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健康教育学是一门以健康相关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和艺术。

健康教育学研究范围:

1.了解健康行为对健康状况的影响

2.找出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3.探讨健康行为的干预成效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地应用循证的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作出有益健康的决定和有效且成功地执行有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其核心是健康行为的养成。

健康教育的五个主要环节:

1.教学者

2.健康相关的信息

3.教学活动

4.学习者

5.效果

增权是指人们增强对决定他们生命事件掌控力的过程,即有能力对决定自身健康的问题作出明智的选择,即“自主自律健康行为”中的“自主”。核心是:它不能够被给予,必须是自己获得。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环境支持

健康促进的行动策略

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2.营造支持性环境

3.强化社区行动

强化社区行动的核心是社区增权。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第15页)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密不可分。如上所说,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在概念上,健康促进包括了健康教育,而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策略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健康促进通过倡导、增强能力和协调,促使人们承担对健康所应负有的责任,推进有益于健康的公共政策改革和支持性环境的创建,推动有益于健康的社会行动的实施。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促进战略思想为指导健康教育欲改善人们的行为需要得到环境和政策的支持。一句话,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健康促进健康促进也不能没有健康教育。

第二章健康行为

行为是指在内外环境刺激下有机体为适应环境所产生的反应,也是有机体为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所作出的反应。

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

行为要素:

1.行为主体——人。

2.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3.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4.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和所应用的工具

5.行为结果——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影响。

人类行为及特点:

(一)人类行为的生物性和社会型

1.人类行为的生物性

(1)摄食行为

(2)性行为

(3)防御行为

(4)好奇和追求刺激行为

(5)睡眠

(二)人类行为的目的性和适应性

人生三个阶段:

1.人生准备阶段从胎儿到青年期(18~20岁)。

2.人生保护阶段成年开始至老年之前,尤为中年人(35~60岁)为重点对象。

3.晚年生活质量阶段65岁以上老年人。

健康行为广义上是指人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健康状态下的行为模式。是带有明显理想色彩的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人类个体和(或)群体与周围环境互动后产生的行为反应,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行为。

促进健康的行为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促进健康的行为主要特点包括:

1.有利性

2.规律性

3.和谐性

4.一致性

5.适宜性

促进健康的行为可分为:

1.日常健康行为

2.避免环境危害行为

3.戒除不良嗜好

4.预警行为

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危害健康的行为是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的主要特点:

1.危害性

2.明显性和稳定性

3.习得性

危害健康的行为可分为:

1.不良生活方式

2.致病性行为模式

3.不良疾病行为

4.违规行为

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需求是客观需要刺激在大脑中的主观反映,是被大脑意识到的需要。

人在需要和需求的基础上产生动机。

认知过程的第一步是注意到传来的刺激、信号;第二步把传来的信号、刺激转化为某种信息,并进行解释;第三步采取适当的行为,对信息作出反应。

态度的功能可分为4种:

1.认知功能

2.适应功能

3.表达评价功能

4.自卫功能

态度的改变可经历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内化。

第四章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HBM),作为第一个最有名的,使用最为广泛的个体行为改变理论。

是以人们健康和疾病有关的信念为研究核心,试图解释和预测健康行为的心理模型。

其强调感知在健康行为形成和维护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基础和动机。

第二节健康信念模式的相关概念及框架发展:健康信念,行动线索,自我效能。

一,健康信念

HBM的核心概念是感知,指对相关疾病的威胁和行为后果的感知。

HBM包括:感知到威胁,行为评价。

(一)感知到威胁,即对疾病威胁的感知,包括感知到易感性和感知到严重性。

1.感知到易感性:指行为者在对疾病的发病率,流行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对自己罹患某种疾病或陷入某种疾病状态可能性的判断,其尺度取决于个人对健康和疾病的主观知觉。所以如何使病人结合实际对疾病或危险因素的易感性作出正确判断,形成易感性的信念是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之一。

2.感知到严重性,指行为者对自己罹患某种疾病,暴露于某种健康危险因素或对已患疾病不进行控制与治疗可导致后果的感知。后果是生物学后果的判断和社会后果的判断。(二)行为评价:指对采纳某种健康行为益处和障碍的感知,也就是对采纳或放在某种行为能带来的益处和障碍的主观判断.即对采纳健康行为利弊的比较与权衡。

包括感知到益处和感知到障碍。

二,行动线索

行动线索也称为行动诱因或提示因素、是指激发或唤起行为者采取行动的“导火线”或“扳机”,是健康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在罗森斯托克的原始模式中,它既可以是内在线索,也可以是外在线索。即行动线索越多,权威性越大,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三,自我效能:是一个用来描述个人相信自已在某种行为问题上执行能力的术语。

第三节健康信念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一)优点

1. 在过去几十年里,HBM因其结构简单化而使模型容易实施、应用和检验,为调查健康行为提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框架。

2.模式结构更清晰,充分考虑了社会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3.一般来说,模型的所有构成要素都可以被看为健康行为的独立预测指标,即通过态度和信念能较好地解释和预测健康相关行为。

4.随着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模型涉及的影响因素在不断细化,越来越适用于健康教育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