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狄尔泰生命解释学

合集下载

解释学与心理学关系的探讨

解释学与心理学关系的探讨

解释学与心理学关系的探讨作者:刘晨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09期摘要解释学经历了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解释学思想,哈贝马斯批判解释学,保罗·利科的结构主义解释学和拉康的后现代精神分析学。

冯特和弗洛伊德作为解释学心理学的思想的先驱,在无形中把解释学和心理学联系起来。

马斯洛、罗洛·梅认为心理学是人的科学,注重理解人的需要、人的动机。

奥尔波特强调个别特征的研究,从解释学的角度去理解人格。

宾斯万格吸收存在主义的心理学思想提出了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解释学与心理学关系的探讨,论释的是人生命意义,二者是一种非此即彼、相辅相成的逻辑,立足实践的现实根基,二者就的关系才能更加联系紧密,一起构建心理学鲜活的未来图景。

关键词解释学心理学心理学发展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74Abstract Hermeneutics experiences Dilthey's Hermeneutics of life, Heidegger and Gadamer's ontological hermeneutics, Habermas's critique of Paul Liko's psychoanalysis of modern hermeneutics, structuralism Hermeneutics and Lacan's after school. As a pioneer of the hermeneutic psychology, Freud and Max are connected with hermeneutics. Maslow and Rollo May think that psychology is the sci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people and the motives of human beings. Allport emphasized the study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 to understand personality. Binswanger put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of existential meaning by absorbing the psychological thought of existentialism.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meneutics and psychology, interpretation is the meaning of life, the two is a kind of complementary logic, either this or that,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the two can the relationship more closely, the future prospect to build fresh psychology.Keywords Hermeneutics; psychology;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1 解释学的历史发展解释学又名阐释学、释义学,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在解释学的核心的概念是“理解”。

狄尔泰

狄尔泰

狄尔泰:精神科学的自主性和生命意义的诠释学第一节狄尔泰的问题意识和生平著作当我们疏理近一百五十年来西方哲学发展线索的时候,很难绕过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

他是一位从近代哲学转向当代哲学的承上启下的哲学家。

他充分揭示了十九世纪各种哲学倾向中的弊端,而他自己提出的克服这些弊端的新的哲学构想虽然还不成系统、不够完整,甚至还有自相矛盾之处,但他的这些创意构成了二十世纪新的哲学尝试的出发点。

狄尔泰看到了十九世纪欧洲三种主要哲学倾向中的弊端。

首先是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弊端。

这种思辨的体系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

它的弊端表现为用一种思辨的哲学方法取代了各个不同领域中特殊学科的特殊方法,把各具特色的特殊学科强行纳入到形而上学的体系中去,以一般性抹杀个体性,以哲学思辨替代科学研究。

以孔德、斯宾塞、穆勒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起来反对这种思辨的形而上学。

他们强调科学是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的,通过归纳建立普遍性的命题,找出现象间的规律,从而能对同类现象的再次出现作出预言,并对所建立的普遍命题是否有效进行证实。

他们主张这种在自然科学中取得成功的方法应推广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去,任何学科要想赢得科学的地位,必须应用这种实证的方法。

以兰克(L. V. Ranke)和德罗伊森(J. G. Droysen)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一方面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又反对实证主义。

他们主张人文现象在本质上不同于自然现象。

人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独特的个性。

自然现象是永远重复的,人的历史现象是不重复的。

自然现象有普遍的规律性可寻,而人文现象没有普遍的规律性可寻。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每一个社团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每一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思辨的形而上学把丰富多彩的人文现象抽象化为一般概念,扼杀了人文现象的个性,而实证主义则把活生生的人物化为自然之物。

西方哲学史—我眼中的狄尔泰

西方哲学史—我眼中的狄尔泰

我眼中的狄尔泰*********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是一个长期被人忽视的哲学巨人,以至于在百度百科中对他的解释也是少之又少。

1833年,狄尔泰生于比布里希。

1866至1882年,他先后在巴塞尔、基尔、布雷斯劳和柏林大学任教,是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生命哲学的创始人,解释学哲学家,主要从社会历史或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待生命现象。

在哲学史上,他获得了多项桂冠。

例如伽达默尔认为他是开创诠释学的哲学时代的人。

而英国学者里克曼则从理解当代德国思想的角度阐发了狄尔泰的重要性,即当代德国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作品正在被译成英文,而追溯到狄尔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这类作品。

狄尔泰是一般诠释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位至为关键的人物。

当代德国的哲学,特别是哲学诠释学,与狄尔泰有着密切的联系。

狄尔泰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勤于探索,著作等身。

正如里克曼指出的,无论就范围还是就数量而言,狄尔泰的学术知识和学术成果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

他的哲学著作囊括了哲学的本质、知识论(或认识论)、道德哲学、美学和人文科学的哲学等内容。

此外,他还有心理学和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并写作了不少思想传记和大量有关文学的论文。

确实,狄尔泰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思想史等多门学科,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的思潮,形成了一种“创造性的综合”。

狄尔泰的思想,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广泛反响。

海德格尔在1923年夏季学期讲座中,谈到他1917年集中研究了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思想。

他认识到,施莱尔马赫影响了狄尔泰,而狄尔泰反过来也强化了施莱尔马赫的影响。

相对于施莱尔马赫来讲,狄尔泰对海德格尔的影响更大。

受狄尔泰的历史生活哲学(生命哲学)的积极影响,弗莱堡早期(1915—1923)的海德格尔,既关注现象学,也关注诠释学,并最终完成了现象学与诠释学的结合,也就是胡塞尔与狄尔泰的结合。

这种结合的理论结晶就是海德格尔的“实际性的诠释学”,它标志着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狄尔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不仅充分认识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Mensch)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学”(die Hermeneutik des Lebens)。

狄尔泰因此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

正是在狄尔泰的努力下,解释学才由传统解释学进展到当代的伽达默尔的所谓哲学解释学。

一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再传弟子,狄尔泰的哲学生涯开始于施莱尔马赫研究。

还是在读书期间,他撰写的《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独特贡献——与以往这门科学所做的工作之比较》探讨的就是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那里的重要意义。

在这篇论文中,狄尔泰第一次注意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思想,着重研究了施莱尔马赫用解释学的方法探讨基督教思想的问题。

他发现,施莱尔马赫运用了分析和解释柏拉图的方法去考察基督教的理念,对世界采取浪漫主义的解释,尤其是在解释新约保罗书信上,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该论文1860年获得施莱尔马赫基金会颁发的双倍奖金,狄尔泰不仅借此完成学业,而且从此开始编辑施莱尔马赫书信集,并且撰写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施莱尔马赫传》。

对狄尔泰来说,这篇论文获奖并不是重要的,真正重要的,这是他的哲学生涯的真正开端。

他自己在获奖15年以后曾说过,他就这篇论文所做的工作引导他构造自己的基本思想。

如果说狄尔泰早期对解释学的重视还不是自觉的,那么,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他在建构自己的精神科学体系时则有意地把解释学当做精神科学的最重要方法。

特别是在他把“体验”、“表达”和“理解”当做精神科学的核心内容予以诠释时,解释学在他那里就作为全部精神科学的重要方法而得到彰显。

这时,“理解”概念获得进一步的阐明,“理解”不只是帮助我们对理应认识的内容的把握,而且还涉及有关这个内容的普遍有效性。

解释学简介

解释学简介

解释学简介解释学简介一、概述(一)解释学的概念解释学(Hermenneutik,Hermeneutics,又译“诠释学”、“释义学”)一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赫尔默斯(Hermes),他是诸神的信使。

(二)解释学的历史发展在中世纪,解释学成为专门学科,是对《圣经》进行诠释的学问。

普遍解释学的观念只有在施莱尔马赫那里才得以真正实现。

F.D.E.Schleiermacher(1768-1834),德国哲学家和神学家,解释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施氏的普遍解释学有两个传统:先验哲学和浪漫主义。

从这两个传统中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效解释的可能性条件是什么?(类似康德的提问:数学知识何以可能?)理解过程究竟是什么?他的回答是:(1)解释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解释者可以通过某种方法使自己置身于作者的位置,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处于同一层次;(2)理解过程只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重构过程。

狄尔泰为精神科学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德国哲学家、解释学重要代表人物。

曾跟随黑格尔学者库诺.费舍进行哲学研究,后受历史学派的影响,要求对精神科学的哲学基础进行认识论分析。

他试图进行历史理性的批判。

他指出:“历史科学可能性的第一个条件在于:我自身就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探究历史的人就是创造历史的人。

”关于精神科学之所以可能的问题,他认为,精神科学所探讨的对象乃是我们人类这个主体的精神的创造,因此不像在探究自然界那样要去解决主客体的同一性问题,因为精神科学中的客体就是主体的精神客观化产物,我们在那里发现的是我们自己的本质。

狄尔泰区分了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前者是对外界事物的说明,后者是用心理学方法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解。

他认为理解是比自然科学的方法更基本的普遍方法。

狄尔泰以前的解释学是古典解释学。

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以后的解释学为哲学解释学。

狄尔泰的美学理论_体验_表达_理解_

狄尔泰的美学理论_体验_表达_理解_

2015年02月上青春岁月229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及其基础上的美学理论渗透着强烈而饱满的生命诉求,是19世纪欧洲美学的重点,并在处于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交接点的西方美学史上起着重要的转折作用。

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确立了人的理性优先地位到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观点的提出与完善,西方逐渐建立起了极具延伸性、包容性、发展性的理性主义体系。

在理性几乎主导一切的现实背景下,感性世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忽略,甚至是鞭挞,这对处于理性“对立面”的感性及其笼罩下的美学的发展、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以叔本华和尼采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派于是提出了“世界是我的意志”、“超人”等理论,肯定了生命是作为感性存在的方式,酝酿并发展了全新的美学理论,开启了西方美学的重要转折点。

在此背景下,以狄尔泰为代表的一大批生命学家崛起。

狄尔泰正式提出了生命哲学的概念,并将美学与生命紧密结合,在美学文论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狄尔泰的美学思想概述生命是狄尔泰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基础与核心,他毕生都在追求、把握和理解历史世界里的人类的精神生命及其内涵。

狄尔泰将生命理解为以文化、社会、历史为背景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的人的个体精神的体现,它包含了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也包括了生命个体的希望、恐惧、行动、思想及与个体有关的宗教、哲学、法律、艺术等规制、思想。

简言之,生命是一个宏大的整体,它不仅是动植物的生命现象,更是人这种生物的一种历史的生命与使命。

体验、表达、理解是狄尔泰建构理解以生命为核心的美学与阐释学理论的方式与途径。

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共同服务于生命美学,同时,狄尔泰对于体验、表达和理解的认识是一个循环渐进、推陈出新的过程,也是他不断思考论证的结果。

1、“体验”体验具有直接性和延续性,是个人在社会、生活、文化中的感受与经历,强调亲身参与及从过去的经历中获取经验、感觉和意义。

它由狄尔泰在其著作《施莱马赫传》中首先明确的提出,可以说,是狄尔泰赋予了“体验”以第二次的“重生”。

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 ——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

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  ——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

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一海德格尔在早期弗莱堡时期(1919年至1923年)的讲座的特殊重要性早就为学界所认识,尽管这些讲座稿是最近一些年来才被公诸于世的。

奥托·珀格勒尔(OttoP@①ggeler)在六十年代就已经指出,海德格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几年里做的讲座中显示出“一个全新的出发点”,因为在那里“实际的生命”成了问题(注:参看奥托·珀格勒尔:《海德格尔思想之路》,弗林根1983年,第27页以下;以及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译本,第98页以下。

)。

珀氏在此指的就是海德格尔的早期弗莱堡讲座。

科克尔曼斯(J.J.Kockelmans)认为,海德格尔思想在1916年至1926年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个时期的海德格尔思想实为《存在与时间》的起源(注:参看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商务印书馆,1996年,中译本,第15页以下。

)。

现在,随着海德格尔《全集》的陆续出版,人们已经占有了基本的讲座材料,从而有可能更清晰地了解和研究这个时期的海氏思想了。

海德格尔本人也是重视他在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哲学开端的。

他在生前曾多次忆及这个时期的讲座,如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说他的“实际性的解释学”是在1919/20年冬季学期以来的讲座中形成的(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图宾根1986年,第72页。

);在《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中,海氏也曾提到过1923年夏季学期的讲座,即《存在学(实际性的解释学)》(注: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弗林根1986年,第95页。

)。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前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发表的基本思想,在早期弗莱堡时期的讲座中就已经初步形成了,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定向。

因此,早期弗莱堡时期是海德格尔前期哲学的萌发、形成期,这个时期的讲座尤其能生动向我们呈现这位思想家艰苦探索的心路历程及其思想渊源的复杂性。

科学性要求与生命倾向——论狄尔泰生命解释学的二难困境

科学性要求与生命倾向——论狄尔泰生命解释学的二难困境
的二难 困境 。本 文 拟就 此予 以深 入分 析 。


人 文 科 学 的科 学 性 要 求
人 文科 学 的 目标在 于普 遍 有效地 认知人 类 社会 历史 世 界 , 务 于这 一 目标 的 生命 解 释学 理 论 显 然 服
收 稿 日期 : 0 6 4 0 2 0 —0 — 8
作者简介 : 田方 林 ( 9 7 ) 男 , i 仪 陇 人 , 庆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与 政 治 学 院 讲 师 , 学 博 士 , 要 研 究 德 国 哲 学 。 1 7一 , R l l 重 哲 主

要 : 尔泰 为 使 人 文 科 学走 上 独 立 发 展 的道 路 而将 之 区别 于 自然 科 学 , 狄 并在 后 期 思 想 中努 力 通 过 生命
解 释 学为 其 普 遍 有 效 性 知识 提 供 哲 学 依 据 , 而历 史 意 识 的贯 彻 却 要 求 理 解 活 动 高 度 重 视 人 文 科 学 的 生命 倾 然 向 。深 入 理 解 狄 尔泰 生命 解 释 学 中的 这 种 二 难 困境 , 助 于全 面 把 握 其 解 释 学 理 论 和 深 入 理 解 解 释 学 从 传 统 有

1 ・ 9
维普资讯
主要属 于一 种方 法论 和认识 论 的探讨 范 围 。狄 尔泰 对 人 文科 学 的这种 设 想 , 我们 可 从 先 哲 的思 虑 中发 掘 出其 思想 渊 源 。
在 近代 西方社 会 , 自然 科学 蓬勃 发展 , 研究 成就 日新 月异 , 促 使哲 学家 们在 哲 学 领 域 中对 人 类 自 这 身 的理 性能 力予 以深 度考察 。经验论 哲学 的开 创者 弗 兰西斯 ・ 培根 第 一个把 自然 科学 的研 究 方 法提 炼

狄尔泰与阐释学

狄尔泰与阐释学

狄尔泰与阐释学作者:狄尔泰文章来源:浏览:581 次德国神学家弗里德利希•施莱尔马赫于1819年首次给“通用阐释学”定义为“理解文本的艺术”。

施莱尔马赫认为,作品文字的含义在阅读过程中不是从字面上一目了然的,而是深深隐匿在“过去”时间阶段里的,要使它显现出来,只有依靠阐释的方法和技巧,利用科学方法来重新构筑当时的历史环境,否则无法把握作者的本意。

他的观点在19世纪90年代被哲学家威廉•狄尔泰进一步发展。

狄尔泰提议把阐释学看作一门科学,用来作为解说“人文科学”(指与自然科学相区别的文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种形式的著作的基础。

狄尔泰把人文科学看成是研究在世的、具体的、已有的经验的途径。

他提出自然科学的目的根本上是应用缜密的、减缩的范畴来“解释”现象,而阐释学则是要建立一种关于“理解”的一般理论,其核心问题是避免误解。

作为专门的文本理解,包含了对作品的解说,但必须有—个明确前提,即这种作品必须是完整表现了内心生命的质感,因而实质上是主体在场的。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哲学界引人注目地转向语言的意义及其使用这一现象,即所谓的“语言学转向”,将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文本看成是语言客体,认为文学批评的首要目的是解说或阐明作品的“言语含义”,从而使人们对阐释学这种诠释理论的兴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当代复兴。

其中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倾向:第一是以意大利理论家埃米利奥•贝蒂和美国理论家赫施为代表的。

他们的理论观点来自狄尔泰的主张,认为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含义能够达到客观的解说。

赫施断言:“文本的含义就是作者的含义”——“作者意向中的言语含义”。

文本含义承担的任务是显示这种言语含义在原则上是确定性的(即便在某些实例中是含混的、多义的言语含义),虽历经时间变化但保持稳定不变;从原则上说,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复现这种意义。

作者在写作时其言语“意向”并非他的全部心理状态,而只是利用语言规范的潜力,用语句来表达其中一个方面。

所以一个读者在解说文本的实践活动中,只要懂得如何应用同一规范,就可以复现作者的意图以及他的表达过程。

狄尔泰的意义概念

狄尔泰的意义概念
收 稿 日期 :2017— 11— 17 * 本 文 系上 海 市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狄 尔 泰 的 ‘生 命 哲 学 ’之 研 究 ”(项 目编 号 :2017EZX003)的 阶 段性 成 果 。 ① Otto Friedrich Bollnow,Dilthey;Eine Einfiihrung in seine Philoaophie,Leipzig:B.G.Teubner,1936,S.23. ② I udwig I andgrebe,W ilhehn Diltheys Theorie der Geisteswissenscha en,Halle:Max Niemeyer Verlag,1928,S.269. ③ Dr. Carl Theodor Gloek,Wilhelm Diltheys Grundlegung einer wissenschaftlichen LP68”s 如so 如 ,Berlin:Junker und Dfinnhaupt Verlag,1939,S. 49. ④ Wilhelm Dilthey,Gesammelte Schriften,VII.Band,Gottingen:Vandenhoeek und Ruprecht,1992,SS.238—239.按 照 国 际 狄 尔 泰 哲 学研 究 界通 行 的 引用 方 式 ,下 文 再 次 引 用 《狄 尔 泰 著 作 全 集 》(Gesammelte Schriften)时 ,将 缩 写 为 GS,以 罗 马 数 字 标 注 全 集 卷 次 ,以 阿 拉伯 数 字标 注 页码 。
关 于意义 与 意蕴 ,一 个 通常 为人所 接受 的判断是 :在狄 尔 泰那 里 ,这 两 个 概 念原 则 上 是无 差 别 地被使 用 的② ,或者说 ,在 大部 分情 况 下 ,狄 尔 泰是 把 它 们 当作 同义 词来 使 用 的③。只是 在一 处 地 方 ,狄 尔 泰给 出 了两者 的细微 差异 :“意蕴是 这 种在 效用 关 联整 体 之 基础 上 产 生 的一 个 部 分 对一 个 整体 的意 义之 确定 性”④ 。意蕴 是 确 定 的 意 义 。从 这 个方 面来 说 ,意蕴 是 整 体 中个 别 部 分 的质 性

关于狄尔泰生命解释学

关于狄尔泰生命解释学

关于狄尔泰生命解释学关于狄尔泰生命解释学—生活、体验、时间的读书报告一、历史理性批判草稿1、觉识、实在性:时间狄尔泰将精神世界在主体中的建构如何使关于精神实在的知识成为可能作为历史理性批判的任务,为了表明体验中被体认到的事态的实在性,我们必须说明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范畴”一词。

“我们归之于客体的各种谓词包含着不同的体认模式。

指谓这些模式的概念,我称之为范畴。

”1形式范畴是关于一切实在的陈述的形式,真实(实在)范畴包括的成员被用于整个实在,它们起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体验,实在范畴缘起于我们的生命。

生产关联体、力量和价值都被用来描述精神生活。

“生活中的时间性是生活的第一个范畴规定物,也是一切其他范畴规定物的基础,‘生命行程’一词已经指明了这种时间性。

时间通过我们的意识的综合整体,而为我们存在着。

”2体验概念包含时间性,体验是一段时间序列,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知识起源于体验,体验是一切知识的前提。

狄尔泰在这里用了很多句子描述时间,时间概念是通过体验而最终形成的,时间被经验为现在的无休止的前移,在同一瞬间,将来变为现在,又没入过去,现在是一个满含实在内容的时间因素,我们通过各种表象而拥有过去和将来,这些表象之所以为我们存在着,仅仅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

从现在回顾过去,是记忆中的图景,根据它们对于我们意识的价值,我们对其进行排列,时间越加流逝,我们的记忆越加模糊,而将来的图景也是不确定的。

当回顾过去时,我们是很矛盾的,人们为过去所决定,但又否定它,幻想着它本来可以是另一个样子,而面对将来时,由于现在的实在性范畴与可能性范畴结合,我们觉得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思维在对于时间的体验中所遭遇的矛盾产生于知性的非穿透性。

甚至时间进展中的最小部分也仍然涉及时间的流逝。

现在从来都不存在,我们经验为现在者总是包含着对于刚才的现在者的回忆。

”3过去在现在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通过记忆实现的,过去被包容进现在,时间之流中构成了一个现在性的统一体者,这是体验的一种最小单元。

浅谈狄尔泰方法论哲学阐释学之“阐释循环”

浅谈狄尔泰方法论哲学阐释学之“阐释循环”

浅谈狄尔泰方法论哲学阐释学之“阐释循环”作者:吕泥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狄尔泰的哲学阐释学的“阐释循环”的历史上下文梳理,简要理清了线索,在“阐释循环”内在含义的定义中,探讨狄尔泰提出的此方法论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狄尔泰;阐释循环;哲学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83-01阐释学是当代西方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

它产生于德、法两国,六七十年代以来在欧美各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传播,而且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各人文学科乃至科学哲学研究中去。

德国现代生命哲学家和“阐释学之父”狄尔泰发展了这一概念,认为阐释学的循环包括相互依赖的三种关系;单个词与文本整体的循环;作品本身与作者心理状态的循环;作品与它所属的种类与类型的循环。

他并把这种循环扩展到阐释活动中理解与经验的关系上。

狄尔泰的哲学深受康德、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哲学以及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

他给自己悬设的目标是要进行“历史理性批判”。

他遵循的道路是“认识论之途”,而非“传统的形而上学之途”,也就是说,他要以认识论来证明人文科学特殊的方法论特征,为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划界”。

作为精神科学方法论的解释学,主要研究人对一切历史文本的“理解”,而全部历史文献都是生命经验这一精神世界的显现,理解即生命的自我认识。

理解的本质在于,它不仅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情感、理智的交流,它就是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方式。

它带动着我的意识和我的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而去追逐新的生命。

在每一个瞬息,我都不再是我,但也不止是我的“你”,而是我与你,我与人类相融。

因此,解释的理解,就是个人与普遍历史知识的融合,即个人的普遍化。

狄尔泰所用的“阐释的循环”这个概念大致包含三方面内容:1、人的现实有限存在与认识历史的关系;2、传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解释活动中理解与经验的关系。

狄尔泰的解释学理论基本上是一种作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客观主义的阐释学。

以生命体验为基础的理解及启示——析狄尔泰的解释学理论

以生命体验为基础的理解及启示——析狄尔泰的解释学理论
2207理解不仅仅是了解个体的生命更多是对不同的个体经验的累计而形成的人类整体的生命体验的理解是对人类历史社会的全面把握理解可通过对历史的理解可以对人类的发展做出展望达到我们现在感官不及的地方由外在的客观实在去探究内在的精神世界从而认识由人类自己创造的社会和历史的本质这就是狄尔泰经常说的历史理378由于我们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形色复杂千变万化的世界中只有我们用生命体验了用语言表达出来了我们相互理解才能将理解与体验表达相互交织在一起才能完善地表达出人生命的丰富多彩性
Wo r l d i n t h e S c i e n t i i f c S p i r i t . H e f o c u s e d o n l i f e e x p e i r e n c e a n d t h e i n l f u e n c e o f 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t h e s u b j e c t o f
Un d e r s t a n d i n g Ba s e d o n Li f e Ex p e r i e n c e a n d I m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S o c i e t y
— —
On t h e He r me n e u t i c s o f Wi l h e l m Di l t h e y
Au g u s t , 2 0 1 5
Vo 1 . 2 7 No . 3
第2 7卷
第 3期
D O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1 6 7 4— 1 4 7 1 . 2 0 1 5 . 0 3 . 0 1 5
以生 命 体 验 为基 础 的理解 及 启 示

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

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

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狄尔泰是二十世纪德国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二十世纪重要的解释学家。

他认为理解就是对”一直固定了的生命表现的合乎技术的理解。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固定了的表现对其中生命的领会。

在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中,表达、理解和解释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者接下来就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期获得对狄尔泰生命解释学的进一步认识。

一、表达生命表达:理解的直接对象狄尔泰在其理论中提出理解和解释活动的直接对象是生命表现或表达,这是狄尔泰生命解释学的基础。

他在早期认为,通过体验和反省固然可以实现自我认识,但是心理事件是不断变化的,生命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如果不借助某种表现或表达,我们就不能准确的体验。

事实上,每一种体验、每一种认识和意志活动都倾向于产生一种表达,特别是那些潜藏于内心的意识需要通过表达或表现才能被我们认识到。

所以,如果没有对表达的理解,反省是一个迟钝的工具。

只有建立在表达之上,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清晰、稳定和有深度。

所以,狄尔泰特别注重表达对于理解、对于整个精神科学的作用。

精神表达:生命表达的普遍特征接着,狄尔泰又提出”生命表现出现于感觉世界,同时又是一种精神性东西的表达。

因此,生命表现使我们能够对这种精神的东西有所认识。

这里,狄尔泰向我们展现了一切表达或生命表达的普遍特征,即它们都意谓着什么,它们都代表或指向在它们自身之外的东西。

就是说,一切表达都有所表达,一切表现都有所表现。

于是表达和表现就有了双重特征,它们既不是纯物理现象,也不是纯心理现象,而是二者的混合物。

微笑的背后传递的是一颗愉悦的心,有形的符号后面是作者思想、情感、意志的流露。

表达的这一特征为理解的可能性奠定了初步基础,它构成了精神解释精神的中介,构成了理解自己和他人内心经验的中介。

因此,狄尔泰大大拓宽了生命表现的范围,人类的一切活动,一切作品甚至人类历史本身都是作为精神的客观化,作为生命表现而存在的。

表达的类型可见,狄尔泰的表达概念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表达作为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基础,不仅在于表达是理解的直接对象,还在于理解的不同方式和结果取决于表达的不同类型或等级。

狄尔泰的历史解释学及其困境

狄尔泰的历史解释学及其困境
狄尔泰自述说:“我对于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的研究就产生于前述科学背景之下……我现在 的工作乃是 1883 年的《精神科学导论》(第 1 卷)的继续。那部著作的出发点是历史理性批判这一任务。 它紧密联系着由历史学派组织起来的各种实际存在的精神科学,并且努力探寻它们的认识论基础;同 时,它也以某种方式竭力抵制当时甚嚣尘上的认识论知性主义。”[1(] P105)
·46·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4 期
有关从前事的存留记载。历史学有其精确的要求。”[5(] P32) 德国的历史主义历史学家很少有德罗伊森与狄尔泰这样的思辨水平,他们秉承着一个十分素朴的
我们知道,从康德、费希特到谢林、黑格尔,唯心主义在德国哲学的舞台上占有强大的主导地位。施 莱尔马赫通常以宗教神学家的身份被后世所铭记。面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和康德、费希特式的启 蒙理性宗教观,作为现代新教神学之父的施莱尔马赫主张宗教要回归直观与情感,对上帝要有一种绝对 的依赖。1799 年,他以匿名的方式出版了《论宗教——对蔑视宗教的有教养者讲话》一书,其中说:“对宇 宙的直观,我请你们熟悉这个概念,它是我整个讲演的关键,它是宗教最普遍和最高的公式,你们可以在 我讲演的每个地方发现这个概念,宗教的本质和界限可以据此得到最准确的规定。”[12(] P33)
然而,把历史视为哲学的必备要素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事情。古希腊人认为,哲学应该关注永恒不变 的东西,而历史恰是流变不居的,“历史就是毁灭史”[2](P31),因此古希腊人是反历史的,古希腊没有产 生历史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最富代表性,他的著名论断是:“诗比历史更真实。”这种反历史的态度 在意大利的维柯那里得到了一次有力的扭转。维柯从诗性智慧出发,他的《新科学》(1725 年)是西方历 史哲学的首次伟大尝试。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伏尔泰在《风俗论》(1756 年)中第一次发明了

通达生命价值的体验——狄尔泰生命哲学美学核心概念解读

通达生命价值的体验——狄尔泰生命哲学美学核心概念解读
视有 着 内 省 过 程 的经 验 , 称 之 为 “ 并 内在 经 验 ” deinr r ( i n eeE—
理 解的诉求 , 言之 , 换 生命本身 就具备 了解 释学 的结构 。理 解 是人文科学普遍 而根本 的认 识论 和方 法论 , 探求 生命所 表 是 达的意义 , 获取 生活知识的广泛 和普遍 的认 识活 动。这样 , 狄 尔泰就不仅 由生命 本体 论进 入解 释学 领域 , 而且 就其 对理 解 本 身的探析和研究 来看 , 理解 作 为人文 科学 的认识 论 和方 把 法论, 采用解 释学 的方 法来研究理解 , 已成为其解 释学 的 内 业
容。
fhu g 或“ arn ) 内觉” d sInw re ) 他说 : 体 验或 内在 经验 ( a n e e n , d “ 的存 在是不 可 怀疑 的 。因为 这种 直 接 的知 识就 是 经 验 的 内 容, 而对 它进 行的分析 就是关 于精 神 世界 的知识 和科 学 。 到 ”
术 、 歌 、 教 等 形 式 中 的 表 现 , 尔 泰 认 为 诗 的 问 题 就 是 生 诗 宗 狄
在确定生命为精 神科学 的基 本研 究对 象 之初 , 尔泰 就 狄 反 复强调“ 从生命本身 去认识 生命” 这一核 心观点 。作 为精 神 科学基 础的生命 , 要得 以正确地认识 , 以描述心理 学和分 析 辅 心 理学的知识加 以理 解应 该是 一条 正确 的路径 。“ 生命 本 从 身 去认 识生命” 表达 了一个 明确的观点 , 就是人 获取关 于生 那 命 知识 乃是通过 自身参 与实 践活动 这一 途径 来达成 的, 这 在
里 , 验 的作 用 举 足 轻 重 , 为 了 认 知 的关 键 , 接 着 内 在 与 体 成 桥 外 在 , 人 获 得 正 确 认 识 的 途径 只 能 是 人 与 外 在 世 界 、 与 人 让 人

解释学美学

解释学美学

解释学美学
解释学美学,西方美学思潮之一。

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联邦德国,主要代表为伽达默尔。

解释学美学的先驱是狄尔泰和海德格尔。

在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中,解释学被上升为认识论和方法论,艺术被当作“理解人生的器官”。

海德格尔把解释学建立在本体论基础上,并从解释学角度研究艺术的存在方式,标志着现代解释学的诞生。

但直到伽达默尔才提出了完整系统的解释学美学。

认为美学是哲学解释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审美理解属于本体论范围,美学研究应从单纯寻找审美对象原始涵义的传统倾向,转到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上。

认为艺术文本是一种开放性的对象,对其理解和解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主体对艺术文本的解释必定存在合法的偏见。

审美理解是一种生产性的态度,包含了一种整体与部分的“解释学的循环”。

指出“视界融合”是审美理解的一个关键步骤,对艺术文本应当从效果的历史中去加以理解。

解释学美学对欧美各国的美学和文艺理论,特别是接受美学产生巨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狄尔泰生命解释学—生活、体验、时间的读书报告一、历史理性批判草稿1、觉识、实在性:时间狄尔泰将精神世界在主体中的建构如何使关于精神实在的知识成为可能作为历史理性批判的任务,为了表明体验中被体认到的事态的实在性,我们必须说明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范畴”一词。

“我们归之于客体的各种谓词包含着不同的体认模式。

指谓这些模式的概念,我称之为范畴。

”1形式范畴是关于一切实在的陈述的形式,真实(实在)范畴包括的成员被用于整个实在,它们起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体验,实在范畴缘起于我们的生命。

生产关联体、力量和价值都被用来描述精神生活。

“生活中的时间性是生活的第一个范畴规定物,也是一切其他范畴规定物的基础,‘生命行程’一词已经指明了这种时间性。

时间通过我们的意识的综合整体,而为我们存在着。

”2体验概念包含时间性,体验是一段时间序列,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知识起源于体验,体验是一切知识的前提。

狄尔泰在这里用了很多句子描述时间,时间概念是通过体验而最终形成的,时间被经验为现在的无休止的前移,在同一瞬间,将来变为现在,又没入过去,现在是一个满含实在内容的时间因素,我们通过各种表象而拥有过去和将来,这些表象之所以为我们存在着,仅仅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

从现在回顾过去,是记忆中的图景,根据它们对于我们意识的价值,我们对其进行排列,时间越加流逝,我们的记忆越加模糊,而将来的图景也是不确定的。

当回顾过去时,我们是很矛盾的,人们为过去所决定,但又否定它,幻想着它本来可以是另一个样子,而面对将来时,由于现在的实在性范畴与可能性范畴结合,我们觉得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思维在对于时间的体验中所遭遇的矛盾产生于知性的非穿透性。

甚至时间进展中的最小部分也仍然涉及时间的流逝。

现在从来都不存在,我们经验为现在者总是包含着对于刚才的现在者的回忆。

”3过去在现在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通过记忆实现的,过去被包容进现在,时间之流中构成了一个现在性的统一体者,这是体验的一种最小单元。

“由于体验是时间进程中一个非常短暂的瞬间,在它尚未构成思想的清晰的对象之前,就已经随着时间之流(狄尔泰又称之为生命之流‘Fluss des Leb2ens’)成为过去,所以,这样的体验是思想无法直接把握的。

因为根据生命本身的法则,我们所观察到的每一个生命瞬间,都是我们注意力所固定下来的记忆的瞬间,而不再是时间之流或生命之流本身,思想对它是不可能直接穿透的,狄尔泰把这种情况称为‘二律背反’。

”4关注破坏了体验,但是体验、表现和理解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抓住一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我们再体验这种活动。

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既出现于时间之中,又不为外物所扭曲的表现。

2、生活、时间、生活关联体由于意识的统一性,我们体认到关联体,生活本身是一种结构关联体,这种关联体得到体认,乃是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就是解释学循环。

“一切理解方式所共有的内容是,从对于确定—非确定的部分的体认出发,尝试把握整体的含义,然后再回过头来,更准确地规定各个部分。

”5整体和部分的同一。

生活1《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文集第3卷,安延明译,人大出版社,2010年,第178页2同上书3同上书,第179页4<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谢地坤,《哲学动态》2006年第3期5《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文集第3卷,安延明译,人大出版社,2010年,第207页与时间中的一切紧密相连。

生活的整体性特征—它的内在的生灭变化,它的构成一种自我关联体的能力等都决定于时间。

生活存在于时间中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之中,即作为它们的关联体而存在,生活与得到再体验者之间展现出诸部分的意义与整体的关系。

在记忆中,在每一种生活关怀中,我们的整体存在都对其自身和他物持有一种态度;在每一种生活关怀中,我们都能看到部分对于整体的意蕴。

生活以生活的时间性为前提,同时又超越了这一特性。

“尽管整体与部分这一形式范畴适用于空间、时间、有组织的存在物或历史中的一切关联体,但它首先是从生活的本质,以及与此相应的理解过程,即那种使诸部分结成一个关联体的过程,获得自身的意义。

”6除了一般的思维范畴外,对于生活的理解还需要价值、目的和意义等范畴,这三种范畴之间的不同,首先因为我们体认生命行程时所采取的时间观点。

“当通过记忆向后回顾时,我们借助意义范畴,看到了一个生命行程的过去部分的关联体。

当生活在今天,我们通过情感,体验到当下实在物的肯定和否定的价值。

如果面向将来,我们又会因为一种前瞻性的态度而形成目的范畴。

”7每一范畴都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理解生活整体。

我们对于当下的体验中,被体验到的现在物的各种内在价值是并列的、各自分立的。

面对将来时,各种目的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些可能、选择和归属的关系。

只有意义范畴可以克服生活诸部分之间的单纯的并列和单纯归属关系。

“生活中的关联性只能在生活事件的意义和对于生活整体的理解以及该整体的含义的关系中得到说明。

只是在这一领域中,范畴才可能取代单纯的并列性和从属性。

作为生活理解之特殊方面的价值和目的等范畴态度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被吸收进一种总体认识之中。

”8我们通过意义范畴来体认生活,通过结构和以此为基础的获得性心理生命,时间中的生命过程就会出现塑造关系,意义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一个生活过程的塑造之中—此过程展开于时间之中,并且以一定环境下的生活结构为基础。

二、狄尔泰思想述评狄尔泰认为,体验是获取认识的第一步,它是直接的感受,全部认识就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

狄尔泰把生命当做精神科学的出发点比康德的先验哲学和经验主义者前进了一大步,它的出发点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拥有知、情、意,并且不能将它们进行分割的整体,而不像后者那样只是偏重于某一个孤立的侧面; 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体验的时间性,对后来的哲学家大有启发,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因此总是把时间性与人的存在及其解释联系在一起。

海德格尔对时间的描述也与狄尔泰类似。

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不同,狄尔泰的生命哲学自然科学与生物学色彩重,“我们看到,一个心理—生理生命行程开始并结束于时间之中。

”“这些相互作用就发生在生活这一关联体中。

它们都受到遵循着因果律的自然客体系统的限制。

这个系统也包括心理过程中那些与躯体相关的方面。

这种生活时时处处都要受到时空限制,它仿佛居身于诸生命单元的时空事态中。

”9相互作用并不是指因果关系的一个方面,而是一种体验。

伽达默尔认为,在兰克和德罗伊森那里已经存在一种唯心主义态度和经验主义态度之间的冲突,在狄尔泰这里,这种冲突变得特6《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文集第3卷,安延明译,人大出版社,2010年,第182页7同上书,第185页8同上书,第215页9同上书,第207—208页别尖锐。

在《建构》中,专门一节讲自然科学建构与精神科学建构的区别。

“自然科学主要探讨的是‘事实’,而人文科学主要探讨的是‘意义’; 自然科学依靠的是‘经验’,人文科学依靠的是‘体验’;自然科学使用的是因果的‘说明’,人文科学使用的是意义的‘理解’。

”10“真实范畴在精神科学和在自然科学中完全不一样。

我不打算讨论与这些范畴的起源相关的问题,而只想谈一下它们的有效性。

任何真实范畴都不能声称,既然它在自然科学中有效,便在精神科学中同样有效。

”11自然科学的因果性并不存在于历史世界中,如果历史被认为与自然一样,并不是精神的显现方式,那人的精神就无法认识历史了。

狄尔泰的优秀之处在于,“他没有忘记经验在这里是某种根本不同于自然认识领域内的经验的东西。

在自然认识领域内所涉及的,只是通过经验而产生的可证实的观点、、、内在历史性是一种生命的历史过程,它的范例不是固定的事实,而是那种使回忆和期待成为一个整体的奇特组合,我们把这种组合称之为经验,而且由于我们做出经验我们获得了这种组合。

”12生活作为一种结构关联体,结构概念的使用,使对内心生命联系的体验性与自然事物的因果联系相区别。

结构意指一种关系整体,这整体不依赖于事物的时间性的因果次序,而依赖于内在的关系。

生命的结构联系通过解释学循环,使精神科学拥有诠释学基础。

解释学面对的就是意义,价值、目的、发展、理想等范畴都依赖于意义范畴。

“因为我们只能通过一种与整体的理解相关的生活的特殊部分的意义范畴去体认生活过程的关联体。

”13“意义被理解为生命的表现,生命本身,即这种流逝着的时间性,是以形成永恒的意义统一体为目标。

生命本身解释自身。

”14关于人的本质方面,与发展概念相伴随的是塑造概念,塑造是一种普遍的生活属性,人的本质是塑造出来的,意义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一个生活过程的塑造之中。

“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一个新的特征,即它在时间上受到限制,同时又超越时间。

”15“即狄尔泰并不认为,有限的—历史性的人受制于特殊时空关系,对精神科学认识可能性乃是一种根本的损害。

历史意识应当实现这种对自身相对性的超越,以使精神科学认识的客观性成为可能。

、、、历史意识那种超越自身并能够获得客观历史认识的特征究竟依据于什么呢?”16在狄尔泰这里找不到明确的答复。

表面上看,伽达默尔最初也批评狄尔泰学说的不彻底性,认为在狄尔泰哲学观中存在着唯心主义与经验主义、个体的心理学基础与整体的历史主义观念的冲突,但是,伽达默尔仍然承认狄尔泰对现代解释学的杰出贡献。

伽达默尔非常看重狄尔泰从历史的视野去考察和研究人类的生命世界,他甚至把狄尔泰的解释学称做“历史解释学”。

“当然,伽达默尔也注意到狄尔泰的‘历史解释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就是狄尔泰晚年接受了黑格尔的影响,把历史的客观性与人类精神史混淆在一起,这当然是狄尔泰思想内在的悖论。

对此,伽达默尔不无遗憾地说,狄尔泰试图开启的以解释学为基础的认识论尝试,因为其晚年追随黑格尔的历史主义而告失败。

”1710 <解释学与认识论———一种历史眼光的透视>,何卫平,人文杂志2004 年第3 期11《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文集第3卷,安延明译,人大出版社,2010年,第182页12《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17页13《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文集第3卷,安延明译,人大出版社,2010年,第211页14《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23页15《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文集第3卷,安延明译,人大出版社,2010年,第211页16《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35页17<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谢地坤,《哲学动态》2006年第3期参考文献:1、《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文集第3卷,安延明译,人大出版社,2010年2、《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3、<解释学与认识论———一种历史眼光的透视>,何卫平,人文杂志2004 年第3 期4、<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谢地坤,《哲学动态》2006年第3期5、《狄尔泰传》,鲁道夫·马克瑞尔著,李超杰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