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随笔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精选8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82b10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8d.png)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精选8篇)有余数的除法篇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分”的行为,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余数是怎么的。
2、会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图的意思。
会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知道除数与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15个双色片师:这里有15个小圆片,要求每2个,每4个,每5个,每6个来分。
结果会如何呢?请小朋友拿出15个双色片,任选其中的一种分发来分一分。
二、探究1、从“分”理解余数,并会列式(1)师:(指每5个分)谁是每5个分的?你上来分一分。
(一生板演,并说出分的过程。
)问: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师板书)问:15、5、3、各表示什么?(2)师:(指每2个分)谁来分一分?(一生板演,并说出分的过程。
)师:多出一个还能分吗?师:谁会列式?(师板书:15÷2=7余1)问:15、2、7、1各表示什么?(学生说,教师用圈图表示)师:“余”我们可以用6个小圆点表示。
(师在算式上改余为……)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15、2、7、1各表示什么?问:谁会读这个算式?(一生读,全班齐读)2、会根据图的意思,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1)师:(指每4个分)谁来分一分?(一生板演,并说出分的过程。
)师:能不能用刚才的算式来表示这幅图。
(请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汇报,交流。
说说算式中各数的意思。
(2)师:(每6个分)谁来分一分?(一生板演,并说出分的过程。
)师:请小朋友在练习纸上列出算式。
师小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不够分,分不完的情况,这样就产生了余数。
在除法算式中可以用六个小圆点来表示余数。
三、练习1、出示柚子图○○○○○○○○○○○○○○○○○○○○○○○○○○师:每6个装一袋,最多装几袋?还余几个?谁愿意来分一分?(用圈表示)圈后列式解答。
2、出示蛋糕图○○○○○○○○○○○○○○○○○有17块蛋糕,每4块装一盒,最多装几盒?还余几块?师:请小朋友在练习纸上圈一圈,再列式解答。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f5ee07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7.png)
教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学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
3. 能够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方法。
2. 能够正确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性质和规律。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演示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和规则。
3. 用实例解释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和不足之处。
五、布置作业(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总结与反思和布置作业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运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我也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和不足之处,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说课稿:今天我要向大家说课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这个课题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还没有接触过有余数的除法。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学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并能够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我引导学生回顾了除法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复习已学知识。
我提出了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新课讲解:我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我使用了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和规则,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有余数的除法》听课体会三篇.pptx
![《有余数的除法》听课体会三篇.pptx](https://img.taocdn.com/s3/m/7582c12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8.png)
刚好的表扬她(他),用我宠爱你,越来越宠爱你等等来鼓舞学生。2、摆表达在老师留意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 ,再动手操作过程中,老师强调分工细那么、操作要留意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很好的操作,不做到乱和收不回的 现象。3、妙表达在老师让学生在分苹果的过程中列式,学生说出了三种算式,老师不是很快的否认学生的说法,而 是很奇异的对这三种算式进展科学的说明这样的错误,独到见解的处理了生成问题。4、效主要在教学效果上表达, 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余数的意义及它书写格式,在这里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 过说、读的方式去理解余数的意义。其次,通过这次的送教下乡活动,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1、在低年级阶段,要 留意造就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2、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适合学生的授课方法,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可能犯 的学问性的错误。3、利用现有的资源(教具、多媒体等),进展帮助教学。4、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和学生亲切。 5、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老师应常常鼓舞学生,而不是惩罚学生。以上是我的心得体会。
【篇2】《有余数的除法》听课体会吴老师上的《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让我印象很深刻,很有感受,从她身 上我学到了我自身没有的经验,也让我值得去深思我的教学:模式。首先,我来说下吴老师这节课亮点,我认为吴老 师的精彩之处可以用掌、摆、妙、效这四个字来形容。1、它的掌掌在吴老师能够很好的调整课堂气氛、特别留意学 生的听课状况。通过小组夺星星和老师的激励性表扬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比方说,学生做得好老师能够
【篇3】《有余数的除法》听课体会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起先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是能够依据除 法的算式探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可是阅历了这一次活动,我认为其实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除法的.事实,而是除 法的木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能够用没有余数的除法在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后程来解决,这 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景。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相识了除法,明白要把一个数等分,能够用 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展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明白能分完或 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展计算时,须要我们探究会出现的两种情景。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经过对具 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景能够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了解余数的含义,明白余 数必须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经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经过合作沟通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 小关系。经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进取主动参与学习,经过自我的努力发
教学有余数除法例5心得体会
![教学有余数除法例5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17a5148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c.png)
教学有余数除法例5心得体会第1篇:有余数除法例3例4的教学设计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3、4》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学校布置会场,同学们搬了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学生独立列式:15÷5=3(组)二、教学竖式。
教师:我们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1)先写“厂”,表示是除法计算,也可以理解为除号,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除数写在“厂”的左面。
(2)15除以5的商是3,把3写在“厂”上面,要与被除数15的5对齐,每5个是一份,一共分成了3份,共有5×3=15个,就把5×3=15的积写在被除数15的下面,表示原来的15里分掉15个,15-15=0,说明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用“0”表示。
教师列式演(3)引导总结除法竖式的步骤:一商,二乘,三减(4)重点总结商的对位及商和除数乘积的写法。
二、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出示例313根小棒,每四根分一组,结果怎样?13÷4=3(组)……1(根)也可以写成竖式,教师板演。
问:你知道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吗?指名学生回答。
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正好分完,没有余数。
做一做: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怎样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呢?出示例4:43÷7=()……(),列竖式完成,指名学生回答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63页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学反思:部分学困生在计算中还是不能够熟练、正确地找出商,在写横式的计算结果时总喜欢遗漏了余数,不注意书写格式,还需要加强学生找商的能力及多练习才行。
(复习有余数的除法)教学随笔
![(复习有余数的除法)教学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9f5bd34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7.png)
教学文档(复习有余数的除法)教学随笔今天,我上了(复习有余数的除法),针对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我按照“说一说〞〔含义〕“算一算〞〔计算〕和“用一用〞〔实际应用〕的脉络设计了这节课。
1、关于根底练习:在根底练习这一环节(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和试商的方法),我没有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在练习时只是为了结果而无视了学生已有的根底,对稳固知识的过程和对学生数学言语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做的还不够,过于关注细节的阐述,整体比拟细碎,忘记了复习课的重点在于由点及面,举一反三。
2、关于课堂练习目标达成及细节设计的问题课堂练习的难点在哪里,我们就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设计有层次的习题,有过渡层次开展的问题链,为更好地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难点解决“口÷ロ=4……1〞这一题,主要是要会依据“余数要比除数小〞确定除数,再通过“商×除数+余数〞来求被除数,这里面还要渗透有序思考的思想方法。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之前也设计了两道类似的题目,目的是稳固“商X除数+余数=被除数〞这一知识点,再稳固“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最后再综合运用。
但其实在以往的练习中已经屡次遇到过,学生并不缺少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经验,反而是知识点的连接比拟薄弱,所以相比于专项的练习,在解决问题中套加一个一题多变可能会更自然,并且能很好地援助学生建构起知识网络。
3、关于脉络架构问题本单元的复习还是应当依托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来进行,在一开始,老师应当起到总领课堂的作用,为大家梳理一遍本单元的重难点。
假设是从“平均分〞的两种结果开始,过渡到有余数的除法将会比拟自然。
既梳理了脉络,也帮学生搭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
在后续的练习中也要将重点放在知识点的串联上,而非简单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
《有余数的除法》听课感想
![《有余数的除法》听课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12033d7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6.png)
《有余数的除法》听课感想第一篇:《有余数的除法》听课感想《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今天认真的观看了陈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发现陈老师是一个非常会思考的老师。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中老师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
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这节课刚开始时是请学生将9颗糖分给4位学生。
刚开始的展示分糖,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感受这剩下的一颗糖无法再分,从而引出对余数的理解和有余数除法各部分名称和含义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余数比除数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说一说。
再让在圈一圈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设计非常有层次性,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老师充分体现了学生了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设计非常有层次性,先扶再慢慢放手。
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篇:《有余数的除法》听课感想《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感想今天听了单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发现单老师是一个非常会思考的老师。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秀7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92aa1e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7.png)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秀7篇)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一二年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除法。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一)平均分1. 将12 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12÷4=?(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用的哪句口诀?三四十二12÷4=32. 3 个为一份,可以把24平均分成几份?(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24÷3=?(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用的哪句口诀?三八二十四24÷3=8(二)揭示课题师:平均分的情况我们都已经掌握,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种特殊情况: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一)二、讲授新课(一)分苹果1. 提问:把12 个苹果,每4 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1)学生用纸片代替苹果分一分,发现:正好分了3 盘。
(2)用除法算式表示:12÷4=3(盘)。
(3) 师总结:像这种刚好分完的情况叫做平均分2. 提问:如果每5 个苹果放一盘,结果会是怎么样呢?学生用纸片分一分,发现:放了2 盘还剩了2 个3. 师:生活中,有很多这种不能平均分的情况比如说:2 个人分5 块糖,3个人分10 个苹果……(二)分纸鹤1. 出示题目:将30只纸鹤,用线串起来,你会串吗?2. 学生用纸片代替纸鹤,串一串。
3. 学生汇报,说一说,你是怎么串的?4. 教师出示教材36 页的第一种方法。
有余数除法教学随笔
![有余数除法教学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811841c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67.png)
有余数除法教学随笔有余数除法教学随笔引导语:数学一直是一门很多学子都掌握得不算特别好的学科,那么开展完有关有余数除法的课程之后,相关的教学随笔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的文章,欢送阅读!第一次要讲《有余数的除法》,虽然组内已经进展了集体备课,但对于本课要交给学生们自己完成,我心里还是没有太大把握,不知学生们会交流到什么程度,但实际上过课之后,学生们的表现让我很意外和欣喜。
教学片断:课一开始,先对除法进展了复习,问:10÷2=5表示什么意思?生1:有10个梨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到5个。
生2:有10个梨,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5个同学。
师:两位同学都是分梨,一个告诉我们每份是多少,而另一个是要我们求每份是多少,我们来列竖式算一算吧。
这个复习看着简单,一方面我是想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我要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随后提出,用8根同样的小棒,来摆正方形,能摆几个,怎样摆?学生争先恐后,个个都想答复。
看学生来劲时我又马上问:9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这个过程你能用算式表示一下吗?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真心佩服这些学生们。
我也为他们提供了和大家交流想法的时机,学生们说得还真是头头是道,其中对9÷4=2……1这个写法大家表示喜欢,问:……这个符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啊?生1:就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
生2:因为1根不能再摆正方形了,是多出来的。
问:你能给多出来的1起个名字吗?生1:叫“多出来的数”。
生2:叫“剩数”。
生3:叫“多余数”。
其他学生:叫“余数”。
最后我解释商和余数之间的“……”是我们约定的写法,读作:9除以4等于2余1,“1”我们就叫做余数。
余数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而这节课上学生们主动的自己建立了“余数”的概念,我想通过这样的理解学生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
由本课我也感觉到在我们数学学习中,学生们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或问题,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学生,让他们自己学会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5a791a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6.png)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一、有余数的除法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1〕先写除号“厂〞〔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各局部的名称,理解各局部表示的含义。
2、能够比拟熟悉的笔算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让学生逐步养成书写工整,计算仔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竖式各局部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各局部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用竖式计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20÷430÷624÷635÷7注意:〔1〕被除数、除数和商在竖式中的位置;〔2〕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3〕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必须标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笔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20e685b1eb91a37f1115c86.png)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笔记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口诀和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教材中循序渐进的安排了平均分的问题:把10枝铅笔分给小朋友,分别按每人分2支、3支、4支、5支的要求平均分,看可以分给几人。
要求学生把每次的操作结果记录下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在平均分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发现:被分的物品有时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会有剩余。
对于“剩余”的部分进行了引导,对“余数”这个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低年级孩子趋于对只是表面上的理解,特别是寒假期间许多家长对教材上知识提前教了,很多孩子在上课时很字形的举手说:老师,我已经会了!看到孩子高举的小手又不忍心否定。
但事实上,在讲完这部分知识后,原先说会的学生就暴漏出了很多的问题,例:13÷4=()……(),想:13里最多有()个4,部分学生由于对乘法口诀的遗忘,出现了多种错误的答案,有3个4、4个4、2个4等,一部分学生只知道把商写在横式的后面,而把余数1丢了。
对于“……”符号部分学生书写不规范,多一个点、少一个点、6个点大小不一的,看到黑板上学生们的板眼过程,一些学生自己就迫不及待的指出这错了、那地方写的不对。
在指出错误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学习,再次加深了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了。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1 / 1。
冉元琼-好课多磨《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随笔
![冉元琼-好课多磨《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bac16ebb25c52cc58ad6be8a.png)
好课多磨——《有余数除法》的教学随笔常言道:好事多磨!作为一线教师,我想说:好课也要多磨。
这是我在参加《有余数除法》全区小学数学赛课前反复磨课的经历中获得的深切感受。
众所周知,一堂好课应在准确把握其内涵(教学内容重难点)之上,还应从外围方面如创设情景、教学具准备、了解学情、有效预设及细节调控等方面来体现,而磨课的目的主要也是要在这些方面来进一步优化和突破。
反思磨课的经历,我认为要磨出一堂好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重点关注:一、创设的问题情景是否有利于积极探究在备小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初次设计的情景是这样的:以问题“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引出,(出示攀枝花的水果图片—出示草莓图片),进一步引出分草莓活动,学习6÷2=3。
可是在第一次磨课中,发现孩子们更多关注漂亮的水果图片,小朋友们聚焦在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上讨论起来,看起来热闹,好像并没有引发孩子往下一步探究的愿望。
课后在听课老师们的建议下,我作了改进,改为请生猜谜语(出示按红黄蓝绿排序的气球),引出问题“老师不用回头看,你只要任意说出一个气球的编号,老师就能猜出气球的颜色,你们相信吗?不信就试试看吧”学生在怀疑中报出数字,师根据学生报的气球上的数利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来猜出气球颜色,在学生的惊讶之中追问,老师猜对了吗?你们想学会老师的本领吗?在学生的兴趣高涨之际引出课题。
这样的情景创设,有趣味,有吸引力,在第二次的磨课中也证明了这样的情景创设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的探究的心理氛围,更积极有效。
二、教学具材料是否简单有效同样,在《有余数的除法》的磨课中,学具材料的准备也经历了从繁的简的过程,也就是将彩色塑料小棒改为普通棉签。
第一、二次磨课时,我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捆彩色塑料小棒,在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活动中,我发现总有孩子拿小棒时发出声音,尽管多次调控,不时有个别小朋友弯腰到地上捡滚落的小棒,或者同桌互换不同的颜色的小棒。
对此我改用了小棉签(花5元钱买了200多根),简单常见的棉签不会滚动或落在地上,不再发出声音,在操作活动时没有造成干扰,学生更多关注操作活动的要求,积极思考并交流。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方案设计优秀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方案设计优秀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d2394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1a.png)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方案设计优秀12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二年级下册的课本在计算方面是加、减、乘、除计算方法的进一步拓展。
第一单元是“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年龄小,逻辑推理难力差,因此,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就成为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游戏激趣。
通过“快速搜索”“快乐拼图”“艺术插花”三项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这三项活动在形式上具有游戏的性质,可增强对学生情感上的刺激,对于小学生来说,形式上喜欢才会有行动上的真正参与。
同时这三个活动在本质上具有浓郁的数学味。
“快速搜索”是为了在试商方法上作铺垫,通过“快乐拼图”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经历“艺术插花”列出多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自主建构。
纵观许多本单元的优秀教学设计,都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所有老师的共同选择,但选用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
实践证明用小棒摆图形操作简单方便,学生比较感兴趣;数量太少会局限学生探究的空间,太多了则会花时太多,降低课堂的效率。
所以我选择用10根小棒来平均分,如果直接放开让学生自己来分,会导致花样百出但价值不大。
让学生根据要求和问题去操作、思考,既有空间又有方向。
然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主建构意义。
3、行为跟进。
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变换除数,会引起余数的变化,再引导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余数的出现是有规律的。
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反思,在学生初步形成“余数出现是有规律的”这一认识之后,及时跟进,深化认识。
当然,有些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时,因为受上学期除法的影响,自然而然地用除法算,而忽视了其他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 (8)
![有余数的除法 (8)](https://img.taocdn.com/s3/m/b9ff755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5.png)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采用设疑方式引入新课,这样对同学来说既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提升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有明显的促动作用。
不过我在复习旧知时,虽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但流于形式,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大,以后应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实行导入。
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多讨论、多考虑,起到小组活动的效果,从而让同学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让同学心中悟出始知深,同学才能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得出新的学习的方法,使其学得轻松,愉快,从内心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让同学理解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重点,同学们在计算过程中,马上得出其结论,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仅仅借助了他人的理解死记硬背结论,而没有让同学理解,所以我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多体验,多动手实行计算,从而自身得出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倡议同学有效地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同学学习过程所要学到知识的过程。
这样的体验不但能提升同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抓住同学的思维,让
其多动脑,多动手,让同学真正体验知识的过程,从而,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同学学得轻松。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秀15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秀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b6153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8.png)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秀15篇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任务卡片、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1、口算并说出口诀。
18÷2=30÷6=49÷7=2、说出算式里各数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和算式的意义15÷5=33、情境导入(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还有一些小同学,他们也很聪明,你们看,他们学得多认真啊!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摆图形)(2)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后汇报结果。
用11根小棒,每()根摆成一个()形,摆了()个,还剩()根。
(4)质疑:根据我们刚才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
摆的图形不同,剩余小棒的根数不相同。
4、揭示课题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恰如我们平常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一)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教学例1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出示图片: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么摆?(1)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反思、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577bc6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4.png)
教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学会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运算。
3. 能够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有余数的除法概念的理解。
2. 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掌握。
教学难点:1.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中的余数的概念。
2.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
教学准备:1. 教学卡片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除法的概念,复习除法的定义和性质。
2. 提问:除法是什么?除法有什么性质?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会产生余数。
2. 举例说明有余数的除法:如8除以3,商为2,余数为2。
3. 强调余数的概念:余数是除法运算中剩下的部分,它小于除数。
4. 讲解有余数的除法运算步骤:a. 将除数和被除数写成除法形式。
b. 进行除法运算,得到商。
c. 用除数乘以商,得到一个数。
d. 用被除数减去这个数,得到余数。
三、练习巩固(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答案解析:讲解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确认答案的正确性。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
2. 提问:有余数的除法有什么性质?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是什么?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性质,以及有余数的除法运算的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也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案:有余数的除法(续)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引入案例: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几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得到几个苹果?2. 分析案例: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2除以几个朋友,得到每个朋友得到的苹果数。
青岛版第三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录教学随笔
![青岛版第三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录教学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90225ada647d27284a73519e.png)
青岛版第三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录教学随笔青岛版第三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录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96~98页。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师:通过我们之间短暂的交流,张老师发现咱班的同学个个都很机灵,思维敏捷,能积极主动的动手动脑,我真的非常喜欢大家!为此,我特意为咱班4个小队准备了几颗小星星,要奖给大家。
看!你知道把这8颗星星平均分给4个小队,每个小队能分几颗吗?生:2颗。
师:2颗,怎么算的?生:84=2颗。
师:你能说说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生:有8颗小星,平均分给4个小队,每个小队分2颗。
师:(贴到黑板上)小星星代表着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会观察、会思考,今天这节课你能做到么?【评析:借助奖励小星星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后面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伊始,就使学生以愉悦的状态投入整堂课的学习中。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出示情境图)阳光明媚的一天,学校组织同学们去郊外举行野营活动,大家在野外尽情的游玩,四个好朋友约好午餐时要共同分享带来的食物,瞧!谁来说一说,他们都带了哪些食物呢?生:有9个面包、10碗方便面、12根火腿肠、14个橘子、11瓶矿泉水、13个香蕉、15个苹果、18瓶酸奶。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1: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生2: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碗?生3:11瓶矿泉水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生4:12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评析: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分享学习的经验和成果,体会数学交流的价值。
《有余数的除法》教后记
![《有余数的除法》教后记](https://img.taocdn.com/s3/m/950a233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5.png)
《有余数的除法》教后记【摘要】:通过了九次有生和无生的磨课,我有机会面向全区老师展示《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心情非常紧张和激动。
在磨课的过程中对这一课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教材的编写意图也逐步浮出水面。
教材的例题层次分明,如何把这个知识有层次地传授给学生,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地方。
【关键字】余数、除法、无痕、反思。
2020年12月30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徐斌老师来到我们伦先小学,指导开展“基于无痕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计算专题)”研讨活动,我有幸在这次活动中展示一节课。
首先我先对我的这节课进行简单的汇报,我执教的课题是《有余数的除法》,这是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这节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分小棒使学生理解平均分一些物体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正好分完和有剩余,然后介绍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读法以及表示的意义,第二部分利用小棒摆正方形,通过剩余的小棒根数以及摆成的正方形个数,探索“余数都比除数小”,第三部分是习题,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把学习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个部分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师生共同操作完成,第二部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三部分习题面向全体学生来练习。
整节课结束之后,我的感觉是讲解的不够充分、放手的不够彻底。
刚开始接到任务时,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和《有余数的除法》这两个课题中选择一个,我当时果断的选择了这个课题,我认为这个课题难度会小一些,而实际在磨课的过程中,我才发现也是十分困难的。
新课是直接传授还是探索发现、二年级学生学段较低,问题如何问才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方式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地方。
以下我将徐斌老师的课和讲座对我这节课每一个环节做一些简单的思考,在此和各位同仁汇报。
首先,徐斌老师说,有余数的除法,余数怎么产生?这是一个数学知识,是老师告诉学生还是学生自己发觉?是作为完全的新知,还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生长出来!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随笔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
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例外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
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
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够。
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
如:数手指的游戏、风趣的思考题等很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恨。
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俭朴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