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

合集下载

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

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

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

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 1《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

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

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

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

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崔老师在今天早上讲授的《认识图形》,本课时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在孩子们学习了0-5的认识,初步认识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孩子们子在生活中已有广泛的认识,但要准确识别这些立体图形,还需要本课教学才能完成。

一.崔老师正式出于这样的考虑,在开课时,崔老师首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分类、然后抽象,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在这过程中,整个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以学定教。

二.重视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中,孩子们已经呈现了四种基本分类情况,这时崔老师追问:“橄榄球可以分到哪一类?”,学生迟疑了一会,便有一个走路不太稳的小男孩举手了,小男孩把橄榄球分到了足球、乒乓球这一类,这时崔老师又问:“大家同意这种分法吗?”。

这样又激起了全班孩子的再次深入思考、交流,师生之间就在这样相互交流、启发,思维发生碰撞,促使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因为缺憾,所以不断追求完美。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商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这部分内容,一定要把握好教学要求。

由于这些实物和图形学生接触比较多,教学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摆弄实物,使学生对这些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辨认就可以了,不要提更高的要求。

2、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触摸、拼摆,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3、学生表述的语言不一定规范,也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出许多其他知识,教师可以给予肯定,但不能要求其他学生都会说。

4、教学中出示的图形要注意图形的方位、大小和颜色。

2018年10月。

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

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

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寓教于乐。

课的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搭积木开始,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物体,并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实物和让学生或观察或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很好的切入了知识的生长点,从“体”描“形”,从三维到二维,使学生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实物、画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充分利用直观物体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第三、让学生在发现中感知,在比较中体会,在实践中运用。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还是努力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第四、采用多种类型练习,注重知识的巩固与延伸。

这节练习从观察到操作,从说到做,很好的巩固了对这几种图形特征的内化。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张老师才工作不久,还缺乏一些教学经验。

应该说课的设计、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应用都还是不错的,这可能就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优势吧。

但在课堂教学应用与教学机智方面还存在稚嫩的方面。

比如:1、教师的语言太多,语速太快,给人一种迫不及待的走教案的感觉。

尤其是低年级教师,语速要慢,吐字清晰,适时配合肢体语言的讲解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认识图形评课稿合集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怎样写评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图形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图形评课稿1《认识图形》一课从学生熟悉的立体图形中寻找平面图形,让学生感知“面”从“体”来;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把“体”中的“面”“请”到纸上来,虽说怎样“请”的.方式并不重要,但过程让学生想象中建立图形的表象,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变得丰富和深刻。

建议:1.增加数学活动:找不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请你找出一个与其它不同图形。

第一组: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目的是进行曲边图形与直边图形的区分。

)第二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区别。

)2.对“猜一猜”再整合,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先出示一条线段,让学生判断图形可能是什么?不可能是什么?为什么不可能是圆?(尝试让学生感知圆与其它图形的不同)再出示直角,它可能是什么图形?为什么?(感知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再出示两个直角,到底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如何区分正方形、长方形)认识图形评课稿2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

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23年《认识图形》评课稿

2023年《认识图形》评课稿

2023年《认识图形》评课稿2023年《认识图形》评课稿110月30日上午听取了李老师讲的《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节课,《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

鲍老师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通过听课,我觉得鲍老师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

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

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能充分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让学生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等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2、从生活数学出发。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

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在小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获取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猜想——验证”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按形分类的环节欠缺一些引导,显得单薄,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滚一滚进行分类,一类是可以滚动的、有球和圆柱。

其中球可以任意滚动,而圆柱放到用手推回滚动。

另一类是不能滚动的长方体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

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认识图形》评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由于这学期正好教授《认识图形》这一课,因此在观看了视频案例3《认识图形》后,我觉得对于老师的精彩说课,我的收获良多,下面谈谈对这次说课的一些想法:一:精彩之处以及亮点1.教材分析方面:老师系统地阐明本节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或本册教材或本章中的地位。

学生在刚刚学到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讲解这段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等。

老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充分遵重大纲及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确定准确。

可见老师对于教材非常熟悉。

2.教材处理方面:老师针对本节内容,阐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结构,能力层次。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阐述在处理本节内容时,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教学材料的挖掘,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的调整,材料的补充等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实用性。

立足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脱离教学实际,体现用性特点。

4.教学手段:图表、模型、投影、录相等。

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阐明本节课说课时所用教学手段。

5.教学程序:教学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紧。

学习难度安排的适当、重点突出。

讲课和练习时间安排合理。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明显。

尊重学生的学习想象力和课堂的自由发挥。

6.教态。

教师在说课时教态要自然、亲切、大方,衣着朴素、整洁,动作协调。

其中。

亮点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新颖。

由于是一节认识图形的课,知识很抽象,光靠看书,教师讲解图形的特征,学生很难认识图形。

老师运用了图表、模型、投影、录相等一系列的现代教学手段。

阐明本节课上课时所用教学手段,说课时所用教学手段。

达到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甚至没办法达到的效果。

二:不足之处1.老师的语言清晰、简练、确切,讲话的速度适中。

最新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最新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1、在组织学生想办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2、在教室中的实物上找图形时,如果能从教室里拓展到室外,那么一定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练习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对生进行更进一步在发散思维的提高培养.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组的三位老师仔细地进行了一下反思,我们发现在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按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我们做得还不错,但是如何真正地体现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组下一个教研的重点.。

【最新2018】认识图形评课-优秀word范文 (5页)

【最新2018】认识图形评课-优秀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认识图形评课篇一:认识图形评课稿《认识图形》评课稿主评人:蒋成《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

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需求。

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

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老师手上的物体是什么体”“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素养的培养。

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7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7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7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1《认识平面图形》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而杨老师上的是《认识图形》的一节练习课。

杨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上一节课学到的新知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首先,“搭小棒”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与长方形。

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

例如用小棒搭三角形时,教师提出了这一几个问题:“为什么你搭三角形搭得这么快?”“能搭出比刚才大一点的三角形吗?”“最少用几根小棒就能搭出一个三角形?”等,针对这几个问题的实践与思考,学生理解了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这一本质特征,也知道了三角形是可以有大小的等拓展性知识。

其次,“画一画”的活动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由形象转入抽象,进一步体会每个图形的本质特征。

点子图比格子图更抽象,教师引导学生把点子图想象成钉子板,“交叉点就像钉子板上的钉子”,使学生有了空间想象的依托,降低了练习的难度。

所以说教师的适时点拨还是非常到位的。

最后的“折一折”活动,很好地把不同的平面图形沟通了起来。

“把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三角形”、“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一个正方形”等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到,长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等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宽,更丰富了学生对于平面图形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2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认识图形》的评课稿

《认识图形》的评课稿

《认识图形》的评课稿《认识图形》的评课稿下面由我和惠老师进行流程性评价,流程性评价包括:前测、中测、后测、自查式、互查式观察式及三性合一我重点关注的是胡老师讲课的中测和后测,我将以中测和后测两方面进行评价。

中测环节我们首先搭建以空间立体图形为关键项,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及球体四个向度展开的气泡图示平台。

由老师给出四种空间立体图形的数学名称,然后有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探讨这四种几何体的特点,在四人小组合作中,让学生自己选项度交流讨论,充分体现了三性中的个性。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得特征特点,充分锻炼的学生的创造性。

在小组合作中,我仔细关注了一下,有的小组学生还是不能够全部很好的参与其中,这就使得合作的效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体现出来还需要跟孩子们讲解小组合作的目的以及重要性,尽量使得我们每一次合作中所有孩子都参与进来。

在小组汇报研究成果时,下边学生没有做到安静的倾听,这些还需要再加强训练。

建议对于刚开始习惯的养成,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以便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

在后测环节,采用的是两人合作交流寻找生活中,重点是教室里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并能够知道它们的特点进行强化巩固。

通过二人交互是的我们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使得我们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了数学于生活,造福于生活。

也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不空洞,体现了数学这一门课程研究学习的必。

建议:1、上课多一些数学专业术语2、建议课堂内容有删有减,不应该发散的太多;3、建议上课跟之前的知识结合起来,数面的时候建议用上下、前后、左右联系起来。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第一篇: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听了江**老师讲授《认识图形》课堂教学后,我的感觉是:江老师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

她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法比较灵活,学法指导到位,效果也明显,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亮点。

(一)、教法上。

1、结合了生活实际。

教者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实物和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提取出所要教学的图形。

这种用“体”描“形”的方法引入,使学生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为以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提供基础。

2、运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方式。

教者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比一比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的长度,从中认识图形。

(二)、学法上。

1、教者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并辨认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2、在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时,(1)教师采用学生最身边实物让学生辨认,如:问教室里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样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人类。

(2)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这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而且培养学生的操作努力。

(三)采用多种类型练习,加强知识的巩固。

二、建议。

1、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部分学生的不集中听老师讲课。

低年的学生主要是凭兴趣学习知识的,他们的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分散注意力。

所以,要采取多种激趣方式加强组织教学。

2、教者教学图形认识时,应当重点说明、强调图形的特点并在实物图片上比画一下,让学生更清晰掌握其特点。

3、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效果反馈时质疑不够到位。

如:教师出示图形让学生说“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哪个是三角形?哪个是圆?”后没有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8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8篇)

⼀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8篇)⼀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8篇) 稿件是指出版社、报刊编辑部等称作者交来的作品。

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1 1.课堂常规 这是⼀年级上学期,孩⼦们⼊校刚刚三个⽉,上课时间不⾜13周。

我们看到的孩⼦精神饱满,发⾔积极,说话完整,表达流畅,倾听认真。

这些都是⽼师长期训练的硕果,这节课是训练过程的⼀个侧影。

我从听、说、坐三个⽅⾯来说: (1)倾听能⼒的培养 学⽣的倾听能⼒需要从⼩培养,它的重要性⽆需论证,我们早都形成了共识。

但学⽣会倾听并不是⽼师⼀句“认真听!好好听!”就可以培养得了的。

设计听的环节:⽼师这节课开始的⼝算有两点培养学⽣倾听能⼒⾮常好:⼀是⽼师说算式,学⽣听算。

这是培养学⽣倾听能⼒很好的机会,是⽼师很好的设计。

⼆是学⽣说得数,其他学⽣听他说的和⾃⼰想的是否⼀致。

这给学⽣⾮常明确的指导,听什么:他的和⾃⼰的是否⼀致。

前期提醒:在机器⼈要给学⽣发起挑战前,范⽼师先组织教学:“认真听,看他给我们提了什么问题?”这是在关键点提醒学⽣需要认真倾听,否则,弄不清楚问题,将影响接下来这⼀个环节的学习。

课中点评:范⽼师经常点评:xxx听得多认真!xx真会听!谁听清了?这是评价的导向功能,潜台词是同学们都要想xxx⼀样认真听,给全体学⽣以榜样。

(2)表达(说)能⼒的培养 范⽼师要求学⽣说要声⾳洪亮,表达完整,⼝齿清晰。

这对⼀年级学⽣是⾮常关键的,这是站起来⼤⼤⽅⽅的前提,是数学素养重要的基础。

提醒:范⽼师让学⽣说话声⾳洪亮,主要是提醒“声⾳再⼤⼀点,给学⽣直接的要求,回答问题声⾳的要求。

要求:课堂上我们听到范⽼师对后⾯回答问题的学⽣说:“让前⾯的同学也听到!”这样给学⽣以明确的要求,让学⽣明⽩说的⽬的是让全班学⽣都听见,哪怕是离得最远的学⽣。

评价:“xx的声⾳真洪亮!我听到xx的声⾳了,还有xx的声⾳”。

《认识图形》评课稿人教版 认识平面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人教版 认识平面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 - 评课稿1. 引言《认识图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章节,该章节主要涉及小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对《认识图形》这一章节进行评课,评估其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以及示例和练习的有效性,以期为进一步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2. 教学目标的评估《认识图形》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认识并区分平面图形,进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几何图形的表示和探究。

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2.1 目标是否明确教材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认识几何图形的名称、判断图形的性质和特征等。

因此,目标在理论上是明确的。

2.2 目标是否可行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本章节的目标是可行的。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例展示,学生可以逐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2.3 目标是否有层次性《认识图形》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教材分别从简单的线段、角、三角形开始,逐步引入多边形、等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概念。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逐渐提升。

3. 教学内容的评估教材设计了课程内容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以下是各个内容的评估。

3.1 线段、角的认识《认识图形》以线段、角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两个基本概念。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图像和操纵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线段和角的直观认识。

3.2 几何图形的认识教材介绍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并分别给出了它们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通过图示和实例的对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几何图形。

3.3 判断图形的方法教材提供了一些判断图形性质的方法和规则,例如判断直线、曲线、封闭图形等。

这些方法和规则方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

3.4 几何图形的探究在《认识图形》中,学生不仅需要认识和理解各种几何图形,还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进行探究。

教材设计了一些实例和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几何图形应用能力。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
听了XXX讲授《认识图形》课堂教学后,我认为她的教学思路清晰,教法灵活,学法指导到位,效果也明显,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教法上,XXX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展示实物和让学生触摸实物来引入图形的概念,让学生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

同时,她还运用了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比一比图形的对边长度,从中认识图形。

在学法上,XXX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并辨认各图形,调动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时,XXX采用了多种方式,如让学生辨认教室里的图形和动手画图形,加强了知识的巩固。

然而,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采取多种激趣方式加强组织
教学。

同时,在教学图形认识时,应重点强调图形的特点,并在实物图片上比画一下,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其特点。

最后,在对学生掌握知识效果反馈时,教师应该质疑更到位,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11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11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精选11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句子吧,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句子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句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1今天听了夏XX老师的课,《认识图形》,这是一年级下学期的内容,是在上学期学习了《认识立体图形》之后的《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个延续。

课堂中,夏悦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个环节,从已知的立体图形到找平平的面,再到把平平的面画下来,得到一个个平面图形。

学生从一个个环节中,了解到平面图形的由来。

最后在研究每一个平面图形中,得到每一个图形的特征,能初步的识别这些平面图形,并能简单说出这些特征就是本节课的目标了。

张书记说得好,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或者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本节课,要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识别图形还是辨别每种图形的特征。

这个问题确实有待我们去思考。

在看似完整的一堂课中,如果每一个环节都似蜻蜓点水,那么也就没有了重点,就好似一个故事没有了精彩的亮点。

认识一个图形,从认一认立体图形到摸一摸平平的面,到画一画这个平平的面,这些环节都非常符合学生学习一个图形的过程,学习知识不仅要学习知识现在的模样,更要学习知识的源头。

从知识的源头出发,能让学生自己推理知识就是这样来的,可以让学生去体会知识产生的过程,有些学生能由此感悟也不可说。

而平面图形就是从立体图形上画下来的,它比立体图形更抽象,而要从这么抽象的图形中,归纳出图形的特征,要让学生留有深刻的印象,能记住或者是理解,这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只有从知识的源头出发,让学生比较图形之间的差异,观察图形的特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涂画,才有可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吧。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220xx年10月30日上午听取了李老师讲的《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节课,《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

《认识图形》评课稿1

《认识图形》评课稿1

《认识图形》的评课
本节教学设计,教师能够联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直接给出的图形,改为先出示衣服有图形组成的一幅画,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画中包含了哪几种图形。

这样设计,不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符合《标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活动,比如:说生活中的图形、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练习等等,在这一个个具体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很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形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应用数学。

同时,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发表不同见解等,教师都能用准确的语言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不仅如此,教师还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形式多样的评价,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应用数学。

由于一年级小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不强,教师有意在较复杂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合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评课稿优秀7篇

评课稿优秀7篇

评课稿优秀7篇篇一:评课稿篇一一、先请执教人何老师说说自己的授课思路和讲课后的感悟、反思三、今天借这个难得的机会,我们请在座的领导,为我们指点迷津,给与《认识图形》《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

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

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

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说请来了三个老朋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

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告诉学生把物体的一面放在纸上,拿笔沿着边描出来。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他们数学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到“面从体出”。

三、动手操作,巩固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辨认这四种图形,老师又设计了“摆一摆”这一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这些图形,并说出摆这些图形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学生说:“我发现摆正方形时每条边用的小棒一样多,摆长方形时,上下两条边用的小棒一样多,左右两条边用的小棒一样多”;“我摆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圆不能用小棒摆出来”等等。

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

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根底上安排的一节课。

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拟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外表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稳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主要表达在以下方面:一、关注认知根底、轻松驾驭课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根底和认知基〔需〕求。

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

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效劳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

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根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拟〞、“归纳〞。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稳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

如在学生认识了根本的平面图形以后。

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平安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

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表达。

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根底知识的根底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一、教学目标制定1.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识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 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

3.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4. 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中的美,渗透审美情趣教育。

本节课的目标制定,符合《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的内容,并且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实施“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接下来学生探索新知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这一教学环节由六个小的教学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立体图形的面,并且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立体小朋友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动手画脚印等教学活动的设计,是“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和“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让学生动手把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纸片分类,学生说出好的方法来记忆这些图形,这两个教学环节是“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或者教室里存在的这些图形,是“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以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巩固加深,迁移拓展”这一环节由四个部分构成。

教师说出平面图形的名字,学生闭上眼睛用手指比划出图形的样子,是对这些图形认识的巩固。

用树叶盖住图形的一部分,让学生来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平面图形的认识,练习的设计围绕这教学目标而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一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

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
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

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1、在组织学生想办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

2、在教室中的实物上找图形时,如果能从教室里拓展到室外,那么一定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练习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对学优生进行更进一步在发散思维的提高培养。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组的三位老师仔细地进行了一下反思,我们发现在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按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我们做得还不错,但是如何真正地体现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组下一个教研的重点。

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二《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

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求。

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

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养的培养。

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
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
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

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

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

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

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

教师的语言技巧。

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

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

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