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米尔的翻译风格
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
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是指法国翻译学家安东尼·弗米尔(Antoine Berman)在其著作《翻译与文化》中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强调翻译目的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认为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效果。
以下是对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的内容丰富化,并附带一些中英文对照的例句。
1. 翻译目的的多样性:弗米尔指出,翻译目的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文学传播、文化传承、知识扩散等等。
翻译目的的多样性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 他们的翻译目的是为了推广中国文学作品到国际读者中。
- Their translation purpose is to promote Chinese literary works to international readers.2. 翻译目的与文化差异:弗米尔认为,翻译目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所差异,翻译者需要根据目的调整翻译策略,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文化的需求。
- 在翻译中国古诗时,她的目的是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 Her purpose in translating Chinese ancient poems is to help Western readers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3. 翻译目的与读者需求:弗米尔认为,翻译目的应该与读者的需求相一致,翻译者需要根据读者的背景和期望来调整翻译策略,以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接受度。
- 翻译者的目的是为了让年轻读者更容易理解这本小说。
- The translator's purpose is to make it easier for young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is novel.4. 翻译目的与文本特点:弗米尔认为,不同的翻译目的会对文本的特点产生影响,翻译者需要根据目的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以保持原文的特色和风格。
- 他的翻译目的是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幽默感。
翻译功能学派
有些学者对她的理论赞誉有加,认为其翻 译行为概念可用于所有的翻译,可以指导 译者的翻译决策。但也有意见,表明这一 理论的目的示威文化转换提供指导,但它 并没有充分考虑具体的文化差异。而诺德 则是反对曼塔利对原文的忽视,功能翻译 并不是给译者绝对的权利。
另外,一般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涉及三方 面的参与者:原文作者、译者、译文接受 者。曼塔利还加入了翻译过程的发起者, 译文使用者和收受者等其他参与方。 她认为翻译过程好比环环相扣的链条,第 一环就是发起者。原文作者与发起者相比 并不太重要。译者是翻译链上最重要的一 环,下一环是译文使用者。译文接受者是 实际上读到或听到译文的人。收受者对于 译者来说意义重大,在翻译过程中的决定 性要素。
弗米尔引进这个词来表示翻译或翻译行为的目的1翻译行为弗米尔认为翻译是是译者在翻译中的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以原文本为基础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2委托人是指翻译的发起者会提供尽可能详细的翻译目的希望收到什么样的效果以实现自身的利益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赖斯还从语言因素上剖析了翻译的过程。 她将语言因素划分为四个层次:语义、词 汇、语法和文体。从语言因素角度审视翻 译过程,目标语应做到:语义的对等、词 汇的妥帖、语法的准确和文体的对应。在 著作中,她还总结了一些非语言因素在翻 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语境、主题、时 间、地点、源语环境读者群、源语作者和 感知因素等。
目的论强调主体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并且 认为原文主要发挥提供信息的作用,从而 将翻译的焦点由对原文的忠实再现转译到 译文的创作,推翻了原文的中心地位,从 而树立了译文和译者的中心地位。 目的论把翻译看做是一种文化比较,是在 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把 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
翻译理论 弗米尔
是彼此关联的。三个法则中, 目的性法则是第一位的, 连贯性法则和
忠实性法则从属于目的论法则,而忠实性法则又从属于连贯性法则, 三法 则是一种层级下降的关系。
四、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广告英语: 英文商标如Pampers {溺爱}( 尿布)【帮宝适】 , Luxury ( 香皂) , Leopard【豹】( 汽车) 等, 中文商标如:好孩子、童车 和美 的电器等, 普通词汇商标大多采用间接提醒的方法来暗示商品的质 量和功能, 消费者看到这些商标名称, 自然产生积极联想, 从而激起 购买欲望, 达到较好的商业效果。
[In skopos theory, the status of the source text is lower than it is in equivalence-based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The source is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 翻译行为的基本模式(赖斯和弗米尔 1984)
1.目的语文本由其目的而决定。
2.目的语文本是为目的语文化提供信息,目 的语语言涉及的是原语文化和语言提供的 信息。
3.译文文本不会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为原文文 本提供信息。
4.译文文本必须 与原文文本在语义上保持 一致。
5.以上原则中,目的论居于主导地位。
1))删繁就简。汉语广告用词追求华丽,句式结构严整,而英语广告简洁明 快。因此删繁就简 是汉英广告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例如,
中国建设银行的龙卡广告语是“衣食 住行,有龙则灵。”如果按原文文
本进行的翻译显得繁琐,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删繁就简,可以翻译为“dragon card will make your busy life easy”这种翻译既简 单明了,又达到了宣传的目 的。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
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
一、目的论的内容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 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弗米尔(H ans V ermee r)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弗米尔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翻译并不仅仅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
因此,他在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弗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
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翻译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
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
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
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
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的预期目标的策略。
也就是说,译文应对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译者的责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例: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 娥眉。( 《卫风硕人》) Her fingers were like the blades of the young white - grass ; Her skin was like congealed ointment ; Her neck was like the tree's grub ; Her teeth were like melon's seeds ; Her forehead was like cicada; her eyebrows were like ( the antennae of ) the silkworm moth. ( James Legge) 由于原语社会和目的语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中国 人眼中的美人在西方人眼中就变化成为怪物。因此, 如若译者想要原作者与目的读者之间的沟通获得成 功,他必须作出修正,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举例:
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因为不负责任的 翻译把卡式炉燃气罐上的英文说明“Never refill gas into empty can(空罐切勿再次充气)” 译成“本罐用完后无损坏可再次补充”,结果 造成一餐厅卡式炉燃气罐爆炸,12位顾客不同 程度烧伤,一少女毁容、双手致残,诉诸法院, 索赔230万元。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实用类文 体翻译,尤其是外宣资料、商务广告、旅游资 料、公示语等的翻译,译者要特别注意其社会 效应。
此处““牛角尖”越钻越深; “减负”减来减去,山 还是那座山”只简单地翻译成了“empty talk”,将目的 语读者不熟悉的句子换成了他们所熟知的术语,因此意 义传达更高效,也更忠实于原文。
(三)对读者负责
所有的著作都需要读者,而读者也是作者 进行创作,译者进行翻译的主要动力。若译 者想要译文成功,那么自己就要站在读者的 角度进行思考。译者必须掌握目的读者的文 化、了解他们的需求,以此来决定翻译什么 及如何翻译。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一、概述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作为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流派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分析其在翻译教学、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批评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强调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应以译文预期的功能和目的为导向。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过程和结果,译者应根据具体语境和交际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在中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翻译界开始关注西方翻译理论,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作为其中之一被引入中国。
这一时期,学者们主要通过翻译和介绍国外相关文献来传播该理论,并结合中国翻译实践进行初步应用和研究。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系统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应用和拓展,丰富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总结其在翻译教学、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批评等领域的应用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中国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介绍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提出并发展。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翻译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读者需求来确定。
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翻译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特定的交际功能。
汉斯费米尔的翻译观
汉斯费米尔的翻译观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是德国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语言和翻译研究,发表的译学作品除上述目的论奠基文献《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外,主要还包括《关于翻译理论》( Aufsaetze zur Translationstheorie,1983 )、《翻译行动中的目的与委托》(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1989)、《论目的与翻译委托》(Skopos und Translationsauftrag - Aufsaetze,1989/1992 )、《翻译目的理论:正论与反论》(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 :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是不再问什么叫翻译学的时候了》(Starting to unask what translatology is about,1998a)和《翻译教学法》(Didactics of translation,1998b)等。
弗米尔在这些著述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是:翻译并不是一个转码过程,而是人类一种具体形式的行动。
凡行动皆有目的,因此翻译亦由目的支配。
在任何一项翻译行动开始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楚它的目的是什么,否则无法进行翻译。
这是一种英国学者波斯盖特曾经说到的前瞻式翻译观,它有别于传统译论的后瞻式翻译观,后瞻式翻译观往往立足于源文本,在翻译中倾向于采用规范性策略。
而在目的理论支配下的前瞻式翻译观,则把立足点放在目标读者和翻译任务委托者身上,特别是放在目标文本在他们所属文化中的功能上,译者必须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要承担的功能来决定在翻译中应当采用何种方法和策略。
也就是说,根据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在目标文本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忠实”、“对等”理论中所规定的原文,也不是此种原文在原文读者身上产生的效果或原作者赋予原文的功能,而是目标文本的功能,这个功能亦即目的,它是根据翻译发起者(即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来决定的。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音乐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英文歌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大量中国听众。
然而,英文歌曲的汉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项涉及文化、艺术和语言学的复杂任务。
本文旨在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英文歌曲汉译的策略与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认为翻译应满足特定情境下的交际需求。
在英文歌曲汉译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保留原曲的音乐性和歌词的文学性,还要考虑到中文语境下听众的接受度和审美习惯。
因此,本文将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英文歌曲汉译的挑战和难点,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在保持原曲韵味的同时,实现歌词在中文语境中的有效传达。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介绍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然后分析英文歌曲汉译的特点和要求。
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曲风格的基础上,实现歌词的准确传达和意境的再现。
本文将总结英文歌曲汉译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英文歌曲汉译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音乐翻译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是由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主张翻译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对等理论的束缚,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应以实现交际功能为首要目标。
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内,翻译被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信息型翻译、表达型翻译和操作型翻译。
信息型翻译旨在传递信息,如新闻、科技文献等;表达型翻译注重原文的艺术效果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如文学作品;操作型翻译则强调对读者的呼唤和引导,如广告、宣传册等。
翻译理论基本原理弗米尔
翻译理论基本原理弗米尔引言翻译作为一门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艺术和学科,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沟通人类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
翻译的目标是准确而有效地传递原始语言的意义和表达到目标语言中。
在实践中,翻译者需要理解并转换源语言的意义、语法和风格,同时在目标语言中保持准确性、易于理解和自然流畅。
翻译理论提供了对这种复杂过程的分析和指导,而弗米尔翻译理论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弗米尔翻译理论概述弗米尔翻译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由法国语言学家弗米尔(Eugène Nida)提出。
该理论主要关注翻译过程中的意义传递和语言结构的转换。
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翻译者不仅理解源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结构,还要将其转化为在目标语言中相等或等效的表达。
弗米尔翻译理论强调了对意义的传递和语言结构的转换两个关键方面。
意义传递指的是翻译者必须理解源语言句子的整体意义和细微差别,并在目标语言中用正确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传达出来。
语言结构的转换则是指翻译者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和结构特点,对源语言的词序、语序和句法结构进行调整和变换。
弗米尔翻译理论的主要原则弗米尔翻译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原则,用于指导翻译过程中的决策和选择。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原则:1. 等价原则等价原则是弗米尔翻译理论的核心原则之一,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等价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应该努力寻找一种在目标语言中能够有效表达源语言意义的方式。
等价性并不意味着字面翻译,而是在保持意义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词汇、句法和语序。
2. 目标语导向原则目标语导向原则强调翻译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化特点。
这意味着翻译者应该尽可能使用目标语言的惯用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以保持翻译结果的自然流畅和易于理解。
3. 文化转换原则文化转换原则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表达。
弗米尔的翻译风格
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是目的与功能理论的基础概念,目的论成为该理论的核心。
弗米尔是莱斯的学生,也是海德堡大学的翻译教师,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弗米尔在1976到1977年的一系列讲座中,提出了翻译的普遍理论的框架,随后出版了《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1978),成为目的论的基础。
1984年,弗米尔和莱斯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成为目的论的宣言。
在书中,他与莱斯提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而应该把翻译看成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
因此,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一个目的。
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大大转变了我们原有的翻译观念。
目的决定一切,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到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到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
弗米尔把原文只是看作是一种“信息供源”,仅提供翻译委托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是评价译作的唯一或最高标准,译者有权按照翻译目的来取舍其中的信息,是否与原文保持篇际一致是由翻译目的来决定的,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
翻译位于两极之间——遵循目标文化的行为与预期,与用目标文化的方式来表达源语文化的特征,这两极间存在多种可能性,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
翻译目的实现的可能性取决于目标文化的条件,而不是源语文化。
委托只是间接依赖源语文化,因为翻译不得不涉及到原文本,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个目的的实现需要依靠目标文化与源语文本的关系。
翻译中使用的很多术语,也需要根据特定的任务来定义,如翻译、释译、改编等。
学习翻译理论的人,都应该熟知翻译“目的论”。
应用翻译“目的论”来解释翻译现象,指导翻译实践与译员培训的论文也很多。
翻译“目的论”成为了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
让我们继续推动这个理论的发展,来纪念弗米尔博士。
翻译目的论综述
翻译目的论综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意图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如何选择要保留或改变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元素。
本文将介绍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基本原则和主要观点,并探讨其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
一、翻译目的论的发展翻译目的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
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的方式和目的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语篇只是作为翻译的一个因素,而翻译的目的是决定其他所有问题的关键。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1、目的原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翻译的目的来确定如何选择词汇、语法和修辞等语言元素,以及如何保留或改变原文的文化和语言元素。
2、连贯性原则:翻译必须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范,以及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目标语言的规范来调整译文的语言和文化元素,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中的连贯性和可接受性。
3、忠诚原则: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元素,同时确保译文的连贯性和可接受性。
但是,忠诚原则并不是要求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而是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来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翻译目的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翻译目的论在各种类型的翻译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翻译的目的通常是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因此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应该尽可能地使双方感到舒适和尊重,同时也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在文学翻译中,虽然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元素非常重要,但也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审美和文化背景,以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此外,在科技、法律、医学等专业领域的翻译中,由于原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要求非常高,因此翻译的目的应该是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科技文本翻译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科技文本翻译摘要:作为促进各国科技交流的重要工具,科技英语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对科技英语翻译的需求量也因此日益增大。
科技英语是一种特殊文体,句法和篇章方面都有着鲜明特征,译者需要对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十分熟悉,熟悉相应的翻译原则和技巧,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关键词:科技翻译;目的论;翻译技巧引言本文通过弗米尔目的论翻译理论,结合例句,从句法和篇章层面,对科技英语文本进行分析。
文中有一些常用的翻译策略,希望能给科技英语翻译带来一定启示。
一、翻译目的论1.概述目的论是由弗米尔提出的,已成为功能学派的代表性理论。
弗米尔阐述了三个指导翻译的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马会娟&苗菊,2009:82)。
他认为,翻译是带有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以原文为基础、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谢天振,2008:136)。
译者能够参与某种翻译行为无非是受他人要求或自己主动要求,无论何种形式,翻译行为中必然会有委任人的角色,这个角色可是他人也可以是译者,翻译的目的正是通过委任而决定的。
翻译的方法正是由这种目的所决定的。
连贯原则就是指“语篇内部连贯”,主要是说译文在意义方面一定要具有可接受性,要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目的论认为,译者翻译的文本至少应在意义上为读者所接受并理解。
如果读者认为目的语文本与自己的情景充分连贯融合,那么翻详这种交际互动行为就是成功的(贾文波,2012:40)。
忠实原则又称“语际连贯”,它表明的是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指译文和原文在内容方面一致(马会娟&苗菊,2009:82)。
二、科技英语的特点1.句法词或者词组遵循一定规则组成能够表达出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就是句子。
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句法规则。
科技英语的语言准确、客观和严密,颇具特点。
科技文章信息量大,要求论述的概念相对复杂,为使文章内容完整、逻辑严密、结构紧凑,常用长难句、无人称句和被动句等。
情景充分连贯融合,那么翻详这种交际互动行为就是成功的(贾文波,2012:40)。
翻译理论 弗米尔
汉斯 •弗米尔的目的论
• 弗米尔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杰出贡献者, 他的目的论 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 功能学派也被称为目的学 派。由此可见, 弗米尔对翻译理论最大贡献就是目的论。
一、提出的背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从语言学 和对等理论的角度研究翻译, 主要从原文的角度来研究翻译 的奥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弗米尔根据行为学的理论, 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中进行研究, 提出翻译是一 种人类行为活动 , 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1 )。 (2)理论具体内容: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
旅游英语: 旅游资料是一种大众化的通俗读物, 目的就是让普通游客 读懂并喜闻乐见, 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 知识。它主要有两个功能, 一是传递信息, 二是引诱行动, 因此其语 言表达必须准确、通俗、明了、富有吸引力, 能雅俗共享。
例句 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 有着无数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 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把如诗如画的江山打扮的分外妖娆。 译文一 The boundless expanse of the Chinese territory is dotted with innumerable sights of gorgeous and varied natural scenery. Five thousand years of splendid Chinese civilization have contributed the extraordinary enchanting beauty to this poetic and picturesque land. 译文二 The vast Chinese land boasts / has lots of various beautiful natural sights. Its 5000- year ( splendid ) civilization has made the ( picturesque) sights more enchanting / enhanced the beauty of the sights。 这两段译文长短不同, 用词也有差异。相对于译文二来说, 译文一堆积了很多的形 容词、大字眼。原文如优美的散文, 符合汉语语言的审美特点。而译文二更符合 英文读者的习惯。 从上文的翻译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 的目的是否完成, 讲究翻译目的的完备性, 而不是对等, 对等翻译只是翻译多种 形的一种, 也就是结果决定方法, 目的决定手段。 Vermeer 认为目的论的法则是: 每个文本为某个目的所生产, 并应该服务于该目 的, 译文的接受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译者, 为了保证译文与原 文相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甚至优于原文, 应注意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异同, 努力消 除文化差异对译文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角度下《落花生》的两种译本评析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落花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 深刻的社会寓意深受读者喜爱。本次演示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落花 生》的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翻译策略在目标文本中的体现及其对读者 产生的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翻译学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他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目 标文本的功能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该理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 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应遵循目标文本的功能和目的;连贯原则强调译 文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范,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忠实原则则要求 译文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意义。
1、语言风格
1、语言风格
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字幕翻译应考虑目标文本的语言风格。《你好,李 焕英》是一部喜剧电影,语言幽默风趣。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考虑了目标受 众的语言习惯和审美需求,采用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使观众在享 受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2、文化转换
2、文化转换
《落花生》英译本对比研究
1、许地山原译本
1、许地山原译本
许地山是《落花生》的原作者,他的译本自然是最为贴近原文的。在翻译过 程中,他采用了直译的策略,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用词和句式,使得译文在表 达方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例如,原文中的“落花生”被翻译为“peanut”,而 没有采用意译的策略将其译为“groundnut”,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形 象和象征意义。
3、忠实原则
3、忠实原则
在忠实原则方面,张培基和刘士聪都尽可能保留了原文的思想和情感。例如, 在原文中,“母亲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 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张培基将这段话译为“Mother sd we could have a Harvest Festival that evening…It was rather cloudy, but to our great surprise, Father came too, which was indeed rare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英语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翻译策略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壮大,涉外金融业务也日益增加,由此与X,f,t-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金融英语学科也呈蓬勃发展的态势。
金融英语的翻译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探讨的话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金融英语的翻译提出了一些翻译技法。
本文尝试从翻译目的论着手,探讨利用这一翻译理论,为金融英语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目的论的主要内容德国学者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这一理论,它彻底突破了以原文本为中心的结构主义等值翻译理论,奠定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重要里程碑。
Skopes在希腊语中意为“目的”。
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法则”。
根据目的法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张美芳,2005)。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张美芳,王克非,2005)此外,“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即目的法则、语际连贯和语内连贯。
语际连贯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也常被称为对原文的“忠实”。
语内连贯指的是译文在泽入语文化及交际情景中应该有的意义,它强调译入语文化以及交际情景。
弗米尔认为,语际连贯或忠实应从属于语内连贯,同时二者又都从属于“目的法则”(文军,2006)。
在弗米尔看来,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泽的策略和方法。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把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译人语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它对翻译采取前瞻的态度,使得译文在完成译语情境中交际功能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
翻译目的论——精选推荐
翻译目的论本文是我对翻译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以及读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主要因素的一点小小看法。
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的核心理论。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产生的语篇”。
更确切的说,受众也就是读者是决定译文目的的主要因素。
比如说:如果原著是儿童文学,也就是说读者是儿童。
由于儿童在生理、心理、知识经验、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上都和成年人不同,这决定了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教育性和娱乐性并存。
即目的就是让儿童愉悦的同时受到教育。
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
根据行为学理论,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行为活动。
在翻译时,译者应根据读者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
后来。
翻译目的论反映了翻译理论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以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由此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这是对传统等值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翻译目的论以人类行为为理论指导,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来研究。
翻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的,是译者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是有意图的原著与译者间的互动行为。
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应遵循以下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首先,目的法则为翻译目的论的首要法则。
其核心内容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应由翻译行为所需要达到的目来决定。
翻译的目的大致有三种:①译者的翻译目的(如为了赚钱);②译文的交际目的(如给读者以启迪);③使用某种特殊翻译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说明源语语法结构的特殊性)。
翻译目的论简介
翻译目的论简介即就是skopos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
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
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编辑本段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 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是目的与功能理论的基础概念,目的论成为该理论的核心。
弗米尔是莱斯的学生,也是海德堡大学的翻译教师,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弗米尔在1976到1977年的一系列讲座中,提出了翻译的普遍理论的框架,随后出版了《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1978),成为目的论的基础。
1984年,弗米尔和莱斯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成为目的论的宣言。
在书中,他与莱斯提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而应该把翻译看成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
因此,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一个目的。
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大大转变了我们原有的翻译观念。
目的决定一切,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到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到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
弗米尔把原文只是看作是一种“信息供源”,仅提供翻译委托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是评价译作的唯一或最高标准,译者有权按照翻译目的来取舍其中的信息,是否与原文保持篇际一致是由翻译目的来决定的,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
翻译位于两极之间——遵循目标文化的行为与预期,与用目标文化的方式来表达源语文化的特征,这两极间存在多种可能性,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
翻译目的实现的可能性取决于目标文化的条件,而不是源语文化。
委托只是间接依赖源语文化,因为翻译不得不涉及到原文本,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个目的的实现需要依靠目标文化与源语文本的关系。
翻译中使用的很多术语,也需要根据特定的任务来定义,如翻译、释译、改编等。
学习翻译理论的人,都应该熟知翻译“目的论”。
应用翻译“目的论”来解释翻译现象,指导翻译实践与译员培训的论文也很多。
翻译“目的论”成为了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
让我们继续推动这个理论的发展,来纪念弗米尔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