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计量换算表 - 中医学习 - 民间中医网 -

合集下载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

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

中药古今剂量换算表

中药古今剂量换算表
200毫升
约等于10合
1合
20毫升
约等于2龠
长度单位
1寸
2.7厘米
约等于1/3尺
1尺
30厘米
约等于10寸
1丈
300厘米
约等于10尺
1引
3000厘米
约等于10丈
中药古今剂量换算表
分类
古代单位
现代单位
备注
重量单位
1铢
约0.65克
汉代
1两
约15.625克
汉代,约24铢
1斤
约250克
汉代,约16两
1升
约200毫升
汉代,约10合
1合
约20毫升
汉代,约2龠
特殊计量
1方寸匕
约1克草木类
现代换算,金石类约2克
1钱匕
约1.5-1.8克
现代换算
1刀圭
约0.27毫升
现代换算
1字
约0.4克
现代换算
1枚
根据具体药物而定
果实类计量单位
1握
约12克
草本类药一片
常用剂量
1两
30克
市制,约等于500克
1钱
3克
市制,约等于50克
1分
0.3克
市制,约等于5克
1厘
0.03克
市制,约等于0.5克
容量单位
1斛
20000毫升
约等于10斗
1斗
2000毫升
约等于10升
1升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

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中药的计量单位

中药的计量单位

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分,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现在中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一两(16进位制)=30g一钱=3g一分=0.3g一厘=0.03g1斗相当于现在2000毫升,1合相当于现在2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1合=20毫升中国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如次:(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古方计量与现在的计量换算

古方计量与现在的计量换算

古方计量与现在的计量换算(*)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见民间中医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录)1 石= 四钧 = 29760 克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2 克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匙 = 一刀圭 = 一钱匙= 1.5 克一钱匙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2 龠 = 20 毫升1 龠② = 5 撮 = 10 毫升1 撮 = 4 圭 =2 毫升1 圭 = 0.5 毫升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1 分 =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克葶苈子一升 = 60 克吴茱萸一升 = 50 克五味子一升 = 50 克半夏一升 = 130 克虻虫一升 =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1 石 = 四钧 = 29760 克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0.5 克1 撮 =2 克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匙 = 一刀圭 = 一钱匙= 1.5 克一钱匙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2 龠 = 20 毫升1 龠 = 5 撮 = 10 毫升1 撮 = 4 圭 =2 毫升1 圭 = 0.5 毫升“石”:读shí,后来读dàn “龠”:读yuè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1 分 =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克葶苈子一升 = 60 克吴茱萸一升 = 50 克五味子一升 = 50 克半夏一升 = 130 克虻虫一升 =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

中药,汉今计量换算。火麻仁1升=125克

中药,汉今计量换算。火麻仁1升=125克

中药,汉今计量换算。

火麻仁1升=125克汉今计量换算一斤=250克一两=15.625克一分=3.9克一铢=0.65克一斗=2000毫升一升=200毫升一合=20毫升一尺=23.1厘米一寸=2.31厘米一分=0.231厘米一方寸匕=1.5克(半夏泻心汤粉剂)一钱匕=?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克(?)葶苈子一升=145克吴茱萸一升=90克五味子一升=100克半夏一升=130克虻虫一升=30克附子一枚大者一枚=20-30克(?)附子一枚=15克(?)乌头一枚大者=5-6克(?)乌头一枚=3克(?)杏仁一升=125克杏仁70个=19-26克桃仁一升=125克麦门冬一升=125克豆豉一升=140克大枣十二枚=50克竹叶一握=12克火麻仁一升=125克瓜蒌一枚=46克?(自测应为130克)栀子十枚=15克(13克自)枳实一枚=14.4克(?)石膏鸡子大=125克水蛭百枚 =160克蟅虫一升 =53克;二十枚=15克虻虫一升 =30克蛴螬一升 =92克赤小豆一升=180克(发芽后干品100克,近六两)厚朴一尺=45克(参照胡希恕注解麻子仁丸方与小承气汤方折算似125克?)梓白皮一升 =60克(自测)薏苡仁一升 =160克(自测)芒硝一升=166克(自测)小麦一升=150克(自测)苇茎一升=30克左右(自测)甘李根白皮一升=?橘皮一升=50克竹茹一升=15克瓜子一升=70克竹叶一把=12克豆豉一升=120克薤白一升=120克皂荚一枚30克(左右)苦参一升80克乌梅百枚=300克注:凡加(?)者即为未经准确复核。

伤寒论经方重量单位换算和非重量单位标准

伤寒论经方重量单位换算和非重量单位标准
81453 人关注 转发 54 评论 4 赞 56
木春厚土 这个必须码住,好东西啊
6-9 09:42 1 吾俚沙地人 现在基本不按旧制 6-9 12:51 道易晽
伤寒论经方重量单位换算和非重量单位标准
一、重量单位的换算 1、标准重量单位 《汉书·律历志》: 16 两=1 斤 24 铢~1 两 6 铢~1 分 1 钱匕=5 铢
斤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 (汉代)1 斤~220 克。
两 《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 (汉代)一两~15.6 克。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 (汉代)一两~13.8 克。
分 (汉代)1 分~3.45 克。
铢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 1 铢~0.575 克。
二、非标准重量单位 石膏鸡子大≈50-60 克; 吴茱萸 1 升≈70 克;

酸枣仁 1 升≈112 克; 杏仁 1 升≈112 克; 蜀椒 1 合≈4.2 克; 葶苈子 1 升≈124 克; 赤小豆 1 升≈150 克; 麻子仁 1 升≈100 克; 麦冬 1 升≈90 克; 芒硝 1 升≈124 克; 五味子 1 升≈76 克; 半夏 1 升≈84 克; 大枣 1 枚≈2.5-10 克; 栝楼实 1 枚≈70-120 克 诃子 1 枚≈4 克: 杏仁 1 枚≈0.3 克; 乌头 1 枚≈3-7 克; 附子 1 枚≈15-30 克; 枳实 1 枚≈20 克;
中医#经方##伤寒论##健康养生# 中医
生活无处不中医,中医不仅仅是精妙的技法,更是通达万物的至 理心法!在#中医#话题里发微博: 一是可以同步到微博; 二是还能增 加微博阅读量,增加你的微博互动; 三是好的内容会加精华,获取更 多的曝光机会。 也请各位每天签到多点赞评论转发增长经验值,多发 好内容的交流。 另招募管理员(小主持人),经验值到达 8 级即可通 过。

终于基本整理齐了,如果您对张仲景、孙思邈经方中药物计量不太明白,对照本文就有数了

终于基本整理齐了,如果您对张仲景、孙思邈经方中药物计量不太明白,对照本文就有数了

终于基本整理齐了,如果您对张仲景、孙思邈经方中药物计量不太明白,对照本文就有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的方剂中药物剂量,由于年代久远,与现在的剂量相差悬殊,在使用时,因为使用的计量器具各异,临床用方时往往不明所以,给准确用药带来了不便。

虽然,近代多有考古及医学专家进行考证,但是,个别计量还是未能明了。

现将汉唐时期各种计量单位换算成现代计量分述如下,以供中医人士临床参考,如有错漏,还望大家一并纠正。

重量一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汉代1斤为249.7克,约等于250克。

一龠(yue容量单位)为半合,二龠为一合。

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一合为20毫升,十合为一升200毫升,十升为一斗2000毫升,十斗为一斛20000毫升。

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克(约一粒米)。

例如:桂枝汤以水七升合现在1400毫升;桂枝加葛根汤以水一斗合现在2000毫升。

上海已故老中医柯雪帆先生根据文物考证,认为《伤寒论》中一两相当于现在15.625g(这个计量已经被经方家所采用)。

也有人说,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很少被采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范吉平先生等考证,认为经方一两折合今天约13.8g。

这些考证与过去“古之一两,今之一钱(3g)”的说法相去甚远。

实际上,经方用量并不是特别大,因为一般分多次服用“日三服”,如桂枝汤中桂枝三两,按3次服计算,则桂枝的一次量为15g。

章太炎以汉五铢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

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15g、15g、15g、10g、4枚。

经方剂量的古今换算

经方剂量的古今换算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经方剂量的古今换算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
金石类药末约2克
草木类药末约1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
梧Hale Waihona Puke 子大=黄豆大竹叶一握约12克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 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整理版]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整理版]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00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00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00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00二、中医药特殊计量00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00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00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00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00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00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00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

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00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00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00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问题汉唐宋清代经方中药两钱分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问题汉唐宋清代经方中药两钱分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问题汉唐宋清代经方中药两钱分换算【关注中医老庞,辨别自身体质,制定个体化养生保健方案】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等先贤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1.8克,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2.3公分,1尺=23公分“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

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

中药中的斗升两等计量单位换算

中药中的斗升两等计量单位换算

中药中的斗升两等计量单位换算
汉代处方用药度量与当代度量对照表
汉代度量当代度量备注与说明1斤(16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
1两15.625克今1钱=3.3克,约汉5分之
1
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圭0.5克1龠10毫升1撮2克
1方寸匕(粉末) 2.74克金石类约2克,草木类约1

半方寸匕=1刀圭=1钱匕 1.5-1.8克
1铢0.7克
1分 3.9-4.2克
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6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

附子1枚大者≈20-30克,中者≈15克;乌头1枚大者≈5-6克,小者≈3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1枚平均≈46克;枳实1枚平均≈14.4克;石膏1枚鸡蛋大≈40克;厚朴1尺≈30克;竹叶1握≈12克。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编撰:春风微拂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1.8克,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2.3公分,1尺=23公分“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

中药剂量的换算

中药剂量的换算

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应用意义重大.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覆衡量核实,摘要介绍如下: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升=液体200毫升合=20毫升龠=10毫升方寸匕=2.74克鑫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

5克一钱匕=1。

5~1.8克一分=3。

9~4。

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20~30克中者一枚15克强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

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二)“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

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并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

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

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

原方为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

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

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

中医传承人免费学习,古今药方剂量“东汉与今剂量折算表”

中医传承人免费学习,古今药方剂量“东汉与今剂量折算表”

中医传承人免费学习,古今药方剂量“东汉与今剂量折算表”
昨日发了《伤寒论》太阳篇,用同学问关于剂量换算的问题,今天单独发一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未来的中医传承人。

说个笑话,我又一次感冒,看了伤寒论,感觉请对症的,就拿着伤寒论的桂枝汤方,去药店问老板可否按照桂枝汤的方剂给我抓点药,老板看了我的单子,说怎么可能,哪有药按照两来称的,那得多大的锅来煮啊!
我当时才意识到,我的老天,方子上写的都是几两几两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药店老板劝我说,小伙子看病的找大夫,不要看书上写的,那些都不能用了。

是啊,现在抓药的有个可以分清楚,古方和今方的区别,看来还要好好读书,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当年一段时间迷上倪海厦老师的音频,每天路上上下班都听,也听他讲过古今剂量的区别,但是没记住。

惭愧啊,慧根太浅!
今天找到折算表,单独一篇发出来,供大家分享,学习,收藏!
东汉与今剂量折算表
东汉 (公元25~220年)折合今公制
一铢0.58克
一两(24铢为两) 13.92克
一斤 (16两为斤) 222.72克。

一方寸匕(正方一寸的方形药匙)草木药末约合1克,金石药末约合2克。

一钱匕(以五铢钱币取药末不散落为度)草木药末约合2克,金石药末约合4克。

一合19.81毫升
一升 (10合为升)198.1毫升
一斗(10升为斗)1981.0毫升
一尺23.04厘米
(本剂量折算表,以《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为依据)
按:《伤寒论》方剂多数为一剂药煎好后均分成三次服用,据此,其一剂药大致相当于现在用的三剂药。

因此,在实际运用时,除按上表折算处,还须再除以13(一剂分三服)或12(一剂分二服),这样才与现在一付药相吻合。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2 龠 = 20 毫升1 龠 = 5 撮 = 10 毫升1 撮 = 4 圭 =2 毫升1 圭 = 0.5 毫升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1 分 = 0.231 厘米1 石 = 四钧 = 29760 克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2 克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 = 一刀圭= 一钱匕= 1.5 克一钱匕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计量换算表- 中医学习- 民间中医网-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难道是我错了?忙去翻JT的文章:《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

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

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 折算. <-- 鄙视一下,呵呵.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

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汉代度量衡的转化——郝万山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

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

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

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

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

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

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

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

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

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

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

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

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

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

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

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

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

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搞,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

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

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2.经方药量的折算如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

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15g 15g 15g 10g 4枚我们在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

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

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

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

《伤寒论》中还有以容量和数量来计算的药物。

有的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

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

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

比如说粳米一升,就用现在的粳米200ml进行称重就是180g。

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

它和水稻是同科属植物,但是在旱地生长。

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

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

半夏半升,我们用半夏100ml,今天称重大概是50g。

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g。

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一尺当然是23cm,但是宽和厚没有说,我们今天用中等的厚朴,就是宽3.5cm,长23cm,称重大概是15g。

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个边长是一寸的正方形药勺来去这个散,我用一个2.3cm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5-6g。

用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

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

如杏仁,我们不再数多少个杏仁,而是称重。

有人称得杏仁100粒去皮尖是40g,桃仁100粒称重是30g,枳实一枚是18g (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乌头一枚大约是5g。

还有个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大概是1-1.5g。

仅供参考。

郝万山说的清晰透彻. 作为初学者, 按这个路子开始开方还是不错的. 这样的话, 小柴胡汤, 柴胡八两折成8*15/3=40克, 比普遍使用的8*3=24克多用了16克, 67%. 差别还是相当的大.JT真的没有考虑服几次的问题吗?桂枝龙骨牡蛎汤服用法:煎剂乘以0.1桂龙牡就是三服, JT没有乘以0.3, 而是0.1, 说明也是考虑到了几服的问题. 这就与郝万山一致了.试论汉唐时期的药用衡制及量值(节选) -lander一两折13.8克,药和水的比例恰当分析汉唐医家汤方药量与水的关系,说明汉唐药用一两折今约13.8克,药量与水的比例关系是合理的。

从《千金翼方》中随便抽一汤方看其药量和水的比例。

防风汤八味计19两,“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小两小升则:13.8克×19 = 262克水1800毫升,药水比例合理;如是大两则一副药798克,药量太大,不合理。

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五载南朝宋齐间医家深师的防风茯苓汤方,七味计21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三服”。

小两小升则药水为:290克,2000毫升;大两则882克。

该方人参三两,如是大两,则每天需人参120克,无理。

隋唐药秤沿古制,近900年间药用衡值基本不变这个结论,不仅要经得起唐人方子的检验,重要的是,还要经得起张仲景方的检验,也就是说,药量和水的比例要恰当,剂量要合理。

我们看《伤寒论》中桂枝汤方:前四味药计11两,13.8克×11 = 152克。

柯雪帆先生测十二枚大枣约30克⑨,则总量为182克,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药水之比约1:8,是合理的。

如将药量增加一倍,水则太少,或象今天把一两折为3克,则水又太多。

葛根汤共七味药,前六味计16两,13.8克×16 = 221克,加大枣11枚约25克,总计246克,水一斗煮麻黄用去二升,八升水为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药水之比约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