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总提纲
《心理测量学》复习提纲整理
一、测量与心理测量重要概念1.测量: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予事物分派数字(Stevens S S,实验心理学手册,1951)亦即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测量的三要素事物的属性(测什么?)、法则、规则(如何测?即测量原理)、数字(测量结果)3.心理测量(1)一般的定义:对心理特点(或心理学概念)的测量;(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2)课本: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3)心理测量学的定义:布朗的定义:是指对一个行为样本进行测量的系统程序;安娜斯塔西的定义:实质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可标准化的测量;(4)一种动作、过程;或是实施一组项目。
心理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
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4.心理测验:进行心理测量的工具,其形式一般为一组题目与相应的评分标准。
工具,包括问卷、测验、面试、评价中心等;或是一组项目心理测验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根据一定法则对人的行为用数字加以确定的方法。
5.心理评估:更全面的测量,包括使用观察、访谈的方法获得有关信息。
6.行为样本:心理测量的理论取向,即认为心理测量是对有代表性的部分行为进行测量。
课本定义:从大量行为中抽取与欲测量的心理特质直接相关的一组行为进行测量,并依据对这一组行为的测量结果推断其心理特质。
这一组被抽取出来的、作为直接的测量对象的行为就是行为样本。
内在要求:①在测量和界定特定属性的行为时,心理测验并非要测量所有可能出现的行为;②一个测验的质量主要是由样本的代表性所决定。
7.标准化,即统一化,统一规格,一般指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测量标准化,主要指测验使用时的统一化,包括4个方面,可以考试为例;而测验(测量工具,主要是问卷)本身由于比较简单,因而无所谓标准化8.个别测验:同一主试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测量一个被试的测验p149.团体测验:同一被试在同一时间能够测量许多被试的测验p14思考题:1...试述心理测量的特点?P8(1)首先,心理测量依据的法则在相当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理论,很难达到如同物理测量依据的法则那样普遍被研究者共同接受的科学水平;(2)其次,心理测量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3)再次,心理测量的量尺是由有关领域的专家经过长期的编制、试用、修订、完善而逐渐形成的标准化测验,它的编制是一项高度专门化的系统工作,要达到科学所要求的水平绝非易事;(4)最后,心理测量的目标虽然是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进行定量分析,但这种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远不及物理测量的精确度。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科学研究的特征:目的性、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①研究对象特殊性;A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有意识、有心理的有机体——人,具有思想、情感、意志及特殊的气质、性格与学习能力;既是生物实体,也是社会实体;心理具有发展性和个体差异性。
B涉及的各种变量多且复杂,难以精确地解释和预测;不能对研究对象做出精确控制与操纵。
C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即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
②研究过程特殊性;A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对象控制与操纵欠精确;变量多且设计复杂、精细;易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③研究方法特殊性;A需要符合伦理性原则。
B“黑箱方法”,难以准确描述脑内心理活动的具体过程与变化。
C难以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较难确认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心理研究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心理学研究方法分类:①按数据形式分:A量化研究:研究涉及到可量化的变量,并且研究结果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一种数量化的方式来呈现。
B质化研究:研究涉及的是难以进行量化的材料,研究的结论也常常是描述性的。
②按研究目的分: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③按对变量的干预情况分:A真实验研究B准实验研究C非实验研究心理学研究设计方法:变量数据获得方法: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标志:费希纳1860年《心理物理学纲要》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威廉冯特1879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理论研究:它主要通过理论论证、列举材料、总结分析等方式对心理现象或规律提出新的见解。
如青少年早恋心理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及调适、试论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模式等。
描述研究:它主要通过观察、访谈、案例分析(个案)等方式获得事实材料(证据)以表明或证明关于心理现象与规律的看法。
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观察研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访谈研究、注意力不集中儿童的个案研究等。
实验心理学教学大纲
实验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引言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进行实验研究,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实验心理学的兴趣和理解,使他们能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2.让学生掌握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正确设计和执行心理学实验;3.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精神;4.帮助学生建立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伦理意识,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的内容:1.实验心理学概述-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分类-心理学实验的伦理标准和操作规范2.感知与注意-感知过程的基本原理-感知变量对行为的影响-注意力的定义和类型-注意力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3.学习与记忆-学习的形式和机制-记忆的分类和过程-记忆的遗忘规律和提高方法-认知图式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4.情绪与情感-情绪与情感的定义和分类-情绪与认知的互动关系-情感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实验方法研究情绪和情感对行为的影响5.思维与决策-思维的基本过程和类型-决策的模型和策略-判断和决策中的心理偏见-实验方法研究思维和决策的心理机制第四部分: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考核:1.平时表现(出勤、参与讨论等)占总成绩的10%2.课堂小测验占总成绩的20%3.实验设计和报告占总成绩的30%4.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40%第五部分: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设计和实践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
同时,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指导和支持,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1)复习提纲复习范围:一、实验心理学的早期代表人物P2实心定义:主要内容为心理实验理论、心理实验设计及相关的统计处理技术。
保留内容为反应时间和心理物理学。
(狭义)是以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
(广义)1879年,以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冯特的心理学第一次确立了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心理学由此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先锋。
代表人物: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
1、费希纳: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以及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方法,即心理物理法,为实验心理学指明了方向。
率先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
身心合一二元论。
1860年出版了《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①联系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S=KlogR,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为常数。
刺激量增大时,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要的变化量也越大。
(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②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分别为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
第一次将人类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
后人→信号检测论2、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在《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中第一次讲到“实验心理学”,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起被看做新心理学著作诞生的标志。
1873-1874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誉为科学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蔡元培1917年在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并于1926年设立了心理学系)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铸造出实验心理学的雏形。
(扩展了实验心理学的领地,最终确立了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1908年出版了《心理学概论》,“心理学仅有短期的历史,却有着长期的过去。
”发现并证明了实验法在整个心理学研究中都是有效的工具,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心理学硕士的毕业论文提纲模板
心理学硕士的毕业论文提纲模板心理学硕士的毕业论文提纲模板心理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心理学家一般把这种观察称为他们的数据。
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心理学硕士的毕业论文提纲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提纲一中文摘要 3-4ABSTRACT 4-51 引言 9-102 文献综述 10-182.1 国内外有关英语学习焦虑的研究现状 10-132.1.1 英语学习焦虑的历史及现状研究 10-122.1.2 英语学习焦虑概念的界定 12-132.2 国内外团体辅导研究现状 13-182.2.1 团体辅导的研究状况 13-142.2.2 团体辅导概念的界定 14-152.2.3 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 15-183 研究构想 18-343.1 理论依据 18-193.2 研究内容 19-203.2.1 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水平 193.2.2 团体辅导对英语学习焦虑的研究 19-203.3 研究目标 203.4 研究假设 203.5 研究方法 20-343.5.1 被试 203.5.2 研究工具 20-213.5.3 研究设计 21-243.5.4 数据处理 243.5.5 团体辅导实施过程 24-344 结果 34-404.1 高一年级英语学习焦虑水平现状分析 34-354.2 英语学习焦虑前测数据结果 35-364.3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 36-394.3.1 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 36-374.3.2 对照组前后测结果差异性检验 37-384.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结果差异性检验 38-394.4 团体成员的自我评价 39-405 分析讨论 40-445.1 团体心理分析 40-425.2 对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原因的分析 42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42-446 教育建议 44-466.1 给学校的建议 446.2 给学生的建议 44-467 结论 46-47参考文献 47-50附录1 50-52附录2 52-53附录3 53-54致谢 54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提纲二中文摘要 3-5ABSTRACT 5-6引言 10-11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1-161 研究中的有关概念 11-121.1 心理健康 111.2 情感态度 111.3 ARCS动机模式 11-122 理论基础 12-132.1 积极心理学 122.2 建构主义心理学 12-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63.1 国外研究现状 13-143.2 国内研究现状 14-153.3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不足 15-16 第二部分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 16-201 问题提出 16-181.1 教育改革的需求 16-171.2 情感态度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171.3 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17-182 研究假设 18-193 研究意义 19-20第三部分调查研究 20-271 学生情感态度调查统计 20-231.1 调查对象 201.2 调查方法 201.3 调查结果 20-232 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调查统计 23-252.1 调查对象 232.2 调查方法 232.3 调查结果 23-253 调查结果 25-273.1 情感态度调查结果 25-263.2 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调查结果 26-27第四部分实验研究 27-381 情感态度实验研究 27-341.1 研究目的 271.2 研究方法 27-311.2.1 被试 271.2.2 实验设计 27-281.2.3 实验材料 28-311.3 结果分析 31-331.3.1 实验组和对照组情感态度的组内差异比较 31-32 1.3.2 实验组和对照组情感态度的组间差异比较 32 1.3.3 实验组和对照组英语成绩差异比较 32-331.4 结果讨论 33-342 心理健康访谈 34-362.1 研究目的 342.2 研究方法 342.3 结果分析 34-362.4 结果讨论 363 总讨论 36-383.1 学生英语成绩讨论分析 363.2 学生情感态度讨论分析 36-38第五部分结论与建议 38-401 结论 38-392 建议 39-40第六部分不足与展望 40-411 不足 402 展望 40-41参考文献 41-44附录 44-47致谢 47。
提纲心理学教程系列
第一章基础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绪论一、(基础)心理学研究对及任务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过程又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志向和世界)、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和自我意识。
3、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其中核心是思维。
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
恩格斯称它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4、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心理过程不仅表现在人的物质活动中,也表现在人的交往活动中。
5、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著名的心理学艾宾浩斯说,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0—17、18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家庭、邻里、学校、社区、文化和社会团体、亚文化团体等)对发展的影响;帮助提出和指导儿童发展具体的方法。
4、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决定论:高尔顿VS华生、共同决定论:斯腾和格赛尔、相互作用论:皮亚杰)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4)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不稳定性5)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6)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问题5、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 Preyer,1842—1897)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经典实验)PDF.pdf
认知⼼理学复习提纲(经典实验)PDF.pdf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
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记忆扫描实验进⾏了研究。
他做了⼀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先给被试呈现⼀系列的记忆项⽬,如1――6个数字、字母等。
(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度)每个项⽬的呈现时间为1.2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测验。
测验项⽬⼀半是原记忆项⽬中的项⽬,⼀半不是原项⽬,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理历程提供了⼀个客观指标。
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表征在⼯作记忆中;第⼆个阶段是⽐较阶段,把记忆项⽬从⼯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进⾏⽐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
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
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的数量作为唯⼀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的多少对⽐较阶段影响很⼤,⽽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
1平⾏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较信息的⽅式。
即平⾏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时间内把测验项⽬与记忆项⽬同时进⾏⽐较。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被⼀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同记忆项⽬⼀个⼀个的进⾏⽐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分两种⽅式,⼀是完全的系列扫描,⼀是⾃我停⽌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要与记忆项⽬中的每⼀个项⽬进⾏⽐较,⽽提取和⽐较每⼀个记忆项⽬都需要时间。
心理学提纲整理范文
心理学提纲整理范文I.简介A.定义和目的B.发展历程C.心理学的应用领域II.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流派A.结构主义心理学1. Wilhelm Wundt的贡献2.实验心理学的起源B.功能主义心理学1. William James的贡献2.功能主义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C.行为主义心理学1. John B. Watson和B.F. Skinner的贡献2.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验条件反射研究D.认知心理学1. Jean Piaget和Lev Vygotsky的贡献2.认知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与深化3.研究注意力、记忆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E.心理动力学1. Sigmund Freud的贡献2.潜意识的作用和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III.主要研究方法与工具A.实验研究方法1.控制变量的重要性2.双盲实验的原理与应用B.调查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分析2.面访调查的技巧与程序C.个案研究方法1.个案分析的原理与应用2. 心理测量工具如MMPI和Rorschach测试D.纵向研究方法1.追踪研究的设计与分析2.统计工具如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应用IV.主要领域和应用A.发展心理学1.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和研究2.成人发展的关键阶段和影响因素B.社会心理学1.群体行为和集体决策的心理机制2.人际关系和社交心理学的研究C.临床心理学1.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D.教育心理学1.学习和记忆的心理机制2.教育评估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E.健康心理学1.心身相互作用和健康行为的研究2.压力和应对策略的心理机制V.心理学的道德和伦理问题A.伦理准则和保护人类权益B.研究伦理的挑战和限制C.求知欲和伦理责任的平衡VI.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A.跨学科研究和合作的重要性B.科技的进步对心理学的影响C.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结论:通过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全面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心理学的发展将继续为人类的福祉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分析与体系重构心理学的哲学起源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公元前4世纪科学心理学与古代心理学研究内容:相似研究方法和手段:不同思辩(理论)的研究方法现象学(描述)的研究方法实证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它主要通过理论论证、列举材料、总结分析等方式对心理现象或规律提出新的见解。
如青少年早恋心理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及调适、试论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模式等。
描述研究:它主要通过观察、访谈、案例分析(个案)等方式获得事实材料(证据)以表明或证明关于心理现象与规律的看法。
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观察研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访谈研究、注意力不集中儿童的个案研究等。
实证研究:它主要通过测评、实验等方式获得数据材料以表明或证明有关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看法。
如不同类型学校学生自信心状况研究、教师期望改变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实验研究等。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分析⏹第一层次:心理学研究设计方法⏹⏹⏹第二层次:变量数据的获得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体系第1章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论一、科学研究概述⏹(一)科学研究的含义所谓科学研究,是指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寻求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或过程。
⏹(二)科学研究的特征⏹目的性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二、心理学研究概述⏹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性原则第2章心理学研究变量与研究思路一、心理学研究变量概述⏹(一)心理学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操作定义变量就是能够变动的有机体的心理或行为因素以及与之有关的因素。
如,一个研究要比较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对五年级学生学科成绩的影响,这里教学方法和学科成绩是变量,而年级水平是一个常量。
“V”变量的操作定义是指在定义一个变量时,不直接描述被定义变量的特征、性质,而是说明观察或测量被定义变量所作的实际活动。
如智力指学生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中的分数,发散思维指砖的用途的测试的分数,概念理解能力指准确理解5个概念的时间。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名词解释5题,每题2分,共计10分简答题5题,每题4分,共计20分论述题3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1.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有助于了解心理学的现在和未来有助于对当代心理学全貌的整体把握有助于提高理论素养2.冯特的历史贡献使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明确指出心理学要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保持学科的独立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79年莱比锡大学成立的创立了新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将实验法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心理学研究从此真正步入了科学研究的领域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各国青年纷纷到莱比锡学习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而后将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带向各地3.艾宾浩斯的贡献——记忆曲线,第一次研究记忆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第一次对记忆作数量分析,揭示了人类记忆保持与遗忘的一般规律,极大地促进了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他的教科书《心理学原理》和科普读物《心理学概要》(1908 )都多次再版,带来了出版上的成功“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是《心理学概要》的开篇,通过波林的引用,现在已经成为每一个心理学家都熟知的名言。
4.机能心理学与构造心理学的比较1、研究对象上的分歧①构造主义研究意识内容和意识构成的要素。
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或意识内容本身,不应该研究其意义或功用;②机能主义研究意识的机能.杜威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环境中发生作用的整个有机体的适应活动,心理学研究应当以心理“效用"为目的.哥伦比亚学派也主张研究意识的功用。
2、研究方法上的分歧①铁钦纳采用内省法,是重在内省的实验内省法;②机能主义重视客观的方法,虽不取消内省法,但不把它作为主要的方法,而主张多种方法并用,如实验法、测验法、统计法、等级法、评选法、社会研究法等。
3、研究内容上的分歧①铁钦纳研究意识经验,他把意识经验分析成感觉、意象和情感三种基本元素;②杜威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不能把整个活动分析为反射弧和把反射弧分析为刺激和反应,正像不能把意识分析为元素一样。
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一、引言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心理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学研究的过程,提高其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个有序和全面的指导。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意义;2. 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3. 培养系统收集、分析和解读心理学数据的能力;4. 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心理学研究方法概述1.1 研究方法的定义和分类1.2 科学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2. 研究设计2.1 实验设计与非实验设计2.2 量化研究与定性研究2.3 受试者选择与配对3. 实验变量3.1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3.2 操作性定义和测量4. 数据收集与分析4.1 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分析4.2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4.3 统计分析方法概述5. 信度和效度5.1 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评估5.2 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6. 混杂变量的控制6.1 内部相关变量的控制6.2 外部干扰变量的控制7. 科学伦理7.1 人类试验的伦理问题7.2 动物研究的伦理问题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和案例讲解,向学生介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2. 实践操作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研究过程,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实验结果。
3. 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验在每个章节结束后进行小测验,考察学生对该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并实施一项研究,并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参考教材1. R. McDermott, J. H. Fowler, T. A. Christakis. "Breaking Up is Hard to Do, Unless Everyone Else is Doing it Too: Social Network Effects on Divorce in a Longitudinal Sample Followed for 32 Years." Cacioppo, J. T. & Freberg, L. A. (2013). Discovering Psychology. Cengage Learning.2. B. H. Funder. “The Personality Puzzle”. W. W. Norton & Company.3. L. M. Justice, C. A. Rice, S. E. Royce-Davis. “Methods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七、参考资源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官方手册2. 美国心理学会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官方网站3. 顶级心理学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等。
《心理学》提纲
《心理学》第一章概论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概念及其性质2、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3、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4、心理学研究方法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2002年4月考题)1、一般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内隐与外显关系的反应,反射弧是过程,大脑是加工中心)2、本书定义: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分析研究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02年10月、03年10月考题)2、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02年4月考题)第二节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3、主要观点: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包括感觉、意象、情感。
把心理分解成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达到研究心理的目的。
4、方法:实验法与内省二、机能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詹姆斯(W.James)、杜威(02年10月考题)2、流行时间:1890年至20世纪30年代3、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意识的结构。
意识的功能主要有:意识、心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心理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是有用的。
意识是连续的、动态的(意识流)。
心理学不应该局限于在实验室中研究,应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2、流行时间: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3、主要观点: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它是看不见的,而应该研究外显行为,并以此来获得心理活动的规律(S—R)。
心理学史提纲整理复习
第一编意识心理学自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至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对立这一历史时期。
以意识为其研究对象。
内容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研究意识的内容,把意识分析成各种心理元素。
意动心理学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形质学派二重心理学研究意识的活动。
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心理学把意识作为一种“流动”来探讨。
强调意识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
构造主义铁钦纳:研究意识结构。
机能主义反对研究意识结构,主张意识机能。
重视意识的适应价值。
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第一部分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心理科学观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反对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心理学与意识真相本身相矛盾,意识不可能源自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任何物理特性。
反对经验主义:他们把人看成是感觉的被动接受者,因而感觉成了按联想律被动组合起来的。
经验主义缺乏作用于思维元素的中枢意志过程。
它们给予思维元素以形式、性质或价值。
并不主张心理学与哲学彻底分离,心理学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但同哲学的关系紧密。
(二)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心身平行论。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精神可以为心理学所应用,但心理现象不能还原为生理现象。
心身平行论:人的心理不是大脑生理过程产生的结果,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平行的系列。
心理过程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受生理过程的支配。
(三)心理学的应用性:认为心理学是纯科学,不主张进行应用研究。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经验)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都是以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而其他科学研究间接经验。
冯特感兴趣的不是物理世界的本质,而是想理解我们经验物理世界时的心理过程。
冯特的目标不仅是理解经验着的意识,而且理解支配意识动力的心理法则,尤其是反映在注意和意志行为中的意志概念。
冯特实验室的两个主要目标:寻找基本的思维元素;寻找将心理元素结合为更复杂的心理经验的规律。
实验心理学:研究个体意识过程的个体心理学强调心理或意识的内容。
民族心理学:研究人类共同生活方面的复杂精神过程。
实验心理学(二)
实验心理学(二)引言概述: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通过设计精确的实验来探索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实验心理学的五个重要领域,包括感知与知觉、学习与记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感知与知觉:1. 对感官刺激的接收:研究人员会通过实验来探索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过程,例如视觉和听觉。
2. 知觉的组织和解释:科学家研究个体是如何通过对感官信息的处理和解释来构建对现实的认识。
3. 感知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实验心理学家关注感知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在人类行为和决策中的作用。
学习与记忆:1. 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来研究个体如何通过条件反射学习。
2. 操作性条件作用与强化:研究人员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实验来探索动物和人类如何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学习。
3. 记忆过程: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记忆的过程,如编码、存储和检索,来揭示记忆的工作原理。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1. 个体差异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个体差异对人格和行为的影响。
2. 社会认知:科学家研究人类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社会情境和他人的行为。
3. 亲社会行为:实验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在互助、合作和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心理机制。
发展心理学:1.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来探索儿童在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认知发展。
2. 社会性发展:实验心理学关注儿童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研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3. 青少年身份发展:科学家通过实验来研究青少年时期的认知、情感和身份发展。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1. 心理干预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来评估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在帮助个体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情绪和情感调节:研究人员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调节情绪和情感,以维持心理健康和提高幸福感。
常考内容!心理学与教育学复习提纲之选择题与填空题
1、《绪论》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心理现象(又被称为心理活动)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我们所学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最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2、《心理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
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
3、《注意》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
正在上课时突然的事件引起学生产生的是无意注意。
老师讲课时,, 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广度的的表现,“一心二用”是注意的分配的表现。
专心做功课是有意注意,人的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听课又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分散,听课做笔记是注意的分配,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刺激物的强度一般是指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
实验心理学2复习材料
实验⼼理学2复习材料实验⼼理学2复习提纲考试范围:第六章⾄第⼋章,第⼗⾄⼗四章考试题型:1.单选题(10分,共10题)2.多选题(10分,共5题)3.名词解释(20分,共4题)4.填空题(10分,共5题)5.简答题(20分,共2题)6.论述题(12分,1题)7.实验设计题(18分,1题)第六章:知觉1.什么是⽉亮错觉?如何解释?定义:是指⽉亮刚刚在地平线升起时看起来⽐在天顶时要⼤的现象,⽽实际上⽉亮在这两个位置上的⼤⼩是相同的。
解释:1)注视⾓假设Boring和Suzuki提出,观察到的⽉亮的⼤⼩受到此时眼睛和头形成的相对⾓度的影响。
2)显见距离假设由Ptolemy提出的基于知觉因素的⼀种假设。
他认为,通过⼀个充满物体的空间来观察⼀个物体时,会觉得此时观察的物体⽐实际上处于相同距离但通过空旷的空间观察到的物体远。
3)相对⼤⼩假设Restle认为⼈们感觉到的物体⼤⼩不仅依赖于物体在视⽹膜上视像的⼤⼩,⽽且还依赖于物体当时所处的视觉环境。
物体相对所处的环境范围越⼩,物体看起来就越⼤。
2.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直接知觉:Gibson等⼈认为知觉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间接知觉:Gregory等⼈认为知觉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者的联系⾃上⽽下和⾃下⽽上的加⼯同时并存在于⼈类的认知过程中。
当代认知⼼理学中,并不存在纯粹的直接知觉或纯粹的间接知觉,所有知觉直接和间接的⼀体两⾯的过程。
●⼆者的区别在当代认知⼼理学中,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争论常被描述为⾃下⽽上和⾃上⽽下加⼯之间的对⽴。
⾃下⽽上加⼯(数据驱动加⼯)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上⽽下(概念驱动加⼯)指有关知觉对象的⼀般知识开始的加⼯。
直接知觉论只讲究⾃下⽽上加⼯,⽽间接知觉论则讲究⾃上⽽下和⾃下⽽上加⼯相结合,即刺激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匹配。
3.⽤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盲视区域⽤动态视野检查法:检查视觉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知觉实验第一节知觉的基本问题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当前刺激信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体主动和富有选择性的认知建构过程。
二、知觉的争论:直接知觉:Gibson的刺激物说,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Gregory的假设检验说,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知觉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知觉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逐渐上升到较高级、综合的水平。
自上而下过程:认为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直接知觉的实验支持:实验逻辑:如果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实验结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
Gibson的视崖实验间接知觉的实验支持:实验逻辑:创造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相互矛盾的情境,来分离只有经验信息参与或只有刺激信息独立作用时两种不同的知觉。
知觉定势、不可能图形、视错觉、主观轮廓其它的实验研究:Warren的音素恢复实验。
当给被试听下述句子时,句子中星形位置的音素被一个持续120ms的纯音取代,在全部20名被试中只有一人听到了该纯音,且不能指出该纯音的位置,而其他所有被试都没有发现字母的缺失。
研究者让被试听不同的句子,材料如下: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axle.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shoe.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orange.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table.结果发现:听第一个句子被试倾向于将缺失字母的词听成wheel第二、三、四个分别是heel,peel 和meal。
第二节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一、图形和背景知觉。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组织理论。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视觉系统对拓扑差异的敏感性陈霖关于验证知觉拓扑结构的实验封闭性和图形结构的优势效应Olson和Attneave支持特征检测理论的实验陈霖关于图形结构优势效应的实验四、知觉加工中的优势效应整体优势效应字词优势效应,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当目标线段镶嵌在某种内容结构中时,比目标线段单独呈现时被检测的准确性高。
五、影响形状知觉的时间因素掩蔽:在视觉掩蔽中,对目标刺激物的知觉会受到同时或在时间上接近的掩蔽刺激的影响而变得模糊。
后效:一种刺激作用之后对随后心理活动的影响。
图形后效、形状后效、关联后效第三节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一、经验和知觉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对物体刺激变化而保持稳定知觉的现象称为知觉恒常性。
布伦斯维克比率:BR=(R-S)/(A-S)BR :布伦斯维克比率(以百分数表示);A:物体的实际大小;S:按照视角计算的物体映像大小;R:被试知觉到的物体大小(被试对大小判断的结果)邵勒斯比率TR =(lgR-lgS)/(lgA-lgS)二、大小恒常性Holway-Boring实验三、形状恒常性第四节运动知觉和空间知觉的实验研究一、运动知觉(一)真动知觉1、涵义:物体以超过知觉阈限的速度在空间移动,反映到视网膜上,便产生了真动知觉。
2、运动知觉阈限(二)似动现象1、涵义: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2、常见的似动现象α-运动、β-运动3、影响似动知觉的主要因素(Korte law )φ:最适似动 s:两个刺激的空间距离i:明度(刺激强度) g:时间间隔如果三个变量中一个变量的值发生变化,那么只要在其余两个变量中给予适当的补偿变化,其似动知觉可以保持不变。
(三)诱动现象1、涵义观察者与客体的相对空间关系的改变,或者两个以上的彼此空间关系的变化,就可以引起诱动现象。
2、常见的诱动现象:自动现象;站台错觉(四)运动后效含义:在注视向下(左)运动的物体一定时间后,如果再观察静止的物体,该物体看起来向上(右)运动。
二、空间知觉(一)生理调节线索(肌肉线索)1.眼睛的调节——眼睛肌肉紧张度变化传递给大脑的信号。
2.双眼视轴辐合——两眼注视物体时辐合的角度不同。
(二)单眼线索(物理线索)1.遮挡2.阴影3.直线透视4.单眼运动视差5.纹理梯度(三)双眼线索网膜相应点:当人们的两只眼睛注视某一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便处在两只眼睛焦点和网膜影像点连线的延长线上,这时,两眼网膜影像点恰好为对应点,这便产生了单一视像。
相应点是两个视网膜上对应的各点,每一对相应点在视网膜上都与中央窝同一距离同一方向。
视野单向区:双眼注视一物体,辐合角不变,所有被知觉为单一视像的点就构成通过两眼焦点的圆,处在这个圆周上的各个点被看成是单一的视像,这个圆就为视野单向区,又被称为维叶斯—缪勒圆。
复视:当双眼注视某一物体时,其他不在视野单向区上物体都不能产生单一视像,既被看成双像,这就是复视。
视夹角比辐合角小,产生非交叉复视;视夹角比辐合角大,产生交叉复视。
潘弄融合区:潘弄发现当某一刺激在双眼网膜成像的位置虽不对应,但如果相互偏离未超出某一范围限度时,仍可形成单像,这一范围被称为潘弄融合区。
双眼竞争:如果投射到双眼的视像差异较大,不可能融合,则会产生双眼竞争。
2、深度视锐含义:能够辨别两个处于不同距离上物体之间距离的能力。
设P、Q为仪器上的两个立柱,与观察者的距离分别为y和y-x,a为目间距,深度视锐用象差表示,象差角n定义为对近物体的辐合角C1减去对远物体的辐合角C2:第五节知觉与觉察实验一、盲视实验实验设计:要求患者对盲区的光斑是否存在及其位置做迫选测验或猜测线条的方向。
结果发现:患者在盲区的定位、觉察和目标方位的猜测都比随机猜测的结果好得多,甚至,盲区的视觉活动表现得和正常视野一样好。
二、无觉察知觉的测定(一)Stroop启动实验1、启动效应: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相关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效应,称为启动效应。
2、Stroop启动实验Stroop效应实验范式Stroop启动实验:实验中,先呈现一个启动词,马上再呈现一个色块,要求被试迅速报告色块的颜色。
如果启动词产生了Stroop效应,那么与中性词相比(如”房子”),色块颜色和单词意思一致的情况下,报告速度会快些;不一致时,报告会慢些。
Marcel启动实验实验设计:呈现启动词和色块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由启动词与掩蔽之间间隔时间决定。
在觉察条件下,这一间隔为400毫秒。
在无觉察条件下,启动词与隐蔽刺激之间的间隔很短,这一间隔因人而异,即启动词—掩蔽间隔必须使得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率低于60% .刺激材料包括四种颜色的色块(红、黄、蓝、绿);四个颜色启动词(”红”、”黄”、”蓝”、”绿”);三个中性词(”牛”、”类”、”水”)。
实验结果:在觉察和无觉察条件下,都出现Stroop启动效应。
(二)实验性分离:又称任务分离,是指用不同的测验任务来揭示同一自变量的不同作用的方法。
Cheesman和Merikle实验性分离实验实验设计:频率效应:随着实验中单词意义和墨水颜色一致的试验出现频率的提高,对一致试验的反应时会缩短,对不一致试验的反应时会延长。
实验假设:频率效应依赖于启动词是否被觉察。
当启动词的呈现低于觉察阈限时,就不能被有意识觉察,频率效应也就不存在了。
使用了两种一致试验的出现频率(1/3或2/3)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只有在启动词被觉察时,频率效应才存在。
三、无觉察知觉的实验逻辑(一)分离假设1、经典分离假设:直接测量对意识加工具有完全的敏感性,间接测验对无意识加工具有完全的敏感性,在间接测验的成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直接测验的成绩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转变为完全随机水平的点便为意识觉察阈限的临界点。
Marcel分离实验实验设计:要求被试对单词(如doctor或bread)或字符串(tocdor,dreab)进行分类,结果当单词doctor的后面紧接一个语义相关的单词(如nurse)时,分类速度比后面紧跟一个语义无关的单词(如butter)时快。
实验结果:增加刺激呈现条件的难度后发现,即使被试根本不能辨别单词是否呈现,启动效应仍然存在。
分析:间接测验为语义启动中的反应时测量;直接测验为被试对语义相关单词或语义无关单词的知觉辨认2、相对敏感性假设: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都同等程度地对意识知识敏感,而当对某一特定的刺激维度,间接测验表现比直接测验更敏感时,就能发现无意识加工的存在。
Wilson和Zajonc分离实验实验设计:向被试呈现10个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每个图形以1秒的间隔呈现5次,图形呈现的时间控制在被试阈限以下,因此所有的被试都报告没有看到任何图形。
实验采用偏好测验和再认测验。
实验结果:偏好测验中:被试的选择中有60%都指向先前呈现过的图形。
再认测验中:被试的成绩完全处于随机水平(50%)分析:直接测验为再认测验;而间接测验为偏好测验。
(二)主观阈限和客观阈限假设主观阈限:即被试”声称”不能觉察知觉信息而能进行判别反应的水平;客观阈限:即被试的判别为完全随机操作的水平。
Cheesman和Merikle实验实验设计:呈现启动词和掩蔽刺激,在迫选程序中,要求被试报告看到了什么颜色单词,迫选是四择一的;改变启动词与掩蔽刺激之间的间隔,使对启动词的迫选的觉察率分别为25%、55%和90% 。
实验结果:55%和90%觉察率下得到Stroop启动效应;觉察率为25%下,Stroop启动效应不存在。
第八章注意实验第一节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一)理论内容:Broadbent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则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来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而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
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
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因为这种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Welford(1959)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二)双耳分听实验Broadbent的双耳分听实验:实验设计: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4,9,3左耳:6,2,7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
然后,要求被试再现。
实验结果: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准确率为65%;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准确率为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