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地震勘探,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个让我们了解地球“脾气”的办法。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有时候静悄悄的,有时候突然发脾气,吓得我们一跳。
地震勘探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提前摸清这小家伙的脾气,让我们不至于在关键时刻被吓到。
你可能会想,怎么搞呢?其实就是借助一些物理原理。
比如说,地球内部的结构就像一块大蛋糕,各种层次和口味都有。
当地震发生时,能量会在地球内部传播,就像把蛋糕切了一刀,瞬间产生的震动波就像蛋糕屑一样,往四面八方飞散。
咱们的科学家就利用这些震动波,像侦探一样,去追踪它们,分析它们的特征,最后绘制出一幅地球内部的“画像”。
勘探过程中,有个工具叫地震仪,听起来挺神秘,其实就是一个能够捕捉到微小震动的机器。
它就像一个超级敏感的耳朵,随时准备记录下地球的“低语”。
地震仪能把地震波转换成电信号,然后传输到计算机里,经过处理后,就能显示出波的特征。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大屏幕上出现各种波形图,像极了音乐的音符。
没错,这就是地球在“唱歌”,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听懂它的歌声。
还有一点很重要,数据解释也不容小觑。
这就像是看一幅画,你得先搞清楚每个颜色和线条代表的是什么。
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找出波的传播速度、频率和振幅等参数,再结合地质资料,像拼图一样,把整个地壳的构造拼凑出来。
这一步可不是简单的事情,简直就像是“打地鼠”,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漏掉关键的信息。
有些地方,地震波传播得快,有些地方传播得慢,这背后其实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差异。
有些地方是岩石,有些地方是水,有些地方可能还藏着油气,这些都能通过波的特性来判断。
科学家们就像开了个“寻宝”游戏,越深入,就越能发现宝藏。
想想看,谁不想知道自己脚下藏着什么呢?不过,地震勘探也不是总能一帆风顺。
偶尔会碰到“误报”,这就像你听到远处的雷声,以为要下雨,结果只是一场虚惊。
科学家们需要反复验证和校正数据,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地震资料解释
2 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
波形显示 变面积显示 变密度显示 波形+变面积显示 波形+变密度显示
2020/5/7
27
2 地震剖面
20波20形/5显/7 示
变面积显示
变2变8密密度度显显示示
1 地震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2020/5/7
波形+变面积显示
29
2 地震剖面
2020/5/7
因而,它们的叠加结果——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子波组, 其波组特征(相位个数,哪个相位最强等),也一定具 有某些相对稳定的性质。
这就是地震记录面貌形成的过程。
2020/5/7
15
1 地震记录的形成
地震道f(t)是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即:
f (t) s(t) n(t)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纵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2020/5沿/7任意方向切出的垂直剖面
52
2020年5月7日10时
53
27分
2020年5月7日10时
干扰波由非激发干扰n0(t),噪音背景n1(t)及规则干扰 N(t)叠加而成,即:
n(t) n0 (t) n1(t) N (t)
规则干扰分两类:
一类与地质结构有关,称第一类规则干扰N1(t),包括多次波, 反射-折射波,转换波,断面波,绕射波,伴随波,折射波,瑞雷
波,勒夫波,斯通利波等,这类波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转换为有
同相轴:一串套得很好的波峰(谷) 相位:通常用波峰(谷)的数量来描述 复波(波组):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往往
是一组相邻反射波叠加形成的。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
2020/5/7
25
2 地震剖面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一、引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探测地下构造、岩性、矿床和地下水等物质的一种探测技术。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和地震预测等领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处理流程、数据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包括数据备份、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数据解释三个过程。
1.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复制备份存档,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解释使用。
2.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导入、数据剪辑、数据切割、数据去反演等步骤。
其中:数据导入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剪辑是将不相关的数据删除,只留下与勘探目的有关的数据,以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
数据切割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采集的地震信号数据分为多个时间窗口,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去反演是去除地面反射波和地下因受到地面影响而引起的表面波、散射波等干扰信号,强调地下直达波的信号,提高勘探的分辨率。
3.数据校正数据校正是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以便对数据进行精细的解释。
其中:时差校正是将不同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进行时差校正,以将所有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时限一致。
幅值校正是将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幅值校正,以消除由于不同检波器灵敏度的差异引起的幅度变化,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补偿校正是针对地下介质的补偿,以消除由于介质特性所引起的干扰信号,提高数据解释的精度。
四、数据处理方法1.频率域反演法频率域反演法是一种频率域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显示地下介质的频率特征。
通过对勘探目标的频率响应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地下介质的速度、厚度、密度,以及存在于介质中的岩性、构造等信息。
2.三维成像法三维成像法是一种立体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地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三维勘探图像,以方便勘探人员对地下构造、岩性和矿藏等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和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06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面临诸多挑战,如复杂地 质构造、低信噪比、多解性等。
对策
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高分辨率成像、多分 量地震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提高资料解 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革新
发展方向
未来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 叉融合,加强地球物理、地质学、计算机科 学等多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地震勘探资料解 释技术的发展。
总结词
数据整理是预处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检查数据完整性,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并对 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格式转换则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详细描述
在进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确保数据完整、准确。这一步骤包括 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对缺失值和异常值进行处理。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特性,将数据分类并排序,以便
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领域,为地 质学家和工程师提供重要的地质资料,帮助确定地下资源的 分布和储量。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意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将地震波测量数据转化为地质信 息的关键环节,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核心。
解释结果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 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矿产资源开发、油气田勘探、
通过对比不同地震记录的层位信息,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
详细描述
层位对比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时差信息,对不同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和 对比,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为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勘探提供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各种属性,如振幅、频率、相位等,推断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征。
更好地进行后续分析。同时,为了便于处理和分析,需要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
[理学]地震勘探原理 第7章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T06层
第一相位
第二相位 第三相位
T1层
h
9
3:水平叠加剖面 的特点
①在测线上同一点, 钻井资料得到的地 层分界面与时间剖 面上的同相轴在数 量上,位置上常常 不是一一对应的。
h
10
②时间剖面上同相轴 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 下地层构造与岩性的 信息,这也是构造与 岩性解释的基础。
③地质剖面反映的是 沿测线铅垂剖面上的 地质情况(深度、分 层、岩性),时间剖 面是来自三维空间上 的地震反射层的法线 反射时间,并显示在 记录点的正下方。
h
17
2:横向分辨率 是指水平方向上识别地质体的能力,O点激 发的反射波在界面上的第一菲涅尔带。
OC 0.5h
h
18
h
19
四: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的确定
1:地震剖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h
20
2:真倾角、视倾角及测线方位角之间的关系 真深度、法线深度、视铅直深度之间关系
真倾角 视倾角 方位角
h
38
2:倾斜界面偏移归位的基本原理
单道脉冲响应对应的地质模型
倾斜界面真实位置的确定
h
39
3:偏移叠加原理
h
40
射线偏移法(扫描法)
绕射扫描叠加的原理
h
41
4:波动方程偏移
基本方法:
有限差分偏移 F-K偏移 克希霍夫积分偏移
成像原理: 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 测线下延成像原理 波场延拓的时间一致性成像原理
h
2
一、地震剖面的特点
1:地震记录的形成 X(t)=w(t)*R(t)
地震子波:震源产生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
称这时候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h 。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是一种广泛应用在地质、石油勘探以及地震灾害预测等领域的技术手段。
通过对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获取到地下结构的信息。
而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就是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对地下结构进行成像和识别的过程。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主要目标是分析地震数据中蕴含的地下信息,如地层构造、地质界面、岩性变化等,以及预测和定位可能存在的矿藏或化石遗迹。
这项工作的关键是将获取到的地震数据与地质模型进行匹配,通过解释和解码数据中的信息来还原地下结构和性质。
在进行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前,首先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预处理。
这一步骤包括数据去噪、滤波、纠正和校正等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准确性。
随后,通过地震数据的时距曲线和振幅曲线等特征,可以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初步分析。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方法和技术有很多,具体可以根据勘探需求和地质条件来选择。
常用的方法包括层析成像、速度分析、反演技术等。
其中,层析成像是一种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反演计算,还原地下结构的方法,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下成像结果。
而速度分析则是通过分析地震数据中的波速变化来推断地下介质的物理特性。
反演技术则是一种数学和计算方法,通过优化算法和模型约束,对地震数据进行反演计算,获得地下介质的具体参数。
除了上述方法,地震勘探数据解释还常常结合其他地质勘探技术进行综合解释和分析。
比如,可以结合地质剖面资料、岩芯样本分析、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等进行对比和验证。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地震数据解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数据的模型建立和参数选择。
模型建立是指根据地震数据特征和勘探目标,建立适当的地下介质模型。
参数选择是指根据勘探需求和地震数据特点,合理选择反演参数和优化算法。
这样可以确保解释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总体来说,地震勘探数据解释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它为地下结构的识别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依据。
通过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综合解释和分析,可以为石油勘探、地质科研和地震预测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3-4)
5)频率
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和地质因素有关,如反射层间距、层速度 变化等。频率可按波形和排列疏密程度分为高、中、低三级。频 率横向变化快说明岩性变化大,属高能环境;频率稳定,属低能
6)
3、地震相命名
一般采用突出主要特征的复合命名法。在地震相参数中,反 射结构和外形最为可靠,其次为连续性和振幅,频率可靠性最差 。因此,在地震相命名时,应以结构和外形为主,辅以连续 性 、振幅、频率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 ➢ 利用地震信息进行油气预测
第三讲 地震资料的 地层岩性解释
•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的内容 •地震资料的地层岩相分析 •地震波速度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
一、地震资料的 地层岩性解释的内容
振幅的标准 振幅的标准包括强度标准和丰度标准:
① 强度标准:强振幅-时间剖面上相邻地震振幅重迭一起;中 振幅-时间剖面上相邻地震振幅部分重迭;弱振幅-时间剖面 上相邻地震互相分开。
② 丰度标准:强振幅地震相-强振幅同相轴占70%以上;弱振幅 地震相-弱振幅同相轴占70%以上;中振幅地震相-介于上述两 者之间。
3) 顶超
顶超是一个沉积层序中上 界面处的超覆尖灭现象,它和 削蚀可共存。它是局部基准面 太低的情况下沉积物过路作用 的结果,表明无沉积作用或水 流冲刷作用的沉积间断,常出 现在三角洲沉积的近岸侧。
4) 削蚀
削蚀是侵蚀 作用造成的地层 侧向中断,代表 由于构造运动( 区域抬升或褶皱 运动)造成的剥 蚀性间断。
1) 上超
上超是一套水平(或微 倾斜)地层逆着原始倾斜沉 积界面向上超覆尖灭。它代 表水域不断扩大时的逐步超 覆的沉积现象。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1
地震勘探原理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1、地震记录形成的物理过程 2、地震记录形成的褶积模型 3、识别各种波的标志 4、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主要特点 5、特殊波的存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6、绕射波 7、断棱绕射波
时距曲线、特点、叠加效果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平叠加剖面上的绕射波
20
2、垂向分辨能力是指地震记录沿地层垂直方
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3、横向分辨能力是指地震记录横向上所能分
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大小。
4、为何存在分辨能力问题
地震子波存在一定的延续时间,地震记录是 子波的复合体。
21
在地震记录上,每个波峰或波谷必定是多本界面的反 射子波联合作用的结果,决不代表某一个界面。
幅的一半。
11
多次叠加剖面上,反射波与绕射波的切点就 是断点的位置,形成“层断波不断,绕射连 反射”的现象。 多次叠加剖面上,多出现绕射的正半支,负 半支被干涉而几乎抵消掉了。 长反射段为“一个主体,两个尾巴”,主体 为反射波,尾巴为绕射波正半支。
12
长 反 射 段 的 广 义 绕 射 叠 加 结 果
绕射波的强度与反射段的长度a成正比。 短反射段反射波在中央有一个能量相对集中段, 因此根据振幅特征不易确定断点。
9
短 反 射 段 的 广 义 绕 射 叠 加 结 果
10
③满足
a2 1
H 2
关系的反射段称为长反射段。
长反射段的终断点产生左右两支相位相差
180°的绕射波,断点的振幅为正常反射振
16
叠加剖面
偏移剖面
17
叠加剖面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特征,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物性参数,为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是指对采集到的地震勘探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获得有关地下构造和岩性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方法和技术。
一、地震波模型地震波模型是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基础。
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可以用波动方程来描述,常见的有弹性波动方程和声波动方程。
在解释地震勘探数据时,需要建立适当的地震波模型,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反演方法,以获得最佳的地下结构和岩性信息。
二、地震波反演地震波反演是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核心过程,通过反演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和速度信息,可以间接推断地下结构和物性参数。
地震波反演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全波形反演、双参数反演和叠前深度偏移等。
不同的反演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地质情况,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地震数据处理在进行地震勘探数据解释之前,需要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
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噪声去除、数据校正和数据叠加等。
数据处理的目的是提高数据的质量和信噪比,减少干扰因素对解释结果的影响。
四、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剖面是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主要图像表达形式。
通过对地震剖面的解释,可以分析地下结构和岩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进行地震剖面解释时,需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地震波的振幅、频率、走时等信息,并结合地质背景知识进行判断和推断。
五、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地震勘探数据解释还需要进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
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是指将地震勘探数据与其他地质数据进行对比和综合,以验证解释结果的可靠性。
常见的地震资料综合分析方法有地层对比、地球物理解释和地质模型构建等。
六、解释结果评价和应用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可靠的解释结果,并提供给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的决策依据。
在解释结果评价和应用方面,需要考虑解释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靠性,并结合具体应用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价。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手段。
通过计算和分析地震波传播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的地质结构、地层性质以及地下水资源等信息。
本文将从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数据解释三个方面来探讨地震勘探数据的解释方法。
一、数据获取地震勘探的数据获取主要依赖地震仪器和设备。
勘探采集团队会在勘探区域布设地震接收器(也称为地震检波器)和地震发生器。
地震发生器会引发地震波的产生,而地震接收器会记录下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
这些数据会被保存并传输给数据处理人员进行后续分析。
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阶段,需要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和修正。
首先,将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和野点,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后,对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以消除低频和高频噪声的干扰,并突出地震信号的特征。
此外,还需要进行时间与深度转换,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化为空间域,使得地下地质结构更加清晰可见。
三、数据解释数据解释是地震勘探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已经处理好的地震数据进行解释,可以获得地下地质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在数据解释中,首先需要对地震剖面进行解读和分析,包括识别断层、结构特征以及岩性变化等。
其次,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分析等方法,可以确定地下不同层位的速度分布和界面位置。
最后,结合地震学理论和地质知识,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综合研究,以最终得出地下地质模型和地层分布。
在数据解释的过程中,经验与技术的结合非常重要。
勘探人员需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对地质学的深入了解,结合地震数据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同时,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模型拟合和调整,以减少解释误差和提高解释的准确性。
总结起来,地震勘探数据的解释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准确解释地震数据可以提供有关地下地质结构和性质的重要信息,为后续的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解释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勘探数据本身的限制以及解释人员的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解释结果的准确性,在数据处理和解释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不同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得出更加可靠和准确的地下地质模型。
地震勘探解释重点
地震勘探解释重点(四)提高分辨率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野外采集参数:2采用反褶积或反演方法:3子波整形:保持子波的振幅谱不变,只改变子波的相位谱,使非零相位子波转化为零相位子波。
4偏移归位:主要提高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
5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改进观测方法:1井间地震:可避开地表的影响、与被观测界面的距离小,因而分辨率高。
井间地震与地面地震的联合使用,可解决反演中的多解性问题。
2 VSP技术:在油藏工程中VSP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层位标定的基本方法1)平均速度标定法2)VSP资料标定法3)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法子波提取方法主要有三种:a) 直接确定法。
用地面接收器和其他方法测量子波。
b) 完全统计法。
只用地震数据确定子波。
这种方法很难准确地确定子波的相位谱。
c) 测井曲线法.沉积过路:海平面相对静止时期,形成沉积物的进积作用,在沉积基准面附近,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即形成沉积过路。
整合面:(1)海泛面:海(湖)平面的突发性的迅速上升,会使岸线迅速后退,在广大地区形成细粒沉积,即形成海泛面,海泛面是一个稳定的分布广泛的波阻抗面。
(2)沉积速率剧变面: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具有显著变化,如三角州前缘。
形成下超面(3)沉积饥饿面:在海平面相对上升达到最高水位时期,形成密集段,并有沉积速率的横向变化,形成视削截和下超面。
分布广泛。
平整整一界面:指本身光滑连续,其上下的同相轴均与其平行或大致平行即具有平整整一接触关系的地震反射界面。
其振幅、频率横向上一般较稳定。
地震剖面上所能观察到的平整整一界面如沉积间歇面、海进面等。
不平整整一界面:指有局部起伏或下切,但其上下的同相轴与总的产状趋势一致。
其振幅、频率横向上变化较大。
不平整整一界面有两种成因,一种是没有达到准平原化的平行不整合面。
另一种是水下侵蚀面,如海底峡谷面,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反射界面,一种是振幅很强且横向上很稳定(连续界面),另一种是振幅相对较弱,横向上不连续(断续界面)。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二、 构造解释的一般流程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
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 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 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
将经过处理的地震语言变成地质语言。得 到的时间剖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地质构 造特征,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运用地震波理 论进行对比分析,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将时 间剖面变成深度剖面,绘制空间地层构造图。
地震语言--时间剖面
地质语言---地质剖面图
地质语言---地质构,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 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 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和范围,这种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连续性
四、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1)连续追踪标准层或强波的同相轴
什么是地震反射标准层:
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
T06
T1 T1' T2
(1)反射标志层能反映 盆地内构造 —— 地层 格架 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 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 分界面,如主要沉积间断 面、不整合界面或基底面 作为标准层,以便全盆地 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 的统一解释。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 杂体的正确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 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 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 质条件有关。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 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 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 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以同一界 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的波形基本 相似,包括:主周期、相位数、振 幅包络形状等,如左图。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一、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
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对比原则(或识别标志):
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 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 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 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 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 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 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
二、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1.选择对比层位
选择与地质构造有关、规律性较强的反射波进行对比:
①选基干剖面;基干剖面包括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构成了基干
剖面网,其要求:全区剖面中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且层次齐全、 可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在工区内分布均匀、可控制 全区;此外,最好是过井剖面; ② 选择对比层位;在各基干剖面上都能出现的特征明显的反射 波作为主要对比层位。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 的形状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 峰,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 邻梯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 期。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 “亮点”。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_第四章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ppt课件
➢ ⑤ 断层上升盘+断层落差 =下降盘等值线数值。
➢ ⑥ 作多层构造图时,还要处理好多层构造图间的关系; 可将各层构造图按深浅顺序叠核检查:同一断层在上下构 造图上位置不相交,断层面直立时,深浅构造图断层位置 重合,断层面倾斜时,同一断层在深浅构造图上彼此平行, 且深层构造图的断层位置应较浅层构造图往断面下倾方向 偏移。
➢ 把△l看成△x,由O点的t0 、△t0,查空校数据表,求出的偏移 距为二维偏移分量,按偏移距大小在测线上截取OB;
➢ 过B作测线的垂线,交过O点与等t0线垂直的直线于O′点,OO′ 即为倾向方向的三维偏移距, O′ 为反射点的真实位置。
➢ 由O点处的t0 值和三维偏移量OO′的大小,再查表即得真深度。
④ 地层倾角较大时,应结合偏移剖面,因剖面平行走向时,断层 不能实现偏移归位,会出现假断点〔如下图2-28〕
➢ a、N22线上断层面陡,测线近垂直断面走向。 ➢ b、E5线上断层面缓,测线近平行断层走向。
⑤ 断点组合时,平面、剖面相结合,反复比照。
a〕表示有一个倾斜界面,沿走向布 置测线B,沿倾向布置A,任意方 向布置C;
➢ 程度叠加时间剖面—>等t0构造图--------->真深度构造图。 〔应用较广〕
➢ 以三维叠偏剖面为根本资料,利用程度切片直接作t0图,再进 展时深转换〔不需要空间校正〕可得到真深度构造图。
2、造图制作步骤:
1.资料的检查〔针对所有剖面〕 ➢ ① 检查标准层地质属性的正确性、层位数量是否符合地质任务。
➢ 等t0图上等线间距是一个常数时,沿两条等t0线之间 的法线方法量出△x值的大小就反映了界面倾角的大 小。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第五章地震剖面的地层学解释
在图中,界面AB之间为一个地震层序。 由左往右,界线B两边沉积的地层由不整合过渡到整合,界线A两边地 层的接触关系则为:不整合—整合—不整合。 图b是表示图a的地层剖面存在沉积间断的情况,纵坐标代表地质时间, 层序年龄反映了层序中最老到最新的沉积之间的全部历史。
b. 地震层序的空间分布与规模
从上超点到海岸线的垂直距离称为海岸沉积量;
从上超点到海岸线的水平距离叫做海岸进侵量。
决定海进与海退的是海岸线位置的进侵和退出; 决定海平面升降的却是上超点的前进和后退。 当海平面上升时,上超点不断向陆地方向推进,但海 岸线却随沉积物供应多寡不同而出现海进、海退和海岸 线停滞不动等三种情况。
地震层序的厚度一般几十米至几百米, 按层序规模可分三级:
超层序:从水域最大到最低的位置,往往 是区域性的,可包括几个层序; 层序:次一级单元,由水域相对扩大和缩 小引起的,可是局部或区域的;
亚层序:是最小一级单元,分布式局部的;
二、地震层序的划分方法
构造解释选择层位是着眼于反射的连续性,而地震地层解
第三节
地震相分析
1、地震相分析概述
1) 地震相的概念 沉积相:在一定的沉积环境里形成一定的沉积物,沉 积物的特征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地质上把沉积物 特征的总和称为沉积相。 地震相:把沉积物在地震反射剖面上所反映的主要特 征的总和叫做地震相。 岩相的变化会引起反射波的一些物理参数的改变。因 此,地震相可以一定程度地表现岩相的特征;
实际划分地震层序时,除应选择一些典型剖面 和建立压缩剖面的骨干测网,还要做到以下几 点:
① 应从沉积中心向边缘扩展,以比较全面反映地 层接触关系。 ② 应可能避开断层,避开沉积过薄的隆起区或剥 蚀区。 ③ 当有几个沉积中心时,在每个沉积中心选一二 测线进行分析,以查清各凹陷沉积历史的差异。 ④ 逐条剖面对比地震层序,并做到交点的闭合。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监测地下的地震波传播情况,可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并加以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是指对地震勘探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揭示地下地质结构、油气资源潜力、地震活动等信息。
一、地震勘探数据概述地震勘探数据是通过在地表或井口发射人工地震波并记录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以获取地下结构和特征的一种手段。
地震勘探数据通常包括地震道集、剖面图、地震剖面和速度模型等。
二、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是将原始地震数据进行去噪、时距转换、成像等一系列处理步骤的过程。
首先,需要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时域和频域滤波,以去除来自仪器、环境和地下杂乱的噪声信号。
然后,对地震道集进行叠加处理,以增强地震信号的强度和有效地震反射的分辨率。
最后,通过速度模型的建立和匹配,对地震道集进行成像和解释,得出地下地质结构和特征。
三、地震勘探数据解释方法1.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剖面解释是指通过对地震道集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资源潜力的方法。
地震剖面解释需要结合速度模型、反射系数和地震波传播规律等因素,进行地层定位、反射解释和结构分析等工作。
2.地震偏移解释地震偏移解释是一种高级处理技术,通过对地震道集进行时距转换和折射成像,可以提高地层的分辨率和垂向分辨能力。
地震偏移解释在确定细节构造、油气藏位置和密度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3.速度建模和反演速度建模和反演是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通过使用地震数据和地层解释结果,建立准确的速度模型,并进行速度反演,可以提高地震数据解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应用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在油气勘探开发、地质灾害评估、地下水资源调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可以帮助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大小和分布;在地质灾害评估中,可以预测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滑坡等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在地下水资源调查中,可以判断地下水层的厚度、埋深和含水层的连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论文提要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工程的最终环节。
它包括了地层、构造、沉积以及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等多方面内容,成为油气勘探以及盆地基础地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
它也是要把地震勘探所取得的地震资料转化成我们对勘探区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
应用数字处理后提供的大量水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或者一块三维数据体等地震资料,再结合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应用解释工作站等现代科技手段,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模拟计算、反复对比,最后给出比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绘制成图幅和图表。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在正式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一步那就不会得出最后的结果。
在野外把数据采集回来,要经过最后的资料解释才能够把数据转换成图表,为后续的工作打好基础。
正文一、地震资料解释包括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及地震烃类解释或地震地质解释。
地震构造解释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分析剖面上各种波的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层位和对比追踪,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构制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
地震地层解释以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或是进行区域性地层研究,或是进行局部构造的岩性岩相变化分析。
划分地震层序是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据此进行地震层序之沉积特征及地质时代的研究,然后进行地震相分析,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绘制地震相平面图,划分出含油气的有利相带。
地震烃类解释利用反射振幅、速度及频率等信息,对含油气有利地区进行烃类指标分析。
通常需综合运用钻井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分析与模拟解释,对地震异常作定性与定量分析,进一步识别烃类指示的性质,进行储集层描述,估算油气层厚度及分布范围等。
二、地震剖面特点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施工采集地震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就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
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象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了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垂直地震剖面是相对于前面讲的地震勘探而言。
那么什么叫垂直地震剖面(简称VSP)呢?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很流行的垂直地震剖面技术和以往提到的地震勘探不同,它是将接收器放在已打好的深井中,接收线沿井孔布置,并借助推靠器将接收器紧紧贴在井壁上。
也就是说,前面讲的地震勘探的接收器是放在地面上,而垂直地震剖面的接收器是垂直地面放在井下,故而得名。
工作时首先将一组接收器下放到井底,在深井附近或离开一定距离布置激发点,当井中接收器接收到地震波后,将接收器上提一定的距离,重新放炮接收,一直观测到预定的深度为止。
这就使垂直地震剖面比以往地震勘探有以下诸多优点,也就有了特殊的用途。
由于接收器是放到井下的已知深度上,这样就能精确地求准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还可以帮助找出地震剖面上的地震层位与地质层位的关系;避开了地面对它的干扰和地表对能量的吸收,能接收到弱反射,资料质量较高,是研究井孔附近(约数百米范围内)地层构造细节的主要方法之一。
又由于它能接收多个方向的地震波,所以,它也可以帮助研究干扰波的情况。
在过去50年中,人们发现很多盐丘构造,其中有的盐丘中含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然而,对含油盐丘构造的细节(如翼部的形态等)了解得不是很清楚。
通过VSP特别是三分量VSP的工作可以查清含油盐丘翼部的形态,将藏在这里的油气开采出来。
三、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一)绕射波的产生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地层岩性的突变点(如断层的断棱,地层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起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向四周传播,如图一所示这种波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最常见的断棱绕射和不整合面上的突起点的绕射。
下面以断棱绕射为例进行分析。
图一(二)断棱绕射波的主要特点根据对绕射波的形成过程和它的时距曲线方程的分析,以及绕射波时距曲线和反射波时距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绕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如下:1、绕射波时距曲线也是双曲线。
2、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正上方。
3、在O点激发,界面RS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O点正上方。
(三)水平叠加剖面上绕射波的叠加效果讨论绕射波等异常波的目的是要了解它们的特点,以便对它们进行压制、识别或利用。
因此讨论绕射波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的叠加效果和特点最有实际意义。
讨论这个问题的思路是:在进行水平叠加时,不管是反射波还是绕射波,都一律按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规律去进行动校正。
然后再进行共中心点叠加。
因此要讨论水平叠加剖面上绕射波的特点,就必须先分析把绕射波当作反射波进行动校正后,绕射波时距曲线会变成什么样子,从而得出水平叠加对绕射波是加强还是削弱的结论,以及它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最终表现出来的特点。
(四)物理地震学的基本概念的广义绕射物理地震学认为,地震波是一个波动,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沿射线传播。
物理地震学的观点对反射波的形成做这样的解释: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到达反射界面S,S可以看成由许多小面积元S`组成,当S`的大小线度接近地震波的波长(70米~100米)时,每个这样的小面积元都可以看成一个绕射体。
这些问题同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和资料处理与解释各方面都有密切关系。
尤其是在小断块发育的构造复杂地区,资料解释工作中遇到的许多现象。
用几何地震学的观点是不能解释的。
通过大量生产工作,试验的许多现象,用几何学者,总结晶出一套物理地震学的理论,计算方法和指导野外采集和资料处理及解释工作的原则。
总之,物理地震学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绕射是最基本的。
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所有小面积元产生的绕射波的总合。
这种绕射又称广义绕射。
从区别于在本节开始谈到的断棱、尖、灭等产生的地震绕射波,而这种绕射则称为狭义绕射。
物理地震学的概念与几何地震学的概念两者并不是矛盾的。
物理地震学和几何地震学的适用范围主要决定于所勘探的断块,其大小与地震波波长大小两者的关系。
如果断块的大小比地震波波长大得多,几何地震学是行之有效的。
如果断块很小,小到与地震波波长相当。
这时,地震波上波动特点就表现得很突出,就应当用物理地震学的概念来解释小断块构造的各种地震波特点才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
它们的差别还在于:几何地震学只研究运动学问题,它不能保留波的运动力学特点,对复杂地质构造产生的复杂的波场就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
而物理地震学处理地震波的波场时,既考虑了波的传播时间,又是考虑波的强度,同时研究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
因此,可能对复杂的地质体产生的波场作出正确的解释。
(五)地震绕射波的识别和利用鉴别绕射波的方法:1、利用绕射波时距曲线上的时间值用画反射界面的方法画剖面,如果是绕射波,则几个圆弧应交于一点。
对断棱绕射波,一般在测线与断棱不正交的情况下,画剖面的圆弧不交于一点,交成一个小三角形。
但应注意在画剖面时,必须采用极小点的t0所对应的平均速度,这是与画反射界面不同的。
2、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计算一套绕射波理论时距曲线量板,然后把实测的绕射波时距曲线与理论时距曲线比较,这样来鉴别绕射波和确定绕射点的深度。
四、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叫作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
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
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和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千米。
爆炸震源是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非人工震源。
目前已发展了一系列地面震源,如重锤、连续震动源、气动震源等,但陆地地震勘探经常采用的重要震源仍为炸药。
海上地震勘探除采用炸药震源之外,还广泛采用空气枪、蒸汽枪及电火花引爆气体等方法。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地震勘探也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某些类型的金属矿的勘查也有选择地采用了地震勘探方法。
五、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的确定(一)地震剖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在石油勘探中应用地地震勘探主要是查明地下构造的形状,也即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在三度空间中的位置。
但是,我们的野外观测是沿一条条地震测线进行的,所获得的是地震波在通过测线的射线平面内的传播情况。
这时必须认识到两种情况:1、当界面水平时,这个射线平面也就是通过测线并与地面垂直的平面;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反射同相轴的形态与界面真实形态是一致的。
2、当界面不水平时,则情况会十分复杂。
一方面通过测线的射线平面只垂直反射界面而不一定垂直地面,同时还会接收到来自这个射线平面以外,即从两侧倾斜界面来的反射波(通常也叫侧面波)。
并且,来自射线平面内的倾斜界面的反射波同相轴,也不反映界面的真正空间位置。
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可以归结为三类:1、导出由观测的数据换算出界面正确的空间位置的公式,通过换算得到界面的正确空间位置。
这种办法及有关的公式在理论上分析问题时常常用到。
2、通过对观测资料进行偏移处理来解决上述问题,得到比较正确反映界面空间位置的剖面。
3、通过作图,进行空间校正,恢复地质构造的真正形态。
(二)真倾角、视倾角、测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在生产工作中,地震测线经常相互交叉沿不同方向布置,当反射界面的平面界面时,不管测线取什么方向,界面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时间剖面上都是水平的。
真倾角可沿层面真倾斜线测量求得,若沿其他倾斜线测得的倾角均较真倾角小,称为视倾角沿射线传播的速度是真速度,沿侧线方向传播的速度是视速度。
六、地震剖面的偏移(一)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问题地震野外资料经过数字处理之后,可以得到多种地震信息,这些地震信息的大多数都以时间部面的形式显示出来。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叠加剖面。
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叠偏剖面。
这两种剖面既是地震构造解释的主要时间剖面,又是地震地层解释中不可缺少的资料。
两种时间剖面中又以水平叠加剖面应用最广泛,也是最基础的剖面,叠加后偏移剖面是交水平叠加剖面进行偏移归位后得到的剖面。
(1)按地下井中心点顺序抽道集。
(2)对各道集内各道进行校正。
(3)滤波及各种校正。
(4)把属于同一共中心点的道集记录迭加起来放在该中心点处,这样形成的剖面称为水平叠加剖面→时间剖面。
①界面倾斜情况下,是其中心点叠加而不是真正的反射点叠加→降低横向分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