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案.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赤壁赋》教案

中师一班侯长春20094021043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泛舟赤壁而流露的情怀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学习苏轼在人生失意时豁达的心胸。

教学重点:

品味感悟苏轼“乐”与“悲”矛盾的情感世界,感受苏轼豁达的心胸。

教学难点:

“变“与“不变”的哲理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在词作《赤壁怀古》中写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多么壮丽雄奇的图景。面对赤壁,让人心潮如波涛般起伏。那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心情和感受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前赤壁赋》。

二、课文解析

(一)正音及解词

属(zhǚ):劝请。舷(xi án )

窈窕(yǎo tiǎo ):指女子步行舒缓的样子。

少(sh ǎo )焉:不多一会儿。酾(sh ī)又读(sh āi) :斟酒。

冯(píng )虚:冯,通“凭”。凌空之意。

倚歌而和(hè)之:按照歌曲的节拍,同声应和。

嫋嫋(ni ǎo )形容声音悠长婉转。嫠(l í)妇:寡妇。

愀(qi ǎo )然:忧愁的样子。缪(li áo ):通“缭”,盘绕。

舳(zh ú)舻(l ú) :舳,船尾;舻,船首。

槊(shuò):长矛。糜(mí):鹿的一种。

扁(pi ān )舟:小船。渚(zhǔ):水中小块土地。

(二)内容及结构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快心情。

第二部分(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

第三部分(从“苏子愀然”至“托遗响于悲风”)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

第四部分(从“苏子曰”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第五部分(从“客喜而笑”至结束)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

三、初步感受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感

通过我们对全文的通读和分析,你觉得作者在赤壁泛舟时的感受如何?

——情感变化:乐—悲—乐。

四、品读鉴赏,感悟苏轼的精神世界

(一)品味美景之“乐”

1、作者刚开始时是快乐的,那么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泛舟时赤壁的景美,让作者暂时忘却不快。

2、鉴赏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

(1)这些景物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净、平淡、开阔)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皎洁、幽静、动态美)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朦胧、开阔)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梦幻神奇、浪漫)

(2)这些描写衬托出作者怎样的心理世界和精神追求?

——快乐的心情,“遗世独立”的追求。(道家追求超脱的思想)

(二)感悟人生之“悲”

1、作者“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词中来:政治失意,理想悠远;从箫声中来:箫声哀怨,倾诉悲苦;从历史中来:人生苦短,功业未成;从自然中来——长江无穷,人生短暂。

2、所唱的歌表达的是怎么样的情感呢?(反复诵读品味歌词)

(联系作者人生经历,参考导学案)

——悲中有乐,乐中有悲。“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及时行乐的愉悦;“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好理想悠远渺茫的惆怅(拓展:《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即的惆怅)。

3、诵读第二段描写箫声的语句。箫声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特点:凄婉。写法:拟声词“呜呜”和叠词“袅袅”,比喻“不绝如缕”,侧面描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衬托出哀怨的箫声感染力之强。

4、“如怨如慕”中的“慕”怎么理解?呼应歌词中的那一句?

——“慕”的理解应为“思慕”,呼应“望美人兮天一方”。(由此可知,“客”是受苏子歌词的影响“倚声而和”, “客”之悲就是苏子之悲)

5、引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并想起了曹操,表达了“客”怎样的心理感受?(补充曹操《短歌行》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对短暂的生命、无常的人生流露出消极悲观的人生观,认为历史英雄人物终归化为陈迹,世间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

6、第三段除了由历史人物间接表达出心中的“悲”之外,还直接抒发了自己心中的

悲情,请找出并诵读。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三)领悟胸怀之“乐”

1、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对人生哲理的领悟:A.变与不变: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B.取与不取:莫取功名利禄,共适清风明月。

2、怎么理解“物与我皆无尽也”?

——参考:A.代代相传,永不停息;B.佛家思想:“生死轮回”;C.道家思想:“比形于天地,受气于阴阳”(《秋水》),人由“气”变成,死后回归自然。D.精神、贡献(成就)无穷无尽,如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

3、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喜而笑”,转悲为喜。要像享受清风、明月那样,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达观处世,进退坦然,随遇而安,顺从自然。

五、小结

苏轼的心中是悲苦的,但却表现出豁达乐观,这在中国文人身上比比皆是,如以前的李白、杜甫,后来的陆游、辛弃疾等。这种痛苦来自于传统思想中儒道两家的斗争:一方面是兼济天下、建功立业的儒家入世抱负;另一方面是在人生失意时追求精神超脱、遗世独立的道家人格理想。但儒道又有互补的一面,二者相互调和、补充,共同构成了苏轼既心怀苍生兼济天下又善于自我调节、胸怀豁达的伟大人格。

六、作业设计

1、反复朗诵,争取背诵全文。

2、任选一个角度鉴赏本文的写作特点。

七、教学反思

《前赤壁赋》属于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表现的观点,透显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感悟等各方面内容,均可做古代散文鉴赏的经典规范之用。在诵读方面应该加强指导学生诵读到位。让学生通过诵读了解赋得语言特点,了解文赋的特点,体会声韵之美。

另外,在拓展方面还要加强迁移训练可以把前、后《赤壁赋》进行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的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作者人生观的认识。学习作者历经磨难后开朗乐观的豁达精神。

附:板书设计

乐————悲————乐

“入世”“出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