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一、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行胆囊切除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1.症状:平时无症状或仅有上腹不适。

2.体征:无明显阳性体征,或仅有剑突下和右上腹深压痛。

3.辅助检查:B超、CT、MR或MRCP怀疑或提示胆囊结石。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正常,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正常,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正常或轻度升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行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胆囊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9-1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胆囊结石。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生化全套、凝血功能、输血前普查八项;(3)肝胆彩超;(4)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1)肿瘤标记物检查(含AFP、CEA、CA199);(2)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测和血气分析(存在心肺基础疾病或者老年体弱患者);(3)肝胆CT平扫或MRCP。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的住院患者。

一、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编码:BNG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编码: K80.2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2.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2)慢性进展期3.证候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胁痛(胆囊结石)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胁痛病(胆囊结石)。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胁痛(胆囊结石)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或慢性进展期之一。

3.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证,或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之一者。

4.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其间其治疗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的实施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胁痛(胆囊结石)以实证为主,辨证时四诊合参,通过收集本病的主症、次症,以及观察体征、舌、脉的特点,明确中医证候。

同时也需注意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液C反应蛋白、血糖、电解质、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肝胆胰脾B超;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粪常规及潜血试验;心电图、胸片及心肌酶谱。

胆囊结石(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
简介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其治疗方法之一是经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本文档将介绍胆囊结石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
1. 术前准备
- 医生会与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
疾病状况和手术可能的风险。

- 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胆道
超声等,以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 患者需要进行术前禁食和肠道净化。

2. 手术过程
- 患者在麻醉下被撑开,医生将腹腔镜插入腹腔,通过显像系
统观察手术区域。

- 医生会在腹腔镜的引导下,将仪器插入切口处进行胆囊切除。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将结石取出并切除胆囊。

- 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在切口处缝合伤口,完成手术。

3. 术后恢复
- 患者会被送至恢复室进行监护,直到麻醉效果消退。

- 患者需继续禁食,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何时开始进食。

- 患者需要接受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和疼痛管理。

4. 出院与随访
- 患者在符合出院标准后可以出院。

医生会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出院指导和注意事项。

- 出院后,患者需要按医嘱继续口服药物,并定期复诊。

- 患者在术后一定时间内需注意饮食限制,如避免过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总结
胆囊结石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本临床路径,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手术的整个过程和术后恢复的注意事项,从而更好地应对和管理自己的疾病。

胆囊结石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临床路径一、胆囊结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K80.203)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ICD-10:K80.1/K80.2/K8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外科学(第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⒈胆绞痛、右上腹不适、隐痛,食后上腹部饱胀等、并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

⒉辅助检查(超声、CT或MRCP)怀疑或提示胆囊结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实用外科学(第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急诊手术:急性胆管炎。

2.择期手术:患者本人有微创治疗意愿;生命体征稳定;无重要脏器衰竭表现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⒈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203胆囊结石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尿淀粉酶、血型、RH血型因子、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腹部超声、心电图、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腹部CT 、MRCP 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造影剂选择:碘过敏试验阴性者,选用泛影葡胺;碘过敏试验阳性者,选用有机碘造影剂(碘氟醇等)。

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伴胆囊炎临床路径一、胆囊结石伴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ICD-10:K80.100x001),拟行保守治疗。

(二)诊断标准。

依据:《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急性胆道感染东京指南(2018版)》(TG18)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三)进入路径标准。

⒈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K80.100x001);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3. 经临床评估暂时无需行内镜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14天。

(五)入院第1-3天。

1.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血脂肪酶、凝血功能;(3)腹部超声、心电图。

2. 根据患者病情可进行的检查项目:(1)粪便常规+OB、血气分析、心肌标志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血培养、胆汁培养;(2)腹部CT、MRCP、心脏彩超、肺部CT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急性胆道感染东京指南(2018版)》(TG18)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胆囊炎的内科保守治疗方案:1.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如禁食、镇痛、调整电解质、补液等);2.重度急性胆囊炎且具有高手术风险的患者可尽早或急诊行胆囊引流。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及《胆道外科抗菌药物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2019版),需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选择的抗生素种类为头孢类(第二、三、四代)、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硝基咪唑类,停药指征为:(1)体温正常72 h以上;(2)腹痛及腹部压痛、反跳痛等临床表现缓解或消失;(3)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4)PCT<0.05 μg/L;(5)Ⅲ级以上急性胆道感染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重要器官功能恢复正常。

胆囊结石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一、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10︰K80.1)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9-51.23)(二)诊断依据:根据《外科学》(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1.病史:右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无黄疸、胰腺炎;2.辅助检查:腹部超声证实胆囊结石;必要时。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外科学》(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1.明确有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2.无明确手术禁忌证;3.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10︰K80.1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2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血生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2.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和血气分析(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等;3.腹部超声;必要时;4.有内科疾病者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 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执行。

1.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3.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4.术后72小时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 天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胆囊结石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临床路径

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临床护理路径一、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临床护理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反复右上腹疼痛,背心放射痛;2.体征:右上腹压痛。

3.辅助检查:B超、CT;4.排除胆囊癌、胆总管结石、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其他疾病。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症状的胆囊结石;2.大于3cm无症状的胆囊结石;3.病人的全身情况;4.上腹部手术史、严重心肺疾病、过度肥胖等腹腔镜手术禁忌;5.争得患者及家属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5-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疾病编码;2.有适应症,无禁忌症;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2 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心电图、BC超及正位胸片;2.必要时行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腹部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可选用二代头孢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1小时。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2.手术内置物:钛夹、可吸收医用生物夹、腹腔引流管。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通常无需输血。

5.术后标本送病理,胆结石交患者家属。

(九)术后住院恢复2-3 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而定;2.术后用药:使用一、二代头孢类抗生素,不超过72小时。

除非患者属高危感染人群,如糖尿病、肥胖、高龄、化疗或放疗等可致人体免疫力低下的病情等。

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一、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K80.1/K80.200)行胆囊切除术(ICD-9-CM-3:51.2200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1.症状:平时无症状或仅有上腹不适。

2.体征:无明显阳性体征,或仅有剑突下和右上腹深压痛。

3.辅助检查:B超、CT、MR或MRCP怀疑或提示胆囊结石。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正常,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正常,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正常或轻度升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行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胆囊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9-1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1/K80.200胆囊结石。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生化全套、凝血功能、输血前普查八项;(3)肝胆彩超;(4)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1)肿瘤标记物检查(含AFP、CEA、CA199);(2)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测和血气分析(存在心肺基础疾病或者老年体弱患者);(3)肝胆CT平扫或MRCP。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胆囊结石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临床路径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一、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ICD10︰K80.1)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ICD-9-CM51.23)(二)诊断依据:根据《外科学》(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1.病史:右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无黄疸、胰腺炎;2.辅助检查:腹部超声证实胆囊结石;必要时MRCP。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外科学》(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1.明确有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2.无明确手术禁忌证;3.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1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2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血生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2.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和血气分析(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等;3.腹部超声;必要时MRCP;4.有内科疾病者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 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执行。

1.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3.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4.术后72小时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的住院患者。

一、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编码:BNG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编码: K80.2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2.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2)慢性进展期3.证候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胁痛(胆囊结石)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胁痛病(胆囊结石)。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胁痛(胆囊结石)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或慢性进展期之一。

3.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证,或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之一者。

4.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其间其治疗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的实施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胁痛(胆囊结石)以实证为主,辨证时四诊合参,通过收集本病的主症、次症,以及观察体征、舌、脉的特点,明确中医证候。

同时也需注意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液C反应蛋白、血糖、电解质、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肝胆胰脾B超;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粪常规及潜血试验;心电图、胸片及心肌酶谱。

胆囊结石病例分析与临床路径分析报告

胆囊结石病例分析与临床路径分析报告

胆囊结石病例分析与临床路径分析报告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发生在胆囊内,可引起胆囊疼痛、胆囊炎症和胆囊积水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本文将通过对一位胆囊结石患者的病例分析,并结合临床路径分析,探讨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病例分析:患者,男性,60岁。

主诉右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疼痛持续时间为1周,伴有食欲不振。

查体发现右上腹压痛明显,可有Murphy's sign阳性。

病史中无胆囊疾病相关史。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征,结合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胆囊结石并胆囊炎。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我们进行了以下检查:1.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存在炎症反应。

2. 肝功能和胆固醇水平检查:肝功能正常,但胆固醇水平升高。

3. 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胆囊内有多个结石。

以上检查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诊断。

根据患者病情,我们制定了以下的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分析:1. 确定诊断:在胆囊结石疾病的诊断上,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是至关重要的。

病史询问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和发病时间,可以初步判断病情。

而体格检查则通过触诊和听诊等手段,帮助发现相应的体征。

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和胆固醇水平检查,以及超声检查等,能够提供进一步的诊断支持。

2. 确定治疗策略:对于胆囊结石患者,治疗策略通常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保守治疗主要用于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患者,包括生活方式管理、药物治疗和胆囊石溶解术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明显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包括胆囊切除术和胆管探查术等。

3. 制定术后管理计划: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疼痛控制、抗感染治疗、饮食调整和早期康复等措施。

此外,术后随访也是必要的,以便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和排除并发症。

结论:通过这个病例分析与临床路径分析,我们对胆囊结石的疾病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临床路径的制定能够帮助医生规范化诊疗流程,并提供更系统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结石临床路径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胆囊结石临床路径
一、胆囊结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
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⒈胆绞痛、右上腹不适、隐痛,食后上腹部饱胀等、并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

⒉辅助检查(超声、CT或MRCP)怀疑或提示胆囊结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急诊手术:急性胆管炎。

2.择期手术:患者本人有微创治疗意愿;生命体征稳定;无重要脏器衰竭表现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⒈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胆囊结石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血型、RH因子、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腹部超声、心电图、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腹部CT 、MRCP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造影剂选择:碘过敏试验阴性者,选用泛影葡胺;碘过敏试验阳性者,选用有机碘造影剂。

(八)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操作前应用静脉镇静药、解痉药及口咽部局部麻醉剂。

2.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时,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室观察至清醒,并经麻醉医师同意后返回病房。

3.术中可能使用鼻胆引流管。

4.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明确胆囊结石,网篮和(或)球囊取石。

(九)治疗后住院恢复3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淀粉酶。

2.术后用药:应用覆盖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并主要从胆汁排泄的广谱抗菌药物。

3.严密观察有否胰腺炎、胆道感染、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十)出院标准。

1.一般状况好,体温正常,无明显腹痛。

2.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3.无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并发症(胆道感染、出血、穿孔及麻醉意外者)等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2.合并胆道狭窄、占位者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3.巨大结石需要内镜下机械或激光碎石,多次镜下取石等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4.合并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者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二、胆囊结石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
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ICD-1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0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