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简史第四讲(近代二)
最全面的西方翻译史
![最全面的西方翻译史](https://img.taocdn.com/s3/m/c7339e910b1c59eef9c7b414.png)
通晓两种语言; 要熟悉所译材料; 要有一定的校刊能力。
翻译中要注意三种风格:朴素风格,典雅风格, 庄严风格。翻译的目的只有一个,把真理传达给 听众,使听者能听懂,高兴。如果读者对译文的 反应不同于作者,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3、 各时期主要译家译论 (1)古代:
奥古斯丁(St Augstine, 345—430)
(2)中世纪(476—文艺复兴)
勒欧纳多·不鲁尼·阿雷蒂诺(Leonardo Bruni Aretino 1370—1444)
阿雷蒂诺认为: 译者应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用译语进行创作。 任何语言都不乏被用以有效翻译的能力。 那种认为语言差异在翻译中是不可逾越的观点,实
际上是译者用以掩盖自己能力低而放出的烟雾。优 秀的译者都精通原语和译语,只要正视两种语言的 差异,就不愁对付的办法。
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翻译家,他译出亚里 士多德《工具论》中的《范畴篇》和《解释篇》。 他认为: 内容与风格相敌对,不可兼得; 翻译是以客观为中心,译者应放弃主观判断权, 译者所寻求的是准确的内容,而不是风格,为了 消除讹读,译者应采用逐词对译。
他主张严格的形式对应,翻译凭经验,而不是凭 理论。
2、西方历次翻译高潮
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公元前约 240年。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主要有罗马诗 人利维斯·安德罗尼克(Lvius Andronicus 284-204B.C.)把荷马(Homer)史诗《奥德赛》 (Odyssey)译成拉丁文诗,还有的学者把许 多希腊文戏剧翻译成拉丁文,另外,有的学 者还对翻译问题进行了认真的钻研。这一时 期罗马通过翻译在文学方面大量吸取了希腊 文化。
1、西方初期的翻译活动
公元前397年前后,多数犹太人已听不懂圣 经中的希伯莱语,就必须用当地的一种通 语言来译解。在犹太人当中发展起来一种特 殊形式的翻译:大众聚集在广场听宣读法律, 宣读的人边读边用翻译的方法讲解意思。
读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最新年精选文档
![读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最新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39676ec5022aaea998f0f53.png)
读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一、本书的内容与结构本书第一章“绪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划分并概述了西方两千多年翻译史中六次翻译高潮及其性质与特点。
本书接下来的五章所依循的时间顺序与这六次翻译高潮的时间大致相仿。
而后,作者又指出西方翻译理论体系是由两条清晰可见的主要线路串联起来的,一条是文艺学翻译理论线,另一条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线。
文艺学路线是一条古老的线,从古代戏曲翻译家一直延伸到现代翻译理论家。
这条线强调尊重译文表达习惯,讲究文本的风格和文学性,也特别要求译者的文学才华。
语言学理论翻译线关注的核心却是语言,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各个语言层面产生这种对等文本。
第二章“古代翻译”主要围绕着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五世纪间《圣经•旧约》的希腊语翻译和拉丁语翻译而作。
该时期的翻译可分为第一阶段的古希腊文学翻译和第二阶段的宗教翻译。
作者认为在这段时期虽然有诸如直译派、活译派、折中派对翻译理论问题发表的很多真知灼见,但是作者也指出整个古代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其实不系统,也没有出现专家或专著,有的只是文学家、神学家在谈论其他主题之外,或翻译家在译作的序,跋中,附带加以阐述的观点。
第三章“中世纪翻译”截取西罗马帝国崩溃至15世纪文艺复兴时止这段历史时期,以初期的翻译家波伊提乌、中期的托莱多“翻译学院”和末期的民族语翻译这三大标记为框架探讨了该时期西方的翻译状况。
在中世纪,拉丁语翻译不再局限于宗教文献,东方文学被翻译并介绍到西方,阿拉伯学术研究成果促进了西方翻译事业的发展。
然而作者指出在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然是没有系统的。
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概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盛况。
文艺复兴是翻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西方各国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真正的飞跃。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翻译家们不断发现新的文学领域,挖掘新的文化遗产,将新的思想移植到本土。
本章主要讲述了以路德为代表的德国翻译,以阿米欧、多雷为代表的法国翻译和以诺思、弗洛里欧、荷兰德和查普曼为代表的英国翻译。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fe3ea85e16fc700abb68fc64.png)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中西方翻译发展简史
![中西方翻译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2cc9b8f3a1c7aa00b52acbf6.png)
Part 2 History of Translation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实践活动,远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存在了。
(亚述王国Assyria国王萨尔贡Sargon);中国的起始时期:周朝(春秋战国时期)⏹“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礼记》“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礼记》⏹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重要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古罗马著名学者106-43BC)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Six tides in five periods五个时期六个高潮●Ancient translation古代翻译:4th C BC —5th C AD翻译介绍希腊文化,促进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Medieval translation中世纪翻译;A. 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宗教翻译《圣经》的拉丁文译本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B. 11、12世纪希腊典籍回归故里西班牙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阿拉伯语译回拉丁语●Translation in Renaissance periods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涉及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和宗教等,产生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Modern translation近代翻译17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继续古典著作的翻译,关注近当代的作品,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东方文学●Contemporary translation当代翻译:二战以后,翻译翻译范围翻译规模扩大2. Tr 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s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德莱顿,泰特勒,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巴斯内特,勒菲弗尔,图瑞I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中国文化的深层迁移⏹明清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科学和国人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五四及民国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演进⏹建国后的翻译活动——对中国文化及其知识、学术、思想具有类似的模筑作用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家支谦、维祗之间的争论,是首次对翻译问题进行的探讨,信、达、雅均以涉及。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390c9ebfda38376baf1faeda.png)
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史约两千年。
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
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一)古代西方翻译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
首先是肇始阶段。
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
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
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在西方,宗教势力历来强大而顽固,基督教教会一向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
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自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经典。
《圣经》由西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普遍接受。
lecture 2 西方翻译理论
![lecture 2 西方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17d4545f01dc281e53af0bc.png)
2)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
诺德将连贯法则分为文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文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 所谓文内连贯是指“目标语文本应该要可接受和有 意义,即目标语文本与接收环境连贯一致。‘与... 连贯’与接收者的环境和文化‘的一部分’同 义。”(Nord,2001:32)而文际连贯又称忠诚原则, 是指“以目的论为指向的翻译框架下的原文文本与 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
交际理论学派
奈达是交际翻译理论的代表。他的翻译理论可归纳为 六个方面:(1)理论原则。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 达能力,而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读者看译文可一目 了然。(2)翻译的性质。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 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其中三点是 关键:一是“顺乎自然”,译文不能有翻译腔;二是 “最切近”,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 接近的译文;三是“对等”,这是核心。所以,翻译 必须达到四个标准:(a)达意;(b)传神;(c) 措词通顺自然;(d)读者反应相似。
但是正如人们正愈益深刻地认识到的那样,翻译活 动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操作,它在本质 上是一种特殊的语际交流活动,涉及到一系列的超 语言范畴,涉及到语言外其他的文化系统。语言学 派的弱点就在于它只注重原文和译文在语言上的对 等,而忽视了话语的交际功能以及翻译活动与社会 文化之间的关系,有见树不见林之虞。(近二十年 来语言学派开始注重研究话语层面上的等值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研究的缺陷。)
西方翻译理论
2013级英语笔译1 吴叔尉 2015/9
一、西方翻译史上的5个重大历史时期
1)古代时期 (古希腊/罗马时期) 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2)罗马帝国后期 圣.哲罗姆翻译钦定拉丁文版 《圣经》与此同时大批阿 拉伯语作品被译为拉丁语 3)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 14世纪至17世纪初) 英国 钦定 英文版 《圣经》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51545bc7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5.png)
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语言对比和沟通的桥梁。
西方翻译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为今天全球翻译行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是西方翻译的发源地之一。
在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开始将古代希伯来语的经文翻译成希腊语,这使得希伯来教派的主要经典《圣经》得以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
这种翻译活动为后来的翻译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罗马帝国时期,古希腊文化的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罗马人开始翻译古希腊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将这些作品传播到罗马以及整个帝国。
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古代知识的积累,也对欧洲的中世纪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是翻译活动相对减少的时期。
由于各国间的政治和文化隔离,翻译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
然而,在此期间,阿拉伯世界的学者通过翻译,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和医学著作传入欧洲,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翻译的高潮期。
在这一时期,伟大的文艺复兴人物如达芬奇、莎士比亚等被热烈翻译成各国语言,使他们的作品得以广泛传播。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也促进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为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近代以来,西方翻译得以迅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社会需要不断增长,翻译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翻译软件和工具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当今西方翻译行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和专业化的体系。
翻译机构、翻译公司以及自由翻译者纷纷涌现,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翻译需求。
各种翻译培训机构也积极地培养了大量专业翻译人才,提高了翻译的质量和专业水平。
总结起来,西方翻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到罗马帝国,再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每个时期都为翻译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如今,西方翻译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翻译市场的重要一部分,为全球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5e27905ba76e58fafbb00321.png)
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1西方翻译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
到了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后世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来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次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达到高潮,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翻译高潮中世纪中期,即11-12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也是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了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深远。
第四次翻译高潮14至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普遍展开的16世纪及随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国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语言,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中西翻译简史第4章
![中西翻译简史第4章](https://img.taocdn.com/s3/m/0f84abf0daef5ef7ba0d3cde.png)
• 2、《新美国圣经》
• 1970年,主要依据希伯来和希腊本,集体翻译
• 3、《新英语圣经》
• 1970年,集体翻译,是英国清教徒团体主张的重要载体。
a
21
二、现代主要译本
• 4、非基督教国家的译本
a
17
二、《圣经》的英译本
• 3、《钦定本圣经》
• 詹姆士一世于1604年6月30日从各教派选拔了54名学者(实际参加者为47人),他们 都是当时最知名的希伯来语、阿拉姆语和希腊语学者。这些学者组成翻译委员会,参 阅当时主要英文版和原文《圣经》,翻译修订一种统一的、各派均可接受的新版本。 47人分为六组。西敏寺、牛津、剑桥各2组,分头从事分配给自己的翻译任务。1611年 译本完成。
a
11
三、奥古斯丁(354-430)
• 3)贡献:
• 没有从事过圣经翻译,但系统阐述并建立了一种结合了柏拉图和《新约》思想的翻译 主张;
• 开创了中世纪神学,被天主教和新教同尊为神学创始人; • 他关于原罪、上帝恩典及自由意志的思想代表了西方知识正统思想,不仅统领了其后
的基督教思想界近一千年,而且还深刻影响了现代哲学和科学思想; • 他的《上帝之城》是中世纪神学及基督教神学统治得以建立的重要依据; • 他的《论基督教育》存在翻译的论述,是现代科学的奠基之作。
a
12
第二节
宗教改革与圣经翻译
a
13
一、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文学语 言之父
• 1)生平
• 1483年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地区的艾斯勒本,大学攻读法律,大学毕业后进入奥古斯丁 修道院学习神学,1507年获神职,1511年获神学博士,1515年在维登堡教堂的大门上 贴出95条论纲,激烈抨击当时教会的骄奢淫逸,被开除教籍。1521-1534年,合作翻译 德语《圣经》。
西方翻译简史4
![西方翻译简史4](https://img.taocdn.com/s3/m/7bfbf246be1e650e53ea9905.png)
• 1525在德国出版,《旧约》第1卷,《旧约. 约拿书》影响巨大。 • 翻译特点:1.兼顾文学性、简明性和学术性; 2.以通俗易懂为特点,嵌入希伯来语特色, 开创了独特的《圣经》英译风格。 • 8.威廉.福尔克 • 《为忠实英译圣经而辩护》1589 • 翻译思想:1.翻译可与信仰无关;2.《圣经》 翻译必须尊重语言习惯
• 翻译思想:1.必须尊重原作,任何译本都不 能替代原作;2.翻译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语文 知识;3.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诗 译诗,高贵对高贵,朴素对朴素;译者应 当考虑的是句子的含义而不是单词数量的 对应;译文的好坏应当由读者来评定;4.风 格的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 4.马丁· 路德(1483-1546) • 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和翻译家,《新约》 1522(希腊语—德语)《旧约》1534
• (希伯来语—德语)对德语的统一和发展 产生重大的影响,与《七十子希腊文本》, 安德罗尼柯《奥赛罗》,哲罗姆《通俗拉 丁文本圣经》,《钦定圣经译本》齐名。 • 翻译思想:1.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2.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义的联系,译者不 能与语法背道而驰,但也应当注意意思的 理解和表达;3.翻译必须遵循7原则:可以 改变原文的语序;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 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可以省略
• 变成了一种创作性意译,成为后世作家的 模仿对象。丰富了法语词汇,对法语的统 一和纯洁化、标准化产生巨大影响。 • 2.艾蒂安.多雷(1509—1546) • 《论如何出色的翻译》1540 • 翻译思想:1.必须完全理解原作的内容;2. 必须通晓所译语言和原作语言;3.避免逐字 对译,逐字对译会损害愿意和原文的美感 的传达;4.译文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 5. 可以通过选词和调整语序使译文产生适 当的效果。
西方翻译简史第四讲(近代二)
![西方翻译简史第四讲(近代二)](https://img.taocdn.com/s3/m/12db1b28e2bd960590c67739.png)
第四节 英国翻译和德莱顿、泰特勒
• 17C整个英国翻译史上最重要的译作,是1611年出版的《钦定圣经译 本》(Authorized Version)这是西方自古代72人译希腊语《圣经》以来 第二次由官方支持的大规模集体翻译。钦定本的最大特点是译文语言 通俗纯朴,最大缺陷是译文风格有些地方前后不一致。 在文学翻译方面 • 托马斯·谢尔登Thomas Shelton:译《堂吉诃德》时,遇到难懂字句自 我发挥,有高超的文学造诣,竟然使译文和原文一样优美。 • 查理斯·科顿Charles Cotton:译了蒙田的《散文集》,是英译作中的 一颗明珠,价值极高。 • 约翰·史蒂文斯John Stevens:与科顿同时代翻译家中最勤奋的,大部 分译作是历史著作和旅行记,通过他的译作,英国人才开始对西班牙 历史和文学有较多了解 • 罗杰·莱斯特兰奇Roger l’Estrange:把翻译当消遣,擅长翻译内容严肃 的作品。 • 格拉布街流派—这个流派的大部分人称不上翻译家,而只是翻译匠, 他们的口号是:“译文必须易读易懂,迎合一般读者的口味。”代表 人物有约翰·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和彼得·莫特科斯Peter Motteux
• 温特华斯·狄龙Wentworth Dillon,通称罗斯芒康 Earl of Roscommon:他于1684年用诗体写了本研 究翻译的论著,题为《论翻译的诗》Essay on Translated Verse,他在书中提出译诗原则: • 译者不仅自己是诗人,而且还必须具备所译诗人 那种特殊的天赋。 • 译者与原作者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友谊”,这是 针对译者选择题材而言的,与第一点有直接联系。 •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以透彻理解原意、忠实原作 实质为总则,原作的语言一般总是上乘的,既不 提倡死扣字句,也不得任意发挥,脱离或改变原 作风格。 • 简言之:一不改,二不增,三不减,增减相比, 宁减勿增。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211d71c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3.png)
西方翻译简史引言: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1896-1982, Russsian –American linguist)曾经将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语际翻译(interlingual)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照此划分,人类的翻译活动几乎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古老。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亚述帝国就有了正式的文字翻译。
在公元前十八世纪汉穆拉比国王统治的巴比伦王国时期,国王的许多法律、政令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下达庶民,许多政事也必须依靠译员的协作才能办理。
《旧约·以斯帖记》曾经记载过翻译在政府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国王将书记召来,按着末底改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并扰大人的文字方言写谕旨,传给那从印度直到古实一百二十七省的扰大人和总督省长首领。
(以斯帖记,8:9)为了向犹太人宣传“上帝的法律”,公元前四世纪末出现了类似今天口译的翻译形式,人们被召集在广场上,文士们“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书,讲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
(So they read in the book in the law of God distinctly,and gave the sense,and cause them to understand the reading.)(尼希米记,8:8)公元前三世纪,(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和荷马史诗的拉丁语译本己相继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和罗马问世。
由此算来,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两千多年中,翻译对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与和平共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西方涌砚出无数优秀的翻译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出许多可行的翻译方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翻译理论。
为方便起见,我们采用编年史的方法,逐步介绍西方译事译论。
对西方翻译活动和翻译理论的历史划分,西方翻译理论家常常莫衷一是。
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以重大的翻译活动为标志来划分译论的发展阶段。
★西方翻译理论史解析
![★西方翻译理论史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7794f581c758f5f61f67c7.png)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
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西方近现代翻译理论
![西方近现代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d5f2c4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7f.png)
雅克·阿米欧(法语:Jacques Amyot,1513年-1593年),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法国人文主义者。他以翻译古希腊作家的著作 而闻名。他最著名的译著是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 (1559年),这本译著不仅影响法国文学散文,而且,该书英文 转译也为莎士比亚的罗马历史剧提供了历史素材。
(英国)乔治·查普曼(George Chapman)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德语:Erasmus (Desiderius) von Rotterdam,又译埃拉斯默斯,史学界俗称鹿特丹的伊拉 斯谟),生于约1466年10月27日,卒于1536年7月12日),是 中世纪尼德兰(今荷兰和比利时)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 神学家。伊拉斯谟是一个用“纯正”拉丁语写作的古典学者。
---- 《论翻译的方法》 (Ueber die verschiedenen Methoden des Uebersezens)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August Wilhelm Schlegel 1767年9月8日 – 1845年5月12日),德国诗人、翻译家及批评家, 并且是德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领导者之一,他所翻译的莎士比亚 使得该作家的作品成为了德语经典著作。他不仅在美学、建筑学、 语言学、文艺批评等方面造诣颇深,而且在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 堪称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三)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四)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五)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六)翻译分为三类:
①逐字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②意译
③拟作
他将诗歌翻译分为三类:“逐字译”(metaphrase),“意译” (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
翻译理论入门(西方篇)_OK
![翻译理论入门(西方篇)_OK](https://img.taocdn.com/s3/m/3a4eaa3da1c7aa00b42acb21.png)
diverge from their original at other points besides
those named; but it is at the points thus named that
their divergence is greatest…..
26
近代西方翻译代表人物(五)
拉丁语。
• 第三次高潮:公元11至12世纪之间。 • 基督徒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感兴趣。 • 从阿拉伯语译为拉丁语。 • 西班牙成为欧洲的学术活动中心。
3
• 第四次高潮: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
• 翻译活动深入到宗教、思想、政治、哲 学和文学等众多领域。
• 德国的宗教改革领袖马丁 • 路德将 《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 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深入到科技、教育、艺术、商业、旅游等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了机器翻译。
5
古代西方翻译代表人物(一)
• 西 塞 罗 ( Marcus Tullius Cicero 公元前106-公元前 43),古罗马政治家、雄 辩家和哲学家。公元前63 年任执政官,他的主要贡 献在于将希腊哲学思想通 俗化,使人容易接受。他 也是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 翻译理论家之一,对翻译 有精辟的论述。
• 马丁·路德先后将希腊语版 的《新约圣经》和希伯来 语版《旧约圣经》译成德 语并分别于1522年出版和 1534年翻译出版。
15
古代西方翻译代表人物(五)
• 1、主张用大众的语言 进行翻译
• 2、主张翻译应该使用 意译的方法。
• 3、主张翻译的七原则。 • 4、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16
近代西方翻译代表人物(一)
renders him ill because he is fantastic in his ideas;
(翻译概论教学课件)第四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概论教学课件)第四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1640c4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7.png)
¡ 意大利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提出了 完全相等于原作表达方式的翻译不可能存在,翻译必须靠 再创造。文学翻译不可过分自由、专业翻译不可过分拘谨 的观点,他是从美学的角度谈翻译的。
¡ 西奥多·萨瓦里的翻译理论主要在《翻译的艺术》,这被 誉为“英语中论述翻译的最佳之作”。他指出,翻译是一 门艺术。他把文学翻译比作绘画,把科技翻译比作摄影。 将翻译分为完美翻译、等值翻译、综合翻译、科技翻译四 种。完美的翻译即纯粹传递信息的翻译,等值翻译是不拘 形式,只管内容的翻译,科技翻译的特点与等值翻译有相 似之处,因为在科技翻译中,内容的重要性远超过语言表 达形式的重要性。他归纳了12条准则指导翻译实践。
¡ 2. 前苏联文艺学派在构筑他们的翻译理论时颇多 依赖哲学上的认知论,特别是列宁的反映论。
¡ 3. 前苏联文艺学派明确地把他们的研究纳入文艺 学的 研究范畴,他们的研究明显地具有文学研究 的性质。
第二节 翻译的语言流派
¡ 翻译的语言学派即根茨勒所说的翻译“科学”派。从历史 的发展看,翻译语言学派批判的继承了19世纪施莱尔马赫、 洪堡等人的语言学和翻译观。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的普通 语言学理论,不仅为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 翻译的语言学派的确立注入了活力,使翻译的研究深入到 词、短语和句子的层次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布龙 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等为翻译 语言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
德国功能主义流派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德国出现一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 理论。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 笔译)是一种行为。其理 论的重点表现在三方面: (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 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 者,凯瑟林娜· 雷斯(Katharina Reiss) 、汉斯· 威密尔(Ha Vermeer) 、贾斯塔· 赫滋· 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斯 首先于 1971 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 (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将 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 译文两 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 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 的功能对等。
西方翻译史简介
![西方翻译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8a3f0dd01f69e3142329455.png)
二、西方翻译研究简述1.历时分类西方翻译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浩如烟海,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
从时间角度看,有人将其分成四个阶段,即古典译论期、古代译论期、近代译论期和现代译论期。
古典译论期包括古代到4世纪末这段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塞罗、霍拉斯等,译论以围绕希腊文化翻译为特征。
古代译论期始于欧洲的中世纪至l8世纪,以宗教翻译和人文著作翻译为特征,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等。
近代译论期始于l8世纪后期到l9世纪末,适逢欧洲工业革命、启蒙运动,马休·阿诺德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现代译论期始于l9世纪,一直到今天。
这个时期,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语言学发展很快,译论也和语言学研究紧密相连,而且学派纷呈,人物辈出,是翻译研究百花齐放的时期。
有关西方翻译研究的详尽论述可参阅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
2.学派分野从内容上分,西方翻译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基本学派: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理论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
语文学派关注原文的文学特征,这个学派比较注重原文而忽略读者。
语文学派翻译观早在希腊和罗马时期就很重要。
这个学派很早就提出了“到底是让信息适应人,还是让人适应信息”的问题,并且很早就围绕直译和意译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语言学派注重的是源语和译入语在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别。
该学派强调源语和译入语的对应规则,但这种对应基本上是在表层进行的,所以它对大部分实际翻译活动帮助不大。
然而,语言学派较为刻板的对应规则却对机器翻译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卡特福特(Catford),代表作是他的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交际理论学派从信息源、信息、信息接受者、媒体等方面研究翻译的问题,一下子就把语言学派狭窄的路面拓宽了。
这个学派认为应该突出信息接受者的作用,强调信息的交流而非语言的对等。
奈达(Nida)、卡德(Kade)、纽伯特(Neubert)、维尔斯(Wilss)等是这一学派中较为活跃的人物。
西方近代翻译史-谭载喜
![西方近代翻译史-谭载喜](https://img.taocdn.com/s3/m/6d0f394af01dc281e53af0f7.png)
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第二部分西方翻译史概论同中国一样,西方翻译实践也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翻译作为沟通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往的最直接途径之一,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方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最早记载于希伯莱人的民族变迁史《圣经·旧约》。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以色列人旅居埃及,各个民族为实现统一语言之梦建造巴别塔,最后被上帝否决,世间语言陷入混乱的神话。
《出埃及记》中记载摩西率领以色列人逃出了埃及,《新约》中耶酥派信途到世界各地传教,例如,保罗曾远到希腊传教,《圣经》成为联系西方各民族间文化联系的重要源泉。
古希腊作为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源头,曾多次与希伯莱文化间有过交际。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载过希腊民族与古埃及民族、希伯莱人和希腊人之间都有交往。
公元前449年古希腊曾与波斯签订卡里阿斯和约,古罗马帝国曾统治西亚地区,留下丰富的神秘的拜占廷文化,欧洲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无疑都要靠译员的作用。
纵观西方翻译史,从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都可以看出两条清晰的脉络。
周作人早年曾指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两希文明(希伯莱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西方文化和文学的传统来看,《圣经》作为希伯莱文化的代表作品,成为西方宗教、文学、文化、和哲学的重要思想源泉,是翻译家们的首选作品;古希腊文学曾繁荣一时,在戏剧、诗歌、历史、哲学等领域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以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为最高成就,对古希腊文学、哲学作品、特别是荷马史诗的翻译,成为各国翻译家们另一个重要选材领域;从翻译理论的发展史来看,忠实于原作者还是叛逆、直译还是意译、科学性与艺术性始终是语言学流派与文艺学流派翻译家们探讨的重要话题。
谭载喜将西方翻译理论的演变有两条线索,文艺学流派和语言学流派,施莱尔马赫开启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是第三条线索。
他还将西方翻译史分为六个阶段:1、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罗马人将希腊文学,特别是将古希腊戏剧作品介绍到罗马,形成古罗马文学);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3、中世纪中期,(公元11至12世纪之间,阿拉伯人与基督教徒之间的交往以及西班牙托莱多翻译中心的确立);4、14至16世纪发生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与思想、文学、文化上的大改革;5、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翻译的稳步发展时期;6、二战以来翻译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西方翻译史2
![西方翻译史2](https://img.taocdn.com/s3/m/8d03d27d02768e9951e73819.png)
(六)波依提乌
• 中世纪初期翻译领域的中心人物 • 不仅对翻译介绍希腊哲学思想作出
了贡献,而且对翻译的理论问题也 有自己的简介 • 观点主要见于波菲利作品译文的序 言中: 1.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要么讲究风 格,要么保全内容,二者不可兼得。
(六)波依提乌
2.翻译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的,翻译应当放弃主观 判断权。在某些著作的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是 准确的内容,而不是优雅的风格。因此,为了表 达出“没有讹误的真理”,译者应当采用逐字对 译。 • 试图通过翻译建立其一套拉丁语的哲学术语。 • 更倾向于翻译实践,主张翻译凭经验而不凭理论。 • 于是,一直到中世纪末,翻译理论极为贫乏,几 乎没有什么新突破。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在西方,翻译实践活动比翻译理论开始得更 早。在历史上表现为六次高潮。
• 第一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以翻译介绍希腊戏剧作 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 剧介绍到罗马,促进可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 第二次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 质的。其中以《圣经》翻译为主要表现形式。哲罗姆于382至 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 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 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在
对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分类,现在较 为流行的一个做法是按翻译研究的基本途 径和方法、或思想流派的基本特色,将西 方译论划分为翻译的文艺学理论、语言学 理论、交际学理论、社会符号学理论或翻 译的语言学派、翻译科学派、翻译研究派、 翻译文化派、翻译目的派、翻译功能派、 翻译解构派、多元系统派等等。
西班牙的托莱多,把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
西班牙托莱多古城
★西方翻译理论史解析
![★西方翻译理论史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7794f581c758f5f61f67c7.png)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
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首先,译者要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意思,就必须精通原 作的语言,并十分熟悉所译题材。 • 其次,译者必须具有很快辨认原作风格特色的本领, 译者要模仿原作风格和手法。 • 第三原则是翻译工作中难度最大部分,译者与画家, 从事临摹但程度却不尽相同。要使译文忠实有文采, 译者“必须既用原作者的灵魂,又以他自己的发音器 官来说话”。 • 他指出,忠于原作思想,往往需要偏离原作的笔调。 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因笔调偏离思想。 • 他的著作另一主要特点是精辟的论述了文学风格和译 诗这一传统艺术。 • 他还提出了习语的翻译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习语 有时是不可译的。 • 最后,泰特勒还专门论述了优秀译者的标准问题。他 认为,译者必须具备类似于原作者的才华,最优秀的 译者能用原作者所用的题材进行创作。
• 在19C,翻译中提出了衡量译作风格和准确性的新标准。 就准确性而论,这一时期普遍采纳的原则是,必须再 现“原文,整个原文,唯独原文”。可删原文中的庸 俗段落,可以增加解释性脚注。但这一时期大部分译 者实际使用的语言风格,由于讲究表达的准确性,而 很难为当代读者所看懂。 • 对翻译理论的探讨,19C没有出现像泰特勒的那种专著, 但19C下半叶,文艺界在荷马史诗的翻译问题上展开了 著名争论,这场争论有两个特点: • 它是两位学者之间展开的,争论者指名道姓,相互发 表严厉的批评和反驳,这是16C富尔克和马丁就《圣经》 翻译发生争论后英国翻译史上发生的又一场翻译大争 论。 • 争论者的措辞有时虽然偏激,使学术争论变得有点像 个人恩怨之争,但争论始终是严肃深刻的,它不仅涉 及到荷马史诗的翻译问题,而且澄清了许多翻译的一 般性理论和原则问题,提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
西方翻译简史第四讲 近代翻译 (二)
第四节 英国翻译和德莱顿、泰特勒
• 17C整个英国翻译史上最重要的译作,是1611年出版的《钦定圣经译 本》(Authorized Version)这是西方自古代72人译希腊语《圣经》以来 第二次由官方支持的大规模集体翻译。钦定本的最大特点是译文语言 通俗纯朴,最大缺陷是译文风格有些地方前后不一致。 在文学翻译方面 • 托马斯·谢尔登Thomas Shelton:译《堂吉诃德》时,遇到难懂字句自 我发挥,有高超的文学造诣,竟然使译文和原文一样优美。 • 查理斯·科顿Charles Cotton:译了蒙田的《散文集》,是英译作中的 一颗明珠,价值极高。 • 约翰·史蒂文斯John Stevens:与科顿同时代翻译家中最勤奋的,大部 分译作是历史著作和旅行记,通过他的译作,英国人才开始对西班牙 历史和文学有较多了解 • 罗杰·莱斯特兰奇Roger l’Estrange:把翻译当消遣,擅长翻译内容严肃 的作品。 • 格拉布街流派—这个流派的大部分人称不上翻译家,而只是翻译匠, 他们的口号是:“译文必须易读易懂,迎合一般读者的口味。”代表 人物有约翰·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和彼得·莫特科斯Peter Motteux
• 18C翻译理论的研究虽有成就,但基本上没有取得实质性发 展。18C末,翻译理论有突破,开始出现全面、科学的专著。 • 乔治 坎贝尔 乔治·坎贝尔 坎贝尔George Campbell:他的观点是20C提出的语境 Context of Situation、动态对等或灵活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和风格比较 stylistique comparee 等理论的先导。 • 他对《圣经》语言希伯来语造诣很深,从原则上分析了希 伯来语的简洁特征。在翻译中,译者也必须相应的采用结构 简单的句子,以便正确的再现原作的风格。 • 他在翻译理论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 • 对翻译的作用和目的进行了说明。 • 对翻译的实际过程与技巧进行了描写和分析。 • 对目的和技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论 • 同时,他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 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意思; 在符合译作语言特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移植原作者的精 神和风格; 使译作像原作那样自然、流畅。
• 约翰 德莱顿John Dryden:英古典主义流派创始人,复辟 约翰·德莱顿 德莱顿 王朝桂冠诗人,17C伟大翻译家,非凡的翻译评论家。译 作:《伊尼特》、《名人传》、《古今寓言集》、《伊利 亚特》等;后人编有Essays of John Dryden • 他对翻译的贡献超出前人和同时代其他人,既有大量译作, 又有系统的理论(但无此方面的专著)。 翻译原则和观点: • 翻译是艺术。译者必须像艺术家一样,具备高超的艺术鉴 赏力和表现力。 • 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他同意罗斯康芒观点,认为译者 不应只了解原作的语言,还必须懂得他的具体思想和表达 特征,因为正是这种特征才使他具有个性而却区别于其他 作者。译者必须善于区分并在现这些特征,使所译作品保 持鲜明的个性。 • 他还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诗译者,译者必须首先是一名优 秀的诗人。特别是特征上,译者必须与原作者类同。即译 者与原作者间必须保持一种亲近关系,同罗的“友谊”关 系。
பைடு நூலகம்
• 温特华斯·狄龙Wentworth Dillon,通称罗斯芒康 Earl of Roscommon:他于1684年用诗体写了本研 究翻译的论著,题为《论翻译的诗》Essay on Translated Verse,他在书中提出译诗原则: • 译者不仅自己是诗人,而且还必须具备所译诗人 那种特殊的天赋。 • 译者与原作者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友谊”,这是 针对译者选择题材而言的,与第一点有直接联系。 •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以透彻理解原意、忠实原作 实质为总则,原作的语言一般总是上乘的,既不 提倡死扣字句,也不得任意发挥,脱离或改变原 作风格。 • 简言之:一不改,二不增,三不减,增减相比, 宁减勿增。
• 17C英翻译家大都主张译作应千方百计再现原作精神, 这点有时被当做任意活译的借口。 • 诗韵效果研究方面,17C比16世纪前进了一步,但诗形 式方面却没什么创新。 • 约翰·德纳姆John Denham:诗人,讲究以诗对诗的译法, 译文极为讲究诗歌韵律效果,而不强调忠实于原诗的形 式。按照他的观点,译诗必须:保留“火焰”,即原诗 的活的灵魂,而不保留“灰烬”,即原诗的死的形式; 忠于原作的意思,但更忠于原作的声誉;加进新的力量, 弥补由于时代、语言、地点的变异而引起的走失。 • 阿伯拉罕·考利Abranham Cowley:以译《品达歌集》著 称,译诗新流派的代表,主张译者有较大自由 • 考利实际上主张译者借来原作的主题,在语言风格上 随意创作,最后得出能与原作媲美的译文。这种方法古 代昆体良提出过,考利把它叫做“拟译”imitation。
• 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 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译文措辞自 由,但意思上却受原文严格约束的。 • 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语。 • 四步骤:断定是否好词,仔细斟酌是否符合 英语特征,征求有识之友意见,适可而止。 • 翻译分为三类:A.词译(或逐词译metaphrase) B.释译(paraphrase)C.拟译(imitation) • 德莱顿的翻译实践和理论是17C与英国翻译史 上的最高峰。他的翻译三分法,对西方传统 翻译两分法,即意译和直译的区分法,是一 个重要的发展。他的整个理论深深影响了18、 19以至20世纪英国的翻译研究。
• 威廉 柯伯William Cowper:新流派主要代表,18C下半 威廉·柯伯 柯伯 叶著名诗人,开始对蒲伯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提出批评。 • 他主张并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原则,代表不同的流派, 因而在翻译史上占有同样重要地位。 • 他以忠实原文为最高准则,强调扣紧原文,反对把英诗 的双韵体用于译作中。 • 詹姆斯 麦克弗森 詹姆斯·麦克弗森 麦克弗森James MacPherson:新流派另一主要 代表,赞同柯伯。明确指出:翻译荷马必须首先忠实于 荷马,不能由译者随心所欲地选择诗体和措辞风格。 • 撒缪尔 约翰逊 撒缪尔·约翰逊 约翰逊Samuel Johnson:18C英著名词典编纂家、 诗人和评论家。精通拉丁语和葡萄牙语等多种外语,驰 名于世的是编著的《英国诗人传》介绍每个诗人的生平, 对他们的作品做了概括性介绍。他认为: • 不同的语言按不同的原则构成的, • 因此,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同样的表达形式不可能总 是同样优美。 • 大凡洗练的语言都会有不同的风格,能否译的成功,要 看译者能否选择适当的风格。
• 这三大原则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然而事隔一 年,即1790年英国出版《论翻译的原则》专著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书中也提出了 三项原则,与坎贝尔的如出一辙。 • 亚历山大 弗雷泽 泰特勒 亚历山大·弗雷泽 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弗雷泽·泰特勒 研究非宗教作品的翻译,涉及范围更广。 • 在《论翻译的原则》中,首先给所谓“优秀的翻 译”下了一个定义,认为在“优秀的翻译”中, “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 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 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接着,泰特勒 一句这个定义提出了翻译三原则: • 译作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 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 亚历山大 蒲伯Alexander Pope:18C最重要古典主义诗人和讽 亚历山大·蒲伯 蒲伯 刺家,最著名的荷马史诗翻译家。 • 翻译上乘译作,采用直译肯定行不通;采用草率的活译即拟 译法,把原作变成现代作品,便丧失古老原作的精神。同时, 他强调译者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忠于原作,不要企图超越原作 者。 • 从蒲伯的翻译实践来看,他并没有严格忠于原文,特别是措 辞风格和诗体的选择。 • 在蒲伯时代,释译派非常明显占了上风,拟译不再被纳入翻 译的正规,直译则一再受到抨击。 • 威廉 米克尔 威廉·米克尔 米克尔William Julius Mickle:他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 满足少数几个乐于知道作者确切话语的人”,而是为了“译 出一首能在英语中站得住脚的诗”;“只有诗人才能译诗”。 • 约瑟夫 特拉普 约瑟夫·特拉普 特拉普Joseph Trapp:对某些题材翻译必须两种观点 来看,既看作原作诗又看作译作诗。“诗的思想和设计是原 作者的,但诗中的语言和作诗特征则是译者本人的。 • 他与布雷迪N · Brady是主张用无韵体翻译古诗格律诗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