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鱼我所欲也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划分文章的段落大意。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 开头到“舍 生取义者 也”)
运用比喻论 证的方法引 出本文的中 心论点。
第二层(从“生, 第三层(非独贤
亦我所欲也”到 者有是心也,人
“事故所而有神 皆有之,贤者能
与死者”)
勿丧耳。)
对论点进行 具体的分析 与阐述。
进一步指出,其 实人人都有向善 之心,之所以只 有“贤者”才能 做到“舍生取义” 是因为“贤者” 能够保有“本心” 而已。
相关常识
四书:《大学》、《中庸》、 《孟子》、《论语》。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即《周易》、《尚书》、《诗经》、 《礼记》、《春秋》。
字词注音
苟得(gǒu) 所恶( wù ) 一豆羹(gēng) 箪( dān ) 蹴尔( cù )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题解
这是一个判断句。“鱼”是主语, “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 构“所欲”的定语。全句意为:鱼 是我所喜欢的。作者主要借《鱼我 所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 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 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 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 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 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 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 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 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 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名词,恩惠,在 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省略句: (我)乡为(礼仪)身死而不受(施舍)
(省略主语“我”,“为”后面省略介词宾语 “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
整体感知
概括本文大意。
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 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并说出运用这些修辞的好处?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以“鱼”喻 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揭示出“生” 与“义”的价值区别。
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并说出运用这些修辞的好处?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 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深层分析, 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合作探究
你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 的思想内容?
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 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就有积极作用个, 对后市文官武将,乃至老百姓的精神修养独 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 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 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 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第19课 鱼我欲也
《孟 子》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有一期专 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 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 她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 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的时候可能就会 随时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 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 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 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 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合作探究
你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 的思想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 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 主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 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 益。在当今社会,买你对你越来越多的诱 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做出 正确的抉择。
本文中所说的“失其本心”中的“本心” 指的是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 产生于“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 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精读课文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 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 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 耻,“不辩礼仪”而受”“万钟”,则 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 的。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 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 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 的品德。
精读课文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引 出这一论点的?有什么好处?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 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 “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 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 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 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
(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一词多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代词,这种)
是亦不可已乎
(名词,这种做法)
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却)
一词多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
于wk.baidu.com
(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 介词,对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语气助词,通“欤”)
呼尔而与之
(动词,给)
词类活用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 子孔伋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 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后称为“亚圣”。他继承和发 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 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 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 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 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辩”通“辨”,辨别。)
通假字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 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古今异义
1. 一豆羹
(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好处;今义:增多。)
3.是亦不可以已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