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创新探究实验15个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答案解析1.(2018•淄博)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小桶、石块、细线等器材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1)部分实验操作步骤如图所示,遗漏的主要步骤是测量空桶的重力,若将遗漏的步骤标注为D,最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是D、B、A、C(用实验步骤对应的字母表示)。
(2)小明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从表中数据可知石块受到的浮力是0.2N,排开液体的重力是0.2N.小明根据它们的大小关系归纳出了实验结论并准备结束实验,同组的小丽认为实验还没有结束,理由是通过一组数据得出的结论会具有片面性或偶然性,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应该是换用不同液体重新实验。
实验步骤 A B C D弹簧测力计示数/N 1.6 1.8 0.5 0.3(3)实验结束后,小明还想进一步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可取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使其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比较浮力的大小。
【分析】(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在液体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被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要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就要测出物体的浮力,可根据F浮=G﹣F示得出,然后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两者进行比较即可验证。
(2)根据称重法求出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用桶和水的总重力减去桶的重力算出排开水的重力;为了找普遍规律,需要换用不同的液体再次实验;(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要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需要选用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使其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比较浮力的大小。
【解答】解:(1)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需要测出物体排开水的重力,需要先测出空桶的重力,由图示实验可知,实验遗漏的步骤是:测量空桶的重力;实验时,先测出空桶的重力,然后测出物体的重力,再将物体浸在溢水杯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根据F浮=G﹣F示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最后测出小桶和水的总重力,从而测出物体排开水的重力,因此合理的实验步骤是:D、B、A、C;(2)由实验步骤AB可知,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F浮=F B﹣F A=1.8N﹣1.6N=0.2N;由实验步骤CD可知,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F C﹣F D=0.5N﹣0.3N=0.2N;由于只测了一组实验数据,这样得出的结论会具有片面性或偶然性,所以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做完一次实验后,需要换用不同液体重新实验;(3)想进一步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需要选用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物体,使其浸没在同种液体中(保证了液体密度相同、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比较浮力的大小。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答案解析1.(2018•广西)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提出如下猜想猜想1: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猜想2: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猜想3:浮力的人小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猜想4: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1)如图1所示,用手把饮料罐按入水中,饮料料罐浸入水中越深,手会感到越吃力。
这个事实可以支持以上猜想4(选填序号)(2)为了研究猜想1和猜想2,运用了体积相同的A、B、C三个圆柱体,测得重力分别为4N,4.5N和5N.然后进行如图2所示的实验。
①在序号a的实验中物所受的浮力为1N。
②比较序号a,d,e的三次实验,可得出初步结论: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③进一步分析可知: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变的浮力越大;④比较序号a、b、c的三次实验,可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无关。
(3)为了研究猜想3,小明用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分别捏成圆锥体和圆柱体进行如图3所示的实验、由此小明得出的结论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小珍认为这结论不可靠,主要原因是没有控制变量唯一。
【分析】(1)浮力是竖直向上的,根据手的感觉来感知浮力的变化;通过水面的变化来判断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从而提出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的猜想;(2)①根据称量法算出浮力;②③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要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需要控制同一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改变液体的密度,找出符合要求的图即可,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④比较序号为a、b、c的三次实验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变化和变化的因素,得出浮力物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3)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小明同学的方案,即可判断不可靠的原因。
【解答】解:(1)用手把空的饮料罐按入水中,手就会感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越往下按,浮力越大,手会感到越吃力,;空饮料罐向下按入的过程中,水面会升高,空饮料罐排开水的体积比较大;由此得出猜想: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即这个事实可以支持猜想4。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答案解析1.(2018•沈阳)为研究液体内部压强恃点,如图甲所示,小华将透明塑料瓶底部剪去,蒙上橡皮膜并扎紧。
(1)将瓶压入水中,橡皮膜向内凹,如乙图所示,说明水对橡皮膜有压强:将瓶向下压,橡皮膜内凹的程度变大,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2)接着将某液体缓慢倒入瓶中,当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仍向内凹,如丙图所示,说明倒入液体的密度小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的密度。
(3)将甲图中装置倒置,然后在瓶口紧密连接一根无色通明胶管,并灌注红墨水,如丁图所示。
使胶管内液面高于橡皮膜,将塑料瓶橡皮膜的一端朝各个方向放置,橡皮膜都向外凸,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4)使装置保持丁图所示位置不变,在橡皮膜上戳个洞,会有部分液体从洞口流出,最后稳定时,塑料瓶和胶管里的液面相平,此时塑料瓶与胶管构成一个连通器。
【分析】(1)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2)液体压强的大小通过橡皮膜的凹陷程度表现出来,根据p=ρgh分析解答;(3)在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装置是连通器。
【解答】解:(1)将瓶向下压,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橡皮膜内凹的程度越大说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2)根据p=ρgh知,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压强的大小通过橡皮膜的凹陷程度表现出来,当塑料瓶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向内凹,说明向上的水的压强大,故倒入液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3)液体压强的大小通过橡皮膜的凹陷程度表现出来的,所以将塑料瓶橡皮膜的一端朝各个方向放置,橡皮膜都向外凸,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4)使装置保持丁图所示位置不变,在橡皮膜上戳个洞,这样塑料瓶与胶管构成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一个连通器,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在不流动时液面相平。
故答案为:(1)深度;(2)小于;(3)压强;(4)连通器。
中考创新探究实验15个

中考创新探究实验15个一、力学创新探究题1.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可能经历过这样的现象,百米赛跑时,奔跑得越快,我们感到风的阻力越大.于是小明猜想: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于是在一个无风的周末,小明和老师进行了如下实验.小明将如图所示的装置固定在汽车车顶.老师驾驶汽车依次以不同速度匀速在水平面上行驶一段距离,小明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第1题图(1)根据 的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近似等于小车及挡板受到的空气阻力.(2)实验装置中用小车而不用木块,并将其放在表面平滑的车顶,目的是为了减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所受空气阻力越 .若小车运动的速度为10 m/s ,则小车的功率为 W.(4)实验完毕后,小明又进行了新的思考:空中下落的物体速度会增大.那么从足够高的高空下落的雨滴速度会不会一直增大,其所受的空气阻力会不会也一直增大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知道了:若雨滴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小于重力,则雨滴下落速度继续增大;若雨滴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大于重力,则雨滴下落速度减小.请你根据老师的上述指导和本实验结论并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分析:一滴质量为5 g 的雨滴从高空下落时(假设在无风天气,雨滴下落高度足够大),所受到的最大阻力f = N ,此后雨滴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认为运动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还与 有关. 【答案】(1)二力平衡 (2)摩擦力 (3)大 5 (4)0.05 匀速直线运动 (5)物体的形状(其他答案合理均可)【解析】(1)因为汽车匀速运动,所以小车受力平衡,水平方向所受的牵引力与阻力平衡,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近似等于小车及挡板受到的空气阻力;(2)用小车而不用木块的目的是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由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说明汽车所受的阻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为10 m/s 时,测力计的示数为0.5 N ,可知F =f =0.5 N ;则P =W t =Fst =F v =0.5 N ×10 m/s=5 W ;(4)若雨滴所受空气阻力小于重力,则雨滴下落速度继续增大,当雨滴达到一定速度时,阻力等于重力,雨滴所受到的最大阻力为f =G =mg =0.005 kg ×10 N/kg =0.05 N ,雨滴受力平衡,此后雨滴将做匀速直线运动;(5)物体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还与物体的形状等有关(其他答案合理均可).2. 小明在一条细线的一端系一个螺母做成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单摆,小明发现螺母往返摆动过程中,每摆10个来回所用时间几乎相等.于是小明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可能跟螺母摆动的角度θ有关;猜想二:可能跟细线的长度L有关;猜想三:可能跟螺母的质量m有关.【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为验证以上猜想,除了铁架台、细线和螺母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刻度尺、量角器和.(2)小明在不同条件下,测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的一些数据如下表:第2题图①本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W.对比1、2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有关.②对比2、3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该因素(选填“有关”或“无关”).【实验结论】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同一地点的单摆摆动一次的时间t只跟细线的长度L有关,且细线越长,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越W.【评估与交流】实验中,螺母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如何能更准确地测量螺母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W.【拓展应用】摆钟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那么如果家里的摆钟变慢了,要把它调准,我们应将摆钟的摆长调(选填“长”或“短”).【答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秒表(停表)(2)①控制变量法细线长度②无关【实验结论】长【评估与交流】测多次摆动的时间,然后求平均值【拓展应用】短【解析】为验证猜想,除了铁架台、细线和螺母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刻度尺、量角器和秒表(停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本实验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对比1、2两次实验可知,螺母质量和摆动角度相同,但细线长度不同,所以时间不同;对比2、3两次实验,螺母质量和细线长度相同,螺母摆动角度不同,但时间相同,说明与摆动角度无关;(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同一地点的单摆摆动一次的时间t只跟细线的长度L有关,且细线越长,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越长;螺母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测多次摆动的时间,然后求平均值可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摆钟变慢了,说明摆钟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变长了,为了将它调准,应将摆钟的摆长调短.3. 学校举行春季运动会,小明是标枪组的运动员,在练习过程中小明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把标枪掷得远一些,通过练习和观看其他队员的投掷情况,小明做了如下猜想:猜想一:与标枪的质量有关猜想二:与标枪被投掷出去的角度有关猜想三:与标枪有关(请你再提出一种猜想)(1)小明用弹簧玩具枪、小钢球做了一系列实验,小钢球质量分别为m和M,且M>m,弹簧玩具枪压缩弹簧长度的五分之一,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2)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初步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抛射角度为45°时,小钢球被弹出的距离最远.为了使他的结论更加可靠,还需要补充的实验是;从表中数据还能得出的结论有,其他条件相同时,.(3)将弹簧玩具枪压缩弹簧长度的五分之二(在弹性限度内),当小钢球质量为M,发射角为45°时,小钢球被弹出的距离将(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6 m,该实验可以验证小钢球被弹出距离的大小与有关.(4)小钢球被弹出瞬间,弹簧的能转化为小钢球的能.(5)为了在运动会标枪项目中取得好成绩,请你给小明提出合理建议(标枪质量不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被抛出的初速度(2)控制其他条件相同,在45°角附近再找几个角度做实验小钢球质量越大,小钢球被弹出的距离越短(3)大于小钢球被弹出的初速度(4)弹性势动(5)①45°角左右投出标枪②增大投掷标枪的初速度【解析】还能提出的猜想有:标枪投射距离的远近与标枪被抛出的初速度有关;(2)30°、45°、60°之间的跨度较大,无法准确判断是在45°时,小钢球被弹出的距离最远,故应控制其他条件相同,在45°角附近再找几个角度做实验;从表中数据还能得出的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小钢球质量越大,小钢球被弹出的距离越短;(3)将弹簧玩具枪压缩弹簧长度的五分之二时,弹簧所具有的弹性势能变大,将小钢球弹出瞬间,小钢球的动能将增大,故小钢球被弹出的距离将大于1.6 m;该实验可以验证小钢球被弹出距离的大小与小钢球被弹出的初速度有关;(4)小钢球被弹出瞬间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钢球的动能;(5)分析实验数据可以提出的合理建议为:①45°角左右投出标枪;②增大投掷标枪的初速度.4. 小海学习了摩擦力后知道了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教室里拖过地后有位同学差点滑倒,小海想一定是因为地面有水使摩擦力减小了.而小红说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会用手沾一点水,说明水可以增大摩擦力.水到底对摩擦力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于是他们利用一个质量为200 g的砝码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一:探究水对地砖面的影响.实验步骤:①将一块地砖放在水平桌面上,砝码放在地砖上.②将弹簧测力计水平调零后,拉动地砖上的砝码,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拉力大小即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其依据是W.将数据记录在表1中.③用喷壶在地砖表面均匀地喷3下清水后,将砝码放在地砖上,重复上述步骤读出此时拉力大小并记录.④增加喷水量(再喷3下)重复上述步骤读出此时拉力大小并记录.根据表1实验数据,在地砖表面喷水越多,滑动摩擦力越W.表1表2实验二:探究水对木板面(表面没有涂漆)的影响.实验步骤:①将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砝码放在木板上.②将弹簧测力计水平调零后,拉动木板上的砝码,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拉力大小并记录在表2中.③用喷壶在木板表面均匀喷3下清水后,将砝码放在木板上,重复上述步骤读出此时拉力大小并记录.④增加喷水量(再喷3下)重复上述步骤读出此时拉力大小并记录.(1)根据表2中实验数据,在木板表面喷水越多,滑动摩擦力越,砝码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喷水量(选填“成”或“不成”)正比.对比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可以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除了与喷水量多少有关,还与有关.(2)小海经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木板是亲水物质,表面喷水后,水会渗入木板,使木板表面膨胀而对物体的阻碍作用变大.而地砖是疏水性物质,喷水后地砖表面会形成水膜,而地砖本身不变,物块和地砖间的滑动摩擦力因为水的润滑作用而减小.(3)想一想,生活中用湿毛巾垫着更容易拧开瓶盖,说明毛巾是性(选填“亲水”或“疏水”)物质.(4)根据第1、4次实验可以判断出表面干燥的地砖比表面干燥的木板更(选填“光滑”或“粗糙”).【答案】实验一:②二力平衡④小实验二:(1)大不成物质材料(3)亲水(4)光滑【解析】实验一:②由于砝码做匀速直线运动,砝码受到的拉力与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读出的拉力大小即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④根据表1实验数据可知,当喷3下水时,地砖受到的摩擦力为0.4 N ,喷6下水时,受到的摩擦力为0.3 N ,所以说在地砖表面喷水越多,滑动摩擦力越小;实验二:(1)根据表2实验数据可知,当喷3下水时,砝码受到的摩擦力为1.5 N ,喷6下水时,受到的摩擦力为1.7 N ,说明在木板表面喷水越多,滑动摩擦力越大;第6次实验的喷水量是第5次实验喷水量的2倍,但木板受到的摩擦力第6次不是第5次的2倍,说明摩擦力的大小与喷水量不成正比;可以看出摩擦力的大小除了与喷水量多少有关,还与物质材料有关;(3)生活中用湿毛巾垫着更容易拧开瓶盖,说明湿毛巾能增大摩擦力,所以毛巾是亲水性物质;(4)根据第1、4次实验可以判断出表面干燥的地砖表面比表面干燥的木板表面更光滑.二、电学创新探究题 5. 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来探究热敏电阻R T 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已知M 为控温器,电源电压恒为12 V ,R 为电阻箱(一种可以改变并读出阻值的变阻器).第5题图(1)在控温器中应该加入下列哪种液体 . A. 自来水 B. 煤油 C. 食盐溶液(2)当控温器中液体温度为80 ℃,电阻箱阻值为100 Ω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1 A ,则该温度下热敏电阻的阻值为 Ω.(3)依次改变控温器中的液体温度,同时改变电阻箱的阻值,使电流表的示数始终保持在 0.1 A.通过计算得到相关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当温度为50 ℃时,电阻箱阻值为 Ω,(4)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小明用该热敏电阻和电压表制成了一支指针式温度计(电路图如图乙所示).它可以直接在电压表刻度盘上读出相应温度.闭合开关后,小华发现电流表有示数,将电压表依次并在各接线柱之间发现ab 间无示数接ac 、bc 间有示数,此时电路中的故障是 ________________.小华重新正确连接电路后,若想要电压表的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应在原理图乙中 两端接入电压表.A. a 、bB. b 、cC. a 、c 【答案】(1)B (2)20 (3)85 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 (4)定值电阻被短路 A【解析】(1)控温器中导线和热敏电阻组成了电路,因此控温器中的液体应该为绝缘体,应该选择煤油,即选B ;(2)电阻箱两端的电压:U 1=I 1R 1=0.1 A ×100 Ω=10 V ;因为电阻箱和热敏电阻串联,该温度下热敏电阻的阻值:R =U -U 1I 1=12 V -10 V0.1 A =20 Ω;(3)由表格数据可知,当温度为50℃时,热敏电阻的阻值为35 Ω,热敏电阻R T 两端的电压为:U T =I 1R T =0.1 A×35 Ω=3.5 V,则此时电阻箱两端的电压:R′=U-U TI1=12 V-3.5 V0.1 A=85 Ω,从表格数据中可以得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4)闭合开关后,电流表有示数,说明电路为通路,将电压表依次并在各接线柱之间发现接ab间无示数,接ac、bc间有示数,说明ab间被短路,即定值电阻被短路.因为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电压表的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电压表应该并联在定值电阻两端,即选A.6. 人从路灯下通过,会在地上投下影子.影子是光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后,在其背面形成的暗区.当光照强度不同时,影子(暗区)与周围亮区的明暗对比程度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会感觉影子有“浓淡之别”,影子的“浓淡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小明提出了以下猜想:第6题图猜想一:可能与灯的功率有关;猜想二:可能与影子离灯的距离有关;猜想三:可能与人离灯的距离有关.实验方法:在水平桌面上竖立一个不透明的白屏,在屏两侧等距离的位置各固定一根同样的木棒,在屏的两侧各点亮一盏灯,通过一定的方法同时观察屏上的木棒形成的影子的“浓淡程度”.调节一盏灯的位置,当两侧屏上的影子“浓淡程度”一样时,记录灯的功率和灯到屏的距离,分析相关数据,寻找规律.具体实验如下:步骤一:在屏两侧距屏1 m处各点亮一盏25 W灯,观察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相同.步骤二:将右侧25 W灯换成40 W灯,观察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不同.步骤三:保持左侧25 W灯的位置不变,移动右侧40 W灯,直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一样时,记录相关数据.步骤四:将右侧的灯依次换成60 W、100 W、250 W,重复步骤三,实验结果如下:(1)影子的形成是由于.(2)步骤一、二的结果,可以初步认为猜想是正确的.(3)若将一盏40 W的灯接在家庭电路中,灯泡正常工作时,通过灯泡的电流约为A.(结果精确到0.01),此时灯泡电阻为Ω.现有一盏200 W的灯,放在屏右侧距离屏m处,屏上的影子“浓淡程度”会与左侧25 W灯的影子“浓淡程度”相同.(结果精确到0.01)(4)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选填“灯的功率”或“屏上影子离灯的距离”)因素对影子“浓淡程度”影响更大,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2)一(3)0.18 1 210 2.83(4)屏上影子离灯的距离当影子离灯的距离成倍变化时,灯的功率必须成平方倍变化才能保持影子浓淡程度相同【解析】(1)影子是光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后,在其背面形成的暗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2)步骤一和步骤二中由于灯泡的功率发生了变化,所以影子的浓淡程度也发生了变化,则说明影子的浓淡程度与灯的功率有关,可以验证猜想一;(3)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 V,则I=PU=40 W220 V≈0.18 A,此时灯泡的电阻为R=U2P=(220 V)240 W=1 210 Ω;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灯的功率、灯功率的平方、屏上影子离灯的距离及屏上影子离灯的距离的平方都在变大,灯的功率变化倍数等于屏上影子离灯的距离平方数的变化倍数,则换200 W的灯泡时,灯泡的功率为100 W的2倍,则屏上影子离灯距离的平方数也应为100 W的2倍,应为2×4=8,所以屏上影子离灯的距离应为2.83 m(8=22≈2.83);(4)由(3)分析可知,屏上影子离灯的距离成倍数变化时,灯的功率必须成平方倍变化,才能保持影子浓淡程度相同,所以可得屏上影子离灯的距离对影子浓谈程度影响较大.7. 热敏电阻的电阻值与温度有怎样的关系呢?为探究这个问题,甲、乙两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甲组:他们准备了如下实验器材,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右边电路已连接.图1图2第7题图(1)请将热敏电阻正确接入电路.(2)为了使实验正常进行并记录到充分有效的数据,寻找实验规律,本实验(选填“能”或“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热敏电阻,在烧杯中注入适量的煤油而不选自来水,因为它具有的特点,所以适合本实验的设计.乙组:使用如下器材:控温器M ,电源电压(恒为12 V),电阻箱R ,连接电路如图2所示.(3)当控温器中液体温度为80 ℃,电阻箱阻值为100 Ω 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1 A.则该温度下热敏电阻的阻值为 Ω.(4)依次改变控温器中的液体温度,同时改变电阻箱的阻值,使电流表的示数始终保持在0.1 A.通过计算得到相关数据记录如下.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第7题图3(5)如图3为应用热敏电阻实现自动控制的电磁继电器 ,其中R T 是热敏电阻,R 0是滑动变阻器,该装置的工作原理是:随室内温度的升高,热敏电阻的阻值减小,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增大,当电流达到一定值时,衔铁被吸合,右侧空调电路接通,空调开始工作.为了节能,现要将空调启动的温度调高,可以适当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答案】(1)如答图所示答图1(2)不能 不导电 (3)20 Ω (4)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5)右【解析】(1)类比伏安法测电阻,应将热敏电阻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在热敏电阻两端;(2)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热敏电阻,因为直接用酒精灯加热会导致热敏电阻温度变化快,而且不便于测量温度;因热敏电阻需浸在液体中加热,所以在给热敏电阻通电时,应考虑液体的导电性能是否会对实验产生影响,因此宜在烧杯中注入适量的煤油,因为它具有不导电的特点;(3)电路中总电阻R 总=U I =12 V0.1 A =120 Ω,热敏电阻R T =R 总-R 0=120 Ω-100 Ω=20 Ω;(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5)衔铁吸合需要的电流是一定的,即控制电路中的电流不变,要将空调启动的温度调高,则热敏电阻的阻值需减小,由I =UR T +R 0可知,当电源电压一定时,热敏电阻越小,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应越大,即将滑片P适当向右移动.8. 学习了电学知识后小万对水果电池很感兴趣,他发现用不同水果做的水果电池的电压不同,喜欢探究的小万决定“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首先,他对实验结果提出猜想:猜想一:水果电池的电压大小与电极的材料有关;猜想二:水果电池的电压大小与水果的种类有关.第8题图(1)你认为水果电池的电压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作出一个猜想_______.(2)开始实验时,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这个水果电池的正极是__________(选填“A”或”B”),电压表的示数为V,此时电池将能转化为电能.(3)为验证猜想,小万在做实验时,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水果的种类和电极的材料,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取组实验进行比较,通过比较1、2、3、4组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W.(4)我国每年电池消费量达140亿只,有一些城市已设立了废电池收购站,如图乙所示,其主要目的.【答案】(1)水果电池的电压大小可能与两个金属片之间的距离有关(2)A0.08化学(3)1、5(2、6)水果电池的电压大小与水果的种类有关(4)防止电池中的某些物质造成环境污染【解析】(1)据实际可知,我们还能猜想出:水果电池的电压大小可能与两个金属片之间的距离、金属片在水果中的深度等有关;(2)据电压表的使用可知,此时电压表的示数是负数,所以与电压表正接线柱相连的是负极,与电压表负接线柱相连的是正极,故B是电源负极,A是电源的正极;该电压表的分度值为20 mV,指针指到0 mV偏右第4小格处,所以此时的示数是80 mV=0.08 V;此水果电池是将其内部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3)若想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与电极材料的关系,应该控制水果的种类相同,电极的材料不同,故可以选择1、5两次实验或2、6两次实验均可;通过比较1、2、3、4四次实验可知,电极是相同的,但水果的种类不同,水果电池的电压不同,即可得出水果电池的电压与水果的种类有关;(4)电池中含有许多重金属物质,如汞、铅等,如果把废电池四处乱扔,电池外壳锈蚀腐烂后有毒物质会污染环境,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胁,因此设立了废电池收购站.三、磁学创新探究题9. 小刚想探究通电螺线管中插入物体的材料对其磁性强弱有什么影响.他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第9题图(1)保持电流不变,将无磁性、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圆柱形物体分别插入通电螺线管中,用吸引物重的大小来显示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多次实验后,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①从表中数据可得出: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放入会影响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这些物体均含有,而放入几乎不影响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②分析表中数据,发现通电螺线管中插入的物体虽均为导体,但对其磁性强弱影响却不同,据此,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从数据可看出,用吸引物重大小不能显示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微小变化,请你提出一条改进方法:.(2)小刚在实验中还发现:断电后,取出螺线管中的物体,有些仍具有磁性(剩磁),按磁性强弱排序为:铁合金棒2最强、铁合金棒1较强、软铁棒最弱,其余没有磁性.根据以上实验,完成填空:①选用制造永磁体最合适;②电磁铁选用软铁做铁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磁化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等物理知识,设计一个利用蹄形电磁铁给磁性较弱的磁体充磁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软铁棒、铁合金棒1、铁合金棒2(或铁磁性物质)铁铜棒、铝棒、碳棒(或不含铁的物质)②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插入物体的导电性是否有关(其余答案科学合理均可得分)③用铁屑(或大头针)代替重物(2)①铁合金棒2②软铁易磁化且剩磁弱(3)将弱磁性磁体放入蹄形电磁铁的N、S极之间,且异名磁极靠近或接触(其余答案科学合理均可得分)【解析】(1)从题目中的数据记录可知,在通电螺线管中放入软铁棒、铁合金棒1、铁合金棒2时,吸引的物重都不为0,这说明这些物质都会影响通电螺线管的磁性,而放入铜棒、铝棒、碳棒时,吸引的物重为0,这说明放入这些物体后对通电螺线管无影响;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提出猜想,如可提出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插入物体的导电性是否有关等;为准确显示磁性的变化情况,可用轻小的铁磁性物体来代替重物,如大头针、小铁钉等.(2)永磁体要求磁化后能够保留磁性,所以用剩磁最强的铁合金棒2制作永磁体合适;电磁铁要求通电后有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所以电磁铁中应该用剩磁弱的软铁棒合适.(3)可根据磁化的知识来设计方案.10. 磁感应强度B 用来描述磁场的强弱,国际单位是特斯拉,符号“T ”.为了探究电磁铁外轴线上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甲电源电压6 V ,R 为磁感电阻,其阻值随磁感应强度变化的关系图线如图2.第10题图1第10题图2(1)当图乙S 2断开,图甲S 1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mA.闭合S 1和S 2,图乙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右移动,图甲中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减小,说明磁感电阻R 处的磁感应强度B 逐渐 .(2)闭合S 1和S 2,滑片P 不动,沿电磁铁轴线向左移动磁感电阻R ,测出R 离电磁铁左端的距离x 与对应的电流表示数I ,算出R 处磁感应强度B 的数值如下表.请计算x =5 cm 时,B = T.(3)综合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电磁铁外轴线上磁感应强度随电磁铁电流的增大而 ;离电磁铁越远,磁感应强度越 .【答案】(1)60 增大 (2)0.4 (3)增大 小【解析】(1)由题图看出只闭合开关S 1,断开S 2时电阻R 周围无磁场,由图线可看出,磁场强度为0时,R 的阻值为100 Ω,则电路中的电流为I =U R = 6 V 100 Ω=0.06 A =60 mA ,。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一一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答案解析1.(2018.绥化)如图所示为小斌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
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1)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E入射时,在纸板F上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2)小斌想要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接下来的操作是以法线ON 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3)他让一束光线沿着B。
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线沿着0A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对于每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而言,反射光线是唯一的。
【分析】(1)实验过程中法线要与平面镜垂直;(2)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看能不能看见反射光线;(3)让光线逆着0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0A方向射出告诉的信息,可以得到此题的答案;(4)对于于每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而言,都有唯一的反射光线与之对应。
【解答】解:(1)法线在纸板上,法线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镜面的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2)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纸板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存在,只有在E,F板在同一平面上时,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则证明了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0射到0点,反射光线将沿图中的0A方向射出,这说明光路是可逆的;(4)每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有唯一的反射光线。
故答案为:(1)不能;(2)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不能;(3)可逆;(4)反射。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光的反射的实验。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过程中光路可逆。
8.(2018.乌鲁木齐)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硬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右侧纸板可绕ON转动。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答案解析1.(2018•包头)在研究“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实验中,将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钢球摆到竖直位置时,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
实验次数钢球质量m/g 钢球下摆高度h/cm 木块滑行距离s/cm1 20 30 352 40 30 653 60 30(1)本实验使钢球获得动能的操作方法是将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2)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实验中控制了速度相同,从而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3)第1次实验时若不考虑能量损失,钢球对木块最多可做0.06J的功;第3次实验时,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无法记录数据,需要重做第三次实验,甲同学建议换用同样较长的木板,乙同学建议换一个较大的木块,丙同学建议降低钢球下摆的高度,你认为应当采用甲同学的建议。
(4)由上述实验数据和现象可得出结论: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分析】(1)让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使钢球获得动能;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若物体做的功越多就说明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和速度,在研究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速度相同是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3)根据W=mgh可求;由图知是控制速度相同时,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动能的大小通过木块移动距离的大小表现出来的;(4)运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数据得出结论。
【解答】解:(1)让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使钢球获得动能;钢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钢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来体现出来的,木块运动的距离越长,就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2)让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释放,使小球到达最底端的速度相同,从而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3)第1次实验时若不考虑能量损失,钢球对木块最多可做的功:W=mgh=0.02kg×10N/kg×0.3m=0.06J;上面的两次实验是在速度一定时,改变物体的质量,探究动能的大小,动能的大小通过木块移动距离的大小表现出来的,因此改变木板的长度,应采用甲的建议;(4)有表中的数据知: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2019年中考物理真题集锦——专题十五:凸透镜成像规律【含答案】

2019年中考物理真题集锦——专题十五:凸透镜成像规律1.(2019福建,2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需要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置于中间位置的应是o(2)调节好装置,将蜡烛放在2倍焦距之外时,光屏上能成(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像(选填“实”或“虚”)。
生活中常用的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制作的。
(3)将蜡烛移至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某处,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若烛焰中心下降lcm,光屏上的像会移动(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的距离1c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2019北京,31)某同学在做光学实验时,他先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A两侧,蜡烛放置在20cm刻度线处,如图所示。
左右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1)上述光屏上所成的像是(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2)将透镜B放在凸透镜A与光屏之间某处(图中未画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A的方向移动,光屏上又呈现烛焰清晰的像,这说明透镜B对光线有(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透镜B能用来矫正(选填“近视眼”成“远视眼”)。
3.(2019宁夏,19)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1)蜡烛在2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烛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________的(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倒立的像,生活中________(填光学仪器)利用此成像特点制成;(2)在上一步找到清晰的像后,保持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将透镜换为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光屏应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________(与上次成像相比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的像。
4.(2019攀枝花,27)如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情景。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命题点2.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①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②电压表、电流表量程选择;③电压表、电流表连接正确;④滑动变阻器的接法正确)3.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调至阻值最大位置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①调节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②保护电路)5.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6.实验方法一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控制电压表示数不变,该实验是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实现的)7.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并用I-R的图象描述8.电路故障分析9.更换不同电阻多次测量的目的(使得出的规律具有普遍性)10.实验结论: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典题欣赏:1.(2018•黔南州)在探究“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设计的电路如图甲所示。
(1)请根据图甲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所示实物连接成完整电路(导线不允许交叉)。
(2)连接好电路,发现电流表没有示数,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示数始终接近电源电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3)排除电路故障后进行实验,多次改变R的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示数保持不变。
若电压表示数偏小,则应将滑动变阻器向(选填“左”或“右”)滑动实验数据记录如表,其中第5次实验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其读数为A。
实验次数 1 2 3 4 5电阻R/Ω 5 10 15 20 25电流I/A 0.6 0.3 0.2 0.15(4)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实验结论是:。
2.(2018•长沙)小明用如图所示的电路做“探究一定电压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时,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为2V不变,多次更换定值电阻进行实验,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电源(3节新干电池串联)、电流表、电压表各一个,开关一个,五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20Ω,25Ω),一个滑动变阻器(规格为“25Ω 1.5A“),导线若干。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命题点1.主要的实验器材(刻度尺,玻璃板,大小相同的蜡烛)2.实验环境的要求(较暗的环境,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玻璃透明,易于确定像的位置)4.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5.选择薄玻璃板的原因(太厚了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会成像,会产生重影)6.选大小相同的蜡烛(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7.玻璃板放置要求(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8.观察平面镜所成的像时眼睛的位置(在物体同侧)9.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10.像与物不能重合的原因(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11.实验结论的总结12.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13. 多次实验的目的(寻找普遍规律)14.实验结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与像大小相等、成虚像典题欣赏:1.(2018•聊城)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2.(2018•沈阳)如图所示,小华在检查视力时,发现视力表在自己头部的后上方,她识别的是对面镜子里视力表的像。
检查后,小华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帮助下,完了如下探究实验:(1)如图乙所示,小华在水平桌面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答案解析1.(2018•绥化)如图所示为小斌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
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1)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E入射时,在纸板F上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2)小斌想要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接下来的操作是以法线ON 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3)他让一束光线沿着B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对于每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而言,反射光线是唯一的。
【分析】(1)实验过程中法线要与平面镜垂直;(2)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看能不能看见反射光线;(3)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告诉的信息,可以得到此题的答案;(4)对于于每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而言,都有唯一的反射光线与之对应。
【解答】解:(1)法线在纸板上,法线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镜面的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2)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纸板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存在,只有在E,F板在同一平面上时,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则证明了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反射光线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光路是可逆的;(4)每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有唯一的反射光线。
故答案为:(1)不能;(2)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不能;(3)可逆;(4)反射。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光的反射的实验。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过程中光路可逆。
8.(2018•乌鲁木齐)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硬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右侧纸板可绕ON转动。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命题点1.实验中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自由下滑(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2.实验中不断改变水平面的材料的目的(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从而改变小车所受阻力的大小)3.实验方法(1)转换法(通过观察小车在不同水平面移动的距离,比较小车所受阻力的大小)(2)控制变量法(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3)推理法(若小车不受阻力,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4.小车下滑到水平面时,能继续运动(小车具有惯性)5.小车最终停下(小车受到阻力作用)6.小车在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7.实验结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典题欣赏:1.(2018•眉山)如图所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观察将毛巾、棉布分别铺在水平木板上和只有木板的三种情况下,让小车分别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研究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
(1)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速度大小(填“相等”或“不相等”)。
(2)实验中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是通过改变来实现的。
(3)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近;在棉布表面滑行的距离较远;在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远。
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填“快”或“慢”)。
(4)推理: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直到变为零,它将做。
(5)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以牛顿第一定律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但是通过符合逻辑的得出的正确结论。
(6)牛顿第一定律告诉了我们物体的运动(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不变的性质。
2.(2018•无锡)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过程中(1)需将小车从斜面的高度处静止释放,比较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支持面上运动的。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答案解析1.(2018•黔南州)在探究“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设计的电路如图甲所示。
(1)请根据图甲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所示实物连接成完整电路(导线不允许交叉)。
(2)连接好电路,发现电流表没有示数,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示数始终接近电源电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电阻断路。
(3)排除电路故障后进行实验,多次改变R的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示数保持不变。
若电压表示数偏小,则应将滑动变阻器向右(选填“左”或“右”)滑动实验数据记录如表,其中第5次实验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其读数为0.12A。
实验次数 1 2 3 4 5电阻R/Ω 5 10 15 20 25电流I/A 0.6 0.3 0.2 0.15(4)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实验结论是:电阻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值成反比。
【分析】(1)根据图甲,将电压表与电阻并联;(2)若电流表示数为0,说明电路可能断路;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说明电压表与电源连通,则与电压表并联的支路以外的电路是完好的,则与电压表并联的电路断路了;(3)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和分压原理分析;根据电流表选用的量程确定分度值读数;(4)横向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解答】解:(1)根据图甲,将电压表与电阻并联,如下所示:(2)经分析,连接好电路,发现电流表没有示数,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示数始终接近电源电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电阻断路;(3)若电压表示数偏小,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即变阻器分得的电压过大,由分压原理,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过大,故应将滑动变阻器向右滑动,以减小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从而增大电压表示数;其中第5次实验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电流表选用小量程,分度值为0.02A,其读数为0.12A;(4)横向分析表中数据,电阻为原来的几倍,通过的电流为原来的几分之一,故得出的结论是:电阻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值成反比。
物理创新实验100例

物理创新实验100例以下是50个物理创新实验,供参考:1.静电悬浮球:使用静电原理,将小球悬浮在空中。
2.热传导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加热时热量传递的速度,探究热传导的规律。
3.光的折射实验:通过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4.摩擦力实验:通过测量不同表面粗糙度的物体在不同接触面上的摩擦力,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5.共振摆实验:通过观察不同频率的振动对摆动周期的影响,探究共振现象。
6.声速测量实验:通过测量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探究声速与介质的关系。
7.电磁感应实验:通过观察磁场变化时产生的感应电流,探究电磁感应的原理。
8.霍尔效应实验:通过观察磁场中导体内部的霍尔电压,探究霍尔效应的原理。
9.表面张力实验:通过观察液体表面在不同情况下的张力现象,探究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
10.压强实验:通过观察不同高度水柱产生的压强,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11.热辐射实验: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物体辐射的热量,探究热辐射的规律。
12.电流的热效应实验:通过观察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探究电流热效应的规律。
13.电磁波实验:通过观察电磁波的传播和干涉衍射等现象,探究电磁波的性质。
14.光的干涉实验:通过观察光波的干涉现象,探究光的波动性。
15.光纤通信实验:通过传输不同频率的光信号,探究光纤通信的原理和技术。
16.电阻测量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电阻值,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
17.电容测量实验:通过测量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探究电容器的电容值与其结构的关系。
18.磁悬浮实验:通过磁力排斥原理,将物体悬浮在空中。
19.光的衍射实验:通过观察光波经过障碍物时的衍射现象,探究光的波动性。
20.光的偏振实验:通过观察光波的偏振现象,探究光的波动性。
21.量子纠缠实验:通过观察两个粒子之间的纠缠关系,探究量子力学的神奇现象。
22.超导现象实验:通过观察超导材料在低温下的特殊性质,探究超导现象的原理。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答案解析1.(2018•黔南州)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蜡烛恰能在光屏成清晰的像,所成像的特征是倒立放大的实像(选填“正立倒立”、“放大缩小”或“实像/虚像”)。
(2)该小组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乙),则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3)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中间,给凸透镜带上近视镜,则将光屏向右(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仍可能出现清晰的像。
【分析】(1)凸透镜成像像距大,像大,物距大,物大;(2)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3)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呈在视网膜上。
当去掉凹透镜,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光屏向凸透镜方向移动。
【解答】解:(1)由甲图可知此时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像距大于物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由乙图可知当u=v=20cm时成等大的实像,此时u=2f=20cm,故f=10cm;(3)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戴上近视眼镜时”光线会延迟会聚成像,像距增大,光屏应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实像。
故答案为:(1)倒立放大的实像;(2)10;(3)右。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近视镜对光线的作用。
2.(2018•荆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了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它们中心在一高度上。
(1)如图甲,当他将蜡烛、光屏位置固定后,左右移动透镜,发透镜在①②两个位置时,屏上都能得到倒立的像,则镜在①位置相比在②位置时,所上得到的像较小(选填“较大”或“较小”)。
(2)当他将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固定后,发现无论怎么移动蜡烛,在屏上都不能得到像(光具座足够长),为了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他应将凸透镜远离(选填“靠近”或“远离”)光屏移动一些。
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专题训练——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专题(word版含答案)

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专题训练——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专题1.(2019宁夏,20)小红用弹簧测力计、铁圆柱体、两个相同的大烧杯做“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其实验步骤和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铁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为________N。
(2)由甲、乙、丁图可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甲、丁、戊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请你添加合适的物体设计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是否有关,请写出你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9齐齐哈尔,25)弹簧测力计是我们在许多力学实验中常用的测量工具,让我们利用它来探究力学中蕴含的奥秘吧!(1)小聪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过程如图一所示。
①在图一甲中测量物体重力前应先明确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
②分析图一中实验数据可知,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N。
③比较图一中甲、乙、丙三次的实验数据,可知浮力的大小与有关。
④小聪通过数据还计算出了物体A的体积为m3,A的密度为kg/m3。
(2)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装置如图二所示①实验中为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应使其做运动。
②比较A、B两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得出结是:滑动摩擦力越大。
利用此结论,如果要在拔河比赛中获胜应选用图三中类型的鞋(填字母)。
③小明利用图C继续进行探究时,突然拉动下面木块,观察到上面的小木块向后倾倒,则上面小木块受到摩擦力的方向是向(选填“前”或“后”)的。
3.(2019鸡西,29)为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高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请依据实验回答:①比较b,c两图可知,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答案解析1.(2018•安徽)利用如图a所示的电路,可以研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跟加在它两端电压的关系。
实验中使用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
(1)请按照图a,将图b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2)闭合开关S,当滑片从滑动变阻器的一端向另一端移动时,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连续发生变化,于是可得到多组测量值(U,I),根据测量值画出小灯泡的I﹣U图象如图c所示。
从图象可以发现;随着小灯泡两端电压从0逐渐增大(不大于额定电压),其灯丝的电阻值不断增大(选填“不断增大”,“保持不变”或“不断减小”);(3)在图a中,闭合开关,将片P从A端向B端移动。
在此过程中,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不断变大(选填“不断变大”,“保持不变”或“不断变小”)(4)考虑到电压表的电阻对电路的影响,每次电流表的示数比测量时通过小灯泡的实际电流偏大(选填“偏大”或“偏小”)。
【分析】(1)根据灯的额定电压确定电压表选用小量程与灯并联;(2)由图c知,当电压为0.25V、1.0V、2.0V时,对应的电流大小分别为0.1A、0.3A、0.45A,由欧姆定律R=分别求出对应的电阻大小分析回答;(3)在图a中,灯与变阻器PA部分并联后与变阻器的PB部分串联,闭合开关,将片P从A端向B端移动,判断PA部分电阻变化,根据并联电阻的规律得出并联部分的电阻变化,由分压原理确定并联部分的电压变化,即灯的电压变化;(4)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分析。
【解答】解:(1)灯的额定电压为2.5V,故电压表选用小量程与灯并联,如下所示:(2)由图c知,当电压为0.25V、1.0V、2.0V时,对应的电流大小分别为0.1A、0.3A、0.45A,由欧姆定律R=,对应的电阻大小分别为:2.5Ω、3.3Ω、4.4Ω,故灯丝的电阻值不断增大;(3)在图a中,灯与变阻器PA部分并联后与变阻器的PB部分串联,闭合开关,将片P从A端向B端移动。
中考必备15个初中物理常考实验

中考必备15个初中物理常考实验力学部分常考实验实验一:天平测量【实验器材】天平(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
(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 物=m 砝+m 游)【实验记录】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实验二:弹簧测力计测力【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实验步骤】测量前: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
(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0~5 N,最小分度值是 0.2 N。
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8 N。
实验三: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实验步骤】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 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 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 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F1-F2)。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 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
(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实验四:测定物质的密度(1)测定固体的密度【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 48.0 g。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 20 ml。
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得石块的体积为cm 3 。
专题12初中物理十五个重点学生实验-上海市2019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冲刺(解析版)

专题 12 初中物理十五个要点学生实验初中物理依如实验种类可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直接丈量性实验实验一用天平测质量实验二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实验三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第二部分仪器的使用实验四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第三部分间接丈量性实验实验五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六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七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第四部分考证性实验实验八考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九考证凸面镜成像规律第五部分研究性实验实验十研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十一研究二力均衡条件实验十二研究杠杆均衡条件实验十三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跟哪些要素有关实验十四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十五研究平面镜成像特色第一部分直接丈量性实验实验一用天平测质量【实验目的】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实验器械】天平(砝码)、待测物体。
【实验步骤】(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头的橡皮垫圈。
( 2)把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
(3)调理两头的均衡螺母,直至指针指在分度板中央,天平横梁水均匀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从头水均匀衡。
(加减砝码或挪动游码)(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 =砝码质量 +游码示数( m 物=m 砝 +m 游)。
【实验记录】如图 3 所示,物体质量 22g。
练习 1.某小组同学用天平测不规则物体的质量。
丈量前将标尺上的游码归零后,发现如图 1 所示的现象,则应向调理均衡螺母(选填“左”或“右”),使横梁水均匀衡。
丈量过程中,该小组的同学加减砝码都不能使天平达到均衡,若出现图 2 所示的现象,则应,直至天均匀衡。
【答案】右;挪动游码。
实验二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器械】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等。
【实验步骤】(1) 达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沿力的方向调零)。
(2)察看弹簧测力计的丈量范围(量程)和最小分度值。
( 3)丈量时拉力方向应沿弹簧伸长的方向。
【实验记录】练习 2.如图 4(a)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_________牛,最小分度值为 _________牛,指针所指的示数 _____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探究实验15个
一、力学创新探究题
1.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可能经历过这样的现象,百米赛跑时,奔跑得越快,我们感到风的阻力越大.于是小明猜想: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于是在一个无风的周末,小明和老师进行了如下实验.
小明将如图所示的装置固定在汽车车顶.老师驾驶汽车依次以不同速度匀速在水平面上行驶一段距离,小明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第1题图 小车速度v /(m·s -1)
5 10 15 20 弹簧测力计示数F /N 0.1 0.5 1.1 1.9
(1)根据的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近似等于小车及挡板受到的空气阻力.
(2)实验装置中用小车而不用木块,并将其放在表面平滑的车顶,目的是为了减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所受空气阻力越.若小车运动的速度为10 m/s ,则小车的功率为W.
(4)实验完毕后,小明又进行了新的思考:空中下落的物体速度会增大.那么从足够高的高空下落的雨滴速度会不会一直增大,其所受的空气阻力会不会也一直增大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知道了:若雨滴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小于重力,则雨滴下落速度继续增大;若雨滴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大于重力,则雨滴下落速度减小.
请你根据老师的上述指导和本实验结论并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分析:一滴质量为5 g 的雨滴从高空下落时(假设在无风天气,雨滴下落高度足够大),所受到的最大阻力f =N ,此后雨滴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运动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还与有关.
【答案】(1)二力平衡 (2)摩擦力 (3)大 5 (4)0.05 匀速直线运动 (5)物体的形状(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解析】(1)因为汽车匀速运动,所以小车受力平衡,水平方向所受的牵引力与阻力平衡,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近似等于小车及挡板受到的空气阻力;(2)用小车而不用木块的目的是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由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说明汽车所受的阻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为10 m/s 时,测力计的示数为0.5 N ,可知F =f =0.5 N ;则P =W t =Fs t
=Fv =0.5 N×10 m/s =5 W ;(4)若雨滴所受空气阻力小于重力,则雨滴下落速度继续增大,当雨滴达到一定速度时,阻力等于重力,雨滴所受到的最大阻力为f =G =mg =0.005 kg×10 N/kg=0.05 N ,雨滴受力平衡,此后雨滴将做匀速直线运动;(5)物体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还与物体的形状等有关(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2. 小明在一条细线的一端系一个螺母做成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单摆,小明发现螺母往返摆动过程中,每摆10个来回所用时间几乎相等.于是小明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 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可能跟螺母摆动的角度θ有关;
猜想二:可能跟细线的长度L有关;
猜想三:可能跟螺母的质量m有关.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为验证以上猜想,除了铁架台、细线和螺母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刻度尺、量角器和.
(2)小明在不同条件下,测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的一些数据如下表:
序号细线长
度L/cm
螺母的质
量m/g
螺母摆动的
角度θ/°
螺母来回摆动
一次的时间t/s
1 100 10 3 2.0
2 140 10
3 2.4
3 140 10 5 2.4
4 100 1
5 3 2.0
①本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W.对比1、2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有关.
②对比2、3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该因素(选填“有关”或“无关”).
【实验结论】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同一地点的单摆摆动一次的时间t只跟细线的长度L有关,且细线越长,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越W.
【评估与交流】实验中,螺母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如何能更准确地测量螺母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W.
【拓展应用】摆钟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那么如果家里的摆钟变慢了,要把它调准,我们应将摆钟的摆长调(选填“长”或“短”).
【答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秒表(停表) (2)①控制变量法细线长度②无关【实验结论】长【评估与交流】测多次摆动的时间,然后求平均值【拓展应用】短【解析】为验证猜想,除了铁架台、细线和螺母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刻度尺、量角器和秒表(停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本实验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对比1、2两次实验可知,螺母质量和摆动角度相同,但细线长度不同,所以时间不同;对比2、3两次实验,螺母质量和细线长度相同,螺母摆动角度不同,但时间相同,说明与摆动角度无关;(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同一地点的单摆摆动一次的时间t只跟细线的长度L有关,且细线越长,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越长;螺母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测多次摆动的时间,然后求平均值可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摆钟变慢了,说明摆钟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变长了,为了将它调准,应将摆钟的摆长调短.
3. 学校举行春季运动会,小明是标枪组的运动员,在练习过程中小明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把标枪掷得远一些,通过练习和观看其他队员的投掷情况,小明做了如下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