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墨家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这样区别彼此,是可以的。但又名彼 这样区别彼此,是可以的。 而彼限止于彼,名此而此限止于此, 而彼限止于彼,名此而此限止于此,这样 论说彼此,是不可以的。彼将为此, 论说彼此,是不可以的。彼将为此,这样 论说彼此,也是可以的。 论说彼此,也是可以的。说彼此限止于彼 若论说彼此, 此,若论说彼此,那么彼彼也将会成为此 此了。) 。)“ 之名不同于“ 之名, 此了。)“彼”之名不同于“此”之名, 名为“ 或将“此名” 以“彼”名为“此”名,或将“此名” 混同于“彼名” 混同于“彼名”,都是不可以 的。这正是同一律对 概念)的逻辑要求。 “名”(概念)的逻辑要求。 中国古代认为四大靠不住: (中国古代认为四大靠不住: 春寒、秋暖、老健、君宠。) 春寒、秋暖、老健、君宠。)
• ②关于演绎、归纳以及演绎与归纳的 关于演绎、 关系: 关系:
演绎: 演绎:效、假、或是推论。 或是推论。 一般到特殊的推论。 一般到特殊的推论。 广义归纳,结论或然: 广义归纳,结论或然: 经下》 可无也,有之而不可去, 《经下》:“可无也,有之而不可去,说 在尝然。 在尝然。” • (凡是本来可 以没有的东西, 以没有的东西,但 已具有是不能抹掉的, 已具有是不能抹掉的,因为事实曾经如 此。) wk.baidu.com • • •

• 如:墨学中选言推论与归纳相结合: 墨学中选言推论与归纳相结合: • 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 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 其国,其国治——此其所取者一也; 此其所取者一也; 其国,其国治 此其所取者一也 • 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 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 羔羊之裘,韦以带剑, 羔羊之裘,韦以带剑, 以治其国,其国治——此其所取者二也; 此其所取者二也; 以治其国,其国治 此其所取者二也 • 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 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 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此其 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 此其 所取者三也; 所取者三也;
• D、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墨辩的各种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 推理论式都谈不上周 密,比古希腊亚理士 多德的逻辑和古代印 度因明都有所逊色。 度因明都有所逊色。
谢 谢
–① 关于思维规律: ① 关于思维规律:
–同一律原则《经说下》:“彼:正 同一律原则《经说下》 同一律原则 名者, 彼止, 名者,彼、此、彼止,可。彼彼止 于彼,此此止于此,彼此,不可, 于彼,此此止于此,彼此,不可, 彼且此也,彼此亦可。 彼且此也,彼此亦可。彼彼止于彼 若是而彼此也, 止,若是而彼此也,则彼亦且此此 也。”(彼:正名的人议论彼和
• ①贡献: 贡献:
• A、墨家在两千多年前所谈论的一些作为 A、 归纳与推理依据的规律,比西方要早。 归纳与推理依据的规律,比西方要早。 墨家的理由原则, 如:墨家的理由原则,要比十七世纪莱 布尼茨提出的充足理由律早一千多年。 布尼茨提出的充足理由律早一千多年。
• B、墨辩独特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推理 、 运用,以及推类的逻辑体系等等, 运用,以及推类的逻辑体系等等,都是我 国古代逻辑思想的总结。 国古代逻辑思想的总结。 • C、有学者认为墨辩为内涵逻辑之先河。 、有学者认为墨辩为内涵逻辑之先河。 • D、墨辩使中国逻辑成为世界古代三大逻 、 辑之一, 辑之一,极大地提高了 中华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自豪感。
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 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 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 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 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 战备:墨家的军事论文(11篇); 战备:墨家的军事论文( 篇 • 经说:即“墨辩”或“墨经”,这部分 经说: 墨辩” 墨经” 包含的逻辑思想和逻辑体系, 包含的逻辑思想和逻辑体系,在人类逻 辑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辑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之节,胁息然后带,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之节,胁息然后带, 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 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 故臣能之。 故臣能之。 • C. 昔者越王勾践好士之勇 昔者越王勾践好士之勇——君悦之。 君悦之。 君悦之 • (分论题) 分论题) • 私令人焚舟失火 私令人焚舟失火……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 士蹈火而死者百人有余——故臣能 之……士蹈火而死者百人有余 士蹈火而死者百人有余 故臣能 之。 • 由此可见,苟君之所悦者,其臣皆能之, 由此可见,苟君之所悦者,其臣皆能之, 推此以推,与君悦兼相爱,则众能为之。 推此以推,与君悦兼相爱,则众能为之。
• 昔者越王勾践,剪发之事,以治其国,其 昔者越王勾践,剪发之事,以治其国, 国治——此其所取者四也; 此其所取者四也; 国治 此其所取者四也 • 结论:此四君者,其服不同,其行尤一也, 结论:此四君者,其服不同,其行尤一也, 翟以是知。 翟以是知。 • “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 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 • (PⅤQ) Ⅴ ) • 在行 • (P) ) • ∴不在服(¬Q) 不在服( ) 行义不在服也。) (行义不在服也。)
墨家文化
第十讲

墨家的成就与局限
• 墨家逻辑鲜明的体现出 中国人尚直观、 中国人尚直观、重经 验、贵效用的实用理 性的传统思维方式的特 征,但墨家的宗派性与 科学性在阐述某些理论 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 墨家在逻辑从理论上明确提出“辩”的逻 墨家在逻辑从理论上明确提出“ 辑规律问题,但在关于“ 的定义、 辑规律问题,但在关于“辩”的定义、态 度和正名理论中想相当深刻地揭示了“ 度和正名理论中想相当深刻地揭示了“辩” 的逻辑规律。 的逻辑规律。
•2、墨家逻辑学的贡献 、 墨子》原有71篇 与局限《墨子》原有 篇,流
传至今有53篇 分为四部分。论说: 传至今有 篇,分为四部分。论说:
系统表现墨子(平民思想家) 系统表现墨子(平民思想家)对社会人 生的看法和观点;墨语: 生的看法和观点;墨语:记录墨子和外 界辩说时的一言一行, 界辩说时的一言一行,是墨子思想的具 体体现。 荀子·解蔽 解蔽》 体体现。《荀子 解蔽》:“墨子蔽于用而
• 《说》指出,宇宙 指出, 学 与 一切事物在同一情 它的变化往复, 况,它的变化往复, 和 谐 常常如此。 常常如此。 世 界 • 如:见础润而天雨 国 等等。故曰: 等等。故曰:“已 际 学 然则尝然。 有是因, 然则尝然。”有是因, 术 必生是果,故曰: 必生是果,故曰: 研 不可无也。 “不可无也。”这就 讨 会 是墨辩中已然则尝 然的例子。 (常)然的例子。
• 世间任何事物,如果它的原因不存在, 世间任何事物,如果它的原因不存在, 则它可以不出现,故曰:“可无也。” 则它可以不出现,故曰: 可无也。 • 凡事曾经一次以某种因素而出现,则以 凡事曾经一次以某种因素而出现, 后如遇同样的因缘行将再现,属于两见, 后如遇同样的因缘行将再现,属于两见, 无尽见可也,故曰: 有之不可去也。 无尽见可也,故曰:“有之不可去也。” • 因此,可见自然的运行,万象的显现都 因此,可见自然的运行, 是有“ 故曰: 说在尝然。 是有“常”的,故曰:“说在尝然。” • 《经说下》:“可:无也,已给,则当 经说下》 无也,已给, 不可无也。久有穷而穷。 给,不可无也。久有穷而穷。” • (可:没有的东西已经具备了,那么应 没有的东西已经具备了, 当说具备了,不能说仍然没有。) 当说具备了,不能说仍然没有。)
• ②局限: 局限:
• A、墨辩学者所处的古代,生产规模狭 、墨辩学者所处的古代, 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他们的眼光, 小,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他们的眼光,其 哲学观点基本属于机械唯物论的。 哲学观点基本属于机械唯物论的。 • B、墨辩学者在运用推论论证时,习惯 、墨辩学者在运用推论论证时, 满足于常识简单的思维方式, 满足于常识简单的思维方式,有时习惯 选用一些或然性的事情作依据推论。 选用一些或然性的事情作依据推论。 • C、墨辩在推论论式方面,虽然多样, 、墨辩在推论论式方面,虽然多样, 但都过于简略,没能走上形式化的道路, 但都过于简略,没能走上形式化的道路, 因此有学者认为墨辩不是逻辑,只是体 因此有学者认为墨辩不是逻辑, 现了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 现了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
如:墨学中假言推论与归纳相结合: 墨学中假言推论与归纳相结合: 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P→Q)总论题 ) A. 昔者晋公好士之恶衣 昔者晋公好士之恶衣——君悦之。 君悦之。 君悦之 分论题) (分论题) 故文公之臣,皆羌羊之裘,韦次带剑, 故文公之臣,皆羌羊之裘,韦次带剑, 练布之衣,且苴之履入以见王君, 练布之衣,且苴之履入以见王君,出以 践于朝——故臣能之。 故臣能之。 践于朝 故臣能之 • B.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君悦之。 君悦之。 君悦之 • (分论题) 分论题) • • • • • •
• 墨家十分重视“名”的确定,要求在论辩 墨家十分重视“ 的确定, 中首先必须明确“ 中首先必须明确“名”的思想内容和所指 对象。 对象。 • 矛盾性原则 • “辩不俱当”《墨辩》在矛盾命题之间: 辩不俱当” 墨辩》在矛盾命题之间: 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的问题, “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的问题, 正是对矛盾律原则的具体反映。 正是对矛盾律原则的具体反映。 • 《小取》:“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 小取》 有诸己不非诸人, 求诸人”这一论辩的态度和准则, 求诸人”这一论辩的态度和准则,也就是 要求遵守同一律、矛盾律的原则。 要求遵守同一律、矛盾律的原则。
• 《经下》:“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 经下》 以言为尽悖, 言。” • (认为一切话都是假的,这话不对,因 认为一切话都是假的,这话不对, 为一切话本身也是话。) 为一切话本身也是话。) • 排中律原则 • 《经说下》:“辩也者,或谓之是,或 经说下》 辩也者,或谓之是, 谓之非,当者胜也。 谓之非,当者胜也。” • “辩必有胜。” 辩必有胜。 • 《经下》:“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 经下》 谓辩无胜,必不当。 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