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体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摘要: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胶体化学在材料的制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里,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胶体模板法都是不可或缺的制备方法。本文中着重对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和胶体模板法进行详细介绍、制备机理以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胶体材料制备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胶体模板法

1. 胶体化学

1.1 胶体的定义

胶体(Colloid)又称胶状分散体(colloidal dispersion)是一种均匀混合物,在胶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一种分散,另一种连续。分散的一部分是由微小的粒子或液滴所组成,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1]

1.2 胶体化学的发展历程

胶体化学的历史是从1861年开始的,创始人是英国科学家Thomas Graham,首先提出晶体和胶体的概念,如溶胶、凝胶、胶溶、渗析、离浆等。1903年,Zsigmondy(德)发明了超显微镜,肯定了溶胶的多相性,从而明确了胶体化学是界面化学。[2]

胶体化学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40年代发展迅速,有关胶体的界面性质、动力性质、光学性质、电性质、流变性以及稳定性的基本规律相继得以揭示,这对解决溶胶、乳状液、小乳状液、微乳状液、泡沫以及凝胶的形成、稳定以及破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胶体化学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一门学科。它不仅与工农业生产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3]

2. 材料制备的概念及基本方法

材料是一切事物的物质基础。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看,一种崭新技术的实现,往往需要崭新材料的支持。

材料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尺度向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以前组成材料颗粒,其尺寸都在微米量级,而现在出现了向纳米尺度发展的材料。由于颗粒极度细化,且微粒的排列越来越不规则,使得材料的某些性能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4]

在纳米材料备受重视的今天,许多的制备方法得以面世和推广。其中广受注目的有:气体蒸发法、高能球磨法、震动磨法、化学沉积法、水解法、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凝聚法。[5]值得一提的是,胶体化学在材料的制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里,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胶体模板法都是不可或缺的制备方法。

3. 胶体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3.1 微乳液法

3.1.1 微乳液法的简介

微乳液最初是由Hoar和Schulman于1943年提出的,[6]它通常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四组分组成的一种分散相具有分布均匀、透明、各向同性的热力学稳定体系。根据微乳液体系中油,水比例及其微观结构.可以将其分为正向的水包油(O/W)和反向的油包水(W/O)两种类型。O/W型微乳液是由水连续相、油核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界面膜三相构成;而W/O型微乳液则由油连续相、水核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界面膜三相构成。每种类型的微乳液体系中都含有粒径大小在10-100nm单分散的小液滴。[7]这种纳米尺度的小液滴不仅为纳米粒子的合成提供了反应的空间,而且所合成的粒子也被限制在这种纳米空间内,这就是微乳液可以作为纳米反应器的原因。[8]微乳液体系中的界面张力通常约为10-2mN/m。因此,粒子很小,约为

10-100nm,且粒子太小均匀,分散度高.所以,微乳液法是近十儿年来兴起的一

种制备纳米粒子的一种新型方法。且具有实验装置简单,易丁操作,粒度可控等特点,正引起人们的重视。[9]

3.1.2 微乳液法的制备机理

根据各个组分的性质,选择适合的微乳体系配制微乳液,进行沉淀反应。沉淀反应的方式通常有3种:

(1)两份分别增溶有反应物的微乳液混合。[10]

(2)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反应物以水溶液的形式直接加入微乳

液中。[11]

(3)一种反应物在增溶的水核内,另一种反应物为气体。[12]

此外,还有一种新的沉积方法,将硅溶胶引入到微乳液中。[13]此方法操作简单,分离容易,负载完全。同时微乳液与固相溶解及反应的制备方式也取得了较好效果。[14]当纳米催化剂生成后,分离提取的方法很关键。颗粒型载体催化剂与液相的分离比较简单,无载体型催化剂和粉体载体型催化剂与液相的分离则复杂得多。目前主要有沉淀-灼烧法、沉淀-洗涤法、烘干-洗涤法及絮凝-洗涤法。

从微乳液中分离出来的纳米催化剂一般还处在钝态,需要进行焙烧活化。在热处理

过程中,随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变化,催化剂颗粒大小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在适当的温度下热处理纳米催化剂以使其保持良好的颗粒结构、大小及活性。在催化剂热处理过程中升温速率不宜过快,以免有机溶剂的存在而出现积炭。[15]

3.1.3 影响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的因素

影响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的因素主要是:

(1)水核半径。纳米材料的粒径受微乳液水核半径的控制,而水核半径与体系中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及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水核半径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并近似的呈线性关系。[16]

(2) 反应物浓度。适当调节反应物浓度,可使制取粒子的大小受到控制反应物之一过量时,生成较小的粒子。[17]这是由于当反应物之一过剩时,结晶过程比等量反应要快,生成的超细粒子粒径也就偏小。

(3) 盐效应。此可加入一些电解质作为反应的催化剂,比如在水解反应中加入适量的碱,这些物质中的反离子会对形成液滴的表面活性剂产生影响。盐的加

入一般都会减小水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溶性,导致微乳液相图上单相区的缩小,增溶水量减少,液滴中水核半径也相应减小。[18]

(4) 微乳液界面膜强度。如果微乳液界面膜强度较低,水核碰撞时界面膜易被打开,导致不同水核的固体核或纳米粒子之间发生凝并,使纳米粒子的粒径难以控制。因此选择的微乳液体系的界面膜强度要恰当。

除此之外,其它如反应物料种类、表面活性剂种类、反应持续时间、环境温度、化学反应速率、成核速率、微乳液碰撞速率、交换速率、微乳液的pH值等也会对纳米粒子的制备产生影响。[19]

3.2 溶胶-凝胶法

3.2.1 溶胶-凝胶法的简介

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的粒子是固体或者大分子,分散的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

凝胶(Gel)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续的网状骨架,骨架空隙中充有液体或气体,凝胶中分散相的含量很低,一般在1%~3%之间。[20]

典型的凝胶是通过溶胶的胶凝作用得到的,溶胶向凝胶的转变过程可简述为:缩聚反应形成的聚合物或粒子聚集体长大为小粒子簇并逐渐连接为三维网络结构。因此可以凝胶化过程看作是小的粒子簇之间相互连接而成为的连续固体网络,伴随有显著的结构变化和化学变化。

溶胶-凝胶法就是将由合适反应物构成的前驱体溶液均匀混合,经过一系列的水解和缩合(缩聚)反应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溶胶经过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以前驱体为骨架的空间网络,网络中充满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凝胶进一步干燥脱去溶剂得到干凝胶。最后,通过热处理制备所需产物。

3.2.2 溶胶-凝胶法的优缺点

(1)由于溶胶-凝胶法中所用的原料首先被分散到溶剂中而形成低粘度

的溶液,因此,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分子水平的均匀性,在形成凝胶时,反应物之间很可能是在分子水平上被均匀地混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