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奇妙的二氧化碳 学案5(化学沪科版九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2 奇妙的二氧化碳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2 奇妙的二氧化碳 教案设计

沪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的循环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2、认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步骤、方法及注意点。

3、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学会观察和描叙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从中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5、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观察对比、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主持讨论。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与灭火学习重难点: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3.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备步骤、方法。

课前准备、1、教师:(1)查找材料。

(2)准备演示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等。

2、学生:做好预习。

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过程:故事导入新课:“屠狗洞”,在意大利某地有个奇怪的山洞,人走进这个山洞安然无恙,而狗走进洞里就一命呜呼,因此,当地居民就称之为“屠狗洞”,迷信的人还说洞里有一种叫做“屠狗”的妖怪。

你能解开这个谜题吗?学生交流讨论:(有的学生可能听说过这个故事,知道是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

)教师引导:是由于山洞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所致。

那么正常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含量超过多少是危险的呢?如果把二氧化碳从空气中除去,行吗?师生交流:相互讨论。

归纳引入: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如此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二氧化碳。

板书:一、自然界中的CO。

2学生活动:观看教材P40页图2-15“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教师引导:1、自然界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2、自然界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消耗的?学生讨论:共同归纳:学生发言,补充、板书。

教师提问:1.产生二氧化碳的速度与消耗二氧化碳的速度相当吗?2.自然界的二氧化碳含量恒定吗?学生活动:观看教材P40页“拓展视野”,观看教材配套光盘片段《温室效应》学生讨论:分组讨论、交流。

2.2奇妙的二氧化碳(第1课时)-教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2奇妙的二氧化碳(第1课时)-教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的安全构成危险,应采取什么措施?
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色味的。
2.相同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请设计实验证明。
3.二氧化碳溶于水,请设计实验证明。
打开汽水盖,可以观察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压强,二氧化碳在水中会溶解得更多。
4.二氧化碳气体经过加压、降温后转化为液态二氧化碳,它可用作,再经过加压、降温后转化为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它可用作。
二、新授
(一)、自然界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有、、
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加剧了效应而使气温上升。为了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二)、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
(三)、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
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或溶洞是为了防止二氧化碳浓度太高,而对进入人员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和消耗途径,明确性质决定用途。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小结二氧化碳所具有的物理性质。
教具准备
集气瓶、试管、导管、橡皮塞、塑料瓶、水、二氧化碳气体
课 前 预 习(见作业纸)
教师复备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方式
一、复习回顾
1.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2.书写氧气分别于木炭、铁丝、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2.2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
复备人
复备时间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产生途径(含碳燃料的燃烧和呼吸作用)、主要消耗途径(光合作用和溶解在自然界的水中)。
2.了解二氧化碳的“三态”及其主要用途。特别是干冰的用途。
3.通过实验,正确认识二氧化碳所具有的物理性质。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2.2奇妙的二氧化碳 学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2.2奇妙的二氧化碳 学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2.2奇妙的二氧化碳学案回忆:到现在为此,我们已学过的哪几个反应产物里有二氧化碳?并不是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学反应都适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从原料、装置、操作等方面分析。

实验:①稀盐酸和大理石现象:②稀硫酸和大理石现象:③稀盐酸和碳酸钠现象:碳酸钠+ 盐酸→ 氯化钠+ 水+ 二氧化碳(Na2CO3 ) (HCl) (NaCl) (H2O) (CO2)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或(主要成分都是)与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文字反应式)讨论: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用稀硫酸和大理石?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用浓盐酸和大理石?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用稀盐酸和碳酸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

反应条件:。

回忆: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和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装置。

用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说明:锥形瓶可用、、来代替,分液漏斗也可用来代替。

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与相同。

四、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

理由:①②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①查:;②装:;③塞:;④液:;⑤收:;注意事项:①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以下形成,防止;②反应器内的导管即可,不宜,否则;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加热;④集气瓶内的导管应伸入到,以利于。

六、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①检验方法:。

②验满方法:。

小结:由于确定实验装置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所以很容易陷入难以解答的困境,但解答时,若能明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以及所需气体的量的多少,即可突破难点。

具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①先要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制取这种气体。

选择药品的一般原则是:反应速率适中,便于控制,药品价格便宜,容易获得,尽量减少污染。

②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③通过具体的操作步骤来得到这种气体。

沪教版化学全国版九年级上册 2.2《奇妙的二氧化碳》学案

沪教版化学全国版九年级上册 2.2《奇妙的二氧化碳》学案

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学案第1课时〕1.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色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2.干冰可用于。

干冰在汽化时(填“吸收〞或放出〞)周围环境的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便形成了雨水。

3.二氧化碳不但能溶于水,而且还能跟水反响,生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碳酸不稳定,又会分解成,上述过程的两个化学反响的文字表达式为:属于分解反响的是填序号〕(1)二氧化碳溶与水(2)加热分解高锰酸钾(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5.以下物质属于纯洁物的是〔〕A.干冰B.汽水C.澄清石灰水D.啤酒6.以下变化是因化学变化引起的〔〕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C.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变浑浊D.干冰汽化吸收热量7.以下反响属于分解反响的是〔〕A.二氧化碳通入水中B.碳酸不稳定加热易分解C.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例: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最好选用〔〕A.碳酸钠粉末和稀硫酸B.石灰石和稀硫酸C.大理石和稀盐酸D.大理石和浓盐酸E.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反响思路分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的是块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响制取的。

这是因为:〔1〕碳酸钙和碳酸钠与盐酸反响制取二氧化碳时,反响速度太快不利于控制。

〔2〕不能用硫酸,因为反响时会生成微溶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的外表反响难以进展。

〔3〕不用浓盐酸,因为在用浓盐酸反响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纯,会含有氯化氢气体,对二氧化碳性质有关实验现象产生影响。

应选〔C〕1.干涸深井底部二氧化碳浓度较大,是因为〔〕A.井底放出二氧化碳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2.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时,它们的收集方法一样的是〔〕A.排水集气法B.向下排空气法C.排食盐水集气法D.向上排空气法(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最好采用的方法是〔〕4.将CO2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然后再加热,溶液颜色的变化〔〕A.先变蓝色后变紫色B.先变红色后变无色C.先变无色后变红色D.先变红色后变紫色5.经历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D.清的石灰水振荡6.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直接原因是〔〕A.二氧化碳与石蕊直接作用B.二氧化碳与水反响后生成的碳酸不稳定C.二氧化碳能溶与水D.氧化碳与水反响后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6.判断正误〔正确划√〕A.小明向盛有无色气体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紫色石蕊试液,他认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该气体为二氧化碳〔〕B.张雷同学用点燃的木条插入盛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他认为该气体为二氧化碳〔〕C.刘强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通入少量无色气体变浑浊,他认为该气体为二氧化碳〔〕D.某气体无色、无气味且无毒,李晓认为该气体一定为二氧化碳〔〕7.以下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分别证明了二氧化碳的那些性质?拓展探究8.某校化学实验小组把装有萌芽种子的瓶子,按右图装置连接起来:过一段时间,翻开夹子,往瓶子里注人清水,使气体排出试管。

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 2.2: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

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 2.2: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

顺昌二中校际公开周公开课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第1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会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从中归纳出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3.使学生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4.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在交流、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和尊重别人的观点,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

学习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1.对两种反应的理解和区别。

2. 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观察对比、交流讨论、阅读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用具:烧杯,试管,导管,酒精灯,集气瓶,雪碧,二氧化碳等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新课]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看图完成你已经知道什么)请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将大气中二氧化碳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填入下表。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探究活动:取一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观察瓶中气体的颜色、状态、闻其味道,再向瓶中灌适量的水,盖紧瓶盖后振荡,观察现象。

别取一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倒入点有蜡烛的烧杯。

现象:塑料瓶瘪了。

烧杯中蜡烛熄灭。

归纳: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气体,能溶于水(1体积水中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有气、液、固三态变化。

固态二氧化碳常被称为“干冰”。

人们可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人造云雾、致冷剂等。

沪教版九上化学 2.2奇妙的二氧化碳 教案设计

沪教版九上化学 2.2奇妙的二氧化碳 教案设计

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奇妙的变化,现象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学会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现象及原因。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思维习惯的养成。

【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指导探究【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合作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分组学习,课件辅助【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以“二氧化碳的自白”为题目,写一篇小文章,介绍你所了解的二氧化碳,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奇妙的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固态时升华吸热一般情况下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可以溶于水(加压时溶解更多)二氧化碳+水→碳酸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以雪碧为“引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地进行讨论分析,并能设计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教学中也显现了一些问题,教师指导不是特别到位,个别组的个别学生参与性不高,再加上提问不能遍及整体,有滥竽充数的现象。

还有对实验中一些细节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很难解释到位。

在以后的教学中,以科学探究,分组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全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章2.2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章2.2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1.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备方法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来加深认识。
2.在二氧化碳循环过程方面,学生对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和去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和梳理。
3.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对酸碱指示剂的使用和实验安全意识有所欠缺,需要加强指导。
4.部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深刻,需要通过实例教育和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列举三个生活中二氧化碳的应用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2.以“二氧化碳循环过程”为主题,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展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产生、消耗和影响。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章2.2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如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并能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3.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产生、消耗和影响等,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4.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检测二氧化碳,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3.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活动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 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 沪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温室效应跟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有关;3.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影像资料、实验等获取有关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二氧化碳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关注身边的化学知识。

教学重点: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归纳整理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和用途,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用品:教师演示器材:二氧化碳制取装置1套,汽水2瓶,软塑料瓶一只;试管3只,集气瓶3只;250mL烧杯1只,蜡烛2支(一高一低),火柴1盒,石灰石,稀盐酸。

学生实验器材:每组火柴1盒,酒精灯1只,试管4只,试管夹1只,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汽水1瓶,大烧杯1只,蒸馏水,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问题引入:课件出示与二氧化碳有关的五个关键词:温室效应、汽水、植物粮食、人工降雨、灭火,请学生猜猜是什么物质。

引出课题。

2.阅读材料: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图,交流讨论,归纳整理自然界中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

3.教师介绍: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关系。

4.教师介绍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视频展示干冰升华;图片展示干冰的应用。

5.活动探究一:二氧化碳与汽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1)展示几种常见含二氧化碳的饮料。

(2)观察汽水标签,发现二氧化碳和碳酸。

(教师提问)为什么有些二氧化碳饮料成分中没有标注“二氧化碳”却标了“碳酸水”?(3)打开汽水瓶盖,观察现象。

2.2奇妙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教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2奇妙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教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四、课堂小结、作业
学生回答:整理和归纳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稳定
学生回答并完善
演示实验:二氧化碳熄灭高低不同的蜡烛的实验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组织学生讨论;
二氧化碳做灭火剂的理论依据。
演示实验: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理解石蕊颜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中包含了什么样化学原理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遇到盐酸和通入二氧化碳都变红色。
小结: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产生碳酸。
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碳酸
学生活动三:加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色的石蕊溶液的
试管,观察现象。
现象:在沸腾前就有气泡产生,红色液体又变为紫色。
小结: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文字表达式:碳酸加热二氧化碳+水
(3)、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灰水反应
课 题
2.2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
复备人
复备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化学实验,明确二氧化碳的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正确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如何检验二氧化碳以及收集二氧化碳时如何验满。
3.什么是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并能熟练应用。
4.明确二氧化碳灭火既和物理性质又和化学性质有关。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重点内容学生认真观察,及时反馈
学生活动:联系今天学习的化学方程式和以前学习过的方程式,理解和建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的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及如何判断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教具准备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导学案(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导学案(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导学案(新版)沪教版【讨论与归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课堂反馈练习】1、请设计实验来区分4瓶集气瓶中的气体,其中分别为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2、把一支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立在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四)、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讨论】:二氧化碳是否有毒?如何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深井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过高?三、精练:1、下列操作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B.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将二氧化碳倒入盛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D.将二氧化碳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2、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再加热溶液,颜色变化过程为()A.红色---红色----无色 B.紫色----红色-----五色C.紫色----红色-----紫色 D.红色----蓝色------无色3、下列各组物质中,不属于同种物质的是()A.水和冰 B.二氧化碳和干冰 C.冰和干冰 D.氧气和液氧4、二氧化碳之所以能够灭火,是因为()① 密度比空气大② 能溶于水③ 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燃烧④ 一般情况下,它不支持燃烧⑤ 能使紫色石蕊液变色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5、在右图所示装置中,有四支充满不同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拔开塞子时,试管中水位上升最高的是()A.空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6、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依次通过右下图所示的装置,写出A、B两装置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A装置:现象;验证的性质。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案 沪教版-沪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案 沪教版-沪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案

奇妙的二氧化碳课堂探究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充足的氧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参与自然界中的许多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途径3.“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科学家认为,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

如果地球的气温上升,将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城市会被淹没;有的地方会炎热得无法居住;气温上升,还会使更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一些土地将变成沙漠。

有的科学家认为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全球厄尔尼诺现象也与温室效应有关。

温室效应示意图图2-3-1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1.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图2-3-22.干冰的用途固体二氧化碳成为“干冰”。

干冰可以直接由固体变为气态,这一过程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因而可以作致冷剂,也可以用于人工降雨和制造舞台上的人造云雾。

3.探究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实验1:打开汽水瓶盖,将冒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 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 + 水 (CO 2) [ Ca(OH)2)] (CaCO 3) (H 2O) 应用:该反应可作为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澄清的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其中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是氢氧化钙,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碳酸钙。

探究实验2:在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少量水,振荡。

现象:塑料瓶瘪了。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应用: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增大压强溶解性增强的性质,在加压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溶解在饮料中,打开瓶盖,压强减小,二氧化碳会从瓶中冒出来。

探究实验3: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再加热(石蕊遇酸变红)。

现象:试液变红,再加热后,又变为紫色。

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碳酸 碳酸−→−二氧化碳+水 (CO 2) (H 2O )(H 2CO 3)(H 2CO 3) (CO 2) (H 2O )应用: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喝的许多饮料又叫“碳酸饮料”,如汽水、可乐等。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2 奇妙的二氧化碳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2 奇妙的二氧化碳 教案设计

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掌握二氧化碳的制法并进一步学会气体制取与收集的方法。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难点:对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对比、阅读讨论、归纳总结教学准备:多媒体、酒精灯等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二氧化碳有那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二氧化碳可以跟水发生反应用什么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跟水反应呢?用什么实验证明它的密度比空气重呢?【新授】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你已经知道什么: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学生讨论:1、请同学们回忆思考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从以下的提纲去思考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反应的药品a、反应原理反应的条件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b、发生的装置c、收集的方法d、检验的方法以及验满的方法讲述:药品的选择的原则: 1、必须含有相关成分——含碳元素2、无毒无害没有污染3、节约能源价格便宜。

物质制取方案的选择原则:原料、条件的最佳经济效益原则;过程、方法的最简便易行原则;原料、过程、产品的绿色环保原则。

讨论:根据这些原则,结合前面大家讨论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用什么药品和装置呢?观察与思考:教师演示石灰石和盐酸、石灰石和硫酸、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学生观察并回答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师生交流最终得出哪组适合制二氧化碳)1、反应原理(1)、试剂: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2)、原理:碳酸钙+稀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CaCO3+HCl→CaCl2+H2O+CO22、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是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固体或液体),反应条件(是否加热)决定的;收集装置是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决定的。

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提问:为什么?交流与讨论:a.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b.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c.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d.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3、反应步骤4、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5、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奇妙的二氧化碳-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奇妙的二氧化碳-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奇妙的二氧化碳-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检验及性质。

2.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3. 教学难点•生活中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4. 教学过程4.1 导入1.引入问题:“二氧化碳是什么?有什么用?你们在生活中了解二氧化碳吗?”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作简单回答补充。

4.2 知识扩展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介绍。

2.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及实验演示,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

3.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实验演示,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检验。

4.3 学生探究1.学生小组讨论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二氧化碳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制作二氧化碳的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

4.4 整合归纳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取方法和检验方法。

2.分享学生探究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的实验结果。

4.5 练习评价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答关于二氧化碳的相关问题。

2.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和梳理。

3.进行小组讨论和学生个人作业展示,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

5. 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课堂观察、作业评估、实验报告评估、小组讨论评估。

5.2 评价标准1.参与度及表现。

2.作业完成度及正确度。

3.实验操作规范及数据记录是否准确。

4.小组讨论时进行合作交流的情况。

5.实验报告一个,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及分析。

6. 教学反思1.本节课内容既涉及到物理性质又涉及到化学性质,需要严格把控内容量和难度度。

2.在探究环节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引导和答疑。

3.在整合归纳环节中,加强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鼓励学生归纳总结,交流分享。

2.2奇妙的二氧化碳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

2.2奇妙的二氧化碳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
提问与讨论:针对二氧化碳的制备过程提问,与同学和老师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系统传授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讨论,加深理解。
合作学习法: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和制备方法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二氧化碳的习题,巩固知识点。
其次,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二氧化碳相关话题的了解不够。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课前预习阶段提供更多关于二氧化碳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此外,课堂实验环节,虽然学生们对实验操作热情较高,但实验安全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仍有待提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计划在实验前加强安全教育,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数据,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鼓励学生深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个性化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阅读拓展资源,提高自己的理解深度。
反思总结:回顾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促进自我提升。
2.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运用PPT、视频等展示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备过程和应用实例,丰富课堂内容,增强直观感受。
(2)教学软件:利用化学实验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阅二氧化碳相关的资料,拓展知识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实施过程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2.2《奇妙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学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2.2《奇妙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学案

第2章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2.学会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从中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3.归纳二氧化碳的用途【学习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及收集和检验方法【学习难点】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1.二氧化碳的密度与溶解性?2.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3.已知:有酸味的物质都有酸性。

紫色石蕊试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是石蕊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它遇到有酸性的物质会变成红色。

如将紫色色蕊试液滴入稀盐酸和稀硫酸中,紫色色蕊试液都变红。

若将紫色色蕊试液分别滴入食盐水、糖水、醋酸中,变红的是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与探究一】参见课本P42“观察与思考”分组探究。

实验现象;问题讨论:究竟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有几种可能性?如何验证你的猜想?[观察思考] 结论使石蕊试液变红的。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符号表达式【活动与探究二】认识碳酸加热因通入二氧化碳而变红的紫色石蕊试液实验结论:碳酸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符号表达式【活动与探究三】倾倒二氧化碳灭火(实验装置如右图)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思考:氮气和二氧化碳一样也不能支持燃烧,但通常人们用二氧化碳灭火,不用氮气灭火,请你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

【活动与探究四】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实验装置如右图)实验现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符号表达式【拓展】熟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钙放在空气中会慢慢变硬,发生的也是这个反应。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可以做灭火剂,说明它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写出发生反应对的文字表达式与符号表达式。

;。

(碳酸不稳定受热能分解文字表达式与符号表达式。

;。

)(3)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与符号表达式、。

2.将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分别倒入水和澄清石灰水,盖紧,振荡,观察现象并解释。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 (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 (新版)沪教版

奇妙的二氧化碳课题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课型实验探究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3、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各种媒体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温室效应,能从身边的事做起,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

教学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各种媒体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课前准备仪器:试管、塑料瓶、集气瓶、导管、酒精灯等药品:石蕊试剂、水、汽水等直接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提问:观察课本图片信息,完成下列表格: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自学拓展视野,思考下列问题:1、温室效应的产生。

2、温室效应的危害。

3、如何防治温室效应。

小结: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问题)①产生原因: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化石燃料燃烧过多,再加上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就造成了温室效应。

②危害: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如果地球的气温上升,将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城市会被淹没;有的地方会炎热得无法居住,气温上升也会使更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一些富饶的土地变成沙漠;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全球厄尔尼诺现象也与温室效应有关。

③防止措施:a.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b.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a、b两项都是从源头上控制,c是从吸收二氧化碳的角度进行控制)巩固练习:1.“全球变暖”列为“汉语盘点2007”年度国际关键词第一位,与此相关的环境问题是()A.酸雨 B.温室效应 C.白色污染 D.臭氧层衰竭提问:1、通过预习,结合生活经验,你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的那些性质?2、同学们对其中的那些问题感兴趣?明确探究的问题课题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课型实验探究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4074.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2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4074.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2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2.2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地位、作用,知道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作用。

2.了解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并能进行判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以及与水的反应。

2.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大气中CO2含量的多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学生关注环境,逐步树立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课前准备仪器:软质矿泉水瓶、各种橡皮塞、导管、试管、酒精灯、锥形瓶、试管夹等。

药品:二氧化碳、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你们猜一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答案要点: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展示一幅幅绿水青山的图片。

二氧化碳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离开了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充足的氧气。

那么,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循环的呢?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1.【过渡】二氧化碳气体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那它的含量会不会大幅度的变化?如果二氧化碳增多,会有什么危害?2.空气中CO2增多的原因及危害人口增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引起温室效应。

3.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实验探究:观察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以气态存在,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 2.2: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5)

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 2.2: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5)

第二章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节课是2011年版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2章第3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继氧气之后又一身边熟悉的一种物质。

教材打破元素及化合物常用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编排顺序,而是以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为中心,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融合其中,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感悟化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融合编排也更有利于“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等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

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下节CO2的制取及第7章酸、碱性质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空气中CO2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学习,能说出CO2的产生和吸收的途径,知道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危害和缓解措施,初步形成低碳生活的意识。

2.通过CO2奇特性质、妙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能说出二氧化碳的奇妙之处,能用反应文字表达式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观念。

3.通过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中是哪种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实践对比、归纳和分析等科学方法,认识化学实验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重要作用。

3、教材重、难点分析由于本节课是围绕二氧碳的奇妙变化展开的,所以我把本节的重点定为CO2的相关性质。

又因为学生在学习CO2与水的反应中,对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难以理解,因此将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生物课和本章第一节时曾涉及到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例如:它是空气成分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CO2等。

根据生活常识,同学们还知道了CO2气体可以制汽水,干冰可以用于人工降雨等。

这些知识为CO2性质与用途的学习奠定了感性基础。

此外,经过氧气性质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学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学案沪教版

第2章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第1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并能熟练判断反应类型;3.知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学习重点】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学习难点】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并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观察对比阅读讨论归纳总结【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阅读〗P39~411、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约占多少?2、二氧化碳的存在有什么重要意义?3、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是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二、合作、研讨与点拨【导入】死狗洞的故事【活动一】初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请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填入下表。

,长,过多引起。

2.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气候炎热无法居住,土地。

科学家认为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也与有关。

问题讨论并展示:(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拓展】1、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叫做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

其中二氧化碳是含量最高的温室气体。

2、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活动二】奇妙的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你一定观看到过舞台上产生的“云雾”吧,你能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吗?1.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CO2(干冰)升华通常将固态二氧化碳叫 ,常压下,温度高于-78℃时,干冰能直接变成 而没有液体留下,干冰在气化时要 环境中的热量,使得环境的温度 ,环境中的 凝结成 。

【拓展】人工降雨的原理及其原理归纳:“干冰”的用途有 。

2.色、味、态(实验)观察CO 2的颜色气味3.密度(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比较CO 2的密度与空气密度?4.溶解性(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CO 2能溶于水5.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阅读)P45结论: [CO 2的这一性质是 (“物理”或“化学”)性质]【活动三】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并把它们划分成两类,说出这样分的依据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铜绿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过氧化氢 水+氧气总结: 叫化合反应叫分解反应一变多是 反应,多变一是 反应三、总结、反思与提升、体加热 加热 点燃 二氧化锰四、自检、反馈与巩固【课堂作业】1.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变热,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学案第2课时)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
和反应。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二氧化碳只能用法收集,是因为 . 。

检验二氧化碳
的方法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3.二氧化碳本身毒性(填“有”或“没有”),但空气中二氧化碳
4.石灰石.大理石.白垩石.锅垢.茶碱的主要成分是
1.二氧化碳能够灭火,是因为()
A.它是气体
B.它是一种纯净物
C.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它能溶于水
2.人.动物呼吸后排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二氧化硫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①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
②向容器中放人几小块石灰石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按要求连接好仪器
⑤收集气体下列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⑤① B.④③①②⑤
B.③④①②⑤
C. ③④②①⑤
例: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CO2装置图,请指出图中的错误。

思路分析:实验室中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依据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根据产生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

在上图的发生装置中,长颈漏斗若不插入液面以下,产生的气体会从漏斗口逸出,导气管伸入液面以下,则不能导出产生的CO2气体。

上图中收集装置适合难溶于水的气体,CO2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故只适宜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解:①发生装置图中:长颈漏斗没插入液面以下;导气管伸人瓶内过长。

②收集装置图中: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只能用向上排气法收集。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是用()
A.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
B.木炭在氧气中点燃
C.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D.高温分解石灰石
2.某同学在确定一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不需要考虑的是()
A.反应所需条件和样品和状态
B.实验装置原理
C.气体的验证
D. 气体的用途
3.下列装置中,收集二氧化碳最好选用()
4.区别盛满氮气和二氧化碳()
A.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B.用带火星的木条伸人瓶底观察
C.分别闻两种气体的气味
D.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观察
5.某同学在实验室由于操作不小心碰倒酒精灯,引起酒精燃烧,扑灭的最好方法
()
A.用水扑灭
B.用干粉灭火器
C.用沙土扑灭
D.用湿抹布盖灭
6.如图是实验室制CO2并试验其性质的装置。

①图中有两处明显的错误是
②A中参加反应的药品是
③反应—段时间后,B中盛有紫色石蕊会变色,原因是
④反应一段时间后,C中的现象是

由此可得到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两个结论是
一般情况下可用来
例:在通常情况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氨水.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

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五种装置。

请回答:
(1)实验室制
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可选
(填装置编号)
(2)收集氨气,应采用的装置为
(填装置编号)
(3)实验室制取氨气时,为防止多余的氨气逸散到空气中可用吸收。

参考答案
基础评价
1、C
2、D
3、B
4、D
5、D
6、①B 图中没用橡皮塞,C 图上层蜡烛先熄灭了②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③红、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④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灭火⑤
7、(1)A (2)D(3)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