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淮河水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
河
水
污
染
指导老师:刘蕾学号:092003118 姓名:史应磊
淮河水污染
摘要:淮河是中国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位于111°55′~121°25′E,30°55′~36°36′N。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和伏牛山,南以大别山和江淮丘陵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分界。流域东西长约700km,南北平均宽约400km,流域面积27万平方千米。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流域人口为1.7亿,平均人口密度为630人每平方千米,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5倍,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99亿立方米,人均水量为480立方米,仅为全国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流域范围包括河南、安徽、山东、江苏4省35个地市,157个县市区。长期以来,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使得淮河水质日趋恶化,并一度丧失了自净能力。1994年淮河治污工作正式启动,虽已取得重要进展,但淮河彻底变清仍然任重道远。本文回顾了淮河水污染问题及防治成果,并且介绍了水污染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水污染治理的建议。
关键字:淮河水污染治理国外案例
水污染问题回顾及防治成果
过去,淮河流域山清水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江淮熟,天下足。”这样古老的歌谣都是描述江淮流域的美丽富饶。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淮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最终分别在1989年、1992年、1994年爆发了全流域特大污染事件,而支流的污染事件层出不穷,有这样一首歌谣反映了淮河水质变化的过程: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3次重大污染事故充分揭示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的思路随着对水环境保护工作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而逐渐调整。
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自净能力下降
淮河流域共有大小水库5700多座,总容量约26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6座,总库容约187亿立方米,与此相应的是,5000多个闸坝分布在整个水系,改变了淮河水体的时空分布。枯水期一到,闸坝关闭,整个流域水域封闭,水体变换能力差,大量污染物滞留河体,生态基流难以维持,自净能力大为减弱,汛期一旦开闸,高密度污染就此产生,从而造成淮河流域水质的恶化。
2.水资源过度利用
淮河水资源过度利用,直接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淮河水质不能彻底改善的直接诱因。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淮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800亿立方米,而实际总用水量为530亿立方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超过了60%,这一比例远远超过国际内陆河流开发利用程度30%~40%的上限。
3.工业污染
淮河流域重污染行业仍然居多,造纸、酿造、化工、制药、印染等行业的经济贡献率约占全流域的1/3,而产生的COD和氨氮则占到工业排放的的80%和92%。经过10年来“抓大关小”,调整产业结构,淮河流域工业企业中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不达标的现象已得到有效改善,但部分工业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常常擅自关闭污水处理设施,偷排污水。所以,工业污染仍是淮河污染的重要原因。
4.生活污染
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数据显示,1994~2003年间,淮河流域人口增加了800万;从1999
年开始,城镇生活污水首次超过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成为淮河的主要污染源,随后几年,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比重越来越大,部分地区高达87%。生活污水急剧增加,成为影响淮河流域水质安全的重要因素。
5.农村面源污染加重
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淮河流域新的污染源。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6,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流域内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很大。其中约70%的用量残存在土壤和农产品中。大量的农药、化肥、未经处理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和废水通过灌溉和降水径流的冲刷进入地下和表层水体中,直接影响到淮河流域的生态系统。
淮河水污染治理始于1994 年,国家将治理淮河污染列为治理“三河”、“三湖”之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治淮十年来,沿淮四省采取了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措施。总体上看,沿淮四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下降,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过去淮河流域高速度的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止,十年淮河治污成效明显。
水污染现状与问题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距离国家计划治理目标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沿淮四省经济仍在高速增长,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十五”水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已取得的治污成果还很脆弱,如不采取超常规的做法,淮河“十五”治污目标难以实现,老问题无法彻底解决,新问题将更加突出。
1.治污体制机制尚未理顺
治水与治污没有形成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对污染治理进展状况缺少有效监督和必要的奖惩机制;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没有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建立统一的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现有环境监管能力不适应淮河治污新形势的需要,普遍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和执法成本高的问题。
2.治污投入严重不足
淮河治污“九五”计划要求投入166 亿元,实际投入66%。淮河治污“十五”计划256亿元资金安排中,还有173亿元资金缺口。全流域161个污水处理建设项目中,仅完成17%的项目,29%在建,尚有86个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未动工。治污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管网严重不配套。
3.生态基流严重缺乏
目前,淮河流域有大小水库5700多座,其中大型水库36座。此外,还建有大小闸坝5000 多个。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流域内过多的闸坝建设改变了水的时空分布,难以维持生态基流,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汛期泄洪时,闸坝上积蓄的高浓度污水集中下泄,常常引发水污染事故。淮河沿岸农田灌溉多沿用传统方式,灌溉利用系数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30%,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4.治污的认识还不到位
淮河流域总体上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还很普遍,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尚未扭转。一些地方对治污工程不重视,对城市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不积极,即使建成后也难以保证正常运转,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个别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违法排污放任自流。
5.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淮河流域重污染行业仍然居多,工业污染仍是淮河污染的主要原因。造纸、酿造、化工、制药、印染等几个行业的经济贡献率约占全流域的1/3,而产生的COD和氨氮则占到工业排放的80%和92%,近八成的超标企业集中在这些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