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分类例析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例析古典诗文2013-01-20 12465d56b7b40102e2o5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例析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专题例释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二、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
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聊斋志异·促织》)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例如: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2.局部倒装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特殊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
(《进学解》)这些倒装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文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倒装句式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倒装现象,如主谓之间有停顿的句子、省略句、判断句等,也需要适当了解。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如在《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2. 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在《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
3. 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 状语后置或者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此外,还有谓语和宾语同时前置的倒装句式,例如在《陋室铭》中的“吾谁与归”。
除了上述几种倒装句式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倒装句式,如语气词前置的倒装句式等。
这些倒装句式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让文言文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
此外,还有被动句式。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式通常通过使用“被”、“为所”等词语来表达。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省略句、连动句、兼语句等。
这些句式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借助上下文和语境,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同样至关重要。
总之,掌握文言文中的各种倒装句式和特殊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和深层意思,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1. “何陋之有?”这不是很经典的倒装句嘛!就像我们平常说“这有啥简陋的呀”,但在文言文中就成了“何陋之有”,多有意思啊!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哇,你看,这不是在说“没有这个人,我和谁一道呢”,用这种倒装的方式说出来,是不是感觉很特别呀!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哎呀呀,这不就是“不了解我也就罢了”的意思嘛,这样一倒装,立马就不一样了呢!
4. “忌不自信。
”这不就是说“邹忌不相信自己”嘛,文言文中这样一倒,还挺好玩的呢,对吧?
5. “宋何罪之有?”这就好比在问“宋国有什么罪过呀”,用倒装句表达,感觉好新奇呀!
6. “全石以为底。
”其实就是“以全石为底”,也就是“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样的倒装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呢?
7. “孔子云:何陋之有?”就像我们会说“孔子说:有啥简陋的呢”,但古人就是这么有创意地用倒装来表达,神奇吧!
8. “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不是在问“我欺骗谁?欺骗天吗?”,用这种倒装的句式,真的很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呀!
9. “大哉问!”这不就是“这个问题真大呀”的意思嘛,用倒装来强调,真的很有感染力呢!
10. “沛公安在?”就好像在问“沛公在哪里呀”,这样的倒装句,真的会让我们对文言文更感兴趣呢!
我觉得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很独特的存在呀,让文言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呢!。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即“居高庙堂”,“处江湖之远”即“处远江湖”。
《文言文倒装句》课件
宾语前置
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通常是为了强调宾语的意义。例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定语后置
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的结 构,以强调定语的意义。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状语后置
将状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形成“中心词+后置状语”的结 构,以强调状语的意义。例如:“战于长勺。”(《曹刿 论战》)
SUMMAR Y
01
什么是文言文倒装句
定义
定义
文言文倒装句是指句子成分的顺 序与常规语序不同,从而形成一 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解释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通常是指谓 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等几种情况。
分类
谓语前置
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通常是为了强调谓语的意义。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如何学习与掌握文言文 倒装句
多读多背文言文
总结词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可以培养对 文言文的语感,加深对文言文倒装句 的理解和运用。
详细描述
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章进行阅读 和背诵,如《左传》、《战国策》等 ,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记忆,逐渐掌握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突出强调语义
总结词
文言文倒装句通过改变语序,将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的前面或后面,从而突出强调语义 。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可以将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的前面或后面,使读者更加关注 这些信息。这种强调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并更好地把握作者所
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丰富语言修辞手法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状语倒装、宾语倒装和动补倒装。
以下是每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倒装:
a. 谓语提前,主语后置。
b. 例句:飞花逐水容易别,落絮无情不觉春。
2. 状语倒装:
a. 状语或状语从句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宾语倒装:
a. 宾语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4. 动补倒装:
a. 动词+补语的结构中,补语位于句首,动词紧随其后。
b. 例句:不见此花人自寻,只闻寒雁叫西风。
这些例句中展示了不同的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常用于修辞或突出特定的表达方式。
请注意,这里的例句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可能根据语境和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语法结构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1. 倒装句:- 彼亦何人?(他是谁?)- 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并非生来就知道的。
)2. 并列句:-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因此,君子的行为影响天下的道义。
)- 君子有三乐:官事劳乐、交友乐、教学相长乐。
(君子有三种乐趣:忙于公务的乐趣、交友的乐趣、相互教导的乐趣。
)3. 状语从句:- 故曰:无微不至也。
(因此说:没有一点不周到的。
) - 夫学者,固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然而学者,必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 名词性从句:- 吾欲知天下事,必学史传。
(我想要了解天下的事情,必须学习史书。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常复习,岂不正是令人欢喜的吗?)5. 表语从句:- 君子之道,岂易知也。
(君子的道德修养,岂是容易了解的。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考就会变得茫然,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陷入危险。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常用的标志语,用于引出某种情感、态度或论述的内容:- 故曰:表示引用前人的话或者总结结论。
- 夫:表示引出一个事实或者一个引导性的话题。
- 是故:表示引出推理或者因果关系。
- 然而:表示转折或者引出对比的内容。
- 是以:表示引出原因或者目的。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1. 倒装句: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的句子结构,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也。
"(孔子说,知道的人不会迷惑。
)2. 比拟句:用"如同","犹如"等词语表示比较,例如:"贪婪之心犹如风中之火。
"3. 并列句:用"与","或"等词语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短语、从句,例如:"辛勤劳动,与知识相结合,方能获得成功。
"4. 定语从句:用"之","者","所"等代词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 状语从句:用"因","所以","然则"等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6.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表达疑问、反问的句子,例如:"人生何以为快乐?岂止于富有与权势乎?"7. 折叠句:通过重复的方式表达强调,例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
"8. 直接引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语,常用于引述他人的观点或对话,例如:"他说道:“无论经历多少挫折,我都不会放弃。
”"9. 比喻句:用一个物体或事物来比喻另一个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的一生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记录着不同的经历。
"10. 排比句:通过重复相同结构的句子或短语,形成一种韵律感,例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古代汉语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详讲: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二、宾语前置(一)、否定句中代词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词如:①吾爱之,不吾叛。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④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不吾叛”就是“不叛吾”,“无尔诈”就是“无诈尔”,“无我虞”就是“无虞我”,其余各例可以类推。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如“君主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重伤”的中心语是“伤”,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疑间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
焉……)+动词如:①项王日:“沛公安在?”(《鸿门宴》)②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焉”、“何”均为疑问代词。
如果疑问句中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不前置,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大王”不是疑问代词,不前置。
2.宾语在介词前格式:主+宾(疑问代词)+介+动词如:①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②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第一、主谓倒装古汉语主谓倒装句虽然繁多,却是有规律可循的。
常见的主谓倒装有三种:一、感叹句中谓语前置感叹句中谓语倒装,一般能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语气,从而表达赞颂、欢愉、命令、悲痛、愤怒、惊讶、感慨、讥讽等感情色彩。
如:1、默默乎。
河伯!《庄子·秋水》——不要说了吧,河伯!2、惜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可惜呀,你没有赶上好时候呀!3、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很厉害呀!你真的不聪明呀!4、远哉,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远呀,德行全备的人!5、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也太过分了,先生的话!6、死哉,盆成括!《孟子·尽心下》——将要死了呀,盆成括!7、神乎!神乎!止于无声。
《孙子·虚实篇》——神奇呀!神奇呀!神奇的好像没有声息!8、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美丽呀,这所房子!9、至矣哉,为欺也!(刘基《卖柑者言》)——太过分了呀,欺骗人!10、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孟子·告子下》——机械呀,高老先生讲诗。
以上各例全为谓语前置句。
例1中“河伯”是主语,“默默”是谓语,但是为了加强命令的口吻,把它提到了前边,并于其后加语气助词“哉”以示强调。
试想,现在如果要阻止别人说话,也会发出“住嘴吧,你”的命令,或许还面带怒容呢。
例2句为了加重谓语“惜”的惋惜意味,把它提到主语“子不遇时”的前面,并带语气助词“乎”以加强。
例7句为了突出赞美的情感,反复吟咏,似还嫌不够,把谓语“神”提前。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④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
文言文中三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三种倒装句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2、状语和补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
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①“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
②“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少数不后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例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张衡传》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阿房宫赋》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 《赤壁之战》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张衡传》3、介词短语倒装句(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3) 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采草药》)(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崤之战》)(5)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高中语文人教版课文中出现的倒装句[说明]
倒装句必修1-2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烛之武退秦师》以其无礼于晋(正常语序:以其于晋无礼)佚之狐言语郑伯(正常语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亡郑而有益与君(正常语序:若亡郑而与君有益)《荆轲刺秦王》燕王拜送于庭(正常语序:燕王于庭拜送)使毕使于前(正常语序:使于前毕使)《鸿门宴》具告以事(正常语序:以事具告)得复见将军于此(正常语序:得于此复见将军)《兰亭集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正常语序: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当其欣于所遇(正常语序:当其于所遇欣)不能喻之于怀(正常语序:不能与怀谕之)《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正常语序: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游)徘徊于斗牛之间(正常语序:于斗牛之间徘徊)《游褒山禅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正常语序:古人观之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正常语序: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鸿门宴》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正常语序: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离骚》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正常语序:既以蕙纕兮替余,又以揽茞申之)《孔雀东南飞》仕宦于台阁(正常语序:于台阁仕宦)必修3-5《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常语序:于上青天难)但见悲鸟号古木(正常语序:但见古木悲鸟号)雄飞雌从绕林间(正常语序:雄飞雌从林间绕)又闻子归啼夜月(正常语序:又闻子归夜月啼)《琵琶行》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正常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转徙于江湖间(正常语序:于江湖间转徙)《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正常语序:以孝悌之义申之)树之以桑(正常语序:以桑树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正常语序: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正常语序: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何异于刺人而东之(正常语序:于刺人而东之何异)《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正常语序: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正常语序:君子生非异也,于物善假也)《过秦论》余威震于殊俗(正常语序:余威于殊俗震)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正常语序:非于九国之师抗也)《师说》学于余(正常语序:余于学)不必贤于弟子(正常语序:不必与弟子贤)而耻学于师(正常语序:而耻于是师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正常语序:以勇气于诸侯闻)故燕王欲结于君(正常语序:故燕王欲于君结)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正常语序:臣头今与壁于柱俱碎矣)乃设九宾礼于廷(正常语序:乃于庭设九宾礼)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正常语序: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会于西河外渑池(正常语序:于西河外渑池会)《苏武传》为降虏于蛮夷(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张衡传》验之以事(正常语序:以事验之)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正常语序:尤于天文阴阳历算致思)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正常语序: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于以春及(正常语序:农人以春及时告余)将有事于西畴(正常语序:将于西畴有事)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正常语序:寻程氏妹于武昌丧)《滕王阁序》望长安与日下(正常语序:于日下望长安)目昊会于云间(正常语序:于云间目昊会)俨骖騑于上路(正常语序:于上路俨骖騑)《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正常语序:于坳堂之上覆杯水)翱翔蓬蒿之间(正常语序:于,蓬蒿之间翱翔)《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正常语序:于星火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正常语序:是臣与陛下尽节之日长)必修1-2宾语前置句《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正常语序:有何厌)《荆轲刺秦王》顾计不知所出耳(正常语序:顾计不知出所月)《鸿门宴》籍何以至此(正常语序:籍以何至此)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大王来草何)沛公安在(正常语序:沛公在安)客何为者(正常语序:客为何者)《诗经·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正常语序:以秋为期)《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正常语序:吾不知其亦已兮)《孔雀东南飞》誓天不相负(正常语序:誓天不负相)《短歌行》何以解忧(正常语序:以何解忧)《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正常语序:而今在安)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正常语序:而又羡何乎)必修3-5《蜀道难》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正常语序:蹉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琵琶行》歌以赠之(正常语序:以歌赠之)《寡人之于国也》未之有也(正常语序:未有之也)《过秦论》陈利兵而谁何(正常语序:陈利兵而何谁)《师说》句读之不知(正常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念双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正常语序: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正常语序:应笑我多情)《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以知之(正常语序:以何知之)君何以知燕王(正常语序:君以何知燕王)《苏武传》何以汝为见(正常语序:何以见汝为)子卿尚复谁为乎(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何以复加(正常语序:以何复加)信义安所见乎(正常语序:信义见安所)《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正常语序:未有之也)《归去来兮辞》复驾言兮,焉求(正常语序:复驾言兮求焉)胡为惶惶欲何之(正常语序:胡为乎惶惶欲之何)乐夫天命复奚疑(正常语序:乐夫天命复疑奚)《滕王阁序》童子何知(正常语序:童子知何)奏流水以何惭(正常语序:奏流水以惭何)《逍遥游》而莫之夭阏者(正常语序:而莫夭阏之者)彼且奚适也(正常语序:彼且适奚也)奚以知其然也(正常语序:以奚知其然也)之二虫又何知(正常语序:之二虫又知何)彼且恶乎待哉(正常语序:彼且待恶)必修1-5定语后置句《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正常语序: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群臣待殿上者(正常语序:待殿上者群臣)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正常语序:秦王购之千斤金,万家邑)《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正常语序:岌岌之高余冠,陆离之长余佩)《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正常语序: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烽火扬州路(正常语序:扬州路烽火)《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正常语序:求可使报秦者人)《苏武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滕王阁序》孟学士之词宗(正常语序:词宗孟学士)必修1-5主谓倒装《念双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正常语序:应笑我多情)附:倒装的形式: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主+谓),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和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谓+主”2.定语后置①在中心句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在用“者”结尾,组成“中心句+之+定语+者”的格式②在中心句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③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④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在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⑤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格式3.介词结构作壮语后置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是,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动到动词前作状语;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做壮语。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
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
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 (补)
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
一、定语后置
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⑥(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分析:
⑥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
⑧(古)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今)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⑨为人五,为窗八,……为字三十有四
分析:
⑧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
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
例如:
⑨村中少年好事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⑩村中少年之好事者 (定语后置)
⑾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结:
总而言之,我们如果灵活的把握了定语后置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形式以及要注意的两点,那么,就能快速辨识定语后置这种特殊句式。
二、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一般有两种类型:
一是动词前面有“不”“未”“毋”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例如:
1、《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也”应理解成“不欺余也。
”)
2、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二是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例如:
1、《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
2、《论语》:子曰:“莫我知也夫!”
3《韩非子》: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4、《史记》: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一是文言文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1、《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
2、《鸿门宴》:沛公安在?
3、《韩非子》:公曰:“太师谁撞?”
4、《公羊传》: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5、《论语》:吾谁欺?欺天乎?
6、《论语》: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
二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前面,谓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1、《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
2、《孟子离娄下》:君谁与守?
3、《孟子梁惠王下》: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4、《墨子尚贤中》: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
(三)宾语提前加“之”、“是”复指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它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代词“是”“之”复指。
1、动词宾语提前加“之”或“是”复指。
例如:
(1)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我们君王正担心他自己的罪过,哪里敢过问鲁国的困难呢?“其罪之恐”,就是“恐其罪”,为了强调宾语“其罪”,把它提到动词“恐”的前面,并加“之”复指。
)
(2)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
(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4)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
注意:这种动词的宾语提前加“之”、“是”复指的句法,有时还在提前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唯”或“惟”字,构成“唯(惟)……是……”或“唯(惟)……之……”的句式。
例如:
(1)率师以来,惟敌是求。
《左传》
(2)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荀子荣辱》
(3)现代汉语中的“唯你是问”“惟利是图”“唯亲是任”等词语,就是这种句法的遗留。
2、介词宾语提前,加“之”、“是”复指。
例如:
(1)叔仲昭伯曰:“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一人,指楚康王。
)(《左传》)
(四)介词“以”的宾语的提前
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无条件地提到“以”字的前面,例如:
(1)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史记》
(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4)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
唯君裁之。
《左传》
(5)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本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左传》)
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
练习:请判断以下语法现象,说出是哪种宾语前置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2、子何恃而往? (彭端淑《为学》)
3、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5、唯利是图
6、王问:“何以知之?”
7、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8、余是以知之。
9、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三、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以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语气或突出疑问的重点。
如: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贤哉,回也!(《论语》)
3、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
4、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5、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
夫子问之,曰:“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6、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分析:这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中的谓语为了突出感叹的强烈或疑问的重点,都把它们提到句子主语的前面。
这些提前的谓语也可以全都回到句中原来的位置上去,不过所表示的感叹语气不如提前强烈,疑问的重点不如提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