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教学感受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语文教学的几点感受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显得越来越紧迫。本文就以上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尝试做个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改革感受

“新课程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学校日常管理的全方位的变革,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生硬的教育者、灌输者,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学生赏析、理解、思考的点拨者。”作为一名教师,首要的是能够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确实学有所得,让学生在知识、思维、审美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语文课程标准》背景下,在具体处理课程和教材的活动中,我也做了初步尝试,在此浅谈自己的感受。

一、转变角色,创造实用高效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由“教”变“导”,成为“授业育人的导师”,这主要表现在《必修》与《选修》的合作探究上。不难发现,高一上学期所学的《必修1》与《选修1》相应单元内容是十分吻合的:第一单元都是诗歌,第二单元均是文言文,第三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而第四单元则是新闻和报告文学。应该说《选修1》是对《必修1》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根据这个特点,在上《必修》时我更注重同类文体学

习方法的引导、点拨,而在上完《必修》的一个单元后再让学生分小组去学习《选修》的相应单元的内容。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意课堂的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那是否意味着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偏于语文的“人文性”才合适呢?答案是否定的。

新课程下,我们不应该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字词句等知识的教学。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好我们身边的资料。比如,在上新课前,应该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做什么?首先便是疏通文字。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就完成配套练习中的基础训练,里面就包含了字音、字形和字义。长此下去,学生自然就有了预习的章法,这也为三维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三、用激情点亮学生的心灵,做一个有个性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李镇西老师也认为:“一

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

“语文教师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的确如此,当我们讲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时,我们就是指点江山的毛泽东;当我们讲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我们就是义无反顾的荆轲;当我们讲到《奥斯维新没有新闻》时,我们就是零距离的参观者……只有当我们是一朵云时才能去推动另一朵云,只有当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时才能去影响另一种思想!

另外,在语文课堂上不能缺少的还有“朗朗读书声”。在新的课程要求下,这一点更显弥足珍贵。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和师生合读等,它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范读胜于讲解,因为范读能直接把学生带入课文境界。而学生通过各种朗读,能增强语感,再现意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培养听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其次,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信息反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或许我们会说高中的课程很紧,有的课文又很长,哪有什么时间让学生朗读?其实,“书度百遍,其义自现”,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我记得,在第一次上鲁讯的《记念刘和珍君》时,当我读到“刘和珍君中弹”的那一段时,我感动于“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

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不禁潸然泪下。这不仅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可爱的学生们。于是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跟着我朗诵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那一节课,我们品味着悲痛,也享受着语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程教学是一项极富挑战的工作,我们在沐浴着新的教改春风的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地改变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

1、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都已习惯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了做“收音机”和“刻录机”,于是他们总是等着老师给出答案,而自己不加思考,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2、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在一个小组中总有一些学生比较善于表达,而一些学生比较含蓄。这就造成了每次答问总是那几个学生比较活跃,而其他的学生总是显得“可有可无”。

3、学生语言表达较差,存在“茶壶里的汤圆——倒不出来”的现象。没有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总是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4、教师在教学时没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有时一堂课变成了几个人的纠结或对话,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实际上,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大部份学生都是能回答,而只是学生不愿意回答或者害怕自己答错了。

5、一部分学生不能认识朗读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学生变得害羞起来,不愿意张嘴读书,让为那样很幼稚。

……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当踊跃地投身于这次课改浪潮中,尝试大胆的创新,分享探索的快乐,追求不断的超越。在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反思,在反思中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