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doc
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第32卷第18期总第256期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宏(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鹤壁458030)[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在经济发展、政治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何将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充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者面前的一道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在前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调研素材和研究成果的吸收梳理,围绕着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如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论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论证,回答了重要性、必要性,剧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重点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19)18-0086-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19.18.037[本刊网址]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也是国家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全体社会成员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拥护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理论和实践主题的生动展现。
如何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去,为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的政治素质保证,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一、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分析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要善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吸纳、融入到不断创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
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是中国色主义建设大成就的中体现,积极融大学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一方,开大成就融大学政政,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之必要%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本身就是一个理论热点问题,值得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去深入探讨和研究%我们看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建设经过改造、探索、曲折发展,最终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也经历了由“政治工作统帅一切工作”的火红激情时代到复杂多元、现实理性时代%高校教育与国家的发展是密切相连、相辅相成的%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看,与改革发展的脉络是一致的%1984年,改革开放之初,教育部门就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在高校设立本科教育,以专门让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本科专业开办才4年,1988年又设立了研究生专业%这充分显示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随后的三十多年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注重把改革开放取得最新理论成践成融大学的政课学中去%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高校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与时俱进地抓好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和融入工作,但总体而言,这些改革创新与融入毕竟是零散的、阶段性的、不成系统的、没有专门专题进行的创新融入%所以,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如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使其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思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有一定的指导,也提政学发展的创新性%一方,开大成就融大学政,是提代院学政理论要%开大成就融大学政中,大学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深刻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大事业,国的大政方针中国色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指导同学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此外,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融入也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协同性%这种时效性与协同性表现在,高校如何确保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能够确保教育的指导思想正确准确,能够确保教育的内容吸收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成果,能够确保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比较全面健康的发展%我们看到,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思想的多元化、经济成分的多元化、价值伦理的多元化、个体生活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协同性,这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融入是否必要,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因为这从现实与理论分析就可以得岀结论%但是,如何融入,这就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实践层面的课题%综合来看,“棘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上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我国的方针、主义建设者,以创新,不断加强进的建设工作,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收稿日期:2019-5-15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ZVJH-345)o作者简介:王宏(1970—),女,河北保定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o86第32卷第18期总第256期2019年9月(下)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aeVol.32.No.18(Gen.No.256)Sep.(Iasi half)2019取得了较好成效,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XXX学院“学生思政”研究课题申报表
实施阶段(2019年6月—2019年10月):实施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进行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各阶段研究的具体设计。成果形式为调查报告、科研论文。
结题阶段(2019年11月):进行实践成果的整理,撰写结题报告。成果形式为课题研究报告、论文
意
见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学
生
处
意
见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注:请于2019年4月19日16点前将本表纸质档5份报送至行政楼学生处115室,电子档发送至邮箱:*****************。
三、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工作条件
研究基础:
1.学院开设广播电视学专业、心理学、舆论学等课程。有相关学科的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2.团队成员晋洪杨攻读硕士期间对此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
3.学校图书馆提供丰富的纸质、电子文献。
四、预期成果形式和效益
预期成果形式:科研论文
预期成果效益:1.为高校德育实践提供实证性的研究材料与事实依据。
2.为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化解重要的公共危机提供指导。
3.深化对不同类型舆情的研究,探寻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的产生原因,从而为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提供借鉴。
经费预算明细
序号
开支科目
预算金额(元)
合计(元)1调研来自专家咨询费10002
设备购置、实验费
2000
3
资料、印刷、出版费
2000
5000
所
在
单
位
二、本课题主要研究目标、方案和进度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网络舆情研究已经逐步扩展到高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伦理文化、政治发展及群体性事件的预防等方面。本团队主要研究目标如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研究
智库时代 ·97·智谋方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研究王永亮(成都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摘要: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极为重视,不论是在课程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或者是建设方面的投入都是相对较大的。
不过当前的“两课”在高校学生中的教学效果以及地位而言,这样的付出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方法以及内容的教学效果等方面去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希望给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帮助。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2-097-002一、前言对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探讨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已成了目前高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重要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调查,高校学生中愿意去听思想政治课的人数大约只占据总人数的60%,有87%的学生认为政治教材可读性较低,上课的出勤率相对较低,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学生心理中的重要性不断降低,教学效果不断下降。
基于此,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给予相关教育人员借鉴。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科学化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不再是依赖于老师自身的经验,而是通过捕捉高校学生的各种网络行为所留下来的相关数据变化,在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当中来提出决策性的方案。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已经成为大数据视域下支撑的行为科学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人员是从以前有经验的决策走向逐渐以大量数据为基础的理性决策性行为。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学生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对生活学习的便利,其中包含了在线学习,网络选课,网络购物,网络社交等等。
这些都是当前互联网发展给人们所带来的便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书模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书模板1. 课题背景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开展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迫切的需求。
本课题旨在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挑战,探讨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通过开展此课题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研究内容和目标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通过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等方法,全面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通过文献查阅、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总结经验和教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全面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切实可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课题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调查问卷:设计并发放给高校学生和教师,了解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深度访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学生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探讨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文献查阅:研究国内外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总结经验和教训。
•实地调研:深入到高校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1.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2.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查,了解高校学生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需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研究
在制定大纲时,我们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来确定。具体来说,大纲应 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对象:明确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如某一所高校或某一专业的学生。 2、研究方法:描述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
3、研究结果:呈现研究的结果和数据,如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接 受程度等。
3、网络教育路径
网络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 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定期发布相关教育资讯。同时,高校可以运用新媒体 手段,如等,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 优化
1、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 问题。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校园文化活动表面化,缺乏深度; 网络教育监管不力,信息良莠不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研究Leabharlann 01 一、引言目录
02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动力的构成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
03 教育动力的特点及影 响因素
04 四、优化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学生作为国家的精英力量, 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动力机制,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旨 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构成、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优化思想政 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强化网络教育监管
高校应建立健全网络教育监管机制,严格把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质量。 同时,高校应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辨别信息的能力,防止不良信息 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
思政课教育实践研究课题
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然而,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开展思政课教育实践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1. 分析当前思政课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2. 探索符合信息时代特点的思政课教育实践创新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3. 为我国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三、研究内容1. 当前思政课教育实践问题分析(1)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
部分思政课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参与。
(3)考核方式单一,注重结果评价。
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过程能力的评价。
2. 思政课教育实践创新模式探索(1)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时代感。
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互动性。
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
将考核方式从单一的闭卷考试转变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通过培训、交流、考察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 案例研究选取我国某高校思政课教育实践创新教学模式为案例,分析其实施过程、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思政课教育实践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思政课教育实践的看法和建议。
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目的1. 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2. 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3. 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1.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1)教学资源丰富:互联网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2)教学手段多样化:借助互联网技术,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互动性强: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互动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开展个性化实践教学。
2.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翻转课堂模式:将传统的教学过程颠倒过来,先学后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等。
(2)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成果,如论文、作品等。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书模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书模板一、课题背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师生群体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研究,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三、研究内容我们计划在以下方面展开研究: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研和案例分析,全面了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和实践案例验证其有效性。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整合和利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力。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构建:建立科学、全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对比,寻找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和探索。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期望达到以下预期成果:1.提出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和方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构建科学、全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和整合机制,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4.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提升学术影响力。
六、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总时长为12个月,按以下进度安排:•第一阶段: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耗时2个月•第二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耗时3个月•第三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研究,耗时3个月•第四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构建研究,耗时2个月•第五阶段:论文撰写和成果汇报,耗时2个月七、经费预算本研究预计需要经费总计50万元,具体分配如下:•实验材料费:20万元•调查研究费:15万元•论文撰写和成果发布费:10万元•差旅交通费:5万元八、研究团队本项目由我校思政教育研究中心主导,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教授、副教授和助教等各级研究人员。
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3篇)
第1篇摘要: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引言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教学涉及多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有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1.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2.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
实践教学形式包括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逐渐加强。
部分高校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四、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如实践基地、实践经费等,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讨论-2019年教育文档
高校思想政治教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1 高校思想政治教化内容存在的问题1.1 教化内容与生活脱节目前,在校高校生多为90后,求新、猎奇、关注时事、注意人际交往是他们普遍的心理特点。
加上现代社会信息资源丰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来接收各方面的信息。
他们没有充分的甄别实力,难以认清是非曲直,大量错综困难、相互冲突的信息涌进来,简单造成思想的混乱。
但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始终沿袭传统的教化模式,内容大多是书本上那些“高大上”的“说教式”学问,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生动性、鲜活性。
课堂教学是单调地从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理和演绎,显得空洞抽象,在现实面前难有劝服力,不能满意学生的求知欲、不能解答学生的困惑,无法满意学生的须要。
另外,思想政治教化过多强调的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须要服务,其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在教化过程中多注意对受教化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灌输,忽视了受教化者的个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须要,忽视了思想政治教化在塑造个体、健全人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在把雄伟目标与个人成长有机结合、形成内在逻辑方面做得不甚志向。
当代高校生面临着自身的经济、就业、恋爱、交友等一系列问题,思想政治教化很少有覆盖到这些方面,不能贴近学生个体的日常生活。
学生感到无法用所学学问来充分解决个体在人格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就会对教学产生距离感和排斥感,只是机械被动地去接受老师的灌输。
1.2 家庭教化、社会教化与学校教化脱节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化的主阵地,始终主动发挥育人的作用。
但是并不意味着学生走出学校之后就一劳永逸,进入社会就无需思想政治教化。
社会环境与学校相比要困难的多,它要求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理智分析和应对纷繁杂乱的生活、工作局面,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光靠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化是不够的,社会教化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可是社会的思想政治教化环节特别薄弱,未能形成一个卓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化体系。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摘要:新时期,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的培养,要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这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的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模式。
文章就此展开讨论,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言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而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这就要求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创新思政教育的路径和模式,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并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出发探索有效的教育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非常庄严的任务使命,其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够团结友善、爱国守法等,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同时构建和谐的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并引领学生形成主流的价值观念。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他们的接受能力非常强,但是意识形态还没有完全形成,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和思潮的影响,一些消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会影响学生,腐蚀学生的心灵。
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抵御各种不良的思潮、价值取向[1]。
此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作者:暂无来源:《高教探索》 2019年第5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面临复杂的困境与挑战,尤其是思政教育和德育的有效性问题。
从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来看,高校及教师存在理论僵化和实践不足的现实问题,德育教学在专业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上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加强德育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高校应加快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的研究。
陈娟、林颖等人著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2016年11月中国海洋出版社出版)结合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系统化地论述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党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许多科学性的建议与方案。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中,著者共划分了九个章节。
第一章总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代化转型,针对新形势背景下的新现象和新趋势有效发展和创新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方略。
第二章到第五章则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角度分别阐述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与创业教育,有效拓展和巩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实践指导中的功能与作用。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高校党团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八章立足于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思想文化新背景,强调了网络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和相互融合的关系。
综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中的相关论述,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创新需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兼顾理论与实践,增强思政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一些传统的理论架构逐渐无法应对新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在传统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与时俱进的探索与拓展,提高思政理论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研究摘要:高校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作为高校应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好学生这方面的引导工作,切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面临的现状和困境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关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效融合的具体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融合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教育工作开展提出更多的要求,特别是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需要高校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接收到现代化且符合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理念,同时还要将其融入在其他学科中,以此促进学生在自身发展中能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1]。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主要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而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明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但是结合实际,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需要教师和院校在教育工作中多加关注,积极采取有效对策,促进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完成思政教育与其他学历教学有效结合的教育工作。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结合实际可发现,不少高校学生在学习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而对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提升则比较忽视,长期以往,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此,在现阶段高校教育工作中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必要[2]。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教育。
所谓的政治教育就是指学生在自身发展中能够做到爱国、爱家,并拥护党的领导。
二是,法律教育。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会让学生对法律具有的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并明确,因而学生在自身发展中遵守法律则是法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是,理想信念。
对于高校而言,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视角及路径分析-2019年文档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视角及路径分析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的成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同时,党和政府在高校思政课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大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价值观念得到正确引导。
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多数大学生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顺应了当前形势下对大学生培养的时代要求。
二是教师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升华。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再一次升华了理论知识,提升了自身专业素质。
在丰富自身涵养、开拓自身视野的同时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大学生明白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三是教学方法得到了改进。
经过刻苦钻研,思政课教师学会了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式、参考式、研究式、专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被大面积推广[1]。
四是教学手段得到了改善。
多数教师基本都已经将多媒体等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特点的现代教学手段不仅得到了深入的研究,还为课堂氛围增添了一丝“现代气息”。
二、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在“05方案”实施以来,经过广大高校的共同努力,思政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社会稳定、高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其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所取得的成绩还只是阶段性的,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实效性不强,这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接下来,我们将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的基本构成即教育主体、客体、环体及介体等视角,具体分析近年来的主要学术成果,以期能更好地把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责任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包括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以及发挥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高校党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党员教师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骨干力量。
高校党建工作应注重创新实践,通过建设活动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文化,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时,高校党建工作还应注重党员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导,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机制,提高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
只有通过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才能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党建氛围,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改革创新是迎接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又要与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在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可以借鉴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育、在线课程等,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应通过思政课、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高校还应注重教育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4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4篇)第一篇:浅析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关键词:网络挑战;机遇思考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有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疏远、阻碍人格道德的形成等问题。
网络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性和主体性。
网络背景下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大学生网上自律教育。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广播、报刊、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以交互性、开放性、自由性为特征的互联网正对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0年初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表明,截止2009年底,在3.84亿的网民中,20-29岁的青年人占28.6%,职业结构中学生比例为28.8%。
这表明,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仍未完全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对自己的控制能力仍较差,网络的不良信息势必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认识网络的基础上,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不同思想在网络空间里的碰撞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开放性、全球性是网络的基本技术理念,网络的开放性使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相互连通的地球村,传统的地域观念被打破,各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言论,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许多错误观念和虚假信息,甚至黄色、反动信息未经过滤直达大学生面前。
由于大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是非鉴别能力仍为发展成熟,网络上的淫秽、色情、凶杀、享乐等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大学生的思维的迷茫混乱,迷失人生方向。
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实行西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华侨中学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将生物学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宗旨,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学核心素养[1]。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生物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内化的带有生物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2]。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能够掌握生物学知识,养成勇于探究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用理性的思维进行科学探究,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以生物知识为载体,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有效课堂教学逐步培育的。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对生物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与一些思考。
将生命观念渗透进课堂教学中。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相关事件和现象的品格和能力。
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生命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
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
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3]。
以“进化与适应观”为例:在教学中渗透进化与适应观,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种的产生、群落的演替、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理解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微观到宏观的变化历程,从而形成科学的进化发展观。
进化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自然界中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优胜者不一定是最强的个体,而是最适应环境的个体。
这些观点都能让学生积极应对生活,应对学习,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有倍增的选择转向主动的适应,使生活更有质量,生命更有价值。
第二、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涵。
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理性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4]。
以“模型与建模”为例,在“有丝分裂”一节教学中,教师提供磁性教具,让学生主动建构有丝分裂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物理模型。
学生通过展示模型,讨论染色体行为变化和数目变化的规律,总结出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
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建构有丝分裂染色体和DNA、染色单体变化的数学模型,从而理解有丝分裂核心概念。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5]。
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科学探究是理性思维的实证过程。
探究的过程就是在理性思维驱动下完成,一般遵循一定的科学程序,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若论证错误,则需要重新“猜想与假设”。
以“实验设计”为例,在实验“探索酶的最适温度”中,我尝试让学生写出
实验设计方案:先设计一组温度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再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温度梯度比较小的细致实验。
然后进一步提出,预实验的作用是什么?(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避免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如何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实验?(若出现峰值,在峰值左右浓度范围内设置温度梯度进行实验;若不出现峰值,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至出现峰值,再重复前面的实验。
)生物科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实验性强,许多重要的发现都来源于实验,因此通过典型实验设计的训练,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发展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在形成生命观念、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义务[6]。
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和关爱生命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要根据相关生物学知识找准着力点,因势利导渗透相关社会责任教育,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如教授癌细胞知识时,教师要强调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去避免细胞的癌变,并将这种健康的理念实践和传播出去;在教授免疫知识时,要强调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及远离艾滋,但人们对待艾滋病人要与一般病人一样,要关爱他们,不能歧视他们。
通过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许多健康知识、饮食常识、遗传原理、环保知识等,不仅对个人和家庭成员有益,还要对社会有所担当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学知识,让生物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生物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单纯取决于知识点的落实,在知能并重的前提下,教师更应将着力点放在关注学生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上,要注重优化教学过程,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此外,还需要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提升理性思维、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与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赵占良.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J].中学生物教学,2016,(1).
郭琪琦.《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物实验创新趋势》.中学生物教学,2017,(7):11-13.
[3][4][6][7]《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