木构架作用,又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铺作,称为(普拍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