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初二语文《爱莲说》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爱莲说》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爱莲说》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爱莲说》【我解读】莲花是一种形态美丽、品性高洁的花,深得人们喜爱。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

总之一句话,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

在诸多咏莲诗文中,宋代周敦颐所写的《爱莲说》堪为极品。

全文119字,托物言志,以莲喻人,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与厌恶。

细细品味,《爱莲说》结构严谨,语词凝练,音韵和谐,形象超凡,寓意深远,格调清丽,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可谓文短旨深,形美志洁。

一、婀娜多姿的形象美莲——婀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

周敦颐为何独爱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出了莲花虽身处污泥之中,但却纤尘不染,自然天真,不随世俗、洁身自爱的可贵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茎干的角度写出了莲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贵品质;“香远益清”,从香气角度写出了莲的高洁品质和美名远扬的特性;“亭亭净植”,从体态的角度写出了莲的高洁独立的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了莲的自尊自爱和凛然不可侵犯的个性。

形由神生,神自形显,作者笔下的莲形神兼备,内外一体。

读者读完此文闭上眼,脑中就会出现一池荷花纤尘不染、亭亭玉立的画面,令人赞叹不已。

二、志高行廉的品格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作品所表现的主旨绝非虚无缥缈,而是以“象”为基础的。

“莲,花之君子者也”,而君子乃品德高尚、人格伟大之人也。

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言志,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

据《宋史》记载,周敦颐在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曾与其有着“悍吏”之称的顶头上司王逵据理力争。

因王逵不听,周敦颐就准备弃官而去,并说:“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最终使王逵醒悟过来,从而避免了一桩冤案,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与公平。

黄庭坚曾云,周濂溪“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咏荷诗歌之爱莲说翻译赏析【宋】周敦颐

咏荷诗歌之爱莲说翻译赏析【宋】周敦颐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 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 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 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啊!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 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 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正可与这篇小 品参 照阅读,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饱含激情,由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 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言下虽流露出一种孤 掌难鸣的哀怨,但一语暗讽,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给读者留下联翩的浮想。 《爱莲说》为宋代散文中的上乘之作。不仅思想深刻,情趣健康,其艺术手法亦别具特色。全文仅一百 十九字,内蕴却无比丰富。其中有对芸芸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 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情,而这一切又都为“爱莲”的主旨服务,主题思想十分鲜明。又运用拟人化 手 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备加礼赞,借花喻人,自况自励。对寄“隐逸者”、“富贵者”、 “君 子者”三者对比映衬,以揭示莲、菊、牡丹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为陪衬,以牡丹为反衬,使 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于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对竞名 逐利的世态人情表明了心迹,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写作背景及文体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写作背景及文体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爱莲说》写作背景及文体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

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

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周敦颐的爱莲说

周敦颐的爱莲说

周敦颐的爱莲说
摘要:
1.周敦颐的简介
2.爱莲说的背景
3.爱莲说的主题
4.爱莲说的文化价值
5.爱莲说的影响
正文: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创立了“濂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周敦颐的著作《爱莲说》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以荷花为主题,表达了作者高尚品质和追求的精神境界。

《爱莲说》写于北宋熙宁年间,当时社会风气浮躁,官场腐化严重。

周敦颐因不满时弊,决心洁身自好,追求清白廉洁的生活。

《爱莲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寄托了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爱莲说》的主题是通过对荷花的赞美,抒发作者对高尚品质的景仰和对世俗偏见的反感。

文章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随后详细描绘了荷花的美丽、高洁、清香和不染于泥的特点。

周敦颐将荷花比喻为“花中君子”,表达了自己追求清白、廉洁、高洁的品质。

《爱莲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在文学上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优美的散文佳作。

其次,在思想上,它强调了做人应该具备高尚品质,洁身自
好,不同流合污,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在教育上,《爱莲说》成为后世学子学习散文、修身养性的重要教材。

《爱莲说》的影响力深远。

它不仅对北宋以后的文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近现代,人们仍然以《爱莲说》为楷模,学习周敦颐的高尚品质和精神追求。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及背景介绍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及背景介绍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朝代】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注释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赏析相关内容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初中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6课《爱莲说》创作背景

初中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6课《爱莲说》创作背景

《爱莲说》创作背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人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

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

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

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

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就是作此感叹吧。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23 爱莲说_背景知识

23 爱莲说_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一、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有《周元公集》。

这篇“说”,是他在南康郡(现在江西星子)任职时写的。

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附:周敦颐传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

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日:“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

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日:“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

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以疾求知南康军。

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

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右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二、关于“说”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爱莲说》周敦颐

《爱莲说》周敦颐


体态香气 风 度
花,可爱者甚蕃
陶渊明 爱菊 (正衬) 李唐 爱牡丹 (反衬)
(一般映衬)
隐逸 (鲜)


富贵
(众)

君子 (无)

爱莲

托物
言志
总结课文:
1、文中的“菊”、“牡丹”有什么作用?用 意是什么? 衬托;讽刺逃避现实者和追求富贵者,衬托 莲花品德的高尚与坚贞。 2、“莲”在文中是什么的形象?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 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 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 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解释词语:
可爱者甚蕃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亭亭净植
花之隐逸者 花之君子者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多 污泥 沾染 洗涤 美丽而不庄重 里面 耸立的样子 树立 亲近而不庄重 隐居 品德高尚者 少 应当
理解句子的含义:
生”,谥号“元公”,有《周元公集》。中国宋 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周敦颐著有《周子 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 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 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北宋理学的创始 人。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 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 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 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 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引言概述:《爱莲说》是唐代著名诗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千古名篇,以描绘莲花的妖娆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结构、意境、修辞手法和主题等方面对《爱莲说》进行深入解读。

一、诗歌背景1.1 唐代社会背景: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鼎盛时期,文人雅士云集,诗歌创作达到了巅峰。

1.2 诗人周邦彦背景:周邦彦是唐代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被誉为“莲花诗人”。

1.3 《爱莲说》创作背景:周邦彦在遨游莲花池时受到启示,写下了这首描写莲花之美的诗篇。

二、诗歌结构2.1 诗歌体裁:《爱莲说》是一首七言绝句,每句四个字,共四句。

2.2 压韵结构:每句的韵脚为“安然”、“不同”、“依依”、“翩翩”,形成为了优美的压韵。

2.3 篇章结构:整首诗通过描写莲花的妖娆之美,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感慨。

三、诗歌意境3.1 自然之美:诗中通过描绘莲花的容貌、姿态温和质,表现出莲花的高洁、纯净之美。

3.2 人生感慨:诗人借莲花之美抒发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表达了对纷繁世事的超然态度。

3.3 感情抒发:诗中融入了诗人对莲花的情感,表现出诗人对莲花的爱慕和敬仰之情。

四、诗歌修辞手法4.1 比喻手法:诗中通过将莲花比作仙子,运用比喻手法突出了莲花的高洁和漂亮。

4.2 拟人手法:诗中通过赋予莲花人性化的特征,如“安然”、“不同”,增强了莲花的神奇感和魅力。

4.3 对仗手法:诗中运用对仗手法,如“安然”、“不同”、“依依”、“翩翩”,使诗歌音韵和谐,意境深远。

五、诗歌主题5.1 自然之美:《爱莲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莲花高洁纯净之美的敬仰。

5.2 人生感悟:诗中借莲花之美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纷繁世事的超然态度。

5.3 情感抒发:诗中融入了诗人对莲花的情感,表现出诗人对莲花的爱慕和敬仰之情。

结语:通过对《爱莲说》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诗歌中蕴含的高洁之美和深邃之意,更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和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敬仰。

《爱莲说》教材分析

《爱莲说》教材分析

《爱莲说》教材分析(一)作家及作品1.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本文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补充课文注释:“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

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

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

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

(四)解疑1.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3.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作者介绍

爱莲说作者介绍

爱莲说作者介绍1、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

2、天圣八年(1030年),周敦颐十五岁这一年,父亲因病去世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颐跟着母亲投靠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

3、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

4、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二十四岁,三年守丧期满,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

5、庆历四年(1044年),吏部来分宁考核,周敦颐得到广泛好评,二十八岁的周敦颐开始了他仕途的第一次升迁——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6、庆历四年(1046年),周敦颐在担任荆湖南路郴州郡郴州县县令年期间,最突出的政绩是兴教办学。

一来郴县,周敦颐就在公务之余,利用旧有的县学兴教讲学。

7、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周敦颐从合州(今重庆合川)解职回京,正好遇上回京述职的王安石。

他们相互间仰慕已久,在京城,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周敦颐应邀造访了王安石。

8、王安石对年长自己四岁的周敦颐充满了崇敬,相见恨晚。

以至于周敦颐离开了,他还久久地回味着、感慨着,忘记了睡觉和吃饭。

他们这次的聚会和交谈,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新的思想的启悟。

9、嘉祐八年(1063年)的5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

兴之所致,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

周敦颐一气呵成挥笔而就一篇119字的散文,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说》。

10、熙宁五年(1072年),周敦颐不幸感染了瘴疠,辞官归隐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他将母亲的坟墓也从润州迁来葬在离他居所很近的地方。

他将门前的小溪正式命名为家乡的“濂溪”。

定居于江西庐山濂溪书堂。

11、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中,病死于庐山濂溪书堂,终年57岁。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2、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爱莲说的作者及其背景介绍

爱莲说的作者及其背景介绍

爱莲说的作者及其背景介绍
《爱莲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诗作,也是中国著名
诗人林则徐的代表作之一。

林则徐,字鼎臣,号香山,江苏镇江人,
生于1785年,卒于1850年。

他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
学家和改革家,被誉为“近代名臣”。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擅长文学写作。

他非常重视教育,尤其是诗词的学习和修养,他的诗作以咏史、抒怀、议论社会问题为主题,语言简练却富有力量。

《爱莲说》是林则徐的一首抒发情怀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
重要的地位。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莲花的独特情感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林则徐借莲花的形象传达了自己对内心世界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感
受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意象的美。

林则徐的创作灵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注重儒家的文化
内涵,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个人情感和思考。

他的诗作以情感丰富、
意境深远、意蕴丰富而著称,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美的享受。

林则徐的文学成就不仅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还是一位富有文化
思想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在政治上致力于推进改革和开放,为中国
近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主张对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起来,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著名政治家、改革家。

他的文学作品《爱莲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
情感表达和强烈的美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他在政治和改革方面的贡献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

《爱莲说》写作背景

《爱莲说》写作背景

《爱莲说》写作背景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55岁的周敦颐来到南康(今为江西星⼦县)任南康知军。

他利⽤业余时间遍访了庐⼭⼀带的名寺古迹。

⼀次,在造访庐⼭东林寺时,正值夏末,寺内池塘⾥莲花盛开,满寺飘⾹。

周敦颐顿觉⼼情舒畅,于是周敦颐兴致勃勃,即兴作诗⼀⾸:佛爱吾亦爱,清⾹蝶不偷。

⼀般轻意味,不上美⼈头。

这时的周敦颐对庐⼭充满了赏识喜爱之情。

周敦颐回到南康后,让⼈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取名“爱莲池”。

每当空闲休息时,他或独⾝⼀⼈,或三五好友会于池畔赏花品茶。

此时的周敦颐已经受佛教影响,倾向于认为莲花是⾼洁的象征。

周敦颐虽⾝在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教书治学、著书⽴说、教育弟⼦、提携青年。

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程颐、程颢),就是他⼀⼿培养出来的弟⼦,⽽⼀代⼤儒、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则是⼆程弟⼦,周敦颐的徒孙。

⼀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以病辞官⽽去。

他⼜来到他喜爱的庐⼭,在庐⼭西北麓的莲花峰下,筑“濂溪庄园”定居下来,并同时创办“濂溪书院”,开学讲道,宣传他的理学思想。

在书院周围,莲塘相连,遍种莲花,酷爱莲花的他还在书院内建了⼀座“爱莲堂”,堂前凿有⼀池,⾥⾯种满莲花,取名“莲池”。

在这⾥,周敦颐写下了那篇脍炙⼈⼝的散⽂精品——《爱莲说》。

以莲⽐喻道德⾼尚的⼈。

正是⽂如其⼈,充分表达了周敦颐⼀⽣拒绝官场的同流合污,洁⾝⾃好的⾼尚品德。

周敦颐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直为后来者珍视。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也就是周敦颐辞世六年后,周敦颐的再传弟⼦、正值中年的朱熹竟也调任南康知军。

满怀对祖师周敦颐的仰慕之情,朱熹出资重修爱莲池和爱莲堂,并从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那⼉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刻于⽯碑之上,⽴在池边。

朱熹还为此作诗道:闻道移根⽟井旁,花开⼗⾥不寻常;⽉明露冷⽆⼈见,独为先⽣引兴长。

朱熹以后,爱莲池的名声⽇益远扬,来庐⼭的名⼈,⼤都要来寻访爱莲池,睹物⽽⽣感慨,久久徘徊⽽不愿离去。

《爱莲说》详细解析

《爱莲说》详细解析

爱莲说————宋周敦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盛爱一作:甚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写作背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译文及注释】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人。

是著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很,十分。

《爱莲说》作者、背景、主题【2021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作者、背景、主题【2021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作者、背景、主题【2021部编版七下第16课】【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年),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等。

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背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爱莲说作者写作背景及题解

爱莲说作者写作背景及题解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是一篇议论散文。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罗岩(今江西赣州于都县)时创作的,有诗刻石。

爱莲说:出自《周濂溪集(周元公集)》。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皇帝所赐的称号)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作者: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谥号是周开始的,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

原名敦实。

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写作背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yá]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在千古第一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中有这样的诗句“制芰[jì] (荷出水的荷花)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爱莲说》

《爱莲说》
排比
周敦颐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这种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而且也使得文 章更加生动有力。
对偶
周敦颐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种修辞手法 使得文章更加工整、优美。
结构分析
• 总分总结构:周敦颐在文章中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头先总述了爱莲花的主题,然后分别从语言特色、 修辞手法和结构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再次总结了全文的主题和思想。这种结构形式使得文章更加严 谨、完整。
对后世的影响
01
《爱莲说》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 的。
02
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人生哲学,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
思想思考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爱莲说》所传递的美好品行和道德观念,也成为了中国传统
03
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无数人的思想和行为。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个人观点评价
01
我认为,《爱莲说》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有思想性和哲理的散文。
02
作者周敦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将莲花形象与美好品行和道德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让人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得到了思想的启迪。
03
我特别赞同作者对于美好品行和道德的强调,认为这是人生境界提升的关键所 在。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只关注物质追求而忽视了道德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文学艺术
莲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 素之一,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诗 歌、绘画等领域,成为艺术家们
表达情感和理想的象征。
爱情
莲花在民间传说中与爱情相关联 ,象征着美好纯真的爱情,如梁 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莲花成
为爱情的见证。

爱莲说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爱莲说的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文简,号稽山。

唐代文学家,与白居易、元稹被誉为“唐代三绝”。

他擅长诗文创作,善于用简练的语言、细腻的感情描绘生活的点滴。

其作品主题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宫廷生活、历史典故等,其中以《陋室铭》、《赋得古原草送别》、《竹枝词》、《陋室铭》等作品最为著名。

二、爱莲说的背景爱莲说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唐宣宗大历七年(公元775年),当时,唐代文学迎来了“绝代风华”的黄金时期。

中国的上层文人雅士开始重视精神生活,追求情感的深度和内在的修养。

爱莲说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的,它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态度的独特见解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爱莲说的主题爱莲说的主题是对莲花的赞美和热爱。

在文中,刘禹锡表达了他对莲花的深情厚意,并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感悟。

他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展现了文人雅士追求精神境界和内心世界的意境。

四、爱莲说的内容爱莲说全文以描写莲花的优美形态和高尚品格为主题,包括莲花的花形、花叶、花蕾等方面的描写。

作者以诗意的文字描绘莲花的风姿,表现了莲花纯洁高雅的品格。

他不仅从莲花的外在形态描写,还通过对莲的成长环境及其生命力的赞颂,表现出莲花在污泥中的纯洁和坚毅。

在文章的结尾处,刘禹锡通过莲花的品格来吟咏自己的高尚情操和追求。

五、爱莲说与刘禹锡的人生态度爱莲说突出了刘禹锡的个人情感和人生态度。

作者以莲花来比拟自己对风雅洁白的追求,试图寄托自己的文人情怀。

全文透露出诗人对纯粹美好的向往,展现了他追求高尚品格、超脱尘世的理想和追求,表现了中国文人对纤细质朴的倾慕和追求。

六、爱莲说的艺术特征爱莲说的语言简练明快,行文洗练,结构严谨,语言优美而具有诗意。

刘禹锡用深刻的、质朴的语言描写莲的风姿和品性,充分表现了唐代文人雅士的修养和艺术境界。

七、爱莲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爱莲说以莲花为主题,突出了中国文化中对莲花的喜爱和赞美,反映了中国人对莲的情感寄托和内在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初二语文《爱莲说》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爱莲说》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 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 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

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

淳熙六年(公元1179 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

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

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