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ydrocarbon Machine -生油机器
F.F. Meissner (1984) 强调生烃灶作为“生油机器”的核心 强调成藏要素在三度空间有机联系对油气聚集的重要性
Independent Petroliferous System -独立含油气系统
G. Ulmishek(1986) 指出油气生成、运聚、成藏的独立性 强调含油气系统在资源评价和预测中的地位
建立储集岩-油源 岩之间映射关系 生油洼陷/生油岩 相带空间叠置关系
油(气)-源对比
多 源 多 期 复 合 含 油 气 系 统
源-储之间 映射关系 含油气系统划分 含油气系统评价 含油气系统选择 油气成藏模式 油气分布规律 油气勘探方向
生油岩分布
原型盆地分析,有机岩相 带制图,源岩叠合关系
储集岩发育 关键时刻确定 圈闭形成 油气运聚 含油气系统演化 油气分布预测
油气成藏系统— 在含油气系统内或之间的一个
藏
油气运移、聚集的相对独立单 元。它包括同一运聚系统内有 效烃源岩及与其相关的油气藏 以及油气藏形成所需要的一切 地质要素和作用。
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系统关系示意图
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的基本原则
• 油气成藏系统是以藏为核心,或以控制油气运移指向的正向构造单元 为核心。在纵向上以区域性稳定分布的盖层为封隔层;在平面上由向斜 轴线或流体高势分界线及封堵面(封闭性大断层或盆地边界)分开。
储集层段的关系
储层地球化学储层 成岩分析,储层评价
多少个关键时期? 几个主要运聚期
几个圈闭形成 与改造期
成藏期次分析,每一个 成藏期油气运聚格局 每一个关键时刻的含 油气系统划分和演化
热成熟史分析
古构造分析 流体势演化分析 古构造分析 含油气系统制图 成藏过程分析 叠加制图技术
含油气系统时空 复合的关系
(3)
储集岩描述:
包括储层类型及空间分布,储集性能及 影响因素;有利储集层段、成岩作用及储层 地球化学作用等;储集体预测、建模及评价 。
(4)盖层描述: 盖层决定一个含油气系统的有效边界 。描述包括盖层层位、岩石类型及空间展 布;盖层的厚度及封盖能力
(5)上覆岩层描述: 包括主要层位及岩性,厚度及空间 展布;不整合次数、剥蚀厚度、时间及 范围等
• 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及评价方法 • 研究内容: • 1.基本要素的描述
• 包括:有效烃源岩、输导层、储集层、盖层、 上覆岩层
• 2.地质作用过程的描述
• 包括: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和圈闭形成 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静态地质要素的描述
包括有效烃源岩、输导层、储集层、盖层。
(1) 烃源岩描述: 有效烃源岩是指特定时期内已经或正在生成油 气的烃源岩。 成熟烃源岩的描述可以抽象为层段、有机岩相 带、范围、潜力与时刻的确定。即包括:烃源 岩的展布、有效分布和关键层段;烃源岩的质 量及其平面变化;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及其生 、排烃量;油(气)源对比等。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含油气系统是指一个与有效生烃灶相联系 的、由其中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形 成的天然流体系统,包括由该生烃灶形成的 所有油气藏以及形成这些油气藏所必不可少 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过程。
• 含油气系统与其它油气地质单元的关系: • 含油气系统是介于含油气盆地和含油
气区带之间的一个油气地质单元。它具
(3)油气聚集
包括油气运移汇聚区生储盖组合、油 气汇聚量、运聚期与持续时间的分析
(4)圈闭的形成:
主要是对有效捕集油气目标的分析 ,包括圈闭类型,构成(生储盖组合与储 集空间)与分类分布的图件,构造圈闭形 成期与有效圈闭分析,以及近源非构造圈 闭的描述与图件等。
• 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及评价方法 • 主要描述图件: • 含油气系统的主要描述图件(四图): 含油气系统埋藏史图、含油气系统平面 展布图、含油气系统剖面图,含油气系 统事件图。 • 关键时刻(Critical moment):是指含油 气系统中大部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 时间。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Petroleum System -含油气系统
Magoon 和Dow(1994) 只适合于简单含油气系统 强调“源 藏”的一次过程
Total Petroleum System -总含油气系统
R.M. Pollastro(1999) 已注意到油气混源、多个生烃灶、多阶段生烃等现象 强调不同含油气系统之间可出现多种相关性
(2)输导层分析 输导层是将油气从生烃区输送至聚集地的中间 桥梁,决定了流体运移的轨迹和目的地。 输导体系:含油气系统中所有运移通道(输导层 、断层、裂缝、不整合面等)及其相关围岩的总 和。
输导层的研究可归纳为“层、面、网”的描述, 包括:关键时刻前后烃源岩顶或输导层的古构造 形态;输导层岩性与岩相平面分布与关键时刻前 后所处的岩相划分;关键时刻前后应力场与断裂 组合;关键时刻前后与断层连接的不整合面的起 伏形态。
含油气系统评价思路
筛选出所有关键时刻,并确定其性质(成 藏、破坏、调整) 按照由早晚时序,站在关键时刻看油气 生、运、聚、散、调整的全过程 依据需要,确定成图内容详略 按“六定”步骤评价系统,图件强调工业 化
“六定”方法实例分析(据赵文智)
定源—质量、层段、空间分布 定期—关键时刻与次数 定向—主要油气资源的去向 定界—运聚单元与系统的边界 定量—油气资源总量与空间分布 定级—不同目标含油把握性、潜力、分级
2.地质作用过程描述
(1)油气生成过程:
它是对有效生油岩从进入门限开始到生烃 结束全过程进行恢复的描述:生烃关键时刻、有 效源岩展布、生烃持续时间和生烃总量。
(2)油气运移过程
探讨源岩生成的油气排出,进入输导层 至发生聚集之前的过程。包括初次运移与 二次运移两个环节,可概括为运移动力、 运移量、路径与方向的描述。
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和类型
简单含油气系统 复合含油气系统
简单含油气系统
烃源灶 — 单灶 油气成藏过程 — 油气大量生成、
运移和聚集过程基本上一次完成
关键时刻 — 一个 油气分布 — 遵从“源控论” 实例:松辽盆地白垩系、鄂尔多斯
中生界
复合含油气系统
定 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油气系统在其形成过程中共享 某些成藏地质条件,如共同的运移通道、储集层、聚 集区带和区域性盖层,形成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含油 气系统组成的复合含油气系统。
定界—运聚单元与系统边界
油气运聚单元(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Unit)
——由一组油气运移汇聚流线确定的,并由油气运移分隔槽与油气运移 最大空间外边界圈定的、可供发生油气运移和聚集全过程的三维地质单元, 介于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组合之间
——同一系统有多个运聚单元;不同运聚单元油气资源丰度和总量不同
有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也具有一定的 演化时间。
油气地质系统及其组成单元图
油气域 油气区 含油气盆地
生成子系统 含油气系统 运移子系统
聚集子系统
区带 勘探目标
沉积盆地 含油气系统 勘探区带 勘探目标
油气调查的四个层次
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和类型 •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关键是识别有效源岩 体,即在关键时刻生成和排出石油的源岩 连续体。 • 含油气系统的划分依据是有效源岩体, 存在几个有效源岩体,就有几个含油气 系统。
烃源灶 —— 多个烃源灶在空间上相互叠置
基 本 特 征
关键时刻 —— 多个(多期生烃、成藏、调整与改造) 独立性 —— 不同生烃灶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含油气系统 复合性 ——不同系统之间共享部份成藏要素与油气聚集空间
油气资源 ——油气资源散失不严重
评价方法 ——“顺藤摸瓜”
油源-源岩关系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System-非常规含油气系统
Law BE和Curtis JB (2002) 只适合于煤层气、深盆气、裂缝页岩气、生物气等非常规油气 强调“源 藏”一体以及油气没有发生大规模运移过程
• A petroleum system is defined here as a natural system that encompasses , a pad of active source rock and all related oil and gas and which includes all the geologic elements and processes that are essential if a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s to exist .
三、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应用
包括一切高度聚集、 任何状态的烃类物质 成油过程中相互依存 的地质要素和作用
含油气系统 —— 含油气系统是指成熟的烃源岩及所 有已形成的与该烃源岩有关的油气 藏,并包含油气藏形成过程中必不 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及作用。
源
油气源岩、储集岩、 盖层、上覆岩层
圈闭的形成和油气 的生成、运移和聚集
定向—运移方向
基本做法
站在关键时刻,编制古构造图
运移方向判识的 地球化学参数
原油物性(比重、粘度、含腊量等)
以优势运移通道确定为核心,
编制砂体、断裂分布图 古水文、环境分析 已知运聚系统资源丰度统计 综合确定油气空间分配
原油族组分
生物标志化合物 同位素 自生矿物包裹体 地层水中有机酸和无机离子等
“六定”汇总表
描述图件 描述方法
价;③海(湖)侵体系域圈定;④剥蚀与 埋藏史计算; ⑤TTI 计算; ⑥古地温计算; ⑦测井生油评价;⑧热模拟实验 ①层序地层学分析;②沉积相分析;③储 集层描述;④实验室物性分析;⑤成岩相 分析 ①同储集层①-③;②FMS、BHTV FMI 与 CBIL; ③砂岩百分比统计法; ④有限元法; ⑤断层与不整合面描述 ①排替压力实验室分析;②同烃源岩③; ③同储集层③;④同输导层④;⑤测井地 震剩余压力计算
第七章 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
•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划分
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与评价方法
三、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划分 • 四、油气成藏动力学 • 五、油气成藏模式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Oil System -石油系统
W.G. Dow (1972) 强调石油聚集依生烃灶不同而具“族群”性 实质内容突出“源控论”
①Ro-H 曲线;②海(湖)侵层序岩相图; ①油/气-源对比方法;②烃源岩潜力评 ③有效烃源岩等厚图; ④生烃强度等值线 图;⑤TTI 等值线图;⑥关键时刻生烃事 件剖面图 ①低位和高位体系域岩相图; ②砂体几何 形态图,岩性-物性统计图;③砂岩百分 比等值线图;④储集层成岩相划分图 ①关键时刻输导层顶面埋深图; ②同储集 层①-③;③断层与不整合面起伏形态 图;④裂缝与断层组合分布图 ①同烃源岩②;②盖层岩性变化图;③盖 层等厚图; ④破裂压力-岩性与厚度关系 图;⑤排替压力等值线图;⑥剩余压力分 布图 ①生烃门限、 高峰与结束期烃源岩平面分 ①TTI 计算与成图;②生烃热模拟实验;
表征含油气系统的“四图”
关键时刻(250Ma)埋藏史曲线图
含油气系统成藏事件图
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的平面分布图
含油气系统空间范围的理想剖面图
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及评价方法 研究方法:
有效烃源岩评价技术
关键时刻确定技术 储层与油藏地球化学技术
古构造分析技术
烃类运移研究技术 含油气系统综合模拟技术
相关术语
油气运移分隔槽 汇聚运移流 发散运移流
七 类 系 统 边 界
定界—运聚单元与系统边界
盆地边界 区域封盖层边界 储集体尖灭带 流体运移外边界 区域性断裂带 大型构造隆起的脊线
与大型地层剥蚀和超复
尖灭带
层内/层间阻流带
内容 描述构成 有效烃源岩: 门限,层段,范围, 潜力 静 态 地 质 要 素 储集层: 岩相,岩性,几何 形态,成岩作用 输导层:层,面, 网 盖层: 区域性,局部性, 质量 油气生成过程:门
油气成藏系统是盆地或凹陷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 单元,其边界在纵向上为油气垂向运聚边界,即区域性分布 的烃源岩层和盖层; 平面上为运聚单元分割槽,主要为生油 凹陷轴线或封闭性大断层,岩性尖灭线等。据此可在大的 含油气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划分若干油气成藏系统 。 在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在纵向上 很难将不同成藏系统划分开。因此,可以正向构造带为核 心,以该带油气藏所涉及的汇油气范围为边界,划分和评 价油气成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