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合集下载

我用残损的手掌_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_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怎么样?我们都知道现在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我们非常的幸运,但是在几十年前,在抗日战争的时候,那是的中国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受尽凌辱,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现在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假设现在回到抗日战争年代,你被敌人逮捕了,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在监狱里你会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学生自由作答)同学们的答案丰富多彩,而今天我们要讲一位诗人,他同样被敌人逮捕,受尽非人的折磨,那么他会在监狱里干什么呢?他会不会在等饭吃?还是在等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大家可能对这位诗人不太熟悉,但是他的一首抒情诗大家一定知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大家应该知道他是谁了吧?对,就是戴望舒,他在1928创作这首有着谈谈哀愁的抒情诗,但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跟《雨巷》的风格完全不一样。

戴望舒走出了江南寂寥的雨巷,收起了油纸伞,走进了敌人的铁窗,在铁窗下,唱出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大家可能对戴望舒不太熟悉,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3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加入中国共青团,作宣传工作,他在早年自费去法国留学,所以他的一些诗歌深受法国诗人的影响。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一系列的报纸和诗刊,1942年春戴望舒因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日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酷刑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并创下这首诗。

现在让我们听一下这首诗的配乐诗朗诵。

在听的同时,请同学们全文的感情基调,并找出容易读错的字词。

并画出停顿和重音。

待会儿请同学试一下。

播放诗朗诵4分钟。

三、字词学习教师黑板上书写: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灰烬堤上蹂躏学生自读3分鈡四、整体感知大家读过之后,有没有发现作者前半部分的感情和后半部分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10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10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10篇)朗读篇一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

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

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目标2: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文章,直至背诵。

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教学过程设计(教案)同学们:只有用心读书,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请看下面的内容,预习时你做到了吗?1、反复诵读文章,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

3、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指导学生诵读文章,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第二课时(展示课)一、预习展示(课间播放优美的诗歌朗诵录音,使教室里充满文学的韵味,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

)1、自主交流有关作者与作品的知识。

2、进行小组有感情的诵读比赛。

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创意说明〗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也体现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

充分朗读之后,“个性解读”——“多角评析”——“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一、充分朗读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1、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可以这样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

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

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庆云徐元子中学孙金尧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一、教材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元第2课。

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

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戴望舒一生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诗作数量不满百首,但却在中国新诗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

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关于诗歌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要关注诗中包含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赏析凝练的诗歌语言。

所以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一直以来现代诗歌教学是一个难点。

比起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文教学困难了许多,特别是一些象征意义的诗歌和朦胧诗,更是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

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

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可以明晰。

所以重点应该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感上。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意思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1000字
作为一名讲师,要从讲台上为学生们传递知识,可是我却用着残损
的手掌。

这是一双被岁月和命运摧残过的手,不再像从前那么灵活,却依然在我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坚持着。

我记得第一次站到讲台上,手都是颤抖的,不是紧张,而是因为手
上的伤疤和硬块让我无法自如地运用它。

然而,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学生们并没有对此有任何异样的反应。

他们专注地听我讲课,认真
地笔记,仿佛根本没有注意到我的手掌。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教学不是靠外表,而在于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的付出。

我的毅力和努力让我能够站在讲台上,我的经验和知识让
我能够为学生们传授重要的知识。

每一次讲课都是一场挑战。

我的手不再像从前那么灵活,有时候我
需要停下来调整手的位置。

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够调整过来,有时
候我不得不强迫着自己使用残损的手指去翻书或者写字。

这痛苦的
过程让我再次认识到身体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让我对我的教学更加
关注和精益求精。

尽管我的手有缺陷,但我的心却是完整的。

我深深地了解到了当老
师的责任和重要性,我知道我必须全力以赴,将我的知识和热情传
达给每一个学生。

教育没有完美的起点和终点,它是一个永无止境
的过程。

而我用这双残损的手,让自己融入到这个过程中,并且深
深地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

所以,尽管我的手不再完美,但我的热情和信念永不熄灭。

在讲台上,我的每个身体的残缺都带给我更多教学的启示和精神上的支撑。

我相信,有着更多的愿力和信仰,我们可以创造出更美好而有意义
的人生。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如下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

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二教学依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

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8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2、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3、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2、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筛选有关资料及相关录音或幻灯;学生收集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并能熟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解决生字词。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假设我们生活在战争年代,你不幸被敌人抓捕了,你在监狱中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作答)总结后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就是诗人在被捕后创作的',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情况?(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并补充、记录)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记录停顿和重音。

2、问:诗歌在写什么?你觉得诗歌寄托着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学生讨论自由回答)3、教师总结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再次朗读(齐读或个别学生范读)。

4、问:把诗歌分为两节该怎么划分?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完成)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根据诗人感情变化来划分,从开始到“手掌沾满了阴暗”为第一部分,描写沦陷区的情况,表现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三、赏析第一部分,体味诗人情感: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象征手法,象征祖国]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到了颓圮的篱墙,
彷徨在悠长、悠长
走尽这雨巷。
又寂寥的雨巷,
逐渐变得不爱喊叫,由浮躁的活
跃转向冷静的沉思,心理学研究
表明,这是思维向抽象化、向深
层拓进的结果,教师必须抓住这
有利的一面,在课堂上留给学生
思考、探究的时间,增大其思维
活动的强度,但同时也容易造成
课堂气氛沉闷,从而又抑制了学
生的思维,降低学习的效率。所
以应贯穿学生。品读、讨论、自
主圈点批注、合作交流等学习方
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予诗人的情感。
2. 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效果。
突破点: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诗歌的思想内容, 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二、说教法来自01诵读法02
导问法
0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04
教学准备: 熟悉并背诵 《雨巷》
05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说学法
诵读法
自主合作法
从初一到初三的语文课堂,学生
○ 1942年7月3日
反复诵读好合 作
展示问题:
看诗人是借助哪些形象来抒发情感的? 诗人是怎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
• 检测诵读、背诵 • 导问疏通文理:
背诵盘点为导 问
A:诗人残损的手掌摸索了哪两个地方?有哪些具体的地名?摸索 时 的感受如何?
B:诗中写了哪些具体的形象,各自代表着什么样的感情色彩?
我 •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4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4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4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1〖创意说明〗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也体现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

充分朗读之后,“个性解读”——“多角评析”——“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一、充分朗读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1、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可以这样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

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

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

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天气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资料补充法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多种层次的朗读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导航:情境创设法、资料补充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等。

学法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教师筛选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及相关录音、视频等。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查找戴望舒、现代诗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课前熟读诗歌,课堂上赏析、朗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010年的5月1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

这一天不仅是劳动节,还是上海世博会胜利开幕的日子(屏显图片)。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1《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导引课:一、导入题目:重温光阴,感受生命1、以展示一组百年老照片为导入,引起学生对光阴的思考。

2、请学生照片中人物的状态、年龄、穿着、环境等方面进行描述,并结合自身感受谈谈对百年前的生活的理解。

3、老师通过提问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审视身体在不同时期、文化和地域的差异,引发学生自我认知。

二、自主学习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1、学生在分享阅读中了解新词汇,并自主学习阅读短文,梳理文章结构。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设问,从不同角度挖掘短文中的意义,并结合自身经验,理解文章所表述的思想和情感。

3、学生单独、分组完成异构性阅读任务;边阅读,边把认为重要、难懂、值得商讨的内容记录下来,等读完之后,集中同学们的困惑与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讨论,解决疑难。

三、合作探究题目:手掌的奇妙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手掌的奇妙;记录神奇的手和触控的感受;集思广益,分享小组的体验和思考。

2、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活动,如制作折纸、雕刻、拼图等,体验手指的微妙机制,感悟手的神奇,转变对身体的认知。

四、评价1、引导学生使用评价工具,展开自评、互评和分析评价;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发现问题所在;检查学习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形成有益的自学和合作习惯。

学习反思:《我用残损的手掌》讲述了一位女性残疾人的故事,她的手残缺,但她一直坚持用自己的手去探索神秘的世界。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体会到人类的身体是多么的神奇和所不为人知的灵性。

这位女性的意志十分坚定,她不为残疾所限,而是以更加努力的态度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通过本次阅读我也发现了手掌的奇妙,它不仅仅是我们日常工作的工具,更是我们感受世界、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

九(下)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6篇)

九(下)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6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6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潜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潜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透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假设我们生活活在战争年代,你不幸被敌人抓捕了,你在监狱中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作答)总结后导入: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就是诗人在被捕后创作的,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和诗歌创作的状况?。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来听我说课。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首现代诗歌。

它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学习本课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对戴望舒那一辈人对祖国的深情未必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对诗中艺术形象寄予的诗人的情感也较难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确定如下: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四、说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联想想象欣赏法、研讨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我还采用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三分诗七分读”。

教师的用流利的普通话声情并茂的范读更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与作者脉搏合而为一,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朗读,就能面对面对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其他社会美。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人生有时候会给我们留下不堪回首的伤痕,而这些伤痕却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我是一个破事儿多的人,生活中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和考验,其中最大的一次挫败就是我失去了我最珍贵的东西——我的右手。

你也许会问我:“一个缺失一只手的人,如何走进课堂,如何在这个以言语和文字为主的教学环境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呢?”这不仅是我自己曾经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们所担心的。

但是,我想告诉大家,这一切其实不是问题。

我并没有放弃教学,而是学会了如何利用自己的残缺和力量来达到更高的高度。

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自己,教学都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将会极大地帮助每个人变得更加有能力,更加有信心的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我曾经带领一个班级,他们不仅没有因我残缺而对我产生了偏见,反而给了我最大的尊重和支持。

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如何面对弱势群体和社会不同的个体,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进步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正是因为这样,我相信,即使是我这样一个拥有残损手掌的人,也可以在课堂上拥有一份自信。

我可以利用自己的手臂去完成教学活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来支持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这样的过程无论对于我还是我的学生,都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他们学习到知识,我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了别人的思想和动机,同时也通过不断反思来提高自己。

在我看来,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在教室里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将所有人都包含在其中的过程。

教育并不是只让学生来学习我们所知道的东西,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在教学中,我有时候会发现,人们的最大问题往往是认为他们已经懂得了所有的东西,而忘记了真正的学习是不断反思和探索的过程。

在教育中,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所需的知识,还需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反思和自我发现来不断提高自己。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残损的人,我并没有放弃教育,反而利用自己的力量和残缺来完成自己的课堂工作。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说课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说课稿

爱国深情一线牵——《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花都区XX初级中学梁XX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以“土地”为主题的现代诗歌单元,该单元的六首现代诗歌通过作者对故土的眷念,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则是其中一首。

戴望舒在诗中以“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大地时的联想作为情感线索,抒发了对祖国国土沦亡的悲痛之情,以及对光明未来的强烈向往。

诗歌语言通俗而精妙,押韵形式自由,写作手法自然精巧,想象虚幻而真切,这些特点让诗歌的情感更显深厚。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深情,从而激发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学情分析: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好本诗的前提,但是学生距诗歌所叙述的年代较远,人生经历也相当有限,难以在爱国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于是,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便成了进入文本的关键。

在诵读的基础上,再对诗歌文本进行细致的品析是体悟作者爱国深情的必要途径。

针对学情,我将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批注法等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并针对本首诗歌的文本内容和写作特色,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人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及关键词句的品读揣摩,理解诗中意象及情感;2、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诗歌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1.理解诗中的意象所寄寓的诗人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分析:1、设置情境,营造氛围“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来自。

的参赛选手。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我的教学理念是: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

一、说教材
1.本诗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该单元是以“土地”为主题的现代诗歌单元,该单元精选了六首中外著名的现代诗歌。

他们共同的主题是:抒写对祖国的深情,表达对故土的眷恋。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该单元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主要写了诗人在狱中用“残损的手掌”深情抚摸祖国大地而献给“母亲”的赞歌,让我们感受到国土沦亡的伤痛和对光明希望的热烈憧憬。

精巧的对比结构,虚幻而真切的想象,精妙含情的语句,是本诗突出的写作特色。

学习本课,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一课时。

2.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围绕关键动、形词品读揣摩,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合作探究,研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和探究法。

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和探究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探究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联想想象欣赏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此外,为了使教学更直观,更有效率,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以图片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预计用时2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请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展示图片)……图片看完了,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的哪个时代的事情吗?(学生谈)是啊,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祖国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那个时代,我们中华大地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着,它伤痕累累,凄惨黑暗。

所幸的是,有一群铁骨铮铮的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地为她歌唱、为她抗争,而使她最终傲然挺立起来。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灵魂,去听听这个柔弱的文人,虽身陷困境却又是怎样激情满怀的歌唱。

出示课题:《我用残损的手掌》。

目的:此导语以图片和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走进诗人:屏显作者图片,认识作者。

预计用时1分钟。

目的: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环节3出示教学目标。

预计用时1分钟。

目的: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内容和任务。

环节4 整体感知。

预计用时15分钟。

(1)听读课文,疏通字词。

先播放朗读视频,然后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目的: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渲染情感氛围,同时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2)粗读感知,整体把握。

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提取要点信息。

做法:默读后,请一两个学生谈谈这首诗写了什么。

老师归纳概括。

目的:获取内容要点信息,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环节5 精读揣摩。

预计用时15分钟。

内容主要是落实以下几个问题:1.手掌为何是残损的?2.我用残损的手掌具体做什么?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并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3.作者坐在土牢中,真的能“摸索”这片土地吗?4.作者摸索这片土地,他手掌的感觉是怎样的呢?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形容词并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做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我以多媒体出示以上一组思考题,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班级师生交流。

目的: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环节6 质疑问难,拓展延伸。

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待学生提出疑问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接着我用“透过一双残损的手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志坚定、执着爱国的戴望舒,那么,你看到的仅仅是一个戴望舒吗?”这个问题引出有关“爱国”的话题,由学生讨论。

目的: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环节7 朗读指导,练习诵读。

预计用时5分钟。

朗读这首诗,要注意处理好停顿和轻重音,前半部分充满凄凄忧愤,应读得沉重、缓慢,以表达诗人对苦难中祖国的痛惜之情;后半部分表达了作者的热切期盼,应读出高昂的情调,读出诗人对祖国未来寄予的热切期望。

目的:传授朗读技巧,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环节8 教学小结。

预计用时5分钟。

这首诗作者先用“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来统摄全诗,然后安排两个部分来展示这“摸索”的具体内容。

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死灰、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

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构成横向对照。

诗人采用两套笔墨,渲染出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的刺激,自然地显示出诗人的爱国精神。

在战争年代,这种爱国精神看起来或许是战士们手中的一把枪,或许是诗人们有中的一支笔。

如今生活在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坚守住这份爱国之心,以实际行动来爱我们的祖国。

同学们,爱国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行动。

今天,老师希望年轻的你们,能读懂这些爱国志士的宣言,能真正将爱国心融入在自己的行动中,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环节9 作业设计。

填空
_____ _是我国新诗的探索者之一,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其成名作是 ,故又有“雨巷诗人”的美誉。

他在狱中唱给祖国的颂歌是《___________ __》。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 ,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广大的土地”象征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此板书清晰直观,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五、教学反思。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