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基本功能“粘对”
排律基本知识:对仗、粘对、平水韵
排律基本知识:对仗、粘对、平水韵排律,即十句以上的律诗,亦称长律,由律诗扩展而成,短者仅十句,长者可达三百多句。
排律之“排”,即排比之意。
排律依照律诗的黏对规则、运用对仗的形式,根据诗的内容一联一联排比而成。
如宋代王禹偁的《谪居感事》竟然长达一百六十韵凡三百二十句。
排律限用平水韵,不论篇幅多长,都要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诗中每韵为一联,即两句,首句入韵者不计。
首尾两联可用散句,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排律有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两种,七言者较少,以五言者为正宗,并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
五言排律,简称五排;七言排律,简称七排。
唐代科举时试帖诗规定用五排,中唐以后限定为五言六韵。
如李华的《尚书都堂瓦松》、钱起的《湘灵鼓瑟》、马戴的《水始冰》、张乔的《月中桂》等等都是五言六韵。
至清代试帖诗改为五言八韵。
排律除句数之外,其他规则都以普通律诗为标准。
首句也同普通律诗一样,有入韵和不入韵两种格式。
排律韵数,多为整数。
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六十韵等。
超过六十韵,有些诗人干脆就写成一百韵。
但亦不尽然。
如元稹的《泛江玩月十二韵》、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
唐代诗人作排律,以五言六韵者居多,首句大多不用韵。
如李白的《送友人寻越中山水》: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从这首排律可以看出其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注:仄下加横线者,表示宜仄可平,平下加横线者表示宜平可仄。
下同。
)相对于五排,七排的数量相对要少得多,篇幅多为短篇,首句多数用韵。
试举一例。
如唐代温庭筠的《秘书省有贺监知章草题诗笔力遒健风尚高远拂尘寻玩因有此作》:越溪渔客贺知章,任达怜才爱酒狂。
诗词创作之粘对
诗词创作之粘对(上)“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甚至有些诗人还故意安排避免出现粘对。
另外,古体诗对于平仄的安排,除了韵脚要一致外,并无其他必须遵守的规定,是相对自由的。
即使有某些说法,比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什么的,也只是供安排声韵作参考,不是必须遵守的。
所以下面谈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首诗,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平的,格式太过复杂,看得脑袋都大了也没弄明白,好难懂,真难学。
其实,这是因为没掌握其中的诀窍,没能避繁就简。
知道了什么是平仄和该怎样押韵后,其实学近体诗格律格式,学平仄搭配,只要弄懂两个字——粘、对,和一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在试试之前,先介绍两个概念——对和粘。
先说“对”。
所谓对,就是对立。
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
对,实际上也是平仄交错的原则(平仄交错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句子内的平仄隔双交错对立搭配)。
再说“粘”。
粘,也就是贴上去。
诗词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再细点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类推。
明白了什么是对粘,再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那么近体诗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导出来了。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把这个句式不妨给它个代号叫做①句式。
根据“对”原则,那么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②句式。
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开头,我也仄开头,但又不能违反遇单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数第三字与粘平的尾字调换位置,由此构成: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第四句再“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论)仄收(以尾字论)不入韵的七绝标准格式就有了:平起仄收式七绝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①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七绝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药,粘对下去就可以了。
粘对”
"粘对”四声、平仄都学过了,韵也学了,现在就可以开始学习如何安排近体诗的声韵了。
“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甚至有些诗人还故意安排避免出现粘对。
另外,古体诗对于平仄的安排,除了韵脚要一致外,并无其他必须遵守的规定,是相对自由的。
即使有某些说法,比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什么的,也只是供安排声韵作参考,不是必须遵守的。
所以下面谈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首诗,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平的,格式太过复杂,看得脑袋都大了也没弄明白,好难懂,真难学。
其实,这是因为没掌握其中的诀窍,没能避繁就简。
知道了什么是平仄和该怎样押韵后,其实学近体诗格律格式,学平仄搭配,只要弄懂两个字——粘、对,和一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什么?不相信?不信咱们就试试!在试试之前,先介绍两个概念——对和粘。
先说““对”。
所谓对,就是对立。
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
对,实际上也是平仄交错的原则(平仄交错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句子内的平仄隔双交错对立搭配)。
再说“粘”。
粘,也就是贴上去。
诗词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再细点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类推。
明白了什么是对粘,再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那么近体诗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导出来了。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把这个句式不妨给它个代号叫做①句式。
根据“对”原则,那么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②句式。
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开头,我也仄开头,但又不能违反遇单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数第三字与粘平的尾字调换位置,由此构成: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第四句再“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论)仄收(以尾字论)不入韵的七绝标准格式就有了:平起仄收式七绝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①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七绝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药,粘对下去就可以了。
诗词写作基本功能“粘对”
诗词写作能“粘对”
四声、平仄都学过了,韵也学了,现在就可以开始学习如何安排近体诗的声韵了。
“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甚至有些诗人还故意安排避免出现粘对。
另外,古体诗对于平仄的安排,除了韵脚要一致外,并无其他必须遵守的规定,
是相对自由的。
即使有某些说法,比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什么的,也只是供安排声韵作参考,不是必须遵守的。
所以下面谈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首诗,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平的,格式
太过复杂,看得脑袋都大了也没弄明白,好难懂,真难学。
其实,这
是因为没掌握其中的诀窍,没能避繁就简。
知道了什么是平仄和该怎样押韵后,其实学近体诗格律格式,学平仄搭配,只要弄懂两个字——粘、对,和一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什么?不相信?不信咱们就试试!
在试试之前,先介绍两个概念——对和粘。
先说““对”。
所谓对,就是对立。
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
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
对,。
写作古典诗词知识要领
写作古典诗词知识要领写作古典诗词知识要领写一首诗,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的,想写什么,打算怎么样写?格律诗指的绝句和律诗,他们每二句称为一个联,如绝句中1、2两句称为首联,3、4两句称为尾联;律诗中1、2句称为首联,3、4句成为颈联,5、6句称为颌联,7、8句称为尾联。
总结起来基本要求如下:一,声律要求即平仄的要求,这是格律诗最重要的,主要是要求:1,句内平仄相间(指的句内词单元);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对,乃格律诗之大忌;3,联间邻句间平仄相同(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粘,也是格律诗不允许的;4,脚分明,不可踩脚(指的在白脚与韵脚平仄相同)二,对仗要求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必须对仗,而且要工对。
指的在对应处字数相同、语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当或相对对仗必须与平仄声律相结合,最好平仄也相对。
三,押韵要求1,偶数句尾必须押韵2,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为多,首联不对仗以首句入韵为多。
首句不入韵五言为多,七言为少。
3,一般押平声韵为多4,一韵到底5,脚分明6,不可用同一字重复作韵,也不要连续使用同音字作韵7,不可撞韵,指的不该押韵的白脚上押了韵,即使平仄不同也不行8,尽量避免挤韵(在不适当的地方用了同韵母的字)四,章法要求格律诗在一首诗的结构上要做到“起、承、转、合”,做到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平仄诗格律表》为了帮助大家写普通的格律诗,我将逐步把七绝、七律、五绝、五律的标准格式介绍一下,在具体应用时,并非每个字都如此,还要注意“1,3,5不论,2,4,6分明”的原则。
其实掌握了这些原则,会写是不难的,当然写好不容易。
一、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提起古典诗词,有必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
我以为,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
诗词写作技巧大全知识点总结
诗词写作技巧大全知识点总结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与思想。
而要写好一首诗词,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下面是诗词写作技巧大全的知识点总结。
一、整体结构1. 诗歌形式:诗词有不同的形式,包括绝句、律诗、古体诗等。
在写作时,应根据主题和情感选取合适的诗歌形式。
2. 韵律把握:韵律是诗词的重要元素,要注意字句的平仄、对仗与押韵,使整篇诗词在音韵上和谐统一。
3. 分段布局:诗词可以分成不同的段落或节,每段落可以表达一个主题或情感。
在写作时,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诗词整体结构合理有序。
二、意境描绘1. 自然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可以给诗词赋予生动的画面感,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要注重捕捉自然界的细节和变化,运用形象的语言表达。
2. 情感表达:诗词是表达情感最直接的艺术形式之一。
写作时要注重情感的真实和深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词语选择,引发读者的共鸣。
3. 意象运用:诗词常常通过意象的运用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要选择恰当的意象符号,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意义,使诗词更富有感染力。
三、修辞手法1. 比喻与拟人:比喻和拟人是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变得具体形象化。
要注意比喻和拟人的运用恰到好处,不要过度使用。
2. 对偶与借代:对偶和借代是诗词中用于平衡与变化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应和借来的手法,可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映像力。
3. 反复与排比:反复和排比是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加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感。
要注意反复和排比的运用要合理,不要过度使用。
四、艺术创新1. 诗句延展:在写作中,可以选择延展诗句的方式,即在句子中间加入逗点或其他的停顿标点,以延长诗句的感觉。
这样可以增加诗词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2. 断句突破:断句是诗词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通过突破传统的断句方式,选择不同的断句点,使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更加独特。
3. 语言创新:诗词的语言可以有新的表现形式。
写诗词的诀窍
写诗词的诀窍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写诗词的诀窍的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写诗词的诀窍篇11、明确立意。
无论是写古诗还是现代式,立意都是开始写一首诗前就需想好的。
也就是说在写诗前,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然后才能展开来写。
2、讲究平仄。
在古诗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平声对仄声是古诗里一个普遍的规则,除了个别立意独特的外。
而现代诗则比较自由,一般不会要求平仄。
3、要有韵脚。
一首诗可以只有一个韵脚,也可以有多个,这样读起来也会给人朗朗上口的感觉。
这一点,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是需要的。
当然,也不能可以去追求押韵,导致诗歌拗口。
4、虚实相对。
太写实的诗歌会缺乏意境。
因此,一般都会采取虚实结合的写法。
这样诗歌才会给人如梦如幻的奇妙感。
5、句式变化。
一般的古诗由四句或八句组成,但抒写范围是可以无限大的,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那样才不会使诗歌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
现代诗歌也是一样,要富于变化。
6、讲究意境。
意境是一首诗的灵魂,如果诗歌意境好,则完全可以忽略平仄、押韵、虚实等问题。
现代诗更是如此。
写诗词的诀窍篇2一、注意古体诗的韵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
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
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
二、作柏梁体作柏梁体诗必须句句押韵。
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
据说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且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
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了特殊的诗体。
三、作杂言诗古体诗有杂言的一体。
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
律诗的粘与对
律诗的粘与对律诗的粘与对好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律绝句的粘、对规则。
只要我们弄懂了这些规则,我们写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就不要死记它的格式了。
只要写出第一句,后面几句自然而成。
什么是粘、对?1、什么是粘粘是指韵句与其后一句(奇数3、5、7),句子中第2、4、6位上的字的平仄相同。
下面我们用一首例诗来具体说明什么是“粘、对、替”-----规则-----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平平仄仄仄平平,一封朝奏九重天仄仄平平仄仄平。
夕贬潮州路八千仄仄平平平仄仄,欲为圣明除弊事平平仄仄仄平平。
肯将衰朽惜残年平平仄仄平平仄,云横秦岭家何在仄仄平平仄仄平。
雪拥蓝关马不前仄仄平平平仄仄,知汝远来应有意平平仄仄仄平平。
好收吾骨瘴江边我们看这首七律,粘:就是格律诗中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的2 4 6位置字的平仄,分别与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相同位置字的平仄完全一样。
这就是“粘”,反之为失粘。
我们把12、34、56、78各叫作一联(也有的讲义上叫偶句)。
前句叫前分句,后句叫后分句。
即上联后分句与下联前分句双数位的字平仄相同总结:律诗中的粘主要指偶数句(2,4,6句)与奇数句(3,5,7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同称为粘。
2、什么是对对是指一联的前后两分句中2、4、6位的平仄相反(粘是指上下两句中2、4、6位的平仄相同) 。
简单的讲,“对”就是平仄相反。
就是一句中,两个分句中的2位、4位、6位上的字的平仄相反。
例如:前分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分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下面看看这首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大家很熟悉的一二分句:外和闻对二三分句:闻和看粘三四分句:看和卷对四五分句:卷和日粘五六分句:日和春对七八分句:从和上对大家看12句、34句、56句、78句、的第2、4、6位的字的平仄相反这就是对,而23、45、67、句中的第2、4、6位的字的平仄相同,这就是粘。
想写好诗词,要练哪些基本功?
想写好诗词,要练哪些基本功?唱歌得会识乐谱,练字得明字体,武术要懂招式,那么,写诗呢?一、要掌握写诗词的基础知识。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写无准备之诗。
要想写好诗词,首先要知道诗的种类有哪些:古体、近体、五言、七言、绝句、律诗、排律等。
知道词的词牌有哪些,哪些词牌适合写喜庆的事,哪些适合写悲凉的。
得知道有关押韵的知识:依韵、次韵,撞韵、夺韵、重韵、僻韵、凑韵等等。
还要知道《平水韵》、《中华新韵》等,对韵部要有所了解。
知道什么是相对,相粘及诗的格式。
我们掌握了一些写诗词的常识,写起来才心中有数,少出错误。
二、多读多揣摩多向别人学习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们学写诗词最好的老师就是古代的那些诗词。
要多读多背古代大诗人的作品,揣摩他们是如果用词用韵,如何起承转合,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汲取营养。
另外,在现代,爱好诗词的人很多。
他们中间有不少人诗词写得很好,如落日长河等人办的《竹韵清幽精品诗社》中,有不少好诗词。
还有头条上的一些诗词作品,也写得很好,都值得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三、多修改,修改出好诗在这一点上,我就差远了。
我写东西随意,写完后耐不下性子修改,所以总有失误。
但我的头条好友“时光的奴隶”就不同。
他写诗态度严谨,他写完后,总是一遍遍修改,不满意就不发。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古人在写作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之妙是修改得来的。
四、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别人读我们的诗词,有时会提一些中恳的建议,或者说哪个地方不恰当,哪个词不如这样用等,我们得心存感激。
因为人家能提出来,就说明他细读了你的诗词,对诗词有一定的了解,说明他希望这首诗或词更好一些。
我们得虚心接受。
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才会进步。
诗词,是中华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了的。
她有韵律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仿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律诗写作中的“粘对”“拗救”及其它】
【律诗写作中的“粘对”“拗救”及其它】粘对:律诗的“对和粘对”的规则: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
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
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
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
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
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
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
例如:《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
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
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孤平的避忌: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
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
5.平仄的粘对和变格
五、平仄的粘对和变格一、平仄的相对和相粘。
律诗和律绝的平仄格式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这个规律就是平仄的相对和相粘(nián)。
相对就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在节奏点上的字要相互对立,也就是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第七句和第八句在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相互对立。
这个规则就是“平仄对立”,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则就叫“平仄失对”。
相粘就是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句的平仄在节奏点上的字要相粘。
所谓“粘”就是粘连在一起,平粘平,仄粘仄,也就是平仄一致。
这就是第二句和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和第七句在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是相粘的。
这个规则就是“平仄相粘”,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则就叫“失粘”。
“对”和“粘”的作用是使诗的声调有变化而不单调,朗读起来和谐,从而加强了音乐美感。
如果出句和对句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重复了;如果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不粘,上一联和下一联的平仄就重复了。
这样的重复就失去了音乐美感。
所以,失对和失粘在格律诗中都是绝对要规避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了这样的规则,对于记忆平仄格式是十分有利的,只要记忆第一句的平仄,就可以推演出全诗的平仄格式了。
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创作中会慢慢地学习到的。
下面,我们以五言律诗为例加以说明。
仄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和第一句平仄对立)(第三句和第二句平仄相粘)○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四句和第三句平仄对立)(第五句和第四句平仄相粘)○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六句和第五句平仄对立)(第七句和第六句平仄相粘)○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八句和第七句平仄对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都是一样遵循这样的规则的。
比如第一种七言律诗的粘对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和第一句平仄对立)(第三句和第二句平仄相粘)○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句和第三句平仄对立)(第五句和第四句平仄相粘)○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简洁明了,1分钟就读懂诗词的“粘”与“对”
简洁明了,1分钟就读懂诗词的“粘”与“对”律诗的平仄有“对”和“粘”的规则。
“对”“对”,就是单句的平仄与双句的平仄相对,也就是相反的意思。
如五言律诗(仄起式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平仄正是相对的。
所以说单句的平仄与双句的平仄永远是相反的,这种相反的规则就叫对。
不这样,就叫失对或者拗对。
在一联之中第二、四、六字上,它们的平仄要相反相对。
“粘”“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眼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具体说来,就是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粘的意思就是相同。
如五言律诗(仄起式),第二、三两句都是平平起的,四、五两句都是仄仄起的,六、七两句又是平平起的,这就叫粘。
不这样,就叫失粘。
早期的唐诗也有失粘的,后来才严格起来。
对和粘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
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对和粘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诗的规则;可以帮助我们背通平仄的歌诀(即格式)。
只要知道了第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通出来了。
初唐时期,格律并不严格,“粘”与“对”的规则尚未确立,不免会有失粘的作品。
盛唐之时,近体诗已经定型了,但仍有些诗人仍沿惯之前的习例进行创作。
比如:《滁州西涧》唐·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平仄交错和粘对,体现出声调的高低、轻重、长短,在各律句的谱式中,一对一粘,错落有致、有规则地交替变换。
这就是唐代格律能够迅速传播开来,并长久流传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
粘对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粘对名词解释古代汉语摘要:一、粘对的概念及作用二、粘对的分类1.相同词性的词语粘对2.相反词性的词语粘对3.修饰词与被修饰词的粘对三、古代汉语中粘对的运用四、粘对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演变五、如何运用粘对提升汉语表达效果正文:一、粘对的概念及作用粘对,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指的是在诗句中对仗工整、意义相对的词语搭配。
它能使诗句更加和谐美观,体现出韵律感和艺术魅力。
通过对仗工整的词语搭配,诗人能够表达出更加丰富、细腻的情感,同时增强诗句的音韵美和形式美。
二、粘对的分类1.相同词性的词语粘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这种粘对方式在古代汉语诗歌中十分常见,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相反词性的词语粘对:如阴性对阳性,阳性对阴性,这种粘对方式在古代汉语诗歌中也颇为常见,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3.修饰词与被修饰词的粘对:如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动词等。
这种粘对方式能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瑞气千条充习习,宝光万道摇金碧”。
三、古代汉语中粘对的运用在古代汉语诗歌中,粘对手法被广大诗人广泛运用。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的“白日”与“黄河”,“尽”与“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对仗,使得整首诗更加和谐统一。
四、粘对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粘对这一修辞手法在现代汉语中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现代诗人郭沫若的《太阳初升》:“太阳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这里的“太阳”与“河出”,“初升”与“伏流”,依然保持着古代诗歌中粘对的韵味。
五、如何运用粘对提升汉语表达效果要想运用好粘对这一修辞手法,首先要对汉语词性、词义和音韵有一定的了解。
在创作过程中,注意寻找意义相对、词性相同的词语进行搭配,使得句子更加和谐美观。
诗词押韵规则分析
诗词押韵规则分析第一篇:诗词押韵规则分析诗词押韵规则分析: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拚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t 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 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e、o 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漫谈格律诗词(11)
漫谈格律诗词(11)5.对和粘“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前面讲了律诗、律绝的组成格式。
这些格式是有一定规则的。
律诗每首八句,分为四联。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一联,也叫首联;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第二联,也叫颔联;第五句和第六句是第三联,也叫颈联;第七句和第八句是第四联,也叫尾联。
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关系叫“对”;上联与下联的平仄关系叫“粘”。
所谓“对”,指的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关系表现为大致对立(有完全对立和不完全对立两种)。
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平平仄仄平平仄病树前头万木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完全对立红军不怕远征难平平仄仄仄平【平】万水千山只等闲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基本对立所谓“粘”,指的是后联出句第二字和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完全相同。
例如七律第一种格式(相粘的平仄用“‖”号表示,下同): 平平仄仄平平仄首联{ }平仄完全对立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颔联{ }平仄完全对立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颈联{ }平仄完全对立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尾联{ }平仄完全对立平平仄仄仄平【平】再看下面的这看五律的“对”和“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仄仄平平仄危樯独夜舟。
平平仄仄【平】‖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月涌大江流。
仄仄仄平【平】‖(名)岂文章著, (仄)仄平平仄官应老病休。
平平仄仄【平】‖飘飘何所似?平平平仄仄(天)地一沙鸥。
(仄)仄仄平【平】律绝是律诗的一半,也与律诗的“对”、“粘”相同。
如: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平平仄仄仄平【平】(唯)觉樽前笑不成。
(仄)仄平平仄仄【平】‖蜡烛(有)心还惜别,仄仄(平)平平仄仄(替)人(垂)泪到天明。
(平)平(仄)仄仄平【平】。
知道了律诗、律绝中的“对”和“粘”,便可以根据这两个规则来组织上述今体诗的四种格式。
长律的平仄格式,也是依照“对”和“粘”的规则来组织的。
只要知道了首句的平仄,全诗的平仄规律就可以用“对”和“粘”推出来。
格律诗写作之“对”和“粘”
格律诗写作之“对”和“粘”从格律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
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
简而言之,“对”就是“平对仄”或“仄对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
格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对句”。
这样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相“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相“粘”。
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对”和“粘”,一般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有时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以第二个字衡量“对”和“粘”的标准。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第一句中的“日”字是仄声字,第二句中的“河”字是平声字,符合“对”的要求,第二句的“河”字与第三句的“穷”字都是平声字,符合“粘”的要求。
第三句的“穷”字是平声字,而第四句的“上”字是仄声字,又符合“对”的要求。
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
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
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
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盛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名作,比如杜甫《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此诗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
而“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
现存杜甫近体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出现失对: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何人高义同。
此诗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他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
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诗《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律诗的粘、对、替
律诗的粘、对、替1 什么是粘粘是指韵句与其后一句(奇数3、5、7),句子中第2、4、6位上的字的平仄相同。
即平粘平,仄粘仄。
很多初学的看到这个概念可能会晕。
说白了就是就是格律诗中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的2 4 6位置字的平仄,分别与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相同位置字的平仄完全一样。
这就是“粘”。
反之为失粘。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大家来看:岭粘水迤粘山细粘等沙粘蒙拍粘礴崖粘泥喜粘渡山粘横里粘索大家一定注意,是第三、五、七句的第2,4,6位置上的字和第二、四、六句上的同一位置的字平仄是相同的。
五言只是七言去掉前两个字,仍然是以2,4位置上来粘。
2 什么是对对是指律诗中一联的前后两分句中2、4、6位的平仄相反(粘是指上下两句中2、4、6位的平仄相同)简单的讲,“对”就是平仄相反。
就是一句中,两个分句中的2位、4位、6位上的字的平仄相反。
仍然以《长征》为例: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大家看:第一、二分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军---水怕---山征----等以下分句都是一样,第三、四句岭---蒙迤---礴细---泥第五、六句沙----渡拍----横崖----索第七、八分句喜---军山---后里---开3 什么是替替就是每一句的音节处(2 、4 、6字)平仄相反如:平平仄仄仄平平,大家看看:2平4仄6平对吧。
就是交替吗,如果2、4、6字都平或者都仄了,我们就说它失替了。
例: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军==怕==征水==山==等岭==迤==细蒙==礴==泥沙==拍==崖渡==横==索喜==山==里军==后==开粘对替是律诗创作时代原则性的东西,是必须严格遵守的。
律诗的粘对、拗救与对仗
律诗的粘对、拗救与对仗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写道,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
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声律”。
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美。
但是,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声调的交互是中国历代诗人们长期创作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决不是少数文人所发明的。
远在魏晋时代,诗人们可能就已经探索用声调的交互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南朝的沈约等人更积极更有意识地加以提倡,沈约曾经著有《四声谱》对四声有了初步的研究。
平仄的交互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我们将一些诗称为格律诗,就是因为这些诗是作者自觉按照一定的诗律写成的,而这个诗律的关键就是每个字都是要分出平仄的。
律诗就是按照字的平仄排列规定写成的诗,使用多少个字,分成几联,每个字应该是平声字还是仄声字,事先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作者便可按照这个格式的要求写出诗作来的。
律诗的美感,往往就是在规定的平仄字排列中,注意作品的音调节奏,声调有所交互,不但文字写得有意境有韵味,而且作品朗读起来也是铿锵上口,产生汉字独有的音调美感。
因此可以说,格律是我们祖先就发明并且体现了汉语音调特点的文学作品写作规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制,为无数格律诗词曲赋佳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完全应该值得后人传承不辍和深入研究。
而要想欣赏和写作格律诗词曲赋,至少要懂得一些格律的基础知识的。
律诗常见的是每行五个字的五律和每行七个字的七律。
五律和七律按照平仄的排列形式,都是只有四个类型。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规,而且以仄起式为较常见。
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句入韵的仄起式也有一些,例如王维的《终南山》中的“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例诗有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
格律诗的粘、对、替,及格律诗的押韵
格律诗的粘、对、替,及格律诗的押韵诗中的韵字:西、低、泥、蹄、堤(共五个韵字)。
它们的韵母都是i,属同一韵部,即为押韵。
(大家查查看这几个字是不是在平水韵的上平八齐中)2、押韵的作用(1)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
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鏗鏘悦耳。
(2)为便于成记忆,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
即使篇幅较长,亦易于完成背诵也。
3、如何押韵近体诗押韵规则,原则上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无论平韵、仄韵皆可押,押仄韵者称古绝或古律。
(我们这里一般只讲平韵诗)。
押韵之位置,皆位于偶数句之句末,至於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
大体上五言诗以不押居多,而七言诗则相反。
例: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大家注意一下:寻森音心襟《送友人》作者: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押仄韵的五言古律(只作了解)《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4、韵字在句中位置句尾韵:就是押韵字用在句尾。
这是诗韵普遍形式。
大家再回顾一下上首杜甫的《蜀相》中:寻、森、音、心、襟的位置。
注意:律诗是一韵到底。
即全章从头到尾都押同一韵部。
刚才说了,韵,也叫韵脚。
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要求偶数句末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放在同一个位置上,偶数句必须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邻韵,用韵的字不能重复,且避免同音字。
什么叫同音字?同音字就是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但字形、意义不同的字,所谓语音相同,一般是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如“真-甄”、“轩-萱”、“话-桦”等,就是同音字。
汉字中同音字很多。
邻韵就是韵部排列秩序接近而声律又较近似的几个韵比如东、冬互为邻韵作业:1)说说什么是粘对替1:粘是指韵句与其后一句(奇数3、5、7),句子中第2、4、6位上的字的平仄相同。
十分钟搞懂律诗
十分钟搞懂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之一(唐人曾以律诗为近体诗的总称,近体绝句也包括在内,后来才划分出去)。
它萌芽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间,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齐梁体的格律诗构成了对式律(指全诗各联之间均不粘的格律形式)、粘式律(指全诗各联之间均粘的格律形式)和粘对混合律(指全诗各联之间既有粘又有不粘的格律形式)三种类型,但以对式律为主,距离完善的近体诗尚有很大距离。
其中从梁代中后期到陈代,阴铿、张正见、庾信、徐陵等人的一些作品,已经十分接近唐人律诗。
在隋代杨素、卢思道、薛道衡等人,结合南朝靡丽词彩和北地清新刚健之气,创作出一些清健秀拔的诗歌,为过渡期诗歌的发展指出向上一路。
初唐时期,在律诗形成的链条上具有重要位置的首先是初唐四杰。
自唐初以来,在诗歌律化进程中出现的半古半律的诗体现象至四杰而有所改观,其五律的对式律作品锐减,同时尚有部分近体诗未能谐协音律,留有较多的过渡阶段痕迹。
而之后的文章四友以及沈佺期、宋之问等,对于四杰在诗体方面将唐初以来的混沌状态加以分离与规范的初建之功与实践成果,显示出进一步巩固与推进的态势。
可以说到初唐末期五律对式律作品绝迹,从而彻底告别了永明体的对式结构;粘对混合律作品亦呈锐减之势,而粘式律作品却大幅度地增加,并居于主导地位,这说明初唐诗人已经找到了声律追求上的目标,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五律的粘对规则已经确定,初唐律诗艺术的建设已经完成。
特别是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总结了南朝以来新体诗的成就,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了“回忌声病,维句准篇”的任务,在创作中使五律正式定型。
《全唐诗》收宋之问诗三卷198首,沈佺期诗三卷156首,绝大部分是律诗。
盛唐时期,律诗作者日众,大致汰除了初唐的缛采靡词,而风格趋向省净自然。
不过整个唐前前的五律,多还停留于消闲遣兴、体正格圆的阶段,很少触及广阔的社会人生。
至于七律的兴起,又晚于五律。
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写作能“粘对”四声、平仄都学过了,韵也学了,现在就可以开始学习如何安排近体诗的声韵了。
“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甚至有些诗人还故意安排避免出现粘对。
另外,古体诗对于平仄的安排,除了韵脚要一致外,并无其他必须遵守的规定,是相对自由的。
即使有某些说法,比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什么的,也只是供安排声韵作参考,不是必须遵守的。
所以下面谈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首诗,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平的,格式太过复杂,看得脑袋都大了也没弄明白,好难懂,真难学。
其实,这是因为没掌握其中的诀窍,没能避繁就简。
知道了什么是平仄和该怎样押韵后,其实学近体诗格律格式,学平仄搭配,只要弄懂两个字——粘、对,和一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什么?不相信?不信咱们就试试!在试试之前,先介绍两个概念——对和粘。
先说““对”。
所谓对,就是对立。
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
对,实际上也是平仄交错的原则(平仄交错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句子内的平仄隔双交错对立搭配)。
再说“粘”。
粘,也就是贴上去。
诗词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再细点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类推。
明白了什么是对粘,再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那么近体诗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导出来了。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把这个句式不妨给它个代号叫做①句式。
根据“对”原则,那么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②句式。
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开头,我也仄开头,但又不能违反遇单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数第三字与粘平的尾字调换位置,由此构成: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第四句再“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论)仄收(以尾字论)不入韵的七绝标准格式就有了:平起仄收式七绝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①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七绝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药,粘对下去就可以了。
以上只是介绍了“平起仄收”这一种格式,那么其他格式呢?好办,只要取上面推导出来的四个句式中任何一个作为首句,然后按“对粘”原则对粘下去就都有了。
不过,在粘对时,还应把握住如下两点:1)若非在首句,奇数句尾字必仄。
粘对中遇到奇数句尾字平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
2)因为需要押韵,所以逢偶句尾字必平。
粘对过程中遇到偶句仄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
也正因为如此,故取②、④两种句式作首句时,对句的尾字要与倒数第三字调换,对句分别应为:④句式和②句式。
如此,七绝和七律的标准格式便为:七绝: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④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相当于把a格式的前两句与后两句调换位置)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②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相当于两首a格式七绝的叠加)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④②③④①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③④①②(相当于两首c格式七绝的叠加)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②④①②③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七言格律诗的格式有了,要知道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很简单了,只须把七言格律诗各个格式中每个句子的首二字去掉,就是五绝、五律和五排的格式了。
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不在此罗列了。
除了上面介绍的四种句式以外,还有一种特殊句式:五言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个句式实际上是一种后面要说的拗句,但诗人们用的比较多,也就成为固定的一种形式了。
这个句式主要是偶尔作为③句式的替代品。
以上是格律诗的标准格式,实际上古人的作品中完全吻合这些格式的并不多,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就牵扯到声韵位置的重要性问题了(与拗救也有关,后面单独说)。
一般来说,在声律表现上,后面比前面重要,前松后紧,前轻后重,具体来说就是:1)同一联中后句比前句重要,后句比前句要求严格。
2)一个句子以连续两音为一节,尾字单独为一节,则同一个句子中后面的字节比前面的重要,每句的最后一字最重要,要求也最严格,平仄不可更换。
然后是倒数第二音节(五言第3、4字,七言第5、6字),偶尔可以变化,若特拗句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等。
依次类推。
3)一个句子中,除句子的尾字因为单独构成一个音阶外,其他的字,偶位上的字比奇位上的字重要、严格。
除尾字外,偶位上的字是构成节奏的关键。
4)同一个双字构成的音节中,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重要,要求严格。
因为双音字节,重音主要落在后一个字上。
鉴于以上3、4两条,前人总结出一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
这个口诀,也就是说五言句子逢一、三位置上,七言句子逢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五言的“五”位置上的字是不能更换的)平仄可以不论,而五言二、四位置上、七言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须明确、严格,不可含糊。
如此,除每句的尾字外,逢单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就有了变通,这也是格律诗的严格之下的一种自由。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格律的人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因为它简单明了。
但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容易对初学者造成误导。
这个口诀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是相对比较正确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不一定适当。
有时“一、三、五”不能不论,某些情况下“二、四、六”也不见得就“分明”。
比如: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
孤平可是近体诗的大忌。
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古人作品中偶尔能见到不论的);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
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
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再如,对于“平平”脚的句子即“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说,前者第三字,后者第五字也不能不论,否则会出现“三平调”,即句子的结尾是连续的三个平声字,这同孤平一样,也是近体诗之大忌,必须避免。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
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
“一三五不论”的话不是完全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
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
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
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是关于拗救的,后面再说)。
七言由此类推。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上面提到了“三平调”和“孤平”是诗家近体诗之大忌,应该避免。
那么出现了“三平调”和“孤平”怎么办呢?假若写诗时出现“三平调”,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该用仄声却用了平声的那个字改回仄声,否则就是出律,犯了近体诗避忌。
孤平是近体诗的另一个平仄搭配大忌,所以诗人们写近体诗的时候,都非常注意避免。
据格律大家王力老先生统计,全唐诗中只有两首近体诗有犯孤平。
根据我个人就全唐诗格律的对验,有犯孤平的例子可能比两首要稍微多些,但总之是很少很少的,在数万首诗中,就出现这么寥寥数首,应该说是几乎可以粗略不计了。
当词、曲中用到类似句子的时候,词人们也非常注意避免孤平。
关于孤平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就是我下面要讲的,持这种观点的以王力老先生为代表;另一种说法是“顾名思义”,认为只要是两仄夹一平就算孤平,也叫“夹平”,持此观点的以启功老先生为代表。
个人相对倾向于第一种观点,所以这里只就第一种观点进行说解。
所谓孤平,就是在“仄平”脚的句子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型中,该用平声的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如此除了韵脚尾字之外便只有一个平声字了(七言的首字原本就可平可仄,因此即使七言首字是平声也不计算在内),如此就称它是孤平。
注意:孤平只出现在“仄平”脚的句式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型中,其他句型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或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能算是孤平,最多算是拗句的一种,有些情况甚至是符合标准格律的。
比如“我宿五松下”只有“松”字一个平声字,其他都是仄声字,但这只能算拗句,不是孤平;再如“未解忆长安”,除了韵脚“安”字外就只有一个“长”字是平声了,但这却是一个标准的律句,即前面所讲的五言“④句式”——仄仄仄平平。
其实孤平,也只是拗句的一种形式,只不过从音律上这种形式属于最不谐和的一类,所以古人就特别的有意避免它,久之就成为诗家共同避忌的规则了。
如果在“仄平”脚句子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怎么办?另有一种补救办法,后面谈“拗救”时再细说。
还有一个“三仄尾”,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声,则句子的尾巴就连续三个仄声字“仄仄仄”,成为“三连仄”,这叫“三仄尾”。
“三仄尾”在近体诗中也是避忌的,但因为仄声字发音比较短,对音律的谐和影响小些,且在近体诗中都是出现在一联的上句,所以避忌的程度没有“三平调”高,偶尔在近体诗中出现是允许的,但不宜多的使用,能避开时还是应该尽量去避开。
在“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中,若倒数的两个平声字(五言的三、四字,七言的五、六字)都用了仄声,则会出现“五连仄”或“四连仄”,这种情况属于大拗句,必须在对句中进行补救。
补救办法见《第五天通“拗救”》部分。
孤平、三平调都是近体诗大忌,也正因为它是近体诗大忌,句子音律拗,不顺,不谐和,所以往往被诗家多的采用到古体诗(古风)中,有不少诗家还在古体诗中着意安排使用孤平和三平调。
三仄尾也是古体诗(古风)经常采用的一种平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