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民居建筑特点
谈鄂西北传统民居的多样性
等处应该采用外遮 阳措施 , 可调节 式外遮 阳是 最佳 的选择 , 同时 的南向及西 向可 以种 植 高大 的乔 木 , 还 可 以种一 些绿 色墙 面植 物, 以减少 阳光 的照射 , 从而达到遮阳的效 果。 2 ) 在建筑设计 中 , 有关 日照及采光 的设 计必须要依靠计 算机 家及地方有关标准 , 保证 满足住 宅建 筑对 日照 的要 求 ; 窗地 面积 算机软件对房 屋采 光 系数进 行 计算 , 同时 加强 房屋 内部 采 光措 施, 例如 , 在屋顶设计天窗或通过反光板 、 散光板 等将光 引入 室 内
版) , 2 0 1 2 ( 7 ) : 1 3 0 — 1 3 1 . 究( 电子版) , 2 0 1 3 ( 1 6 ) : 8 0 — 8 1 .
相关软件进行模拟。在住宅建筑中 , 日照的设计必 须严格落 实 国 [ 4 ] 陈奇梅. 浅议生 态建筑学 的现 实途径 [ J ] . 城 市建设理论研 比值要符合 G B 5 0 0 3 — 2 0 0 1标准 的要求 , 当 比值偏 小时 , 要利 用计 [ 5 ] 易永卿. 历 史回眸与 未来冀 望的城 市叙论—— 谈 刘 中顼等
还应该考虑到房间的 日照要 求及 标准与景观设计 相结合 , 在建筑 [ 2 ] 庞
埸. 景观 建筑学的专业内涵初探 [ J ] . 房 地产导刊 , 2 0 1 3
( 1 2 ) : 3 9 0 .
【 3 ] 王清华. 浅议 生 态 建 筑 学 [ J ] . 城 市 建设 理 论研 究 ( 电子
・
32 ・
第4 O卷 第 5期 2 0 1 4年 2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 TECTURE
鄂西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鄂西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12期摘要:當今世界正面临着各种现代风格建筑的强烈冲击,各个国家和地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建筑趋于单一的风格。
如何将优秀的民居建筑艺术延续下来并将其运用于现代设计中,对于我国未来建筑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人口、经济、文化大省,除了引人瞩目的现代化进程外,其悠久深厚的民居建筑遗存也同样值得探究。
关键词:鄂西南;传统民居;主要类型;装饰特点一、鄂西南地区文化背景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鄂西南地区在融合多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体系与审美倾向,并体现在各个方面。
在这种背景下,当地居民创作出了一系列多姿多彩、别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从体态轻盈欢快的摆手舞,到朴素典雅的土家族服装,再到实用美观的吊脚楼,无一不体现出艺术与技术、民族与地域的完美融合。
同时,各种建筑形式也受到民间文化与各色艺术形式的影响,从而打造出独属于鄂西南地区的一套建筑体系。
鄂西南地区的建筑艺术以其不同凡响的艺术特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传统建筑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团体和部门逐渐将焦点转移至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建筑上,鄂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得以在此背景下大放异彩。
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也为今后的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与灵感。
二、传统民居建筑民居建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形成了不同的类型与风格。
一些传统的民居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习俗巧妙结合,显示出了高超的建造技巧与独特的审美倾向。
其中,鄂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以其丰富的文化背景与民族特色,成为了中国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鄂西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类型及特点(一)庄园式民居建筑庄园式民居建筑是由一些规模较大的合院组成的,过去通常是当地豪绅贵族及达官贵人的府邸。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环境的文化特征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环境的文化特征作者:康霁宇来源:《艺术评论》 2018年第9期鄂西南地区是指湖北宜昌市除了当阳和枝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与渝、湘两地接壤。
世居的土家族顺应山地环境依山而居聚集成村,其村落环境经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形成了具有土家族韵味的文化特征。
一、民居景观的地域性特征鄂西南的土家族联结成片,聚居于巫山余脉和武陵山脉之间的高山溪峒地带,主要集中在宜昌的五峰、长阳两县和恩施州地区。
鄂西南地区土家族传统民居具有山地型村落的典型地域性特征,即干栏式民居景观特征。
吊脚楼作为居住建筑主要是木质结构,除固定结构所用少许铁钉外,大部分为卯榫构筑。
吊脚楼的一部分顺应地形而变化,或紧靠山石,或坐落于地。
下层的悬空部分,除防潮和避蛇虫的功能,还兼用饲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禾与农具。
以几个代表性土家族传统村落为例:来凤县舍米湖村农耕和畜牧用地集中在村南开阔地,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依赖蓄水池内山泉水,山间和田地中散布着传统吊脚楼民居,具有干栏建筑的显著特征。
屋顶黑色瓦片,外墙、阶梯为木构并露出本色肌理,是保存较完好的土家族传统民居群。
舍米湖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名意为“阳光照耀小山坡”,远观时吊脚楼的飞檐翘角掩映在山间树木中,充满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韵味。
鹤峰县中营镇的大路坪村坐落山谷中,雨水丰富。
大路坪村河流水源充足,种植用地以片状集中在河谷、山坡地带。
近几年修建蓄水池和滚水坝,大量种植茶叶、油茶、枇杷、核桃、红豆杉等经济作物。
村内民居以新旧皆有,呈带状分布在略高于田地地势的山腰之间,保留着许多大木构架的吊脚楼传统民居。
其样式为屋面铺板瓦,屋角上翘,挑檐梁、清水脊,具有典型的土家族村寨民居景观风格。
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砌体结构砖瓦小楼正涌现出来。
宣恩县两河口村彭家寨位于武陵山山谷地带,距离乡镇较远而受外界影响较小,使传统吊脚楼民居保存情况较好,如今彭家寨已被列为民族文化保护村。
彭家寨的吊脚楼被视为湖北吊脚楼民居建筑的代表。
论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艺术的审美特色
代 表 , 的 外 部 造 型 与 内 部 空 间 营 建 , 及 对 山 地 自 然 环 境 的 充 分 适 应 与 巧 妙 利 用 , 仅 体 现 了 实 用 与 它 以 不
审 美 、 筑 与 场 所 的 完 美 结 合 , 且 反 映 了 土 家人 对 于 生 活 与 美 的 理 解 。 从 鄂 西 土 家 民 居 的 审 美视 角 出 建 而 发 , 过 对 吊 角 楼 建 筑 形 态 美 学 特 征 的研 究 和 分 析 , 图 揭 示 土 家 民 居 建 筑 中所 蕴 涵 的 深 层 次 的 文 化 底 通 试 蕴和精 神品质 , 取 其 设计精 髓 , 现代 化 建设服 务 。 吸 为
a sh tc s e t ei a wel s h c mb n t n f u lig a d n io me t b t lo mb d Tui p o l’ l a t e o ia i o b i n s n e vr n n , u as e o y o d j a e peS u d rt n ig o iea d b a t .Th satcetist o n e p s ae u t r l o n ain a d s ii fTui n e sa d n fl n e u y f i ril r O f u d d e —e t dc lu a u d t n prt o ja e f o s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研究
生活于湖北 省西南 部山 区的能歌善 舞 的土 家族 , 在数 千
年 的历史演进 中 , 他们 用 自己的劳动 与智 慧创造 了十分灿 烂 的 土家 文化 , 中最 为突 出 的是风 格 独具 的 民居建 筑艺 术 , 其 被誉为 巴楚文化 的“ 活化 石”】 _。 J 1 土 家传 统 民居 的造型特 征
2 土家 民居 的文化 内涵
鄂西是 多 民族 聚居之地 , 也是 巴、 、 楚 蜀文化 与 中原文化 的交 汇点 , 文化 的多 元性使这 一地区 的 民居 建筑 形式呈 多元
多变 的风 格 , 家 吊脚楼 作 为 当地 传 统 民居 的典型 代表 , 土 则 是“ 集华 夷建 筑 之大 成 ” _ 。它 对 山地 环境 的充 分适 应 与 者2 J
S u f ̄-di o a s d n e o t dy o a t n l Re i e c i f
‘
01 — 6 l20 )5 0 81 0 57 6l( 72 — 72 — 2 0
嗌 e p e i se n Hu e o i c . P o l n W e t r b iPr v n e
巧妙利 用 , 不仅表 达 了土家人 的 自然 、 哲学 观 , 同时也反 映 了
鄂西土家族传 统 民居 是典 型的木结 构 吊脚 楼 , 依 山 一般 傍崖 、 靠岩临水 而建 。土 家 吊脚楼 的构 建方 式为 “ 干栏式 ” 与
“ 半干栏式 ” 又 以“ , 半干栏 式 ” 为其 主要 造 型特征 。建 筑 的前 半 部 和两厢 用立 柱 架起 悬空 , 后半 部处 于实地 , 悬空 部分 在
土家人 的创造精 神 与审 美 意趣 。土家 吊脚楼 是 土家 民族 文 化的物化 载体 , 的建 造过 程 、 构 功能 、 观 造型 、 内空 它 结 外 室 间营建 , 直 接或 间接 地表 达 了该 民族 的文 化观 念 ; 都 土家 吊 脚楼 的文化价 值取 向体 现 了该 民族 独 特 的文 化精 神与 民族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研究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研究周传发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 鄂西山区的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吊脚楼是其居住文化的杰出代表。
从造型特征、文化内涵以及艺术风格3个方面对土家传统民居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吊脚楼;装饰中图分类号 T U20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25-07821-02Study of T raditional R esidence of T ujia P eople in W estern H ubei P rovinceZH OU Chu an2fa (C ollege of Art,China T hree G orges University,Y ichang,Hubei443002)Abstract T he culture of T ujia people b oasted a long history w ith the Diaojiao building as the symb ol of its outstanding residence.T he traditional resi2 dence of T ujia people we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cultural conn otation and art style.K ey w ords W estern Hubei Province;T ujia people;T raditional residence;Diaojiao building;Decoration 生活于湖北省西南部山区的能歌善舞的土家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创造了十分灿烂的土家文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风格独具的民居建筑艺术,被誉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1]。
1 土家传统民居的造型特征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是典型的木结构吊脚楼,一般依山傍崖、靠岩临水而建。
湖北民居简介
地理概况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 〃-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东邻安徽,南 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东西长 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面积的1.94%。
湖北民居类型
湖பைடு நூலகம்民居
武汉地处南北交 界地带,长江与汉江 在这里交汇,自古便 享有“九省通衢”的 美誉,其民居建筑受 到多方面影响而发展, 可以说是兼容并包。
(一)湖北民居空间布局
湖北传统民居的建筑平面表现为简单式、厅堂式、院落式和组合式。 简单式平面:湖北简单式平面的传统民居通过对“间”在面阔方向上 的并列与延伸实现民居居住空间,不设围墙制造院落,有一字型和曲 尺型两种。湖北民居中,多见当心间窄于次间的情况。这是因为简单 式平面布局的民居往往表现为“明暗不等”的形式。 即正面看来面阔三间的房屋实际上并不是普通的“连三间”,而由于 次间筑有隔墙实为五间,即“明三暗五”。
(四)屋顶构造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屋顶是影响建筑造型的重要因素。在鄂西南地区,民 居的建造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影响,创造出“吊脚楼”这样一种带有别 样风情的建筑形式。吊脚楼不做砌体墙,而多使用木板墙,故为防止雨 水侵蚀,常做四坡的歇山屋顶。与气势雄浑的官式歇山屋顶相比.显得 玲珑精巧,秀丽多姿。
湖北民居在檐口处的一般做法较为简单,因气候原因,湖北一带雨量充 沛,若铺置木望扳则会被雨水侵蚀腐朽,故一般将瓦片直接挂于椽上。 民居檐口常做“水滴子”,即置滴水瓦。
吊脚楼构造特点
有些土家族地区,把“两重挑”形式转变为“板凳挑”,即出挑 大挑的枋下增加一个“夹腰”,夹腰水平出挑,上立短柱,称“吊 起”,吊起顶头支檩,承担部分屋檐重量,大挑也穿过吊起,把部分 重量透过吊起传给夹腰,再传给檐柱,这样吊起和夹腰共同承担了比 二挑还要多的重量,使受力变得更加合理,但构造也更加复杂,吊起 底下的吊头也和耍头一样,做成各种形状,成为土家族建筑的装饰重 点。
浅析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及聚落特征
144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11/ 2009 第27卷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100871leimalei@ 2009 06 11作 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Ma Lei马 磊浅析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及聚落特征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Dwelling and Settlement of Tujia Nationality in Western Hubei Province中图分类号 TU-092.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739X(2009)11-0144-03摘 要 该文通过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多处土家族传统聚落的实地考察,最终选取了咸丰县大水坪村、咸丰县刘家大院、来凤县黄柏村、来凤县舍米湖村、以及宣恩县彭家寨等五个典型聚落作为文章的研究实例。
以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聚落研究工作室的一手测绘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这五个聚落的空间布局特征以及聚落中典型建筑的建造特征,试图从保存尚好的土家族聚落中探求出中国民族聚落及其传统建筑文化的本源及发展规律。
关键词土家族 民居 聚落 空间布局 建造特征Abstract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study of several settlements in Enshi Autonomous Prefecture for Tujia and Miao Nationalities, and based on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data of the Settlement Research Studio in Graduate Center of Architecture, Peking University,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typical settlem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buildings in these settlements. This paper tried to seek the principle an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settlement through these well- preserved settlements of Tujia Nationality.Keywords Tujia Nationality,Folk dwelling, Settlement,Spatial distribution,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1 历史文化背景在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聚居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作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在1956年才被确定为一个单一的民族①。
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研究
生活于湖 北省 西南部 山区的土 家族 , 在 数千年 的历 史演进 中, 他们 用 自己的劳动 与智 慧创造 了十分 灿烂 的土 家文化 , 其 中最 为突 出的是 风格 独具 的民居建筑 艺术 , 被誉为 巴楚文化 的“ 活 化石 ” 。
1 . 土家 传统 民居 的造 型特征
鄂 西土家 族传 统 民居 是 典型 的木 结 构 吊脚 楼,一般依 山傍崖 、 靠
岩 临水而建 。土家 吊脚楼 的构 建方式 为干 栏式 与半 干栏式 , 其 中以半 干栏 式为其主 要 的特 征 。建筑 的两厢 和前 半部用 立 柱架起悬 空 , 后半
部 建造在 实地 上,前面 部 分在 与后 部地 面相 等 的高度 上 搭置 横 向木 块, 上 面铺木板 , 形成 基层, 四面立木 板, 板 上开启 门窗, 盖 以屋顶, 该结构 是最 基础 的吊脚楼形 式 。吊脚楼 的 内部 空间一般 分三 层, 下 层为牲 畜 杂物 , 中层供人 居住 , 上层用于 储存 功能, 各 层之 间以木梯 。 吊脚楼 的整 个构 架均 以榫 链接 为主, 结 构严密 、 耐用 。 外 部形态 和室 内结构都呈 现 出融 洽的 比例 , 楼基 、 房顶 、 房身等 各个部分 设计严 谨 , 结构 完美 。 吊脚 楼在 长期建造 过程 中, 为 了适应 多种半 山地形 , 形 成 了多种结构 形态与 造型 式样 。 但 是, 从平 面布局 来看, 土家 吊脚 楼主 要有 四种 形态, 其 他各 种形 态都是从 这 四种 形态 发散演变 而来 。基本 形态 : 单 吊式 。这种居 住 形式是 吊脚楼 的最 基本 形态, 其室 内空 间 , 按 一字 形横 向排 列, 通 常 有 3到 7间, 造 型朴素 , 简洁实 用 。 二 是钥匙 头 。 此 类住宅 以单 吊式正屋 为 主体 , 在一 头尽 端 , 向前 加 1 . 2问厢 房, 也叫龛 子, 其平 面造 型状 如钥 匙, 故称钥匙 头 。 三 是双 吊式 、 又称“ 撮箕 口” 、 “ 三 合 院’ , 或“ 三合水 ” 。 这 种形 式的 吊脚 楼是在 基本 形式 的正屋 的左右两 端建 一对称 的厢 房, 形 成“ 三 面 闭合 , 一面看 天 ” 的撮箕形 状 。 四是四合 院和“ 四合 水 ” 。 有 长方 形与 正方形之 分, 此 型建筑 受北方 四合 院的影 响, 围绕天 井布置 成为一 个 四面封 闭的宅 院, 两边厢 房楼下 为宅 院入 口。
湖北民居简介
(四)屋顶构造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屋顶是影响建筑造型的重要因素。在鄂西 南地区,民居的建造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影响,创造出“吊 脚楼”这样一种带有别样风情的建筑形式。吊脚楼不做砌体 墙,而多使用木板墙,故为防止雨水侵蚀,常做四坡的歇山 屋顶。与气势雄浑的官式歇山屋顶相比.显得玲珑精巧,秀 丽多姿。 湖北民居在檐口处的一般做法较为简单,因气候原因,湖北 一带雨量充沛,若铺置木望扳则会被雨水侵蚀腐朽,故一般 将瓦片直接挂于椽上。民居檐口常做“水滴子”,即置滴水 瓦。
民居有一种朴素的美,其外表质朴无华,却能够与自然和 谐共处,与生活息息相关。湖北现存大量优秀的传统民居, 其型制分布广泛,各地区的民居都有着独特之处,自成一 派。故而有商市栉比的街屋民居,也有庭深院井的大宅庄 园;有“四水归堂”的天井民居,也有中西合壁的里分住 宅。湖北民居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多样性。湖北的文化是 多元的,体现在建筑中是不同的风格,体现在营造中则是 多样的工艺。湖北民居最普遍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就地取 材,充分利用天然材料,又根据自然环境选择适宜技术。 人们营建住房主要以普遍的居住模式作为参照,并根据实 际情况进行改造,这也是一个地区建筑风格形成统一的原 因。
组合式平面:湖北传统民居中的组合式平面融合了院落式 与厅井式的特征,可以称其为天井院落式,堂屋前由门屋、 照壁和院墙围合成前院,院中多设有禾坪和池塘,主轴线 上对称布置各种内室围合成的大小不等天井,形成了前院 落、后天井的组合式平面特征。
(二)湖北民居结构构造
木构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承重体系与围护体系分开即 “墙倒屋不塌”。木构建筑是湖北使用最为普遍、分布最 为广泛的民居类型,按照其构件的组合方式又可分为抬梁 式、穿斗式、插梁式和混合式法。其中混合式法既是南北 结构模式的结合,亦是适应当地条件的结果。其形式十分 灵活自由,常有不对称做法。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2016-3-1土木与建筑学院科技立项目录1 鄂西民居建筑风格 (2)2 鄂西民居建筑形式 (2)2.1 天井院 (2)2.2 庄园 (4)2.3吊脚楼 (6)2.4石板屋 (9)3 鄂西民居建筑元素 (10)3.1槽门 (10)3.2檐廊 (12)3.3 山墙 (14)3.4 天斗 (15)4 鄂西民居建筑装饰 (16)4.1木雕 (16)4.2石雕石刻 (19)4.3彩画 (21)1 鄂西民居建筑风格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位于中国内陆的长江中游地区,承北起南,联系东西,在与周边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形成丰富的文化形态;境内群山连绵,湖泊密布,物产丰富,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俱存,自然环境变化多样。
聚落类型包括血缘型、地缘型、业緣型以及特有的戍防型聚落。
湖北各地区建筑亦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鄂西南地区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的部分县市,是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分布最密集地区,传统民居以极富特色的木构干阑建筑——吊脚楼为主要形式。
除原汁原味的吊脚楼外,也包括一些砖石与木构混合建筑,以及由此形成的聚落,如利川大水井李氏庄园和咸丰严家祠堂。
鄂西北传统民居集中分布在十堰地区竹山、竹溪、郧县、丹江口一带和襄樊地区南漳、谷城一带。
选址多为有山有水的地段,建筑倚仗山体,坐北朝南。
平面布局常为对称多路多进四合院式,与北方四合院不同,建筑围合,屋顶连为一体,院落均为天井院。
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有翁家庄院、高家花屋、冯氏民居、柯家祠堂等。
2 鄂西民居建筑形式2.1 天井院天井院是湖北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空间组织方式。
一组天井院就是一个居住单元,通常包括门屋、天井、面向天井的厅堂、厅堂两边的房间(耳房)、天井两侧的厢房以及联系这些房舍的廊道等要素。
在厢房的另一侧常常还辟有小天井,用于解决厢房和正屋梢间的通风和采光问题。
因此,一组居住单元通常有一个主天井及两个小天井组合而成。
天井本是人们在家中接天连日的地方,但有时雨雪过多,或是烈日当头的情况下,需要一定的避雨和遮阳,当地民居采取了两种比较巧妙的做法:一种是覆顶式天井,即在天井上搭建一个小屋顶,这样既保证了通风换气和采光,同时也可挡雨遮阳,称为“天斗”;另一种是帘幕式天井,在天井两侧的檐下安装两个可灵活转动的卷轴,将竹帘或布幔卷上或放下。
鄂西土家族村寨民居建筑初探(精)
鄂西土家族村寨民居建筑初探文/满益德谢亚平鄂西民族村寨民居建筑类型及保存现状据文物部门的初步调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存有各类文物古建筑遗迹200余处,可分为寺庙类、宗祠类、书院类、教堂类、古塔类、关寨类、民居类等14大类。
其中民居类建筑又可分为很多种,按规模和特点可分为四合院式天井屋(包括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和半悬空的干栏式建筑(即吊脚楼)。
按建筑材料和新、旧石器时代发展则可分为洞穴居、石片居、木板居以及混合居等等。
而在今天湖北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的鱼木寨、宣恩县的彭家寨、恩施市的滚龙坝等土家族村寨里,都还较完整地保存着这样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类型。
1.古刹鱼木寨。
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谋道乡大兴管理区的鱼木寨,南距大兴场集镇3.5公里,东南距利川市城60公里,西北距重庆市万州港50公里,寨顶海拔1300余米。
318国道绕经寨麓。
明洪武二年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369-1735年)一直为土司军事要塞,是土家族人世代集居地。
现寨内有9个村民小组,居住着159户,610人,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少数民族自然村落。
该寨悬崖三迭,关卡雄峙,形如鼓鼗,唯一石板古道从“鼓柄”进入寨内,小道仅宽1米,地势十分险要。
鱼木寨因寨内民居建筑保存相对完好、文物丰富,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田园彭家寨。
坐落在武陵山余脉北麓的彭家寨,位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沙道沟镇西南部。
全寨45户250余人,均系土家族。
寨内现有26栋民居建筑房屋。
主要类型为土家吊脚楼。
吊脚楼旧称“高栏”、“葛栏”,亦称“阁栏”、“麻栏”,被认为是由巢居(依树积木的简居)发展而来的,由“穴居的空间概念与巢居的构造方式相结合”的中国“干栏”式建筑。
是鄂西少数民族根据鄂西山多田少、坡多坝少、气侯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在山地与坡地之间依山就势、分台而筑的居室。
它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并将楼房与平房结为一体。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传统建筑元素的创新设计研究》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传统建筑元素的创新设计研究》一、引言鄂西地区,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而闻名。
其中,土家族的吊脚楼作为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之一,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
本文旨在研究鄂西土家族吊脚楼的传统建筑元素,并探讨其创新设计的应用,以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新的灵感和思路。
二、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传统建筑元素1. 结构特点土家族吊脚楼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梁柱式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其独特之处在于楼体半悬空,下方架空,形成独特的“吊脚”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有利于通风防潮,还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2. 装饰艺术吊脚楼的装饰艺术丰富多样,包括雕刻、绘画、刺绣等。
其中,木雕艺术尤为突出,常用于门窗、梁柱等部位,图案精美,寓意吉祥。
此外,色彩运用也是吊脚楼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红、黄、蓝等鲜艳色彩为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创新设计研究1. 结合现代科技在保留传统建筑元素的基础上,将现代科技与吊脚楼设计相结合,例如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同时,引入智能家居系统,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和便捷性。
2. 融入绿色理念将绿色理念融入吊脚楼设计,如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计等,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可结合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设计出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建筑外观和空间布局。
3. 创新空间布局在传统吊脚楼的基础上,创新空间布局,以满足现代居住需求。
例如,可设计开放式厨房、多功能客厅、家庭娱乐区等现代生活空间,使吊脚楼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
四、实例分析以某地土家族吊脚楼的创新设计为例,该设计在保留传统建筑元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和绿色理念进行创新。
具体包括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引入智能家居系统,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和便捷性;同时融入绿色理念,如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计等。
在空间布局上,设计开放式厨房、多功能客厅、家庭娱乐区等现代生活空间,使吊脚楼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2016-3-1土木与建筑学院科技立项目录1 鄂西民居建筑风格 (2)2 鄂西民居建筑形式 (2)2.1 天井院 (2)2.2 庄园 (4)2.3吊脚楼 (6)2.4石板屋 (9)3 鄂西民居建筑元素 (10)3.1槽门 (10)3.2檐廊 (12)3.3 山墙 (14)3.4 天斗 (15)4 鄂西民居建筑装饰 (16)4.1木雕 (16)4.2石雕石刻 (19)4.3彩画 (21)1 鄂西民居建筑风格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位于中国内陆的长江中游地区,承北起南,联系东西,在与周边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形成丰富的文化形态;境内群山连绵,湖泊密布,物产丰富,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俱存,自然环境变化多样。
聚落类型包括血缘型、地缘型、业緣型以及特有的戍防型聚落。
湖北各地区建筑亦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鄂西南地区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的部分县市,是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分布最密集地区,传统民居以极富特色的木构干阑建筑——吊脚楼为主要形式。
除原汁原味的吊脚楼外,也包括一些砖石与木构混合建筑,以及由此形成的聚落,如利川大水井李氏庄园和咸丰严家祠堂。
鄂西北传统民居集中分布在十堰地区竹山、竹溪、郧县、丹江口一带和襄樊地区南漳、谷城一带。
选址多为有山有水的地段,建筑倚仗山体,坐北朝南。
平面布局常为对称多路多进四合院式,与北方四合院不同,建筑围合,屋顶连为一体,院落均为天井院。
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有翁家庄院、高家花屋、冯氏民居、柯家祠堂等。
2 鄂西民居建筑形式2.1 天井院天井院是湖北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空间组织方式。
一组天井院就是一个居住单元,通常包括门屋、天井、面向天井的厅堂、厅堂两边的房间(耳房)、天井两侧的厢房以及联系这些房舍的廊道等要素。
在厢房的另一侧常常还辟有小天井,用于解决厢房和正屋梢间的通风和采光问题。
因此,一组居住单元通常有一个主天井及两个小天井组合而成。
天井本是人们在家中接天连日的地方,但有时雨雪过多,或是烈日当头的情况下,需要一定的避雨和遮阳,当地民居采取了两种比较巧妙的做法:一种是覆顶式天井,即在天井上搭建一个小屋顶,这样既保证了通风换气和采光,同时也可挡雨遮阳,称为“天斗”;另一种是帘幕式天井,在天井两侧的檐下安装两个可灵活转动的卷轴,将竹帘或布幔卷上或放下。
鄂西土家族村寨民居建筑的艺术文化——以湖北恩施三个土家族村寨为例
吊 脚 楼 』称 “ 栏 ” “ 日 高 、 葛栏 ” 亦 称 “ 栏 ” “ 栏 ” 被 认 为是 由 . 阁 、麻 ,
对 继 承和 发 展 传 统 建 筑 装 饰 具 有 重 要 的 借 鉴 意 义 [ 键 词 ] 西 民居 ; 家族 ; 雕 窗 ; 关 鄂 土 木 吊脚 楼 ; 合 院 式 天 井屋 四
1 鄂 西 民族 村 寨 民居 建 筑 类 型 及 保 存 现 状
湖 北 恩 施 土 家族 苗族 f 治 州 共 存 各 类 文 物 土 建筑 遗 迹 2 0 L i 0
族 A治 州 宣 恩 县 沙 道 沟 镇 西 南 部 。全 寨 4 5户 2 0余 人 , 系 土 5 均 家 族 。寨 内现 有 2 6栋 民居 建 筑 房 屋 。主 要 类 型 为 土 家 吊脚 楼 。
多 间 , 筑 总 面 积 超 过 3万 , 0 建 7 %保 存 较 为完 整 。 主 要 类 型 是
以石板 被用作 村落通 道 。 之 密而有 问 ; 使 吊脚 楼 下 形 成 的 穿 透
空 问 , 的 又 作 为 屋 前 场 后 的 自 然 晒 台 , 之 通 风 透 光 , 而 集 有 使 美
为洞 穴 居 、 片 扁 、 板居 以及 混 合 居 等 等 。而 存今 天 湖 北 恩 施 石 木
寨 前 有 开 阔 的农 田 . 悠 的索 桥 . 把 柱 的 风 雨亭 。在 溪 河 悠 伞 的对岸 , 望见 彭家寨 2 可 6栋 木 屋 沿 山 分 j 个 主 要 台 面 展 开 , 形
成 三 合 水 平 面 , 后 耸 立 9个 以 上 的 龛 子 , 檐 翘 角 , 口 塑 前 飞 脊 饰 ; 有 十 多 个 止 屋 尽 端 的 山 面 龛 子 。龛 予 下 面 的 空 间 , 的铺 还 有
土家建筑之吊脚楼
土家吊角楼吊角楼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有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
苗族、土家族多居住在山区,坡度较大。
建房时都喜欢建造有古色古香的吊角楼。
这种吊角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
栏杆上雕有万字塔、喜子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随着经济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吊角楼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
吊角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
土家族的吊角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
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
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
"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角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吊角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角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角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角楼上再加一层。
单吊双吊均适用。
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角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鄂西北民居建筑的自然特质探究
鄂西北民居建筑的自然特质探究摘要: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居民文化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标志,这些隐藏在建筑中的文化标志反应着不同地域的自然特性。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鄂西北民居建筑的自然特质。
关键词:民居建筑;自然环境;兼容多元;天地人和鄂西北是鄂与豫陕渝的毗邻地区,主要指湖北省的十堰及襄阳两市与神农架林区,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明交相契合之区。
因此鄂西北地区的民居建筑具有十分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泽冉特质。
1、民居文化与地域条件的关联性鄂西北是我国南北环境的过渡带和南北文化的交融处。
鄂西北自古就有“四省通衢”的美称,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在这里法院,河南龙山文化在这里发展,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造就了鄂西北地区灿烂的汉水文化,让鄂西北成为了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杰出代表。
作为长江现存历史最久远的干馏,汉江广传千里,上、中、下游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浓郁文化特色。
鄂西北所在的中游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中西部经济、军事、交流的重要集散地和主要通道。
这些历史人文在鄂西北地区的建筑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鄂西北民居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功能元素和思想元素。
2、自然环境的地域性要素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我国。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对地理环境的合理利用对国家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谐共生”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在建筑方面,比如在多雨的江南大多采用斜顶的房屋结构,在干旱的西北人们则选择窑洞作为居住场所,这一点在地貌多样、地势复杂的鄂西北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1 地理位置鄂西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战时是流民的避难场所,尤其是流民文化为鄂西北的民居建筑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明朝中后期,朝廷的腐败导致农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雨水适中,气候温和,南北文化交融的鄂西北可以种水天也可以种旱地,无论南北在生活上也不存在生活差异,成为了流民们的第一选择。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风格赏析与保护
脚楼 与气候 、 地形
I 地处 湖北 省西南部 , 气候温和潮湿 , 山峦起伏 , 江河 : 种地 势环境下 , 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 , 不占用或
三、 吊脚楼的现状与保护措 施
英 国美 学家罗杰斯 ・ 斯克拉顿提 出 : “ 建筑艺 术与其他 艺术 形 式 的 最 大 区别 在 于 , 建筑 具有实用性 , 地域性 , 公 共 性 和 技 术 性 。” 这也成为了现代建筑美学 的审美标准 。 经过 了这 么多年 的 发展与演变 , 土家 吊脚楼到今天看都丝毫不过时。 穿梭 与各大城 市之间笔者不禁感叹科技发展的太快 , 每个城市都越来 越像 , 但 了今天 , 吊脚 楼看起来越发 的独树一帜 。 恩施 的吊脚楼代表 了土家族的智慧 ,代表 了他们 的生活方
期 吊脚楼 的 吊脚 部 分 , 既正屋和厢房用来住人 , 厢 房
. 有柱无壁 , 用来喂养家畜 , 堆放杂物 。除了能满 足生
、
多的人认识 到它 ,赋予它新的生命 力 ,才能让恩施这座历 史悠 久, 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成 为真正 的生态旅游城市 。 四、 结 语
恩施土 家吊脚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民族特色与丰 富的 文化 内涵 , 与 当地人 民的生活方式 , 气候条件 紧密关联 , 是建筑
院式 , 也被成为“ 四合 天 井 式 ” , 是 双 吊式 的 进 一 步 发
参考文献 :
[ 1 】 恩施 土家族 苗族 自治 州. 恩施 土家族 苗族 自治州概 况( 修 订本 ) ( 中国少数 民族 自治地方概况丛书 ) 【 M 】 . 北 京: 民族出版社, 2 0 0 7 .
吊脚楼起 源与 中国古代的干栏式建筑 , 是土 家族在其特 定的生活环境 中形成的独特建筑形式 , 具有 突出的地域特 色
鄂西南吊脚楼
鄂西南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向阳、通风、防潮
吊脚楼的设计注重向阳、通风和防潮。房屋多面向南方 ,开窗大而高,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同时,底层架空和 悬空的结构有利于防潮和排水
鄂西南吊 脚楼的文 化价值
鄂西南吊脚楼的文化价值
民族文化的传承
鄂西南吊脚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 民族文化的传承。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的文化历史悠久,吊脚楼则是他们长期积累 的智慧和文化的体现
特色的吊脚楼民居形式
2
鄂西南吊脚楼 的建筑特色
鄂西南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依山就势,巧妙利用地形
鄂西南吊脚楼民居多建在山腰或坡地,充分利用地形 ,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房屋的一侧或两侧 以柱子支撑,形成悬空的结构,充分利用了山地空间
鄂西南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木材为主要建材,注重装饰
鄂西南吊脚楼以木材为主要建材,采用榫卯结构,注重建筑的结构性和装饰性。房屋外部 多用木板拼接成各种图案和花纹,内部则用木雕、彩绘等工艺进行装饰
鄂西南吊脚楼的文化价值
乡村生活的象征
在鄂西南地区,吊脚楼是乡村生活的象征。它们承载着当地人民的记忆和情感,是他们生 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吊脚楼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鄂西南吊脚楼的文化价值
旅游观光的重要资源
鄂西南吊脚楼具有独特的建筑风 格和历史文化价值,是当地重要 的旅游观光资源。许多游客来到 这里,就是为了亲身体验和了解 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未来展望
随着保护措施的逐步实施和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鄂西南吊脚楼的未 来发展前景看好。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将得以传承和 发扬光大。同时,通过与旅游业的结合,传统吊脚楼也将继续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2016-3-1土木与建筑学院科技立项目录1 鄂西民居建筑风格 (2)2 鄂西民居建筑形式 (2)2.1 天井院 (2)2.2 庄园 (4)2.3吊脚楼 (6)2.4石板屋 (9)3 鄂西民居建筑元素 (10)3.1槽门 (10)3.2檐廊 (12)3.3 山墙 (14)3.4 天斗 (15)4 鄂西民居建筑装饰 (16)4.1木雕 (16)4.2石雕石刻 (19)4.3彩画 (21)1 鄂西民居建筑风格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位于中国内陆的长江中游地区,承北起南,联系东西,在与周边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形成丰富的文化形态;境内群山连绵,湖泊密布,物产丰富,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俱存,自然环境变化多样。
聚落类型包括血缘型、地缘型、业緣型以及特有的戍防型聚落。
湖北各地区建筑亦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鄂西南地区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的部分县市,是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分布最密集地区,传统民居以极富特色的木构干阑建筑——吊脚楼为主要形式。
除原汁原味的吊脚楼外,也包括一些砖石与木构混合建筑,以及由此形成的聚落,如利川大水井李氏庄园和咸丰严家祠堂。
鄂西北传统民居集中分布在十堰地区竹山、竹溪、郧县、丹江口一带和襄樊地区南漳、谷城一带。
选址多为有山有水的地段,建筑倚仗山体,坐北朝南。
平面布局常为对称多路多进四合院式,与北方四合院不同,建筑围合,屋顶连为一体,院落均为天井院。
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有翁家庄院、高家花屋、冯氏民居、柯家祠堂等。
2 鄂西民居建筑形式2.1 天井院天井院是湖北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空间组织方式。
一组天井院就是一个居住单元,通常包括门屋、天井、面向天井的厅堂、厅堂两边的房间(耳房)、天井两侧的厢房以及联系这些房舍的廊道等要素。
在厢房的另一侧常常还辟有小天井,用于解决厢房和正屋梢间的通风和采光问题。
因此,一组居住单元通常有一个主天井及两个小天井组合而成。
天井本是人们在家中接天连日的地方,但有时雨雪过多,或是烈日当头的情况下,需要一定的避雨和遮阳,当地民居采取了两种比较巧妙的做法:一种是覆顶式天井,即在天井上搭建一个小屋顶,这样既保证了通风换气和采光,同时也可挡雨遮阳,称为“天斗”;另一种是帘幕式天井,在天井两侧的檐下安装两个可灵活转动的卷轴,将竹帘或布幔卷上或放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2016-3-1土木与建筑学院科技立项目录1 鄂西民居建筑风格 (2)2 鄂西民居建筑形式 (2)2.1 天井院 (2)2.2 庄园 (4)2.3吊脚楼 (6)2.4石板屋 (8)3 鄂西民居建筑元素 (10)3.1槽门 (10)3.2檐廊 (11)3.3 山墙 (13)3.4 天斗 (14)4 鄂西民居建筑装饰 (15)4.1木雕 (15)4.2石雕石刻 (18)4.3彩画 (20)1 鄂西民居建筑风格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位于中国内陆的长江中游地区,承北起南,联系东西,在与周边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形成丰富的文化形态;境内群山连绵,湖泊密布,物产丰富,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俱存,自然环境变化多样。
聚落类型包括血缘型、地缘型、业緣型以及特有的戍防型聚落。
湖北各地区建筑亦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鄂西南地区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的部分县市,是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分布最密集地区,传统民居以极富特色的木构干阑建筑——吊脚楼为主要形式。
除原汁原味的吊脚楼外,也包括一些砖石与木构混合建筑,以及由此形成的聚落,如利川大水井李氏庄园和咸丰严家祠堂。
鄂西北传统民居集中分布在十堰地区竹山、竹溪、郧县、丹江口一带和襄樊地区南漳、谷城一带。
选址多为有山有水的地段,建筑倚仗山体,坐北朝南。
平面布局常为对称多路多进四合院式,与北方四合院不同,建筑围合,屋顶连为一体,院落均为天井院。
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有翁家庄院、高家花屋、冯氏民居、柯家祠堂等。
2 鄂西民居建筑形式2.1 天井院天井院是湖北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空间组织方式。
一组天井院就是一个居住单元,通常包括门屋、天井、面向天井的厅堂、厅堂两边的房间(耳房)、天井两侧的厢房以及联系这些房舍的廊道等要素。
在厢房的另一侧常常还辟有小天井,用于解决厢房和正屋梢间的通风和采光问题。
因此,一组居住单元通常有一个主天井及两个小天井组合而成。
天井本是人们在家中接天连日的地方,但有时雨雪过多,或是烈日当头的情况下,需要一定的避雨和遮阳,当地民居采取了两种比较巧妙的做法:一种是覆顶式天井,即在天井上搭建一个小屋顶,这样既保证了通风换气和采光,同时也可挡雨遮阳,称为“天斗”;另一种是帘幕式天井,在天井两侧的檐下安装两个可灵活转动的卷轴,将竹帘或布幔卷上或放下。
能起到很好的遮阴的作用,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雨水溅落到两厢或柱子上,延长其使用寿命。
典型住宅一般采用“三间制”或“五间制”的形制,即一个居住单元通常为横向“三开间”或“五开间”。
因此,可以用“五间三天井”或“三间一天井”来表述其居住单元规格。
大的宅第多为“五间三天井”的横向和纵向的组合。
例如阳新洪港镇江源村王宅(图2-1)、浮屠镇玉埦村光禄大夫宅(图2-2)和孝感市大悟县黄站镇熊畈村(图2-3)。
图2-1 王宅天井院2-2 光禄大夫宅天井图2-3 大悟黄站熊畈村的天井群2.2 庄园庄园式民居是由一些较大规模的合院形成,通常是官吏宅邸或士绅庄园。
这一类带有天井的四合院建筑群,不仅仅有着宏大的规模,还常在居所旁设置花园,用以休闲。
同时,会采用一般民居不使用的勾头、滴水等屋顶装饰,让建筑显得精巧细致。
整个建筑群外围设高墙围合,形成内部或开敞或紧凑的节奏有致的空间以及整体对外封闭的空间效果。
其中“多路少进,横向展开”是鄂西北传统庄园式民居的主要布局特点之一。
坐北朝南的位相是大多数宅院的第一选择,北高南低的地势造就了其依山就势、逐级升高的建筑格局,因山区土地资源十分紧张,人们为了生存,都将不可多得的平地用于种植农作物,而宅基地多选择山脚坡地。
这种选址逐渐成为习惯,也导致民居依山而建,横向多路,进深受限,多为2~3进,也成为地域性特征。
这种特征也是北方合院式民居在南方解体后的新形式。
同时这类庄园式民居也有其它朝向的布局,如坐西朝东等,但是主要是根据山势走向和聚落环境来决定。
然而在这样的布局中,鄂西北民居还是遵从“左上右下”、“东尊西卑”的基本规律的。
通过实测证实,每路院落的东侧厢房都比西侧厢房要略宽一点。
例如,位于位于襄樊市南漳县的冯哲夫老宅(图2-4)、陶家老宅(图2-5)和位于十堰市竹山和竹溪两县交界的三盛院(图2-6)。
图2-4 冯哲夫老宅全景图2-5 陶家老宅一层平面图2-6 三盛院鸟瞰2.3吊脚楼吊脚楼主要分布在鄂西南地区,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的部分县市。
鄂西南属大武陵地区,境内地貌、风俗相似,地貌属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由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山岭组成,地势高耸,顶部宽旷,呈波状起伏,有“山原”之称,是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分布最密集地区。
吊脚楼是当地的主要建筑形式,它是结合当地山多岭陡、木多土少、潮湿多雨、夏热冬冷等生态特点而建造的具有典型生态适应性特征的传统山地建筑。
它底层架空,并在转角欱子部位作一圈转廊,转廊出挑较大,均不落地,从底下仰视,如同吊在半空,形成“吊脚”。
吊脚楼既是穿斗式结构的一种,又有别于普通穿斗建筑(图2-7)。
图2-7 吊脚楼典型特征欱子、吊脚檐柱、两重挑、板凳挑、耍起、吊起、耍头、吊头等,成为吊脚楼的重要特征。
吊脚楼群之所以形体优美,是由于吊楼欱子顺山势一溜排开,高低错落,把建筑最美最具特色的部位展现出来。
而且欱子顶部的歇山檐口,为配合建筑悬挑轻盈的感觉,四角均向上发戗,形成微微起翘,如翼斯飞的样式,大大生动、丰富了立面造型。
除原汁原味的木构吊脚楼外,也包括一些砖石与木构混合建筑,以及由此形成的聚落,如湖北宣恩彭家寨吊脚楼群(图2-8)和湖北省巴东县楠木园乡王宗科老屋(图2-9)。
图2-8 彭家寨吊脚楼群图2-9 王宗科老屋吊脚2.4石板屋石板屋主要分布在鄂西南地区,鄂西南由于石多土少,一些传统民居取材当地出产的黑灰板岩及页岩,先经简易加工成为规则片状的石板,然后堆砌成具有山地文化的石板屋。
从外表看石板屋是一种以大小不统一、又各具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石头,通过错落有致的垒砌而成的坚固房屋。
一般人居住的石板屋,三星期可以完工,贵族居住的石板屋则比较讲究,建造周期较长。
石板屋分为上下两层,中间铺木板,下层关牲口,上层住人。
房屋的外墙体用大小不等的石头来砌合,用石灰在墙面上勾成虎皮墙,砌石半缝紧密,线条层次匀称。
墙建成后,再用大小类似的不规则石板盖顶,屋顶吸收了歇山顶的基本样式建筑,规整中又有变化。
这种木石结构的房屋造价低,经久牢固,冬暖夏凉,实用而独具特色。
例如,湖北恩施五峰仁和坪、利川沐府大峡谷、利川鱼木寨等处的石板屋,整体布局依山势层层叠叠,沿着山坡自下而上,布局井然有序。
有的组成院落,有的纵横交错。
石砌围墙,石拱门进出,都非常具有山地民居特色(图2-16~18)。
图2-16 五峰仁和坪石板屋图2-17 利川鱼木寨石板屋图2-18 利川沐府大峡谷石板屋3 鄂西民居建筑元素3.1槽门槽门是鄂西民居庭院空间序列的第一个组成元素,一般合院式的民居都建有槽门,尤其是鄂东地区大屋都有槽门。
槽门的造型与形象代表了一户的门庭气象,反映出一户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多寡。
门的朝向和位置,在建宅这一大事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湖北民间笃信风水,普遍认为门的朝向直接决定了一户的人脉财势兴衰。
在鄂西民居中,槽门在整个民居院落中的位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可以根据需要(风水、地形的需要等等)布置,也同样不受主体建筑轴线方位的限制。
正房的朝向和槽门的朝向是由风水先生分开测定的,在风水学中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又因为风水师的派系及实际方法的灵活运用问题,使得湖北地区民居的槽门不正对正房,同时偏转的角度也不一,当然也有例外。
在湖北地区有以下几种槽门的位置关系1)槽门位于大屋中轴线上,与主入口正对。
如罗田的新屋垸,大冶水南湾的敦善堂等。
2)槽门位于大屋庭院左右两侧,斜向布置的。
根据地形和风水的吉凶方位考究,槽门朝向也因地而异。
如湖北大冶水南湾的承志堂。
3)槽门位于大屋侧向,与中轴线呈垂直关系。
如湖北通山的王明璠府第。
门的布局和方位往往与大屋前的月塘、池沼相互影响或关联,如罗田的新屋垸、罗田胜利纸棚河村等.3-1 鄂西民居建筑槽门实例分析3.2檐廊檐廊是民居中非常生动的空间,一般是指前(后)檐柱和前(后)金柱(或檐墙)之间的部分,有的在室内,有的是处于门庭外的过渡空间。
檐廊有的砌上露明,有的施以天花,天花有船篷轩、茶壶档轩、鹅颈轩等形态。
有的利用多重插拱出挑,增加檐出和调节高度,利用挑梁和斜撑大幅出挑的。
檐廊的檐柱与金柱(檐墙)连接的构件(枋)常常做成比较宽大的,雕饰比较精美。
主要形状有书卷形、云板形、如意形等。
雕刻有兰草、竹根、鸟兽或是典故传说等。
多采用浅浮雕,有的髹饰精美。
图3-1鄂西民居廊檐实例图3-2 廊檐下的装饰3.3 山墙湖北地区的山墙颇具特点,成为鄂西民居有别于其他地方民居的体格重要的外在表征,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比较接近徽州民居。
鄂西民居的山墙形式更为丰富,除悬山屋顶形式的民居的山墙外,更多的还是硬山山墙。
主要的形式有阶梯型、山行(三角形)、拱形、组合型等。
1)阶梯形一般有“五花山墙”和“三花山墙”等,马头墙呈阶梯状,一般阶梯的级数略少于徽州的,而且也不局限于奇数。
如峡江的郑韶年老屋阶梯型马头墙。
2)山形(三角形)俗称“小马头墙”,山墙的垂脊略高于两坡屋面,并与正立面的檐墙突出的墀头连接起来,山墙中间为三角形。
还有一种为“人”字形山墙,山墙的天际线比较柔美,透着些许飘逸之感,也算是山形山墙的一个变体。
3)拱形拱形山墙分单一的弧形与衮龙形山墙,也就是连续弧形(半圆)山墙。
山墙的上端轮廓呈弧形,有的甚至是标准的半圆形,显得非常饱满。
衮龙形山墙可以算是最具特点的山墙形式了,这种山墙上端一般由2~4段弧形或半圆形组成,形似衮龙卧伏在山墙之上,同时垂脊多用数层小青瓦堆叠而成,有的多达5层,颇似龙身之龙鳞。
这种形式的山墙规制比较高,多在鄂东南的大屋和一些祠堂上看到。
4)组合形如果是一个多进的民居,阶梯形、山形(“人”字形)、弧形三种形式的马头墙可能同时出现。
有的马头墙出现多种形式的揉和,例如江渎庙前殿的马头墙就是三角形和弧形结合的形式。
马头墙的墀头部位是装饰的重点之一。
表3-2 鄂西民居的山墙形式分析3.4 天斗天斗是天井的一种进化,是鄂西地区民居特有的建筑元素。
天井本是人们在家中接天连日的地方,但有时雨雪过多,或是烈日当头的情况下,需要一定的避雨和遮阳,在湖北东部地区发现天井有种比较巧妙的做法:即在天井上再搭建一个小屋顶,这样既保证了通风换气和采光,同时也可挡雨遮阳,叫做“天斗”天斗能起到很好的遮阴的作用,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雨水溅落到两厢或柱子上,延长其使用寿命。
图3-3各种天斗建筑实例分析4 鄂西民居建筑装饰4.1木雕鄂西民居多为木构建筑,因此木雕作品非常丰富,大多分布在槅扇门窗、梁枋、雀替、撑拱、栏杆等处,雕刻手法有浅浮雕、圆雕、镂空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