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苏教版必修2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2.能熟悉成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二)、进程与方式: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捐躯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6.培育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知识链接与巩固】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困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量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硕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增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式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创人。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令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沉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安抚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此深受读者的欢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事员之死》)【自读提示】1、摘抄文中字词并注音。
2、整体感知,划分文章脉络层次。
并用自己的话叙述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课内探讨】一、文章刻画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二、贝尔曼是如何一个人?作者是如何刻画描述的?(提示:采用了哪些描述方式?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归纳苏艾和琼珊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最后的常藤叶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入新课】一片常春藤叶,阴阳两个世界,三个底层艺术家,四天的生命时光,共同演绎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习目标】1.把握小说环境和人物的关系,学习刻画人物的手法。
2.学习欧·亨利的叙事艺术,尝试情景写作。
【教学过程】一、教学诊断1.基础闯关(略)方法点拨:据意辨字音、析字形、解成语2.学生疑问展示(1)小说的标题为什么叫“最后的常春藤叶”?(2)小说的主人公是谁?(3)小说写的很感人,但生活中会发生吗?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主问题:三个底层的艺术家,在四天的生命时光中,共同上演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从琼珊和贝尔曼的角度概括小说的情节。
生命的时钟明确:用生命时钟直观展示了小说的情节,不难看出,琼珊的生命的新生和老贝尔曼生命的陨落都和一样东西有关,那就是常春藤叶。
三、品读环境,触摸人物1.主问题:解读文章要先从题目入手,请找出小说第一、二、三天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琼珊的心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明确:极老的叶子光秃的藤枝消沉叶柄深绿傲然悬挂绝望那片叶子仍在墙上振作◆文本细读: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琼珊恢复了生活的信心?恢复信心的原因是什么?(品读第48段)明确:坏姑娘、拿汤、掺葡萄酒的牛奶、小镜子、那不勒斯海湾写生2.小结:人在奄奄一息的时候,往往特别脆弱,所以琼珊将窗外的叶子和自己的生命建立起了一种在外人看来非常神秘的联系,认为当叶子飘落时,自己的生命也将结束。
可是这片叶子并没有落,而是给了她信心,使她勇敢地活了下去。
这幅“杰作”的作者是谁?——贝尔曼3. 主问题:小说哪些段落是写贝尔曼的?初读贝尔曼给你什么印象?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文本细读:贝尔曼的外貌描写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
他年过60,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的能力。
教师扮演的角色则应更倾向于促进者,能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小说文本内容一般较多,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因此这一点在小说教学中表现得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选自高中语文课本苏教版教必修(二)中专题一“珍爱生命”的第二篇。
这一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不仅能够品味作者的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激发自身热爱生活的情感,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切身的感受和体悟,从而能更好地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
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画家贝尔曼为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琼姗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
他为绘制这一“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琼姗却因此获得勇气和希望活了下来。
小说情节设置并不复杂,但需挖掘其包含的深刻意义。
【学情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内容较为浅显,相信高一学生在理清故事头绪和揣摩语言上基本没有多大困难,但要求他们在一课时内完成三千五百多字的文本研习并且能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感受到深层次涵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尤其是学生大多只对小说情节感兴趣,对于小说反映的深刻内涵却没有太多的思考。
针对以上状况,教师在小说教学中更应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真正走入文本;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积极思考后进行分组讨论,通过与人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研读文本,从而锻炼他们概括小说情节、提炼小说主题、鉴赏小说语言特色的能力和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的能力。
但有一点需注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有大致的指向,旨在肯定学生对小说文本个性化解读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文本研读的基本导向,避免个别学生走入误区。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0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1【设计思想】以尊重学生为原则,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强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以文本为基础,分析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目标分析】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6.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2、复述故事情节。
3、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蹑手蹑脚纳闷邪恶二、课堂教学(一)导语设计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
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二)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文本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中的第一板块“精神支柱”,课文写了画家琼珊生了重病,看着窗外墙上的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认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掉落代表她生命的终结。
老画家贝尔曼在听完苏讲述她的事情后,在暴风雨的夜里用画笔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让琼珊有了活下去的信念,而自己却患上肺炎离开人世。
课文的特点是构思精巧,特别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语言风趣幽默,值得玩味;主题深刻,展现小人物的人性光辉。
【教学过程】一、教师激趣导入在前几节课上,我们在史铁生的地坛里徜徉,感悟不屈的生命,触摸这个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伟大作家的灵魂,今天我们要走出地坛,走进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笔下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来看看这一片普通的常春藤叶会带我们怎样的惊喜和感动呢?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
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
之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读完这篇文章,和在座的同学们一样,我也被深深地震撼了。
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面对难以逃遁的人生宿命,我们仍然需要坚强地活着,乐观开朗地活着,为了自己,为了他人。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学生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
之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课文写了画家琼珊生了重病,看着窗外墙上的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认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掉落代表她生命的终结。
老画家贝尔曼在听完苏艾讲述她的事情后,在暴风雨的夜里用画笔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让琼珊有了活下去的信念,而自己却患上肺炎离开人世。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
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2节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教材分析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珍爱生命”专题中“精神支柱”板块的第二篇课文。
“珍爱生命”,即是这样的一种要求: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
“精神支柱”,则是人活下去的一个精神上的支撑,或是希望,或是关爱……没有了这个支撑,人就没有了生活下去的信念。
文章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它告诉我们,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而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
本文用曲折生动的情节、细腻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幽默、风趣、夸张、讽刺的语言和“欧·亨利式结尾”都很有特色。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1)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1)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的结尾的妙处。
四、教学建议1、《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精神支柱”部分的第二篇,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也是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
作品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欧·亨利的小说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东西很多,比如,小说的语言魅力、结构特色、艺术内涵等,但我们注意到欧·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最大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又称欧·亨利式结尾;尤其是《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内涵上都有无与伦比的特色,作者极力刻画了老贝尔曼家这样一位小人物的人性之美。
最后的常春藤叶-苏教版必修二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苏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美国常春藤联盟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了解美国大学的招生与录取方式;•学习掌握文章的主旨、结构及关键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与思辨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学生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思考和认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知识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互助意识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章的主旨、结构及关键词的理解;•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美国常春藤联盟,认识美国大学录取方式。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与思辨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本P27-28的内容,了解美国常春藤联盟和美国大学录取方式。
2.导入•老师介绍美国常春藤联盟的起源、发展情况及其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3.阅读理解•请学生阅读苏教版必修二P27-28,带着问题阅读,注意文章的主旨、结构及关键词。
•学生自主或分组讨论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师生共同探讨美国常春藤联盟的优势与不足,以及美国大学录取方式的特点。
4.合作探究•学生自由选择或老师分组安排,针对美国常春藤联盟及美国大学录取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与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做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5.课堂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概括性总结。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跟据课上的讨论和自己的学习收获,撰写一篇题为“我的大学梦”的作文,体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和行动计划。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二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的常春藤叶》,使学生了解作者欧·亨利以及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等元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的常春藤叶》,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讲述了一个穷画家乔叶为了救治病危的邻居苏、挽救她的生命,而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创作出一幅传世之作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感悟作品的主题。
2.3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特点,以及作者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关系。
3.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乔叶和苏之间的感情。
3.4 品味语言鉴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5 感悟主题引导学生从小说的情节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4.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反馈,评价学生在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等方面的情感态度。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欧·亨利的其他作品,如《礼物》、《四百万》等。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绘画展览,让学生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进一步理解小说中乔叶的艺术追求。
5.3 话题讨论让学生围绕“关爱他人、珍惜生命”这一主题,进行课堂交流或课后写作,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
04
情节梳理与结构分析
故事情节概述
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纽约的格林尼治村, 这里聚集着许多艺术家,主人公 琼珊和苏艾也是其中的两个。
常春藤叶的象征
琼珊把生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最后 一片常春藤叶上,以为叶子落下 之时,便是她生命结束之时。
琼珊的病情
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医生 认为她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复希望 。
整理学习笔记
建议学生将课堂上的讲解和个人的理解整理 成学习笔记,以便日后复习和回顾。
阅读同类型文学作品,拓宽阅读视野
推荐项链、麦琪的礼物等短篇小说
这些作品都展示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对人性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拓 宽阅读视野。
选择欧·亨利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
欧·亨利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出人意料的结局著称,通过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 了解这位作家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课程背景与目标
教材版本及内容概述
教材版本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内容概述
本课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是一篇描写人性光辉的短篇小说。通过讲 述老贝尔曼为了挽救年轻画家琼珊的生命,在风雨之夜画下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的故事,展现了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与真挚的情感。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2
3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主题和写作特 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老贝尔曼的人物形象及其精 神内涵;体会小说所蕴含的人性 光辉。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作家介绍及创作背景
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 Henry,1862-1910)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 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以 幽默、讽刺和意想不到的结局而著称 。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解读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 解读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2. 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的常春藤叶》原文;2. 参考资料:关于欧·亨利的作品介绍、评论文章;3.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题目《的常春藤叶》,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艺术鉴赏(1)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等;(2)让学生品味小说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拓展延伸(1)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欧·亨利其他作品的特点;(2)讨论:如何评价《的常春藤叶》的文学价值。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7. 课后作业(2)推荐一篇关于欧·亨利的评论文章,简要介绍其内容。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国外的小说,本篇教学设计将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围绕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让学生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从相互间思想的交流碰撞间学到他人的思维方式,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并且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学习了本课的写作方法后,针对高中生喜欢实践动手的特点,让他们设计一故事的结尾,初步把握欧•亨利“含泪微笑”的风格。
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1)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1)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重点难点]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四、[学情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要求体现“珍惜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
将人性之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2、本文属于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精神支柱”板块中的课文。
本专题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选取了六篇文章,组成三个板块:“强者之歌”、“精神支点”、“敬畏生命”。
有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自然灾害中遇难者对生存的渴求;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还有对小生灵的赞美。
高中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2 苏教版 必修2
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弄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2、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小说,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情节线索的作用2、主要人物与主题的表达关系,小说的内涵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走近“大师”(一)、走进作者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锡特奈·波特,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他和法国作家莫泊桑、俄国作家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他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医生家庭。
他一生的经历非常丰富。
幼年丧母,15岁即走向社会,先后做过药房学徒、牧羊工、会计和银行出纳会员等。
后来他被人控告,涉嫌盗用公款。
为了避免受审,他背井离乡到处流浪。
后因妻子病重,冒险回家而被捕入狱。
贫困的岁月,流浪的生活,监狱的禁闭,以及和各种各样人物的接触,大大丰富了他的创作题材。
一生创作了270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没有完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从环境背景上看,主要是写了纽约、美国西部和中美洲等三个地方。
而在写纽约市的作品中,又特别是写了曼哈顿区的。
作品当中逼真地描写了纽约曼哈顿区一带的街道、小饭馆、旧公寓的气氛、图景,所以有人称欧·亨利为“曼哈顿的桂冠诗人”。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二)走进欧·亨利的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教学难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知识介绍1、导入:我们初中曾经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莫泊桑(此处先让学生思考回答)。
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分别是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介绍三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法——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俄——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哀伤》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2、介绍作家作品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
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十余年中创作了三百多篇小说。
主要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同情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欧·亨利式的结尾”——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些铺垫,埋下伏笔,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始料未及的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的巧妙令人赞叹。
二、体验分析文本1、学生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体验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
琼珊因生肺炎而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去然后随它而去,好友苏艾给与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而琼珊因此恢复了生活的信心。
老贝尔曼却染上肺炎死去。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是小说的结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本文为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精神支柱”所选文章。
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
教学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思路:课前发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师点评共同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导入: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今天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第1、2题师提问,生抢答,第3题一学生读答案,其他学生纠正,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学生齐读两遍并识记。
第4题生回答,师点评。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几种?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逛(guàng)来逛去矮墩墩(dūn)砖砌(qì)昵(nì)称蹑(niè)手蹑脚苔藓(xiăn)气吁吁(xū)殡(bìn)仪馆一筹(chóu)莫展一幢(zhuàng)楼撒(sā)手咆哮(páoxiào)窗槛(jiàn)瞥(piē)见掺(chān)假唠唠叨叨(láodao)4、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数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苏艾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四、合作探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10分钟后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师进行精彩点评。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请说明原因。
明确: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形象一:(正面描写)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消沉失意,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语言描写(当他知琼珊的病情后):“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珊”……,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形象二:(侧面描写)医生:“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
他可没有希望了……”苏艾:“……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人格升华后,重新审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
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教师点评:艺术的天地里有无穷的创造力,精神的奉献更是无价的财富。
贝尔曼以其生命为代价,奉献了绝世的杰作,生花妙笔绘就了人性最美的花园。
他将五彩斑斓凝聚成了世上最浓的生命之绿。
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价值。
”贝尔曼因这片世上最美的叶子,永远活在人们心灵的上空。
3、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它对琼珊来说意味着什么?试分析琼珊能康复的原因。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语段,阅读品味,可从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和出现后琼珊的身体状况和思想变化来考虑。
)明确:第一问,是杰作:(1)从画技方面来分析,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她们,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
(2)从体现的主人公精神方面来分析,这片藤叶是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它给予琼珊生的希望和信念,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
第二问,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未出现时:琼珊处境——肺炎重击命悬一线心境——灰心绝望数叶等死→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贝尔曼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出现后:琼珊处境—鸡汤、掺葡萄酒的牛奶、小镜子、看煮东西心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永不凋落的叶子暗示她世间还有真情,这个世界并没有完全弃她而去,活着是多么的美好,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拥有信念,作出努力才能得胜。
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教师点评:琼珊在自以为不久于人世时,一片叶脉清晰的绿叶将她的生命之灯重新点燃,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她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
希望是人类生命天平上的重要砝码。
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曾经有位女记者问霍金先生这样一个问题:霍金先生,难道您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霍金用键盘敲出了这样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一个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
是的,霍金不过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要梦想还在、希望还在,生命便无所谓悲哀,叩亮希望之灯,便能活出人生精彩。
4、贝尔曼为琼珊冒着风雨画藤叶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明确:使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是艺术留白,令人回味无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当堂练习(学生完成并展示,师进行点评并指导片段写作的方法)指导写作:1、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展开,人物有了,还要有具体的环境和情节。
2、要有细节描写,要注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的综合运用。
3、语言要简洁,不要罗嗦。
六、拓展延伸(生讨论并回答,师点评)思考:这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试作分析婴儿的哭声是他发出的生命的最强音,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婴儿的母亲的“安详”和婴儿的父亲的“微笑”都体现出人间的温情,这一切感化了“我”,拯救了“我”,治愈了“我”内心的伤痛,使“我”领会到活下去的意义。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贝尔曼和琼珊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当渴求生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活出自己人生的风采来!最后以汪国真的一首小诗来结束这堂课的学习,并把这首小诗送给大家(多媒体展示):旅程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就不再屹立歪歪斜斜的身影又怎耐得秋叶萧瑟晚来风急垂下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无论走向何方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从别人那里我们认识了自己作业布置见导学案教学反思:本堂课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文本为基础,紧扣文本分析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拥有坚强信念的意识。
一节课的时间有些紧张,可将“拓展延伸”部分作为作业处理。
附:《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一、自主学习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作家、作品简介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4、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逛.()来逛去矮墩墩..()砖砌.()昵.()称蹑.()手蹑脚苔藓(..()殡.()仪馆..)气吁吁一筹.()莫展一幢.()楼撒.()手咆哮..()窗槛.()瞥.()见掺.()假唠唠叨叨....()2、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三、合作探究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请说明原因。
2、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3、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它对琼珊来说意味着什么?试分析琼珊能康复的原因。
4、贝尔曼为琼珊冒着风雨画藤叶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四、当堂练习想像片段:贝尔曼画最后一片藤叶要求: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100字左右。
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①就在这一瞬之间,忽然有一个奇怪的声音传到我耳边,我在仓猝之中一下子不明白这是什么声音,但这是活生生的——人的声音。
我吓了一跳,侧耳静听:这声音又重复了一遍。
这……这是一个婴儿,一个吃奶婴儿的啼哭声!在这荒山野岭,这里一切的生命似乎早已绝灭了,永远绝灭了,竟然还会有婴儿的啼哭声!②我的惊讶突然为另一种感情所代替。
于是我急不择路地朝着这啼哭声,这微弱的、可怜的、求救的声音拼命奔去……③一会儿,在我面前闪过一点摇曳不定的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