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来自。。。的参赛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我的教学理念是: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
一、说教材
1.本诗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是以“土地”为主题的现代诗歌单元,该单元精选了六首中外著名的现代诗歌。他们共同的主题是:抒写对祖国的深情,表达对故土的眷恋。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该单元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主要写了诗人在狱中用“残损的手掌”深情抚摸祖国大地而献给“母亲”的赞歌,让我们感受到国土沦亡的伤痛和对光明希望的热烈憧憬。精巧的对比结构,虚幻而真切的想象,精妙含情的语句,是本诗突出的写作特色。学习本课,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一课时。
2.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3.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围绕关键动、形词品读揣摩,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合作探究,研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和探究法。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和探究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探究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联想想象欣赏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此外,为了使教学更直观,更有效率,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以图片导入,介绍时代背景。预计用时2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请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展示图片)……图片看完了,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的哪个时代的事情吗?(学生谈)是啊,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祖国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在那个时代,我们中华大地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着,它伤痕累累,凄惨黑暗。所幸的是,有一群铁骨铮铮的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地为她歌唱、为她抗争,而使她最终傲然挺立起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灵魂,去听听这个柔弱的文人,虽身陷困境却又是怎样激情满怀的歌唱。出示课题:《我用残损的手掌》。
目的:此导语以图片和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走进诗人:屏显作者图片,认识作者。预计用时1分钟。
目的: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环节3出示教学目标。预计用时1分钟。
目的: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内容和任务。
环节4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1)听读课文,疏通字词。
先播放朗读视频,然后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目的: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渲染情感氛围,同时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2)粗读感知,整体把握。
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提取要点信息。
做法:默读后,请一两个学生谈谈这首诗写了什么。老师归纳概括。
目的:获取内容要点信息,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环节5 精读揣摩。预计用时15分钟。
内容主要是落实以下几个问题:1.手掌为何是残损的?2.我用残损的手掌具体做什么?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并体会其蕴含的情感。3.作者坐在土牢中,真的能“摸索”这片土地吗?4.作者摸索这片土地,他手掌的感觉是怎样的呢?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形容词并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做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我以多媒体出示以上一组思考题,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班级师生交流。
目的: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环节6 质疑问难,拓展延伸。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疑问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接着我用“透过一双残损的手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志坚定、执着爱国的戴望舒,那么,你看到的仅仅是一个戴望舒吗?”这个问题引出有关“爱国”的话题,由学生讨论。
目的: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环节7 朗读指导,练习诵读。预计用时5分钟。
朗读这首诗,要注意处理好停顿和轻重音,前半部分充满凄凄忧愤,应读得沉重、缓慢,以表达诗人对苦难中祖国的痛惜之情;后半部分表达了作者的热切期盼,应读出高昂的情调,读出诗人对祖国未来寄予的热切期望。
目的:传授朗读技巧,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环节8 教学小结。预计用时5分钟。
这首诗作者先用“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来统摄全诗,然后安排两个部分来展示这“摸索”的具体内容。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死灰、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构成横向对照。诗人采用两套笔墨,渲染出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的刺激,自然地显示出诗人的爱国精神。
在战争年代,这种爱国精神看起来或许是战士们手中的一把枪,或许是诗人们有中的一支笔。如今生活在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坚守住这份爱国之心,以实际行动来爱我们的祖国。
同学们,爱国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行动。今天,老师希望年轻的你们,能读懂这些爱国志士的宣言,能真正将爱国心融入在自己的行动中,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环节9 作业设计。
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