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知识知识
安徽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
安徽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安徽中考语文知识点一、语基:⑴语音题:包括注音、看拼音写汉字、抄写拼音等,常考教材中出现的生字。
解答方法如下:①直接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②以熟求生,进行推断;③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⑵汉字题:包括辨别、修改错别字;解释字义、、抄写汉字等题型。
解题方法如下:①熟练掌握汉字书写规则,规范认真书写;②注意识记形似字、同音字;③字义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④熟记两种常用检字法。
⑶运用题:包括标点符号、词语、修辞、句式等运用,解题方法如下:①熟记各种标点符号的书写,使用规则,具体结合语境揣摩句间怎么停顿、什么语气。
②正确运用理解词语应注重平时积累,多加辨析,结合语境运用。
一般步骤是:先通读全句,体会语境需要,再作比较分析。
③句子:a、病句修改要先凭语感发现问题,结合语法分析,找准病因,以正确方法修改、不变原意。
b、句式选择:要明确句式变换种类、作用,要按语言表达需要选择。
c、造句:造句题中情景衔接类造句题要注意内容情景、形式情景的吻合,要紧扣语境句义解答;情景仿写类造句题常与修辞使用结合,解答时要注意从修辞、句式、内容、情感等方面去做到一致。
d、概括语意题的解答应注意:一要通读感知,把握主旨;二要筛选重点信息;三要概括叙述。
⑷积累题:包括文化知识、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文名句等积累,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①平时认真积累,做好归纳分类。
②正确理解、运用。
常见题型及解题技法:1、书写题:a、认真规范书写;b、不出现错别字;c、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
d、学会审题。
2、选择题:a、直选法b排除法3、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该两处。
方法:a、删减;b、添加;c、替换;d、换位;e、重组;4、名著阅读:《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a、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b、故事情节:人物事例c、教育意义二、口语交际:口语交际题从形式上看是变化无穷的,但就内容而言,无非是做到以下三点:1、简明;即表达简洁、明白。
中考语文知识点
中考语文知识点中考语文知识点如下:1.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2.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3.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4.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5.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6.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7. *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8.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14. 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15.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16.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17. 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18.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19.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2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21. 岁寒三友:松竹梅2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2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2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2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2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2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2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2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0.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 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3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32.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33.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34.《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35.三王:夏禹商汤周公36.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37.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38. 巴金“爱情“三部曲:雷电雨“激流“三部曲:家春秋3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40. 三代:夏商周41.三原色:红绿蓝42. 三体石经:尚书春秋左传古文小篆汉隶三种字体书写43.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品德辞令仪态女工44. 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从整体上看,文言文阅读难度加深,课外文言文的比例逐步提高。
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除了常见的单篇(或节选)文言文外,诗文联读、两篇(段)对比阅读以及群文阅读、试题最后一题中链接文言材料的形式逐渐增多。
从具体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是必考的。
实词的理解注重引导学习及解题方法,融入查字典法、语境推断法、成语助记法、课内外迁移法等;断句一般会提示断几处,降低错误率;句子翻译则给出关键词助记,提醒考生重视关键词与采分点,也有的结合文意理解、句子赏析考查;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或与其他篇目链接探究,或融入情境,或跨学科考查。
一些试卷还会将文言文阅读整体设置为专题任务群,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所有任务,注重问题的解决。
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点一、词语(实词、虚词)(一)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3.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2)联想推断。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中考语文课外知识点
中考语文课外知识点一、古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考试中,古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考试内容。
掌握古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
1. 句子结构:古文中的句子结构通常较为复杂,包括主谓宾结构、并列关系、状语从句等。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2. 词汇解读:古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生僻或特殊的词汇,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掌握一些常用的古代词汇,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3. 上下文推测:古文中的句子往往比较简洁,有时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测句子的意思。
注意关注前后文的信息,理解句子的脉络。
4. 文化背景:古文中的一些词句和典故与当代有所差异,了解古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
二、写作技巧中考语文考试中,写作占据了重要的分值。
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写作水平。
1. 写作结构:写作时应注意合理的结构安排,明确的开端、中间和结尾。
遵循“总—分—总”的写作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
2. 表达准确:写作时要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力求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3. 丰富的表达手法: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4. 注意细节和描写:在写作中,注意细节和描写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具体的事例,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三、名著导读中考语文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名著的内容和题材。
理解和掌握一些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对于解答相关题目非常有帮助。
1. 名著故事情节:掌握一些名著的故事情节,解读其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可以帮助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
2. 名著作者和主题思想:了解一些名著的作者及其主题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3. 对比不同版本:有些名著存在不同版本,对于中考中可能出现的选项,了解不同版本的差异,可以帮助排除干扰,做出正确答案。
四、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初中语文课外知识点完全汇总
初中语文课外知识汇总初中阶段必考文学名著知识总结—《骆驼祥子》1、作者: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2、主要内容: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祥子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
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信心。
到小说结尾,祥子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小说批判了那个不让好人有出路的社会。
《骆驼祥子》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线索,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奋斗直到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
3、主题思想: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揭露和声讨了把祥子逼进深渊的黑暗社会,说明了旧社会凭个人奋斗发家只不过是一种幻想。
4、艺术特色:作品的悲剧性色彩,平民化语言,合理的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
5、精彩名句:①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②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准备反抗。
6、精彩情节:①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
②祥子进城准备拉车为生那一部分对祥子的描写。
7、阅读感受:①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黑暗的社会;②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怵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③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④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8、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祥子: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
虎妞管理车厂工人,大胆追求祥子大胆泼辣而又有点变态。
刘四残忍霸道。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归纳之文化常识1.三教:儒教、道教、佛教2.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3.三皇:伏羲、女娲、神农4.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5.五行:金、木、水、火、土6.五金:金、银、铜、铁、锡7.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8.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9.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10.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11.岁寒三友:松、竹、梅12.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3.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4.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5.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16.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17.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18.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19.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20.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21.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22.五谷:稻、黍、稷、麦、豆23.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24.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25.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26.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27.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杭州)、碧螺春(江苏)、信阳毛尖(信阳)、君山银针(岳阳)、六安瓜片(安徽)、黄山毛峰(安徽)、祁门红茶(安徽)、都匀毛尖(贵州)、铁观音(福建安溪)、武夷岩茶(福建崇安)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归纳之古代名家名作1.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3.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4.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周礼》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6.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7.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8.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9.李杜:李白、杜甫。
中考语文课外古文知识归纳
中考语文课外古文知识归纳古文在中考语文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掌握古文知识是考生提高语文水平、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以下是中考语文课外古文知识的归纳总结:一、经典古文作品在中考古文考试中,常见的经典古文作品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等。
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留存于世,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文阅读技巧1. 注意熟悉常见古文词汇和常用句式。
熟记常见的古文词汇和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
2. 注重理解句子结构。
古文中的句子结构多种多样,有并列结构、主谓宾结构、状语从句等。
理解句子结构有助于准确理解古文的含义。
3. 注意把握古文的修辞手法。
古文中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等,把握这些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深层含义。
4. 注意推敲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古文常常存在词语省略或者词义转换等现象,通过推敲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分析句子的含义是解读古文的关键。
三、古文阅读方法1. 通读全文。
在阅读古文时,首先要迅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中心思想,抓住文章的脉络。
2. 分析段落结构。
将古文按照段落进行分析,找到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和主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整个文章的内涵。
3. 理解古文词义。
在面对不理解的生词时,可以通过词语周围的语境进行猜测,或者借助词典查找词语的解释。
4. 理解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在阅读古文时,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5. 归纳总结。
在阅读完一篇古文后,可以进行归纳总结,记录下重要的句子和短语,以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记忆。
四、古文默写技巧1. 温故知新。
在默写古文之前,可以花一些时间回顾已经学过的古文知识,增强记忆。
2. 制定默写计划。
可以将所需要默写的古文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进行默写,逐渐提高默写的难度。
3. 多练习。
通过多次的默写练习来提高默写古文的能力,逐渐增加默写的字数和难度。
4. 注重错词的反复默写。
中考必备课外知识语文
中考必备课外知识语文中考必备课外知识—语文语文作为中考必考科目之一,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考察意义。
除了平时上课学习,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课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考必备的课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备战中考。
一、名著必读阅读经典名著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中考涉及的名著种类繁多,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以及现代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
除了读懂故事情节,学生还应注意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塑造,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通过阅读名著,学生可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能拓宽自己的视野。
二、诗词赏析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考试题中常考的内容。
学生需要熟悉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同时,学生还应学会欣赏诗词的美,理解诗人通过修辞手法和意象营造出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情感表达。
记忆诗词,理解诗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中考语文试题。
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中考语文试题常考的内容之一,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艺术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修辞手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准确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四、文言文阅读中考语文试题中往往涉及到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文言文的句式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学生需要系统学习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逐句理解、分析句子成分和思考文言文中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文言文的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中考必备的课外知识语文涵盖了名著必读、诗词赏析、修辞手法以及文言文阅读等内容。
这些知识不仅是中考的考察点,更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必备的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和多触碰这些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奠定扎实基础。
中考语文课外知识比例分配
中考语文课外知识比例分配中考语文考试是每个中学生都要面临的重要考试之一,语文科目是中考各科中所占比例较高的科目之一,因此备考语文科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相对较多。
除了课本上的知识,掌握一些课外知识也是中考语文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如何合理分配课内和课外知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同样是备考中考语文的关键。
一、课内知识的重要性在备考中考语文时,首先要重视课内知识的学习。
课内知识包括教材中涉及到的各种文学常识、基本语言规范、知识点等。
这些知识是中考语文试题的主要考点,掌握好课内知识可以为我们在考试中稳定发挥提供基础保障。
备考时,我们可以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学习,重点关注教材中的重要篇章、常用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等。
也可以参考学校的教学计划,将课内知识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二、课外知识的学习除了课内知识,掌握一些课外知识也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
课外知识可以拓宽我们的语言视野,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虽然不能直接参与中考的命题,但课外知识的学习可以为我们在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思路。
课外知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常识:了解一些著名文学作品、文学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特点,可以扩大我们的文学视野,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历史背景知识: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增加对历史背景的把握,提高阅读理解的水平。
3. 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名人名言、哲理故事等,可以在写作时引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深度。
4. 当代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话题,提高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培养对时事的思考能力,从而在写作时能够更好地表达个人观点和立场。
三、合理分配学习时间要想合理分配中考语文备考的学习时间,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灵活安排。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比例进行分配:1. 课内知识:约占备考时间的60%~70%。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三语文知识点归纳(五篇)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三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五篇)有关初三语文学问点总结归纳(精)一阅读,除学习课文对生活的观看,分析,表达外,第五册重点是联系文体特点,阅读议,学习观赏小说;第六册重点是结合体裁特点,学习观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观赏美丽,精彩的语言,会背诵一些诗文,此外培育良好的阅读方法,把握科学的阅读技能,如:学习快速阅读,比拟阅读等。
写作,主要是学习谈论文和记叙文,两册均安排七次整篇作文实践,有的是命题作文,有的是材料作文,有的是自拟题目自由实践作文。
初三这两个班的学生共有42人。
两个班都有一个共同点是男生比女生差,作文水平差,总体素养差。
35班比之36班更差一些。
但这两个班的学生活泼好动,体育成绩较好,思维比拟灵敏。
针对这些状况,我认为在这一年的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抓好根底,根底就是一所房子的基石。
假如基石打得不坚固,上面的建筑就立不稳。
语文的根底就是语言文字。
有大局部学生写文章错别字较多,语病较多,其缘由就是没有过好语言文字关。
那怎样对学生进展语言文字的训练呢要求学生对每一课的字词仔细把握;多留意词汇的积存;在写作中多克制错别字,并对其准时订正;在生活中多观看,多体验。
通过这些方法来加强根底学问的训练。
其次是重视阅读训练。
阅读是考试的半壁河山,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运用到的,最接近人们生活的语文学问。
抓好阅读训练,一方面在讲课时仔细分析,多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使学生把握肯定的阅读方法。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课外自读第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 3部)。
因此,要求学生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
我打算把自己的一局部课外书籍拿来借给学生看;原来没有开放过的学校图书室,恳求治理员开放;也要求学生跟其它老借着看。
有条件的买一些来相互传阅,总之,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看一些课外书。
看了课外文章要求学生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摘抄一些好的词语和名言警句,留意归类收集,如写人的和写物的分开,与四季的分开等等。
中考语文知识与积累 _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课件 (共57张PPT)
6.按要求向他人推介某一部文学名著。 7.了解与文学名著有关的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诗句、名言 、成语与歇后语等。 8.品析文学名著的某个语言片段。
1. 完成下列表格。(3分)
(1)《五柳先生传》 (2)宋代 (3)罗贯中
2.下列选句出自宋代作家作品的一项是( A)(3分) A.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 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 沾湿,以此夸能。
6. 名著阅读(7分) ●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把握作品 (1)以下是某班的名著阅读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任务。(4 分)
①长篇章回体小说塑造的人物众多,他们往往是穿插出现 ,较难理清。集中阅读有关吴用的相关章回内容,可以帮 助读者更好地梳理其发展历程,全面把握该人物形象。② 小说常见的是用第三人称写,《简·爱》却采用第一人称的 写法。这样写,一方面便于作者抒发情感,使小说亲切可 感,更具真实性。另一方面,让读者从开篇到结尾都用简· 爱的眼睛看,用简·爱的感觉去感受,更易走进她的内心世 界。
B.(宋江一行)转过马行街来,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 ,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 。
C.张铁臂击剑,陈和甫打哄说笑,伴着两公子的雍容尔雅 ,蘧公孙的俊俏风流,杨执中古貌古心,权勿用怪模怪样 :真乃一时胜会。
D.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 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 延,保操前行。 【解析】A.本句出自《观潮》,作者是宋代的周密;B.本 句出自《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C.本句出自 《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D.本句出自《三国 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③《童年》是翻译作品,有条件的可以与多种译文以及原 著比较阅读,它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一部,可以拓 展阅读其他两部作品;《傅雷家书》的作者是翻译家,在 家书中多次提到他自己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可以 拓展阅读这本书。
初中语文必会课外知识
初中语文必会课外知识在初中阶段,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
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还需要了解一些课外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内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初中语文必会的课外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文。
一、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1.《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通过阅读《红楼梦》,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还能够欣赏到丰富的情感描写和细腻的人物刻画。
2.《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世界著名的神魔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通过阅读《西游记》,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性、善恶和友情的深刻思考。
3.《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四大名著之一。
通过阅读《水浒传》,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能够欣赏到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精彩描写。
二、古代诗词的欣赏和背诵1.唐诗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着古代诗歌的巅峰水平。
通过欣赏和背诵唐诗,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境界和艺术表达的精髓。
有些经典的唐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更是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2.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与唐诗齐名。
通过欣赏和背诵宋词,我们可以欣赏到作者对爱情、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宋代文人的豪放和婉约之美。
有些经典的宋词如《浪淘沙令》、《如梦令》等,至今仍然广为传诵。
三、名人名言的学习1.孔子的名言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
2.毛泽东的诗词毛泽东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诗词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例如《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都是可以引发深刻思考和讨论的作品。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必考语文课外知识
中考必考语文课外知识语文作为中考必考科目之一,是对学生综合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考察。
除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丰富的课外知识。
本文将就中考必考语文课外知识展开论述。
一、经典诗词语文课程中经常学习唐宋诗词,而在中考中,经典诗词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考生应熟练掌握唐宋时期的代表性诗词作品,如《静夜思》、《江南春》等,同时要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其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二、古代文学名著中考中常涉及到古代文学名著的选读和理解,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通过对这些名著的阅读和理解,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三、现代文学作品中考中也会涉及到一些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如《茶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围城》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深层次思考,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考生能够提高对当代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四、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特点,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文言文文章的意思,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应用文的写作。
五、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中考中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如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自己的文章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还要能够根据不同的写作任务和要求,合理组织文章结构和段落,让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六、传统文化常识中考中还可能出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题目,如古代神话传说、传统节日习俗等。
考生应该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如《封神演义》、元宵节的由来等等。
综上所述,中考必考语文课外知识涵盖了经典诗词、古代文学名著、现代文学作品、文言文阅读和理解、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以及传统文化常识等内容。
考生应该通过广泛阅读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以便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通过对这些语文课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仅能够帮助考生顺利应对中考,还能够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
中考语文课外名著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课外名著知识点总结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考语文课外名著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课外名著知识点1《童年》主要内容1.(故事)梗概:《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主人翁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过早的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主人翁在这样可怕的环境里依旧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2.概况:高尔基(1868—1936),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3.人物性格:阿辽莎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从小心地善良,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
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
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阿辽莎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
4.经典名句:①人生是艰苦的。
在不甘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个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寂静中展开的斗争。
②当全世界都在哭泣的时候是不应该嬉戏的,为了一个人的诞生而举行庆祝是缺乏知觉的人的行为。
应当保留你的欢乐,在一个充分生活了的人死去的时候发泄。
③生命还须前进。
动,便是生。
考题练习1.《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2.《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生动地再现了俄罗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 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中考语文课外知识: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分别是指谁
中考语文课外知识: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分别是指谁导读: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沉鱼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
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落雁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
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送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
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从此,王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闭月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
这时正好王允瞧见。
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羞花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
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
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
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
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
这时,被一宫娥看见。
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羞花”称号得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初中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由刘德华主演的大片《墨攻》的思想精髓来自于下列哪个诸子百家的思想()A. 墨家B. 道家C. 儒家D. 法家【答案】 A【解析】【分析】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创始人为墨翟,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节用 ),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 明鬼 ),掌握自然规律( 天志 )等。
故答案为:A【点评】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并发现其进步性,近年来经过很多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学说出现复苏,并因其进步性而呈现出燎原之势。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两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他们都是宋代的文学家。
B.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故乡》《社戏》等。
C. “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庄子》《孟子》。
D.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
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艾青,现代诗人,其代表诗作有《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等。
B. 普希金,俄国诗人,其代表诗作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由颂》《致大海》等。
C. 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首联和颔联的上下句必须对偶。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分析《西游记》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分析《西游记》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其竞争较为激烈。
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分析的内容。
名著名称:《西游记》
作者概况: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主要内容:小说生动叙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曲折,胜利到达西天的奇妙的故事。
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唐僧取经的故事,刻画了孙悟空的形象。
表现了他蔑视权威,不畏强暴,除恶务尽的战斗精神,这个形象鲜明地反映了人们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的崇高理想。
艺术特色:①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
②善于塑造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刻画得栩栩如生。
③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
精彩名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精彩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
人物性格:号称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一个桀骜不驯,敢作敢当的英雄,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出生入死,制服无数妖魔鬼怪,为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
他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深深赢得人们的喜爱。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分析的内容,希望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
中考语文各题型答题思路整理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
中考语文各题型答题思路整理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中考语文各题型答题思路整理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正确、准确的抄写,不可多抄,不可漏抄,注意标点符号的规范,若看拼音写的汉字不会写,应写上一个同音字,切不可空着。
2、填词:(以现代文语段积累中的内容为主)(1)反义词;(2)递进关系:题目中如果出现有“乃至、甚至、不仅……而且……”等词要仔细分析所选词语的表意程度的深浅(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要关注待选词语和比喻、拟人对象的对应关系3、修改病句找准主谓宾:确定动词,动词之前发出行为的人或事物为主语,动词之后承受行为的人或事物为宾语,发现是否缺主语、缺宾语或主宾、动宾搭配不当(详细方法见病句强化训练资料)补充:(1)句中有多个主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时,考虑主宾搭配不当,方法为为每个主语寻找一个合适的谓语动词(2)当句中有多个宾语,却只有一个谓语动词时,考虑动宾搭配不当,方法为为每个宾语搭配一个合适的谓语动词4、排序还原:①主语一致,同一句中的不同分句的主语应是同一个;②语境一致,主句和备选句所营造的氛围或感情基调应是一致的;③句子结构一致,当选项中各个分句的结构已经一致的时候,短句前,长句后;④考虑逻辑顺序,找准中心句(观点句),区别材料句,按照总分总、总分或分总、时间、空间、思维的顺序排列5、选题:分析主题,抓住关键词,然后分析主题类型(1)类似“武汉发展”的主题,则划分小方面,每一个小的方面就是一个选题(2)已经是个小范畴的主题或是具体的一个活动了,则在关键词的后面加上“意义、目的、原因、益处、弊端”等词构成选题。
6、活动设计题:表现形式为“以……为内容|主题开展……”,常见的活动方式有:(1)亲自体验解决问题:查资料、采访、主题班会(2)竞赛活动:演讲、诗歌朗诵、作文竞赛、书法比赛、辩论(3)展览类:书抄报、展板、黑板报(4)讲座类:知识座谈、讨论会、名家讲座、交流活动(5)趣味活动类:对联、灯谜、成语接龙7、口语交际:表态(是否同意观点),针对矛盾点提出合理解决方法或指出采取正确态度的好处,提出请求要说明目的,礼貌委婉,注意称谓8、材料分析概括题:找出所有材料的共同点也就是都谈到的问题,一般来说在所有材料中都反复出现的词或短语就是关键词,或所有材料中信息量最小的一则就是所有材料的共同信息。
初中中考语文课外知识
初中中考语文课外知识语文课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主要学科,也是中考的一项必考科目。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课外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初中中考语文课外知识,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启发。
一、诗歌鉴赏诗歌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鉴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中考中,常常会出现与古诗词相关的题目,因此对古诗词的鉴赏和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同学们可以选择一些有名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和欣赏,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修辞手法等,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形式,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是中考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同学们可以多读一些文言文的经典著作,如《红楼梦》、《论语》等,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文献,了解更多古人的思想和文化,提高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三、修辞手法运用中考语文试卷中常常会出现与修辞手法相关的题目,因此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修辞手法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名著和诗歌,观察和理解不同修辞手法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效果,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四、名著阅读名著阅读是中考语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阅读名著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学们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名著进行阅读,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通过深入阅读,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写作技巧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中的一项考查能力。
同学们可以通过多读多写,积累一些写作技巧,如开头引入、结尾总结、段落过渡等,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积极参加作文比赛和写作训练班,向优秀的作家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初中中考语文课外知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同学们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阅读名著,鉴赏诗歌,学习文言文,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
初中中考语文课外名著学习知识点学习解析:《西游记》.doc
中考语文课外名著知识点分析:《西游记》《西游记》:一个奇异的神话世界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绘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生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誉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难得精神。
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同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多数构成。
一路上历尽含辛茹苦,战胜林林总总的妖魔鬼魅,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人物及性格特色:孙悟空: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毅不拔,英勇无畏。
猪八戒:一方面他贪吃贪喝,见解短浅,一遇困难就嚷着要拆伙,爱占小廉价,耍小聪慧,迷恋女色,常所以出丑,成为引人发笑的喜剧形象。
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和蔼。
在与妖魔斗争中,他老是挥动钉耙,骁勇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
并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朴实朴实,自有可爱之处。
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不辞辛苦,忠心不二。
主要情节:1、孙悟空大闹天宫;2、三打白骨精;3、车迟国斗法;4、女儿国罹难;5、真假美猴王;6、智取红孩儿;7、三调芭蕉扇等。
阅读感觉:①这部小说擅长说故事,可读性强;②擅长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令人过目成;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英勇奇异的夸张。
有关练习:1、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拥有抗争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2、选择《西游记》中你喜爱的一个人物,联合社会生活,谈谈你喜爱他的原由。
参照示例:我喜爱孙悟空。
由于他是非分明,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英勇的化身。
今日,能有孙悟空这样的人来执法,社会就会多一些公正。
3、“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拥有人的感情。
请参照示例,另举一例,详细说明这一特色。
示例:铁扇公主由于与孙悟空有仇,不只不肯借扇,还想加害悟空,能够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怀狭小。
4、某校初三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一样的见解,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争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卡片整理一、贫寒读书人为寒士、寒人、寒儒。
一寒如此用来比喻贫困潦倒、穷到极点。
寒门、寒舍常用作自己家的谦称。
十载寒窗的意思是古人长期日夜在窗下攻读。
古代御寒的衣服叫“寒衣”,家里捣衣服的石头叫“寒砧(zhēn)”,粗劣的饭食叫“寒斋薄饭”。
古人见面问候起居的客套话叫“寒暄”。
害怕叫“心惊胆寒”;灰心叫“心如寒灰”;人刚死不久叫“尸骨未寒”;死者可称“寒骨”。
二、人生死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三、“学士”在古代是一种官职。
学士在魏晋时是掌管典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为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也称为翰林学士。
四、“博士”在古代是一种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五、跪,今指双膝着地,对于下跪者来说这是一个表达深刻歉意或受到屈辱的动作。
古指在坐的时候将身子挺直,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动作或状态,表示一种庄重或者礼貌。
六、坐的不同意思:“虚坐”就是还没有开吃,“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恭和礼貌,不然会显得很馋;“食坐”是开始吃,“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面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七、揖,这时故事不分尊卑的想建立,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人相见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俗称叩头。
八、稽(qǐ)首,古代的礼拜,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礼拜。
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跪,今指双膝着地,对于下跪者来说这是一个表达深刻歉意或受到屈辱的动作。
古指在坐的时候将身子挺直,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动作或状态,表示一种庄重或者礼貌。
九、“次”是等第的意思,“座次”是通过座位来体现尊卑的差别于官职的高低。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十、中国古代五谷有主要两种说法:一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十一、古代各种酒器及特征尊,是古代就气得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
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可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代犒劳军旅。
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生火温酒。
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做兽性,常用作罚酒。
十二、五音:我们现在的简谱是七个音,但在中国古代只有五个音,即宫、商、角、徵、羽。
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十三、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
文房,即书房。
著名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shè)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十四、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结构及意义而归纳出六中造字的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
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样、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
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子夜全市独体字。
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
形声字是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转注和假借则很少。
如:聪、依、盛。
十五、汉字的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永”这个字就包含了汉字的这八种最基本的笔画。
十六、阳文和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体现这种技术最明显的就是印章。
镌刻成凸形的印章,也就是印章上的文字是阳文。
也有将文字镌刻成凹状的,就是阴文。
十七、阳,指太阳,阴,指月亮。
阳也指人间,阴指死后。
凸出的、明显的为阳;凸进的、隐藏的为阴。
中医里的阳和阴更是两个相对的医学概念。
阴阳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两个基本的概念。
十八、国家颁布的法令、公文或者其他需要郑重声明的文字,在文末都要盖上印章,表示信用。
印章,也称图章,秦统一六国后,皇帝的印章被称作“玺(xǐ)”,官、私所用的军改成“印”。
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和“印章”之称。
唐以后,皇帝所用印或称“宝”,官、私所用印分别有“记”、“宋记”“关防”、“图章”、“画押”等名称。
多以篆书为主,多用于书画题识,逐步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品,叫做中国印。
印章用材,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后用牙、角、水晶等。
十九、在古代的作品中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岁寒三友”,“岁寒”指寒冷的季节,“三友”是指松、竹、梅这三种在冬天寒冷天气里依然不谢的植物,中国古代有节气的人常以此自比。
松,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做刚正节气的象征。
竹,四季长青,且自成美景,他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事,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二十、根据植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品格是古诗文中常用的方法,“花中四君子”就是这样,用梅、竹、兰、菊四种植物来比喻人的高贵品格。
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做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菊,他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他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竹,四季长青,且自成美景,他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事,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作品的思想与作者的心意。
二十一、我们从古书里可以找到一些依据。
第一条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里说:“论语者,孔子答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第二条是宋代刑昺《论语注疏》说:“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
一次书可以经纶事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里,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转也。
”我们再查一下字典会发现在古代汉语中“论”通“抢”,而“抢”的意思即为选择。
所以“论语”的意思就是将孔子当年讲话的内容有选择的编写后记录下来。
二十二、通假字,说白了是古人写“别字”大多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汉字几乎变化,西汉以前又没有一部字典可以作为依据,一般人无法区别正字和别字。
因而摇笔为文时,往往不自觉地用了通假字。
其次,在唐朝以前,人们的读书方式,全靠手抄,而且往往是先生口授,学生记录。
因而经常会遇到仓促不得其字的情况,那么就只有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
这种代替,多半是用常见的同音字来代替生僻的本字。
再者,由于受书写工具的限制,书写有时会比较困难,因而常用笔画较简单的同音字去代替笔画较繁的本字。
熟悉古音通假现象,对于阅读古书十分必要。
古音通假在古代,特别是周秦时代的古籍中,是极为常见的现象。
二十三、字典里往往把“茅”解为“茅草”。
古代常用旄牛尾绑在竹木杆上用来指挥,二十四、古今字,就是古字和今字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示同一意义的两个不同形体的同音字。
它是由于文字派生、词义分化等原因形成的。
今字出现后,古字并不是就被淘汰,有时仍然使用。
而后人在抄写古文时又常常改古字为今字,因此,古文中,古字和今字也就成了通用字。
二十五、古文中的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应该单独做一个意义单位来理解。
因为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
所谓单音词,就是一个词只有一个音节,用文字来表示即一个字。
双音词大多是由古汉语的单音词构成的,不能将古文中的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单音词简单地联系在起来理解,因为古今词义有很大的变化。
二十六、古汉语虽然以单音词为主,但也存在着不少双音词,大多数是双身叠韵的联绵词。
这些双音词是单独的一个表意单位,不能拆开来理解,如果硬是从字面上理解词义,那得到的大多是误解。
二十七、“冠冕堂皇”与“充耳不闻”冠冕堂皇这一成语是用来形容庄重的仪容,他起源于古人的着装礼仪。
古代中国人分为百姓和贵族两种等级,贵族又可分为士、大夫、诸侯和天子。
贵族男子成年即20是需要加“冠”,表示走向社会了。
而大夫、诸侯和天子则可以加“冕”,也叫冠冕,就是一个叫做冕的帽子。
戴上冠或冕就有了庄重的仪容,这就是“冠冕堂皇”。
我们经常可以从影视剧里看到帝王头上带着的那种前后有珠子的帽子就是“冕”。
“冕”前后下垂的用珠子做成的小帘子叫做“旒”,两侧还各有两个小珠子叫“充耳”,他们各有自己的含义。
“旒”表示对不好的事要做到视而不见,“充耳”则表示对不好的话要能“充耳不闻”。
二十八、古代男子留长发男子剪短发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中学生守则》还明确规定“男生不留长发”,但古代男子却蓄发不剪,只有犯人才被剃去须发。
这与我国古代的“孝文化”关系密切,因为《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清朝时,男人必须按满族人的习惯剃头梳辫,这个发式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过太多了,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发式后面有着满族人多么惨痛的文化裂变经历。
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首先拿与头有关的头发来做文章,从此文化上改变汉族人的归属。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也革了头发的“命”,从此我国男人开始剪短发。
不过有趣的是,外国人也留长发,直到19世纪以后才形成男人留短发女人留长发的习俗,现在英国法官在法庭上还要戴上长长的假发,已是昔日威严。
二十九、古代朋友的称呼古人关于交友的称呼有很多。
幼年相交的朋友叫总角交;不拘年龄大小、辈分高低而结交的朋友叫忘年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交;两家世代有交情的称世交;贫民百姓相交叫布衣之交;道同志合、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结拜为兄弟或姐妹的叫八拜之交;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叫患难之交;在道义上互相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友谊不深,仅见面打个招呼的朋友叫点头之交;友谊很深,不猜不疑的朋友叫至交;一向彼此敬慕却无缘见面的朋友叫神交。
三十、句读不可小视古文原本没有标点,不同的断句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句读。
句读是读书的门径,也渐渐成为了一门学问,人们也常利用句读来斗智或做文字游戏。
三十一、夫妻、岳父、东床称杂谈古代对妻子的称谓也有很多名目,例如: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等。