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3_哈姆雷特_教学设计_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命运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3. 学习剧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2.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3. 剧情梗概与主要人物关系4. 作品的主题思想5. 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哈姆莱特形象的内涵、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2. 难点:对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深入理解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知识,分析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分析哈姆莱特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关系。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剧情梗概与主要人物关系。
2. 第二课时:哈姆莱特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3. 第三课时: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案例分析。
4. 第四课时: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活跃程度,以及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时的深度和准确性。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七、课后作业2. 选择一个片段,详细分析其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并结合角色心理进行解读。
3. 探讨《哈姆莱特》中的命运观念,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命运的认识。
八、教学资源1. 莎士比亚原著《哈姆莱特》文本。
2. 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包括对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的分析。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帮助学生分析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哈姆雷特的复仇动机和内心挣扎。
分析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批判。
2、教学难点探讨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
理解作品中的悲剧意义和人文主义思想。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发展和人物特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关键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语言、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雷特》的电影片段或讲述一个与复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成就。
2、讲述《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
(三)情节梳理1、请学生概述《哈姆雷特》的主要情节,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2、重点强调关键情节,如哈姆雷特父亲的死亡、鬼魂的出现、哈姆雷特的装疯等。
(四)人物分析1、哈姆雷特引导学生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机智、优柔寡断等。
探讨他延宕复仇的原因,如道德困境、对死亡的思考等。
2、其他人物分析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乔特鲁德的软弱等。
探讨波洛涅斯、奥菲利娅等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五)主题探讨1、复仇主题讨论复仇在作品中的意义和表现。
思考复仇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2、人文主义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如对人性的尊重、对自由的追求等。
探讨人文主义在当时社会的意义和局限性。
(六)艺术特色1、语言艺术分析作品中精彩的对白和独白,体会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讲解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戏剧结构探讨作品的结构特点,如情节的紧凑性、悬念的设置等。
(七)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你如何看待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2、作品中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吗?为什么?(八)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哈姆雷特》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哈姆雷特》这部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具体章节为第一幕至第三幕。
内容包括:剧情梗概、人物关系、主要角色性格特点、戏剧语言、主题思想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的剧情,把握人物关系及性格特点。
2. 领会戏剧语言的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戏剧的主题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戏剧语言的理解,主题思想的挖掘。
重点:剧情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戏剧语言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雷特》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内容学习:a. 讲解剧情梗概,分析人物关系。
b. 对主要角色进行性格分析,让学生了解角色的特点。
c. 对戏剧语言进行解读,引导学生领会文学的魅力。
3. 例题讲解:针对戏剧语言的特点,选取一段具有代表性的台词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另一段台词,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剧情梗概及人物关系图。
2. 主要角色性格特点。
3. 戏剧语言特点及例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雷特》第四幕中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对话,探讨其性格变化。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哈姆雷特》全剧,深入了解剧情,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戏剧表演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而教学难点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哈姆雷特课程:高中英语文学欣赏目标: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分析该作品的主题,并能够运用文学概念和批判性思维来研究该作品。
课堂活动:1.导入:为学生展示《哈姆雷特》的电影片段或播放音频剧的片段,让学生进入故事情节的氛围中。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哈姆雷特》的主题。
提出以下问题,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讨论:-《哈姆雷特》的主要主题是什么?-哈姆雷特的性格如何影响了他的行动和决策?-哈姆雷特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揭示了悲剧的主题?3.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并分析该作品的一个特定主题。
每个小组将被分配一个主题,例如父子关系、复仇、玩世不恭、疯狂等。
每个小组应该通过找到与该主题相关的具体情节和对话来支持他们的分析。
4.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主题分析,并展示他们找到的支持素材。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发表评论。
5.文学概念讲解:引入一些文学概念,如悲剧、角色发展、意象等。
解释这些概念并与学生分享与《哈姆雷特》相关的例子。
6.阅读和讨论:让学生阅读《哈姆雷特》中的一个特定场景或对话,并与同桌讨论此场景或对话的重要性,这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
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7.写作任务:为学生分配一个写作任务,要求他们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讨论的主题写一篇关于《哈姆雷特》的文章。
鼓励学生使用文学概念和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评价该作品。
8.合作评估:让学生相互交换并评估对方的文章,提供反馈和建议。
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给予评估和评分。
9.结课讨论:课堂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哈姆雷特》的理解和分析,并与整个班级共享他们的观点。
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评论彼此的观点。
评估方式:-学生参与度:学生的活跃参与和讨论,能够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组展示:小组呈现的主题分析的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写作任务:学生的文章能够运用文学概念和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评价《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等主题的思考。
3. 提高学生对戏剧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简介2. 剧情梗概与人物关系3. 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4. 主题探讨:人性、道德和命运5. 戏剧文学的特点与鉴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难点:对《哈姆雷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戏剧文学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的背景、剧情和人物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戏剧文学的特点与鉴赏方法。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戏剧表演或写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简介2. 第二课时:剧情梗概与人物关系3. 第三课时: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4. 第四课时:主题探讨:人性、道德和命运5. 第五课时:戏剧文学的特点与鉴赏方法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哈姆雷特》文本,了解剧情梗概及人物关系。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前预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剧情中的表现。
4.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哈姆雷特》所反映的人性、道德和命运等主题。
5. 戏剧文学鉴赏:讲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戏剧作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文本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哈姆雷特形象方面的理解程度。
3. 主题讨论:评价学生在探讨《哈姆雷特》主题方面的深度和广度。
4. 戏剧文学鉴赏:评估学生在戏剧文学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哈姆雷特》,使学生了解莎士比亚戏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分析戏剧的结构、人物性格塑造和语言运用。
3.运用英语进行文学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1.2阅读、分析和理解《哈姆雷特》的戏剧结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1.3探讨《哈姆雷特》的主题、意义和影响。
1.4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考。
2.教学方法2.1小组合作阅读讨论。
2.2师生互动讲解。
2.3视听材料辅助教学。
2.4课堂讲演和作文等形式展示。
四、教学步骤1.第一课时1.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莎士比亚时代的背景和作品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1.2介绍《哈姆雷特》的故事背景、主题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1.3分组进行第一幕阅读,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2.第二课时2.1师生合作解读第一幕的戏剧结构和语言运用,解释古英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习惯说法。
2.2针对第一幕的内容,展开学生之间的辩论,讨论哈姆雷特的性格和行为是否合理,并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2.3引导学生反思戏剧冲突和人物情感的发展,并预测后续情节的走向。
3.第三课时3.1观看相关视频材料,比较不同导演对于哈姆雷特的演绎和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不同演绎方式对戏剧意义的影响。
3.2进行第二幕的阅读,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读人物对话和行为背后的含义,分析角色的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
3.3学生进行个人写作或小组讨论,探讨戏剧中的父子关系、亲情和欺骗等主题。
4.第四课时4.1学生进行剧情推理和角色心理分析,预测哈姆雷特的下一步行动并解读其动机。
4.2阅读第三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心理斗争。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哈姆雷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时代背景;(2)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如角色、场景、剧情等;(3)分析并欣赏戏剧中的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感悟人生真谛,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莎士比亚及其时代背景(1)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成就;(2)分析《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
2. 第二课时:掌握戏剧基本知识(1)讲解戏剧的基本元素,如角色、场景、剧情等;(2)介绍《哈姆雷特》的剧情梗概。
3. 第三课时:分析人物性格(1)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2)讨论其他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4. 第四课时:欣赏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1)挑选并解析剧中的经典台词;(2)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第五课时:体验戏剧艺术魅力(1)分组进行角色扮演;(2)选取片段进行情景模拟;(3)分享表演心得,互相评价。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哈姆雷特》;2. 参考书目:关于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传记、评论等;3. 网络资源:相关视频、音频、图片等;4. 道具、服装等表演用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剧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表演评价: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中的表现;4. 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剧情、人物和台词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建议1.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 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4.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拓宽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哈姆雷特》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剧情梗概、主要角色介绍、重点片段解析以及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的剧情,掌握剧本的基本结构。
2. 分析哈姆雷特、奥菲莉亚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在剧中的关系。
3. 掌握剧本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剧本的基本结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引发学生对剧本的兴趣。
2. 剧情梗概介绍:简要介绍《哈姆雷特》的剧情,让学生对剧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角色分析:以哈姆雷特、奥菲莉亚为例,分析其主要性格特点,讨论其在剧中的关系。
4. 重点片段解析:选取剧本中的经典片段进行详细解析,分析剧本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哈姆雷特》的主题思想,如复仇、人性、道德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角色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剧情梗概2. 角色分析哈姆雷特奥菲莉亚3. 重点片段解析4.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剧情,分析其他角色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从剧本中选取一个片段,进行详细解析。
2. 答案:角色性格特点和作用分析:略。
片段解析: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
组织学生观看《哈姆雷特》的电影版本,对比剧本和电影的表现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哈姆雷特》的剧情,掌握剧本的基本结构”。
2. 教学难点中的“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分析人物性格”。
3. 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分析”和“重点片段解析”。
4. 作业设计中的“根据剧情,分析其他角色的性格特点和作用”以及“从剧本中选取一个片段,进行详细解析”。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
2. 掌握该戏剧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3. 分析戏剧中的角色、对白和意象等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戏剧简介和背景知识。
2.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 情节梗概和主要事件。
4. 文学艺术手法分析。
5. 主题和思想探讨。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戏剧1. 创设情境,介绍莎士比亚的背景和戏剧的重要性。
2. 展示《哈姆雷特》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认识戏剧1. 简要介绍《哈姆雷特》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步:解读情节1. 通过简要梗概介绍戏剧的情节发展。
2. 学生自主阅读或分组阅读戏剧,理解故事情节。
3. 导引学生分析关键场景和重要事件。
第四步:分析文学艺术手法1. 引导学生分析戏剧中使用的比喻、隐喻、对白等艺术手法。
2. 讨论这些手法在戏剧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五步:探讨主题和思想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哈姆雷特》所探讨的主题和思想。
2. 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和角色的表现,自由发挥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六步:总结与展示1. 小组展示分析文学艺术手法和思考的结果。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收获和思考。
3. 分享其他莎士比亚戏剧作品,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索。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文学艺术手法的准确性和深度。
4. 学生的群体合作和展示能力。
五、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或相关人士进行讲座或讲解莎士比亚戏剧。
2. 组织学生观看《哈姆雷特》的电影或舞台剧。
3. 设计戏剧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改编或重新演绎经典情节。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哈姆雷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有了初步掌握。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2024年《哈姆雷特》课堂优质教案
2024年《哈姆雷特》课堂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哈姆雷特》的主要剧情和人物形象,掌握剧作的基本内容和文学价值。
分析《哈姆雷特》中的主题、情感和象征意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探讨《哈姆雷特》在现代社会和文化中的影响和启示,加深对文学与人类精神世界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及其内心矛盾冲突。
剧中主要情节的发展及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剧作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哈姆雷特的“疯狂”与复仇行为的心理动机。
如何把握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如何分析剧作中的象征和隐喻,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哈姆雷特》的经典片段或相关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
剧情梳理a. 分段讲解剧情,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逐步了解故事的发展。
b. 结合剧中人物关系图,帮助学生理解人物间的复杂关系。
c.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剧情。
人物分析a. 深入探讨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及其内心矛盾冲突,引导学生理解其复仇行为的心理动机。
b. 分析剧中其他重要人物如克劳狄斯、奥菲莉娅、杰洛特鲁德等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c. 讨论人物形象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文学手法与艺术特色a. 讲解剧作中的文学手法如隐喻、象征、独白等,并分析其艺术效果。
b. 探讨剧作的叙事结构和时空跳跃,理解其对剧情发展的推动作用。
c. 分析剧中语言的运用,包括修辞手法、台词特点等。
主题探讨与情感分析a. 引导学生探讨剧中反映的主题如复仇、爱情、权力、人性等。
b. 分析剧中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心理变化,理解其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c. 结合现代社会背景,讨论《哈姆雷特》在现代社会和文化中的影响和启示。
课堂小结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强调《哈姆雷特》作为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价值。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篇一: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本剧居于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中将其定为自读课,应当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戏剧的前提下,了解一下西方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篇,以开阔眼界,亲近经典,故本剧的学习应主要立足在了解之上而非深入研讨。
2、教材分析:课文节选的是《哈》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局的高潮部分。
鉴于《哈》剧较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须在进入文本学习前先向学生简介剧情,此其一;又因节选部分不能很好的表现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所以学生要想真正走进这一人物的内心尚有困难,无法自主研讨课后的思考题,故教师须向学生课前下发资料(或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但即便如此,本节课的定位应仍是了解名著而非欣赏名著,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介绍或讲解而非只是引导。
3、教法分析:有两种课型可供选择:一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下发一定量的资料,让学生自主了解剧情和探讨人物性格,课上重点研讨人物和提出质疑,教师主要答疑。
但在程度较弱的班级想要学有所得,教师仍要起主导作用,组织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活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下发歌德对哈姆莱特性格的细致分析的评价文章。
【教学过程】注:第二种教法。
1、由学生简介莎士比亚导入2、教师(学生)简介前四幕剧情3、了解本场情节的发展及戏剧冲突师生共同画出冲突示意图,明确本场情节是如何走向高潮的,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4、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问:哈姆莱特最终没有摆脱死亡,你认为这样的结局符合人物性格吗?(引导学生再读剧本,分析本场中哈姆莱特的性格)本场中的哈姆莱特:虽然机智,但为人坦荡,具有英国绅士的风度,更主要的是他悲观,相信宿命,缺少行动的主动性。
他的对手国王:奸诈阴险,善用诡计,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结论:以君子来对小人,君子总是要失败的。
哈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注:教师一定要在以上分析中及时补充出哈姆莱特忧郁、延宕的性格内核,帮助学生明白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3篇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二、作家作品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
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哈姆莱特(节选)的教案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哈姆雷特》这部文学巨著,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文学价值,提高学生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阶段,教学时间为15课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莎士比亚、作品年代、丹麦历史背景等。
2. 把握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深入剖析《哈姆雷特》的主题思想,如复仇、疯狂、悲剧、忠诚等。
4. 欣赏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色,如诗意盎然的词句、丰富的修辞手法等。
5.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哈姆雷特》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悲剧情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伦理道德、人性等问题。
3. 分析法:细读重要片段,剖析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
五、课时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哈姆雷特》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地位。
2. 第3-4课时:分析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第5-6课时:探讨奥菲莉亚和克劳狄斯的人物形象。
4. 第7-8课时:解析《哈姆雷特》的主题思想。
5. 第9-10课时:欣赏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色。
6. 第11-12课时:分析《哈姆雷特》中的悲剧情节。
7. 第13-14课时: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人物分析:哈姆雷特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1. 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如犹豫不决、矛盾心理、复仇决心等。
2. 探讨哈姆雷特复仇的原因和过程,及其在复仇中付出的代价。
3. 引导学生思考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步骤:1. 回顾哈姆雷特的背景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其性格特点。
2. 细读有关哈姆雷特复仇的片段,分析其心理活动和决策过程。
3. 讨论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其付出的代价。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第一篇:《哈姆雷特》教案一、导入《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和戏剧介绍、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莎士比亚对人生和时代作出深入思考后,着力塑造了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
《哈姆莱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亚对这种理想与进步背后隐患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2、简单介绍课文选段之前的情节。
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
而叔父克劳狄斯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
哈姆莱特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哈姆莱特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哈姆莱特疯了。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哈姆雷特》,主要涉及剧本的第三幕第一场,即“鬼魂的启示”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哈姆雷特与鬼魂的对话,了解父亲被杀的真相;哈姆雷特对母亲与叔叔的怀疑与指责;以及哈姆雷特决定为父报仇的内心独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剧本中“鬼魂的启示”部分的情节,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
2. 掌握剧本的阅读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剧本中哈姆雷特与鬼魂的对话,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
难点: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理解其道德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哈姆雷特》剧本,PPT,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哈姆雷特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剧本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讲解:a. 概括剧本第三幕第一场的情节,分析哈姆雷特与鬼魂的对话。
b. 对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进行解读,探讨其道德观念。
c. 例题讲解: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体会角色心理,进一步理解剧情。
4. 小组讨论:针对哈姆雷特的道德观念,分组讨论,进行思辨。
六、板书设计1. 剧本名称:《哈姆雷特》2. 第三幕第一场:“鬼魂的启示”3. 哈姆雷特形象特点:勇敢、智慧、犹豫、矛盾4. 道德观念:忠诚、孝顺、正义、复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雷特在剧本中的形象特点,谈谈你对他的道德观念的理解。
2. 答案要求:结合剧本内容,进行合理分析,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特点。
组织相关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哈姆雷特与鬼魂的对话。
2. 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
3. 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分析。
《哈姆雷特》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
(3)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理解其复仇行动的复杂性。
(2)尊重生命,反思生死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弘扬真善美,谴责虚伪、邪恶和背叛行为。
二、教学内容1. 章节概述:本章主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概述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
2. 教学重点:(1)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
3.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
(2)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及其复仇行动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哈姆雷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作品,了解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分析,重点讲解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及其复仇行动的复杂性。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和读后感写作水平,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六、教学内容1. 章节概述:本章主要分析《哈姆雷特》中的象征手法,包括复仇、疯狂、死亡等主题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计24:第3课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了解写作背景,理清结构。
2.分析把握本剧的主题,理解《哈姆莱特》的悲剧性。
3.把握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特点;4.品味作品诗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预习、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主人公悲剧的根本原因,感受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第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学常识。
2.速读课文,根据所给背景,理清文章结构。
3.初步概括主题。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自主阅读,提问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师生探究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阅读戏剧的要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理清思路,分析戏剧冲突,领会主题。
【预习任务】一、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莎士比亚的重要经历及其重要作品。
二、认真对照课文注解阅读文本,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三、速读课文,根据情节的发展,理清课文思路。
四、初步概括主题。
作者与写作本剧的背景材料:1.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大师。
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丰富了人类艺术的宝库,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2.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
少年时代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学习,开始接触到古希腊罗马的诗歌与戏剧,后因父亲经商破产,16岁便辍学自谋生话。
据说1 585年到伦敦,开始在一家剧院打工,给看戏的绅士照看马匹,后来当了雇佣演员。
这些职务使他有机会接触各阶层人士。
以后他参加了编剧工作,结识了一些大学生和青年新贵族,从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城堡中的厅堂》教案【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探究法,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感情。
把握悲愤忧郁的基调。
2、把握作品主题,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悲剧艺术美,领会其人文主义理想。
【教学重点】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作品的主题。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1、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的语言。
2、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2006年张艺谋导演的一部《满城尽带黄金甲》取材于曹禺的《雷雨》,那你们知道2006年冯小刚导演的《夜宴》又是根据哪部戏剧改编的吗?影片中葛优演杀兄篡位的国王、章子怡演王后,吴彦祖是向叔叔复仇的王子,而周迅演的是和王子相恋的青女,整部戏其实就是中国古装版的《王子复仇记》。
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哈姆雷特》。
二、作者简介大家知道《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谁吗?关于作者你又了解多少?莎士比亚(Shakespear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诗人,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
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他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
后家道中落,前往伦敦谋生。
在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
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
3《哈姆莱特》教案
3《哈姆莱特》教案
导入活动:
1、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哈姆莱特》这部作品。
如果听说过,请谈谈大致内容。
如果没听说过,请提醒学生注意细节。
2、提问学生,你喜欢看戏剧吗?为什么?你觉得戏剧和小说、电影的区别在哪里?
3、展示一些电影或电视剧的剧照,并让学生猜猜这些电影或电视剧的主题。
课堂活动:
1、阅读《哈姆莱特》的部分章节,以了解人物和主要情节。
2、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然后精读场景中主要的对话和动作,然后再试图再现该场景。
学生可以表演出该场景的核心内容,并宣读主要台词。
老师可以给予更多指导,或者在需要的时候澄清一些重要信息。
3、帮助学生理解汉姆雷特的复仇行为,探讨复仇的道德和实际意义。
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和解析主要人物的动机和决策,并回答一些关于复仇的问题:
复仇是正义的吗?为什么?
复仇与原谅之间的区别。
为什么哈姆莱特要自己复仇,而不是交给法律,例如国王或警察去解决?
4、学生可以测试和发掘故事的隐喻和象征符号。
例如,玫瑰、骷髅、虚空之眼等等。
课堂结束后,需要给学生预习下一课要学习的章节,并鼓励他们在外面继续读书。
同时,老师可以评估学生表现,并提供一些特定的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情节结构1、节选剧情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2、剧中人物关系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莱特之友)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二、欣赏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3、动作化的语言哈姆莱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哈姆莱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莱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4、个性化的语言(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哈姆莱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
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
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
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
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三、品评人物形象1、品评人物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讨论)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莱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莱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莱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莱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莱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莱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莱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莱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莱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
3、名家观点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
(梁实秋)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阿尼克斯特)哈姆莱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
(歌德)教师试评:哈姆莱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四、总结《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莱特》的现实性:《哈姆莱特》取材于《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
剧情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
(2)哈姆莱特的形象特征:①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
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
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
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莱特》中的男主人公。
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
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莱特,要他报仇。
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
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奥菲丽娅的父亲。
奸王有所察觉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
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后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②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写作特色1.个性化的语言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
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2.恰到好处的独白和旁白为了更好地塑造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
每当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
而这些独白和旁白又都恰如其分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塑造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
有些大段的独白往往会增强剧情的抒情性和浪漫色彩,这有助于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生动的比喻《哈姆莱特》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得剧作充满了妙趣和才智,使观众享受到了他卓越的语言才华。
课后习题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200字左右)读你,齿颊留香。
仿佛花瓣飘落到水的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