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及译文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教版孝经全文及译文

小学五年级教版孝经全文及译文
ꢀꢀ【品读】这一章首先从天子开始讲,换句话讲就是古代最高的领导人,古代 的天子讲的是“以身作则”,教化百姓,引导百姓于无形。天子的一言一行不但 要考虑当时的效果,而且要考虑长远的效果。这和现在有所区别,领导人以自己 的聪明方法,调动下属干活。至于下属的想法,只有不影响管理者的思路,就不 去管他。
ꢀꢀ【故事】亲尝汤药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是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学著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 于孝经全文及译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孝 经
ꢀꢀ《孝经》简介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 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 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 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 风不断
ꢀꢀ士章第五
ꢀꢀ【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 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
ꢀꢀ【译文】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 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 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 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 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 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它强调了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们传承的优良传统。

下面是《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章孝的定义亲亲者,爱也;尊长者,敬也;兄弟者,友也;子孙者,顺也。

Translation:亲亲者,爱也;因为亲人是我们所爱的人。

尊长者,敬也;因为尊重长者是我们的义务。

兄弟者,友也;因为我们的兄弟是我们的朋友。

子孙者,顺也;因为我们要顺从我们的父母和祖先。

第二章父母之恩父母之于子,犹手之于足也。

Translation: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情,就像手对于脚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章孝的奉行君子有三戒:小心齐,戒之在口;恭承敬,戒之在色;宽柔信,戒之在言。

Translation:君子有三种戒律:言行要合一,要有所提防;恭敬尊重,不妄言不妄动;温柔善良,信守承诺。

第四章孝道的重要性父母在,不远游;渐孝悌,谏不入。

Translation:在父母身边时不要轻易离开,每天慢慢地学习孝顺和弟道,并向父母提出正确的建议,即使他们不采纳也要付诸实践。

第五章孝心要如何体现父母呼,应勿缓,嘱托多,谨为之。

Translation:当父母呼唤时,应该立刻回应,当他们嘱托时,一定要认真听取并尽力为之。

第六章孝顺的四项任务父母之年,不可不给;弟之欲,不可不从;孝之事,天下之重事;穷则独善其身,不息於人。

Translation:父母年迈时一定要照顾,兄弟有所愿望时应该尽力帮助,孝敬父母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真的生活困难了,也要不离不弃,尽可能地照顾自己。

第七章孝道和仁道的关系仁者爱人,以爱众为德;孝者爱亲,以爱一人为仁。

Translation:仁者的义务是关心别人,以关爱他人的行动表现道德;孝者的义务是关心家人,以关心家人的行动表现仁德。

第八章劝人行孝尔子既成,夫婴儿之未孝,何营之有?Translation:为人父母之前,如果你连孝都不懂得,又怎么能高妙地塑造家风?。

孝经全文译文(必备15篇)

孝经全文译文(必备15篇)

孝经全文译文(必备15篇)孝经全文译文第1篇【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

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

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

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

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

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品读】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

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

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

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

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

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

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

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

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

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

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解读【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孝武将讲孝经原文译文

孝武将讲孝经原文译文

孝武将讲孝经原文译文《孝经》全文及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译文:孔子闲居,他的学生曾参在旁陪坐服侍。

孔子说:古代圣王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教化,用来使天下百姓顺服,人人都能和睦相处;就连相互之间较易起摩擦、对立状态的上司与下属、家长与晚辈之间,都可以达到彼此无怨恨的和谐状态。

这么好的至德要道你可知道?曾参听到老师发问,赶紧从席上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弟子生性愚顿,还没能知晓这个至德要道。

孔子说:至德要道就是孝悌之道!它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源头。

你再坐下来,我慢慢告诉你。

(二)、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译文:我们的身躯、四肢、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生的,应小心爱护,不敢损毁伤残,能如此自律自爱就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长大成人、好学修德安身立命,率性行道建功立业,让名声显扬后世以荣耀父母,这就是孝道的终结。

孝,是人的天性,幼年时期侍奉双亲,友爱兄弟姐妹,学习敬老尊贤,待人接物,应对进退;中年时期移孝作忠,奉事君王,服务人民;到了老年以自身行孝的典范教民,才是人生的完成。

《诗经.大雅.文王篇》说:我们怎么不可以追念先祖文王的志业呢?一心一意修养自己,发扬文王的美德吧!天子章第二(三)、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亲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他人;尊敬父母的人,不敢傲慢别人。

天子尽亲爱尊敬的天性侍奉父母,这种[不言之教,无为之化]的德教推及满朝的文武官员;德政布施,教化能广行,孝爱更推及到百姓身上;流风遍及天下,永为世人的典范。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伦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专注于论述孝道,被广泛认为是十三经之一。

在东汉时期,这本书被官方指定为必读教材,从皇室到普通百姓,都必须要阅读。

第一:开宗明义章【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

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

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

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

《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第二:天子章【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前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

天子竭尽爱护尊敬来侍奉双亲,将这种道德教育推广到天下百姓,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原文翻译

孝经原文翻译

孝经原文翻译孝经原文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然而尊贵还然而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然而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然而孝。

它然而一切德行的根本,也然而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然而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然而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然而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然而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然而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然而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然而孝道,这个孝道,就然而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孝经全文及翻译

孝经全文及翻译

孝经全文及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xx居,xx。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xx,上下无怨。

xx乎?”xx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xx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xx。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xx于事君,终于立身。

《xx》xx:‘无xx,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xx,不敢慢于人。

xx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xx。

xxxx也。

《甫刑》xx:‘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xx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xx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xx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xx之孝也。

《诗》xx:“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xx。

”xx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xx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xx。

盖xx之孝也。

《诗》xx:“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xx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xx,以敬事xx则顺。

xx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xx之孝也。

《诗》xx:“夙兴夜寐,xx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xx,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xx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xx,而民莫遗其亲,xxxx,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xx;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xx:‘xxxx,民具xx瞻。

’”xx章第八子曰:“xxxx之以xx天下也,不敢遗xx之臣,而况于公、xx、xx、子、男乎?故得xx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孝经及译文

孝经及译文

孝经原文及译文孝经原文与译文《孝经》白话注解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

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

’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然而近百年来,国人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唯以追逐物质文明,而鄙弃固有道德。

凡是传统文化,都被斥为落伍陈腐的东西,如果有人在当下社会中提倡人伦道德,宣说忠、孝、节、义,一定会被别人讽讥为迂阔顽固,不识时务。

现代社会上,有多少人心灵污染,沉溺在物质欲望中,迷失自我;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攫取金钱为人生唯一的目标。

而为了攫取金钱,可以不择手段,所以欺、诳、诈、骗,偷窃抢劫,以至于绑票勒赎等事件,充斥于社会之中。

尤有甚者,世人为了金钱,可以亲族反目,兄弟成仇,骨肉相残,以至于儿子杀害父母。

这些事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成为新闻(例子太多,不胜枚举)。

可怕啊!人类的堕落,为何一至于此?近百年来,我们旧的文化传统破坏无遗,而新的道德轨范并未建立。

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观有两点,一点是:‘谁怕谁?’另一点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前者是唯力是视,后者是有我无人。

难道我们真的要回归到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在中国传统当中,“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又是一个永恒的基础。

时代会变迁;知识会更新,但是传统中国更重视永恒的“孝”,它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人都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

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这个“孝”字!看门人曾经编辑过《二十四孝图文》,反响强烈。

《孝经》全文和译文

《孝经》全文和译文

《孝经》全文和译文《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孝经》全文和译文,希望能帮到大家!《孝经》全文和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XX居,XX。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XX,上下无怨。

xx 乎?”XX 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XX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XX。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XX 于事君,终于立身。

《XX》XX :‘无XX,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XX,不敢慢于人。

XX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XX。

XXXX也。

《甫刑》XX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XX 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XX 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XX 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XX 之孝也。

《诗》XX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XX。

”XX 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XX 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xx 。

盖xx 之孝也。

《诗》XX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xx 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XX,以敬事XX则顺。

XX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XX 之孝也。

《诗》XX: “夙兴夜寐,XX 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XX,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XX 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XX,而民莫遗其亲,XXXX,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XX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全称为《关于孝道的经典》,也称为《二十四孝经》。

它早在汉代已经形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推崇孝道、教育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爱,需先尽。

兄道友,弟道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之谓,人之情。

进必趋,退必追,唯人是,不可食。

亲不近,邻不远,礼远不穷,不行不远。

凡言听之,信之守之,高声勿以扰,快色勿以陵。

定交至,交则信,言而有信,行而有验。

虽有枯木,不失其本,孝之人,必有余庆。

《孝经》译文:父母召唤时,要立刻回应,父母命令时,要迅速行动;父母教导时,要虔诚倾听,父母爱护时,要勤恳回报。

兄长要当好朋友,弟弟要心存敬意,长幼有序,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主人要尊敬仆从,臣子要忠诚效劳,这就是为人处事的道理。

进餐时要匆匆赶去,退场时要追赶离去的人,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不自欺。

亲人不要走得太近,邻居也不要走得太远,遵守礼仪,有时候不见面也不会疏远。

任何话都要听进去,信守诺言,说话不要大声喧哗,笑容也不要过分自傲。

交朋友要讲究真诚,信任对方,讲话有信誉,行动要受检验。

虽然有干枯朽木,也不会失去其本质,孝子必然会得到意外的回报。

总的来说,《孝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思想,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家庭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父母是我们最亲密和最重要的亲人,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强调孝心和顺从,这是整个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

另外,《孝经》还强调了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主仆之间要互相尊敬,从而加强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建构。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当更加重视家风教育和社会道德建构,才能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孝经译文

孝经译文

孝经译文【章一】开宗明义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孝经的首章。

【章二】天子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这一章书,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原文及译文孝经原文与译文《孝经》白话注解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

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

’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然而近百年来,国人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唯以追逐物质文明,而鄙弃固有道德。

凡是传统文化,都被斥为落伍陈腐的东西,如果有人在当下社会中提倡人伦道德,宣说忠、孝、节、义,一定会被别人讽讥为迂阔顽固,不识时务。

现代社会上,有多少人心灵污染,沉溺在物质欲望中,迷失自我;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攫取金钱为人生唯一的目标。

而为了攫取金钱,可以不择手段,所以欺、诳、诈、骗,偷窃抢劫,以至于绑票勒赎等事件,充斥于社会之中。

尤有甚者,世人为了金钱,可以亲族反目,兄弟成仇,骨肉相残,以至于儿子杀害父母。

这些事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成为新闻(例子太多,不胜枚举)。

可怕啊!人类的堕落,为何一至于此?近百年来,我们旧的文化传统破坏无遗,而新的道德轨范并未建立。

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观有两点,一点是:‘谁怕谁?’另一点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前者是唯力是视,后者是有我无人。

难道我们真的要回归到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在中国传统当中,“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又是一个永恒的基础。

时代会变迁;知识会更新,但是传统中国更重视永恒的“孝”,它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人都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

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这个“孝”字!看门人曾经编辑过《二十四孝图文》,反响强烈。

转载收藏的朋友多达1600余人!这说明孝的传统美德还为大家所认同与称扬。

这就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为了净化人心,特再翻译《孝经》一书,希望藉著文字的传播,对社会风气有所改善。

《孝经》研习报告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yún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bǐng古同“炳”)疏。

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孝经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古文经多出第十九章。

《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

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开宗明义章第一【章旨】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客,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仲尼居,曾子侍。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译文】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译文】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译文】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译文】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译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yù修厥jué德。

’”【译文】《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仲尼居’至‘汝知之乎’为首段,是孔子给曾子提示出至德要道的重要性,使曾子领悟孝道,不止善养父母为孝,要他晓得治国平天下,才是孝道之远大目标。

自‘曾子避席’至‘吾语汝’为第二段,是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明了至德要道的妙用以后,他就很谦恭地接受了教诲。

孔子说明孝道是道德之本,教化之所由生,不是短短数语,可以讲说明白,因命他坐下,慢慢的谈,藉以发挥孝道的整体。

自‘身体发肤’至‘终于立身’为第三段,是孔子给曾子讲明孝道的大纲。

自‘大雅’至‘聿修厥德’为最后一段。

孔子引诗经上的这两句话,就是证明他所讲的孝道,是述为不作之意。

并且以周公给成王所讲的话,来作一比方,言人不但不能忘怀祖先的德行,而且要更进一步的来继续祖先的德行。

这样,才算是尽到了大孝。

天子章第二【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

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译文】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释义】本章共分三段,自‘子曰’以下至‘不敢慢于人’为首段。

是说元首之孝,要本住博爱广敬推己及人之意。

自‘爱敬尽于事亲’至‘盖天子之孝也’为第二段。

是说明德教的神速广大,影响群伦之意。

最后第三段,引证书经的两句话,仍证明述而不作之意。

就是说,天子是一国的元首,即现代的总统,他的地位,居万民之首,他的思想行动,为万民的表率,如能实行孝道,尽其爱敬之情于他的父母,那末,全国的民众,就没有不跟著他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而更敬爱他们国家的元首。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证明德教感化之神速广大了。

诸侯章第三【章旨】这一章书,是讲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译文】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译文】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译文】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

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

自‘在上不骄’至‘满而不溢’,为第一段。

说出诸侯孝道重点的所在。

因为诸侯的权能,上奉天子之命,以管辖民众。

下受民众的拥戴,以服从天子。

所有一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要政,都得由他处理。

这种地位,极容易犯著凌上慢下的错误,犯了这种错误,不是天子猜忌,便是民众怨恨,那他危险的日期就快到了。

如果用戒慎恐惧的态度,处理一切事务。

那末,他对上可以替天子行道。

对下,可以替人民造福,自然把他很高的地位,可以保持得很长久,而不至于危殆。

财物处理得恰当,收支平衡,库存充裕,财政金融稳定。

人民生活丰足。

那末,这种国富民康的社会现象,可以保持久远,个人的荣禄,还有什么可说呢?自‘高而不危’至‘长守富贵’为第二段,说明‘不危不溢’,‘长守富贵’,乃为诸侯立身行远的长久之计,自‘富贵不离其身’至‘盖诸侯之孝也’为第三段。

说明诸侯之孝的最后效果。

引诗经证语为最后一段,表明戒慎恐惧,才是诸侯尽孝的真正要道。

卿大夫章第四【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卿大夫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很高的。

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侯。

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

列为第四章。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译文】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