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即公孙、内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八个腧穴,如下图
其具体交会情况如下:公孙(脾经通冲脉)、内关(心包经通阴维脉)、后溪(小肠经通督脉)、申脉(膀胱经通阳跷脉)、足临泣(胆经通带脉)、外关(三焦经通阳维脉)、列缺(肺经通任脉)、照海(肾经通阴跷脉)。
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肘膝关节以下。
由于八穴与奇经八脉存在着特殊的交会关系,因此八穴不仅可以治疗所属正经及与正经有关的脏腑经脉病症,也可以治疗奇经病。
正如李梃在《医学人门》中所说:“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意在说明八穴的主治范围广泛。
明代医家吴昆云:“以八穴交会奇经八脉,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里之间也。
仲景妙于伤寒,以其有六经之辨,予今以八法为妙者,以其分主八脉,而该乎十二经也,创为针灸一大法门……”,其论也谓精辟。
八脉交会穴在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臂、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如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
附:八脉交会穴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痛,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呲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穴的研究
八脉交会穴的研究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乂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脸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乂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橋、阳蹒。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脸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 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踽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口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LI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踽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踽及足少阴肾经与阴矯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询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二)八脉交会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
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
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
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
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1)公孙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的来龙去1
八脉交会穴的来龙去脉。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
阳维目锐内眦项,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解:1、公孙(双侧),是足太阴脾经穴,通于冲脉。
内关(双侧),是手厥阴心包络穴,四穴通于阴维脉。
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2、临泣(双侧),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通于带脉,外关(双侧),是手少阴三焦经的穴位,四穴通于阳维脉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病故主治: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病3、后溪(双侧),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位,通于督脉申脉(双侧),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四穴通于阳跷脉四经会合别络之处,在于目内眦,耳后、颊、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间故主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病4、列缺(双侧)是手太阴肺经,通任脉。
照海(双侧)是足少阴神经四穴通于阴跷脉四经会合系络之处,在于肺系,咽喉、胸膈之间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5、冲脉公孙主治病症: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6、阴维内关主治病症: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痛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7、带脉临泣主治病症: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透风肿痛连二项,眼赤而疼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证,游风挠痒筋牵缠,腿疼胁胀胁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8、阳维外关主治病症:肢节肿痛与膝冷,四肢不遂合头风,背胯内外筋骨痛,头项眉棱病不宁手足热麻夜盗汗,破伤跟肿目睛红,伤寒自汗烘烘热,惟有外关针极灵。
9、督脉后溪主治病症:手足拘挛战掉眩,中风不语并癫痫,头疼眼肿涟涟泪,背腰膝痛绵绵,项强伤寒不解,牙齿口肿喉病难,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后溪穴先砭(bian)----砭古时候的针的意思,砭、针、灸、药、按跷、导引是中医的六大医术。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二)八脉交会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
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
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
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如公与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
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围,如关配公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配关(1)公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精华(建议收藏)八脉交会穴公关缺照(公孙、内关,列缺、照海),治五脏六腑之病,叫四阴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脉,外关、临泣),治头面五官及关节之病,叫四阳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孙穴本经:足太阴脾经,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别通经:手太阳小肠经。
络穴。
通冲脉。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胃经所主)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别通小肠经)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气失肃降,肺经所主)④水肿,黄疸等脾失运化病证。
(脾经所主)因为与小肠经相通,小肠经与心经又相表里,故治神志病。
2.内关穴本经: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同名经:足厥阴肝经,别通经:足阳明胃经。
络穴。
通阴维脉。
【主治】:心胸内关谋①心绞痛、精神异常等心脏病、神志病。
(本经所主)②头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
(三焦经所过)③孕吐、月经痛、遗精等生殖病。
(肝经所主)④腹泻、呃逆、晕车、恶心想吐等肠胃病。
(别通胃经)⑤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经所过病。
3.列缺穴本经:手太阴肺经,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经:足太阴脾经,别通经:足太阳膀胱经。
络穴,通任脉。
【主治】头项寻列缺①咳嗽、气喘、呃逆等肺系病证。
(本经所主)②头痛、下齿痛、项强、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等头项部疾患。
(大肠经所过)③荨麻疹。
(肺主皮毛)④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谢,气化)⑤溺血。
(膀胱经所主)4.照海穴本经:足少阴肾经,表里经: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手少阴心经,别通经:手少阳三焦经。
通阴跷脉。
【主治】①痫证、失眠、四肢懈怠,精神忧郁等精神、神志疾患。
(心经所主)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本经所上,膀胱经所过)③小便频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泌尿生殖病证。
(本经与膀胱经所主)④下肢痿痹。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二)八脉交会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
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
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
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
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1)公孙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宋子华之手,又称“窦氏八穴”,也就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它是目前常用临床特定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脉交会穴的主要内容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髎,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临床治疗中,八脉交会穴的应用多以明•徐凤《针灸大成》“八脉交会八穴歌”为依据,即“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笔者在运用八脉交会穴的实践中,的确发现每对配穴均可发生循经感传现象,产生上下相通的作用,尤其在某些经络敏感患者身上更突出。
如针刺列缺穴,运用手法后,患者针感可下窜到脚,再让其指出具体部位,则准确地指在内踝尖下照海的位置上。
也尝试了其它配穴方法,证实效果也较满意。
笔者分析了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所载“八脉八穴治症歌”,对其加以分门别类,归纳出如下规律,见表1。
表1八脉交会穴治疗规律穴共治部位分治部位共治病症分治病症公孙:胸、胁、膈-酒、食、积血、经内关:脘、腹、肠-疟、泄痞列缺:喉、腹、肠齿、乳溺、血痢、唾、痰、痈照海:脐、膈、盆-胎、痛酒、食、呕、泄、便后溪:手、足、头齿、目、咽、腮、项挛、痫、肿盗汗、中风申脉:腰、背、腿眉、耳、鼻痛、麻自汗临泣:手、足齿、目、咽、腮、项肿、痛、热挛、痒外关:头、目筋、节风、麻自汗、盗汗从表1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第二组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
这4个穴位均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二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内脏疾患,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
简述八脉交会的临床应用
简述八脉交会的临床应用八脉交会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体经络中相互连接交汇的地方。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人体经络共有八脉,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这些经络在人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通过气血运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状态。
八脉交会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八脉交会可以实现络穴之间的互通互联。
在治疗疾病时,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八脉交会穴位进行针灸或按摩,以调理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例如,对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症状,可以选择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行调理,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
其次,八脉交会还可以实现五脏六腑的调和。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分别对应不同的经络。
通过八脉交会,可以促进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作用,调和阴阳,达到身体的平衡状态。
比如,通过调理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阴肺经的交会穴位,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此外,八脉交会还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和治疗。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经常通过八脉交会来调理疾病,加速病情的恢复。
通过刺激、按摩或贴敷八脉交会穴位,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加速病灶部位的修复,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慢性疾病患者,经常选择适当的八脉交会穴位来进行保健调理,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之,八脉交会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通过对八脉交会的研究和运用,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促进患者身体健康。
希望广大医生和患者都能加强对八脉交会的认识,积极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造福人类健康。
八脉交会穴临床配穴运用技巧
八脉交会穴临床配穴运用技巧主讲: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针灸协会会长常小荣编辑:灵兰小草一、八脉交会穴的基本概念: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交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山人宋子华之手,乃“少室隐者”所传,具体为:手太阴肺经--列缺穴--与任脉相通手太阳小肠--后溪穴--与督脉相通足太阴脾经--公孙穴--与冲脉相通足少阳胆经--临泣穴--与带脉相通手少阳三焦--外关穴--与阳维脉相通手厥阴心包--内关穴--与阴维脉相通足太阳膀胱--申脉穴--与阳跷脉相通足少阴肾经--照海穴--与阴跷脉相通二、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仅《针经指南》一书就载有主症200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泛的联系,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
临床运用时,多采用上下相配的方法进行。
这样能够改变单穴使用之偏,发挥协同作用,使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其组成及治疗范围如下:1、公孙配内关两穴合用有理气降逆、通肠和胃、宣通上下的功效。
常用于心、胸隔、脾胃、肝的疾患,如心悸胸痹、胸腹胀满、呕吐呃逆、胃脘痛、痢疾等消化系统病证。
公孙穴: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为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通冲脉。
具有理气健脾、和胃降逆、调畅气机的作用。
操作:直刺0.6—1.2寸。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联系手少阳三焦经,通阴维脉,具有和血行气,通经止痛,安神定志的作用。
操作:直刺0.5~1寸。
2、足临泣配外关两穴合用有清头目、利胸胁、理气通络、疏表之功。
常用于目外眦病、耳后、颊、颈、肩、侧身部病证、外感风邪所致病证,如目肿、眼疼、耳鸣、耳聋、偏头痛、肋间神经痛,寒热表证等。
疑难杂症,为何要多取“八脉交会穴”?
疑难杂症,为何要多取“八脉交会穴”?疑难杂症,为何要多取“八脉交会穴”?要明白这个道理,先来了解什么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条经脉的总称。
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与十二正经、经别、络脉有广泛的联系 , 对全身气血的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难经》将奇经比作“深湖”,把十二正经比喻为“沟渠”,人体气血的调节关系概括为“沟渠满溢,流于深湖… …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
”历代医家如王叔和、张仲景、叶天士等对奇经八脉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发挥,明李时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发展和完善了奇经八脉体系。
由于奇经八脉不同于十二正经,在循行分布等方面均有异于经络系统中的其他组成部分,故其功能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方面: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不但与十二经脉交叉相接,加强十二经脉间的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而且对十二经脉的联系还起到分类组合的作用。
如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而称“阳脉之海”;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穴,而足三阴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因联系手足六阴经而称“阴脉之海”;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阳维脉维络诸阳,联络所有阳经而与督脉相合,阴维脉维络诸阴,联络所有阴经而与任脉相会;阳跷、阴跷脉左右成对,有“分主一身左右阴阳”之说。
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奇经八脉虽然除任、督外不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但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当十二经脉气血满溢时,就会流入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奇经中所涵蓄的气血则溢出给予补充,以保持十二经脉气血的相对恒定状态,有利于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
这正是古人将正经比作“沟渠”,将奇经比作“深湖”的涵义。
可见,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的涵蓄和调节是双向性的,既能蓄入也能溢出。
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等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八脉交会歌诀的讲解
八脉交会歌诀的讲解八脉交会歌诀是中医里的一种诊疗方法,其复杂的论述交叉了伤寒、阴阳五行、针灸和经络穴位等多个学科。
我们现在来简单介绍一下它的相关内容。
一、八脉交会的起源八脉交会源自《伤寒论》,是古代中医认识和利用经络内伤脉交会处的理论,用以治疗内伤病症。
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复杂的数学图形,这使得它从现实的心理和生理病理方面保护病人的健康。
二、八脉交会的内容1. 伤寒等五行:伤寒论认为病症来自失调的阴阳五行,伤寒之中的伤寒、风寒、热寒等原则,融入八脉交会的理论,以还元正一统天下。
2. 针灸养生:针灸技术正统,是中医在治疗内伤病人时常用的一种方式。
八脉交会也涉及到针灸技术,以促进经络的正常流通,再现健康机体。
3. 经络穴位:根据人体各穴位之间的结构关系,八脉交会把伤寒、针灸和经络穴位结合起来,解决许多复杂的身体病症。
三、八脉交会的实施方法1. 根据临床所需,考虑患者的检查及其他护理因素,搭配八脉交会的论述,为患者确定最佳诊疗方案。
2. 设计具体交会策略,根据患者的体质以及伤脉的状态和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方案。
3. 经典伤寒辨证,把五行论述融入针灸治疗,在指定穴位进行针法处理,达到更深层次本质病因症方面的治疗。
四、八脉交会的注意事项1. 加强饮食保健,把八脉交会的理论与营养健康搭配,给患者规定卫生饮食的养生原则。
2. 保持心情平静,学习相关的中医内科理论,发挥内在力量,调节患者情绪,以平和的态度来接受治疗。
3. 选择合适的针刺技术,规范施针,应用正统的无菌技术,不宜过急或过激。
八脉交会歌诀是中医内科理论中辨证论治的重要部分,它将中医内科理论和五行论述融合在一起,对医生施针辨证论治、保护患者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实施八脉交会前,医生需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具体情况,完善治疗计划,需要重视给患者规定养生原则,正规施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八脉交会穴及医疗妙用
八脉交会穴及医疗妙用八脉交会穴及医疗妙用八脉交会穴宋元时期的针灸家提出:四肢部列缺、后溪、内关、外关、照海、申脉、公孙、足临泣八穴分别通向任、督、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带八脉。
意指这些穴位分别能主治头面躯干部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
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而通向奇经八脉。
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
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标幽赋》说的“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阳跷、阳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
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附:八脉交会穴表内关(手厥阴)→阳维公孙(足太阴)→冲脉心、胸、胃后溪(手太阳)→督脉申脉(足少阳)→阳跷项、肩胛、耳、目内眦外guan(手少阳)→阳维临泣(足少阳)→带脉颈、肩、颊、耳、目外眦列缺(手太阴)→任脉照海(足少阴)→阴跷咽喉、胸膈八脉交会穴的医疗妙用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
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
其主要功效为: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
八脉交会穴案例
⼋脉交会⽳案例 ⼋脉交会⽳;针灸疗法;综述 ⼋脉交会⽳最早见于⾦元时期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是窦⽒得于他⼈之⼿,原称“交经⼋⽳”和“流注⼋⽳”,因窦⽒对保存和推⼴⼋⽳起了很⼤的作⽤,故⼜称为“窦⽒⼋⽳”、“窦⽒⼋法”。
⼋脉交会⽳是指内关、公孙、外关、⾜临泣、列缺、后溪、照海、申脉,它是⼗⼆经脉与奇经⼋脉相通的8个腧⽳,都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窦⽒在《标幽赋》中提到,“但⽤⼋法五门,分主客⽽针⽆不效”。
“⼋法”就是指⼋⽳,⽽“主客”是指其配伍应⽤。
明代医家徐凤在《针灸⼤全》最早将其定名为“⼋脉交会⽳”,并在“主⽳”的基础上增添了“应⽳”,发展成“主应配⽳法”,还明确说明了“灵龟⼋法”和“飞腾⼋法”两种⼋⽳的“按时配⽳法”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应⽤。
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应⽤现代科学技术和⽅法对⼋脉交会⽳进⾏了⼤量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使其在临床上的应⽤及机理研究不断深⼊,其功效和应⽤范围也得到了进⼀步挖掘和扩展。
笔者现将近年来有关⼋脉交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1? 临床应⽤ 1.1? 内科 1.1.1? ⼼脑⾎管疾病 采⽤针刺⼋脉交会⽳治疗,能够疏通经络、⾏⽓活⾎。
胡⽒[1]对⼼脏疾病患者多施以内关、公孙⼆⽳,以达到调节⼼脏⽓⾎盛衰、宁⼼镇痛、健脾⽣⾎之作⽤。
何⽒等[2]以⼋脉交会⽳为主,并结合辨证取⽳治疗⼼律失常46例,结果显效l6例,有效14例。
卢⽒等[3]亦取公孙、内关治疗包括⼼肌炎、⼼肌炎后遗症、风湿性⼼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脏病等⼼脏疾病均获得良效。
段⽒等[4]治疗冠⼼病50例,取⼋脉交会⽳加⼼和⼼包经俞、募⽳及郄⽳治疗,有效率达75% 以上。
另外,李⽒等[5]取内关配廉泉,再加百会等⽳,治疗脑出⾎浅昏迷,疗效显著。
⼋脉交会⽳还可治涉及诸经或不易辨清病变归属经之疑难杂症。
如王⽒[6]治疗脑出⾎后并发严重呃逆者,主刺内关、公孙;⽽对于阵发性⼼绞痛者,则独取双侧内关;对左侧脑桥脑梗死病情稳定后并发咽⼲者,在主刺列缺、照海后,配廉泉、⾦津、⽟液及咽后壁点刺。
八脉交会穴解析及应用
八脉交会穴解析及应用一、冲脉:考穴:公孙二穴,脾经。
足大趾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举足,两足掌相对取之。
针一寸,主心腹五脏病,与内关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凡治后症,必先取公孙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徐氏):九种心疼,一切冷气:大陵中脘隐白。
痰膈涎闷,胸中隐痛:劳宫膻中间使。
气膈五噎,饮食不下:膻中三里太白。
脐腹胀满,食不消化:天枢水分内庭。
胁肋下痛,起止艰难:支沟章门阳陵泉。
泄泻不止,里急后重:下脘天枢照海。
胸中刺痛,隐隐不乐:内关大陵彧中。
两胁胀满,气攻疼痛:绝骨章门阳陵泉。
中满不快,翻胃吐食:中脘太白中魁。
胃脘停痰,口吐清水:巨阙中脘厉兑。
胃脘停食,疼刺不已:中脘三里解溪。
呕吐痰涎,眩晕不已:膻中中魁丰隆。
心疟,令人心内怔忡:神门心俞百劳。
脾疟,令人怕寒腹痛:商丘脾俞三里。
肝疟,令人气色苍,恶寒发热:中封肝俞绝骨。
肺疟,令人心寒怕惊:列缺肺俞合谷。
肾疟,令人洒热,腰脊强痛:大钟肾俞申脉。
疟疾大热不退:间使百劳绝骨。
疟疾先寒后热:后溪曲池劳宫。
疟疾先热后寒:曲池百劳绝骨。
疟疾心胸疼痛:内关上脘大陵。
疟疾头痛眩晕,吐痰不已:合谷中脘列缺。
疟疾骨节酸痛:魄户百劳然谷。
疟疾口渴不已:关冲人中间使。
胃疟,令人善饥,不能食:厉兑胃俞大都。
胆疟,令人恶寒怕惊,睡卧不安:临泣胆俞期门。
黄疸,四肢俱肿,汗出染衣:至阳百劳腕骨中脘三里。
黄疸,遍身皮肤、面目、小便俱黄:脾俞隐白百劳至阳三里腕骨。
谷疸,食毕则心眩,心中拂郁,遍体发黄:胃俞内庭至阳三里腕骨阴谷。
酒疸,身目俱黄,心中痛,面发赤斑,小便赤黄:胆俞至阳委中腕骨。
女痨疸,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关元肾俞至阳然谷。
○杨氏治症:月事不调:关元气海天枢三阴交。
胸中满痛:劳宫通里大陵膻中。
痰热结胸:列缺大陵涌泉。
四肢风痛:曲池风市外关阳陵泉三阴交手三里。
《中医针灸学》必背内容: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内含背诵歌诀)
《中医针灸学》必背内容: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内含背诵歌
诀)
《中医针灸学》是执业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中药内容,今天小编给大家汇总的是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中医针灸学》是各位中医需要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今日头条将不定期为大家更新此类内容!希望对各位中医的工作学习有所帮助
八会穴
点击查看大图
八脉交会穴
【考频指数】★★★★
【考点精讲】
八脉交会穴是指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八个腧穴。
原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和“八脉八穴”。
1.分布特点和组成:八脉交会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包括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
2.临床应用:古人认为这八个腧穴分别与相应的奇经八脉经气相通。
临床应用中,八脉交会穴可以单独应用,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证,如督脉病变出现的腰脊强痛,可选通督脉的后溪治疗,冲脉病变出现的胸腹气逆,可选通冲脉的公孙治疗。
又常把公孙和内关、后溪和申脉、足临泣和外关、列缺和照海相配,治疗两脉相合部位的疾病,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证和疟疾,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往来证,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
点击查看大图
【趣味歌诀】
公孙冲脉心胸胃,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考情分析】
此部分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容易考查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八个腧穴,复习时结合歌诀加强记忆,考试题型以A1、B型题较多见。
八脉交会穴的妙用
八脉交会穴的妙用八法流注医学流派所使用的八个穴位又被称为八脉交会穴。
所谓八脉,是指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通常统称为奇经八脉。
它们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在四肢部位,十二正经有八个穴位与奇经八脉相通,通称之为八脉交会穴,这些穴位分别是:后溪、公孙、列缺、足临泣、照海、申脉、内关、外关。
下面我们就简要的介绍这8个穴位,对大家治病防病都有较大的帮助。
后溪穴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之上,通于督脉。
八法流注使用后溪穴的歌诀为:手足孪急战掉,中风不语癫痫,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
公孙穴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公孙穴位于足太阴脾经之上,通于冲脉。
八法流注使用公孙穴的歌诀为:九种心疼延闷,鳍胸翻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列赫穴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一寸约为3.3厘米,全书同)。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列缺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之上,通于任脉。
八法流注使用列缺穴的歌诀为:痔疟便肿泄痢,唾红溺血咳痰,牙疼喉肿小便难,心胸腹疼噎咽。
产后发强不语,腰痛血痢脐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痛多散。
足临泣穴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第四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足临泣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之上,通于带脉。
八法流注使用足临泣穴的歌诀为: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项连腮,眼肿赤疼头旋。
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照海穴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照海穴位于足少阴肾经之上,通于阴跷脉。
八法流注使用照海穴的歌诀为:喉塞小便淋涩,膀胱气痛肠鸣,食黄酒积腹脐并,呕泻胃翻便紧。
难产昏迷积块,肠风下血常频,膈中快气气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八脉交会穴是指人体十二经脉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俞穴,分别是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後溪、申脉、列缺、照海。
该八穴是沟通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枢纽,在其交会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掌握了八脉交会穴,就抓住了十四经穴之纲要,就能在临床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起执简驭繁的作用。
古人云“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即显其重要性。
本文拟将八脉交会穴的辨证应用及其理论加以整理研究,探讨其辨证取穴规律,指导临床实践。
一·源流简溯八脉交会穴一名,首见于明代针灸医家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一书。
然而将该八穴作为几组固定的配穴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在金元时期即已出现。
当时称之为“交经八穴”。
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中云:“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近代往往用之弥验。
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
从该序中可以看出,交经八穴的配合应用,自窦汉卿以前即已流行并已有专著。
窦氏从宋子华等人处得到该书,又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起危笃患”,随手而应的疗效。
然此书早已亡佚,仅凭窦氏所著的《针经指南》将其方法保存下来,故有人将该八穴称为“窦氏八穴”。
自窦汉卿以後,历代医家对交经八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均有所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有: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以及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的《子午流注针法》等。
如《针灸大全》一书,除确定了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外,还阐明了奇经八脉与八穴的联系及八穴间的交通会合关系,并记载了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将八穴与八卦相配,扩大了八穴的主治证候。
又如《针方六集》一书,对八脉交会穴的作用,源流等均作了解释,并对八穴的治疗范围及配合方法等,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创见性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
此外,还强调了上下二穴的相互配合问题,对后人颇有影响。
3.2.1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又称为“奇经八脉交会穴”、“交经八 穴”、“流注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 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腕踝关节上下。 八脉交会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 列缺、申脉、后溪。
2、八脉交会穴的源流
《金·窦汉卿》
八脉交会穴记载首见于宋 子华的《流经八穴》。
之病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医宗金鉴》
(第一对)
公
孙
足太阴脾经络穴,通 冲脉。 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 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内 关
手厥阴心包经络穴,通 阴维脉。 在臂前区,腕掌侧远端 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 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后被金·窦汉卿收于《针 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 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 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 氏八穴”。
3、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1)、治疗各自所对应的经脉疾病 (2)、治疗相应的奇经八脉的疾病的首选腧穴,如: 后溪主治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的督脉病变 公孙主治胸腹气逆而拘急、气上冲心的冲脉病变等 (3)、八穴配对治疗相关部位的疾病 阴经两对按五行相生关系相配,偏治五脏在里之疾 阳经两对按同名经同气相应相配,偏治头面四肢在表
申 脉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通 阳蹻脉。 在踝区,外踝尖直下, 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 陷中。
(第四对)
列
缺
手太阴肺经络穴,通任 脉。
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 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 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 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照 海
足少阴肾腧穴,通阴蹻 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范光熙八脉交会穴是指人体十二经脉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俞穴,分别是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後溪、申脉、列缺、照海。
该八穴是沟通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枢纽,在其交会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掌握了八脉交会穴,就抓住了十四经穴之纲要,就能在临床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起执简驭繁的作用。
古人云“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即显其重要性。
本文拟将八脉交会穴的辨证应用及其理论加以整理研究,探讨其辨证取穴规律,指导临床实践。
一·源流简溯八脉交会穴一名,首见于明代针灸医家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一书。
然而将该八穴作为几组固定的配穴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在金元时期即已出现。
当时称之为“交经八穴”。
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中云:“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近代往往用之弥验。
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
从该序中可以看出,交经八穴的配合应用,自窦汉卿以前即已流行并已有专著。
窦氏从宋子华等人处得到该书,又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起危笃患”,随手而应的疗效。
然此书早已亡佚,仅凭窦氏所著的《针经指南》将其方法保存下来,故有人将该八穴称为“窦氏八穴”。
自窦汉卿以後,历代医家对交经八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均有所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有: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以及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的《子午流注针法》等。
如《针灸大全》一书,除确定了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外,还阐明了奇经八脉与八穴的联系及八穴间的交通会合关系,并记载了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将八穴与八卦相配,扩大了八穴的主治证候。
又如《针方六集》一书,对八脉交会穴的作用,源流等均作了解释,并对八穴的治疗范围及配合方法等,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创见性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
此外,还强调了上下二穴的相互配合问题,对后人颇有影响。
二·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及理论基础(一)治疗范围:窦汉卿《针经指南》记载了八穴共能治213症,徐凤《针灸大全》记载了八穴共能治234症。
此外,以每穴所治的病症来看,至少涉及八条正经之主病,多达十一经。
从现代的临床实践,八穴的应用亦非常广泛。
以上海中医学院编的《针灸学》一书为例:在该书记载的临床各科100种疾病的治疗中,用八穴的达 76种,范围涉及内、外、妇、儿、骨、皮肤、五官各科及传染病、急救等方面。
而实际在临床治疗中用该八穴的还远远不只这些病种,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
明代医家吴昆云:“以八穴交会奇经八脉,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里之间也。
仲景妙于伤寒,以其有六经之辨,予今以八法为妙者,以其分主八脉,而概乎十二经,创为针灸一大法门……”其论颇为精当。
(二)理论基础八脉交会穴之所以能治疗多种疾病,主要机理在于八穴与奇经八脉存在著特殊的交会关系。
奇经八脉在脏腑经络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难经》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
”把十二经脉比作江河沟渠,把奇经八脉比作湖泊。
从生理上看,奇经八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十二正经和五脏六腑存在著直接、间接的联系。
以督脉为例,《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後内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入循膂络肾;……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
与多个脏腑、经络发生了联系。
另外,奇经八脉又与十二正经通过穴位而相交。
如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于大椎,与足阳明经交于神庭、水沟、大椎,与手阳明经交于水沟等。
总之,奇经八脉在生理上对十二经脉起著分类、组合、溢蓄和调节的作用。
在病理上,也多与十二经脉有著密切的关系。
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的交通关系如下:公孙与冲脉,于大趾内侧,关元,胸中三处交通;内关与阴维脉,于胸腹部交通;足临泣与带脉,于季肋部及带脉,五枢,维道穴处交通;外关与阳维脉,于缪会,天嚅穴处交通;後溪与督脉,于大椎处交通;申脉是阳跷脉之所生,直接相交;列缺与任脉,于中焦胃脘,咽喉处交通;照海是阴跷脉之所生,直接相交。
正因为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相交通,所以才能治疗奇经八脉乃至十二经的病症,故成为“十二经之大会”。
三·八脉交会穴的配穴特点及方法(一)配穴特点及机理窦汉卿《针经指南》记载:“公孙二穴……合内关穴。
”“临泣二穴……亦合于外关。
”“後溪二穴,合申脉。
”“照海二穴,合列缺。
”这说明八穴之中存在著两两相合的关系。
根据《内经》、《十四经发挥》及《奇经八脉考》等书的记载,八脉交会穴的相合关系如下:公孙与内关:通过足太阴脾,手厥阴心包,冲脉和阴维脉合于胃、心、胸;足临泣与外关:通过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合于目外□,耳後,颊,颈,肩;後溪与申脉:通过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阳跷,督脉合于肩胛,目内□,耳,项;列缺与照海:通过足少阴肾,手太阴肺,任脉,阴跷脉合于肺、胸、膈、喉咙。
正因为八穴存在著上述的交合关系,所以在应用方面,有上下相配的方法。
将八穴分为四组上下配合使用,能够改变单穴使用之偏,发挥综合之功,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更能体现出整体作用的特点。
正如窦汉卿所说:“上下合而攻之,如会王师,擒微奸,捕细盗,虽有不获者,寡矢。
”曾治一女性精神病患者,证属癫症。
先取後溪,合谷,太冲等穴,治疗若干次效不明显。
乃进一步辨证以後,认为病与阳跷有关,遂加取申脉与後溪相配,仅针治二次症即明显好转。
随後将所服西药减量至完全停药,按上法共治40余次,病情控制,精神转为正常。
(二)配穴方法及举隅:根据本人临床体会,八脉交会穴的配穴,在上下相配的原则下,具体应用时可以根据临床情况灵活变通,不拘一种。
以下介绍三种配穴方法:1·单侧上下取:适应范围:腰背,四肢疾患,偏于一侧者,如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综合征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各种扭伤,中风後遗症之偏瘫及小儿麻痹後遗症等。
特点:针对病邪,作用专一;取穴简捷,不伤健侧。
2·左右交叉取:适应范围:头面部各种疾患,内脏疾患,患者怕针或小儿,年老,体弱,精神紧张而不宜多针者,或一侧肢体不能行针者(瘢痕,破溃等)。
特点:取穴简捷,进针少,同时兼顾双侧;便于上下同时运用手法。
3·双侧上下取:此种取法应用最广,各种情况均可用之,且效果较好,正如吴昆所说:“每下次以四为主,皆……四面攻讨之兵也。
”下面以左右交叉取为例举病案说明。
XXX,男,58岁。
主诉:右侧耳聋一周。
患者一周前晨起後突觉右侧耳鸣颇甚,音调高尖如哨,听力减退。
翌日去医务室就诊,予服中、西药无效。
第三天去医院查,右耳听力下降80分贝。
予服多种西药及注射当归液等,均未效,右耳基本失去听力,鸣声渐由高尖转为低钝。
舌红,苔薄白,脉浮弦。
查:双侧外耳道正常,右耳气导骨导均严重下降,双侧气导〉骨导。
辨证:邪干少阳,枢机逆乱。
治则:和调少阳,疏利枢机。
取之八脉交会。
足临泣(左),外关(右),风池。
进针3分钟後,患者诉耳鸣减轻,对话时右耳已能闻声。
留针20分,起针後右耳基本能听清对方讲话。
查右耳气导,骨导均增强明显。
继针5次,听力明显好转,耳鸣大减,电测听复查,听力提高40分贝。
宗原穴继针5次,症状消失,停针观察。
随访半年,听力一直保持正常。
按:暴聋一症,临床时有所见,多由恼怒,惊恐,以致肝胆风火交扇,少阳经气闭阻,或因外感风邪,壅遏清窍,临床以实证为主。
此例患者虽未明诱因,然观其症状,脉象,乃属少阳气机逆乱,阻塞耳窍。
故主取八脉交会穴之外关,足临泣一组。
此二穴一为手少阳,一为足少阳,二经均循于耳周。
上下相配,以疏利少阳枢机,又属交叉配穴之法,再配风池以熄风,兼为局部取穴,使少阳逆气得以平降。
前後共治疗十余次,便基本恢复。
四·临床辨证取穴原则根据针灸临床的辨证规律和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的特殊关系,在运用八脉交会穴时,应以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为基础,以奇经八脉辨证为特点。
奇经八脉辨证属于经络辨证的一种,但比常用的经络辨证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根据笔者临床体会,在辨证应用八脉交会穴时可按以下原则:单纯性内脏疾患可用脏腑辨证;头面四肢,体表疾患多用十二经辨证;如属多经合病,症情复杂,以一脏一经难以概括者,或一些精神、神经系统疾患,则可用奇经八脉辨证。
下面举例说明:XXX,女,36岁,主诉:腹胀,嗳气反复发作十余年,起初于生气後,每逢著急,情绪波动时症情加重。
近来又觉腹胀甚,气窜作痛,并伴有喘憋,痰多。
平素易急躁,常自汗出,纳呆眠差,大便乾燥,隔日一行。
月经先後不定期,常40天一行。
查:脘腹部扪之气胀,舌淡暗,脉弦细稍数。
辨证,肝郁气滞,胃失和降,病久邪入奇经,冲脉失调。
治则:平冲降逆,理气化痰。
取穴:公孙,内关,合谷,太冲,丰隆。
针二次後,腹胀明显减轻,仍觉胸闷,加膻中,又针五次,自觉气窜,腹胀,喘憋等症消失,且眠好,纳香。
仍觉有痰,时有肠鸣,去合谷,太冲,膻中,加中脘,天枢,再针二次,诸症均除。
按上法续针5次,以资巩固,并嘱其注意调摄。
按:该患者症情较为复杂。
病邪先在肝胆,次入脾胃,後又上及心肺,属多经合病。
然以奇经辨之,则不外冲脉与阴维之病候,乃因病程已久,邪入奇经。
故取内关,公孙二穴为主,以通调阴维,平冲降逆。
辅以理气,化痰之穴。
共针十余次,诸症基本告愈。
从临床中我们体会到,奇经八脉辨证适应范围颇广,凡不适用脏腑辨证及十二经辨证的病例,均可从奇经八脉辨证。
所以,掌握了这一辨证方法,可以丰富针灸临床中的辨证手段,尤其对八脉交会穴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外,临床实践表明,只要辨证准确,配穴得当,辨证应用八脉交会穴每每能在临床取得良效,与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及其他配穴方法相比,有著更加灵活简要的特点。
五·小结本文回顾了自金元窦汉卿以来历代医家对八脉交会穴理论和实践的贡献,论述了八穴的治疗范围及理论基础。
在八脉交会穴的应用上,以四组上下配合为基本原则,根据病情需要,可单侧配,双侧配,交叉配等;在辨证上,以奇经八脉辨证为特点,认为奇经辨证比脏腑辨证及十二经辨证概括性强,应用范围广,对一些精神神经系统疾患尤为适宜。
它丰富了针灸临床的辨证手段,能有效地指导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